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粘胶纤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宋杰[1](2021)在《粘胶纤维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化学纤维主要就是利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者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原料,通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的具有纺织性能纤维。本文主要以粘胶纤维为例,分析了粘胶纤维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虞军伟[2](2021)在《碳基常压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氢能是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氢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活跃,其规模化储运一直是氢能应用推广的瓶颈。在我国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总体布局中,开发高储氢密度固态储氢材料在“氢能技术”和“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中均明确提出。在现有的固态储氢材料中,碳基储氢材料凭借其高比表面积、高安全性、质量轻和可再生等特点,正成为储氢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聚丙烯腈纤维、粘胶纤维、粘胶/聚酯混杂纤维水刺非织造布为前驱体,进行活性碳纤维、活性碳纳米纤维、特殊结构活性碳纤维以及碳气凝胶等碳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基于0-1 bar氢气吸附过程测试和氢气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不同多孔碳材料的常压储氢性能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聚丙烯腈(PAN)粉料为原材料,通过干喷湿纺工艺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皮芯结构明显的PAN初生纤维、皮芯结构不明显的PAN初生纤维和PAN纳米纤维的三种前驱体。首先,基于PAN纤维皮芯结构中皮部结构和芯部结构活化难度的差异,以皮芯结构明显的PAN初生纤维为前驱体,通过磷酸活化技术制备了氮氧共掺杂中空活性碳纤维(N/O-ACHF)。N/O-ACHF具有外壁光滑、内壁密布微米级大孔(0.31-2.18 μm)和丰富的微介孔结构(0-6 nm)。N/O-ACHF的比表面积、微孔容积、表面氧元素含量和表面氮元素含量分别为545.72 m2/g、0.19 cm3/g/15.26 at%和 4.06 at%,在 77 K、1 bar 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1.35 wt%。其次,针对皮芯结构不明显的PAN初生纤维,通过超声辅助氢氧化钾活化技术开发了表面大孔型活性碳纤维(ACF-MaO-1)。ACF-MaO-1的比表面积、微孔容积、表面氧元素含量和表面氮元素含量分别为872.67 m2/g、0.37 cm3/g、12.13 at%和4.13 at%,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1.75 wt%。针对制备表面大孔型活性碳纤维的超声浸渍和高温活化制备过程中表面结构的脱落现象,分别提出了皮部剥离式脱落和递层式脱落两种脱落机制。最后,针对PAN纳米纤维前驱体,通过超声辅助化学活化工艺、超声辅助物理-化学联用活化工艺制备了活性碳纳米纤维ACNF-1和ACNF-2,其比表面积分别可达1994.03 m2/g和2007.66 m2/g,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分别为2.61 wt%和 2.64 wt%。(2)以粘胶纤维为原材料,分别以磷酸和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了 VACF-Pi-1和VACF-Zn-3两种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Pi-1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表面氧元素含量分别为 1184.51 m2/g、0.60 cm3/g、0.41 cm3/g 和 15.25 at%,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2.19 wt%。VACF-Zn-3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1576.17 m2/g、0.70 cm3/g、0.55 cm3/g和0.20 cm3/g,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2.52 wt%。以粘胶基活性碳纤维为原材料、盐酸为活化剂,通过超声辅助再活化技术实现了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孔径为0.56 nm的极微孔结构的精准调控,当盐酸浓度为5%wt%时,对孔径为0.56 nm极微孔孔容的提升效果最佳。(3)以粘胶纤维为原材料,采用高温碳化后超声辅助磷酸活化处理的方法制备了表面原纤化片状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FL-2和表面原纤化棒状活性碳纤维VACF-RL-1。VACF-FL-2的纤维表面密布表面原纤化片状结构,表面原纤化片层厚度与未被侵蚀的纤维基体直径比约1:3.31,其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和表面氧元素分别为1085.77 m2/g、0.45 cm3/g、0.39 cm3/g、0.19 cm3/g和13.11 at%,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2.04 wt%。VACF-RL-1纤维表面的表面原纤化棒状结构呈蓬松态分布,其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956.81 m2/g、0.48 cm3/g、0.34 cm3/g和0.25 cm3/g,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1.97 wt%。(4)基于碳气凝胶颗粒的“自上而下”制备策略,分别以PAN初生纤维、粘胶纤维和粘胶/聚酯混杂纤维水刺非织造布为原材料,制备了 PAN-CA-P、PAN-CA-K、VF-CA-K1和RVF-CA-K1四种碳气凝胶颗粒。PAN-CA-P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2732.18 m2/g、1.13 cm3/g、1.01 cm3/g、0.26 cm3/g和15.25 at%,微孔相对含量可达89.38%,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达到了 3.17wt%。PAN-CA-K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 2269.33 m2/g、0.98 cm3/g,0.84 cm3/g 和 0.22 cm3/g,微孔相对含量可达89.38%,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达到了 2.98 wt%。VF-CA-K1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1955.48 m2/g、1.03 cm3/g、0.66 cm3/g和0.25 cm3/g,在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2.62 wt%。RVF-CA-K1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孔容和极微孔孔容分别为1522.81 m2/g、0.79 cm3/g、0.51 cm3/g 和 0.17 cm3/g,微孔相对含量为 64.56%,在 77 K、1 bar条件下的常压储氢密度为2.49 wt%。
