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腮风三联疫苗与儿童孤独症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广东省2005-2016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以及原因,对疫苗预防疾病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5年5月起,广东省依照WHO的指引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2006-2016年广东省AEFI监测数据中疫苗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了解广东省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改进免疫预防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报告比值比(the Reporting Odds Ratio,ROR)、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the 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和伽马-泊松收缩论方法(the empirical Bayes Gamma-Poisson Shrinker,GPS)4种方法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2005~2016年广东省报告AEFI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反馈数据挖掘技术的检测效果。结果1.广东省2005~2016年AEFI的发生率和分布 12年间.,共报告54092例AEFI个案,2006年至2016年增长率26.82%。广东省126个县区均有AEFI报告,48h内报告报告率95.64%,48h内调查率98.80%。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比为1.95:1;男女性别比为1.48:1;≤ 岁占52.05%,86.25%发生在接种后≤1d内。期间广东省AEFI报告发生率为15.77/100万剂次到193.55/100万剂次;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5.40/100万剂次~42.20/100万剂次。2.AEFI的特征 ①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疹和无菌性脓肿,严重异常反应发生少见,主要包括热线惊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休克。②非严重AEFI报告发生率最高是7价肺炎疫苗(856.18/100万剂),最低是风疹疫苗(10.73/100万剂);严重AEFI报告发生率最高是23价肺炎疫苗(13.27/100万剂),最低是甲乙肝联合疫苗(0.00/100万剂)。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是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588.47/100万剂),最低是风疹疫苗(2.93/100万剂);异常反应发生率最高是7价肺炎疫苗(299.15/100万剂),最低是风疹疫苗(5.85/100万剂)。3.四种数据挖掘技术对异常信号的发现 使用PRR、ROR、BCPNN和GPS对13089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进行分析,按参考阈值,分别发现43、43、29和20个信号,对严重异常反应分析,分别发现27、27、17和11个信号。甲肝(减毒)疫苗和水痘疫苗均发现敏性休克和喉头水肿信号,信号值较高,甲肝(减毒)疫苗、水痘疫苗异常信号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验证。4.数据挖掘技术判断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效度 以所有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为基线,特定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3倍基线为阳性为标准进行评价。PRR中样本量为43例,AUC=0.88(95%CI:0.75~0.96,P<0.00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最佳截断值为>1.88(灵敏度88.46%,特异度82.35%)。ROR样本量为43例,AUC=0.88(95%CI:0.74~0.96,P<0.001),ROC曲线有统计学意义。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最佳截断值为>1.89(灵敏度88.46%,特异度82.35%)。BCPNN 中样本量为 29 例,AUC=0.80(95%CI:0.61~0.92,P=0.00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9,最佳截断值为>1.57(灵敏度89.47%,特异度 80.0%)。GPS 中样本量为 20 例,AUC=0.75(95%CI:0.51~0.91,P=0.062),ROC曲线无统计学意义。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6,最佳截断值为>3.01(灵敏度56.25%,特异度100.00%)。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敏感和特异地发现AEFI监测系统中的异常信号,PRR、ROR、BCPNN发现信号效果较好。广东省AEFI监测系统敏感性高,AEFI异常反应发生率在预期范围内,主要发生于低幼年龄组,多价疫苗比单价疫苗不良反应率高。
张昭[2](2018)在《长春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性腮腺炎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它不仅会导致患者腮腺肿大,还会侵害患者的神经及生殖系统,极有可能产生严重后遗症。其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出现暴发流行,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是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已在适龄儿童中开展麻腮风疫苗接种,但尚无对免疫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文献记载。因此,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通过早期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态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这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危害性,减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分析其发病趋势。建立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时间序列模型,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使用Mapinfo11.0软件建立2004-2016年分年度平均发病率地图,动态显示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空间分布特征;绘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曲线、职业构成饼图和分年龄、性别的发病柱状图,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人群分布特征。