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麦仁香菇营养酱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覃财华[1](2020)在《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农民致富,国内许多地方将食用菌栽培作为扶贫产业,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基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继出现:由于产品以鲜销为主,造成供过于求,再加上残次菇及菇柄下脚料加工利用率低,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本论文以香菇为原料,对香菇酱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为香菇原料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对香菇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的提高,实现农民增收,防止贫困户返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取主原料干香菇20g,经复水得100g,经切丁、油炸、炒料、炒酱、制成香菇酱。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炒制温度为130℃~170℃、炒酱时间为2~4min,黄豆酱添加量为40 g~80g,辣椒添加量为4g~6g,香辛料添加量为2g~4g条件下,香辣香菇酱的风味较好。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对香辣香菇酱的配方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显示当炒酱时间2.6min,黄豆酱添加量56g,辣椒添加量5.5g时,在此工艺下的感官评分为9.4分,制成的香辣香菇酱色泽红艳润泽,香气浓郁。同时,该产品的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2)进行了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设计。从厂址选择、厂区总平面设计、产品生产工艺、物料衡算、能耗衡算、设备选型、人员编制、工程方案、环保卫生处理到成本利润估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分析研究。预测原始投资总额1314.91万元,生产成本2265.59万元,净利润734.45万元,产量达到237.70吨时可保本经营,经营安全率为73.75%,投资回收期为3.29年。该工厂设计具备可行性,可为产品工业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文进[2](2019)在《特殊粒色小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特殊粒色小麦作为一种新的小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该文介绍了特殊粒色小麦的分类、营养价值、应用与开发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今后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王琦,张立娟,王玥玮,张弘,杨建礼[3](2019)在《香菇柄营养成分分析及高值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菇柄是香菇采收过程中的副产物,产量大,价格便宜,常用于加工香菇酱、饲料等,附加值低。香菇柄除纤维含量明显比菇盖多外,其他营养成分都只稍低于香菇盖,故对香菇柄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呈味核苷酸是香菇柄中主要的呈鲜物质,其中鸟苷酸的含量最为丰富。香菇柄中的活性成分多被以纤维素为主构成的细胞壁所包裹而很难得以释放。对香菇炳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香菇炳的改性研究及高值化利用奠定基础。
徐毅,陈治光,钟海霞[4](2018)在《浅谈香菇的保健作用及深加工》文中研究指明香菇是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类食物,其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本文通过综述香菇的保健作用、香菇的深加工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香菇进一步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刘晓,闫语婷[5](2017)在《香菇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文中提出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中国特产也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是具有极高价值的营养保健食品。对香菇的营养成分和价值、保鲜、副产品加工及在食用、药用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通过阐述香菇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展望开发利用的新途径,为香菇的综合利用及相关食品、药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张城,陈宏伟,朱蕴兰[6](2015)在《锌、硒对二种食用菌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金针菇、香菇2种食用菌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锌、硒,研究锌、硒浓度对金针菇和香菇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锌浓度范围内,锌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甘露醇含量随着锌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中,在锌浓度为500μg/mL时,金针菇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为20.86%,香菇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为23.99%且为最高。而硒浓度在015μg/mL时,甘露醇含量随硒浓度增加而增加,1525μg/mL时甘露醇浓度降低。
