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中硒的生物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雅丹[1](2020)在《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硒以有机硒醇的形式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与许多生理疾病息息相关。硒醇不仅存在于人体中,也存在于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然而并不是所有原核微生物都含有硒醇,因此检测硒醇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别部分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的一种途径。同时,农作物中(如茶叶大米)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硒形成富含硒醇植物,因此,检测食品内硒醇含量也可以帮助监测富硒食品中的硒含量是否达标。综上所述检测硒醇对了解人体代谢、鉴别细菌以及检测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检测硒醇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电化学法,这些方法存在着仪器昂贵,生物相容性差以及检测限高等缺点,因此本研究需要开发新型的灵敏度、生物兼容性好的检测硒醇方法。在本文中,构建了基于硒醇化合物检测的三种荧光探针,并实现其生物、食品方面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一种新型纳米金探针并实现对硒醇检测。近红外染料Nile Blue与含有巯基的谷胱甘肽结合形成含巯基的染料分子(NB-GSH),并通过Au-S修饰到纳米金粒子的表面。由于纳米金颗粒的独特的FRET性质,整个体系处于荧光淬灭状态。硒醇与纳米金粒子之间拥有更好的亲核性,当硒醇出现时,纳米金探针上面修饰的含硫醇化合物会被替换下来,形成更稳定的Au-Se键,而脱落下来的NB-GSH恢复荧光,因此达到检测硒醇的目的。此纳米探针具有优异的选择性、灵敏性,其检出限为9.5 n M,可以应用于Hep G2细胞中内源以及外源硒醇的成像和检测从而实现其生物应用。同时,其也对富硒茶叶以及富硒大米中的硒醇含量进行检测来实现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2、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纳米金棒的荧光探针,利用硒醇对磺酰胺键的特异识别来实现对硒醇的检测。将含磺酰胺键的Nile Blue荧光染料分子与含有巯基的嘧啶分子结合并修饰到纳米金棒的表面,合成了新型的检测硒醇的纳米材料GNRs-SH-NB。纳米金棒具有FRET性质,GNRs-SH-NB处于荧光淬灭状态,当硒醇存在时,磺酰胺键被硒醇裂解体系荧光恢复,实现对硒醇的识别检测。GNRsSH-NB对硒醇具有良好响应检出限为11.36 n M。其可以实现对含硒醇的微生物的鉴别,在4种细菌和2种真菌中,GNRs-SH-NB可以鉴别出含有硒醇的大肠杆菌,并具有良好的响应。此外GNRs-SH-NB也可以实现对肉、牛奶以及蛋壳表面的大肠杆菌的检测,从而实现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而后,进一步对该材料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抑菌试验表明,该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对大肠杆菌极好的抑制率,其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鉴别并抑制大肠杆菌的纳米材料。3、构建了一种基于硒醇检测的自组装纳米粒子,利用二硫键(S-S)将细胞穿透肽(R8)以及抗菌抗癌肽蜂毒肽(Melittin)结合形成两亲的多肽分子,在亲水体系中,合成的两亲多肽分子与疏水的氟硼荧类的荧光染料分子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R8-S2-Melittin@BODIPY)。此时荧光分子包裹在纳米粒子的内部,几乎没有荧光信号。当硒醇存在时,由于硒醇的亲核性可以使S-S键裂解,释放出氟硼荧类荧光染料分子进而产生荧光,达到检测硒醇的目的,其检出限为3.34 n M。同时,裂解下来的蜂毒肽具有抗癌抗菌的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其进一步的生物应用。R8-S2-Melittin@BODIPY可以迅速灵敏的实现对硒醇的检测。在抑菌试验中,R8-S2-Melittin@BODIPY相较于蜂毒肽具有更好的抑菌性,这归功于蜂毒肽与含有正电荷的氟硼荧类荧光分子共同作用。同时R8-S2-Melittin@BODIPY的MTT实验充分证明,其在细胞内具有较低的毒性,在细胞成像以及癌细胞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新型的检测硒醇的荧光探针,它们有十分优异的选择性以及灵敏性且具有较低的检测限。探针在生物以及食品方面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成为检测硒醇进而检测大肠杆菌以及癌细胞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实现对大肠杆菌以及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张金铭[2](2020)在《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植物硒来源于土壤环境,土壤环境中硒的形态和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我国72%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缺硒,三分之一属于严重缺硒地区,人体补硒有多种途径,其中膳食补硒最为健康安全、便捷有效。作为膳食的富硒植物是补硒的主要来源,对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富硒研究的热点。大山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富硒区之一,境内富硒茶叶、富硒农作物和富硒中草药等资源丰富。本研究以大山村地区植物资源为对象,分析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积累、分布和迁移规律,为大山村地区保护与合理开发富硒植物资源,如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富硒作物等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硝酸-高氯酸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的总硒含量,并优化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微量硒的条件。在最佳测试条件下,该方法的精密度为1.15%,检出限为0.165μg/L,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得回收率范围为95.37%-102.75%。(2)通过对大山村地区158份土壤样品总硒含量测定分析,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61-7.189 mg/kg,算术平均值为1.653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研究区属于富硒地区。不同行政村土壤环境中硒含量存在差异,叶山村土壤硒含量略高于大山村,两村均达到高硒水平;流源村与莲花村土壤硒含量相近,均为富硒水平。林地土、耕作土和茶园土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硒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林地土硒含量明显高于耕作土和茶园土,表明林地土含硒量受人为干扰较少,有利于硒在土壤中的循环与积累。(3)通过对大山村地区99科176属204种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计362份样品中硒含量测定,研究区内野生植物硒含量范围为0.022-2.263 mg/kg,平均值为0.281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植物富硒率达76.60%。不同种类植物富硒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种子植物中草本植物(0.324 mg/kg)硒积累能力较强,显着高于乔木(0.105 mg/kg)、灌木(0.156 mg/kg)和木质藤本(0.138 mg/kg)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普遍较高,分别为1.838 mg/kg和0.411 mg/kg。(4)通过对大山村地区食用植物与中草药的富硒能力研究,食用植物富硒率达70.59%,不同类型食用植物硒积累量有很大差异,17种食用植物硒积累量的顺序为:柿子>油菜>萝卜>甘蓝>韭菜>沙梨>姜>莴苣>茶叶>大豆>板栗>藠头>魔芋>枇杷>蒜>李>马铃薯。分析表明20种中草药中硒含量变化较大,不同药效型中草药含硒量表现为活血化瘀型中草药>清热解毒型中草药>止血止痛型中草药,活血化瘀型中草药对硒具有相对较强的富集转运能力。(5)通过对大山村地区几种类型的富硒植物研究表明,紫萁具有较高的硒含量(0.520 mg/kg),其中根茎(0.853 mg/kg)和羽片(0.506 mg/kg)比叶轴(0.190 mg/kg)对硒有更强的积累能力。十字花科植物(0.648 mg/kg)和景天属植物(0.454 mg/kg)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植物标准,其中,油菜、萝卜、印度蔊菜各部位对硒有较强的积累和富集能力,硒含量均可达1 mg/kg以上,显着高于其它种类植物。(6)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大山村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富集转移规律,研究结果为大山村地区挖掘富硒植物资源,开发多种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等富硒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为培育高硒植物,提取有机硒化物制成生物制剂产品,实施硒功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朱磊[3](2019)在《纳米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约有72%人缺硒,植物硒源是日常膳食补硒的主要来源。适宜浓度硒不仅对植物生长有益,还能增加植物活性物质的代谢,提升植物品质。纳米硒因具有生物活性高、毒性低、环境风险小等特点,被作为现在新型硒补充剂。伴着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富硒中药材逐步成为研究热门。本研究对湘西地区9种常见中药材富硒能力与其根际土壤中硒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对硒生物富集能力较强的中药材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研究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活性物质含量的关系,从而能更好的开发利用金荞麦资源。本文以金荞麦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金荞麦对纳米硒与亚硒酸钠的吸收富集及富硒对金荞麦产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总黄酮含量等活性物质的影响。