使用IBM SPSS24.0进行χ2检验,分析男女发病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α=0.05);2.以2004-2016年流行腮腺炎分月发病数据为时间序列,使用R软件建立SARIMA模型,根据赤池信息准则法(AIC)和修正R2最大原则对模型进行拟合效果评价,选择最优模型。通过tsdiag检验,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对长春市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比较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利用确定的拟合模型,对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1.长春市2004-2016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14342例,年平均发病率14.49/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6年发病已降至最低水平;10个县(市)区、开发区均有病例报告,但不同县(市)区报告发病率存着差异,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双阳区;发病呈双峰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儿童,发病以20岁以下的人群为主。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2.乘积季节时间序列模型SARIMA(0,1,3)(0,0,1)12为拟合原序列获得的最佳模型,其最小拟合优度指标(AIC值)为868.34,AICc值(调整后AIC值)为868.78,BIC值为883.16,是最小值,R2值为0.447,是最大值,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且该最佳模型的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ARIMA(0,1,3)(0,0,1)12模型对2017年发病率进行预测,真实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各个月份的预测结果均在95%可信限范围内,平均误差较小,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3.利用模型对2018年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总体发病略有抬头趋势,但仍处于较低发病水平。结论1.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具有明显季节周期性特征,每年均存在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3-5月(春峰)和11月-次年1月(冬峰);2.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长春地区的中南部,农村、城乡结合部发病相对较高;3.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具有明显年龄差异,以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为主,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男性高于女性;4.本研究所建立的乘积季节时间序列模型SARIMA(0,1,3)(0,0,1)12的模型拟合参数较为理想,且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实践,预测长春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
侯伦[3](2018)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小儿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和随访,以评价中药早期干预治疗小儿ITP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另初步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干预治疗对小儿ITP预后的影响,从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预后方面综合考虑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门诊及住院患者,经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初发ITP患儿,共150例。根据初始治疗的不同方案将患者分为5组:单纯激素组、单纯IVIG组、激素+IVIG、激素中药、三药联合组,各组均30例,自治疗起随访1年。对比各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初始血小板水平、出血程度评分的差异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早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差异性。比较各组的复发率及3月内、36月、612月的复发次数、总病程、病程分型、缓解率的差异性。结果:(1)150例患儿平均年龄为3.56岁,年龄分布为2月16岁。其中男性患儿86例,女性64例,男女比例为1.34/1。发病诱因方面,外感30例,疫苗接种1例,余无明显诱因。出血程度评分,03分62例(41.33%),45分83例(55.33%),≥6分5例(3.33%);(2)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案在年龄、性别、发病诱因、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程度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除年龄外,余均无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案组患儿年龄的差异显着(P=0.012<0.05),丙种球蛋白干预治疗组年龄偏小,激素、中药干预组年龄较丙球组偏大,进一步对年龄进协方差分析,P均大于0.05,显示不同治疗方案组的早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病程、缓解率不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显示各组在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3)对不同治疗方案在早期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统计学分析(P>0.05)。提示不同治疗方案组患儿治疗后早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150例患儿中轻度肝损伤2例,反复感染1例,严重不良反应1例,均与激素治疗有关;(4)对各组复发率、1年内复发次数、病程长短及病程分型的统计分析(P<0.05),表明各组在复发率、1年内复发次数、病程长短及缓解率存在差异。150例患儿根据病程分型,新诊断型99例(66%),持续型26例(17.3%),慢性型25例(16.7%)。总缓解率为83.33%。中药干预组与非中药干预组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提示中药干预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减少病情反复,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其中激素+中药组复发率、复发次数最低,远低于单纯激素组,且总病程最短,慢性型ITP患儿最少,缓解率最高。