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珂[1](2020)在《基于游客感知的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 ——以南京牛首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旅游的日渐兴起,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宗教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佛教旅游是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休闲旅游方式。旅游吸引力作为旅游活动发展基础,准确评估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综述游客感知、佛教旅游以及旅游吸引力研究基础上,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综述、设计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构建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旅游吸引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客源地的旅游需求推动影响构成的,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游客对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期望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来评价佛教文化旅游区发展优势与不足,从新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和优化措施,对佛教文化旅游区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为实证案例地,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佛教文化旅游区自身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选择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分析一系列数据,构建出适用于评价佛教类型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将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归纳总结为六大类,具体由28个指标组成,分别从佛教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设施、佛教旅游产品、佛教旅游功能、可进入性以及情感体验六个方面进行阐释。本文研究数据来源都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收集而来,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为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实证研究打下基础,模型构建较符合佛教文化旅游区实际发展情况,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对调查问卷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IPA图格分析法,对南京牛首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分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发展现状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策略。同时结合佛教旅游资源特色、佛教旅游功能以及所处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相似性等原因,在已构建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对南京牛首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的实证研究,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进一步针对提升佛教类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发展提供些许对策,旨在为促进佛教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发展,为旅游管理者从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实行提升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提供些许建议与依据,具体包括:整合旅游资源,立足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开发佛教特色旅游产品,突出佛教旅游功能,增加创新体验性项目;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接待水平,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宣传,突出佛教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建立良好商业形态,优化购物环境,提供超值服务等。

李国云[2](2020)在《东台市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在发展到新的瓶颈的背景下,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两者内部联系的基础上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并且于2018年3月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纷纷展开了有关文旅融合的探讨。究竟什么是文旅融合、怎样进行文旅融合、文旅融合中要注意什么等等问题,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文旅融合研究成果迭出,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形成共识。古镇一般拥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有许多自觉不自觉地文旅实践。在新的背景下,目前对文旅融合的宏观研究较多,以古镇为对象研究不多。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古镇自从旅游开发起,文化与旅游就建立紧密的联系,笔者通过对西溪古镇实地调查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力求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一条古镇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本文首先交代了西溪古镇文旅融合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及研究内容等。其后阐述了文旅融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这是本文对西溪古镇文旅融合研究的理论支撑。接着概述了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即西溪古镇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资源、旅游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进一步探析其演变特征、融合动因及其障碍。最后探讨了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及方式,并对西溪古镇进一步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较为切实的建议。

严梦娇[3](2018)在《扬州佛教旅游景区的游客动机研究 ——以大明寺和高旻寺为例》文中提出佛教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神圣朝拜和世俗旅游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商业化氛围浓厚、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同时,游客动机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从单纯的追求物质需求的动机逐渐向精神体验动机转变。究其原因,佛教旅游景区管理者未能及时关注和深入了解游客动机的变化。通过对国内外佛教旅游和游客动机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佛教旅游和游客动机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且国外对宗教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多以宗教旅游动机为主;国内学者对佛教旅游的研究较为匮乏,对游客动机的研究虽然内容较为丰富,但对宗教旅游者动机以及其中的佛教旅游者动机的研究十分缺少。鉴于此,本文以扬州大明寺和高旻寺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佛教旅游景区的游客动机类型,比较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动机强度的差异性,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游客在出游动机上的差异和影响,并据此总结得出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激发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策略。