旨在为富硒金荞麦的科学种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湘西地区9种常见中药材富硒情况研究,对湘西北9种常见中药材药用部位及根际土壤硒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以根茎入药的中药材硒含量大小为:金荞麦(1.01 mg/kg)>贝母(0.35 mg/kg)>大黄(0.25 mg/kg)>玉竹(0.24 mg/kg)>黄精(0.20 mg/kg),全草入药的中药材硒含量小米草(1.29 mg/kg)>赶山鞭(1.17mg/kg)>见血清(0.90 mg/kg)>虎耳草(0.54 mg/kg),参照《湖南省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农产品标准为>0.15mg/kg,属于富硒中药材。以根茎入药的金荞麦富硒能力显着,适合发展道地中药材的种植栽培。(2)盆栽金荞麦对外源硒吸收富集能力的研究,以金荞麦为供试材料,纳米硒和亚硒酸钠为硒源,进行盆栽试验。发现叶面喷施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均能显着提高金荞麦不同部位硒含量,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中硒富集量与施硒浓度呈显着相关,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且硒的分布为叶片>块状根。在5 mg/L处理组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对纳米硒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亚硒酸钠的1.4倍、2.1倍和1.3倍;同一施硒浓度组分中,叶面喷施纳米硒对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硒含量均明显高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且金荞麦富集外源硒后部分在叶片吸收转换成有机硒,另一部分向块状根中发生转移并转化为有机硒。(3)硒对盆栽金荞麦生物量和活性物质含量影响的研究,金荞麦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及总黄酮含量均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5 mg/L处理达到最大,说明高浓度硒抑制了金荞麦生长和活性物质的积累,适宜浓度硒能够更有效的促进金荞麦生长和活性物质的积累。在喷施5 mg/L纳米硒处理组较CK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8.87%、229.04%、72.04%;三种抗氧化酶活性(POD、GSH-Px、SOD)分别增加了161.94%、430.77%、90.48%;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增加了36.57%、47.56%;叶片、茎秆和块状根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157.48%、131.14%、234.12%。在喷施5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较CK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49%、85.15%、42.65%;三种抗氧化酶活性(POD、GSH-Px、SOD)分别增加了46.11%、494.87%、76.19%;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增加了41.64%和74.81%;叶片、茎秆块状根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68.50%、48.71%、158.79%。叶面喷施5 mg/L纳米硒对金荞麦生物量和黄酮含量分别增加是喷施亚硒酸钠的1.2倍和2倍,对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优于亚硒酸钠。(4)进一步研究在田间环境中金荞麦对外源硒的富集及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在幼苗期和分枝期喷施不同浓度纳米硒和亚硒酸钠。结果发现,叶面施硒能够显着提高金荞麦叶片、茎秆、块状根不同生长器官对硒的积累,与对照相比能够显着增加其产量。叶面施硒能够作为富硒栽培的一种技术手段,使其达到富硒标准,具有较好的农业推广价值。金荞麦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富硒中药材,叶面施硒浓度与金荞麦不同部位硒富集量呈线性增长趋势,20 mg/L未出现抑制硒富集现象;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活性物质含量随着施硒浓度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适宜浓度(5 mg/L)的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均能显着增强金荞麦产量与活性物质含量;同一施硒浓度下,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对纳米硒的吸收富集量均显着高于亚硒酸钠,且以纳米硒为硒源富硒栽培对金荞麦产量、抗氧化酶活、总黄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程度均显着高于喷施亚硒酸钠。因此,纳米硒较亚硒酸钠是一种低毒高效的硒源,金荞麦可作为硒富集中药材进一步开发研究。硒与金荞麦结合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以金荞麦为载体进行无机硒的生物有机化,研究金荞麦对纳米硒的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后续富硒金荞麦栽培、富硒金荞麦特色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杨凤轩[4](2019)在《不同产地类型罗汉果的品质比较及罗汉果β-香树素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保健药材,也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植物之一。随着罗汉果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种植区域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不同产地同一品种收获期罗汉果总皂苷、甜苷V和硒的含量进行比较,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三萜皂苷是一组葫芦烷类化合物,被认为是罗汉果主要的活性成分,β-香树素合酶在众多以三萜皂苷为关键活性成分的药用植物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流作用。对β-香树素合酶基因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其在罗汉果三萜皂苷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而且为其次生代谢的调控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为罗汉果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香草醛-浓硫酸分光光度比色法测量各罗汉果果实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甜苷V的含量,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量其中硒的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在转录组unigene序列基础上,结合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克隆罗汉果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β-香树素合成酶(β-amyrin synthase)基因及其负链(minus strandβ-amyrin synthase-like)基因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SgβAS(GenBank登录号:MK580640)与SgmβAS(GenBank登录号:MK605687)。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βAS与SgmβAS基因分别在罗汉果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结果如下:1.各样品总皂苷含量在2.42%-3.34%之间,甜苷V含量在0.68%-1.41%之间,硒含量在5.634-41.462μg/kg之间。来源于不同产地的罗汉果样品,其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显着,但甜苷V和硒含量分别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广西、湖南和四川,罗汉果果实总皂苷和甜苷V含量均可达到药典指标要求,因此,罗汉果具有较广的种植区域,但不同产地甜苷V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果实中甜苷V的转化效率或成熟度具有一定差异,可能与产地果期有效积温有关,宜根据产地及年度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收获期,以满足不同加工利用的需要。2.获得SgβAS基因cDNA全长序列2 547 bp,最长开放阅读框为2250bp,编码74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理论分子量为85.94 kD,等电点6.17,平均总亲水性-0.330,脂肪系数76.73,编码蛋白不稳定系数42.86,该蛋白为非跨膜蛋白,属非分泌蛋白,蛋白质中α螺旋占46.52%,β折叠占3.74%,无规则卷曲占49.73%;分子进化分析表明,罗汉果β-香树素合成酶与近缘同属物种苦瓜相应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gmβAS基因cDNA全长序列2219 bp,最长开放阅读框为1926bp,编码64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理论分子量为73.36kD,等电点6.27,平均总亲水性-0.158,脂肪系数87.21,编码蛋白不稳定系数49.84,拥有1段跨膜结构,729 aa处于跨膜螺旋结构,细胞质膜定位系数为2(plas:2),细胞质定位系数为7(cyto:7),细胞核的定位系数为4(nucl:4);分子进化分析表明,SgmβAS与近缘同属物种南瓜相应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SgβAS基因与SgmβAS基因在茎、叶、果实中均有表达,SgβAS基因以结实后的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在50天的果实表达量较高,而果实中SgβAS基因的表达量,在50天以前不断升高,约50天时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SgmβAS基因在果期为40天果实表达量最高,其次在主蔓上棚期的叶片中表达较高,在果实中的表达也为先升后降,在叶片中上棚时期含量最高,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SgβAS与SgmβAS可能分别同时参与早期的萜类骨架代谢及三萜合成分流控制过程。本研究的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罗汉果的遗传转化等功能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宋长钰[5](2017)在《恩施川续断含硒量及其与土壤农化性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认识恩施川续断的富硒特性及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土壤加硒的盆栽实验,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了野外调查的川续断样品和土壤样品的硒含量以及土壤加硒盆栽实验中续断幼苗的硒含量,运用常规法测定了恩施川续断生长土壤的的农化性质。