范露,施星杰[7](2015)在《香菇酶解调味液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香菇为对象,采用酶解的方法制备香菇酶解调味液。采用纤维素酶酶解香菇,使细胞壁破裂,胞内蛋白溶出,继续用蛋白酶酶解,制备富含小分子肽和氨基酸等呈味物质的香菇调味液。研究结果:纤维素酶最佳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2.5 h,酶解p H为5.0,酶添加量为0.6%。将纤维素酶酶解后的溶液继续采用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复合酶解,两种酶的最佳酶活比例为2∶1;复合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2.5 h,酶解p H为7.5,酶添加量为18000 U/g,在此条件下酶对蛋白的水解度达到最大26.7%。
魏壹纯[8](2015)在《彩色谷物营养分析及复配技术在馒头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选用彩色小麦(黑麦、绿麦、蓝麦)、彩色大米(籼米、粳米、黑米)、彩色玉米(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为原料,通过制粉后的营养分析得出:彩色小麦粉的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普遍高于普通小麦粉,其中蛋白质较普通小麦粉增幅9.55%17.68%,赖氨酸增幅17.39%34.78%,锌、铁、镁增幅分别为108.54%142.68%、8.57%42.86%、5.31%40.63%;彩色玉米粉的脂肪、膳食纤维和赖氨酸含量高于彩色小麦粉和彩色大米粉,其中赖氨酸比彩色小麦粉高出7.41%56.52%,比彩色大米粉高出7.42%33.33%;彩色大米粉与彩色小麦粉、彩色玉米粉相比,各项营养指标普遍较低,但口感和消化率较高。根据各类彩色谷物粉的营养特性,本课题重点研究谷物营养粉的复配技术,利用拟定的几组复配比例,分析复配后彩色谷物的营养指标,类比得出富含营养的三种彩色谷物复合粉,彩色小麦复合粉(黑麦:绿麦:蓝麦=2:3:1)、彩色大米复合粉(籼米:粳米:黑米=2:3:1)和彩色玉米复合粉(黄玉米:白玉米:黑玉米=1:3:3)。利用上述彩色谷物复配营养粉,分析不同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基础粉为普通商品面粉),得出结论:当彩色小麦复合粉的添加量为40%时,彩色小麦馒头总评分最高;当彩色大米复合粉的添加量为15%时,彩色大米馒头总评分最高;当彩色玉米复合粉的添加量为20%时,彩色玉米馒头总评分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彩色小麦复合粉最佳添加量为15%;彩色大米复合粉最佳添加量为7%;彩色玉米复合粉最佳添加量为9%;所制得的彩色谷物营养馒头的感官评价总分分别最高。综合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和TPA实验来评价彩色谷物复配粉馒头的品质,确定最佳营养复配馒头配方为:彩色小麦复配粉的添加量为20%,彩色大米混配粉的添加量为5%,彩色玉米混配粉的添加量为11%,普通小麦粉的比例为64%。该课题利用彩色谷物为原料,打造彩色谷物特色营养食品,体现绿色、营养、安全、健康的膳食结构,促使彩色谷物的价值提升,达到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目的。
魏壹纯,陈志成[9](2015)在《彩色小麦营养组分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天然营养资源开发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经研究证明特色小麦营养高于普通小麦,能改善人们的营养结构,提高膳食质量。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麦的研究特别少。与普通小麦相比,特色小麦在食用口感,储藏稳定性及其主食品加工适宜性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麦的营养组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检索与汇总,综合评价特色小麦的发展前景。
翟众贵[10](2014)在《不同风味香菇酱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香菇产品加工中经常会产生香菇柄、碎菇等下脚料,由于香菇柄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差,经常被丢弃造成了资源浪费。调味酱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即食方便,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佐餐酱。将香菇柄加工成符合现代人膳食理念的风味香菇酱,可以提高香菇柄加工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在香菇酱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食用油,有利于防止微生物(特别是霉菌)的繁殖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香菇酱开盖食用后一般需储藏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容易大量生长繁殖。所以,研究香菇酱的加工工艺和贮藏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课题首先对干香菇柄复水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不同风味香菇酱加工工艺及调味配方、影响因素、贮藏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六个方面。(1)香菇酱加工工艺流程的确定。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立了本香菇酱的制作工序为:干香菇柄复水、香菇柄切丁、香菇颗粒油炸脱水、配料、炒制、热装瓶封口、水浴杀菌、外包装。(2)干香菇柄复水工艺条件确定及显微结构观察。考察了浸泡的用水量、温度以及时间对干香菇柄复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香菇柄最佳复水工艺条件为:用水量300mL(以100g香菇柄为基准),复水温度50℃,复水时间180min。