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

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

一、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赵银芬[1](2021)在《反身与相互的对立统一及语义蕴含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绝大多数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两大语义范畴,反身义结构与相互义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的关注热点,两者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本文以跨语言比较的事实为依据和出发点,通过对比、梳理、综合已有文献,从两者对其回指先行语在性和数等方面的要求、动作方向性、形态结构、句法分布、所表达语义事件和使用表达策略六个方面归纳其不同。但是,在同一语言内及跨语言层面,反身义与相互义表达又表现出在句法和形态上的相似性。在句法层面,生成学派将反身义与相互义标记都看作照应语。形态上,一些语言使用在共时层面形态相同或语义概念范畴相似的词汇表达两种语义;在历时角度,许多语言中的两种标记间存在由反身义标记单向演变出相互义的发展关系。如此不同的两个语法范畴却能在共时和历时层面表现出“重合”现象,其背后动因值得探究。但是,对于产生这一现象的背后动因,目前受到较少学者关注。其中,Seth Cable(2014)从形式语义学角度提出一个可能的动因。他基于复数名词、动词累积性普遍原则等语义学理论,将复数名词和动词的多重事件特征应用于包含反身标记且以复数名词做反身标记回指先行语的句子中,提出一条形式语义推导,说明当句中反身标记回指先行语为复数时,该反身标记所能表达的语义事件中包含相互义。Cable在其研究中仅关注到部分能使用相同形式表达反身义与相互义的语言(如法语中的se),通过形式语义推导为这些语言中反身标记能表达相互义的内在逻辑性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基于Cable提出的形式语义推导,解释了自然语言中反身义与相互义表达存在差异却又在共时和历时角度表现出相似性这一现象的背后动因。但分析发现,Cable提出的形式语义推导是超越具体语言,从形式语义和逻辑层面提出的,其本质具有演绎性质。基于此,“反身标记所能表达语义事件中包含相互义”这一结论逻辑上应具有普遍性,我们从而可得出一个理论上更具普遍性的假设,即:自然语言中包含反身标记的句子,当反身标记回指先行语为复数时,原则上反身标记都可以表达相互义。为考察该理论假设是否具有事实的支持,本研究尝试迈出第一步。Cable从形式语义角度解释了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可使用相同形式表达反身义与相互义可能的内在逻辑性,本研究则探究使用不同形式表达反身义与相互义的语言中是否存在上述语义蕴含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后选择英语作为调查对象,基于Cable的相关研究,创设包含其他事件参与者与反身标记回指先行语所指称参与者构成对比的特殊情境,通过对英语母语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考察包含英语复数反身代词themselves的句子是否也能表达相互义。调查结果说明,英语中的复数反身代词themselves可以表达相互义,当创设特殊情境后,认为英语复数反身代词可表达相互义的母语者数量明显增多,为本文基于Cable具有演绎性质的形式语义推导所提出的普遍性假设提供了事实支撑。此外,调查还发现,对部分英语母语者而言,原本被认为仅能表达反身义的英语复数反身代词themselves在独立于具体情境的句中时也能表达相互义这一语义特征。

赵仕静[2](2020)在《基于最简方案的高中生工作记忆对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文献中工作记忆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二语学习者的反身代词的消解的研究仍然空白,关于工作记忆对反身代词受单子句中主语的约束或受单子句中宾语的约束,以及反身代词受双子句中先行词近距离的约束或受双子句中先行词远距离的约束的结论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工作记忆广度大的学习者加工英语反身代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好于低工作记忆广度组,对反身代词受单子句中主语的约束和受双子句中先行词近距离的约束的接受程度好于受单子句中宾语的约束和受双子句中先行词远距离的约束(Harthorne&Nappa et al.,2015;Yun Wen&Yanping et al.,2018;Omaki&Ovans et al.,2019);但有些学者认为工作记忆广度的大小与反身代词的在线加工没有关系(Lena&Daniela et al,2019;Ivanova&Ferreira,2019)。因此,笔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法测试福建省石狮市某高中一年级共100名学生在图画真值判断和故事真值判断任务中对反身代词的消解,所得的数据用SPSS 21.0进行双因素重复方差、单因素方差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数据结果如下:(1)在线测试中,以英语反身代词的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高低工作记忆容量)*6(六种句型)的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显示:单子句和限定性双子句之间的均值差为0.915,单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的均值差为0.595,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之间的均值差为-0.32,工作记忆的主效应显着,F(5,210)=44.702,p=0.000,句子类型的主效应显着,F(5,210)=7.261,p=0.01,工作记忆和句子类型的交互效应显着,F(5,210)=4.203,p=0.01。以英语反身代词的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2(高低工作记忆容量)*6(六种句型)的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显示:单子句、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的均值差分别为-5542.59,-7450.13,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的均值差为-1907.54,高工作记忆组习得主语的均值低于宾语(M=3.25<3.90),低工作记忆组习得主语的均值高于宾语(M=3.29>2.12),工作记忆的主效应显着,F(5,210)=4.227,p=0.041,句子类型的主效应显着,F(5,210)=4.804,p=0.000,工作记忆和句子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着,F(5,210)=0.522,p=0.759>0.05。