恩施地区所采集的川续断根、茎、叶和花的硒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29-94.87、0.008-39.45、0.040-123.14和0.026-143.94 mg/kg,川续断生长土壤的含硒量范围为0.5-277.3 mg/kg,均以恩施市新塘乡双河村鱼塘坝硒矿点的含量最高,以鹤峰燕子乡芹菜坪的含量最低。恩施野生川续断所有样品的硒含量均以茎的最低,50%的样品是叶的硒含量最高,37.5%的样品是花的硒含量最高,12.5%的是根的硒含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恩施川续断根、茎、叶、花的含硒量均与土壤含硒量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恩施野生川续断对土壤硒的生物富集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12-0.727,富集系数也以茎最低,只有叶的富集系数与土壤含硒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其余部位的富集系数与土壤含硒量的相关性不显着。对土壤加硒盆栽实验获得的续断幼苗样品硒含量的测定表明,在本实验的土壤加硒范围内,川续断间苗的含硒量在0.18-10.67 mg/kg,川续断成苗的硒含量在0.27-10.94mg/kg,无论是间苗还是成苗,他们的硒含量均与土壤加硒量呈极显着(P<0.01)的线性相关。盆栽实验川续断苗对土壤硒的生物富集系数在0.3-0.9之间,虽然川续断苗对土壤硒富集系数与土壤施硒量呈负相关,但是相关性不显着。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分析了川恩施续断根、茎、叶、花的硒含量与土壤基本农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恩施川续断根、茎、叶和花的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总磷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P<0.01),跟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P<0.05),而与土壤碱解氮、总氮、速效钾、pH等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将恩施川续断生长土壤硒含量与土壤基本农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总磷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P<0.01),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P<0.05),而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H、碱解氮、总氮、速效钾等无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总之,川续断属于富集硒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天然富硒土和土壤施硒发展富硒续断是可行的;恩施川续断硒含量除了受土壤硒含量控制外,还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总磷和硝态氮含量有关;恩施续断生长土壤的硒含量除了受土壤母质影响外,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磷含量也可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覃勇荣,李宏森,陆锡东,罗志勇,刘旭辉[6](2016)在《广西蚕蛹的砷汞硒锑含量测定及其安全利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便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广西桑蚕主产区随机采集蚕蛹样品,用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蚕蛹中的As、Hg、Se、S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所测蚕蛹样品中的As、Hg、Se、Sb含量分别为:0.60 mg/kg13.77 mg/kg、0.003 mg/kg0.059 mg/kg、0.56 mg/kg5.50 mg/kg、0.0000.072 mg/kg。参照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广西蚕蛹样品中的As含量全部超标(≥0.5 mg/kg);Se的含量相对较高,均超出了肉类和蛋白类食品的安全标准(≤0.5 mg/kg);大部分蚕蛹样品(92.6%)中的Hg含量没有超标(≤0.05 mg/kg),但有2个蚕蛹样品的Hg含量达到临界值,1个蚕蛹样品的Hg含量超标;蚕蛹样品中的Sb含量均非常低。采自矿区及其邻近县市的蚕蛹样品,其重金属含量超标情况尤为严重。因为广西蚕蛹样品中的As和Se含量偏高,所以在金属矿区或工矿企业周围发展桑蚕产业应合理规避环境风险,开发利用蚕蛹等桑蚕副产品,应对其重金属进行有效清除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陈文霞[7](2015)在《纹党多糖硒化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硒化合物因生物活性强,毒性低,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硒多糖作为一种有机硒化合物,其药理活性普遍高于多糖和硒,且易被机体吸收。纹党多糖是纹党(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活性。为了制备出硒补充剂及活性更强的抗癌剂,本文首先以纹党参多糖(Wen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W-CPP1)为原料,采用HNO3-Na2SeO3方法,制备硒化纹党多糖(selenized-Wen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W-sCPP1),以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优化硒化工艺;其次对从W-CPP1分离得到的均一性果胶多糖(W-CPPlb)进行了硒化修饰,并对制备的W-CPPlb硒化物(W-sCPP1b)进行了结构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本论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硒化纹党多糖W-sCPP1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1)细胞毒活性筛选:将实验室预先得到的纹党多糖不同比例醇沉部分W-CPP1, W-CPP2, W-CPP3, W-CPP4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发现,4个级分在400 μg/mL时对A549,BGC-823和HeLa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7.7%,38%,31.7%; 23.0%,26.9%,5.01%; 20.5%,23%,20.9%; 21.8%,20%,17.2%。 W-CPP1对三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强于其他三种。因此W-CPP1被选择用于硒化研究。(2)硒化W-CPP1 (selenized-Wen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W-sCPP1)的制备:采用HN03-Na2Se03方法,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W-sCPP1制备工艺,以硒含量,硒化产率,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为考察指标。所获得的最佳工艺为:W-CPP1与亚硒酸钠比例1:1, 100mgW-CPP1反应体系中氯化钡使用量0.1g,反应温度60-C,反应时间5h, HNO3百分含量为1.0%。W-sCPP1的抗肿瘤活性和硒含量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且W-sCPP1的抗肿瘤活性显着高于W-CPP1。2、硒化纹党果胶多糖(W-CPPlb)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1) W-CPPlb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纯化W-CPP1,不同浓度NaCl洗脱得到三个均一性多糖,命名为W-CPP1a, W-CPP1b, W-CPPlc。以MTT法筛选发现,W-CPP1a, W-CPP1b, W-CPP1c在400μg/mL时对A549, BGC-823, HeLa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3.2%,20.96%,23.09%;55.8%,48.84%,45.13%:26.87%,11.97%,15.23%。W-CPP1b对三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强于W-CPP1a, W-CPP1c。(2) W-sCPP1b的制备:在参考合成W-sCPP1的最佳单因素基础上,以正交设计优化W-sCPP1b的制备条件,采用HNO3-Na2SeO3方法合成W-sCPP1b,优化得到的最佳硒化条件和W-sCPP1的制备条件一致。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备的W-sCPP1b硒含量为0.48mg/g,产率为86%。(3) W-sCPP1b的结构表征:红外光谱法表征发现W-sCPP1b中Se是以的形式存在;热重分析表明硒化反应改变了纹党多糖的热稳定性;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结果显示W-sCPP1b与W-CPP1b为均一性多糖,W-sCPP1b的分子构型为无规则线团。间羟基联苯法结果显示硒化前后糖醛酸含量一致。基于和W-CPP1b的结构进行比较,推测W-sCPP1b的结构为:3、W-CPP1b和W-sCPP1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采用瑞氏染色法,划痕法,Annexin-V-FITC/PI检测试剂盒以及Western blot分别研究了W-sCPP1b和W-CPP1b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形态,细胞迁移,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W-sCPP1b和W-CPP1b能够改变A549细胞形态学;阻滞A549细胞迁移;引起的A549细胞凋亡峰面积分别为11.65%和3.08%,G2/M期DNA含量分别为为44.02%和29.81%-在200μg/mL 下 W-sCPP1b和W-CPP1b引起的细胞凋亡率为11.01%和8.14%。W-sCPP1b和W-CPP1b可上调A549细胞Bax、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W-sCPP1b和W-CPP1b可通过阻滞A549细胞迁移,影响细胞周期G2/M的DNA合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提示W-sCP1b和W-CPP1b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A549细胞凋亡。
