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监护病室患者营养问题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1)在《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早产产妇的母乳喂养护理中,评价经护理干预后母乳喂养结局的改善程度,分析该模式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完善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健康管理。研究方法:成立个案管理研究小组;建立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个案管理流程。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2月在辽宁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住院的先兆早产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妇居住病房楼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施干预前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基线调查,确定两组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的产妇给予产科现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泌乳量、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以及焦虑、抑郁改变程度。使用SPSS23.0建立数据库,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计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量表得分情况、评价干预效果。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资料分析。采用的检验水准为双侧为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一个月,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38.30%,P<0.01;干预后第四个月,实验组纯母乳喂养率为66.00%高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31.91%,P=0.003。3.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第7、14、30天的泌乳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产后第7天实验组奶量(298.70±119.91)ml高于对照组(188.72±126.17)ml;产后第14天实验组奶量(481.90±202.49)ml高于对照组(336.91±219.93)ml;产后第30天实验组奶量(689.56±247.50)ml高于对照组(485.32±310.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实验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为(47.84±11.255)分高于对照组(37.98±10.747),但差异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实验组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得分(3.13±0.46)高于对照组(2.67±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入院时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于产后两周再次测评,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较干预前下降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将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证实该模式可以改善早产产妇的泌乳量、提升早产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家庭支持程度,并降低早产产妇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
杨凡[2](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留置胃管更换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临床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留置胃管的最佳更换时间,探究不同留置时间胃管内菌群种类、数量及抗生素耐药情况。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293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按照计算机程序设定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按照1:1:1分为7天组、14天组、21天组。胃管达到预期留置时间后,拔出胃管,模拟通过胃管给奶抽取1ml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在实验室中对冲洗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计数和分离。记录菌落名称及数量,将污染的菌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及诊断)、喂养情况、实验室指标、评估拔出胃管的状态。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P<0.05即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结果继续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多组间胃管培养结果和血培养结果相关性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1、三组患儿基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及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拔出胃管的颜色、压痕,回弹角度及完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儿咽部黏膜情况、喂养耐受及排便情况,实验室感染指标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日奶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对日奶量进行两两比较,其中7天组与21天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4天组与21天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天组与14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管微生物培养菌群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三组患儿胃管微生物种类及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母乳喂养和单纯配方奶喂养胃管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分析表明除21天组培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耐药(P<0.05),其余均具有相似的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留置胃管并不能显着增加患儿感染,选择聚氨酯材料的胃管采用正确的胃管护理方法可以适当延长胃管的留置时间。
张念娜[3](2020)在《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质性访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建立科学的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横向或纵向比较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现状,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为基础,初步筛选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完善指标内容;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18个省市的26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确定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1.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为基础,建立了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分为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6.3%、100%,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积极;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96,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46和0.205,均p<0.001,说明结论可靠。综上所述,专家意见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经验,调查结果可取。2.