李佐深,谢鑫成,凌新龙[3](2021)在《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阐述了粘胶纤维的燃烧过程和阻燃机理,介绍了阻燃粘胶纤维的阻燃剂分类、阻燃粘胶纤维的三种制备方法、当前国内外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现状,以及阻燃粘胶纤维的性能测试指标与检测标准,并对阻燃粘胶纤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孙丽娟[4](2021)在《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多、二胎政策的放开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医疗、养生保健的需求逐渐增加,传统的纺织品已无法满足需求,研制新型环保绿色、功能性产品成为必然趋势。艾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功效在医学领域得到充分认可,将其与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相结合,可为开发以粘胶纤维为基材的功能性材料提供思路。首先采用浸渍法直接将艾草提取物经后整理至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上,通过SEM、FTIR、XPS等方法分析了整理前后非织造材料表面形貌、元素含量、化学结构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艾草提取物成功整理至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表面。通过探究轧辊压力、粘合剂浓度及艾草提取物浓度等参数对所制备的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厚度、透气性、抗弯刚度、拉伸断裂强力及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发现,当WPU浓度为50 g/L,艾草提取物为10 g/L,轧辊压力为0.1 Mpa时,整理后的非织造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带宽度为2.38 mm,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此时,透气率为1779.6 mm/s,厚度为0.642 mm,纵向和横向的抗弯刚度分别为10.751和8.786 m N?cm。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作为壁材物质,艾草提取物为芯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了艾草提取物微胶囊,采用SEM、FTIR等方法研究了所得微胶囊的表面形貌,产率、包覆率以及缓释性能等,艾草提取物质量分数为5%时,产率为66.17%,包覆率为98.15%,缓释时间长达350 h。将制得的艾草提取物微胶囊整理至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表面,分析微胶囊整理工艺对非织造布厚度、透气性、抗弯刚度及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胶囊中艾草提取物含量为3%时,微胶囊包覆率最高,产率较好,缓释时间较长,此时所得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透气率为1234.6 mm/s,厚度为0.746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优异。
鲍鑫[5](2021)在《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湿法纺丝可纺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素酯类化合物作为纤维素重要的衍生物之一,具有上染率高、透光性高、可降解性优异等,大大的扩宽了纤维素的应用范围。其中,纤维素碳酸酯是纤维素重要的酯化衍生物之一,具有高透光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等,在包装材料、光学材料、医用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一直由于合成过程复杂,且种类极少,纤维素碳酸酯类的发展一直受限。本文基于DBU/DMSO/CO2(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二甲基亚砜/二氧化碳)纤维素溶解体系,选取微观尺寸不同的卤代物,溴丙烷、溴甲基环丙烷、溴化苄作为的亲电试剂,进攻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素碳酸根阴离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稳定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由于三种卤代物分子侧基大小不同(苄基>环丙甲基>丙基),生成了具有不同链间位阻的纤维素碳酸酯,探究这一系列的纤维素碳酸酯的可纺性差异。同时,分别配制了3wt%-6wt%的纤维素碳酸脂纺丝液进行湿法纺丝,探究了随纺丝液浓度上升纤维素碳酸脂纤维从不可纺到可纺的变化,并对纺丝液的流变性能做了重点的分析。上述研究为纤维素碳酸酯的纺丝成型提供了有力依据,对新型纤维素纤维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DBU/DMSO/CO2溶解体系溶解纤维素,通过卤代反应,合成了不同结构类型的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随后,探究了3wt%-6wt%不同浓度下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的纺丝性能。结果表明,在同浓度下,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液粘度高于纤维素苄基碳酸酯高于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其中,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液浓度需达到4wt%,粘度0.08 Pa·s以上,可顺利进行湿法纺丝。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溶液次之,浓度需达到5wt%,粘度0.15 Pa·s以上。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溶液可纺性较差,浓度需达到6wt%,粘度0.07Pa·s以上。(2)对纺出的纤维素碳酸酯类纤维进行了一系列基本性能探究。所制备的三种纤维素碳酸酯类纤维外观上均呈现浅黄色,透明度良好。通过与纤维素对比发现,在结晶度方面,上述纤维素碳酸酯纤维的结晶度均有了明显的下降,以6wt%的纤维素丙基碳酸酯为例,从原纤维素结晶度76.39%降到了24.92%。在力学性能方面,同浓度三种不同种类碳酸酯纤维中,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力学性能最优,6wt%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断裂强力为0.35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35.37%。在热稳定性方面,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的热稳定性最优,分解温度为206℃,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次之,为161℃,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较差,仅为142℃。在所纺出的同类纤维中,浓度6wt%纤维素碳酸酯纤维各方面性能均为最优。
秦小渝[6](2021)在《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溶解浆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高纯度纤维素纤维,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烟草、医药、国防等多个重要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目前,溶解浆主要应用于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的生产(占溶解浆总用量的65%以上),其主要性能指标为纤维素纯度、聚合度和反应性能,且反应性能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下游行业的过程加工、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预水解硫酸盐法(PHK)和酸性亚硫酸盐法(AS)是商品溶解浆生产的主要方法。同时,随着溶解浆需求与日俱增,利用冷碱抽提(CCE)处理将普通化学浆升级为高纯度溶解浆逐渐被规模化使用。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碱性PHK法和CCE法所制备的溶解浆纤维初生壁破坏较小,纤维形态结构保存完整,导致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较差;采用机械磨浆、纤维素酶等处理方式存在磨浆处理能耗较高以及纤维素酶吸附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限制了溶解浆更为广泛的应用。