王志强[8](2014)在《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又直接取决于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施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以及主要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开展适用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重金属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将会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产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检测技术具有仪器成本低、检测速度快、便于操作、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样本分析以及食品药品监控等多个领域。如何利用电化学检测技术实现对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是当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点课题。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存在诸如检测灵敏度低、稳定性差以及抗干扰能力弱等缺点,同时其检测仪器体积大、成本高,不合适在一线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近年来,电化学、纳米材料学、微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多学科融合,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以主要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重要的土壤和灌溉水为研究对象,将纳米材料技术与电化学传感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了多个高灵敏度、低成本的重金属传感器;针对现有电化学检测仪器存在的诸如设备成本高、体积大等问题,结合微电子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研制了用于电化学重金属快速检测的低功耗、便携式检测仪器;将开发的重金属传感器与便携式检测仪器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在农村基层诸如乡镇一级农技站使用的快速、高效、低成本的重金属检测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了一种高灵敏度、低成本的镉离子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导电物质分子导线作为粘合剂,制作了一种新型碳糊电极,在电极表面进一步修饰Nafion膜和锡膜,并采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对农田灌溉水中的镉离子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利用分子导线制作的碳糊电极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修饰Nafion膜和锡膜使传感器具备了较好的检测灵敏度、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在最优检测条件下,传感器的线性工作范围为1.0~80.0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ip=-0.2065+0.3621c(ip:μA,c:μgL-1),检测限为0.13μg/L。利用该电极对多个农田灌溉水样本中的重金属镉进行测定,检测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结果对照分析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2.采用新型材料离子液体作为粘合剂,结合石墨粉制作了一种新型碳糊电极,在电极表面进一步修饰金膜,然后采用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对农田灌溉水中的汞离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利用离子液体制作的碳糊电极具有较好的离子导电性和电化学活性。采用金膜对电极进行修饰提高了传感器对汞离子的检测灵敏性和选择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传感器的线性工作范围为1.0~80.0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ip=0.9535+0.4955c=(ip:μA,c:μgL-1),检测限为0.16μg/L。利用该传感器对农田灌溉水样本中的汞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与ICP-MS检测结果对照分析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很好的检测准确性。3.研制了一种低成本、高灵敏度的“可抛弃”式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对土壤样本中的铅和镉含量进行检测。首先采用丝网印刷技术,结合导电性浆料,制作了一种集成式丝网印刷电极,然后在工作电极表面再修饰碳纳米管/Nafion复合材料,采用原位镀铋膜的方式结合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实现了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同步检测。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碳纳米管/Nafion复合物质对电极进行修饰后,可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比表面积以及电子传输率,结合高灵敏、低毒的铋膜,该传感器对重金属铅和镉显示出了良好的检测灵敏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传感器对铅和镉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80.0μg/L,铅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p=0.0329+0.3721c(ip:μA,c:μgL-1),检测限为0.8μg/L。镉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p=0.0615+0.6634c,检测限为0.5μg/L。利用该传感器对多个实际土壤样本中的生物有效态铅、镉含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集成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对农田土壤中的铅和镉污染进行快速检验和评估。4.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聚对氨基苯磺酸/锡膜复合修饰的镉离子电化学传感器,并将该传感器用于对大米样本中的镉含量进行检测。制备时以玻碳电极为基底,分别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和电聚合方法在电极表面修饰石墨烯和聚合物膜,然后采用原位镀锡膜方式,结合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实现了对镉离子的灵敏测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石墨烯修饰层能够较大的提高电极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电子传输率,聚合物修饰层能够提高传感器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结合高灵敏、低毒的锡膜,该传感器对镉离子显示出了良好的检测灵敏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传感器的线性工作范围为1.0~70.Oμg/L,线性回归方程为ip=1.6239c+0.0073(ip:μA,c:μgL-1),检测限为0.05μg/L。多个实际大米样本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该传感器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性好、重现性高等优点,可用于对农产品中的镉含量进行高精度定量分析。5.将微电子技术与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便携式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器系统。该仪器基于电化学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原理,由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硬件电路组成。上位机软件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主要负责完成向仪器硬件发送检测指令和工作参数、接收下位机采集到的数据以及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定量计算等功能。下位机以MSP430混合信号处理器为控制核心,结合恒电位电路、I/V转换电路、滤波电路、串口通信电路等硬件设备,实现了电化学分析过程中信号的激发以及检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功能。采用该仪器对多个实际土壤以及农田灌溉水样本中的铅、镉和汞离子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仪器具有检测精度高、准确性好、速度快、功耗低等优点,较适合于对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重金属进行快速检测和分析。
邱树磊[9](2014)在《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硒和多糖均具有增强免疫活性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通过化学修饰方法将无机硒与多糖结合成为有机硒化合物——硒化多糖,将会使硒和多糖的药用活性得到优化。本研究选择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为研究对象,提取纯化,用硝酸-亚硒酸钠法进行硒化修饰,以反应温度、亚硒酸钠用量和反应时间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9种修饰条件,分别得到9个硒化大蒜多糖sGPS1~sGPS9和9个硒化枸杞多糖sLBP1~sLBP9,然后通过体内外试验比较了它们的增强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验证硒化修饰提高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增强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可能性,筛选出活性最强的硒化多糖及其最佳硒化修饰条件,为研制新型免疫增强剂和抗氧化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试验Ⅰ、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制备及硒化修饰用水提乙醇沉淀法提取大蒜粗多糖和枸杞粗多糖,经三氯乙酸法除蛋白、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冷冻干燥,得到纯化的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用硝酸-亚硒酸钠法进行硒化修饰,以亚硒酸钠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9种修饰条件,分别得到9个硒化大蒜多糖sGPS!