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逻辑一致性检验。其单排序及总排序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一致性检验结果尚可;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结构质量为0.1667、过程质量为0.6667、结果质量为0.1667,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有知识培训、约束期间、身体约束相关的护理安全等。三级指标中ICU医护人员实施身体约束相关知识的培训、规范的约束停止记录(停止依据、部位、时间)、身体约束率等指标组合权重较高。结论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该体系指标具有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权重合理等特点,可为衡量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张宁芮[4](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蒋志伟[5](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陶朝辉[6](2020)在《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评价其对ICU患者睡眠及谵妄的应用效果,为临床ICU患者睡眠管理和预防ICU谵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基于循证研究方法,获取并分析国内外ICU患者睡眠管理预防谵妄的相关证据,并进行最佳证据总结。2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3采用类实验研究,选取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2019年09月至2019年11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按ICU常规护理并实施预防ICU谵妄的ABCDEF集束化策略(ABCDEF bundle)。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02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干预组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对比两组睡眠、谵妄、预后、环境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ICU医护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的依从性及每个月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研究结果1最佳证据总结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研究14篇、类实验研究2篇。最佳证据包括建立统一的睡眠管理流程、控制光线、提供眼罩和耳塞、减少环境噪音、提供非药物助眠措施、选择合适的助眠药物、鼓励患者日间活动、维持患者正常昼夜节律等方面,共27条。2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两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一、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0、0.336,最终形成的SLEEP-MAD bundle,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3干预研究共纳入92例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干预组35例(受新型冠状肺炎影响,实际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01月25日)。睡眠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得分比较(67.63±11.43 vs 57.09±13.90,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5.3±5.67 vs 4.16±1.26,h),干预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3%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患者中,干预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0%vs 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及ICU无谵妄/昏迷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使用总量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光照及噪声比较,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务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依从性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总依从率分别为74.0%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率从干预后1个月的75.3%提高到干预后2个月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总结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临床应用研究发现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SLEEP-MAD bundle显着改善患者主观的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降低机械通气患者ICU谵妄的发生率。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实施SLEEP-MAD bundle,实施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进行监督,可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
李玉芹[7](2019)在《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编制《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为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提供评测工具。2.评估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自行编制的《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函询共两轮,制定初始问卷;使用初始问卷对388名临床护理人员展开预调查,并选取40名调查对象2周后进行重测,根据结果调整问卷并确立正式调查问卷;其次,对山东省的5所三甲综合医院中2025名临床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取均值(M)、标准差(SD)、百分比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计量数据进行比较;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探索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Delphi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的《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中一级条目包括知识、信念/态度、行为3个维度,其中,知识层面包含条目18个,信念/态度维度层面包含22个条目,行为维度层面包含23个条目,共63个二级条目。第一轮与第二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程度为100.0%、96.4%,权威系数为0.888、0.870,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342和0.467(P<0.05),问卷条目的内容效度系数(Item-level CVI,I-CVI)分布在0.889~1.000,问卷的总体内容效度系数(Scale-level CVI,S-CVI)为0.980,表明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预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总Cronbach’s a为0.982,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分布在0.955~0.983;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83,知识、信念/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952、0.988、0.956,Cronbach’sa结果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重测信度的结果表明问卷的稳定度高,可作为正式的现状调查问卷。2.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临床护理人员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以女性为主,为192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5.0%;年龄在30岁以下的为1006人(49.7%)、30~40岁805人(39.8%),40岁以上的护士为214人(10.6%);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下的护士,为1427人(70.5%),11~20年的护士为411人(20.3%),20年以上的护士为187人(9.2%);当前学历中本科学历的护士为1711人(84.5%);职称分布中初级职称为1447人(71.5%);聘用方式中合同聘任制的护士为1452人(71.7%)。