丙球干预组与非丙球干预组在复发率、1年内复发次数、病程长短及病程分型比较差异性不显着(P>0.05),但激素+中药组与三药联合组在复发率、复发次数、病程、缓解率比较差异性显着,显示在激素联合中药基础上,丙球干预治疗后复发率增高,复发次数增多,病程延迟,缓解率降低;(5)对3月内复发次数、36月内复发次数、612月内复发次数进行多变量重复测量,得出4种统计量,P均大于0.05,与表12方差分析结果一致,显示不同治疗组组内不同阶段复发次数差异显着,且呈下降趋势,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病可逐渐缓解。3月内复发次数差异显着,36月内复发次数、612月内复发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激素+中药组与单纯激素组、激素+丙球组、三药联合组在不同阶段复发次数有显着差异外,余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早期干预治疗小儿ITP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单纯西医治疗无明显差异;(2)中药干预治疗可减少病情反复,降低复发率,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尤其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优;(3)丙种球蛋白的使用与否与患儿病情迁延无明显关联。
武巧荣[4](2017)在《倒退型ASD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其脑体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刻板重复的兴趣行为和感知觉方面的异常[1]。ASD的个体在临床表现等各个方面的异质性给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带来了重大挑战,对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可重复性也带来诸多限制。ASD患者在认知、语言、社交、适应能力、起病形式和伴发疾病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异质性。从起病形式看,ASD患者中存在倒退型起病与非倒退型起病两种模式。已有神经影像学研究提示ASD患者的脑体积存在异常且与临床症状相关,但关于倒退型ASD儿童中脑体积的研究很少,需要进行更深入的临床研究。[目的]以2~5岁的ASD儿童(病例组)和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倒退型孤独谱系障碍儿童(regressiv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R-ASD)与非倒退型孤独谱系障碍儿童(non-regressiv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NR-ASD)的临床特征上的差异,以及R-ASD与NR-ASD及DD组三组儿童脑体积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rth Text Revision,DSM-Ⅳ-TR)诊断标准的2~5岁ASD儿童,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信息;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发育商测量;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定ASD患儿的严重程度;使用《倒退情况补充核查表》结合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本)根据起病形式分为R-ASD和NR-ASD两组被试,然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T1加权序列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使用SPM分析软件计算脑体积,分别比较R-ASD与DD和NR-ASD儿童脑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1)共入组121例ASD儿童,其中包括R-ASD30例(32.97%),ASD儿童技能倒退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3.81月。R-ASD儿童(男22例,女8例)与DD儿童(男40例,女11例)的性别差异无显着性(χ2=0.60,P=0.601),R-ASD(男22例,女8例)和NR-ASD儿童(男78例,女12例)的性别差异无显着性(χ2=2.97,P=0.096)。在R-ASD组与DD组之间以及R-ASD儿童与NR-ASD儿童两组之间语言发育商、运动发育商、总发育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均>0.05)。CARS量表总分R-ASD组(36.57±6.96)显着高于NR-ASD组(33.52±5.16)以及 DD 组(26.84±4.28),差异有显着性(P<0.05)。R-ASD儿童主要的倒退方面是语言、社交、语言合并社交。R-ASD儿童中36.67%的家长报告在其倒退时发生的前三位生活事件及其占总人数的比例为主要照管者的改变(23.33%)、生病(13.22%)、家庭冲突(6.67%);在R-ASD儿童中有73.33%的家长报告有技能重获,技能重获时相关事件及其占总人数的比例为行为训练(30.00%)、父母陪伴时间长(10.00%)。(2)R-ASD组、NR-ASD组、DD组三组全脑体积、左右脑半球体积、全脑灰白质体积、左右脑灰白质体积经方差分析,R-ASD组、NR-ASD组与DD组脑体积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R-ASD组与NR-ASD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均>0.05)。与NR-ASD组相比,R-ASD组儿童90个脑灰质区域在双侧后扣带回2个脑灰质区域有显着差异(P均<0.05),在其余各88个脑灰质区域体积无显着差异(P均>0.05),R-ASD组各脑区灰质体积均大于NR-ASD组。以年龄为协变量时,两组儿童在左侧眶部额上回、右侧眶部额中回、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双侧枕上回、右侧枕下回、左侧楔前叶、双侧颞横回共15个脑灰质区域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均>0.05),其余75个脑灰质区域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均<0.05)。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比较R-ASD组与NR-ASD组的灰白质体积,经FWE校正,两组灰白质脑体积差异没有显着性。R-ASD组的CARS量表总分与双侧后扣带回灰质体积体积没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1)在ASD儿童中,约有1/3在起病形式上属于倒退型。与NR-ASD儿童相比,R-ASD儿童的症状更严重。R-ASD儿童的家庭环境及躯体疾病可能与其倒退发生有关。训练、父母陪伴有助于ASD儿童技能丧失后的重获。(2)R-ASD儿童的脑总体积增大,与NR-ASD组相比R-ASD儿童后扣带回的体积增大但并未发现这些脑体积改变与孤独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性。