~sGPS9和9个硒化枸杞多糖sLBP1~sLBP9,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含量,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硒含量,红外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显示,大蒜多糖中,GPSp1的糖含量最高(94.5%)、蛋白含量最低(1.1%)。枸杞多糖中,LBPp1的糖含量最高(90.2%)、蛋白含量最低(1.7%)。硒化大蒜多糖中,sGPS2的得率最高(37.64%),sGPS3的硒含量最高(12.49 mg·g-1),sGPS5的糖含量最高(56.9%)。硒化枸杞多糖中,sLBP1的得率最高(40.95%),sLBP6的硒含量最高(13.66 mg·g-1),sLBP6的糖含量最高(47.5%)。两种硒化多糖的红外光谱显示有硒酸酯和亚硒酸酯基团的特征性吸收峰,证明多糖被成功硒化。试验Ⅱ、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体外增强免疫活性比较用MTT法测定9个sGPSs、9个sLBPs和未修饰的GPS、LBP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然后比较了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各多糖单独或与PHA协同刺激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A570值和增殖率)。结果显示,单独刺激时,7个sGPSs和GPS在5个浓度、sGPS1和sGPS7在4个浓度组的细胞A570值显着大于细胞对照组,sGPS6组的增殖率最高,其次为sGPS5和sGPS3组;9个sLBPs和LBP在所有浓度组的4570值显着大于细胞对照组,sLBP9组的增殖率最高,其次为sLBP5和sLBP8组。与PHA共同刺激时,9个sGPSs和GPS在5个浓度组的细胞A570值显着大于PHA对照组,sGPS6组的增殖率最高,其次为sGPS3和sGPS5组;9个sLBPs和LBP在3个浓度组的A570值显着大于PHA对照组,sLBP9组的增殖率最高,其次为sLBP8和sLBP5组。结果表明,硒化修饰能够显着提高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体外增强免疫活性,sGPS6、sGPS5、sGPS3、sLBP9、sLBP5 和 sLBP8的增强免疫活性较强。试验Ⅲ、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用自由基清除试验和抗H2O2氧化溶血试验比较9个sGPSs和9个sLBPs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未修饰的GPS和LBP为对照。结果显示,各硒化大蒜多糖除sGPS7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氧化溶血抑制率多显着高于未修饰的GPS,sGPS3、sGPS5和sGPS6的效果较好;各硒化枸杞多糖的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氧化溶血抑制率多显着高于未修饰的LBP,sLBP6、sLBP8和sLBP9的效果较好。结果表明,硒化修饰能够显着提高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sGPS3、sGPS5、sGPS6、sLBP6、sLBP8 和 sLBP9 的抗氧化活性较强。试验Ⅳ、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体内增强免疫活性比较以未修饰的GPS 和 LBP 为对照,比较了 sGPS3、sGPS5、sGPS6、sLBP5、sLBP8 和 sLBP9 的体内增强免疫活性。14日龄雏鸡300只随机均分为10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疫苗免疫,28日龄时二免。在首次免疫的同时,6个硒化多糖组分别肌肉注射1 mg·mL-1的sGPSs和sLBPs 0.5 ml,2个未修饰多糖对照组注射1 mg·mL-1的GPS和LBP 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首免后7、14、21、28 d采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增殖率)、血清ND抗体效价、IFN-y和IL-2的含量。结果显示,sGPS5、sGPS6和sLBP9在4个时间点、sGPS3和sLBP8在3、2个时间点的细胞A570值显着大于免疫对照组、GPS和LBP对照组,sGPS6组的增殖率最高,其次为sLBP9和sGPS5组,这3组显着均显着高于GPS和LBP对照组;sGPS5、sGPS6和sLBP9在4个时间点、sLBP8在后2个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GPS和LBP对照组,sGPS6组的抗体效价多为最高;6个硒化多糖组的血清IFN-γ和IL-2含量均高于或显着高于免疫对照和空白对照组;sGPS5、sGPS6、sLBP5和sLBP9在4个时间点的血清IFN-y含量显着高于GPS和LBP对照组;6个硒化多糖在4个时间点的血清IL-2含量均显着高于GPS和LBP对照组。结果表明,硒化修饰能够显着提高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体内增强免疫活性,sGPS6的增强免疫活性最强,其修饰条件为每500 mg GPS加亚硒酸钠400 mg、70 ℃C反应6 h。试验Ⅴ、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比较以未修饰的GPS和 LBP 为对照,比较了 sGPS3、sGPS5、sGPS6、sLBP6、sLBP8和 sLBP9 的体内抗氧化活性。14日龄雏鸡270只随机均分为9组,6个硒化多糖组分别肌肉注射1 mg·mL-1的sGPSs和sLBPs 0.5 ml,2个未修饰多糖对照组注射1 mg·mL-1的GPS和LBP 0.5 ml,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7、14、21、28 d采血,测定血清GSH-Px活性、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显示,各多糖组在各时间点的血清GSH-Px活性和SOD活性多显着高于、MDA含量多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未修饰的GPS和LBP对照组,sLBP6组的差异最显着。结果表明,硒化修饰能够显着提高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sLBP6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修饰条件为每500 mg LBP加亚硒酸钠400mg、70℃反应6h。
李刚,胡斯宪,陈琳玲[10](2013)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因化学蒸气分离、非色散光学系统等特性,是测定微量砷、锑、铋、汞、硒、碲、锗等元素最成功的分析方法之一。我国科技工作者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高强度空心阴极灯、小火焰原子化、自动低温点火装置等许多专利技术;研制出多通道、氢化物与火焰原子化一体和六价铬检测等多种原子荧光光谱仪;研究出铅、锌、铬和镉的新化学蒸气发生体系和专用试剂,以及碘、钼间接测定方法;出版了5部专着;每年发表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本文对近二十年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新进展,分专着出版、综述性文献、仪器及技术和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涉及地质、生物、水及空气、金属及合金、化工原料及试剂等物料,同时评述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在形态和价态分析方面的进展。提出研究新型激光激发光源、开发更加稳定可靠的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拓宽测试元素和领域、深入研究反应机理是未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发展方向。
二、中草药中硒的生物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中硒的生物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硒醇的生理作用与硒醇检测研究进展 |
引言 |
1.1 硒醇的存在及作用 |
1.1.2 硒醇生物体内的代谢及检测意义 |
1.2 硒醇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1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对硒醇检测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硒醇检测纳米金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谷胱甘肽修饰的耐尔兰染料的合成及表征 |
2.2.2 纳米荧光探针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2.3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以及紫外与荧光光谱的测定 |
2.2.4 细胞培养 |
2.2.5 纳米荧光探针的细胞毒性试验 |
2.2.6 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硒醇的荧光成像 |
2.2.7 纳米探针在富硒茶叶以及富硒大米中的应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纳米荧光探针GSH-NB@AuNPs的设计思路 |
2.3.2 纳米荧光探针GSH-NB@AuNPs的检测机理探究 |
2.3.3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 Sec的响应及其灵敏性探究 |
2.3.4 纳米探针GSH-NB@AuNPs的时间以及pH响应探究 |
2.3.5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 Sec检测选择性探究 |
2.3.6 荧光探针GSH-NB@AuNPs在富硒米以及富硒茶叶中的应用 |
2.3.7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硒醇的细胞成像探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硒醇检测的功能化纳米金棒的构建与应用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GNRs-SH-NB的制备 |
3.2.2 检测溶液的配制与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3.2.3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
3.2.4 细菌以及真菌的培养 |
3.2.5 细菌的荧光成像 |
3.2.6 抑菌性质的测定 |
3.2.7 纳米材料GNRs-SH-NB在牛奶、肉类以及蛋壳的应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NRs-SH-NB的设计思路 |
3.3.2 GNRs-SH-NB的表征 |
3.3.3 GNRs-SH-NB的光学性质以及选择性探究 |
3.3.4 GNRs-SH-NB干扰性的探究 |
3.3.5 GNRs-SH-NB对常见细菌的成像 |
3.3.6 GNRs-SH-NB的抑菌性质的探究 |
3.3.7 GNRs-SH-NB在食物样品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硒醇检测的多肽自组装纳米粒子的构建与应用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2.1 BODIPY衍生物合成及表征 |
4.2.2 细胞穿透肽R8的合成 |
4.2.3 功能性多肽R8-S2-Melittin的合成 |
