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送带类设备继电控制电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庞旭楞[1](2021)在《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养鸡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壮大,鸡场粪污排泄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国内鸡粪资源利用率较低,鸡粪若无法及时得到处理,将给生活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污染。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研究鸡粪有氧发酵的工艺过程,设计了一种好氧发酵罐,该好氧发酵罐可以快速实现鸡粪的无害化。鸡粪通过有氧发酵生成有机肥,既可以减少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又实现鸡粪的绿色发展,对推动鸡粪无害化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鸡粪好氧发酵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发酵工艺流程,对影响鸡粪发酵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鸡粪的理化参数以及鸡粪预处理措施;根据发酵工艺流程,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2)完成了好氧发酵罐结构设计。对发酵罐的罐体进行设计,确定罐体尺寸及有效容积;对上下系统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上下料方式;通过建立搅拌机构的数学模型,得到搅拌系统的最大扭矩;并在高扭矩低速的工况下,设计了由液压系统驱动的由棘轮棘爪构成的传动机构。(3)完成了好氧发酵罐关键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基于ANSYS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和应力校核,发现罐体底板中心变形较大,无法满足正常工作状况。并基于分析结果,对罐底板进行结构上的改进,改进后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改进的罐底板在强度和刚度上都得到了满足;对搅拌叶片的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最大应力位于轮毂焊接处,最大变形远离轴心,在叶片的末端,且设计的叶片能满足正常工作状况。(4)完成了好氧发酵罐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发酵罐的工艺功能要求,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确定了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量并完成CPU的选型;完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PLC程序流程设计。
王东[2](2020)在《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基于PLC控制系统对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梗丝是卷烟制品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支撑烟支、提高卷烟的燃烧能力、降低卷烟生产成本,提高烟丝材料的利用率的作用。且对于破除焦油含量对高档卷烟发展的瓶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首先是对现有设备情况进行分析调查。通过分析发现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补偿蒸汽系统和热风系统都只有开、闭两种控制方式,不能做到精准控制,难以满足工艺要求。针对于梗丝增温增湿系统不能精准控制这一问题,本论文设计了基于PLC的控制系统,采取硬件设计改造和软件设计改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对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改造:一是在补偿蒸汽系统和热风系统的管路上增设气动薄膜阀等执行器件,二是增加现场数据采集检测和电控柜等原器件。其次是对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改造:一是在梗丝增温增湿系统中增加相应控制回路,二是完善相关控制画面。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后,进行了单机测试、联动测试以及带料测试等相关检测,通过检测发现系统运行正常。投入正式生产运行后,通过统计分析梗丝出口温度和出口水分满足工艺要求,且成品梗丝的生产过程能力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出梗丝率。
刘峻豪[3](2020)在《基于Unity3D的模块化生产线故障仿真及虚拟调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动化物流生产线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普及和发展,对自动化物流生产线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目前存在员工培训手段单一与培训过程交互性差等不足。本文以某卷烟厂的模块化烟草物流生产线实训装置为基础平台,针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研究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并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故障现象仿真的方法,可支持培训人员对设备故障进行虚拟调试,以起到对员工进行故障培训教学的效果。论文首先介绍了模块化物流生产线结构组成与运行特性,并针对生产线的故障特性对系统的总体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利用Unity3D中的UGUI与NGUI组件搭建了仿真平台的界面,通过Maya中的Polygon与约束技术建立了可由脚本驱动的物流生产线三维模型,并使用Animation动画机的关键帧技术通过控制单帧模型的实时状态制作了基础的故障仿真动画。