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的总分以及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平均得分(259.54±33.55)分、标准分为(82.39±10.65)分;知识维度平均得分(68.16±13.43)分、标准分为(75.74±14.92)分;信念维度的平均得分(90.32±13.81)分、标准分为(82.11±12.55)分;行为维度平均得分(101.05±12.94)分、标准分(87.87±11.2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不同性别、年龄、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知识维度层面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育状况、写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信念/态度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原生家庭、婚姻状况、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行为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维度两两相关性分析中,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系数r为0.638、0.431、0.560,且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的影响因素为生育状况(β=0.073,P<0.05)、与父母的关系(ββ=0.137,P<0.05)、就业原因(ββ=0.060,P<0.05)、初始学历(ββ=-0.101,P<0.05)、科室(β=0.059,P<0.05)、职务(β=0.080,P<0.05)、聘用方式(β=0.071,P<0.05)、夜班频次(β=-0.093,P<0.05)。影响知识维度得分的因素分别为:生育状况(β=0.105,P<0.05)、与父母的关系(β=0.104,P<0.05)、职务(β=0.075,P<0.05)、聘用方式(β=0.065,P<0.05)、夜班频次(β=-0.094,P<0.05);信念/态度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与父母的关系(ββ=0.114,P<0.05)、职务(β=0.116,P<0.05)、就业原因(β=0.060,P<0.05)、夜班频次(β=-0.064,P<0.05);行为维度的得分影响与性别(β=0.071,P<0.05)、与父母的关系(β=0.134,P<0.05)、初始学历(β=-0.140,P<0.05)、科室(β=0.074,P<0.05)、聘用方式(β=0.072,P<0.05)、夜班频次(β=-0.064,P<0.05)相关。结论:1.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信效度较好,可作为评测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工具。2.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分在60~85分为中等水平),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知信行总体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8项因素,是影响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现状的因素。其中护理人员的初始学历、夜班频次与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医疗机构应从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不同影响因素方面,多方位地采取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方式以及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水平。
王伟[8](2019)在《现代综合医院烧伤医疗单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烧伤医疗单元是指包括大型的烧伤研究所、烧伤医疗中心、烧伤专科等医疗场所。主要承担着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重症监护、康复护理等服务。我国的烧伤科室建设伴随着烧伤医学的发展,已经有近70年的历程。长期的发展和建设,综合医院内的烧伤医疗单元均存在着规模过小、布局模式不合理、功能房间不全、卫生隔离不严格等问题,所以本文通过研究,进一步梳理、探讨关于烧伤医疗单元建筑空间设计的各种问题。本文围绕着烧伤医疗单元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结合现代的烧伤医学、社会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现代医疗工艺等基础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烧伤医疗单元,进行环境、空间、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的走访调研。总结出我国烧伤医疗单元在现阶段的一些典型建筑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图解表达等研究方法,对烧伤护理单元的分类、建设位置、规模大小、平面布局模式、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功能房间详图、其他专业设计要求等各方面,系统阐述了烧伤医疗单元的设计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并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注重成果的可实践性,将设计理论与相关案例紧密结合,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利详细分析研究。希望对医院建筑的研究者、设计者、建设者都能有益的帮助。
邱惠婷[9](2019)在《扩展的临床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在儿科住院患儿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省X医院为例》文中认为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患儿的就医问题更容易受到关注。患儿在就医过程中,患儿本身与患儿家属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多且更复杂,他们必需面对由疾病所带来的生理、心理、经济及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他们缓解或解决住院期间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因此在儿科领域引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湖南省X医院在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之初就将儿科第一时间纳入社工服务的范围内,本文通过笔者在湖南省X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实习过程,选取儿科的患儿及其家属为研究群体,通过日常的观察、与服务对象或医务人员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得原始资料,分析和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在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的具体过程,并结合这一群体的具体的临床特征以及在实习期间开展过的医务个案、小组和社区项目等,对扩展的临床视角这一干预视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扩展的临床视角这一视角的指导下,医务社会工作可以分别在四个层面对住院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干预,分别是微观的个体和环境(p、e)以及宏观中的个体和环境(P、E)这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不仅可以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个别需求,也能满足其群体性需求,还有利于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最后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医务社会工作如何更好为提供服务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进行相关探讨。