鉴于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引入催化性能活性高、结构性能稳定及可循环利用的新型绿色固体酸催化剂——磷钨酸(PTA),借助PTA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改善纤维形貌结构,以期降低机械磨浆处理能耗以及提高酶在纤维上吸附与作用效果,从而实现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进一步活化,促进溶解浆品质提升。首先,以阔叶木预水解硫酸盐(PHK)溶解浆为原料,优化了 PTA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工艺,探讨了 PTA催化处理对溶解浆纤维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经正交实验优化的PTA催化水解溶解浆最佳工艺为:H+浓度0.01 mol/L,浆浓1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此外,通过对比固体酸和传统无机酸处理后溶解浆纤维形貌结构、黏度和反应性能的变化规律,证实PTA催化处理效率更高。分析其催化水解纤维素机理表明,PTA杂多阴离子与纤维素分子链反应中间体形成配合物,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强化了 PTA对纤维素的解聚能力。最后,通过对比PTA使用前后其官能团和结晶结构,表明PTA具有相对稳定结构,且回用后PTA处理溶解浆的黏度和反应性能与回用前处理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回用的PTA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其次,为强化PTA在纤维内部的传质与反应,提高PTA催化处理效果,同时降低机械磨浆能耗,研究采用PFI磨浆(R)协同PTA催化水解(PTA)同步协同处理(PTA/R)方式提升溶解浆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PTA催化水解,PTA/R处理可促进PTA在纤维上的吸附与传质,降低磨浆能耗。此外,PTA/R协同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具有更强的提升效果,为高质量溶解浆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针对CCE法纯化的溶解浆反应性能较低,活化难度较高的瓶颈问题,提出在前期同步协同处理(PTA/R)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采用纤维素酶处理(C)强化CCE溶解浆反应性能活化的理念。结果表明,PTA/R处理可有效降低磨浆能耗,促进纤维细胞壁高效破坏和黏度解聚作用,显着提高溶解浆纤维可及性,提高纤维素酶吸附量。同时,PTA保持了较高的回收率和催化效果。鉴于此,PTA/R-C两步协同处理具有以下3个优点:1)有效降低磨浆能耗,提高PTA传质、反应与回用;2)破坏纤维结构,提高纤维可及性;3)促进酶的吸附,提高酶处理效率并降低酶用量,强化浆料反应性能活化。因此,上述基于磷钨酸催化的PTA/R-C协同处理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溶解浆活化方法,或将为高品质溶解浆绿色制备提供新的借鉴。
刘璐[7](2021)在《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的优化设计:纤维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异形纤维相比于传统的圆形纤维,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过滤材料的孔隙率、颗粒载荷能力和收集效率,还具有如:耐污性、蓬松透气性、吸附性等已经在过滤领域不可或缺的优良性能。为了使空气过滤材料具有高效低阻的过滤性能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满足绿色环保的主题。本课题以棉、粘胶、醋酸、Lyocell、涤纶纤维为原料,采用梳理、铺网、水刺等加工方法制备非织造过滤材料,探讨纤维形态对非织造过滤材料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棉、粘胶、醋酸、Lyocell和涤纶五种纤维原料的性能。醋酸纤维的异形度、形状系数和比表面积最大,分别为0.701、31.409和4878 cm2/g;涤纶纤维的机械性能表现优异,纤维断裂比强度为4.53 cN/dtex。然后,对比五种纤维原料制备的滤材的性能,对于0.7~1.1μm的颗粒,异形纤维滤材的过滤效率明显高于涤纶纤维(圆形截面)滤材,尤其是醋酸纤维(三叶形截面)滤材的综合过滤性能最为优异,过滤效率为85.43%,过滤阻力为12Pa,质量因子为0.1605。涤纶滤材纵、横向断裂强力最高,分别为499 N、121.67 N。接着,探讨醋酸纤维混比对醋酸/涤纶混合滤材性能的影响。随着醋酸纤维的增加,滤材的纵向断裂强力有明显减低,透气率、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混比为5:5时,滤材的过滤效率最高(89.65%),过滤阻力也最大(10 Pa),质量因子最高(0.2268),滤材的综合过滤性能最好。混比为5:5的棉、粘胶、醋酸、Lyocell/涤纶纤维混合滤材的过滤效率都在70%以上,其中醋酸/涤纶纤维滤材的过滤效率最高(89.82%),质量因子最大(0.2285),过滤性能最好。Lyocell/涤纶滤材的纵向、横向断裂强力最高,分别为244.86 N和73.12 N。最后,探讨纤维取向角对醋酸/涤纶纤维复合滤材性能的影响。随着纤维取向角θ的增大,滤材的纵向强力不断下降,同时横向强力稳稳上升,纵横向差异逐渐减小,当θ=90°时,滤材的纵横向强力接近(94 N左右);过滤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透气率和压降则相反,当θ=60°时,滤材的透气率(1314.95 mm/s)最低,过滤效率最高(95.33%),过滤阻力最低(8 N),质量因子最大(0.3830),滤材的综合过滤效果最好。
马君志,王冬,付少海[8](2021)在《阻燃粘胶纤维及其纺织品研究现状与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阻燃粘胶纤维研究现状,阻燃粘胶纤维用阻燃剂及主要纤维品种,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技术,阻燃粘胶纤维在非织造材料、安全防护服装及静电植绒领域的应用。阻燃粘胶纤维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环保、高效阻燃剂开发,阻燃剂的复配协效阻燃、纳米化、表面改性技术研究,高强力、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开发应用,复合功能化系列产品开发将是阻燃粘胶纤维研究的发展方向。
叶文婷[9](2021)在《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以及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市场对一次性纸尿裤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非织造材料具有安全卫生和价格低廉等优势,是制备用即弃纸尿裤的理想材料。通常,非织造纸尿裤材料由内向外可分为面层、导流层、吸收芯层和防漏底膜。其中“面层”直接与皮肤接触,而“吸收芯层”承担快速吸收大量液体的任务,这两层材料性能优劣对纸尿裤舒适性的影响十分显着。纸尿裤面层应采用透水性好、柔软、安全又能抑制细菌繁殖的材料。然而关于纸尿裤抗菌面层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天然抗菌纤维或抗菌整理剂对纸尿裤面层进行抗菌功能改性,前者所得抗菌面层手感柔软且安全性高,但抗菌效果差且材料成本高;后者抗菌性高,但抗菌成分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存在安全隐患。纸尿裤吸收芯层应具备吸液快且均匀、储液量大、吸液后结构平整的特点。然而现有纸尿裤吸收芯层大多采用SAP颗粒和绒毛浆的混合材料,虽然吸液量大、防侧漏性好,但其中的SAP颗粒吸液后易形成较大(直径24cm)的凝胶团聚,不仅降低了吸液速率和多次吸液能力,还导致纸尿裤结构破坏,穿戴不平整。