(2)离线测试中,以正确率为因变量,六种句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高中生在习得英语反身代词六种句型之间具有显着差异,F(5,300)=16.542,P=0.000,高中生对单子句习得的均值(M=2.67)高于限定性双子句(M=1.83)和非限定性双子句(M=1.98)。研究表明:(1)工作记忆容量影响高中生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速度和正确率,这与Yun Wen&Yanping Dong et al.(2018)、余志斌和董燕萍(2018)、Omaki&Ovans et al.(2019)、杨梅和徐富平(2019)等人的研究相同,而低工作记忆组习得英语反身代词具有主语倾向性,而高工作记忆组则表现出宾语倾向性,高低工作记忆组的高中生加工宾语的难度要大于主语,这与Yun Wen&Yanping Dong et al.(2018)、吴明军和潘娟(2018)、Omaki&Ovans et al.(2019)等人的研究不同,说明工作记忆容量越大,越有足够多的可利用的工作记忆资源去加工难度大的宾语,也就是说,高工作记忆组拥有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低工作记忆组则拥有较低的信息加工能力。(2)在线测试中,高、低工作记忆组对单子句中反身代词消解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优于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中的反身代词的消解,这与Yun Wen&Yanping Dong et al.(2018)、余志斌和董燕萍(2018)、Omaki&Ovans et al.(2019)、杨梅和徐富平(2019)等人的研究相同;高低工作记忆组对英语反身代词三种句型的加工有显着影响,这与Lena&Daniela et al(2019)、Ivanova&Ferreira(2019)、吴迪和高行珍等(2019)、刘晓萍(2020)等人的研究不同,说明高低工作记忆组的高中生对三种不同句型的理解和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有所差异,较之单子句,高低工作记忆组对双子句英语反身代词的加工感到困难,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从语境或语用提示中获取信息来理解双子句,也就是说,英语反身代词的句子结构越复杂,他们消耗的认知资源越多。(3)离线测试中,高中生对单子句中的反身代词的消解优于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中的反身代词的消解,这与Cristobal(2018)、Isabel&Francisco et al.(2019)等人的研究一致,与徐慧(2015)、Sperlich(2019)等人的研究不同,说明高中生对单子句反身代词的消解更容易,这与线上测试的结果相同,也说明高中生在离线测试和线上测试中对反身代词的消解采用相同的加工机制。因此教学中要弥补工作记忆广度的的局限,锻炼自动化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复杂性材料的练习,对比反身代词的特点,适当传授约束理论,丰富教学工具,重视线上和线下测试模式的有机融合。

胡志强[3](2020)在《日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自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自己”从功能上说,有强调、泛指、照应三个功能。照应功能中,按照其所处句法位置,可以分为宾位照应、主位照应、领位照应三类。本文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日本留学生习得“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我们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自己”各项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第三章我们对偏误用例进行了偏误分析。结合第二、第三两章的考察,我们发现:(1)泛指用法: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与表达真理用法的使用频率成负相关关系,与移情用法的使用频率成正相关关系。在偏误上,最多的是误代。(2)强调功能: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与作状语用法的使用频率成正相关关系,与作附加语用法的使用频率成负相关关系。在偏误上,占比最多的是误代。(3)宾位照应:用例数从多到少为:句子照应>约束照应>超句照应,日本留学生在较低阶段存在长距离照应过度使用倾向。正确率由高到低为超句照应>约束照应>句子照应。在偏误上,占比最多的是误代。(4)主位照应:句子层面的用例数由多到少为:用法三>用法二>用法一,表现出了长距离照应的强烈倾向。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用法三>用法二>用法一。在偏误上,误代与误加最高,分别占32%。(5)领位照应:日本留学生汉语水平与短距离照应的使用频率成正相关关系,与长距离照应的使用频率成负相关关系。日本留学生多选择使用短距离照应,与汉语母语者相反。在偏误上,最多的为误代。第四章我们对日本留学生习得“自己”的难度进行了分析,得到由易到难的习得顺序为:照应>强调>泛指。在照应功能内部,由易到难排序为领位照应>主位照应>宾位照应。我们还对几套主流教材进行了考察,并对汉语教材及对日汉语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思[4](2020)在《反身代词“自己”与“本身”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词汇学习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环节,而反身代词在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身代词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留学生在使用“自己”和“本身”时往往存在一定偏误,本研究立足于BCC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本身”的本体特征并对留学生使用他们时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归纳,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首先,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自己”和“本身”进行了本体研究。句法方面,“自己”和“本身”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其中“自己”作定语的数量最多,“本身”充当主语的数量最多。除此之外,“自己”还可以作状语和兼语,“本身”充当状语成分时已失去反身代词的意思,表示“原本,原来”,且充当兼语的情况极少。二者的句法位置都比较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总体来说“自己”更倾向于单独使用,“本身”则多与其他成分组合构成同位结构作同位语。