4.2.4 R8-S2-Melittin@BODIPY的组装 |
4.2.5 检测溶液的配制 |
4.2.6 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4.2.7 细菌以及细胞培养 |
4.2.8 抑菌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R8-S2-Melittin@BODIPY设计思路 |
4.3.2 R8-S2-Melittin@BODIPY的表征 |
4.3.3 R8-S2-Melittin@BODIPY的光学性质探究 |
4.3.4 R8-S2-Melittin@BODIPY的抑菌性质的探究 |
4.3.5 R8-S2-Melittin@BODIPY的细胞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硒生物学功能与人体健康 |
1.1.1 硒的存在形式 |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1.3 硒与人体健康 |
1.2 土壤硒 |
1.2.1 土壤硒的含量和分布 |
1.2.2 土壤硒的形态 |
1.2.3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 |
1.3 植物硒 |
1.3.1 植物硒含量和存在形态 |
1.3.2 植物对硒的吸收和转运 |
1.3.3 硒在植物组织中的累积与代谢 |
1.3.4 富硒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
1.4 硒的测定方法研究 |
1.4.1 光化学分析法 |
1.4.2 电化学分析法 |
1.4.3 色谱学分析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2.1 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背景 |
2.1.3 气候与水文 |
2.1.4 经济社会发展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处理 |
2.3 样品硒含量测定 |
2.3.1 样品消解 |
2.3.2 样品硒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章 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硒含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土壤硒含量分析 |
3.2.1 四个行政村土壤硒含量比较 |
3.2.2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含量比较 |
3.2.3 不同海拔土壤硒含量比较 |
3.3 植物硒含量分析 |
3.3.1 野生植物硒含量分析 |
3.3.2 食用植物硒含量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大山村地区植物硒的富集和转移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1.2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种子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能力分析 |
4.2.1 野生种子植物硒含量分析 |
4.2.2 种子植物对硒的富集系数分析 |
4.3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
4.3.1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分析 |
4.3.2 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4.4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
4.4.1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分析 |
4.4.2 不同药效型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大山村地区典型植物富硒能力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紫萁含硒量研究 |
5.2.1 紫萁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
5.2.2 紫萁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5.3 十字花科植物含硒量研究 |
5.3.1 十字花科植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
5.3.2 十字花科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5.4 景天属植物含硒量研究 |
5.4.1 伴矿景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
5.4.2 三种景天属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研究区样品采集的植物名录 |
附录二:研究区植物样品硒含量数据 |
1.木本植物 |
2.草本种子植物 |
3.苔藓和蕨类植物 |
4.食用植物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纳米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概述 |
1.2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化的研究 |
1.2.1 植物对硒的吸收 |
1.2.2 植物对硒的转运 |
1.3 硒对植物产量与活性物质的研究 |
1.3.1 硒对植物产量的影响 |
1.3.2 硒对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3 硒对植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硒在土壤中含量及赋存形态的研究 |
1.4.1 土壤中硒含量分布 |
1.4.2 土壤中硒赋存形态分布 |
1.5 纳米硒概述及应用的研究 |
1.5.1 纳米硒概述 |
1.5.2 纳米硒的应用 |
1.6 中药材富集硒的研究 |
1.7 金荞麦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 |
1.7.1 金荞麦的化学成分概况 |
1.7.2 金荞麦药用和饲用的研究 |
1.8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8.1 研究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中药材富硒能力与根际土壤硒形态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方法 |
2.4.1 中药材总硒含量测定 |
2.4.2 土壤总硒测定 |
2.4.3 土壤有效硒测定 |
2.4.4 土壤硒赋存形态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中药材根际土壤硒含量及赋存形态 |
2.6.2 中药材药用部位对硒的吸收富集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3章 盆栽金荞麦对不同外源硒富集能力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材料与设计 |
3.3.1 实验材料 |
3.3.2 试验设计 |
3.4 实验方法 |
3.4.1 金荞麦总硒测定方法 |
3.4.2 金荞麦硒形态测定方法 |
3.5 数据分析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不同硒浓度对盆栽金荞麦硒含量的影响 |
3.6.2 不同硒浓度对金荞麦硒生物富硒能力的影响 |
3.6.3 不同外源硒对金荞麦硒形态的影响 |
3.7 讨论 |
3.8 小结 |
第4章 硒对盆栽金荞麦生物量与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材料 |
4.4 实验方法 |
4.4.1 金荞麦生物量测定 |
4.4.2 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4.4.3 金荞麦光合素含量测定 |
4.4.4 金荞麦总黄酮含量测定 |
4.5 数据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不同硒浓度对金荞麦生物量的影响 |
4.6.2 不同硒浓度对金荞麦酶活性的影响 |
4.6.3 不同硒浓度对金荞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6.4 不同硒浓度对金荞麦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7 讨论 |
4.8 小结 |
第5章 田间金荞麦富集纳米硒及产量与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材料与设计 |
5.3.1 实验材料 |
5.3.2 试验设计 |
5.4 实验方法 |
5.4.1 田间金荞麦总硒测定 |
5.4.2 田间金荞麦块状根产量的测定 |
5.4.3 田间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5.4.4 金荞麦总黄酮含量测定 |
5.4.5 金荞麦氨基酸含量测定 |
5.5 数据分析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不同施硒浓度对田间金荞麦总硒含量的影响 |
5.6.2 不同施硒浓度对田间金荞麦块状根产量的影响 |
5.6.3 不同施硒浓度对田间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6.4 不同施硒浓度对田间金荞麦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5.6.5 不同施硒浓度对田间金荞麦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中药材富硒能力与根际土壤硒形态 |
6.2 盆栽金荞麦对不同外源硒富集能力 |
6.3 硒对盆栽金荞麦生物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 |
6.4 田间金荞麦富集纳米硒及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7章 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缩略词 |
(4)不同产地类型罗汉果的品质比较及罗汉果β-香树素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罗汉果的品质研究进展 |
1.1.1 罗汉果研究利用概况 |
1.1.2 罗汉果药理与毒理 |
1.1.3 罗汉果有效成分的测定 |
1.2 罗汉果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
1.2.1 次生代谢的合成路径 |
1.2.2 罗汉果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 |
1.2.3 βAS基因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不同产地罗汉果的品质比较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产地罗汉果甜苷V与总皂苷含量 |
2.3.2 不同产地罗汉果硒含量 |
2.4 小结 |
3 罗汉果中SgβAS与 SgmβA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DNA的克隆 |
3.3.2 SgβA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SgmβA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小结 |
4 罗汉果中SgβAS与 SgmβAS基因的表达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gβAS基因差异表达 |
