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合

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合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整合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源[1](2020)在《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研究——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即在高校传统学科建设基础上,大量引入、充分渗透、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其与学科教学工作产生深度融合,由此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之间保持高度关联性、继承性与开拓性。其中,信息技术是一个"常量",而学科是一个"变量",理论上任何一种学科都可以实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高校体育学科也在其中。

余小红[2](2018)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承担语文、数学及其它部分科目教学的“双科多能”的教师。一般来说,这类教师最适于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近些年来,农村小学教师“表面超编、实际缺岗”、教学任务繁重却又难以胜任多科教学的问题渐趋严重。对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尝试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鉴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这一事实,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为各地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以及完善培养制度提出了要求,促使更多的地方院校参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然而,面临的困境、质疑的声音以及相关模糊认识等也同时存在。本文试图探明:全科教师的确切内涵是什么?为农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意义何在、有无依据、是否可行?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目标如何定位、路径如何选择、课程如何确立与实施?基于学术文献、调研报告以及政策文本的系统梳理,本文探究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价值、学理依据及现实可能性。再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试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A、B、C三所地方院校,这些院校的教师、全科师范生、已毕业上岗的全科教师,以及部分县市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农村小学教师等五类人群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编制访谈提纲,进行现场访谈录音,然后再翻录成文本以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针对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严峻现象,确实需要尽快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素养适合的教师,而全科教师是目前的最佳选择,这是本研究的价值论依据;鉴于学科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趋势,探索知识整合型课程以弥补分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并适应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养需求,这是本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也能获得课程理论的支撑。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的研究发现,认识上有误区、目标上较单一、课程欠完备和政策上也不给力。本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和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确立和探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在其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实施上,课程结构要指向全科,课程内容要走向整合,实施过程应坚持“教学做合一”,课程评价应关注全科师范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最后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国家政策要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地方政府为制度创新保留空间以及地方院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论文还对职前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进行了理性反思,目前全科教师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且面临诸多挑战。如国家层面对全科教师的政策保障尚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全科教师相关的后续制度还很不完善,全科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等等。展望未来,我们应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要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丰富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从可持续的意义上要更加关注全科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陈天宇[3](2017)在《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体育的多元化要求也在增长中,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来说所承担的担子也在加重,因此就需要对体育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研究,尤其是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之间的衔接与整合。该文就针对此来进行浅析。

田芳[4](2017)在《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要想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取得蒸蒸日上的发展,就必须建设好教育事业。而教育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的培养。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未来人才发展的推动者。体育师范生作为未来体育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是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必要武器。随着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评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具备基本的评价能力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等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了评价、能力、评价能力、评价素养等相关概念,了解评价在各国教育里的地位,同时对国内外关于能力及评价能力的测量工具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并根据前辈的经验改编了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借助《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调查问卷》对体育师范生开展了抽样调查;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在七个能力指标维度上,运用评价能力这个指标尤其较低,其次就是评分/分等、伦理与合法问题两个指标上;相对较好的是交流与评价结果以及开发评价工具这两个指标。第二,影响体育师范生总体评价能力及评价能力七个维度指标的因素包括:个体背景因素、高校学习经历、本科生自主学习经历以及实习经历。第三,体育师范生的评价能力受体育师范生的"性别"、"入学形式"、"实习学校的层次"影响较大;实习单位提供关于评价的机会以及师范生自己的评价行为与体育师范生总体评价能力有显着性相关:其他影响因素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七个指标维度分别存在相关关系。第四,针对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升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以国家政策、学校培养策略、大学任课教师以及师范生自身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杨娜[5](2016)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德育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德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对其德育价值及其实现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当前体育研究和德育研究都应该重视的重要方面和应有之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就是满足教育主体在高校校园中,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形式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到大学生的意识之中,帮助大学生确立起坚定的思想信念、良好的政治准则和优秀的道德风尚,为培养其形成理想的人格、内在的优良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渗透性的特征,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导向功能、集体主义教育发挥凝聚功能、组织纪律教育发挥约束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发挥文化渲染与审美功能以及竞争意识教育发挥激励功能。运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德育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具有渊远的历史依据及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依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满足教育主体德育需要的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双重需要形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生成动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真善美”是其德育价值生成的基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是德育价值的生成途径。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介体和环体构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要素,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由驱动系统、导向系统、加工系统与调节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机制。基于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现状调研及对国外高校相关做法与经验的归纳与借鉴,提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科学路径,即应树立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协同创新的科学理念;加强以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与体育教师队伍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大学生体育社团;完善高校特色体育校本课程、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等课程体系;开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资源;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着手,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