语义方面,“自己”有泛指,强调和照应用法,可以进行长距离约束;“本身”没有泛指用法,有强调和照应用法,不能进行长距离约束。文章还对“自己”和“本身”在语义功能运用中的句法分布和限制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自己”和“本身”只能照应句子主语,照应对象既可以表人也可以表事物,但“自己”照应表人主语的比例大;“本身”的照应表物主语所占比例大。“自己”只能强调主语和定语,且被强调的主语和定语必须“表人”,不能强调宾语。“本身”可以强调主语定语和宾语,但只能强调表物宾语。其次,文章基于HSK动态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自己”和“本身”进行偏误研究。我们发现“自己”和“本身”存在的偏误有四种,即误加、误用、遗漏和错序,其中“自己”的误加偏误最多,“本身”误代偏误最多。近义词间的误用在两个词间所占的比例都较高。然后本文从汉语本体因素,教学因素和习得因素三个方面对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文章针对留学生使用“自己”“本身”两个词的偏误情况,主要从学生、教师和教材编写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期能为“自己”“本身”以及其他汉语反身代词在对外汉语领域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袁宇秀[5](2020)在《韩国留学生“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印欧语言,汉语中的“自己”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指代词的特征,又有照应词的特征。正因如此,汉语反身代词化研究一直是国际理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事实上,汉语“自己”的特殊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本文尝试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探讨韩国留学生“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出现的偏误情况,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韩国留学生习得“自己”的相关教学建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语料分析法,对韩国留学生“自己”的偏误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后,考虑率到各个层面的偏误形式,按照鲁健骥(1994)对偏误的分类将其分为四类:误代、错序、遗漏和误加。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自己”的偏误中,误代最多,其次为误加、遗漏,错序最少。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自己”的复杂性和课堂教学因素影响四个方面有关。另外,我们通过考察教材发现,教材中“自己”的释义不完善、用法缺乏系统的解释,练习设置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偏误的产生。最后,我们从学习者、教师和教材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贾光茂[6](2020)在《英汉反身代词概念基础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关于反身代词的研究多以形式语言学为指导,忽视了其概念基础。本文对英汉反身代词的概念基础进行了对比,发现英语反身代词有提示自我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可以分离的主要功能,而汉语没有形成专门用来表达主客二分概念的反身构式。"自己"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属格语,说明汉语反身代词主要表达主体包含在自我中。对照英汉反身代词概念基础差异,结合认知照应理论可以为句法领域饱受争议的汉语反身代词约束现象,如长距离照应、次管制效应和阻断效应等提供自然统一的解释。

王晓艳[7](2020)在《汉英反身代词对比研究——以“自己”和“-self”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homsky的约束理论为反身代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汉语和英语反身代词的代表分别是"自己"和"-self",文章以此为例,从定义及分类、分布、功能三个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汉语反身代词与英语反身代词都是词汇化的结果,但是汉语"自己"不像英语"-self"一样受约束理论的严格限制。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受到管辖域制约的程度小于英语"-self",它可以跨过管辖域受到长距离的先行词的影响和约束,而且还具有"-self"不具备的指称特点。

黄金群[8](2019)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研究》文中认为反身代词的非照应性是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非照应性。首先,本文指出:古汉语中,“自”具有照应性特征,而“己”具有代词性特征,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自己”的分布情况和使用,它兼具照应性和代词性特征,并且认为“粘着性”是造成其特殊性的原因;其次,指出了管辖与约束理论对“自己”解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句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语义和语用解释来探讨“自己”的约束性;最后,从形态特征、句法分布和约束域方面,对比分析汉语“自己”与英语反身代词之间的异同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特征与名词短语极其相似,它的句法分布情况比较广泛,可以在句中作宾语、主语、状语以及中心语;“自己”的起源要追溯至古汉语中的“自”和“己”,自五代之后,“自”和“己”逐渐复合为“自己”。很多学者都指出:“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照应语,因为它兼具照应性和代词性,所以它在反身代词系统中的地位十分特殊。虽然这个观点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实也是一个合理的整体。Pro和“自己”之间存在[+Clitic]特性,“自”和“己”之间也存在[+Clitic]特性,“自己”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而,“自己”确实是兼具照应性和代词性。此外,本文在GB框架外重新解释“自己”的照应问题。首先,“自己”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照应语,它并不完全遵循第一约束原则。