通过对扬州佛教旅游景区的实地调查,本文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包括宗教朝拜型、猎奇探索型、游憩学习型、文化体验型、宗教吸引型、无动机型和家庭情感型七种动机,其中宗教朝拜型和猎奇探索型动机均是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的主要动机类型,并且高旻寺游客的宗教朝拜型动机强烈程度明显高于大明寺,而大明寺游客的猎奇探索型动机比高旻寺强烈;大明寺游客的文化体验型动机、宗教吸引型动机强于高旻寺;高旻寺游客的游憩学习型动机强度高于大明寺;家庭情感型动机和无动机型动机均较弱,说明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动机主要受内部动机因素影响,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程度较低;此外,个人属性对除猎奇探索型动机之外的其余六种动机的影响均有差异。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发现扬州佛教旅游景区存在商业化氛围浓厚、文化内涵缺乏、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运营、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提出激发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策略。

金勇强[4](2017)在《“一带一路”视野下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核心区,河南的佛教文化与古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河南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存在着商业化开发过度、寺庙旅游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激烈冲突等问题,这影响了河南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应转变原有的寺院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以文化和机制创新为引领,通过优化寺院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机制、挖掘文化内涵和强化对外交流,实现佛教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徐嘉聪[5](2016)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 ——以儒道释三大文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紧密相联的,可以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被运用到旅游开发中,最后以案例分析证明其可行性,得出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结论。本文共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分析了旅游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渠道。对学术界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已有的理论成果,并找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极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均可囊入其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三大文化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其支柱性文化。第三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四大元素,这四大元素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可作为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也可作为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宣传。而四大元素又被包含在儒、道、释三大支柱性文化中,因而三大支柱文化与旅游开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第四章为案例分析。分别选取了代表儒家文化的江西白鹿洞书院,道家文化的四川青城山,佛教文化的洛阳白马寺。通过分析这三个地方的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三大支柱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点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建议及对策,侧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有效作用。最后为结论。系统论述了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旅游开发中,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孙丽[6](2016)在《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摆脱精神压力,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每个人的基本愿望。本文首先提出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通过研究佛教养生文化与养生旅游的相关文献,创造性的提出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概念。再次,本文提出了研究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四个理论基础,即古代养生理论、产品层次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接着,通过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等方法指出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特色和现状,提出黄梅禅宗养生旅游产品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禅宗祖庭的优势,但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缺乏市场化运作导致品牌影响力低下;旅游资源有丧失开发利用价值的风险与危机:没有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修建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最后结合笔者的思考提出要充分利用禅宗资源树立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开发配套设施;构建禅宗养生体验式旅游产品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做好营销宣传。本文的目标是把禅宗的养生理念,通过旅游产品的设计,投射在游客的游览活动中,让游客在体验式旅游的活动中感受禅宗魅力,体会养生文化,在山水间、古刹中,品禅茶,听禅乐,思索人生,冥想生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慰藉,获得肉体与心灵的双重享受,从而推动黄梅禅宗养生旅游事业的发展,打造鄂东禅宗养生文化旅游品牌,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重新界定了佛教文化旅游、养生文化旅游、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结合禅宗养生文化的特点和黄梅县的基本情况,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体验式的禅宗养生旅游产品组合。