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分别从纸尿裤的安全抗菌面层材料和超吸水且平整不团聚的吸收芯层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了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将纳米抗菌材料复合在传统非织造面层下方,确保抗菌成分不接触皮肤的同时,提供材料优秀的抗菌性能;并探究静电纺丝工艺、抗菌剂浓度等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获得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其次,基于纸尿裤的吸液原理和纤维集合体芯吸的基本原理,设计了超吸水纤维(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实现快速超吸水的同时,保证吸液均匀性和不团聚、不结块;并探究各层材料的纤维配比等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组合复合吸收芯层。最后,设计组装了纸尿裤试用装,并通过与商用纸尿裤各项性能对比和分析得出,采用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和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纸尿裤具有安全抗菌、吸液快且均匀、吸液后不结块、结构平整性好等优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其性能首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PAN最优纺丝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14wt%,接收距离18cm,纺丝电压12KV。其次,采用5种有机类抗菌剂分别对PNA微纳米纤维进行抗菌功能改性,结果表明,含DDAC(质量分数为5%)的PAN静电纺丝纤维材料的抗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99.99%。最后,将PAN/DDAC微纳米纤维复合于ES热风非织造面层下方,制备得微纳米抗菌面层,并探究纺丝时间和DDAC含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纺丝时间为5min时,抗菌微纳米纤维膜对纸尿裤面层的物理性能、透水性能等影响最小;含DDAC质量分数≥3%的微纳米抗菌面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99.99%。(2)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及其性能首先,基于纤维集合体芯吸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从上到下孔径逐渐减小、亲水性逐渐增强和杂乱度逐渐提高的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其次,探究复合吸收芯层构成纤维的性能,结果表明,SAF纤维吸人工尿液倍率近达58倍,吸液速率大于粘胶纤维,但吸液后直径胀大近10倍,易造成材料空隙堵塞,因此需合理配置材料中SAF纤维的含量。接着,根据纤维性能和各层材料的作用各设计了三种不同纤维配比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材料,并分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第一层材料下层结构ES和粘胶配比为30:70时,其综合吸液性能和临时储液能力最优;将各层材料复合可满足复合吸收芯层所需的多层梯度结构;因此,第一层采用上述优选材料,同时将第二层和第三层材料进行交叉组合,制备得9种复合吸收芯层。最后,对各复合吸收芯层进行多次吸液性能测试,并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当第二层和第三层结构中SAF与粘胶纤维的配比分别为30:70和60:40时,复合吸收芯层的综合性能最佳,吸液倍率为27.26倍,经3次人工尿液渗透后的液体下渗时间仅为28.20s、回渗量仅为3.57g。(3)制备纸尿裤试用装并与商用纸尿裤进行性能对比将制得的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和最佳组合的复合吸收芯层分别置于商用纸尿裤中,进行性能测试,并与商用纸尿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商用纸尿裤相比,新组装的复合吸收芯层纸尿裤的重量、吸液倍率、液体多次渗透下渗时间和回渗量均较小,厚度和表面扩散长度均略大,动态液体转移行为更优;复合了抗菌微纳米纤维膜的纸尿裤的重量、厚度、液体多次渗透下渗时间和回渗量均没有显着的变化,吸液倍率较大,动态液体转移行为略差。商用纸尿裤在吸液后膨胀起坨,表面凹凸不平,而复合吸收芯层纸尿裤在吸液后表面平整。根据实验及分析总结可以得出,PAN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可在几乎不改变材料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超吸水纤维多层梯度结构吸收芯层具有吸液速率快且均匀、回渗量小、吸液后纸尿裤平整且可使液体在纸尿裤纵向扩散及竖直方向渗透达平衡等优点,本研究制备的纸尿裤试用装抗菌和吸液性能明显优于商业对比样本,课题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纸尿片/裤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技术方案。
包钰[10](2020)在《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纺织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前正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转型升级阶段,纺织企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纺织行业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纺织企业必须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谋求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的年轻纺织企业,在当前发展初期阶段,执行的是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公司自身尚未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本文以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纺织行业发展的背景,为公司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明确的战略方案,指导公司后续生产运行,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持续良好的发展。首先,分析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从战略理论、纺织行业战略两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进行归纳,阐述行业结构和资源能力理论相关内容,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公司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明确公司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公司所处的内部发展环境,明确公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建立SWOT组合矩阵,从四种发展战略中为公司选取SO战略。再次,结合公司发展的使命和愿景,为公司制定了战略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公司战略重点,制定公司战略具体内容:一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包括产品工艺差异化、产品功能差异化、产品“绿色、环保”差异化;二是品牌战略,打造中高端品牌形象;三是国际化战略,包括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重点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最后,从组织架构、资金、人员、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包括获取领导支持,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提供资金保障并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以人为本”、“积极进取”、“重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文化;完善营销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处理好公共关系;实现生产智能化和互联化。