因而,我们需要在GB框架外寻求新的思路来解释“自己”的多重回指现象;其次,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考察了影响“自己”解读的四个因素。第一:“自己”是存在隐性的空主语,空语类赋予了“自己”更多的指称可能性;第二:“自己”的空主语需要被核查AGR,只有当“自己”与先行语的性、数、格特征保持一致,“自己”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称;第三:在单句层面,“自己”的先行语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然而,在复句层面,“自己”的指称受到最内层动词指向的影响,它可以决定“自己”可供选择的先行语数量;第四:语境也是需要被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在最具体的语境中才能选择出最合适的先行语;最后,本文认为“自己”的特殊性,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三重因素去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对比分析了“自己”和英语反身代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方面,汉语“自己”的形态结构为“空语类+自己”;它可以出现在名词短语出现的所有语法位置,如:宾语、介词宾语、主语、同位语、附加语和定语;它不是单纯的反身代词,在复句中,可以域内照应先行语,也可以跨语域寻找先行语;另一方面,英语中的复合反身代词的形态结构是“代词+self”;它是单纯的反身代词,可以作句子的宾语、介词宾语和同位语,并且它必须在域内受到约束。纯句法路径和非句法路径各有所长,但是也存在说明不清的情况。因而,本文认为:仅仅从句法层面去理解“自己”是不能成功的,还需辅助语义和语用手段,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透彻地解释“自己”的特殊性。

陈文静[9](2019)在《“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多维度考察》文中提出本文研究“自己”类反身代词,选取“自己、本人、自身、本身”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以及历时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描写解释与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二、三、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从“自己”类反身代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以及与其他成分组合充当句法成分两个角度对它们的句法分布进行详尽描写,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它们充当句法成分的倾向性。“自身”的主要句法功能为充当定语,“本人、本身”的主要句法功能为充当主语;“自己”光杆时主要充当定语,与其他成分组合时,主要充当主语,呈互补分布。我们发现这组词充当宾语情况较少,这与汉语宾语位置的对象倾向于无定而反身代词又具有较强的可及性有关。第三章对“自己”类反身代词作语义和语用分析。这组词都兼具指代性和照应性,照应用法时其他三词不能像“自己”一样被长距离约束。我们还运用语料库数据对它们的几组基本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这组词各自的语义特征集合。在语用方面,本文考察了“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强调功能、移情功能和语体色彩。它们的照应用法和指代用法都具有强调功能,但各有侧重;都具有移情功能,可以转换视角,但没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移情时语气明显。第四章结合古代汉语语料考察“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历时演变。它们先后完成词汇化,具有了指代这一用法,并都逐步语义虚化,在历时发展中获得并保留了指代性、照应性这两个汉语“自己”类反身代词共有的语义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牛曼青[10](2018)在《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人称代词“自己”的习得研究》文中指出因现代汉语“自己”一词在双宾句和被字句特殊句式中具备长距离照应的特殊性质,它一直作为一个重点词被加以研究,关于它的习得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情况。本文借鉴了《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对“自己”的解释,对现代汉语“自己”的用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其作为标准,并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类,考察分析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情况。分析得出,在“自己”的各用法中,塔吉克斯坦学生掌握得最好的两种用法是“自己”做定语和宾语回指前面主语。“自己”的其他用法,会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而有所涉及,但并未完全掌握。此外,本文还考察了“自己”的泛指用法和长距离照应用法,发现塔吉克斯坦学生对“自己”先行词的选择具有短距离倾向性。在把字句和双宾句中,“自己”具有长距离照应的倾向,受句式影响,学生对这一点掌握得较好。通过对“自己”各偏误用法的分析,得出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并据此得出启示,建议学生摒弃简化和回避策略、在教材中增加对“自己”几种基本用法进行编写、教学中以辨别“自己”与人称代词为重难点。

二、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反身与相互的对立统一及语义蕴含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论文思路和研究问题
第2章 反身义与相互义不同点对比
    2.1 对回指先行语的性、数等要求不同
    2.2 动作方向性不同
    2.3 形态表达不同
    2.4 句法分布不同
    2.5 所表达语义事件不同
        2.5.1 反身义语义特征
        2.5.2 相互义语义特征分类
    2.6 表达策略不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身义与相互义表达的相似性
    3.1 句法层面的一致性
    3.2 形态层面的相似性
        3.2.1 历时层面“演变”关系
        3.2.2 共时层面“重合”现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身义与相互义表达“重合”的背后动因
    4.1 复数语义相关理论
    4.2 反身标记表达相互义的内在机制
    4.3 反身标记蕴含相互义假设