以控制场景摄像机的方式设计了系统的漫游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LOD算法压缩了模型的三角面数量,对虚拟场景的显示效果进行了优化。收集并归纳了物流生产线设备常见的故障案例,以SQL Server2012为数据库开发软件,通过确定各属性表格的主键与外键,建立了详尽的故障数据库以便为培训人员提供各类故障实例与解决方法,通过ado.net访问方法实现了Unity与数据库之间的通信。随后论述了故障仿真与虚拟调试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介绍了几种用于故障现象仿真的机制并以码垛模块中的ABB-IRB120机器人为例,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法研究了其动力学模型,并调用PhysX物理引擎从机理上仿真了机器人执行器的动力学故障现象。并利用第三方插件PlayMaker设计了一种可让培训人员依据提示对故障设备进行虚拟调试的功能。最后结合FSM状态机与Unity的事件监听系统建立了可对培训人员调试水平进行判定的评价机制。本文基于三维引擎软件Unity3D设计出一套故障仿真实验平台,该平台有助于培养制造业相关技术型人才队伍,便于其了解生产线故障发生的机理、排除故障的手段,提高培训人员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
李康康[4](2019)在《采煤机用制动器液压检测试验台研制》文中认为本课题在认真分析了电惯量试验台的基础上,发现电惯量试验台控制较为复杂,飞轮盘体积较大,当飞轮盘高速旋转时需要的安装精度较高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以及机械惯最试验台无法实现惯量和扭矩无级变化的缺点,提出并设计了“液惯量”试验台,用变量泵与定量马达以及电液比例阀组成的节流调速系统来模拟转动惯量同时提供主轴扭矩和转速,控制较为简单,同时极大的减小了飞轮盘体积,试验台液压件安装精度要求较低。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采煤机的实际工况进行分析,计算出采煤机总的牵引阻力、总转动惯量、最大制动扭矩等关键参数,为试验台预模拟的性能指标提供了依据。在初步确定试验台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为试验台建立了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分析和优化试验台能量补偿分配,为进一步优化试验台提供理论依据。(2)在分析了电惯量对机械惯量模拟的基础上,利用变量泵和液压马达及电液比例阀组成的节流调速系统对机械惯量进行了模拟,在机械惯量和电惯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液惯量”。在液惯量理论基础上设计出了液惯量模拟试验台的机械结构和完整的液压系统,并为试验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控制思路—分阶段控制,初始阶段采用bang-bang控制,第二阶段采用可变论域模糊控制。(3)为试验台设计信号采集系统,试验台信号采集系统上层采用C8051F410作为微控制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位移采集电路、温度采集电路、转矩转速采集电路以及上层信号采集系统串口通讯程序设计,为试验台信号采集系统底层构建了嵌入式系统,搭建了tftp、nfs服务器,为试验台底层嵌入式系统构建根文件系统、移植boatloader、裁剪后的linux内核,并为试验台底层开发板核心硬件编写驱动。(4)开发出试验台的嵌入式系统后,在QT平台上为试验台开发人机交互界面,使试验台可以采集制动器摩擦片的位移量、温度、主轴的转速、扭矩、制动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将采集到的信号量以实时动态曲线的形式显示在试验台人机交互界面上。
何山[5](2019)在《传统双通道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拓展应用》文中指出当前,双通道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技术和产品已经日趋成熟。阐述了双通道安检设备的产生背景、安检设备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早期生产的双通道安全检查设备脱离民航机场交运行李输送线使用的技术改造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方法,借此对此类设备的拓展应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帮助。
张沂阳[6](2015)在《油制辣椒灌装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据统计,目前在国内的辣椒种植面积,仅次于大白菜,成为“中国第二大蔬菜”,然而,鲜辣椒不易保藏,一般的辣椒粉、干辣椒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辣椒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油制辣椒便是一种附加值较高的辣椒深加工产品。由于油制辣椒产品属于复杂固液混合物,密度不均,流动性差,为保证每瓶品质一致,一般需要保持油制辣椒处于湍流状态下进行灌装,因此对搅拌及灌装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课题来源于贵州知名辣椒调味品制造企业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针对油制辣椒的搅拌及灌装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对国内外搅拌技术和灌装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的基础上,根据油制辣椒混合物的灌装控制要求,从流体力学的方面着手,对搅拌槽内油制辣椒液这种具有一定粘度的固液混合物的流动特性和搅拌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对湍流特性进行了重点分析,进而估算出搅拌器的功率损耗、设计参数以及转速条件等。根据自动灌装的要求,对灌装控制工艺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参数设计,采用定量缸活塞伺服控制定位的方法实现固液混合物精确灌装的方案,并对伺服控制系统和气动系统进行了具体设计。