吴艳梅[5](2015)在《国产与进口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电子检索1990—2014年Pub Med、BIOSIS Previews、CDSR、Cochrane Library、CBM、CNKI和VIP等数据库,纳入比较国产MMR与进口MMR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 Man 4.2.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免疫原性指标比较结果显示:⑴麻疹抗体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6,95%CI(1.121.29),P<0.000 01],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3.05,95%CI(5.1120.99),P=0.001],国产MMR接种后麻疹抗体阳转率和麻疹抗体GMT均高于进口MMR组;⑵腮腺炎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921.01),P=0.16];⑶风疹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4,95%CI(-72.7053.61),P=0.77]。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⑴接种后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9,95%CI(1.214.33),P=0.01],接种后国产MMR组发热率显着高于进口MMR组;⑵接种对象全身皮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9,95%CI(0.534.19),P=0.44]。结论与进口MMR相比,国产MMR表现出较好的免疫原性,虽接种后发热率高于进口组,但考虑到国产疫苗的成本较低,适于现阶段在我国推广。
陈国翠,王廷哲,刘卫民[6](2014)在《国产与进口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R)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的联合疫苗(MMR)接种后的抗体阳转率和副反应发生率,评价二者免疫学效果和安全性的差异,为应对流行性腮腺炎高发病率的情况,甄选安全性强、高效能和经济适用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提供依据。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数据,对国产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MMR)与进口联合疫苗(MMR)在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上进行系统差异性比较。结果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最终提取6篇关于含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成分的国产联合疫苗(MMR)与进口联合疫苗(MMR)免疫原性的文献资料,以接种后腮腺炎抗体阳性率为分析指标,结果显示:国产MMR接种组和进口MMR接种组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96,1.03),P=0.671];入选的5篇文献报告了含腮腺炎疫苗成分的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研究发现:国产MMR接种组和进口MMR接种组在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87,1.27),P=0.620]。结论在选择联合疫苗预防腮腺炎疾病时,国产MMR和进口MMR具有相同的优势,国产MMR在免疫原性和免疫安全性方面和进口疫苗无明显差异。
盛娟,钦松,郭伟,张新风[7](2014)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就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研究,诊断进展以及治疗做一综述。
吴艳梅[8](2011)在《麻疹疫苗接种策略及其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当前麻疹的流行特点是重症病例减少,轻型病例增多,隐性感染普遍存在,局部仍有散发甚至爆发流行,一岁内儿童病例增加。麻疹疫苗可有效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降低发病率。然而对于当前的免疫程序,存在诸多不同意见,疫苗的选用也存在国产和进口两种选择,同时,能否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使用联合疫苗来减少预防接种次数,降低疫苗管理难度及预防接种工作成本,从而提高免疫接种的依从性,尚未形成定论。目的为消除区域研究的片面性,应对麻疹发病新情况,甄选安全性强、高效能的麻疹疫苗,优化免疫程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麻疹的发生,需要我们对现有疫苗的免疫效能、安全性、免疫程序以及与其它疫苗联合免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进行系统评价,进而为实现全面消除麻疹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关于比较麻疹疫苗6月龄与8月龄初免效果的RCTs;比较国产MMR与进口MMR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RCTs;比较MMRV与MMR和水痘疫苗分开接种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RCTs,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系统评价方法,对以上三方面麻疹疫苗免疫策略及其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纳入评价的不同初免月龄初免效果研究文献共10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6月龄组和8月龄组接种前母传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2.54, 95% CI(1.80 3.59), P<0.00001],6月龄组接种前母传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8月龄组;6月龄组和8月龄组接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0.97, 95% CI(0.94 0.99), P=0.01],两组接种后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0.92, 95% CI(0.88 0.96), P=0.0003],6月龄组和8月龄组接种后麻疹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96.32, 95%CI(-147.35 -43.29), P=0.0003],接种后8月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免疫成功率和麻疹抗体GMT均显着高于6月龄组。②纳入比较国产与进口MMR接种效果的文献共4篇,分析结果显示: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接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1.06, 95% CI(1.12 1.29), P<0.00001],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麻疹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3.05, 95%CI(5.11 20.99), P=0.001] ,国产MMR接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和麻疹抗体GMT均高于进口MMR组;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接种后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 95%CI (0.92 1.01), P=0.16],两接种组风疹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4, 95%CI(-72.70 53.61), P=0.77]。