第5章 反身标记蕴含相互义特征探究
    5.1 研究对象——英语
    5.2 研究设计
        5.2.1 理论基础——“对比”情境消除语义限制
        5.2.2 问卷设计
    5.3 数据分析与讨论
        5.3.1 被试信息
        5.3.2 数据呈现与讨论
    5.4 调查结论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一
附录二 调查问卷二
附录三 调查问卷三
附录四 调查问卷四

(2)基于最简方案的高中生工作记忆对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英语反身代词
        二、工作记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最简方案
        二、语段
        三、约束理论
        四、句子理解容量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关乎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研究
        二、国内对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测试卷
        二、E-prime2.0
        三、SPSS21.0
    第五节 研究过程
    第六节 数据收集与统计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在线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数据结果与分析
    二、离线英语反身代词数据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工作记忆容量对高中生英语反身代词理解速度和正确率的影响
    二、高、低组对单子句、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在线加工的影响
    三、高中生对单子句、限定性双子句和非限定性双子句正确率加工的分析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教学启示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日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自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约束理论
        1.2.2 偏误分析理论
    1.3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1.4 文献回顾
        1.4.1 汉语“自己”的定名及功能分类
        1.4.2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约束特性
        1.4.3 习得研究
第二章 日本留学生“自己”使用情况考察
    2.1“自己”的分类
        2.1.1 非照应功能分类
        2.1.2 照应功能
        2.1.3 语料分类的几点说明
    2.2 整体使用情况
    2.3“自己”泛指功能使用情况考察
        2.3.1 泛指功整体使用情况
        2.3.2 正确使用情况
    2.4“自己”强调功能使用情况考察
        2.4.1 强调功能的整体情况
        2.4.2 正确使用情况
    2.5“自己”照应功能使用情况考察
        2.5.1 照应功能整体情况
        2.5.2 宾位照应的使用情况
        2.5.3 主位照应的使用情况
        2.5.4 领位照应的使用情况
        2.5.5 下指的使用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日本留学生“自己”偏误分析
    3.1 泛指功能偏误分析
        3.1.1 泛指功能偏误情况
        3.1.2 泛指功能偏误用例分析
    3.2 强调功能偏误分析
        3.2.1 强调功能偏误情况
        3.2.2 强调功能偏误用例分析
    3.3 宾位照应偏误分析
        3.3.1 宾位照应偏误情况
        3.3.2 宾位照应偏误用例分析
    3.4 主位照应偏误分析
        3.4.1 主位照应偏误情况
        3.4.2 主位照应偏误用例分析
    3.5 领位照应偏误分析
        3.5.1 领位照应偏误情况
        3.5.2 领位照应偏误用例分析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自己”教学建议
    4.1 习得难度分析
    4.2 教材中“自己”的设置情况
        4.2.1 《汉语教程》设置情况
        4.2.2 《新实用汉语课本》设置情况
        4.2.3 《成功之路》设置情况
    4.3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4.3.1 对教材建议
        4.3.2 对课堂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4)反身代词“自己”与“本身”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反身代词的研究
        1.3.2 关于“自己”的研究
        1.3.3 关于“本身”的研究
        1.3.4 反身代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2. “自己”“本身”的辨析
    2.1 “自己”“本身”的句法分布
        2.1.1 “自己”的句法分布
        2.1.2 “本身”的句法分布
        2.1.3“自己”和“本身”的句法分布异同
    2.2 “自己”“本身”的用法
        2.2.1 “自己”的用法
        2.2.2 “本身”的用法
        2.2.3 “自己” “本身”的用法异同
3. HSK动态语料库中“自己”“本身”的偏误分析
    3.1 “自己”的偏误类型
        3.1.1 遗漏
        3.1.2 误加
        3.1.3 误用
    3.2 “本身”的偏误类型
        3.2.1 遗漏
        3.2.2 误加
        3.2.3 误用
        3.2.4 错序
    3.3 “自己”和“本身”的偏误异同
4. “自己”“本身”的偏误原因分析
    4.1 汉语本体因素
    4.2 教学因素
        4.2.1 教师方面的因素
        4.2.2 教材方面的问题
    4.3 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4.3.1 母语负迁移
        4.3.2 目的语规则泛化
        4.3.3 学习者的回避学习策略
5. 对“自己”“本身”的教学建议
    5.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5.1.1 循序渐进,精讲多练
        5.1.2 强化语境教学