二、我国粘胶纤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粘胶纤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粘胶纤维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粘胶纤维产业现状 |
(1)粘胶短纤 |
(2)粘胶长丝 |
2.粘胶纤维发展前景分析 |
(1)粘胶纤维前景较好 |
(2)环保发展需求 |
(3)生产技术不断提升 |
①浆粕制造 |
②减少使用CS2 |
③物料的回收 |
④应用“无锌”工艺 |
(4)我国发展粘胶产业自有优势 |
3.结语 |
(2)碳基常压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氢与氢能 |
1.1.1 氢的基本性质 |
1.1.2 氢能现状 |
1.2 储氢技术 |
1.2.1 储氢技术现状 |
1.2.2 气态储氢(GH_2) |
1.2.3 液态储氢(LH_2) |
1.2.4 固态储氢(SH_2) |
1.3 碳基储氢材料 |
1.3.1 活性炭/活性碳纤维 |
1.3.2 碳纳米纤维 |
1.3.3 碳气凝胶 |
1.4 活性碳纤维(ACF)的制备 |
1.4.1 预氧化(热稳定化) |
1.4.2 碳化 |
1.4.3 活化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2.1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样品测试与表征 |
2.3.1 氮气吸附测试(BET) |
2.3.2 氢气吸脱附测试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6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三章 聚丙烯腈基ACF微观结构调控及储氢性能研究 |
3.1 内壁大孔型中空活性碳纤维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3.1.1 制备方法 |
3.1.2 表面微观形貌 |
3.1.3 晶体结构 |
3.1.4 表面化学结构 |
3.1.5 纳米孔隙结构 |
3.1.6 常压储氢性能 |
3.2 表面大孔型ACF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3.2.1 制备方法 |
3.2.2 表面微观形貌 |
3.2.3 晶体结构 |
3.2.4 表面化学结构 |
3.2.5 纳米孔隙结构 |
3.2.6 常压储氢性能 |
3.3 活性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3.3.1 制备方法 |
3.3.2 表面微观形貌 |
3.3.3 晶体结构 |
3.3.4 表面化学结构 |
3.3.5 纳米孔隙结构 |
3.3.6 常压储氢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胶基ACF微观结构调控及储氢性能研究 |
4.1 磷酸活化法粘胶基ACF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4.1.1 制备方法 |
4.1.2 表面微观形貌 |
4.1.3 晶体结构 |
4.1.4 表面化学结构 |
4.1.5 纳米孔隙结构 |
4.1.6 常压储氢性能 |
4.2 氯化锌活化法粘胶基ACF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4.2.1 制备方法 |
4.2.2 表面微观形貌 |
4.2.3 晶体结构 |
4.2.4 表面化学结构 |
4.2.5 纳米孔隙结构 |
4.2.6 常压储氢性能 |
4.3 极微孔结构的精准调控及储氢影响因素 |
4.3.1 制备方法 |
4.3.2 晶体结构 |
4.3.3 表面化学结构 |
4.3.4 纳米孔隙结构 |
4.3.5 常压储氢性能 |
4.4 表面原纤化片状ACF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4.4.1 制备方法 |
4.4.2 表面微观形貌 |
4.4.3 晶体结构 |
4.4.4 表面化学结构 |
4.4.5 纳米孔隙结构 |
4.4.6 常压储氢性能 |
4.5 表面原纤化棒状ACF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4.5.1 制备方法 |
4.5.2 表面微观形貌 |
4.5.3 晶体结构 |
4.5.4 表面化学结构 |
4.5.5 纳米孔隙结构 |
4.5.6 常压储氢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气凝胶颗粒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储氢性能研究 |
5.1 PAN基碳气凝胶颗粒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5.1.1 制备方法 |
5.1.2 表面微观形貌 |
5.1.3 表面化学结构 |
5.1.4 纳米孔隙结构 |
5.1.5 常压储氢性能 |
5.2 粘胶基碳气凝胶颗粒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5.2.1 制备方法 |
5.2.2 表面微观形貌 |
5.2.3 晶体结构 |
5.2.4 表面化学结构 |
5.2.5 纳米孔隙结构 |
5.2.6 常压储氢性能 |
5.3 粘胶/聚酯混杂纤维基碳气凝胶颗粒制备及其储氢影响因素 |
5.3.1 制备方法 |
5.3.2 表面微观形貌 |
5.3.3 晶体结构 |
5.3.4 纳米孔隙结构 |
5.3.5 常压储氢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及参与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成果转化情况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
(3)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粘胶纤维的燃烧及阻燃机理 |
1.1 覆盖层理论 |
1.2 凝聚相理论 |
1.3 气相理论 |
1.4 吸热理论 |
2 阻燃粘胶纤维的常用阻燃剂 |
2.1 卤素阻燃剂 |
2.2 磷系阻燃剂 |
2.3 氮系阻燃剂 |
2.4 硅系阻燃剂 |
2.5 无机金属化合物系阻燃剂 |
2.6 复配型阻燃剂 |
2.7 其他阻燃剂 |
3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
3.1 共混阻燃改性法 |
(1)粒度: |
(2)耐化学性: |
(3)毒性: |
(4)稳定性: |
(5)添加量: |
3.2 接枝共聚改性法 |
3.3 后整理法 |
4 阻燃粘胶纤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5 阻燃粘胶纤维的性能测试指标及标准 |
5.1 燃烧法 |
5.2 极限氧指数 |
5.3 耐洗性 |
5.4 热性能 |
5.5 阻燃机理 |
5.6 烟雾密度和毒性 |
5.7 物理性能 |
6 阻燃粘胶纤维的前景 |
6.1 阻燃剂 |
(1)开发水溶性纳米硅系阻燃剂。 |
(2)开发可反应型天然高分子磷系阻燃剂。 |
(3)开发高效的复配型阻燃剂。 |
(4)开发多功能化的阻燃剂。 |
(5)开发环保的特定交联剂或偶联剂。 |
6.2 绿色加工工艺 |
7 结论 |
(4)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艾草及其应用 |
1.2.1 艾草的化学成分 |
1.2.2 艾草在纺织领域研究进展 |
1.3 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 |
1.3.1 粘胶纤维简介 |
1.3.2 功能性粘胶纤维 |
1.3.3 .水刺非织造技术研究进展 |
1.4 微胶囊制备方法及应用 |
1.4.1 微胶囊制备方法 |
1.4.2 微胶囊在纺织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
2.3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表征 |
2.3.1 SEM测试 |
2.3.2 FTIR测试 |
2.3.3 XPS测试 |
2.3.4 厚度测试 |
2.3.5 透气性测试 |
2.3.6 刚柔性测试 |
2.3.7 拉伸断裂测试 |
2.3.8 抗菌性能测试 |
2.4 轧辊压力、粘合剂对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2.4.1 SEM分析 |
2.4.2 FTIR分析 |
2.4.3 XPS分析 |
2.4.4 对厚度的影响 |
2.4.5 对透气性的影响 |
2.4.6 对刚柔性的影响 |
2.4.7 对拉伸断裂强力的影响 |
2.4.8 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2.5 艾草提取物浓度对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 |
2.5.1 SEM分析 |