钟静[6](2015)在《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以龙胜各族自治县Z校为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化的传承由原来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校教育为主,所以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在肩负着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当代英语教育在进行教育学生英语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学会地道、准确的英语,在日常教学中会重视西方文化知识的投入。然而,作为交流主体的一方的中国学生,中华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却不被重视,导致在英语交流中出现文化失语现象。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改善现在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短缺现象,增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成为本研究的重点解决问题。本研究选取极具多民族特色的龙胜各族自治县Z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Z校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基础,探讨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深入发现阻碍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障碍,并找出出现障碍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决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为具有类似背景的学校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案例和参考。整篇论文划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困难,英语教学缺乏文化内涵以及英语课程资源的短缺,把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相关研究概念。第二部分,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作为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民族文化和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同化的影响,民族文化面临失语困境,英语新课程改革对文化意识的要求,有必要把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整合。民族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的形式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中包含有的教育意义,为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可行性。第四部分,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现状调查。对Z校进行实地调查,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对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Z校的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障碍,如:重视语言教学、轻文化教育,教师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力不足,使用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及课程理念偏差等问题。第五部分,阻碍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因剖析。通过实地调研,找到阻碍阻碍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因有:缺乏专家指导,英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培训少;师资不足,教师负担重;资金匮乏,缺少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资金保障体系;评价标准单一,重视分数忽视文化;教师民族文化知识储备薄弱等。第六部分,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策略。针对Z校在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后,提出开发民族文化中的英语课程资源、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增加关于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培训、完善现有教学评价制度等策略。第七部分,结语。阐述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付丹[7](2015)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代体育教育令人瞩目的焦点。体操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对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体操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从价值取向以及价值体系构建两方面,重新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现实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途径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对优化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途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置于优先地位,成为课程设计的统领。2.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取向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社交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3.本文构建了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体系,其中包括6项一级指标和37项二级指标。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所内禀的严谨、规范、互助、协作、创新、完美等人文价值是在社会的特定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操课程的需求,它代表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发展的总体方向,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体系的确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体操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的实际情况与其应然状态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部分领导、体操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了解不够全面和系统,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缺乏必要的重视。第二,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尚未达成共识。第三,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开展欠全面,淡化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所内含的人文价值。第四,现阶段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结构设计不够合理,阻碍了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实现。第五,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素质。5.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第一,更新高校体操课程教育理念;第二,提高体操教师人文素养;第三,拓展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第四,合理设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结构;第五,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评价方式。

徐宣[8](2012)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深圳大学、吉林大学实例,认真分析目前高校课程的利弊和得失,提高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建立以挖掘体育教师潜力的项目教学、辅导、指导管理的新模式,让所有的学生拥有锻炼身体的机会。

朱立新[9](2012)在《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 ——兼论高校参与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已经涉及到众多的社会领域和层次,以服务体系的理论创新为研究起点,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整合策略,结合个案论述研究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个案研究、系统分析、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研究内容所生存的环境背景,选择“结构功能理论”为方法论指导,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行理论分析:(1)、涌现生成理论视角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局限于子系统的研究层次,子系统状况不必苛求完美,确信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能力;整体功能表现程度具有不可预测性,系统进化是渐进过程;对子系统研究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2)、耗散结构理论视角有利于拓宽全民健身活动的理论构建视野,为其构建内容的增设提供依据,即促进各系统间能量的相互交换,以消除系统中产生的熵,促使整个系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强有力的自组织能力。进而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行处于一种有序状态,充分显现出系统的预定功能。(3)、协同论视角指出,序参量之间彼此合作,彼此竞争,最终汇集到一个自由度上,引领着社会系统的行动,促进整个体系序参量的形成——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四个子系统共同促进了体系整体功能的实现,而整个体系同时也制约着各子系统的运行方向。高校体育的参与策略中将高校体育界定为:“高校中一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人力、物力等资源”。(1)、论述高校体育的主要职能;(2)、论述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3)、提出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和运行中的应对策略。结合个案对场馆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网络平台搭建、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撑;(2)、结构功能理论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提供方法论指导;(3)、复杂系统理论有效地弥补了结构功能理论的不足;(4)、涌现论观点有利于整体把握方向,树立工作的信心;(5)、耗散论观点有利于区别对待,广泛吸纳各种积极因素;(6)、协同论观点有利于抓住工作重点,加强自身建设;(7)、高校体育资源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活力。