魏翩[10](2019)在《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探究住院及门诊患者、护理人员及管理者对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的观点;2.建立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3.达到进一步指引规范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提高人文关怀成效的目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护理人文关怀的文献、书籍等,了解人文关怀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人文关怀评价工具的发展历程,制定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的访谈提纲。2.质性访谈,采取目的抽样法,抽取护理管理者、临床护理人员、患者等17人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了解来自不同群体对医院护理人文关怀措施、缺陷、评价指标的观点,提炼评价指标。3.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初步形成的指标设计咨询表,选择我国不同地区的护理人文关怀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护理心理专家等16名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维度和条目进行调整和重要性的比较,建立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质性访谈基于医院护理管理者、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的观点提炼出4个主题:关怀环境、关怀需求、关怀实施、关怀成效。2.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0%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和0.94,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各指标赋值均数为3.94-4.88,满分比为18.75%-87.50%,根据专家意见和指标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剔除,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各指标赋值为4.00-4.94,满分比为25%-93.75%,分值均符合要求。3.建立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共6个维度(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护理人文关怀环境、护理人文关怀性关系、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评估、护理人文关怀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成效)和47个条目,所有指标的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符合随机一致性指标。研究结论1.本研究结合医院护理管理者、临床护士和患者的多方观点,以管理为保障,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践关怀、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成效评估,建立涵盖医院层面和患者层面的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具备科学性、可行性与导向性。2.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为护理人员提供关怀实践的指南与规范;为医疗机构评价护理人文关怀落实程度和效果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促进人文关怀的落实。
二、重症监护病室患者营养问题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监护病室患者营养问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早产流行病学及母乳喂养现况 |
1.1.2 促进早产产妇行母乳喂养的必要性 |
1.1.3 个案管理模式及应用现况 |
1.2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来源 |
2.1.2 样本量的确定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研究过程中的剔除标准 |
2.1.6 伦理原则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工具 |
2.2.3 对照组护理方法 |
2.2.4 实验组护理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阶段 |
2.3.2 实施阶段 |
2.3.3 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道德伦理问题 |
2.5.1 自愿原则 |
2.5.2 保密原则 |
2.5.3 有利无害原则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情况 |
3.2 个案管理对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 |
3.2.1 两组产妇干预后泌乳量对比 |
3.2.2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情况对比 |
3.2.3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价 |
3.2.4 两组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评价 |
3.3 个案管理对早产产妇焦虑、抑郁程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 |
4.1.1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早产产妇泌乳量 |
4.1.2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喂养方式 |
4.1.3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改善不明显 |
4.1.4 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 |
4.2 个案管理模式对早产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 个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早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及个案管理模式在其应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留置胃管更换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样本量的确定 |
2.2.4 分组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3.2 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工具 |
2.3.3 胃管评估工具 |
2.3.4 实验室细菌培养工具 |
2.4 实施方案 |
2.4.1 留置胃管 |
2.4.1.1 经口留置胃管方法及更换时间 |
2.4.1.2 胃管留置期间的护理 |
2.4.2 喂养方案 |
2.4.3 标本采集 |
2.4.3.1 收集冲洗液 |
2.4.3.2 评估胃管情况 |
2.4.4 细菌学培养 |
2.4.4.1 培养皿的选择 |
2.4.4.2 接种方法 |
2.4.4.3 培养时间 |
2.4.5 细菌鉴定、计数及分离 |
2.4.5.1 细菌鉴定 |
2.4.5.2 细菌计数 |
2.4.5.3 细菌分离 |
2.4.6 药敏试验 |
2.4.6.1 配制菌悬液 |
2.4.6.2 接种平板 |
2.4.6.3 放置药敏纸片 |
2.4.6.4 孵育 |
2.4.6.5 抑菌环直径测量 |
2.5 资料收集 |
2.5.1 一般资料 |
2.5.2 计数资料 |
2.5.3 计量资料 |
2.5.4 指标评价 |
2.5.4.1 使用后胃管状态的评价标准 |
2.5.4.2 喂养不耐受指标评价标准 |
2.6 数据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不同留置时间的胃管状态结果 |
3.3 胃管不同留置时间对患儿的影响结果比较 |
3.3.1 胃管不同留置时间对患儿喂养耐受情况及排便情况影响结果 |
3.3.2 胃管不同留置时间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
3.3.3 胃管不同留置时间对患儿咽部黏膜情况比较 |
3.4 不同留置时间胃管微生物培养比较 |
3.4.1 不同留置时间胃管微生物种类结果比较 |
3.4.2 不同留置时间胃管微生物培养与血培养结果比较 |
3.4.3 不同留置时间胃管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比较 |
4 讨论 |
4.1 三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4.2 胃管留置时间与胃管状态分析 |
4.3 胃管留置时间对患儿的影响 |
4.4 胃管留置时间与微生物培养情况 |
4.5 规范留置及固定胃管,保证留置时间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附录 A 胃管情况调查表 |
附录 B 细菌培养情况统计表 |
附录 C 药敏结果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理论框架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依据 |
1.4 技术路线 |
2 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研究 |
2.2 半结构式访谈 |
2.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2 访谈对象 |
2.2.3 访谈提纲的内容 |
2.2.4 访谈的实施 |
2.2.5 访谈资料的整理 |
2.3 德尔菲法 |
2.3.1 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小组 |
2.3.2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的初稿 |
2.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
2.3.4 实施专家咨询 |
2.3.5 资料收集方法 |
2.3.6 指标的删除与修改 |
2.3.7 资料分析方法 |
2.3.8 质量控制 |
2.3.9 伦理原则 |
2.4 层次分析法 |
2.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4.2 构建判断矩阵 |
2.4.3 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3 结果 |
3.1 半结构式访谈 |
3.1.1 访谈者基本情况 |