2.5.2 FTIR分析 |
2.5.3 XPS分析 |
2.5.4 对厚度的影响 |
2.5.5 对透气性的影响 |
2.5.6 对刚柔性的影响 |
2.5.7 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的制备 |
3.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结构分析 |
3.3.1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表观形貌 |
3.3.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红外光谱测试 |
3.3.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粒径分布 |
3.3.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包覆性测试 |
3.3.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测定 |
3.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性能研究 |
3.4.1 实验内容 |
3.4.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性能表征 |
3.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结构与性能 |
3.5.1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表观形貌 |
3.5.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FTIR分析 |
3.5.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粒径 |
3.5.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包覆性 |
3.5.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 |
3.6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性能分析 |
3.6.1 厚度分析 |
3.6.2 透气性分析 |
3.6.3 刚柔性分析 |
3.6.4 抗菌性能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湿法纺丝可纺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新型纤维素溶解体系 |
1.2.1 DMAc/LiCl溶解体系 |
1.2.2 离子液体溶解体系 |
1.2.3 碱/尿素/水溶解体系 |
1.2.4 有机碱/DMSO/CO_2溶解体系 |
1.3 纤维素酯化 |
1.3.1 纤维素硝酸酯衍生物 |
1.3.2 纤维素磺酸酯衍生物 |
1.3.3 纤维素醋酸酯衍生物 |
1.3.4 纤维素碳酸酯衍生物 |
1.4 再生纤维素纤维 |
1.4.1 铜氨纤维 |
1.4.2 粘胶纤维 |
1.4.3 莱赛尔纤维 |
1.4.4 醋酯纤维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可纺性探究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合成及其纺丝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2.3.2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液溶解性测试 |
2.3.3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液流变测试 |
2.3.4 扫描电镜测试 |
2.3.5 X射线衍射测试 |
2.3.6 纤维直径测量 |
2.3.7 纤维强力测试 |
2.3.8 热重分析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的合成分析 |
2.4.2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解性分析 |
2.4.3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溶液的可纺性及其流变性能探究 |
2.4.4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样貌探究 |
2.4.5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结晶形态及结晶度 |
2.4.6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力学性能 |
2.4.7 纤维素丙基碳酸酯纤维热稳定性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环丙甲基基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可纺性探究 |
3.1 原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仪器设备 |
3.2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合成及其纺丝的制备 |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3.3.2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溶液溶解性测试 |
3.3.3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溶液流变测试 |
3.3.4 扫描电镜测试 |
3.3.5 X射线衍射测试 |
3.3.6 纤维直径测量 |
3.3.7 纤维强力测试 |
3.3.8 热重分析测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的合成分析 |
3.4.2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溶解性分析 |
3.4.3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溶液的可纺性及其流变性能探究 |
3.4.4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纤维样貌探究 |
3.4.5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纤维结晶形态及结晶度 |
3.4.6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纤维力学性能 |
3.4.7 纤维素环丙甲基碳酸酯纤维热稳定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可纺性探究 |
4.1 原料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仪器设备 |
4.2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合成及其纺丝的制备 |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4.3.2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溶液溶解性测试 |
4.3.3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溶液流变测试 |
4.3.4 扫描电镜测试 |
4.3.5 X射线衍射测试 |
4.3.6 纤维直径测量 |
4.3.7 纤维力学测试 |
4.3.8 热重分析测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的合成分析 |
4.4.2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溶解性分析 |
4.4.3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溶液的可纺性及其流变性能探究 |
4.4.4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纤维样貌探究 |
4.4.5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纤维结晶形态及结晶度 |
4.4.6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纤维结晶形态及结晶度 |
4.4.7 纤维素苄基碳酸酯纤维热稳定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溶解浆 |
1.2.1 溶解浆市场 |
1.2.2 生产原料 |
1.2.3 生产方法 |
1.3 溶解浆的反应性能 |
1.3.1 反应性能的表征方法 |