采用基于PL C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油制辣椒自动灌装设备的控制。根据灌装机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要求,对控制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完成了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的工作,其中硬件选型包括PL C产品以及各个控制元件型号的选择;软件设计主要完成油制辣椒灌装机控制程序的编写和人机界面的设计等,并分别在实验室和现场对其进行了调试。在实验室利用简单的开关和LED指示灯对P LC的硬件和程序设计进行了调试,在现场接线后,做了最后的联机调试,并对调试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做了的改动和优化。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所研发的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莫歧[7](2014)在《商用地毯包装中切机出毯至整理装箱段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整个包装工业中,包装机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装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使用机械包装产品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并满足清洁卫生的要求。包装机械工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包括食品、日用化工、纺织品、地毯等诸多行业。我国包装机械工业起步晚,与整个包装机械行业类似,我国的地毯包装机械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弱势。从建成包装行业独立、自主、完整的包装工业体系的要求看,我国的地毯包装机械还远不能满足地毯包装制品工业的发展需要。本课题开发自动化地毯包装装备,以提高包装效率,减小劳动成本,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包装机械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可编程控制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包装机械上应用的可能性和前景;通过对商用地毯包装机中切机出毯到整理装箱段的工艺特点分析,给出了主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方案;依据三菱Q系列PLC的构成原理,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各个元器件的选型。根据所有元器件的功能与相互之间的控制逻辑关系设计了电气系统;利用三菱公司的编程软件Gx-Works2设计下位机程序,实现自动控制等功能;利用三菱GT-Simulator3来进行仿真。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详细的介绍了各个模块的使用方法及参数设定。
刘天野[8](2014)在《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用综合保护器(简称矿用综保)在使用中易失效,失去对电气设备、系统的保护功能,危害人身设备安全,在特定情况下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等严重危害矿井安全的事故。矿用综保在使用中定期进行功能测试(称为在用测试)能及时筛选出失效综保,杜绝此类情况发生,从而保证矿井生产安全。如何提高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的准确性和测试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并提高测试系统自身的工作可靠性,影响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测试激励电源成为在用测试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提高的限制因素这一情况,采用直接波形合成技术研制了可程序控制的测试激励电源,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和测试过程自动化程度;针对综保测试扩展的需要,对测试系统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了通用性、可扩展性研究,使得测试系统交付后能针对新型号综保进行测试功能扩展幵发;针对测试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得出了提高测试系统自身可靠性的建议。论文首先分析了波形合成原理,设计了一套可程控输出的矿用综合保护器的测试激励电压源、电流源。激励电压源、电流源采用数字波形直接合成技术产生原始可控信号,进行高精度线性功率放大后作为综保测试激励电压、电流,实现了激励电压、电流的程控输出、高精度输出。其次,进行了系统硬件通用性研究和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硬件通用性研究中,首先在矿用综合保护器接口标准化程度提高的预期前提下,对矿用综保在用测试硬件资源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最少硬件资源需求。其次,对两种测试系统接口匹配方式一开关阵列方式和型号专用匹配电路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测试系统接u采用型号对应匹配电路方式。随后,设计了采用型号专用匹配电路接口方式的测试系统硬件系统。最后,以WZBH3GT型号综合保护器为例说明了型号专用接口匹配电路设计过程与方在测试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系统软件的需求特点,提出了满足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要求的矿用综保测试软件设计原则;在该设计原则基础上,进行了测试软件数据组织(数据结构)设计和测试软件功能(模块)设最后,对测试系统硬件部分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本章在测试系统前代产品结构框图基础上建立了其可靠性模型,采用FMECA方法对该测试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确定了各部件的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度,找出了影响该测试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改进设计、提高整个系统可靠性的建议。