李林鹏[10](2011)在《长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学,保证基本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一直是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和学生身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质量,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渠道,也是形成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直接途径。它作为各级高校体育学院的主要专业,进行各种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体育学科知识和体育教学法知识四个维度,对长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分析了解职前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本问卷试题的总分为164分,按照60%的及格率来算,及格分为98.4分。其中高于98.4分以上的是56人,及格率为62.22%,及格率不是很高。所有参与测试的大四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上表现不理想;国家直属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要好于省属院校的学生,省属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优于省属非师范院校学生;国家直属院校与省属院校学生专业知识具有显着差异性,省属师范院校与省属非师范院校差异不显着。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三所院校学生的平均分均低于及格分,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在课程知识方面,三所院校学生及格以上的人数为26人,及格率为28.9%,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不容乐观。在体育学科知识方面,三所院校学生的平均得分,不论在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还是在体育学科运动技能知识方面,都高出了及格分。在体育教学法知识方面,总分为30分,及格分为18分,高于18分的人数为27人,及格率为30%,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法知识方面较差。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以下改善的建议:1.增加在校师范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加强对课程知识学习,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动向。2.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3.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4.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改变以往重运动技能轻理论知识的观念。5.建议教育机构成立相应的专业知识考查评价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教师知识内容。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整合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整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研究——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系统详实,阐明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可行性
二、实践契合现状,构筑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平台
三、方案实用性强,建立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系统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之需引出研究素材
        (二)实践探索激发研究兴趣
        (三)深入了解发现政策诉求
    二、核心概念
        (一)农村小学教师培养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三)全科师范生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总体情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径
第二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认识有误区
        (一)“什么学科都教”
        (二)“降低了专业水准”
        (三)“能解决所有问题”
    二、目标较单一
        (一)现有目标表述大同小异
        (二)不同阶段目标欠缺梯度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三、课程欠完备
        (一)课程结构缺乏整合性
        (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实践应用性不强
    四、政策不给力
        (一)国家对地方特殊性关注不够
        (二)政府尚未跟进相应配套制度
        (三)地方院校落实政策遭遇阻力
第三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一、实践上的需求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将长期存在
        (二)“撤点并校”后果反证其存在价值
        (三)“超编缺岗”现象呼唤全科教师
    二、政策上的倡导
        (一)国家政策要求培养全科教师
        (二)政府鼓励全科培养小学教师
        (三)地方院校探索全科教师培养
    三、学理上的依据
        (一)重温乡村教育思想
        (二)吸纳课程整合理论
        (三)适应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征
第四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路径
    一、以服务农村小学为目标
        (一)地方院校明确服务于农村小学
        (二)当地政府协调培养目标的转化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需求与目标对接
    二、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
        (一)农村生活力
        (二)课程整合力
        (三)家校沟通力
        (四)信息技术应用力
    三、以“联合培养”为路径
第五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及实施
    一、指向全科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方案设计
        (二)课程门类设置
        (三)课程结构安排
    二、走向整合的课程内容
        (一)不同学科之间
        (二)同一学科内部
        (三)相同教材资源
    三、“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施
        (一)课堂教学实践
        (二)业余实践活动
        (三)教育教学实践
    四、关注能力提升的课程评价
        (一)课程的总体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路径
        (三)评判课程的标准
第六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思与展望
    一、基于反思的政策思考
        (一)从硬性指标转为柔性调控
        (二)为创新制度保留自主空间
        (三)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探寻
    二、开放视野下的未来展望
        (一)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
        (二)凝练更优的课程整合经验
        (三)关注更可持续的职后专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因为有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整合的必然性
    1.1 高校体育与其他学科整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1.2 高校体育与其他学科整合是体育科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3 体育学科有机结合其他学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2 高校体育教学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接的困境
    2.1 基础体育教学改革为方向缺乏动力
    2.2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内容及教育理念滞后
    2.3 体育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3 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对接对策
    3.1 树立“大体育”的教育观念
    3.2 拓宽体育教学平台
    3.3 优化体育教学方式
4 结语