1.3.2 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提升方法 |
1.4.1 物理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生物法 |
1.5 纤维素酶 |
1.5.1 纤维素酶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
1.5.2 纤维素酶改善溶解浆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
1.6 磷钨酸 |
1.6.1 磷钨酸的结构与性能 |
1.6.2 磷钨酸水解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2 磷钨酸水解工艺优化及其对溶解浆纤维素催化机理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磷钨酸与无机酸分别处理溶解浆 |
2.3.2 浆料黏度的测定 |
2.3.3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2.3.4 X-射线衍射检测 |
2.3.5 纤维微观形貌检测 |
2.3.6 纤维可及性检测 |
2.3.7 保水值的测定 |
2.3.8 磷钨酸红外光谱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正交法优化磷钨酸水解处理条件 |
2.4.2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纤维微观形貌影响对比 |
2.4.3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纤维可及性影响对比 |
2.4.4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浆料黏度调控与反应性能活化对比 |
2.4.5 磷钨酸水解溶解浆纤维素机理研究 |
2.4.6 回用前后磷钨酸化学结构对比 |
2.4.7 回用磷钨酸对浆料黏度控制与反应性能活化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磨浆协同磷钨酸催化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磨浆协同磷钨酸(PTA/R)处理 |
3.3.2 游离度(打浆度)的测定 |
3.3.3 磷钨酸吸附率的测定 |
3.3.4 保水值的测定 |
3.3.5 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测定 |
3.3.6 微观形貌观测 |
3.3.7 浆料黏度的测定 |
3.3.8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协同处理提高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的方案 |
3.4.2 PTA/R对预水解硫酸盐法溶解浆游离度的影响 |
3.4.3 PTA/R对磷钨酸在浆料中传质的影响 |
3.4.4 PTA/R对溶解浆纤维形态以及纤维可及性的影响_ |
3.4.5 PTA/R对溶解浆的黏度控制与Fock反应性能提升的影响 |
3.4.6 PTA的回用率及回用效果的研究 |
3.4.7 PTA/R同步处理规模化应用于活化PHK法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展望 |
3.5 本章小结 |
4 磷钨酸协同磨浆预处理强化酶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磷钨酸协同机械磨浆(PTA/R)处理溶解浆 |
4.3.2 纤维素酶处理溶解浆 |
4.3.3 纤维素酶吸附动力学和蛋白浓度测定 |
4.3.4 游离度(打浆度)的测定 |
4.3.5 保水值的测定 |
4.3.6 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测定 |
4.3.7 微观形貌观测 |
4.3.8 浆料黏度的测定 |
4.3.9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TA/R-C两步联合处理提高CCE溶解浆反应性能方案 |
4.4.2 PTA/R对冷碱抽提法溶解浆游离度的影响 |
4.4.3 PTA/R对纤维可及性和特性黏度的影响 |
4.4.4 PTA/R同步预处理对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 |
4.4.5 纤维素酶处理过程中浆料黏度和反应性能变化 |
4.4.6 纤维素酶后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
4.4.7 磷钨酸的回收率及回用效果的研究 |
4.4.8 PTA/R-C两步联合处理提高CCE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物料平衡及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1.1 磷钨酸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工艺优化及机理研究 |
5.1.2 机械磨浆协同磷钨酸水解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5.1.3 磷钨酸协同磨浆强化纤维素酶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的优化设计:纤维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异形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现状 |
1.3 纤维的表面形态和直径对过滤材料的过滤性能的影响 |
1.3.1 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
1.3.2 纤维直径的影响 |
1.4 五种纤维在过滤领域的发展 |
1.4.1 棉纤维 |
1.4.2 粘胶纤维 |
1.4.3 醋酸纤维 |
1.4.4 Lyocell纤维 |
1.4.5 涤纶纤维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原料的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纤维原料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纤维性能测试与方法 |
2.2.1 线密度测试 |
2.2.2 表面形态测试 |
2.2.3 拉伸性能测试 |
2.2.4 卷曲测试 |
2.3 纤维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2.3.1 线密度 |
2.3.2 表面形态 |
2.3.3 拉伸性能 |
2.3.4 卷曲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刺非织造过滤材料的制备 |
3.1 工艺流程及实验设备 |
3.2 实验工艺设计 |
3.2.1 梳理前的准备 |
3.2.2 梳理成网 |
3.2.3 水刺工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刺非织造过滤材料的性能测试研究 |
4.1 测试内容与方法 |
4.1.1 厚度 |
4.1.2 面密度 |
4.1.3 拉伸性能 |
4.1.4 透气性能 |
4.1.5 过滤性能 |
4.2 测试结果与讨论 |
4.2.1 表面形态 |
4.2.2 厚度与面密度 |
4.2.3 拉伸性能 |
4.2.4 透气性能 |
4.2.5 过滤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形纤维水刺非织造过滤材料的性能研究 |
5.1 醋酸纤维混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1 表面形态 |
5.1.2 厚度 |
5.1.3 拉伸性能 |
5.1.4 透气性能 |
5.1.5 过滤性能 |
5.2 异形纤维对混合滤材性能的影响 |
5.2.1 表面形态 |
5.2.2 厚度 |
5.2.3 拉伸性能 |
5.2.4 透气性能 |
5.2.5 过滤性能 |
5.3 取向角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1 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
5.3.2 厚度 |
5.3.3 拉伸性能 |
5.3.4 透气性能 |
5.3.5 过滤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阻燃粘胶纤维及其纺织品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阻燃粘胶纤维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粘胶纤维用阻燃剂 |
3 阻燃粘胶纤维制备技术 |
3.1 共混阻燃 |
3.2 接枝共聚阻燃 |
3.3 后整理阻燃 |
4 阻燃粘胶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4.1 非织造材料开发 |
