一、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剑[2](2018)在《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国家背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研究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保障一个组织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历史演变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着重思考并探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方案。其改革方案从有利于发挥管理者效力、提高企业运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权力使用与监督以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化、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同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相结合,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中,论证了新老三会如何代表利益相关者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国有军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党政一肩挑”的实现形式,建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前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领导体制模型,为国有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党的领导,合理规避风险,兼顾各方利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梅璘昉[3](2012)在《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纪,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发展与竞争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代中国企业能否培育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推动企业管理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进程的现状,来思考和研究现代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对自身继续深化改革和发达国家优势企业的双重竞争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如何形成相对持久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时代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对于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时代性课题。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其管理的重心应转向如何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不仅仅表现为重视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其实施自我管理,实现分散化知识的聚合和共享,还表现为发展人、为人谋福利,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二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范式,是中国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奠基于华夏文明和中国经济现实的人文管理思想,找到实现传统伦理精神、人文精神的现代转换点,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范式。三是探索如何破解企业低效率世界性难题。笔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以人本管理统领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体系,是将中国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体现,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所在,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推行人本管理在实现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实行同质化企业制度的实践中,推动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将从根本上破解企业低效率的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国情,探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既横向考察和借鉴国际上着名学者和企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从纵向上追溯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及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吸收我国近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因素,本着兼容古今中西的原则,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文化的模式及规律。全文由导论和五个章节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及企业家理论研究和实践动态、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同时,对本论文涉及的相关主要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一章概括性地梳理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渊源,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人的现实性思想、人的本质思想、人的自由思想、人的需要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及管理思想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精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的指导作用和伟大意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灵魂、人本管理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基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根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以开放的视角,从横向层面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应当积极借鉴西方的相关管理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包括善于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立足于企业管理实践,注重理论研究,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等;从纵向层面梳理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管理思想和近代企业管理思想。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的优秀管理文化和近代企业管理文化对现代中国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应该继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思想精华,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倡导“修己安人”的自我管理,提倡“和为贵”的团队精神,注重企业人本精神的塑造和管理的创新等。第三章总结和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从商品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中,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凸显的问题。并在总结、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了新中国成立后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对现代中国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必然趋势;二是企业外部环境文化的优化不可忽视;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根本。第四章在一至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包括构建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要注重把握和运用四个方面的建设思路及具体措施:一是提升管理者“人本”思想素质;二是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三是优化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文化环境;四是培育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的国际视角。第五章就如何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目标和意义,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原则、方法和路径,并探索性地拟定出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认同度、企业社会公信力、企业产品美誉度、学习型企业构建度和企业科技竞争力等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评价标准。
洪雪[4](2012)在《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特点,而创新企业文化是由我国的国情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决定的。我国当下的企业文化存在缺乏核心价值观、与管理脱节、未与政治思想工作区分以及未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企业文化和西方文化,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郭沅鑫[5](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钱辉峰[6](2005)在《H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一词自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美国提出,并先后在欧美国家出现了许多企业文化研究的先驱者。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但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内涵和特点?企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国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更是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及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分析中国企业过去的企业文化建设所走入的误区入手,系统的阐述了企业文化的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功能和作用,及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HD 公司合资方的特点,介绍了欧、美、日、台湾、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文化特征,进而对国内外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如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的企业文化架构模型、赫夫斯特文化架构模型、青岛海尔、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广东太阳神集团、上海宝钢等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型,以及美国IBM、日本松下、台湾中钢、杭州娃哈哈等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建设经验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从第4 章开始,笔者主要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并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走入误区的原因,提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一般途径。最后,笔者结合所在企业(HD 公司)中存在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借助赫夫斯特文化架构模型在HD 公司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步骤。
阎社喜[7](2004)在《面向新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使我国的企业面临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课题 ,而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基于此 ,本文就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
谭吉华[8](200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鼓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和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的思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深入系统地探索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 (1)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起步与探索、提出与形成、发展与完善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义明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目标,使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始终与时代一同前行。 (2)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导思想。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老祖宗不能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 (3) 文化建设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实践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现实针对性,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卜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实施和大力倡导、实践,而且需要动员个社会的各种力量,包括学校、企业、军队;城市和农村等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同时要特别突出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真币实现党的领导、知识分子先锋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主体的有机统 (5)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既是前洽产业,也是崭新的产业。它经历了初期发展、初步发展到走土正常发展自勺三个发展阶段,初见成效。基本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完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产定销”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卖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6)中国的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较好地回答了这止妙问题,提出了“立足本土、博采众一长、不断创新”的方针政策,也成了中1阅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大经验和三条有效途径。