(4)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1.1.2 新型评价方式的广泛应用
        1.1.3 推动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意义
2 探本溯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什么是"评价"
        2.1.2 什么是素养
        2.1.3 什么是能力
        2.1.4 评价能力
        2.1.4.1 评价能力内涵的直接界定
        2.1.4.2 评价素养中的评价能力
    2.2 测量工具的探讨
        2.2.1 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测量工具
        2.2.2 评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测量工具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目标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研究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2.1 问卷的框架结构
        3.4.2.2 问卷的编制过程
        3.4.2.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4.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2.5 本次调查的局限性
        3.4.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针对调查对象的背景分析
        4.1.1 体育师范生的性别
        4.1.2 体育师范生的专项
        4.1.3 大学期间获得奖学金情况
        4.1.4 体育师范生的入学形式
        4.1.5 体育师范生就读学校类型与就读学校层次
        4.1.6 实习的年级
        4.1.7 实习学校区域
        4.1.8 实习的工作类别
    4.2 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现状
        4.2.1 总体评价能力的分析
        4.2.2 评价能力的构成要素状况分析
    4.3 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4.3.1 大学学习经历的现状分析
        4.3.2 本科阶段的成长经验现状分析
        4.3.3 实习学校的现状
        4.3.3.1 实习教师的评价方式
        4.3.3.2 学生自己的评价方式选择现状
        4.3.3.3 实习单位的态度
    4.4 不同背景因子特征下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比较分析
        4.4.1 不同性别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2 不同专项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3 奖学金的获得情况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4 不同入学形式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5 就读不同类型高校的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6 不同层次的高校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7 不同实习任教年级的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8 实习学校不同区域的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9 实习学校的不同层次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4.10 实习工作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差异
    4.5 影响因素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相关分析
        4.5.1 不同背景因素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相关
        4.5.2 高校课程学习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相关
        4.5.2.1 修读课程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及评价能力七个维度的相关
        4.5.2.2 任课教师评价方式与师范生评价能力及评价能力七个维度的相关
        4.5.3 本科阶段其他学习经历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相关
        4.5.4 实习经历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相关
    4.6 基于数据的归因分析
        4.6.1 个体背景因素与评价能力归因
        4.6.2 高校课程学习与评价能力的归因
        4.6.3 体育师范生的自主学习影响
        4.6.4 实习经历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归因分析
    4.7 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发展策略研究
        4.7.1 政府部门的政策
        4.7.2 学校行政部门的引导
        4.7.3 大学各科教师的教学方式
        4.7.4 体育师范生主观努力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的调查问卷
后记

(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1.1.2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1.3 体育愈发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价值”与“德育”内涵研究
    2.2 体育的德育价值研究
    2.3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
    2.4 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研究
        2.4.1 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研究的近当代脉络
        2.4.2 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2.4.3 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意义和价值
        2.4.4 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访谈法
    3.3 问卷调查法
        3.3.1 教师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2 学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4 数理统计法
    3.5 比较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概念界定
        4.1.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4.1.2 德育价值的概念
        4.1.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概念
    4.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历史与理论依据
        4.2.1 体育具有德育价值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4.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历史依据
        4.2.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理论依据
    4.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现实反思
        4.3.1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认知与实践调查与分析
        4.3.2 高校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认知与实践调查与分析
    4.4 国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经验与启示
        4.4.1 国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4.4.2 国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途径
        4.4.3 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4.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相关机制
        4.5.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生成机制
        4.5.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机制
    4.6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4.6.1 树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科学理念
        4.6.2 建设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教师队伍
        4.6.3 发展有效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大学生体育社团
        4.6.4 开发有效实现德育价值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4.6.5 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设施条件
        4.6.6 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以龙胜各族自治县Z校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2.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 个人成长和教育经历的结合
    (二)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目的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 对现有研究的省思
    (四)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1. 民族文化
        2. 课程资源
        3. 英语课程资源
        4. 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5. 整合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二) 二语习得理论
    (三) 后现代课程观
三、民族文化和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2. 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失语困境
        3. 英语新课程改革对文化意识的要求
    (二) 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 民族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正迁移
        2. 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资源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3. 少数民族文化蕴含教育价值
四、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现状调查
    (一)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及工具设计
        1. 问卷调查法及问卷设计
        2. 访谈法及访谈提纲设计
    (三) Z校及调查中的师生基本情况
        1. Z校的民族文化情况
        2. 调查中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3. 调查中的教师的基本情况
    (四) Z校的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障碍
        1. 重语言知识学习,轻文化输入
        2. 教师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力不足
        3. 使用的英语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4. 课程理念偏差
五、阻碍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因剖析
    (一) 缺乏专家指导,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1. 缺乏专家指导
        2. 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二) 师资不足,教师负担重
    (三) 资金匮乏,缺乏资金保障体系
    (四) 评价标准单一,重视分数
    (五) 英语教师民族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六、民族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一) 开发民族文化中的英语课程资源
        1. 调查收集英语课程资源
        2. 评估英语课程资源
        3.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效果评价
    (二) 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障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三) 设计专门化的英语教师培训
        1. 关注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2. 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3. 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方式
    (四) 完善现有教学评价制度
        1. 考试内容应包含民族文化
        2. 提升民族文化在学生成绩评价中的地位
        3. 评价标准适时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致谢

