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华,韩莹,刘树龙[1](2022)在《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国内外创新发展经验,很多全球知名创新区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科创走廊已成为多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创新链视角,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探究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科创走廊可视为一个包含核心节点和辅助节点的虚组织,且所有节点不是等量齐观的,核心节点具有核心功能;第二,若核心节点的功能弱化,科创走廊会呈现劣化趋势;第三,科创走廊的建设包含从知识资源的流动整合到创新孵化溢出,再到市场化应用的科创全链条过程,但目前该链条仍然存在资源流动障碍、创新孵化断裂与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科创走廊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就要有一个核心主体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从而实现科创走廊的协调发展。
秦倩倩[2](2021)在《系统视域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少鹏[3](2020)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以Y院超薄玻璃转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是其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是决定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经济社会中,科研院所不但要专注于科技研发工作,还必须通过成果转化取得效益,来提高其在社会的综合竞争力,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极其复杂,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制约,采取不同的转化模式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的关键,同时不同的转化模式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恰当的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方向。本文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Y院超薄玻璃转化模式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回顾了学术界关于相关研究理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阐述了科研院所自主转化、技术转让和产学研合作三种转化模式的表现形式及三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介绍超薄玻璃科技成果的情况,分析其转化的适应条件,结合影响各种转化模式的因素,通过投资大小、风险承担、获利程度、后续产品开发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得出Y超薄玻璃科技成果转化最佳模式为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最后通过实施转化结果分析,提出超薄玻璃转化模式的最佳方案。?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实现成果转化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科技成果及研发主体自身的条件是影响转化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关键,选择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最终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影响巨大,本文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分析入手,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优缺点和适用性,以Y院超薄玻璃的实践研究,对科研院所成果选择不同的转化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张思怡[4](2020)在《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关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新引擎,而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运行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保驾护航。在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闵行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基本满足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需要。然而笔者在现实工作和实际调研中发现,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政策实施的成效。当前学界对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及其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已然开展了诸多探讨,但对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总体偏少,尤其是基层政府执行层面的实证研究。为了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政策工具理论、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等为工具建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政策工具视角下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成效等方面考察了政策的执行现状。其次,结合针对若干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目标对象的深度访谈,本文深入探究了当前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包括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等。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本文对于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和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能为上海市其他辖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城市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高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能力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苑亚坤[5](2020)在《面向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研究》文中提出
张燕[6](2020)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地,加快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不明确、科技成果不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本文对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梁炜[7](2020)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特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经济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现依据。在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要素中,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国家实力跃迁的重要基础,也是抵御“黑天鹅”“灰犀牛”等公共事件和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制约科技创新的诸多制度藩篱不断被破除,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中国科技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世界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然而从现实表现来看,科技创新“红利”释放不足,未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迟缓,产业链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总体来看,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发展需求,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形成了“科技进步陷阱”。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孜孜以求的目标时,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机理分析、问题辨识,以及基于转型背景下的对策研究,成为了本论文的初衷和目标。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其逻辑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阐释,同时分别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生产效率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研究假说;其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现实表现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改进的DEA分析方法——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Comprehensive Data Envelope Analysis),使用该方法对2013-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厘清现阶段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再次,分别从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探讨转型背景下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度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在分析框架方面,基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大背景,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结构变迁、发展方式转变纳入同一个逻辑框架中,从而对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机制做系统性分析;同时构建了四阶段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型,分别从过程和结果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2)在测度方法方面,借鉴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方法,创新性地对传统DEA方法进行改进,构建CDEA模型,力图克服DEA孤立分割优化目标的片面性,以综合性、全面性的视角对创新绩效做出评价。(3)在对策建议方面,基于国际创新环境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现实背景,按照系统性、协调性、耦合性的原理,构建科技创新“模式—路径—政策”的“三位一体”转型策略,该体系的核心在于“转型”,逻辑层级在于“路径”实施是“模式”选择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模式”提供了保障手段,同样的“政策”制定是“路径”实施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为“路径”提供了保障手段。