张瑞堂[9](2004)在《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①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交流激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的文化发展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未来?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四个字:文化自觉。自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命题后,众多学者围绕着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展开了研讨,对中华文化近代以来的境遇作了历史反思,在此基础上又对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地化、作用作了展望。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问题实际就是文化认识论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对文化作了科学的社会结构定位、历史定位和价值定位,揭示了文化创新的综合条件以及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觉的基石,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运用。 ②“文化自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提出的重大命题,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发挥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文化主张,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逻辑顺序,包含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启动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自觉的历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思路,克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和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突出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在新的政治、经济实践中发挥了推动力作用。革命文化突出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在革命实践中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革命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基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体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稳定群体意识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是当时多元文化中唯一能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变革需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稳定精神特质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没有抛弃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文化救国的正确主张,相反还组成了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在革命实践中吸取了一切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成为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20世纪后半期,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换,需要将革命的理论转变为建设的理论,将革命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为主导文化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和确立标志着革命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转型。在主导文化转型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作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开创了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精神文明”的新阶段。新时期,以“三个化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信息传播等文化基础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导文化成功转型为文化全面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和文化自觉精神,必须批判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善于处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要始终坚持提高文明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⑧博士学位论文OOC丁又)RAll)[SSERI/Tl()N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识论的基本内齐,也是保持主导文化白觉的基本要求。 ④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利一会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一体多样”的基本文化格局,星现出土导文化和社会亚文化共生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要着l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土导文化和亚文化都沿着先进方向不断前进。土导文化吸取亚文化的有益成分,亚文化在土导文化引导卜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土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元一体”、“一体多样”文化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以先进文化提升亚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亚文化健康发展。 大学、社区、企业是社会土义文化发展的垫层阵地,1三导文化引导下的大学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努力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维护信教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造“贫困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土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抵御和预防“反文化”渗透和“消极文化”蔓延,以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社会土义文化建设中止确处理主导文化和亚文化关系的基本指针。 ⑤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必须坚
杨波[10](2003)在《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与当代企业文化建设 ——兼论“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这种特定的社会组织范围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在企业全体员工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和体现。它作为一种以社会文化为导向,而且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文化,是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及与社会效益平衡的过程中,由全体员工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指引下呈现给外界的整体形象的总称。同时,它又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中的一部分。 同一般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样,企业文化是在文化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呼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的灵魂就是文化创新。江泽民非常重视文化创新,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反复提出文化创新的问题,要“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厂敬业、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他再次重申了“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问题。江泽民的文化创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也是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南。 湘泉企业文化是在批判继承本土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演绎了一条湘西民族特色与现代民族精神相结合、传统手段的扬弃与科学观念的培育、湘泉文化的牵引与区域文明的整体推进相统一的文化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湘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质朴豪爽性格、吃苦耐劳精神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等,被湘泉人注入了时代精神的酵酶,酿成甘淳的现代企业文化美酒,创造了本土文化精神与企业形象相互塑造和同时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和并驾齐驱的神话。 湘泉文化建设成功的秘诀,在于它们始终以确保文化先进性为目标,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文化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企业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同时,湘泉企业文化从酒文化到文化酒的跨越,总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刻意追求把自己的品牌建设成先进文化的载体,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挣扎竞争观、自我否定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发展观,树立了wTO条件下的湘泉形象,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湘西本土民族文化和现代化相统一的文化创新思路。 湘泉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以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为指导,解决企业文化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对实现企业新腾飞的作用问题。根据新时期企业文化创新的需要,打造学习型团队,用“持续创新”的精神营造湘泉理念,站在经济全球化高度设计湘泉文化创新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型的“湘泉人”,为企业再创辉煌提供充实的人才保证。 本文从学习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视角,结合“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探讨了加强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指导着’“湘泉人”不断地总结文化创新的经验和构思未来发展的蓝图。
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源自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变革的要求 |
1.2.2 研究源自军工集团对旗下各企业高管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需要 |
1.2.3 研究源自加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 |
1.2.4 研究源自寻求助力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4.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6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 |
2.1 关于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
2.1.1 西方学者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论述 |
2.1.2 马克思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阐释 |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 |
2.2 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目标 |
2.2.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2.2.2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 |
2.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2.3.1 体现国家意志 |
2.3.2 支撑引领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3 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 |
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特征 |
2.4.1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地位 |
2.4.2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概述及发展 |
3.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及意义 |
3.1.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
3.1.2 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
3.1.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作用 |
3.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
3.2.1 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 |
3.2.2 全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3 领导体制的十年混乱期 |
3.2.4 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5 厂长、经理负责制 |
3.2.6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探索 |
3.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3.3.1 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挑战军工核心竞争力 |
3.3.2 新时代的安全发展新需求挑战军工国防保障力 |