3.1.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2 德尔菲法 |
3.2.1 德尔菲函询专家构成 |
3.2.2 专家的积极性 |
3.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3.2.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3.2.6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3.2.7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3.3 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4 讨论 |
4.1 半结构式访谈内容分析 |
4.1.1 ICU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工具 |
4.1.2 建立ICU身体约束实践流程 |
4.1.3 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
4.1.4 身体约束相关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4.1.5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 |
4.2 德尔菲法函询结果分析 |
4.2.1 函询专家的选择与积极性 |
4.2.2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
4.2.3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
4.2.4 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专科特色 |
4.3 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
4.3.1 权重确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4.3.2 指标权重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B: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C: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4)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
2.2.3 比较研究 |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
2.3.3 分析结果 |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3.2.1 概况 |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
3.2.3 功能设置 |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
3.3.1 概况 |
3.3.2 功能设置 |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
3.4 比较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
4.4.2 选址策划 |
4.4.3 规模策划 |
4.4.4 功能策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后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目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
(5)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调研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2.1 区域卫生规划 |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
2.4.1 五疾病 |
2.4.2 医疗圈的划分 |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
2.4.7 小结 |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策划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
3.2.1 选址策划 |
3.2.2 功能策划 |
3.2.3 规模策划 |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
3.3.1 医院总体布局 |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3.4.2 门诊区 |
3.4.3 急诊区 |
3.4.4 医技区 |
3.4.5 住院区 |
3.4.6 公共区 |
3.4.7 办公辅助区 |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
3.5.1 病床数的计算 |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疾病因素 |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
4.3 需求因素 |
4.3.1 三种类型需求 |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
4.4 不同国家因素 |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
4.5.1 互联网的发展 |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
5.2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目录 |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
(6)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路线 |
第2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管理的循证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的应用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与不足 |
5.3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人文关怀内涵 |
2.2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
2.3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评价工具的研究 |
2.3.1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行为能力工具 |
2.3.2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管理评价工具 |
2.3.3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满意度评价工具 |
2.4 知信行模式及研究现状 |
2.4.1 知信行模式的概念 |
2.4.2 知信行模式的应用现状 |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
3.1 确定问卷条目 |
3.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1.2 条目编制原则 |
3.1.3 确定条目池 |
3.2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函询 |
3.2.1 函询专家的选择 |
3.2.2 专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过程 |
3.2.4 统计分析 |
3.3 专家函询结果 |
3.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3.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3.4 专家的协调系数 |
3.3.5 内容效度检验 |
3.3.6 专家函询结果及修改意见 |
3.4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问卷预调查 |
3.4.1 研究对象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研究方法 |
4.4 伦理考虑 |
4.5 质量控制 |
4.5.1 问卷的设计 |
4.5.2 资料的收集 |
4.5.3 数据的分析 |
4.6 统计分析 |
4.7 研究结果 |
4.7.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4.7.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
4.7.3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编制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5.1.1 编制调查问卷的必要性 |
5.1.2 编制调查问卷的科学性 |
5.1.3 调查问卷的实用性分析 |
5.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 |
5.2.1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分析 |
5.2.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5.2.3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现代综合医院烧伤医疗单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基础 |
1.1.0 .背景 |
1.1.1 .国外烧伤医疗单元的发展状况 |
1.1.2 .国内烧伤医疗单元的发展状况 |