陈凯[9](2010)在《兰溪发电厂输煤控制管理系统开发》文中提出现代火力发电厂已发展到超超临界机组,随着机组容量参数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电厂对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在火电厂日常生产过程中,如果不能安全的保证燃煤进入锅炉焚烧系统,轻者发电系统减负荷少发电,重者系统停止发电,其造成的后果经济损失都将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如何对巨量煤炭实施安全、快捷、经济的输送、转移、存储,切实保障电厂有序经济的用煤,也成了各新建大容量火电厂辅助系统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浙能兰溪电厂在基建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输煤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开发。本文针对兰溪发电厂输煤控制管理,分析了系统需求,包括系统的任务、目标、组成、控制要求、网络要求、实时监控要求及日常管理与安全要求等。对系统的整体结构、网络结构、硬件配置、控制系统软件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三方软件对部分典型模块进行了制作,从而开发一个合理安全高效可靠的输煤控制管理系统。文章最后还对整个工程的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展望。文章在附录部分还对系统实现的部分人机界面进行了说明。兰溪电厂输煤控制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实现了燃煤输送、调配、采样、计量、保护等全过程的集约化、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减轻了运营人员的工作强度,使输煤系统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杜香寒[10](2009)在《基于红外成像的输送系统的温度保护》文中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是当前煤炭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输送系统是井下煤炭运输的一个重要环节,输送系统的温度保护是输送系统保护的内容之一。目标物体温度的监测是目前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大量的输送系统温度监控采用了红外技术,但主要采用的是红外温度传感器,其实时性、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只能实现单个目标物体的点温的监测。物体表面热辐射的强弱与该点的温度和表面状态有关,从而形成一幅反映物体温度分布和表面特征的热辐射图像(简称热图像或热像);利用该图像与温度之间的这一特性实现输送系统的温度保护。该系统将红外辐射强度转化为灰度,通过数字处理器分析灰度来实现对输送系统温度的精确测量。本文研究目的是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分析输送系统的红外辐射来实现其多个目标物体的面温监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本系统采用GD2000型红外摄像仪作为输送系统红外成像的输入设备,并根据红外图像的特点,设计了合理的视频输入和输出电路,采用TI公司的TMS320DM642作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完成红外图像的非均匀校正、边缘检测、温度计算、图像增强等功能。另外,系统设计了环境温度采集模块、视频输入及输出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太网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等接口电路,来实现系统红外图像的温度获取以及系统的过温保护。当系统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报警阈值则产生声光报警,超过设定的制动阀值则通过继电器实施保护;为了防止系统掉电时数据丢失,采用EEPROM保存报警阈值、制动阀值和最新温度值等重要数据。
二、输送带类设备继电控制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送带类设备继电控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禽畜粪便处理利用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鸡粪好氧发酵工艺研究 |
2.1 基本工艺流程 |
2.2 影响鸡粪发酵因素 |
2.2.1 含水率 |
2.2.2 温度 |
2.2.3 pH值 |
2.2.4 碳氮比 |
2.2.5 通风 |
2.3 鸡粪特性及参数调控 |
2.3.1 鸡粪的材料特性 |
2.3.2 鸡粪的理化参数 |
2.3.3 参数调控 |
2.4 总体方案设计 |
2.4.1 工艺流程 |
2.4.2 控制系统分析 |
2.4.3 设计要求 |
2.4.4 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节 |
3 鸡粪好氧发酵罐设计 |
3.1 主体结构设计 |
3.1.1 发酵罐容积 |
3.1.2 发酵罐壁厚 |
3.1.3 保温层 |
3.1.4 罐体设计 |
3.2 进料系统 |
3.3 搅拌系统设计 |
3.3.1 搅拌器设计 |
3.3.2 传动系统设计 |
3.4 出料系统 |
3.4.1 出料方式分析 |
3.4.2 出料系统设计 |
3.5 通气系统 |
3.5.1 通气量 |
3.5.2 通气孔设计 |
3.6 尾气净化装置 |
3.7 附件 |
3.7.1 支撑座 |
3.7.2 楼梯 |
3.7.3 护栏 |
3.7.4 遮雨棚 |
3.8 本章小节 |
4 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 |
4.1.1 静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4.1.2 ANSYS |
4.2 罐底板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2.3 添加边界条件与载荷 |