3.3.3 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挑战军工市场竞争力 |
3.3.4 国企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使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机遇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代反思与检视 |
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反思 |
4.1.1 党、政、工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
4.1.2 领导体制变革的时代背景 |
4.1.3 领导体制的确立及变革依据 |
4.1.4 领导体制贯彻的原则 |
4.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
4.2.1 党政分设领导模式 |
4.2.2 党政“一肩挑”领导模式 |
4.2.3 党政一体化领导模式 |
4.2.4 党政交叉兼职或交流任职 |
4.2.5 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委员会制 |
4.2.6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
4.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下反思 |
4.3.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
4.3.2 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现实矛盾 |
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参考 |
4.4.1 美国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2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3 日本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启示 |
4.5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个案检视 |
4.5.1 红林公司企业概况 |
4.5.2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回顾 |
4.5.3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现状剖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立论依据 |
5.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指明政治方向 |
5.1.2 中国特色的根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确立了所有制格局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提供机制框架 |
5.2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点 |
5.2.1 现代企业制度为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选择基础 |
5.2.2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件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基石 |
5.2.3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行动指南 |
5.2.4 领导体制相关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中的重要指导 |
5.3 组织行为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1 组织结构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
5.3.2 群体行为基本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注意的基本范式 |
5.3.3 领导力及其相关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5.4 领导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重要补充 |
5.4.1 领导的本质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力量源泉 |
5.4.2 领导的职能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精神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现实基础 |
6.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基础及差异 |
6.1.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构建基础 |
6.1.2 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异性比较 |
6.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6.2.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
6.2.2 企业法人治理的原则 |
6.2.3 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组成 |
6.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6.2.5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
6.3 股权多元化为国有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
6.3.1 股权结构思考 |
6.3.2 我国企业的股权构成 |
6.3.3 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
6.3.4 股权多元化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影响 |
6.3.5 股权多元化改革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
6.3.6 国有军工企业的改制上市 |
6.4 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政治核心 |
6.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的独特优势 |
6.4.2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 |
6.4.3 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
6.4.4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理念及方略 |
7.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
7.1.1 产权与政权的关系 |
7.1.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7.1.3 规范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
7.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价值标准 |
7.2.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
7.2.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检验标准 |
7.2.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责任目标 |
7.2.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 |
7.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层次 |
7.3.1 国有军工企业治理结构层面 |
7.3.2 企业运行机制层面 |
7.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机理 |
7.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维度和方向 |
7.4.2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建构 |
8.1 股份制国有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1.1 股东 |
8.1.2 经营层 |
8.1.3 企业职工 |
8.1.4 用户(部队或厂所) |
8.1.5 供应商 |
8.1.6 债权人 |
8.1.7 政府 |
8.2 “新三会”、“老三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8.2.1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
8.2.2 “新三会”、“老三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
8.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现实特色 |
8.3.1 党组织在国有军工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
8.3.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
8.3.3 法人代理的信托责任 |
8.4 “六会七方”领导机构设置的科学组合 |
8.4.1 主次型机构设置 |
8.4.2 参与型机构设置 |
8.4.3 兼职型机构设置 |
8.4.4 复合型机构设置 |
8.5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 |
8.5.1 识别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事权路径 |
8.5.3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模式 |
8.6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及应用 |
8.6.1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权力结构 |
8.6.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模型及解读 |
8.6.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3)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一)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二)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主要概念辨析 |
(一) 现代企业 |
(二) 人本管理 |
(三) 人本管理文化 |
(四)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 |
第一章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体系建构 |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渊源 |
(二)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建构 |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内容 |
(一) 人的主体性思想 |
(二) 人的本质思想 |
(三) 人的自由思想 |
(四) 人的需要思想 |
(五)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六) 管理思想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
(一) 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
(二) 更新企业管理理论——人本管理文化 |
(三) 揭示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四) 提供企业管理方法论—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 |
第二章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借鉴 |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一) 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思想 |
(二)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
(三) 西方管理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 |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一)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 |
三、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借鉴 |
(一) 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思想 |
(二) 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 社会主义改造与企业管理文化建设 |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三)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企业管理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 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及管理文化建设 |
(二) 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
(三) 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管理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启示 |
(一) 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
(二) 企业外部环境文化的优化不可忽视 |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根本 |
第四章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
一、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 实践科学发展观 |
(二)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三) 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二、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 丰富的物质文化 |
(二) 健全的制度文化 |
(三) 先进的精神文化 |
(四) 文明的行为文化 |
(五) 健康的生态文化 |
三、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
(一) 提升管理者“人本”思想素质 |
(二) 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
(三) 优化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环境 |
(四) 重视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培育 |
第五章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探索 |
一、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
(一) 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目的 |
(二) 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
二、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
(一) 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原则 |
(二) 建立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方法 |
三、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架构 |
(一)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
(二) 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
(一) 企业文化的含义 |
(二) 企业文化的特点 |
1. 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
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3. 相融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