4.3.2 SgmβAS基因差异表达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恩施川续断含硒量及其与土壤农化性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川续断植物的重要作用 |
1.3 川续断植物硒元素研究不足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土壤中植物硒元素的研究进展 |
2.1 硒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形式 |
2.2 硒元素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 |
2.3 硒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3.1 硒肥能显着增加植物产量 |
2.3.2 硒肥促进植物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2.3.3 硒能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
2.3.4 硒元素对重金属污染的解毒作用 |
2.4 植物硒的分布规律 |
2.4.1 硒蛋白 |
2.4.2 硒多糖 |
2.5 植物对硒的吸收代谢机理 |
2.5.1 植物对硒的吸收 |
2.5.2 硒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
2.6 植物体内的硒分析形态研究现状 |
2.7 生物样品中硒的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3章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幼苗硒含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土壤与植物 |
3.1.2 盆栽试验处理 |
3.1.3 样品制备 |
3.1.4 样品硒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硒含量的影响 |
3.2.2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硒含量的增硒效果 |
3.2.3 土壤施硒的施硒效果 |
3.2.4 土壤施硒对川续断苗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分布 |
4.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制备 |
4.2 结果分析 |
4.2.1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 |
4.2.2 恩施野生川续断各部位硒的分布 |
4.2.3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的关系 |
4.2.4 恩施野生川续断对土壤硒的生物富集系数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恩施野生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
5.2.2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 |
5.2.3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关系 |
5.2.4 川续断硒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关系 |
5.2.5 川续断硒含量与总氮含量的关系 |
5.2.6 川续断硒含量与总磷含量的关系 |
5.3 小结 |
第6章 恩施川续断生长土壤中的硒含量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6.1 材料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的关系 |
6.2.2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
6.2.3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碱解氮的关系 |
6.2.4 川续断土壤硒与土壤硝态氮的关系 |
6.2.5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铵态氮的关系 |
6.2.6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总氮的关系 |
6.2.7 川续断土壤硒与土壤总磷的关系 |
6.2.8 川续断土壤硒含量与土壤速效钾的关系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广西蚕蛹的砷汞硒锑含量测定及其安全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1.2 仪器设备 |
1.1.3 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
1.2.2 重金属元素测定条件的选择 |
1.3 试验步骤 |
1.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1.3.2 样品测定 |
1.3.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校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
2.2 精密度试验 |
2.3 蚕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7)纹党多糖硒化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
综述 |
1 党参研究现状 |
1.1 党参品系及产地 |
1.2 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 |
1.3 党参多糖的研究 |
1.3.1 党参多糖的分离纯化 |
1.3.2 党参多糖的结构 |
1.3.3 党参多糖的药理活性 |
1.3.3.1 抗肿瘤 |
1.3.3.2 增强免疫 |
1.3.3.3 其他活性 |
2 多糖的结构修饰方法 |
2.1 多糖的硫酸化 |
2.2 多糖的乙酰化 |
2.3 多糖磷酸酯化 |
2.4 多糖的硒化 |
3 硒的研究现状 |
3.1 硒的化学形式 |
3.2 有机硒的研究 |
3.3 含硒生物大分子 |
3.3.1 硒与蛋白 |
3.3.2 硒与核酸 |
3.3.3 硒多糖 |
3.3.3.1 硒多糖的结构 |
3.3.3.2 硒多糖的药理活性 |
3.4 硒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3.4.1 硒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
3.4.2 硒化合物对癌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3 硒化合物对免疫作用的调节 |
3.4.4 硒化合物的其它抗癌机制 |
4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 |
4.1 线粒体途径 |
4.2 死亡受体途径 |
4.2.1 Fas信号途径 |
4.2.2 TNF信号途径 |
4.2.3 DR3、DR4、DR5信号途径 |
4.3 内质网信号途径 |
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于抗肿瘤活性的纹党多糖硒化工艺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纹党多糖各级分-W-CPP1、W-CPP2、W-CPP3及W-CPP4的抗肿瘤活性 |
2.2.2 纹党多糖硒化工艺优化 |
2.2.2.1 单因素试验 |
2.2.2.2 正交试验 |
2.2.3 硒含量及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4 硒含量的测定 |
2.2.5 验证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纹党多糖各级分-W-CPP1、W-CPP2、W-CPP3及W-CPP4的抗肿瘤活性 |
3.2 优化硒化工艺 |
3.2.1 硒化纹党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3.2.2 硒化纹党多糖的正交设计试验 |
3.2.3 硒化纹党多糖的方差分析 |
3.3 硒化纹党多糖硒含量和抑制率的相关性 |
3.4 W-CPP1及W-sCPP1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
3.5 验证试验 |
4 小结 |
第二章 纹党果胶多糖-W-CPP1b的硒化工艺及其结构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W-CPP1各级分-W-CPP1a、W-CPP1b及W-CPP1c抗肿瘤活性比较 |
2.2.2 正交设计优化硒化纹党果胶多糖 |
2.2.3 硒化纹党果胶多糖表征 |
2.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3.2 热重分析(TG) |
2.2.3.3 硒化纹党参果胶多糖-W-sCPP1b分子特性研究 |
2.2.3.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W-CPP1各级分-W-CPP1a、W-CPP1b及W-CPP1c抗肿瘤活性比较 |
3.2 正交设计硒化纹党果胶多糖 |
3.3 验证试验 |
3.4 硒化纹党果胶多糖结构特征 |
3.4.1 FT-IR结果分析 |
3.4.2 热重分析 |
3.4.2 分子量分析 |
3.4.3 糖醛酸含量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W-CPP1b和W-sCPP1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条件 |
2.2.2 MTT检测 |
2.2.3 凋亡细胞形态学 |
2.2.4 细胞迁移检测 |
2.2.5 细胞周期检测 |
2.2.6 凋亡检测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细胞毒性 |
3.2 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3 抑制细胞迁移 |
3.4 阻滞A549细胞周期 |
3.5 诱导细胞凋亡 |
3.6 蛋白免疫印迹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其他研究 |
第一节 纹党醇提物和青娥方各配伍提取物体外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 纹党醇提物和青娥方各配伍醇提物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2.3 色谱与质谱方法 |
2.3.1 液相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3 实验结果 |
3.1 纹党参醇提物的抗胆碱酯酶活性 |
3.2 青娥方配伍醇提物的抗胆碱酯酶活性 |
4 小结 |
第二节 青娥丸相关活性成分在Caco-2细胞单层膜上的吸收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过程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储备液的配制 |
2.3 细胞毒性试验 |
2.4 双向转运实验 |
2.5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5.1 色谱条件 |
2.5.2 质谱条件 |
2.6 样品处理 |
2.7 计算P值 |
3 实验结果 |
3.1 杜仲活性成分对Cac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松脂醇二葡糖苷和绿原酸在Caco-2准运能力的研究 |
3.3 时间对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转运的影响 |