4.2.4 结果与分析 |
4.2.5 罐底板改进设计 |
4.3 搅拌系统分析 |
4.3.1 模型简化 |
4.3.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鸡粪好氧发酵罐控制系统设计 |
5.1 发酵罐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2 发酵罐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1 发酵罐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5.2.2 发酵罐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5.2.3 输入输出量的选取 |
5.2.4 电路设计 |
5.2.5 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小结 |
第2章 梗丝生产工艺介绍及设备 |
2.1 工艺介绍 |
2.1.1 制丝工艺介绍 |
2.1.2 梗丝工艺介绍 |
2.2 梗丝各工序设备概述 |
2.2.1 烟梗回潮设备简介 |
2.2.2 烟梗HT隧道式回潮设备简介 |
2.2.3 梗丝干燥设备简介 |
2.2.4 梗丝风选与贮存设备简介 |
2.2.5 梗丝加香机设备简介 |
2.2.6 梗丝滚筒式增温增湿膨胀简介 |
2.2.7 梗丝水分测量设备简介 |
2.2.8 梗丝温度测量设备简介 |
2.3 梗丝吸水膨胀率相关因素概述 |
2.3.1 烟梗细胞结构及吸水特性 |
2.3.2 烟梗膨胀特性 |
2.4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分析及改进可行性分析 |
2.4.1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分析 |
2.4.1.1 梗丝出口水分SPC流程图分析 |
2.4.1.2 梗丝回潮工序热风温度SPC流程图分析 |
2.4.1.3 成品梗丝过程能力分析 |
2.4.2 梗丝生产线现有问题概述 |
2.4.3 梗丝生产线改进可行性分析 |
2.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4.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4.3.3 工艺的匹配可行性分析 |
2.4.3.4 法律可行性分析 |
2.5 章节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改造 |
3.1 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现场设备调查 |
3.1.1 现场使用筒式增湿膨胀设备简介 |
3.1.2 现场梗丝增温增湿设备工作状态 |
3.1.3 现场梗丝增温增湿设备工作原理 |
3.1.4 现场筒式梗丝增湿膨胀机的操作 |
3.1.4.1 梗丝增温增湿的目的与来料标准 |
3.1.4.2 梗丝增温增湿设备操作的准备工作 |
3.1.4.3 梗丝增温增湿滚筒的运行操作 |
3.2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
3.2.1 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工艺考核指标 |
3.2.2 控制量的确定 |
3.2.3 控制系统结构的确定 |
3.3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的硬件改造与设计 |
3.3.1 现有梗丝增温增湿系统工作路线与模式 |
3.3.1.1 工作路线 |
3.3.1.2 工作模式 |
3.3.2 现有硬件改造目的 |
3.3.3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硬件改造方案 |
3.3.3.1 执行器件改造方案的确定 |
3.3.3.2 电控系统改造方案的确定 |
3.3.3.3 硬件系统改造的设计 |
3.3.3.4 硬件的选择 |
3.3.3.5 电气连接图 |
3.3.3.6 硬件的安装 |
3.4 章节小结 |
第4章 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PLC概况简介 |
4.2 PLC程序 |
4.2.1 确定工艺技术路线图 |
4.2.2 系统控制要求 |
4.2.3 控制系统流程图 |
4.2.4 控制程序的I/O点及地址分配 |
4.2.5 PLC系统选型 |
4.2.6 程序设计 |
4.2.6.1 热风温度PID调节程序 |
4.2.6.2 补偿蒸汽PID调节程序 |
4.2.7 程序参数整定 |
4.3 章节小结 |
第5章 梗丝增温增湿系统测试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1.1 系统空载运行测试 |
5.1.2 系统的带料测试 |
5.1.2.1 现场梗丝温度检测仪器和标准 |
5.1.2.2 现场梗丝水分测量仪器和标准 |
5.1.2.3 现场带料测试 |
5.2 系统投入生产后梗丝产品质量对比 |
5.2.1 成品梗丝过程能力对比 |
5.2.1.1 改造前梗丝生产过程能力 |
5.2.1.2 改造后梗丝生产过程能力 |
5.3 章节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Unity3D的模块化生产线故障仿真及虚拟调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模块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的发展 |
1.3.2 虚拟培训系统的发展 |
1.3.3 故障仿真软件的发展 |
1.4 本文研究目标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2 系统分析与研究内容 |
2.1 模块化物流生产线组成结构及功能 |
2.1.1 物流输送模块 |
2.1.2 机器人码垛模块 |
2.1.3 立体高架库模块 |
2.2 故障仿真及虚拟调试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生产线故障特性分析 |
2.2.2 故障数据库分析 |
2.2.3 虚拟调试系统分析 |
2.2.4 市场需求分析 |
2.3 Unity3D开发优势 |
2.4 主要技术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虚拟场景构建与优化 |
3.1 UI界面的搭建 |
3.2 物流生产线建模分析 |
3.2.1 模块化物流生产线建模的特性 |
3.2.2 模块化物流生产线建模的流程 |
3.3 模块化物流生产线的建模方法 |
3.3.1 建模工具介绍 |
3.3.2 建模方法介绍 |
3.3.3 码垛机器人三维建模 |
3.3.4 三维模型约束关系 |