(一)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企业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
(二) 这是由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所决定的 |
三、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
(一) 企业文化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
(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
(三) 企业文化未能与政治思想工作区分 |
(四) 企业文化未能以人为本 |
四、企业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五、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一)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二)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企业文化 |
(三) 正确对待外来的西方文化 |
(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
(5)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H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
研究背景 1.2 |
本课题研究意义 2 |
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2.1 |
概念 2.2 |
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3 |
中外企业的企业文化对比 3.1 |
欧美日企业文化介绍 3.2 |
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文化对比 3.3 |
几个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模型 3.4 |
几个国外企业的企业文化案例 4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4.1 |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4.2 |
走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4.3 |
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模式 5 |
构建HD |
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对策思考 5.1 |
HD |
公司现状和问题 5.2 |
在HD |
公司中创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步骤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
(7)面向新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
(一)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 |
(二)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 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 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
3、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
4、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
二、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
三、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溯 |
一、 起步与探索阶段 |
二、 提出与形成阶段 |
三、 发展与完善阶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
(二) 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
(二) 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
(三) 在当今复杂多样的文化格局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
三、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一)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二)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三) 实践表明,只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文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文化建设才能出实效 |
二、 全力推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
(一)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二) 弘扬主旋律,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 |
(三)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作风 |
(四) 坚持“以德治国”,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 |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 |
(一) 大力发展教育 |
(二)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事业 |
(三)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
四、 坚持“以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一) 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
(二)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
(三)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建设法治社会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 |
一、 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主体 |
(一) 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二) 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二、 学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
(一) 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
(二) 大学生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
(三)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推进文化建设 |
三、 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
(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 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四、 知识分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
(一)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认识的历史回顾 |
(二) 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
(三) 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推动文化的繁荣 |
五、 群众性的文化创建活动 |
(一) 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的意义 |
(二) 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亮点 |
一、 文化产业的崛起 |
(一) 文化与文化产业 |
(二) 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
二、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
(一) 初期发展阶段 |
(二) 逐步发展阶段 |
(三) 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
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
(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二) 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三) 加紧进行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 |
(四) 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熟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的管理经验 |
第六章 立足本土文化 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 |
一、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一) 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源泉 |
(二)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弘扬民族精神 |
(三) 重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剔除其糟粕 |
二、 坚持文化的开放性“以我为主”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
(一) 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博采众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
(二) 大胆学习、吸收,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
(三) 吸收外来文化应坚持的原则 |
三、 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发展之关键和不竭动力 |
(一) 文化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
(二) 文化创新的内涵 |
(三) 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觉 |
一、 文化自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现状 |
二、 文化自觉在认识论上的理论意义 |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觉的基石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革命文化发展 |
一 、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提出的重大命题 |
二 、中共文化自觉与革命文化运动 |
三 、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二章 主导文化转型与文化全面建设 |
一、 主导文化在理论创新中转型 |
二、 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精神文明” |
三、 主导文化的内容拓展和创新建设 |
四、 主导文化转型和全面建设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主导文化对亚文化的引导和关注 |
一、 “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
二、 主导文化与体系内亚文化的互动发展 |
三、 主导文化对社会亚文化的改造与引导?4 |
第四章 全球化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发展 |
一、 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人类文明演进趋势 |
二、 警惕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 |
三、 文化自觉下的民族文化综合创新 |
结束语 文化自觉: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灵魂 |
参阅书目 |
后记Ⅰ: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
后记Ⅱ: 大学十年:因平凡而真实 因真实而感动 |
(10)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与当代企业文化建设 ——兼论“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企业文化的界定及其层次 |
2 世界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3 企业文化的研究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
一、 时代呼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需要 |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 |
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动力 |
二、 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 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理论的继承 |
2 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
3 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是一个科学的创新体系 |
三、 以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指导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
1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2 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指导作用 |
3 加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
四、 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框架构想 |
1 湘泉企业文化的形成 |
2 湘泉企业文化的内涵 |
3 湘泉企业文化的特色 |
4 湘泉企业文化创新的构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D]. 王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3]中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视角[D]. 梅璘昉. 武汉大学, 2012(06)
- [4]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 洪雪. 教育观察, 2012(01)
- [5]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6]HD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D]. 钱辉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7]面向新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 阎社喜.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2)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D]. 谭吉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9]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 张瑞堂.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10]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与当代企业文化建设 ——兼论“湘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 杨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