田野[7](2015)在《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度假已逐渐取代单一的观光旅游,从而成为旅游的主体,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的生态旅游已风靡世界。现阶段,去生态园放松身心,已经成为都市人群休闲度假,远离城市烦嚣,写意美好人生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农业生态园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产物,是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与此同时随着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和宗教旅游兴起,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本世纪初,随着大批宗教旅游景区(点)的陆续开发,宗教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而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这种将佛教传统文化思想、佛教典故、佛教建筑、佛教园林景观等多元素融合于一体的构建模式,一方面以弘扬佛教文化、展现寺庙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为宗旨,但另一方面在旅游内容上还需不断扩充新元素。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农业生态园的概念、特征、类型、功能及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农业生态园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深入解析、总结,再以佛教哲学理论中衍生出的物质、信息、能量三元素作为研究思路的发起点,总结归纳出规划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的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当中,为农业生态园的规划探寻一条新的路径;最后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规划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剖析佛家文化,对其经典思想、哲理进行提取、延伸,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当中,这些将对今后农业生态园的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曲子文[8](2015)在《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与佛教旅游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无锡灵山胜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宗教事业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佛教其以强大的信仰力量和深邃的艺术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佛教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形式。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构由纯粹的观光需求转向体验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对注重精神感受和个体体验的佛教旅游区的开发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无锡灵山胜境旅游区为具体案例地,以佛教旅游观、体验经济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旅游开发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佛教旅游区开发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为研究概述部分,主要阐释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案例地的概况;第二为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佛教旅游发展情况的探究,结合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构建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体系;第三为实证研究部分,对无锡灵山胜境旅游区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旅游者感知要素体系,综合运用IPA图格法总结灵山胜境旅游区佛教旅游开发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得出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本文以旅游者的视角,尝试构建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体系,丰富了感知价值和佛教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探究方法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本文首次将IPA图格法应用于佛教旅游地的评价和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无锡灵山胜境旅游区佛教旅游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提升策略,体现了本文在实践应用上的创新。

李颖[9](2013)在《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 ——以上海玉佛寺为例》文中提出宗教旅游是一种被人们所早已熟悉的古老旅游形式,现今,这种旅游形式在全球各国及地区都大受重视,尤其是西方及中东地区的国家,他们特别关注宗教文化旅游相关的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国在其历史上曾历经过许多宗教,其中佛教最为主要。近两千年以来,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因此留下了众多的世界性佛教文化遗产,为我国佛教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现今,随着我们踏入“体验经济”时代,宗教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即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众多研究的结论表明,宗教文化体验已成为现代宗教旅游者出游的核心动机。因此,本文作者以中国的佛教文化旅游体验作为此项研究的主题,并锁定佛教旅游者主体的非信徒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上海玉佛禅寺的案例来共同探讨符合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发展理念。本文作者历经近半年的实地考察、通过对3位旅游者以及玉佛禅寺相关负责人的深度专访、200篇网络游记的定性分析方法,并结合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构建有益于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创新思路。本文希望通过对本项研究的浅析,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带来启发。

李春生[10](2013)在《地质公园中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广东省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公园内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东省地质公园内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却不均衡,其原因是多样的。因此,要发展地质公园的佛教文化旅游,就必须以地质公园为载体,开发多类型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举办主题多样的节事营销活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游客感知的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 ——以南京牛首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游客感知研究进展
        2.1.1 国外游客感知研究进展
        2.1.2 国内游客感知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佛教旅游研究进展
        2.2.1 国外佛教旅游研究进展
        2.2.2 国内佛教旅游研究进展
    2.3 旅游吸引力研究进展
        2.3.1 旅游吸引力模型研究
        2.3.2 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
        2.3.3 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
        2.3.4 旅游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2.4 研究述评
    2.5 概念界定
        2.5.1 旅游吸引力
        2.5.2 佛教文化旅游
        2.5.3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2.6 相关理论基础
        2.6.1 游客感知理论
        2.6.2 体验经济理论
        2.6.3 游客满意度理论
第3章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发展概况
        3.1.1 南京牛首山旅游发展背景
        3.1.2 南京牛首山旅游发展现状
    3.2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的确定
        3.2.1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的选择
        3.2.2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3.3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问卷设计及调查
        3.3.2 描述性分析
        3.3.3 因子分析
        3.3.4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
第4章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IPA分析