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追求人类最终价值的实现,这是经济研究哲学高度的不断跃升,也是经济实践文明演进的不断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探索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症之药”,在新的起点上,通过因势利导的发展思维、道路和决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牛源[8](2020)在《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比例逐渐增加,2019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投入国,但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却不尽人意。因此,需要迫切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政策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科研所的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可参考意义。在诸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主要以区域以及政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作为一线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却很少。本文选取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与发展为科研发展目标,与孵化企业协同发展的XG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对中科院XG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整理2016年到2018年XG所科研成果转化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SFA测算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发现不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政策指标进行等级排序,因此得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指标分析结果提出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进而完善优化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为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以及指导意义。本文研究成果及结论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将非量化的政策与可量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相关性研究,为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可参考依据。第二,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运用科学计量模型进行详细测算,测算数据包括了人、财、物三方面,数据全面并具有科学依据。第三,为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相关政策设计了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运用系数法及层次分析法,将非量化的政策指标进行科学量化并建立指标间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各类结果的分析和研究,结合XG所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给出了三方面的政策建议,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理念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的完善、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
温晗[9](2020)在《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三农”问题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吉林省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有较大提升。农业科研主体单位即涉农高校和农业类科学研究院、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在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与推广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承担者责任深重。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厘清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而解决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稳定转化的优势提高转化效率,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吉林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归纳总结思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主要分类,具体研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六类主要因素有:成果转化环境、经济水平、市场信息与政策、人才数量及意识、推广条件、年龄;从数据和内涵上看趋近一致。最后根据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三方提出了提高涉农高校与农业类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高志昊[10](2019)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的作用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已经步入了大科学、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技术创新是现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我国步入科技强国的重要手段。在各行业及各层面,创新成为了突破口。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创新推动着整个行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是现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将为区域和区域内的各要素带来发展,并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且科研院所还与国家创新体系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的作用,对于科研院所的发展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梳理和分析后,从基本的概念及理论开始分析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以及科研院所的基本情况。通过理论和案例论述了科研院所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并对科研院所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根据资料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了解和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以及科研院所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相关情况;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对科研院所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一是为区域提供知识和服务,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服务,以及人才的培养。二是为区域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和服务,为区域内的创新参与者和创新活动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和技术服务等,促进区域发展。三是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带动区域内的创新参与者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四是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创新环境的完善,协助政府和其他创新参与者完善区域创新环境,为区域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然后以成都市为例具体分析,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影响科研院所发挥其作用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并根据科研院所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科研院所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创走廊的本质和特征 |
1.1 科创走廊的本质 |
1.2 科创走廊的空间特征 |
1.3 科创走廊与其他创新区域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2 从创新链视角分析科创走廊建设机制 |
3“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建设机制分析 |
3.1 高校作为知识源头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 |
3.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
3.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
4 广深科创走廊建设机制分析 |
4.1 知识源头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
4.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
4.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
5 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讨论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展望 |
(3)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以Y院超薄玻璃转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概述 |
第一节 科技成果转化内涵 |
一、科技成果的含义 |
二、科技成果转化概念 |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和原则 |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则 |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类型 |
一、自主转化模式 |
二、技术转化模式 |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四节 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不足 |
一、自主转化模式的不足 |
二、技术转化模式的不足 |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 |
第五节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一、投资大小 |
二、风险承担 |
三、获利程度 |
四、后续产品开发 |
第三章 超薄玻璃成果概况 |
第一节 成果背景 |
第二节 市场前景与需求分析 |
第三节 超薄玻璃的工艺和性能 |
一、超薄玻璃的工艺流程 |
二、超薄玻璃的优良性能 |
第四节 超薄玻璃的主要用途 |
一、超薄玻璃的显示功能:用于显示屏 |
二、超薄玻璃的触控功能:用于触控模组 |
三、超薄玻璃的保护功能:用于视窗防护屏 |
第四章 超薄玻璃成果转化条件分析 |
第一节 内部优势分析 |
一、人才队伍 |
二、研发平台 |
三、仪器设备及模拟、中试条件 |
四、转化经验 |
五、思想观念及政策 |
第二节 外部环境分析 |
一、经济环境与国家政策导向 |
二、企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需求 |
三、地区产业发展情况 |
第三节 需要提升的能力 |
第五章 超薄玻璃成果转化模式选择 |
第一节 超薄玻璃成果转化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一、投资大小分析 |