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接种后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9, 95%CI(1.21 4.33), P=0.01],接种后国产MMR组发热率显着高于进口MMR组;国产MMR组和进口MMR组接种后接种对象全身皮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9, 95%CI(0.53 4.19), P=0.44]。③共纳入5篇MMRV组和MMR+V组的免疫效果评价研究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MRV组和MMR+V组:接种后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 95%CI(1.12 1.29), P<0.00001],MMRV组接种后发热率显着高于MMR+V组;接种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4, 95%CI(0.83 1.05) , P=0.28];接种部位红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 95%CI(0.90 1.29), P=0.40];接种部位硬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6, 95%CI(0.95 1.43), P=0.14];接种后全身皮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 95%CI(1.00 1.41), P=0.05]。对于MMRV组和MMR+V组:接种后血清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 95%CI(0.99 1.01), Z=0.25, P=0.80];血清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 95%CI(0.50 1.01), P=0.11];血清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 95%CI(0.99 1.01), P=0.68];血清水痘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 95%CI(0.99 1.01), P=0.58]。结论在麻疹的流行季节或麻疹流行、高发的地区,可将麻疹初免月龄提前至6月龄,将此作为一种应急性的保护措施,对低龄的易感儿童提供确实有效的保护。在未受到麻疹爆发威胁或发病率较低的地区,仍然坚持原有的8月龄初免接种,以保证疫苗接种的成功率和有效性;与进口MMR相比,国产MMR表现出较好的免疫原性,虽接种后发热率高于进口组,但考虑到国产疫苗的成本较低,适于现阶段在我国推广;与MMR三联疫苗+水痘疫苗分开接种相比,MMRV四联疫苗具有同等的免疫效果,在免疫安全性方面,除接种后发热率稍高外,其他局部和全身反应性良好。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疫苗可以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候选疫苗进行接种。
尹传红[9](2010)在《思量“因果关系”》文中指出本栏文章《认识"不确定性"》从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争论说开去,聊的是"不确定性"这个话题。内中实则也已涉及对于因果关系的一些思考,只是没有展开而已。本文仍以事关气候变化争
苏磊静[10](2010)在《2008年安图县<15岁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虽然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传染病,但现阶段人群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参差不齐。虽然随着疫苗的应用腮腺炎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近年来该病在局部地区时有暴发。随着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疾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评价含腮腺炎类疫苗防护效果,为加强腮腺炎的控制积累数据。目的分析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评价腮腺炎疫苗保护效果。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了解吉林省安图县<15岁人群腮腺炎2008年发病情况、疫苗接种、诊断和报告情况。结果共入户7530户,调查户内人员21545人,其中<15岁儿童2317人,1994-2008年共有268例腮腺炎病例,其中2008年腮腺炎发病人数为140人,发病率6.04%。2008年发病的140例中,到医疗机构就诊儿童数123例,其中经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只有11例,以县乡级报告为主。<15岁儿童中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史1440人,占总调查人群的62.15%,1剂腮腺炎疫苗接种率<80%,2剂接种率只有2.29%。腮腺炎疫苗接种年龄为0~3岁时疫苗保护效力最好。结论腮腺炎病例就诊率低、医疗机构腮腺炎病例漏报情况严重,传染源控制不力,人群腮腺炎疫苗一剂接种率<80%,二次接种率低使大量易感人群积集,可能是安图县2008年腮腺炎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二、麻腮风三联疫苗与儿童孤独症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腮风三联疫苗与儿童孤独症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广东省2005-2016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历史及现状 |
第1节 国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系统运行情况 |
第2节 国内AEFI监测系统现状 |
第3节 广东省AEFI监测系统发展历程 |
第4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疫苗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
第5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广东省2005年至2016年AEFI监测结果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1节 目的 |
第2节 对象和方法 |
第3节 AEFI监测结果 |
第4节 讨论 |
第5节 结论 |
第三章 数据发掘技术在AEFI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
第1节 目的 |
第2节 对象和方法 |
第3节 结果 |
第4节 讨论 |
第5节 结论 |
第四章 数据挖掘技术的反馈 |
第1节 目的 |
第2节 对象和方法 |
第3节 结果 |
第4节 讨论 |
第5节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小结、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1节 全文小结 |
第2节 研究创新点 |
第3节 研究的不足 |
第4节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2)长春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流行过程 |
1.1.1 传染源 |
1.1.2 传播途径 |
1.1.3 易感人群 |