运用SEM(扫描电镜)对复水前后的香菇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复水后的香菇柄其内部膳食纤维结构呈现明显的立体多孔疏松结构,复水过程增加了香菇柄膳食纤维对水分和油的吸附性和保持性。(3)香菇颗粒油炸工艺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及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香菇颗粒油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香菇粒油炸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油温110℃,食用油与复水后香菇粒的质量比为1:2,油炸时间3min。(4)两种香菇酱调味配方的确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及采用L18(37)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同时结合产品的色差分析和质构分析(咀嚼性和硬度),对不同风味香菇酱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麻辣香菇酱最佳调味配方为:黄豆酱70.0%,食盐1.0%,白砂糖5.0%,辣椒粉12.0%,花椒粉1.6%,小茴香粉1.0%,核苷酸二钠(I+G)0.010%,生姜粉1.0%,食用油70.0%(以投料干香菇柄的质量百分比计)。香辣香菇酱最佳调味配方为:食用油70.0%,黄豆酱90.0%,辣椒8.0%,白砂糖8.0%,食盐1.0%,味精0.5%,五香粉1.0%,生姜粉1.0%,芝麻1.5%(以投料干香菇柄的质量百分比计)。(5)香菇酱营养特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菇酱营养全面丰富,含蛋白质5.2g,膳食纤维6.8g(以100g香菇酱质量为基准),较传统调味酱呈现出风味独特、高膳食纤维的特点,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需求。(6)山梨酸钾对延长开盖香菇酱食用期限效果的研究。为了延长风味香菇酱开盖后的可食用期,分析了25℃放置3个月后开盖的香菇酱样品在常温下贮藏时的品质变化情况,确定了香菇酱的防腐方案:添加防腐剂结合冷藏。对开盖后常温25℃条件下储藏的产品进行了防腐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山梨酸钾对产品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未添加山梨酸钾的香菇酱开盖后在室温25℃下条件大约可存放9天;添加0.03%、0.04%、0.05%山梨酸钾(以山梨酸计)的产品开盖后在室温25℃下可分别存放约12天、15天、18天。最后确定了产品山梨酸钾的适宜添加量为0.03%0.05%(以终产品的质量百分比计)。
二、黑麦仁香菇营养酱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麦仁香菇营养酱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用菌发展概况 |
1.1.1 食用菌生产现状及趋势 |
1.1.2 国外食用菌发展及趋势 |
1.1.3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暂存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
1.2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概况 |
1.2.1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地位 |
1.2.2 制约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1.2.3 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 |
1.3 香菇的概况 |
1.3.1 香菇的简介 |
1.3.2 香菇的生长特性和贮藏方式 |
1.3.3 香菇的化学成分 |
1.3.4 香菇的营养价值 |
1.3.5 香菇研究与应用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香辣香菇酱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与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3 产品各指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2.3 结论 |
第三章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工厂设计 |
3.1 引言 |
3.2 厂址的规划 |
3.2.1 地理位置 |
3.2.2 厂址规划原则 |
3.3 厂址和建设条件 |
3.3.1 厂地选址 |
3.3.2 厂址建设条件 |
3.4 厂区总平面设计 |
3.4.1 基建工程总体的布置 |
3.4.2 建筑物组成及总平面布置 |
3.4.3 香辣香菇酱的工厂总平面设计图 |
3.5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
3.5.1 产品年产量与班次设计 |
3.5.2 生产工艺流程图 |
3.5.3 工艺操作要点 |
3.5.4 产品质量标准 |
3.6 物料衡算 |
3.6.1 主要原辅料用量计算 |
3.6.2 包装用量衡算 |
3.7 设备选型 |
3.7.1 设备选型所依据的原则 |
3.7.2 生产加工设备选型 |
3.7.3 检验室设备 |
3.7.4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生产加工车间布局图 |
3.7.5 年产600吨香辣香菇酱生产工艺设备流程图 |
3.8 水、电、汽衡算 |
3.8.1 用水量的估算 |
3.8.2 用电量的估算 |
3.9 劳动组织 |
3.9.1 劳动定员基本原则 |
3.9.2 人员编制 |
3.9.3 人员要求 |
3.10 工厂卫生 |
3.10.1 厂区总平面布局卫生管理 |
3.10.2 工厂设施卫生 |
3.10.3 生产车间卫生管理 |
3.11 环境保护处理 |
3.11.1 工厂污染物概况 |
3.11.2 污染物治理措施 |
3.12 投资估算 |
3.12.1 生产设备投资 |
3.12.2 净化车间装修投资 |
3.12.3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
3.12.4 流动资金估算 |
3.12.5 原始投资总额 |
3.13 成本估算 |
3.13.1 原辅材料成本核算 |
3.13.2 包装成本核算 |
3.13.3 水、电成本核算 |
3.13.4 工资及福利费 |
3.13.5 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估算 |
3.13.6 其他费用 |