3.4 三维场景漫游的实现 |
3.5 故障关键帧动画 |
3.6 场景渲染LOD算法 |
3.6.1 LOD概念 |
3.6.2 LOD算法介绍 |
3.6.3 三角形折叠LOD算法研究 |
3.6.4 LOD算法效果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故障数据库设计与通信 |
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1.1 建库原则与特性 |
4.1.2 数据库主要开发步骤: |
4.2 故障数据库的建立 |
4.2.1 模块化物流生产线故障的类型 |
4.2.2 故障数据库的规划 |
4.2.3 故障数据库的建立 |
4.3 数据库与Unity3D的通信 |
4.3.1 数据库的访问方法 |
4.3.2 具体通信方法 |
4.4 物体设备间的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整体功能实现 |
5.1 系统运行流程图 |
5.2 故障仿真的实现 |
5.2.1 故障现象仿真机制 |
5.2.2 数学模型建立原则 |
5.2.3 数学模型分析举例 |
5.2.4 Unity3D物理引擎仿真 |
5.3 虚拟调试的实现 |
5.3.1 基于射线技术的物体点选 |
5.3.2 调试系统具体实现 |
5.4 评价机制的实现 |
5.4.1 评价机制概念 |
5.4.2 评分原则的建立 |
5.4.3 有限状态机序列的建立 |
5.4.4 评价机制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采煤机用制动器液压检测试验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制动器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试验台性能参数计算 |
2.1 采煤机和采煤机制动器概述 |
2.1.1 采煤机工作原理及分类 |
2.1.2 采煤机制动器工作原理及分类 |
2.1.3 采煤机制动器技术要求 |
2.2 采煤机性能参数计算 |
2.2.1 采煤机牵引阻力计算 |
2.2.2 采煤机转动惯量计算 |
2.2.3 最大制动扭矩计算 |
2.3 通用液压元器件选型计算 |
2.3.1 定量马达选型计算 |
2.3.2 变量泵选型计算 |
2.3.3 驱动电机选型计算 |
2.3.4 液压辅助元件计算 |
2.4 本章小节 |
3 试验台液惯量模拟方法研究 |
3.1 电惯量对转动惯量的模拟 |
3.2 液惯量对转动惯量的模拟 |
3.3 试验台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试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
3.4.1 试验台机械结构设计 |
3.4.2 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3.5 液惯量模拟系统控制方式研究 |
3.5.1 传统PID控制方式 |
3.5.2 基于Bang-Bang控制的可变论域模糊控制 |
3.6 试验台检测项目 |
3.6.1 制动器性能检测试验 |
3.6.2 制动器摩擦副磨损寿命试验 |
3.6.3 制动器噪声、热衰退及恢复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4 试验台上层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4.1 上层微控制器的选择 |
4.2 上层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4.2.1 位移采集电路设计 |
4.2.2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4.2.3 转速扭矩采集电路设计 |
4.3 上层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4.3.1 主程序设计 |
4.3.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4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5 试验台底层嵌入式系统开发 |
5.1 底层硬件平台的选择 |
5.2 试验台嵌入式系统选择 |
5.3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3.1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5.3.2 搭建tftp服务器 |
5.3.3 搭建NFS服务器 |
5.4 bootloader移植 |
5.5 linux内核移植 |
5.6 建立根文件系统 |
5.7 核心硬件驱动编写 |
5.7.1 platform平台总线驱动 |
5.7.2 gpiolib库驱动 |
5.7.3 Input子系统驱动 |
5.7.4 IIC总线驱动 |
5.7.5 Frambuffer驱动 |
5.7.6 LCD驱动 |
5.8 采煤机制动器试验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8.1 串口通讯设计 |
5.8.2 实时监控显示 |
5.8.3 实时曲线显示 |
5.8.4 数据库管理 |
5.9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传统双通道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拓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技术改造方案 |
(一) 双通道X射线安检设备拓展应用的实现目标 |
(二) 双通道X射线安检设备的拓展应用技术改造方案 |
1. 加装传送带拖动装置 |
2. 传送带拖动的控制装置 (模块) |
3. 被检行李放置位置与异常情况的感知与监控 |
4. 传送带控制装置 (模块) 与传统的双通道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实现联动 |
5. 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 |
二、技术优势与应用效果 |
三、未来发展 |
四、结语 |
(6)油制辣椒灌装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搅拌与灌装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搅拌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灌装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PLC在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油制辣椒搅拌控制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