4.2 安全防护服装 |
4.3 静电植绒 |
5 阻燃粘胶纤维发展前景展望 |
5.1 市场开发应用 |
5.2 粘胶纤维用阻燃剂 |
5.2.1 阻燃剂的纳米化及表面改性技术研究 |
5.2.2 环保、高效阻燃剂开发,阻燃剂复配,协效阻燃技术研究 |
5.3 阻燃粘胶纤维制备技术 |
5.3.1 高强力粘胶纤维制备技术在阻燃粘胶纤维上应用 |
5.3.2 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开发应用 |
5.3.3 复合功能化系列产品开发 |
6 结语 |
(9)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纸尿裤主要结构及吸液原理 |
1.2.1 常规纸尿裤的主要结构 |
1.2.2 纸尿裤的吸液原理 |
1.3 纸尿裤面层与静电纺抗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纸尿裤面层的研究现状 |
1.3.2 静电纺抗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纸尿裤吸收芯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吸收芯层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吸收芯层的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其性能 |
2.1 前言 |
2.2 PAN微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工艺优化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PAN微纳米纤维抗菌功能改性及抗菌剂筛选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PAN/DDAC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性能 |
2.4.1 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 |
2.4.2 纺丝时间对微纳米抗菌面层性能的影响 |
2.4.3 DDAC含量对微纳米抗菌面层性能的影响 |
2.4.4 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其它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3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及其性能 |
3.1 前言 |
3.2 梯度型复合吸收芯层的结构设计及原理 |
3.2.1 纤维集合体芯吸的理论分析 |
3.2.2 复合吸收芯层的结构设计 |
3.3 复合吸收芯层纤维构成及纤维性能研究 |
3.3.1 复合吸收芯层的纤维构成 |
3.3.2 复合吸收芯层纤维的性能研究 |
3.4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 |
3.4.1 各层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3.4.2 复合吸收芯层组成配置及制备 |
3.5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性能分析 |
3.5.1 实验部分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新型纸尿裤的试制及对比测试 |
4.1 前言 |
4.2 新型纸尿裤的试制 |
4.2.1 新型纸尿裤的设计 |
4.2.2 新型纸尿裤的组装 |
4.3 新型纸尿裤性能对比测试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发展战略概述 |
2.1.1 发展战略类型 |
2.1.2 发展战略制定过程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行业结构理论 |
2.2.2 资源能力理论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威胁 |
3.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2.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2.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3.2.5 替代品威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概况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信誉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客户资源 |
4.2.4 设备资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组织管理能力 |
4.3.2 生产能力 |
4.3.3 研发技术能力 |
4.3.4 市场拓展能力 |
4.3.5 原材料供应保障能力 |
4.3.6 产品质量管理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和制定 |
5.1 公司发展使命和愿景 |
5.2 公司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
5.2.1 公司的机会和威胁 |
5.2.2 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
5.2.3 SWOT战略选择 |
5.3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
5.3.1 总体战略构想 |
5.3.2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
5.3.3 公司战略地图绘制 |
5.4 公司战略期规划和战略重点 |
5.5 公司具体战略内容 |
5.5.1 产品差异化战略 |
5.5.2 品牌战略 |
5.5.3 国际化战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寻求组织各方支持 |
6.1.2 完善战略组织架构 |
6.2 资金保障 |
6.2.1 多方获取资金支持 |
6.2.2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
6.3 市场营销保障 |
6.4 企业文化保障 |
6.5 人力资源保障 |
6.6 信息化保障 |
6.6.1 实现生产智能化 |
6.6.2 实现管理互联化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粘胶纤维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粘胶纤维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J]. 宋杰. 当代化工研究, 2021(15)
- [2]碳基常压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调控[D]. 虞军伟. 山东大学, 2021
- [3]阻燃粘胶纤维的研究进展[J]. 李佐深,谢鑫成,凌新龙.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2)
- [4]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D]. 孙丽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纤维素碳酸酯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湿法纺丝可纺性探究[D]. 鲍鑫.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6]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D]. 秦小渝.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非织造空气过滤材料的优化设计:纤维形态的影响[D]. 刘璐.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8]阻燃粘胶纤维及其纺织品研究现状与趋势[J]. 马君志,王冬,付少海. 人造纤维, 2021(01)
- [9]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叶文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10]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包钰. 燕山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