    4.1 佛教文化旅游区吸引力重要性和表现性描述
        4.1.1 佛教文化旅游区吸引力重要性描述
        4.1.2 佛教文化旅游区吸引力表现性描述
    4.2 配对样本检验分析
    4.3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IPA模型分析
        4.3.1 佛教旅游资源IPA分析
        4.3.2 旅游环境与设施IPA分析
        4.3.3 佛教旅游产品IPA分析
        4.3.4 佛教旅游功能IPA分析
        4.3.5 可进入性IPA分析
        4.3.6 情感体验IPA分析
第5章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提升策略
        5.1.1 继续提升策略
        5.1.2 重点改进策略
        5.1.3 积极拓展策略
        5.1.4 适当调控策略
    5.2 提升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的对策与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2)东台市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文化、旅游
        二、文旅融合
        三、古镇、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西溪古镇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经济社会
    第二节 西溪古镇文化概述
        一、西溪古镇文化的源流
        二、西溪古镇文化的现状
    第三节 西溪古镇旅游概述
        一、西溪古镇旅游发展的历程
        二、西溪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
第三章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历程及特征
        一、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历程及举措
        二、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
    第二节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效应与动因
        一、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效应
        二、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因
    第三节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分析
        一、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二、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障碍因素
第四章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
        二、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原则
        三、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式
    第二节 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
        二、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三、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收集的图片
附录二 调查拍摄的图片
附录三 访谈纪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扬州佛教旅游景区的游客动机研究 ——以大明寺和高旻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佛教旅游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游客动机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佛教旅游与佛教旅游者
        二、旅游动机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自我决定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动机因素
    第一节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外部动机因素分析
        一、扬州佛教旅游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二、深厚的扬州佛教文化底蕴
        三、扬州佛教旅游品牌的影响
        四、扬州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节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内部动机因素分析
        一、情感需求
        二、知识需求
        三、物质需求
第四章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案例地选取与概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三节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基本行为特征分析
        一、社会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分析
        二、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基本行为特征分析
第五章 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动机的比较
        一、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动机的描述性统计比较
        二、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动机的因子分析
        三、个人属性对大明寺和高旻寺游客动机影响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游客动机映射出的扬州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分析
        一、佛教旅游景区商业化氛围浓重
        二、佛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佛教旅游产品单一
        四、佛教旅游景区缺乏营销手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的七大动机
        二、个人属性对游客动机影响的差异
    第二节 激发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策略研究
        一、防止扬州佛教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运营策略
        二、激发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产品开发策略
        三、激发扬州佛教旅游景区游客动机的营销策略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一带一路”视野下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南佛教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二、“一带一路”对于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内涵提升的依据
    1.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内涵提升的历史根源
    2. 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内涵提升的现实依据
三、河南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神圣”的异化
    2. 发展格局的两极分化
    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四、“一带一路”视野下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

(5)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 ——以儒道释三大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旅游开发相关概念综述
        1.2.2 旅游文化相关概念综述
        1.2.3 三大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支柱——儒、道、释
        2.2.1 儒家文化
        2.2.2 道家文化
        2.2.3 佛家文化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分析
    3.1 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开发中的表现形式
        3.1.1 服饰文化与旅游
        3.1.2 饮食文化与旅游