3.4 浓度对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转运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 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锡膜/Nafion修饰分子导线碳糊电极应用于农田灌溉水中镉离子检测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3 电极制备与电化学检测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农田灌溉水中镉离子的快速检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膜/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应用于农田灌溉水中汞离子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电极制备与电化学检测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农田灌溉水中汞离子的快速检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铋膜/碳纳米管/Nafion修饰丝网印刷电极应用于土壤中铅和镉的检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3 电极制备与电化学检测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土壤中铅和镉的快速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对氨基苯磺酸/石墨烯/锡膜修饰电极应用于大米中镉的检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3 电极制备与电化学检测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大米样本中镉的快速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便携式重金属电化学检测仪器研究 |
6.1 引言 |
6.2 重金属检测原理 |
6.3 仪器总体设计 |
6.4 下位机系统设计 |
6.5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6.6 实际样本分析 |
6.7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蒜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 大蒜多糖的提取纯化 |
1.2 大蒜多糖的组成 |
1.3 大蒜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 大蒜多糖的应用 |
2 枸杞多糖的研究进展 |
2.1 枸杞多糖的提取纯化 |
2.2 枸杞多糖的组成 |
2.3 枸杞多糖的生物活性 |
2.4 枸杞化多糖的应用 |
3 硒多糖的研究进展 |
3.1 硒多糖的生物活性 |
3.2 硒多糖的来源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制备和硒化修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提取 |
1.4 大蒜多糖和枸杞多糖的纯化 |
1.5 多糖的硒化修饰 |
1.6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7 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1.8 硒含量测定 |
1.9 红外光谱鉴定 |
2 结果 |
2.1 大蒜多糖的提取率、糖含量和蛋白含量 |
2.2 枸杞多糖的提取率、糖含量和蛋白含量 |
2.3 硒化大蒜多糖的得率、硒含量和糖含量 |
2.4 硒化枸杞多糖的得率、硒含量和糖含量 |
2.5 硒化大蒜多糖的红外光谱 |
2.6 硒化枸杞多糖的红外光谱 |
3 讨论 |
3.1 多糖的提取方法 |
3.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3.3 多糖的硒化修饰 |
3.4 硒化多糖的结构鉴别 |
3.5 硒含量的测定方法 |
3.6 多糖和杂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体外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多糖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多糖对淋巴细胞安全浓度的测定 |
1.5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硒化大蒜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 |
2.2 硒化枸杞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安全浓度 |
2.3 硒化大蒜多糖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4 硒化枸杞多糖单独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5 硒化大蒜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6 硒化枸杞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硒化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硒化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多糖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试验 |
1.5 羟自由基清除试验 |
1.6 抗H_2O_2氧化溶血试验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硒化大蒜多糖各组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 |
2.2 硒化枸杞多糖各组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 |
2.3 硒化大蒜多糖各组的羟自由基清除率 |
2.4 硒化枸杞多糖各组的羟自由基清除率 |
2.5 硒化大蒜多糖各组的氧化溶血抑制率 |
2.6 硒化枸杞多糖各组的氧化溶血抑制率 |
3 讨论 |
3.1 硒化修饰对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3.2 硒化修饰对多糖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3.3 硒化修饰对多糖抗氧化溶血能力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体内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多糖准备 |
1.2 试剂与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1.6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1.7 血清IFN-γ和IL-2含量的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各组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各组血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
2.4 各组血清中IL-2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硒化修饰对多糖增强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3.2 硒化修饰对多糖增强体液免疫活性的影响 |
3.3 硒化修饰对多糖促进IFN-γ分泌的影响 |
3.4 硒化修饰对多糖促进IL-2分泌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多糖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动物及分组处理 |
1.5 血清GSH-Px、SOD的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血清GSH-Px活性的变化 |
2.2 各组血清SOD活性的变化 |
2.3 各组血清MDA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硒化多糖对血清GSH-Px和SOD活性的影响 |
3.2 硒化多糖对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着出版 |
2 综述性文献 |
3 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及技术研究 |
3.1 仪器研发 |
3.2 新反应体系和机理研究 |
3.3 新技术方法研究 |
3.4 特种空心阴极灯 |
4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4.1 地质样品 |
4.1.1 样品分解 |
4.1.2 基体干扰及消除 |
4.2 生物样品 |
4.2.1 砷锑铋汞 |
4.2.2 硒 |
4.2.3 铅 |
4.2.4 镉 |
4.2.5 锡锗碲 |
4.3 空气样品 |
4.4 水质样品 |
4.5 金属及合金样品 |
4.5.1 铁及合金 |
4.5.2 锌、铅及合金 |
4.5.3 铜、镍及合金 |
4.5.4 其他金属样品 |
4.6 化工原料及试剂 |
4.7 元素形态和价态分析 |
4.7.1 提取方法 |
4.7.2 砷的形态和价态分析 |
4.7.3 锑的价态分析 |
4.7.4 汞的形态分析 |
4.7.5 硒的形态分析 |
4.7.6 锡的形态分析 |
4.7.7 铬的价态分析 |
5 结语 |
四、中草药中硒的生物功能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D]. 郭雅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D]. 张金铭.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3]纳米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D]. 朱磊. 吉首大学, 2019(02)
- [4]不同产地类型罗汉果的品质比较及罗汉果β-香树素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杨凤轩.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恩施川续断含硒量及其与土壤农化性质的关系[D]. 宋长钰. 湖北大学, 2017(06)
- [6]广西蚕蛹的砷汞硒锑含量测定及其安全利用探讨[J]. 覃勇荣,李宏森,陆锡东,罗志勇,刘旭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24)
- [7]纹党多糖硒化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文霞. 兰州大学, 2015(08)
- [8]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中重金属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王志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硒化大蒜多糖和硒化枸杞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邱树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10]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李刚,胡斯宪,陈琳玲. 岩矿测试,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