二、风险承担分析 |
三、获利程度分析 |
四、后续产品开发分析 |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确定——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一、产学研合作的选择 |
二、转化模式适用性 |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主体选择 |
一、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方 |
二、双方优势互补情况分析 |
第四节 产学研合作方式 |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体 |
二、超薄玻璃科技成果转化 |
三、融资和退出机制 |
第五节 转化后的经济社会效益 |
一、推动玻璃行业转型升级 |
二、保障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安全 |
三、使人民群众直接受惠于民族产业的崛起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框架构建 |
第三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文本分析 |
一、闵行区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
二、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内容 |
三、政策工具视角下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分析 |
第四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现状 |
一、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 |
二、政策执行的过程 |
三、政策执行的成效 |
第五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分析 |
一、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 |
二、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 |
三、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 |
四、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 |
五、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 |
第六章 提升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 |
一、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 |
二、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 |
三、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 |
四、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 |
五、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科技成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2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 |
3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 |
4 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 科技成果不以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
4.2 收益分配机制不明确 |
4.3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
4.4 科研院所和企业供需信息不对称 |
4.5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 |
4.6 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
5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
5.1 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
5.2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
5.3 拓宽科研经费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
5.4 以市场为导向改善评价机制 |
5.5 完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设 |
5.6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 |
6 结语 |
(7)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分析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综述 |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演变 |
2.1.2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 |
2.1.3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2 关于科技创新的文献综述 |
2.2.1 科技创新的内涵 |
2.2.2 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
2.2.3 科技创新模式 |
2.3 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的文献综述 |
2.3.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系 |
2.3.2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 |
2.4 现有文献述评及对论文的启示 |
第三章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科技创新的内涵界定 |
3.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分析 |
3.2.1 支撑高速度增长的传统增长动能式微的态势描述 |
3.2.2 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形成条件 |
3.2.3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3.3 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 |
3.3.1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般逻辑机理 |
3.3.2 支撑机制Ⅰ:基于生产效率的视角 |
3.3.3 支撑机制Ⅱ:基于经济结构的视角 |
3.3.4 支撑机制Ⅲ:基于发展方式的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 |
4.1 中国科技创新情况的历史考察 |
4.1.1 科技创新指数的测度 |
4.1.2 1990-2017年中国科技创新特征事实的基本描述 |
4.2 中国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
4.2.1 综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CDEA模型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分析 |
4.3.1 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效率评价 |
4.3.2 科技创新系统的阶段效率评价 |
4.3.3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评价 |
4.4 近年来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效率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
5.1 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逻辑 |
5.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5.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实证分析 |
5.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
5.3.2 区域面板数据回归 |
5.3.3 经验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结构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
6.1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 |
6.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6.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实证分析 |
6.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
6.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
6.3.3 经验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发展方式视角下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分析 |
7.1 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机制 |
7.2 计量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7.2.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
7.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3 实证分析 |
7.3.1 全国面板数据回归 |
7.3.2 地区面板数据回归 |
7.3.3 经验解释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8.1 模式转型 |
8.1.1 模式转型的主要思路 |
8.1.2 “一体”——国家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
8.1.3 “两翼”——中心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合纵 |
8.1.4 “三方”——“研—产—区”三方联动机制 |
8.1.5 “四协同”——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市场的充分融合对接 |
8.2 路径转型 |
8.2.1 路径转型的主要思路 |
8.2.2 科技创新主体的转型 |
8.2.3 科技创新任务的转型 |
8.3 政策转型 |
8.3.1 政策转型的主要思路 |
8.3.2 创新政策转型 |
8.3.3 产业政策转型 |
8.3.4 财税政策转型 |
8.3.5 金融政策转型 |
8.3.6 人才政策转型 |
8.3.7 对外政策转型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附录 :CDEA模型求解程序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科技成果的转化机理研究 |
1.2.2 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研究 |
1.2.3 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研究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概念 |
2.1.1 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 |
2.1.2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 |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分析方法 |
2.2.1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
2.2.2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比较 |
2.2.3 层次分析法(AHP) |
第三章 XG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
3.1 XG所基本概况 |
3.1.1 XG所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意义 |
3.1.2 XG所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荣誉 |
3.2 XG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基金 |