        3.1.3 建筑文化与旅游
        3.1.4 交通文化与旅游
    3.2 三大支柱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分析
    3.3 三大支柱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
        3.3.1 三家文化与旅游主体的融合
        3.3.2 三家文化与旅游客体的融合
        3.3.3 三家文化与旅游介体的融合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儒家文化与旅游开发
        4.1.1 白鹿洞书院的旅游开发现状
        4.1.2 存在问题
        4.1.3 开发建议及对策
    4.2. 四川青城山的道家文化与旅游开发
        4.2.1 青城山的旅游开发现状
        4.2.2 存在的问题
        4.2.3 开发建议及对策
    4.3 洛阳白马寺的佛家文化与旅游开发
        4.3.1 白马寺的旅游开发现状
        4.3.2 存在问题
        4.3.3 开发建议及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背景
        (二) 本论题的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佛教养生文化旅游理论的文献资料研究
        (二) 黄梅禅宗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
        (三) 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产品的项目内涵开发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佛教文化旅游的界定
        (二) 养生文化旅游的界定
        (三) 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界定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
        (二) 关于养生旅游的研究
        (三) 关于佛教养生旅游的研究
        (四) 关于黄梅禅宗的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一、古代的养生理论
        (一) 老庄的静养养生观
        (二) 中医的阴阳平衡养生观
        (三) 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观
        (四) 节欲平和的养生观
    二、产品层次理论
    三、体验经济理论
    四、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第4章 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现状
    一、黄梅县概述
    二、黄梅县旅游业的优势
        (一) 旅游资源独特
        (二) 旅游接待人次稳中有进
        (三) 水陆交通畅达
        (四) 旅游资源丰富
    三、黄梅禅宗养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市场化运作导致品牌影响力低下
        (二) 旅游资源有丧失开发利用价值的风险与危机
        (三) 没有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修建旅游配套设施
        (四) 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弱
        (五) 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力度
第5章 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禅宗资源树立品牌效应
    二、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开发配套设施
        (一) 饮食
        (二) 住宿
        (三) 交通
        (四) 游览
        (五) 购物
        (六) 娱乐
    三、构建禅宗养生体验式旅游产品体系
        (一) 诵读经文以清心
        (二) 虔诚礼佛以修身
        (三) 欣赏教乐以静心
        (四) 持守戒律以明觉
        (五) 吃斋品茗以净肉身
        (六) 劳动习武以强体魄
    四、遵循市场规律做好营销宣传
        (一) 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二) 做好禅宗养生旅游产品营销组合
        (三) 重视宣传促销活动
第6章 结束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一) 界定了相关概念
        (二) 重新组合了旅游六大要素
        (三) 创造性的提出了体验式的禅宗养生旅游产品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关于佛文化的研究动态
        1.3.2 国外关于佛文化的研究动态
        1.3.3 国内关于农业生态园的研究动态
        1.3.4 国外关于农业生态园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探究
        1.5.2 交叉学科法
        1.5.3 实地调研
        1.5.4 归纳总结法
        1.5.5 实例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佛教
        2.1.2 佛文化
        2.1.3 农业生态园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农业区位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美学理论
        2.2.4 旅游心里学理论
3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3.1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文化底蕴研究
        3.1.1 佛教文化研究
        3.1.2 农耕文化研究
        3.1.3 养生文化研究
    3.2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原则研究
        3.2.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3.2.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氛围
        3.2.3 科普教育,弘扬佛教文化
        3.2.4 产游相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功能策划研究
        3.3.1 佛文化展示功能
        3.3.2 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功能
        3.3.3 生态养生与休闲养老功能
        3.3.4 推进新农村建设功能
        3.3.5 生态环境保育与优化功能
    3.4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旅游发展研究
    3.5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发展要点研究
        3.5.1 发展目标
        3.5.2 发展支撑点
        3.5.3 发展立足点
    3.6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三元合一规划方法的理论基础
        3.6.1 物质
        3.6.2 能量
        3.6.3 信息
    3.7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三元合一规划方法
        3.7.1 以物质为基础构建农业生态园“整体骨架”
        3.7.2 以能量为支撑注入农业生态园“新鲜血液”
        3.7.3 以信息为核心激发农业生态园“活跃因子”
4 案例实践——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4.1 区位及资源概况
        4.1.1 池州市概况
        4.1.2 池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4.1.3 项目区位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S)
        4.2.2 劣势(W)
        4.2.3 机遇(O)
        4.2.4 挑战(T)
        4.2.5 结论
    4.3 项目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4.3.1 规划项目定位
        4.3.2 规划项目发展目标
    4.4 项目整体布局
    4.5 项目功能分区
        4.5.1 入口广场区
        4.5.2 综合服务区
        4.5.3 中药研发加工示范区
        4.5.4 地藏村佛田文化体验区
        4.5.5 养生文化体验区
        4.5.6 世界佛教文化展示区
        4.5.7 中药种植区
        4.5.8 森林保育区
    4.6 规划方法与构思
        4.6.1 得天独厚,物质元素的整合筛选
        4.6.2 能量注入,景观空间的耦合再生