(7)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人文价值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体育人文价值的研究
        1.3.3 关于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研究
        1.3.4 关于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
        1.3.5 个人见解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特尔菲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现实意义
        3.1.1 体操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
        3.1.2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取向
        3.1.3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体系的构建
        3.1.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指标选取
        3.1.3.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评价指标的筛选
        3.1.3.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指标结构分析
        3.1.3.4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体系的确定
    3.2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的现实检审
        3.2.1 现阶段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认识现状
        3.2.1.1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认识
        3.2.1.2 体操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认识
        3.2.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的认识
        3.2.2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的实际情况
        3.2.2.1 从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分析
        3.2.2.2 从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分析
        3.2.2.3 从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结构分析
        3.2.2.4 从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评价分析
        3.2.3 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人文价值实现途径探讨
        3.3.1 更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育理念
        3.3.2 提高体操教师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
        3.3.3 拓展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
        3.3.4 合理设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结构
        3.3.5 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评价方式
4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9)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 ——兼论高校参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1.1.2 十一五规划收官与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阶段
        1.1.3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社区体育的论述
        2.1.2 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
        2.1.3 关于家庭体育的研究
        2.1.4 关于学校体育的论述
        2.1.5 地域性实证研究
        2.1.6 服务体系构建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相关专着的理论阐述
    2.4 方法论资料背景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系统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3.4 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4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探索
    4.1 构建体系的理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
        4.1.1 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特征
        4.1.2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4.1.3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社会行动
    4.2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复杂性特征
        4.2.1 全民健身活动的系统特征
        4.2.2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复杂性表现
        4.2.3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复杂性的理论诠释
5 高校体育参与策略
    5.1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1.1 物质保障环节
        5.1.2 技术指导环节
        5.1.3 政策导向环节
        5.1.4 组织管理环节
        5.1.5 信息交流环节
        5.1.6 文化传承环节
    5.2 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和运行中的应对策略
        5.2.1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
        5.2.2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规划
        5.2.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5.3 个案研究
        5.3.1 场馆规划(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5.3.2 人力资源规划(以哈尔滨学院为例)
        5.3.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
        5.3.4 体育教学改革(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长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知识
        1.5.2 教师专业知识
        1.5.3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测查工具的开发
    3.1 教师专业知识工具开发的理论基础
    3.2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测查的内容
        3.2.1 教育理论知识
        3.2.2 课程知识
        3.2.3 学科知识
        3.2.4 体育教学法知识
    3.3 设计调查问卷的具体操作过程
        3.3.1 测查方法
        3.3.2 试题类型的选择
        3.3.3 评分方法
    3.4 试题质量的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总体分析
    4.2 教育理论知识状况
    4.3 课程知识状况
    4.4 体育学科知识状况
    4.5 体育教学法知识状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整合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研究——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J]. 王源. 有色金属工程, 2020(10)
  •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地方院校的实践[D]. 余小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3]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 陈天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17(21)
  • [4]体育师范生评价能力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田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研究 ——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D]. 杨娜.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6]民族文化与初中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以龙胜各族自治县Z校为个案研究[D]. 钟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7]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探讨[D]. 付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5)
  • [8]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 徐宣. 中国校外教育, 2012(30)
  • [9]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 ——兼论高校参与策略[D]. 朱立新.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长春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调查研究[D]. 李林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