        5.1.3 根据偏误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5.2 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5.2.1 生词编排更科学化
        5.2.2 课后练习更全面化
    5.3 对学习者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韩国留学生“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关反身代词的总体研究
        1.3.2 对于反身代词“自己”的研究
        1.3.3 反身代词“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2. 韩国留学生“自己”习得的偏误分析
    2.1 偏误类型
        2.1.1 误代
        2.1.2 错序
        2.1.3 遗漏
        2.1.4 误加
    2.2 “自己”的偏误原因
        2.2.1 母语负迁移
        2.2.2 目的语知识的过渡泛化
        2.2.3 “自己”本身的复杂性
        2.2.4 课堂教学因素的影响
3. 教材编排中“自己”的分布分析
    3.1 《发展汉语》中“自己”的分布
        3.1.1 “自己”的句法分布
        3.1.2 “自己”的用法分布
    3.2 《汉语教程》中“自己”的分布
        3.2.1 “自己”的句法分布
        3.2.2 “自己”的用法分布
4. 韩国留学生“自己”习得的教学建议
    4.1 针对学习者的建议
        4.1.1 加强汉韩语言对比
        4.1.2 积极调整学习策略
    4.2 针对教师的建议
        4.2.1 采取语境教学法
        4.2.2 遵循相应教学原则
        4.2.3 设计相关教学内容
    4.3 针对教材的建议
        4.3.1 补充完善词语注释
        4.3.2 系统解释总结用法
        4.3.3 增加相关练习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英汉反身代词概念基础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理论假设
3.英汉反身代词概念差异的证据
    3.1 汉语中动词+反身代词构式的缺失
    3.2 汉语反身代词的主语偏好
    3.3 汉语反身代词的属格语偏好
4.英汉反身代词约束特征差异新解
    4.1 长距离约束现象
    4.2 次管制约束
    4.3 阻断效应
5.结语

(7)汉英反身代词对比研究——以“自己”和“-self”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依据———约束理论
三、汉语“自己”与英语“-self”反身代词对比研究
    (一)定义及分类的比较
    (二)分布比较
        1.汉语反身代词
        2.英语反身代词
    (三)功能比较
        1.照应功能
        2.强调功能
        3.类指功能
四、复指
    (一)英语反身代词“-self”
    (二)汉语反身代词“自己”
五、结语

(8)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Methods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1.1 Previous studies on z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tactic approaches
        1.1.1 Anaphoric Pronominal Analysis
        1.1.2 Parameterization Analysis
        1.1.3 Relativized SUBJECT Analysis
        1.1.4 Other syntactic approaches
    1.2 Previous studies on ziji by the non-syntactic approaches
        1.2.1 Thematic Hierarchy Theory
        1.2.2 Self-Ascription Theory
        1.2.3 Neo-Gricean Pragmatic Anaphora
        1.2.4 Other non-syntactic approache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Governing and Binding Theory
        2.1.1 Binding theory
        2.1.2 Control Theory
    2.2 Minimalist Approach
Chapter Three Syntactic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Ziji
    3.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ziji
    3.2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 ziji
        3.2.1 Ziji in the object position
        3.2.2 Ziji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3.2.3 Ziji in the adverbial position
        3.2.4 Ziji in the attributive position
    3.3 Double readings of ziji
        3.3.1 Anaphoric reading of ziji
        3.3.2 Pronominal reading of ziji
Chapter Four Beyond GB:A Revisit to Chinese Ziji
    4.1 Limitations of GB
    4.2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Ziji
        4.2.1 Ziji as the empty category
        4.2.2 Unpermitted feature checking
        4.2.3 Constraint of VP2 structure
        4.2.4 Context
    4.3 Re-analysis of Chinese ziji
Chapter Fi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Ziji and English reflexive
    5.1 Similarities
        5.1.1 Distribution
        5.1.2 Local binding
    5.2 Differences
        5.2.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5.2.2 Distribution
        5.2.3 Non-local binding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Cited Chinese Examples