        4.6.3 信息蔓延,园区韵味的塑造成形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与佛教旅游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无锡灵山胜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宗教与旅游繁荣推动了佛教旅游发展
        1.1.2 佛教旅游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1.1.3 灵山胜境旅游区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无锡灵山胜境旅游发展概况
        1.6.1 灵山胜境区域背景条件
        1.6.2 灵山胜境旅游开发进程和开发现状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佛教旅游研究进展
        2.1.2 感知价值研究进展
        2.1.3 研究述评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佛教与佛教文化
        2.2.2 佛教旅游和佛教旅游者
        2.2.3 佛教旅游资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体验经济理论
        2.3.2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2.3.3 旅游产品开发理论
        2.3.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体系的构建
    3.1 感知要素的确定
        3.1.1 感知要素的初次选择
        3.1.2 感知要素的分析
        3.1.3 德尔菲法和感知要素的确定
    3.2 感知要素体系的构建
        3.2.1 问卷设计及调查
        3.2.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3.2.3 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
        3.2.4 感知要素体系的构建
第4章 灵山胜境旅游者感知要素的IPA分析
    4.1 旅游者感知要素的重要性分析
    4.2 旅游者感知要素的表现性分析
    4.3 旅游者感知要素的IPA分析
第5章 灵山胜境旅游区优化策略
    5.1 旅游区佛教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2 旅游区佛教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5.2.1 保持提升策略
        5.2.2 重点改善策略
        5.2.3 努力拓展策略
        5.2.4 适当调控策略
第6章 结论与探讨
    6.1 结论
    6.2 可能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 ——以上海玉佛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回顾
        1.2.1 国外理论研究成果回顾
        1.2.2 国内理论研究成果回顾
        1.2.3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缺憾
    1.3 本项研究的具体思路及创新
        1.3.1 研究对象选取
        1.3.2 研究框架及方法
        1.3.3 本项研究的支撑理论——拟剧理论
        1.3.4 本项研究的创新
2. 佛教文化旅游与旅游体验诠释
    2.1 佛教文化旅游的基本理论
        2.1.1 概念诠释
        2.1.2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2.1.3 佛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2.2 旅游体验的基本理论
        2.2.1 旅游体验本质
        2.2.2 旅游体验特征
    2.3 佛教文化修行体验与旅游体验的耦合
        2.3.1 体验是佛教文化修行的核心
        2.3.2 佛教文化修行体验与旅游体验具有一致性
        2.3.3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是旅游体验的深化
3.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解析
    3.1. 上海玉佛禅寺概况及文化特色
        3.1.1. 上海玉佛禅寺简介
        3.1.2. 上海玉佛禅寺文化特色
    3.2.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现状调查
        3.2.1. 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3.2.2.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调查结果分析
    3.3.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存在的不足
        3.3.1.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反馈
        3.3.2. 上海玉佛禅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存在的不足
4.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理论阐发
    4.1.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内涵
    4.2.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特征与价值
        4.2.1.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特征
        4.2.2.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价值
    4.3.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实现路径
        4.3.1. 外观路径
        4.3.2. 内解路径
        4.3.3. 身行路径
5.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提升构想
    5.1.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核心发展理念
        5.1.1. 见山是山
        5.1.2. 见山不是山
        5.1.3. 见山还是山
    5.2.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提升的具体构思
        5.2.1. 佛教文化旅游体验主题化
        5.2.2. 增添游客参与、强化可互动的体验项目
        5.2.3. 引入高科技体验手段
        5.2.4. 建立专业的志愿者团队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游记附录
谢辞

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游客感知的佛教文化旅游区旅游吸引力评价研究 ——以南京牛首山为例[D]. 黄雪珂.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东台市西溪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 李国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扬州佛教旅游景区的游客动机研究 ——以大明寺和高旻寺为例[D]. 严梦娇. 扬州大学, 2018(01)
  • [4]“一带一路”视野下河南佛教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 金勇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5]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 ——以儒道释三大文化为例[D]. 徐嘉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6]湖北黄梅禅宗养生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D]. 孙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7]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D]. 田野.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8]佛教旅游者感知要素与佛教旅游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无锡灵山胜境为例[D]. 曲子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9]中国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 ——以上海玉佛寺为例[D]. 李颖.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地质公园中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广东省地质公园为例[A]. 李春生.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暨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