2.1 油制辣椒搅拌方案流体理论分析基础 |
2.2 油制辣椒搅拌槽内湍流模型的建立 |
2.2.1 湍流强度 |
2.2.2 搅拌雷诺数 |
2.3 搅拌器转速的讨论 |
2.3.1 湍流状态的临界转速 |
2.3.2 最低转速实验 |
2.4 搅拌器的设计 |
2.4.1 确定搅拌方式及形状 |
2.4.2 确定搅拌器几何参数 |
2.5 搅拌器的功率损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制辣椒灌装控制理论研究与参数设定 |
3.1 定量方式的选择 |
3.1.1 液位控制定量法 |
3.1.2 定量杯定量法 |
3.1.3 定量泵定量法 |
3.2 定量缸驱动方式 |
3.2.1 电气比例控制 |
3.2.2 步进电机控制 |
3.2.3 伺服电机控制 |
3.3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3.3.1 驱动器控制原理 |
3.3.2 工作台组成 |
3.3.3 驱动力特性计算 |
3.4 气动系统设计 |
3.4.1 气动系统总体结构 |
3.4.2 气动系统硬件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油制辣椒灌装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原理 |
4.1.1 需求分析 |
4.1.2 方案设计 |
4.1.3 电气设计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硬件选型 |
4.2.2 控制系统I/O口分配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程序结构设计 |
4.3.2 程序设计 |
4.3.3 人机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 |
5.1 PLC硬件调试 |
5.2 现场调试 |
5.2.1 现场接线检查 |
5.2.2 联机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系统运行情况 |
6.2 结论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商用地毯包装中切机出毯至整理装箱段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1 包装机械的分类 |
1.2.2 国外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
1.2.4 包装机械的发展方向 |
1.3 可编程控制器在地毯包装机械上应用的可行性 |
1.3.1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
1.3.2 可编程控制技术在地毯包装机械上应用的可行性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地毯包装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地毯包装机工艺分析 |
2.1.1 地毯包装工艺概述 |
2.1.2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2.2 可编程控制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2.3 系统的运行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切机出毯至整理装箱段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总体结构 |
3.1.2 主要器件选型设计 |
3.2 电气系统设计 |
3.2.1 电气系统概述 |
3.2.2 主回路设计 |
3.2.3 控制回路设计 |
3.2.4 先导回路设计 |
3.3 PLC系统抗干扰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毯包装机PLC软件设计 |
4.1 PLC的工作原理及编程软件 |
4.2 PLC程序设计 |
4.2.1 PLC程序组织 |
4.2.2 地毯包装机PLC程序结构 |
4.2.3 地毯包装机PLC控制段程序编写 |
4.3 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伺服放大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连接 |
4.3.2 定位模块QD75的参数设定 |
4.3.3 伺服系统的软件编程 |
4.4 交流异步电机的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1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 |
1.1.2 煤矿安全生产关乎能源安全 |
1.1.3 机电设备定期测试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我国与先进产煤国家矿用综保测试应用背景差别 |
1.2.2 我国矿用综保在用检测面临的困难 |
1.2.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矿用保护器测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矿用保护器测试研究现状 |
1.3.3 矿用综保测试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4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
2.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技术分析 |
2.1 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工程背景 |
2.1.1 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特点 |
2.1.2 煤矿井下主要电气设备 |
2.1.3 继电保护相关概念 |
2.1.4 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电气保护 |
2.2 测试原理 |
2.3 检测依据分析 |
2.4 矿用综保在用测试的指导原则 |
2.5 本章小节 |
3.大功率电源输出参数程控理论分析及设计 |
3.1 直接波形合成理论 |
3.1.1 基本构成与原理 |
3.1.2 频率控制原理 |
3.1.3 相位-幅度值转换 |