1.1.3 .烧伤医疗单元专科专属医治空间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相关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3.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烧伤医疗单元概述 |
2.1 .烧伤医学 |
2.1.1 .烧伤医学概念说明 |
2.1.2 .烧伤病人的分类 |
2.1.3 .烧伤患者心理 |
2.1.4 .烧伤患者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
2.1.5 .烧伤患者的护理 |
2.2 .烧伤医疗单元 |
2.2.1 .烧伤医疗机构的特殊要求 |
2.2.2 .烧伤治疗单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3 .我国烧伤科室现状 |
2.2.4 .我国烧伤科室建筑空间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烧伤医疗单元的功能布局研究 |
3.1 .概述 |
3.1.1 .烧伤医疗单元的分类 |
3.1.2 .烧伤医疗单元的设计的相关规范 |
3.1.3 .烧伤医疗单元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外部环境要求及选址 |
3.2.1 .烧伤理疗单元的外部环境特点 |
3.2.2 .烧伤医疗单元的位置 |
3.3 .空间构成、规模及特点 |
3.3.1 .烧伤医疗单元的规模 |
3.3.2 .烧伤医疗单元的空间分区 |
3.4 .烧伤医疗单元的组合形式 |
3.4.1 .单廊式烧伤医疗单元 |
3.4.2 .复廊式烧伤医疗单元 |
3.4.3 .三廊式烧伤医疗单元 |
3.4.4 .中心式烧伤医疗单元 |
3.4.5 .混合式烧伤医疗单元 |
3.5 .烧伤治疗单元的流线组织形式 |
3.5.1 .人流流线组织(包括医护人员、病患及其他流线) |
3.5.2 .物品流线组织(包括洁净、污染物品流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烧伤医疗单元的功能房间研究 |
4.1 .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1.1 .`病人治疗区 |
4.1.2 .辅助治疗区 |
4.1.3 .医护办公区 |
4.2 .人性化环境设计 |
4.2.1 .人性化理念的提出 |
4.2.2 .人群行为和使用要求 |
4.2.3 .功能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4.2.4 .烧伤患者的社会服务与特殊教育空间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相关烧伤医疗单元工程实际案例分析 |
5.1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大楼改造工程(烧伤专科楼改造) |
5.1.1 .概况介绍 |
5.1.2 .空间和流线分析 |
5.1.3 .手术室改造 |
5.1.4 .病房改造 |
5.1.5 .BICU改造 |
5.1.6 .总结 |
5.2 .长海医院烧伤科(新建大型烧伤医疗中心) |
5.2.1 .烧创伤中心位置与规模 |
5.2.2 .烧创伤中心位置与规模 |
5.2.3 .空间和流线分析 |
5.2.4 .人性化设计 |
5.2.5 .总结 |
5.3 .上海电力医院烧伤科(新建小型烧伤科) |
5.3.1 .医院概况 |
5.3.2 .烧伤科位置与规模 |
5.3.3 .空间和流线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烧伤医疗单元的其他专业要求 |
给水排水 |
暖通设计 |
电气设计 |
医用气体设计 |
附录二:烧伤医疗单元内部特殊设备 |
附录三:图表目录 |
附录四: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9)扩展的临床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在儿科住院患儿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省X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医务社会工作及其领域的研究 |
二、关于扩展的临床视角的研究 |
三、关于住院患儿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儿童与住院患儿 |
二、医务社会工作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扩展的临床视角下对湖南省X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的服务体系 |
第一节 湖南省X医院医务社工专业服务于儿科住院患儿现状 |
一、湖南省X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现状 |
二、湖南省X医院医务社工服务现状 |
三、湖南省X医院医务社工遵循的伦理原则 |
第二节 扩展的临床视角的儿科住院患儿服务体系 |
一、个体-微观层面(p-e)个人问题的处理 |
二、群体-微观层面(P-e)群体性需求的应对 |
三、个体-宏观层面(P-E)个人与医疗机构、医务社工服务的链接 |
四、群体-宏观层面(p-E)相关制度及计划的建立 |
第三章 扩展的临床视角在儿科住院患儿的实践应用 |
第一节 个体-微观层面:个案工作干预策略 |
一、案主背景资料 |
二、分析预估 |
三、服务目标 |
四、介入过程 |
五、总结评估 |
六、结案反思 |
第二节 群体-微观层面:小组工作干预策略 |
一、小组基本情况 |
二、小组目标 |
三、小组计划及过程 |
四、小组评估 |
五、小组反思 |
第三节 个体-宏观层面:资源整合项目运作 |
一、“萌芽计划”项目介绍 |
二、项目反馈 |
三、存在问题 |
四、改进措施 |
五、项目反思 |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反思 |
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二、与医护人员的合作沟通有待加强 |
三、缺乏向服务对象可提供的资源 |
四、公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高 |
第二节 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儿科的建议 |
一、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
二、重视服务对象之间互助支持网络的建立 |
三、为服务对象链接更多资源 |
四、提升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认可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1.研究背景 |
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1.1.1 护理人文关怀概述 |
1.1.2 评价指标概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护理人文关怀管理与实践现状 |
2.2 护理人文关怀评价现状 |
2.3 护理人文关怀评价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观点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文献研究 |
1.2 现象学研究 |
2 研究结果 |
2.1 受访者一般情况 |
2.2 主题提炼 |
2.3 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初稿建立 |
3 研究讨论 |
第三部分 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专家咨询 |
2 专家咨询结果 |
3 层次分析法 |
3.1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3.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3.3 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4 讨论 |
4.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2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
第四部分 结论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咨询表(一) |
附录2 专家咨询表(二) |
致谢 |
四、重症监护病室患者营养问题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管理模式在早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评价[D]. 白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留置胃管更换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D]. 杨凡.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ICU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 张念娜. 河南大学, 2020(02)
- [4]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5]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6]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D]. 陶朝辉. 南华大学, 2020(01)
- [7]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 李玉芹. 山东大学, 2019(03)
- [8]现代综合医院烧伤医疗单元建筑设计研究[D]. 王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扩展的临床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在儿科住院患儿的实践研究 ——以湖南省X医院为例[D]. 邱惠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医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魏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