Informative Abstract in Chinese
Résumé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9)“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多维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自己”的研究综述
        1.2.2 其他“自己”类反身代词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说明
2.“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句法分析
    2.1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句法分布
        2.1.1 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2.1.2 与其他成分组合充当句法成分
    2.2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倾向性
        2.2.1 光杆或与其他成分组合的倾向性
        2.2.2 充当各句法成分的倾向性
    2.3 小结
3.“自己”类反身代词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3.1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语义分析
        3.1.1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指代性和照应性
        3.1.2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语义特征对比
    3.2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语用分析
        3.2.1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强调功能
        3.2.2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移情功能
        3.2.3 “自己”类反身代词的语体色彩
    3.3 小结
4.“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历时考察
    4.1 “自己”的历时演变
    4.2 “本人”的历时演变
    4.3 “自身”的历时演变
    4.4 “本身”的历时演变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人称代词“自己”的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问卷设计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范围
2 “自己”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汉语“自己”的本体研究
        2.1.1 “自己”一词的来源及其发展
        2.1.2 “自己”的词性、用法探究
        2.1.3 “自己”的指称问题研究
    2.2 汉语“自己”的习得偏误研究
        2.2.1 习得研究
        2.2.2 偏误研究
        2.2.3 留学生汉语“自己”的习得理论
3 汉语“自己”和塔吉克语“худ”的对比分析
    3.1 “худ”的形态、用法及分布情况
    3.2 现代汉语“自己”的用法与分布情况
    3.3 塔吉克语“худ”与现代汉语“自己”的用法对比
    3.4 语言差异对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影响
4 塔吉克斯坦学生对现代汉语“自己”的习得研究
    4.1 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中介语中“自己”的习得分析
    4.2 调查问卷中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自己”的习得情况
    4.3 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个案研究
5 对塔吉克斯坦学生“自己”的偏误分析
    5.1 偏误描写
    5.2 偏误成因
6 教材对塔吉克斯坦留学生习得汉语“自己”的影响
    6.1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自己”的用法统计
    6.2 《大学汉语》教材中“自己”的用法统计
    6.3 教材对学生习得“自己”的影响
7 对塔吉克斯坦学生习得现代汉语“自己”的建议及结语
    7.1 学生方面的建议
    7.2 教材方面的建议
    7.3 教学方面的建议
    7.4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反身与相互的对立统一及语义蕴含关系研究[D]. 赵银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基于最简方案的高中生工作记忆对英语反身代词加工的影响[D]. 赵仕静.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日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自己”的研究[D]. 胡志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反身代词“自己”与“本身”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李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韩国留学生“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袁宇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英汉反身代词概念基础对比研究[J]. 贾光茂.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2)
  • [7]汉英反身代词对比研究——以“自己”和“-self”为例[J]. 王晓艳. 现代英语, 2020(04)
  • [8]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研究[D]. 黄金群. 湘潭大学, 2019(02)
  • [9]“自己”类反身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 陈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塔吉克斯坦学生汉语人称代词“自己”的习得研究[D]. 牛曼青.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英语反身代词与汉语“自己”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