3.13.7 生产成本核算 |
3.14 项目收益预测 |
3.14.1 全年利润计算 |
3.14.2 总投资回收期计算 |
3.14.3 盈亏平衡点 |
3.14.4 经营安全率(η)分析 |
3.1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2)特殊粒色小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殊粒色小麦的分类 |
1.1 紫粒小麦 |
1.2 蓝粒小麦 |
1.3 黑粒小麦 |
1.4 绿粒小麦 |
2 特殊粒色小麦的营养价值 |
3 特殊粒色小麦的应用与开发 |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4.1 产量和品质有待提高 |
4.2 品种的推广程度和认知度比较低 |
4.3 用途单一,产业化还未形成 |
5 展望 |
(3)香菇柄营养成分分析及高值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文格式: |
1 香菇柄中的营养成分 |
1.1 香菇柄中的糖类物质 |
1.2 香菇柄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 |
1.3 香菇柄中的微量元素 |
1.4 香菇柄中的其他营养成分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
2.1 药用价值研究 |
2.2 市场需求分析 |
3 香菇柄综合利用 |
3.1 香菇多糖的利用 |
3.2 香菇柄的利用 |
3.3 香菇系列产品的开发 |
3.3.1 香菇烘焙食品的开发和加工 |
3.3.2 香菇膨化食品的开发和加工 |
3.3.3 香菇饮料的开发和加工 |
3.3.4 香菇发酵产品的开发和加工 |
3.3.5 其他香菇食品的开发和加工 |
(5)香菇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菇的营养价值 |
2 香菇的保鲜技术 |
3 香菇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3.1 氮元素的提取 |
3.2 香菇多糖的提取 |
3.3 呈鲜味物质的提取 |
3.4 香菇蛋白的提取 |
3.5 香菇嘌呤的提取 |
4 香菇的加工现状 |
4.1 香菇脆片的加工 |
4.2 香菇调味品 |
4.3 香菇饮料 |
4.4 香菇果酱和零食 |
5 香菇在医学中的应用 |
5.1 改善营养性贫血 |
5.2 调节免疫系统 |
5.3 降低胆固醇 |
5.4 抑制肿瘤细胞形成 |
6 结语 |
(6)锌、硒对二种食用菌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项目测定 |
2结果与分析 |
2.1甘露醇标准曲线制作 |
2.2硒、锌的加入量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2.3锌、硒加入量对金针菇和香菇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
2.4不同浓度锌、硒对金针菇和香菇菌丝体生长影响 |
3结论 |
(7)香菇酶解调味液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纤维素酶酶解工艺条件优化 |
1.3.2 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优化 |
1.3.2. 1 单一蛋白酶水解效果比较 |
1.3.2. 2 复合酶解蛋白酶加入方式研究 |
1.3.2. 3 两种酶酶活比例研究 |
1.3.2. 4 总加酶量单因素实验 |
1.3.2. 5 复合酶解时间单因素实验 |
1.3.2. 6 复合酶解温度单因素实验 |
1.3.2. 7 复合酶解p H单因素实验 |
1.3.2. 8 复合蛋白酶酶解正交实验 |
1.3.3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1.3.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1.3.5 水解度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纤维素酶酶解实验结果 |
2.2 蛋白酶酶解实验结果 |
2.2.1 蛋白酶酶解的单酶筛选结果 |
2.2.2 复合酶解蛋白酶加入方式研究结果 |
2.2.3 两种酶酶活比例研究结果 |
2.2.4 蛋白酶加酶量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5 复合蛋白酶酶解时间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6 复合蛋白酶酶解温度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7 复合蛋白酶酶解p H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8 复合蛋白酶酶解条件正交实验结果 |
3 结论 |
(8)彩色谷物营养分析及复配技术在馒头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彩色谷物概述 |
1.1.1 彩色小麦 |
1.1.2 彩色玉米 |
1.1.3 彩色大米 |
1.2 彩色谷物营养加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彩色谷物粉的复配技术 |
1.2.2 彩色谷物食品的研究现状 |
1.3 彩色谷物特色营养食品的发展前景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彩色谷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彩色谷物粉的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2.3.2 彩色谷物粉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3 彩色谷物粉的必需氨基酸评分分析 |
2.3.4 彩色谷物粉的矿物质含量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彩色谷物营养粉复配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彩色小麦粉的不同配比对复合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2 彩色小麦粉的不同配比对复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3.3.3 彩色小麦粉的不同配比对复合粉拉伸特性的影响 |
3.3.4 彩色大米粉的不同配比对复合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5 彩色玉米粉的不同配比对复合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6 彩色小麦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小麦馒头品质的影响 |