1.2 流行特征 |
1.2.1 地区分布特征 |
1.2.2 时间分布特征 |
1.2.3 人群分布特征 |
1.3 临床表现 |
1.4 预防和控制 |
1.4.1 免疫接种 |
1.4.2 加强监测 |
1.4.3 预警预测 |
1.5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1.5.1 指数平滑法 |
1.5.2 自回归模型(AR模型) |
1.5.3 滑动平均模型(MA模型) |
1.5.4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模型) |
1.5.5 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 |
1.5.6 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模型)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疫情数据 |
2.1.2 基础地图数据 |
2.1.3 人口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流行特征分析 |
2.2.2 时间序列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长春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
3.1.1 疫情概况 |
3.1.2 空间分布特征 |
3.1.3 时间分布特征 |
3.1.4 人群分布 |
3.2 时间序列分析 |
3.2.1 序列平稳化 |
3.2.2 模型的识别和参数估计 |
3.2.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3.2.4 模型预测 |
第4章 讨论 |
4.1 长春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
4.1.1 时间分布特征 |
4.1.2 空间分布特征 |
4.1.3 人群分布特征 |
4.2 时间序列模型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评定标准 |
6 观察方法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
3 预后情况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于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3 导师丁樱教授对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4 影响预后的因素 |
5 结果分析 |
6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ITP出血评分表 |
附录3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4)倒退型ASD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其脑体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国产与进口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的筛选和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失安全系数估算 |
3 讨论 |
(6)国产与进口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R)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国产与进口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免疫原性比较 |
2.3 国产MMR与进口MMR免疫安全性比较 |
2.4 文献的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免疫原性分析 |
3.2 安全性分析 |
(7)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研究 |
1.遗传原因 |
2. 环境因素 |
3.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
4. 其他因素 |
二、诊断进展 |
三、治疗进展 |
1.教育训练 |
2. 药物治疗 |
(8)麻疹疫苗接种策略及其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麻疹疫苗6 月龄与8 月龄初免效果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国产与进口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2008年安图县<15岁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调查目的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相关定义 |
3 方法 |
4 数据分析 |
质量控制 |
1 设计阶段 |
2 现场实施阶段 |
3 数据整理阶段 |
4 数据分析阶段 |
调查时间安排 |
结果 |
1 概况 |
2 临床诊断及报告相关情况 |
3 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及发病情况 |
讨论 |
2 腮腺炎疫情控制探讨 |
3 创新点和局限点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麻腮风三联疫苗与儿童孤独症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广东省2005-2016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D]. 刘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长春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D]. 张昭. 吉林大学, 2018(01)
- [3]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侯伦.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倒退型ASD儿童的临床特征及其脑体积研究[D]. 武巧荣.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 [5]国产与进口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吴艳梅.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12)
- [6]国产与进口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R)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J]. 陈国翠,王廷哲,刘卫民. 实用预防医学, 2014(11)
- [7]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J]. 盛娟,钦松,郭伟,张新风.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01)
- [8]麻疹疫苗接种策略及其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吴艳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9]思量“因果关系”[J]. 尹传红. 科普研究, 2010(06)
- [10]2008年安图县<15岁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调查研究[D]. 苏磊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