3.1.4 主要技术指标 |
3.2 程控电源设计 |
3.2.1 程控电源设i139 |
3.2.2 主要参数选择 |
3.2.3 DDS信号源电路功能框图 |
3.2.4 程控电源输出性能参数 |
3.3 程控电源测试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测试系统测试通用性研究 |
4.1 测试硬件通用性研究 |
4.1.1 最小测试硬件资源分析 |
4.1.2 测试接口匹配方式分析 |
4.2 测试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4.2.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4.2.2 测试系统引脚设计 |
4.2.3 测试系统电路原理框图 |
4.3 测试接口匹配电路研究 |
4.3.1 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 |
4.3.2 设计示例 |
4.4 本章小节 |
5.测试系统软件开发模式研究 |
5.1 测试软件复用研究 |
5.2 测试软件设计 |
5.2.1 数据组织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3 本章小节 |
6.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6.1 FMECA分析方法 |
6.2 测试系统的FMECA分析 |
6.3 本章小节 |
7.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兰溪发电厂输煤控制管理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产品介绍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开发工具介绍 |
2.1 Concept 概述 |
2.2 IFIX 组态软件介绍 |
2.3 PLC 介绍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输煤系统的任务和目标 |
3.2 输煤系统组成简介 |
3.3 系统控制要求 |
3.4 系统的网络要求 |
3.5 系统的实时监控要求 |
3.6 人机界面要求 |
3.7 系统的日常管理要求 |
3.8 系统的安全要求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4.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3 硬件配置设计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典型模块实现 |
5.1 系统实现方法 |
5.2 IFIX 中电厂日报表的生成 |
5.3 煤仓煤位动态显示画面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人机界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红外成像的输送系统的温度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输送系统温度保护的发展状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意义 |
2 输送系统红外测温技术概述 |
2.1 输送系统红外热成像技术 |
2.1.1 红外热成像技术简介及应用 |
2.1.2 红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 输送系统红外热成像概述 |
2.2.1 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 |
2.2.2 红外探测系统 |
2.2.3 热成像系统测温方法 |
3 输送系统的红外图像分析及处理 |
3.1 红外图像特点及分析 |
3.1.1 红外图像特点 |
3.1.2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分析 |
3.1.3 非均匀校正处理算法 |
3.2 图像的边缘检测 |
3.3 图像的增强处理 |
3.3.1 自适应分段线性变换 |
3.3.2 伪彩色处理 |
4 输送系统温度保护的硬件设计 |
4.1 主处理器DM642 简介 |
4.2 智能测温子系统的设计 |
4.3 采集模块 |
4.4 显示模块 |
4.5 以太网模块 |
4.6 外扩存储 |
4.7 时钟电路 |
4.8 I~2C |
4.9 电源模块 |
4.10 复位模块 |
4.11 液晶显示模块 |
4.12 执行电路 |
5 输送系统图象处理的软件设计 |
5.1 DSP 代码开发概述 |
5.1.1 软件开发工具 |
5.1.2 TMS320DM642 的指令集和软件流水线 |
5.2 软件实现 |
5.2.1 系统初始化 |
5.2.2 采集模块的配置 |
5.2.3 视频采集 |
5.2.4 视频处理 |
5.2.5 视频显示 |
5.2.6 LCD 显示子程序 |
5.2.7 寄存器的配置 |
6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分析 |
6.1 温度的标定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输送带类设备继电控制电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鸡粪无害化处理研究及其主机设计[D]. 庞旭楞. 成都大学, 2021(07)
- [2]基于PLC控制的梗丝增温增湿控制系统[D]. 王东.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Unity3D的模块化生产线故障仿真及虚拟调试系统研究[D]. 刘峻豪.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采煤机用制动器液压检测试验台研制[D]. 李康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传统双通道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拓展应用[J]. 何山. 警察技术, 2019(03)
- [6]油制辣椒灌装机控制系统的设计[D]. 张沂阳. 贵州大学, 2015(03)
- [7]商用地毯包装中切机出毯至整理装箱段控制系统设计[D]. 莫歧. 东华大学, 2014(05)
- [8]矿用综合保护器在用测试技术研究[D]. 刘天野. 中北大学, 2014(08)
- [9]兰溪发电厂输煤控制管理系统开发[D]. 陈凯. 云南大学, 2010(05)
- [10]基于红外成像的输送系统的温度保护[D]. 杜香寒.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