3.3.7 彩色大米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大米馒头品质的影响 |
3.3.8 彩色玉米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玉米馒头品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彩色谷物营养粉在馒头食品中的应用及品质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彩色小麦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谷物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2 彩色大米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谷物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3 彩色玉米复合粉的添加量对彩色谷物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4.3.4 不同配比的彩色谷物馒头的感官品质评价结果 |
4.3.5 不同配比的彩色谷物馒头的质构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彩色小麦营养组分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小麦营养品质 |
1.1彩色小麦的营养组分分析 |
1.2彩色小麦麸皮的营养分析 |
1.3彩色小麦胚芽的营养分析 |
2彩色小麦的应用 |
2.1无公害营养专用粉 |
2.2营养食品 |
2.3营养保健型酱油 |
2.4营养保健醋 |
2.5营养型乳酸菌饮料 |
2.6营养型功能酒 |
2.7黑五谷精华素冲剂 |
2.8天然黑色营养色素、浸膏及粉末 |
3特色小麦的发展前景 |
(10)不同风味香菇酱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香菇的定义及分类 |
1.2 香菇的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
1.3 香菇柄的概述 |
1.3.1 香菇柄中的营养成分 |
1.3.2 香菇柄加工利用现状 |
1.4 酱类产品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酱类产品的加工生产现状 |
1.4.2 调味酱行业的发展趋势 |
1.5 酱类产品防腐研究概况 |
1.5.1 食品添加剂在酱类产品中的应用 |
1.5.2 酱类产品中的防腐剂 |
1.6 质构分析和感官评定在食品中的应用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香菇柄复水性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复水工艺流程 |
2.2.2 复水方法 |
2.2.3 扫描电镜观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用水量对菇柄复水效果的影响 |
2.3.2 复水温度和复水时间对菇柄复水效果的影响 |
2.3.3 SEM 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风味香菇酱的研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生产工艺 |
3.2.2 工艺要点 |
3.2.3 产品色泽分析 |
3.2.4 产品质构分析 |
3.2.5 感官评价方法 |
3.2.6 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7 香菇粒油炸处理工艺的试验方法 |
3.2.8 风味香菇酱配方的实验设计 |
3.2.9 香菇酱营养特性的研究 |
3.2.10 香菇酱的防腐贮藏试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香菇粒油炸处理工艺优化实验 |
3.3.2 香菇粒油炸最佳工艺的验证实验 |
3.3.3 香菇酱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
3.3.4 麻辣香菇酱调味配方的确定 |
3.3.5 香辣香菇酱调味配方的确定 |
3.3.6 香菇酱营养特性研究的结果 |
3.3.7 香菇酱产品质量标准 |
3.3.8 香菇酱在常温条件下贮藏时的品质变化 |
3.3.9 防腐剂山梨酸钾对香菇酱微生物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黑麦仁香菇营养酱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年产600吨香菇酱配方优化及工厂设计[D]. 覃财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2]特殊粒色小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刘文进. 安徽农学通报, 2019(20)
- [3]香菇柄营养成分分析及高值化利用研究[J]. 王琦,张立娟,王玥玮,张弘,杨建礼.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5)
- [4]浅谈香菇的保健作用及深加工[J]. 徐毅,陈治光,钟海霞. 内江科技, 2018(07)
- [5]香菇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J]. 刘晓,闫语婷. 食品工业, 2017(03)
- [6]锌、硒对二种食用菌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J]. 张城,陈宏伟,朱蕴兰. 北方园艺, 2015(19)
- [7]香菇酶解调味液的工艺研究[J]. 范露,施星杰. 中国调味品, 2015(06)
- [8]彩色谷物营养分析及复配技术在馒头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魏壹纯.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5)
- [9]彩色小麦营养组分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魏壹纯,陈志成.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5(02)
- [10]不同风味香菇酱加工技术的研究[D]. 翟众贵.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