3.2.1 XG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3.2.2 XG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
3.3 XG所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
3.3.1 XG所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图 |
3.3.2 流程各环节对应的内容及目标 |
3.4 XG所科技成果转化经营和盈利模式 |
3.4.1 XG所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模式 |
3.4.2 XG所科技成果转化盈利模式 |
第四章 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算与分析 |
4.1 XG所效率研究体系的建立 |
4.1.1 研究方法的确立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变量的定义和说明 |
4.2 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
4.2.1 构建效率测算模型 |
4.2.2 数据分析 |
4.3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
4.3.1 37家高科技创业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
4.3.2 37家高科技创业企业各自三年之间的纵向比较 |
4.3.3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HP的XG所科技成果转化建议政策 |
5.1 基于AHP的建议政策思路 |
5.2 政策分析及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
5.2.1 政策分析 |
5.2.2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
5.3 基于AHP的建议政策分析 |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3.2 指标权重计算 |
5.4 小结 |
第六章 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对策研究 |
6.1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理念的创新 |
6.1.1 破除壁垒,开发资源 |
6.1.2 让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
6.2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的完善 |
6.2.1 设立XG所科技创新机构管理部门 |
6.2.2 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模式 |
6.2.3 建立退出机制,保持研究所的创新积极性 |
6.3 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融合的优化 |
6.3.1 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的融合 |
6.3.2 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融合 |
6.3.3 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融合 |
6.3.4 研究机构与社会融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技成果 |
2.1.2 农业科技成果 |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科技转化的双创理论 |
2.2.2 供给与需求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3.1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
3.2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
3.2.1 吉林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情况 |
3.2.2 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
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 |
3.3.1 自身转化过程复杂 |
3.3.2 对环境具有选择性 |
3.3.3 转化周期长风险大 |
3.4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
3.4.2 农业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转化媒介不够 |
3.4.3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渠道不够畅通 |
3.4.4 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选择 |
4.1 基于文献初步确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筛选原则 |
4.2 基于预调研选取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4 专家打分表的设计 |
4.5 影响因素赋值与处理 |
4.5.1 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4.5.2 调查方法 |
4.5.3 数据概况 |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表的设计与实施 |
5.2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因素分析 |
5.2.1 模型检验 |
5.2.2 主要因素归类分析 |
5.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回归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2.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2.3 建立有效法律法规 |
6.2.4 加强企业科技宣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的作用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科研院所相关概述 |
2.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概述 |
2.1.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2.1.2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共性与差异性 |
2.1.3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
2.1.4 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
2.2 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现状 |
2.2.1 科研院所的分类和基本情况 |
2.2.2 技术创新的界定 |
2.2.3 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 |
2.3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科研院所的辩证关系 |
第3章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作用的表现 |
3.1 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知识 |
3.1.1 科研院所对人才的培养 |
3.1.2 科研院所对知识的产出与传播 |
3.2 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产业共性技术 |
3.2.1 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 |
3.2.2 为多个创新参与者提供产业共性技术 |
3.3 促进了区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 |
3.3.1 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 |
3.3.2 带动区域内创新参与者投入区域技术创新活动 |
3.4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
3.4.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环境概述 |
3.4.2 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
第4章 以成都市为例 |
4.1 成都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
4.2 成都科研院所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案例分析 |
4.2.1 成都转制科研院所的作用 |
4.2.2 成都非转制科研院所的作用 |
4.2.3 成都市科研院所的作用总结与哲学思考 |
4.3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
4.3.1 科研院所要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
4.3.2 科研院所要面对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
4.3.3 资源共享的矛盾关系 |
4.3.4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复杂性 |
4.3.5 科研院所日常事务的制约 |
第5章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有效发挥作用的建议 |
5.1 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知识的建议 |
5.1.1 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 |
5.1.2 开拓多渠道的知识理论传播 |
5.1.3 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
5.2 为创新参与者提供技术和服务的建议 |
5.2.1 不断探索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新模式 |
5.2.2 优化合作机制促进技术产业化 |
5.2.3 加强与各创新主体的信任与联系 |
5.3 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的建议 |
5.3.1 充分了解区域及市场状况 |
5.3.2 积极带动区域内创新参与者投入区域技术创新活动 |
5.3.3 发挥优势让技术创新活动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
5.4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
5.4.1 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环境激发创新热情 |
5.4.2 共同建设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J]. 李靖华,韩莹,刘树龙. 创新科技, 2022(01)
- [2]系统视域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研究[D]. 秦倩倩.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3]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以Y院超薄玻璃转化为例[D]. 李少鹏.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4]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D]. 张思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面向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研究[D]. 苑亚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6]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张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12)
- [7]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梁炜. 西北大学, 2020(07)
- [8]XG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政策优化研究[D]. 牛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D]. 温晗.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的作用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高志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