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范崟崟[1](2021)在《校园文化何以育人 ——基于卓然小学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基石,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治校之本、强校之基,是一个学校长远优质发展的内涵动力和根本保障。作为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的未来与中国的未来奠定良好基础,而学校承担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同时,由于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小学校园文化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以及创新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小学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小学校园文化如何发挥其育人价值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多位学者关于文化、校园文化定义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小学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叙事研究法,对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卓然小学校园文化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校园文化的特色,并对卓然小学的校长以及一部分教师进行了关于校园文化主题的访谈。结合笔者的现场调查与分析,并根据中国风、国际范、卓然人等校园文化特色的内涵分析与叙事案例的分析论述,呈现了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具体过程。最后,本研究阐述了卓然小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开拓创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卓然独立的现代人。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师生角色转化、强调交互生成的教学过程、教育评价转换与文化更新等四种实践路径构建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并实现其育人功能。研究还揭示了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与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校长角色的领导力与影响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尽管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已经取得一定的育人效果,但仍需要从宿舍文化与“国际范”的教育方面进行充实完善。

丁智勇[2](2021)在《成都市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培育研究》文中认为网球文化培育是高校网球运动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校园内普及网球运动的重要推动力。对校园网球文化培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推进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成都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的现状,部分高校网球运动普及较差,无论是器物、制度、精神以及行为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培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提出网球文化培育理论的建构。对成都市高校的网球文化培育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与培育策略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全文分为4个层次,共7章。第一层次(第1章)为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一般概叙、文献评述和研究思路。第二层次(第2-5章)为研究的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球运动的构成和特性,然后根据调查的数据,阐述了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器物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以及行为方面的现状,再对这四个方面的现状逐一分析和数据整理,提取出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整体的分析。第三层次(第6章)为总结部分,根据上述阐述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第四层次(第7章)为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本研究认为:成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网球文化培育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优化策略。第二,高校网球文化由四个方面构成,包括器物、制度、精神和行为。第三,逐一分析高校网球文化四个方面的具体现状,包括器物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制度的奖惩制度、规范制度,精神的行为动机,活动意识以及行为的参与方式等多个方面。第四,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培育的问题。器物层面主要包括在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宣传方式等方面,制度方面则是制度的学习和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精神方面是网球文化精神方面的传承不足,行为方面是学生主动参与网球的行为过于单调。第五,明确成都市高校当前文化培育的不足,加大对网球项目的各项投入。第六,找出阻碍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培育的原因,对其整体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优化策略。第七,成都市高校文化培育的优化策略:培育高校网球器物文化,要做到内外合作,加强校内资源合理利用和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高校网球制度文化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对待网球运动的参与者;培育高校网球精神文化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高校网球行为文化,需要单位与单位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辅相成,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网球运动。

陈纵[3](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董倩[4](2020)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内核部分,是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制度产生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高校制度文化体现了显性制度与隐性文化内在的有机统一。学校制度文化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反映,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高校制度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艰巨的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出发,探究其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文以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创新点,为文章梳理出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基本含义的廓清、两者契合性的解析和意义的阐释,为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了基点和依据。第三部分,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探究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高校制度文化本身的规范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创新发展、高校制度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四个方面,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

申颖芳[5](2020)在《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是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精神更代表了中国高等学校的风貌。时至今日,从总体来看,中国大学精神得到继承、坚守和发展。但在新的时代和形势条件下,大学精神在一些大学也出现了滑坡和虚化的现象。为推动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中国大学精神重塑势在必行。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国家提出深化治理体制改革,治理理论作为流行的管理理论,有许多特征跟大学精神的元素不谋而合,利用其多元、法治、协商等先进理论,可以为大学精神重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借鉴。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阐述了中国大学精神既有传承创新,又存在一定重集中管理、重眼前利益、重专业技能、重约束管制等问题的客观现实,并分析中国大学精神偏颇根源在于管理理念、短视效应、社会功利、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在治理理论视域下,提出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的原则与主体,最后探析了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的具体路径,分别从创新跟进、法制保障、价值引领、文化熏陶四个方面,充分调动师生、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作用,从跟进社会经济需求、法制保障学校科学管理、强化价值引导和构建校园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的可行方法,以期为重塑大学精神有所助力。

岳中丽[6](2020)在《燕京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主义思潮激荡。五四运动爆发后,青年学生群体逐渐步入政治舞台中央,成为影响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角色。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在国家政治前途命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学校园成为国共较量的主要阵地。双方极力争取大学生加入各自阵营,为此国共两党分别将自身组织触角、意识形态渗透在大学校园内,进而形成波澜壮阔的校园政治文化。燕京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办,深受美国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又产生于民族主义思潮激荡的五四运动时期,因此自成立之日起,燕大就有着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传统。在校长司徒雷登的领导下,燕京大学始终秉持“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办学理念,使得燕京大学始终弥散着民主自由之风。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在高校内设置训导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控制,而燕大只设有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因而国民党在燕大的影响力较弱。相反,中共燕大地下党支部及中共外围组织相继在燕大发展壮大,并以此为基础,组建进步社团,开展进步文化活动,阅读马克思主义等进步书籍,极大地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另外,团契作为比较独特的学生组织,注重友谊的培植及学术的研讨。抗战胜利后,燕大团契领导权逐渐由进步学生所掌握,因而团契活动也愈发具有革命色彩。契友之间互相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欣赏和阅读进步的文艺作品和电影,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的革命洪流之中。通过这些活动,使燕大学子在无形之中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燕大学子继续弘扬一二·九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精神,始终站在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最前列,并采取壁报宣传、社团演出等斗争方法,有力地配合着国统区的学生运动。中共燕大地下党员与校内三青团分子、特务学生也展开强有力的较量,从而使爱国民主、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在燕大生根发芽。综上可知,正是由于燕大有着西方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才催生出燕大师生接受中国革命文化的土壤,进而让燕大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为解放区输送大量革命人才。因而在1949年国家政权鼎革之际,燕大学子面临政治抉择时,最终选择与中国共产党一起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常宝玺[7](2020)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高校场域不断加强文化育人工作,致力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要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对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了指导和规范,文化育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之一。当高校文化育人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已经确证时,关键的问题便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这就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解析出这一育人体系蕴含的内在逻辑,进而论析它的实践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皮埃尔·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为分析依据,以教育政治学为分析视角,分四个部分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及其实践理路。首先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界定、内涵特征解析、理论依据说明等。随后对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及其蕴含逻辑进行了分析。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式,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文化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内在要求。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际上是一个以文化为内容、政治为引领、教育为载体的育人体系。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为依托,详细论证了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的形成过程,指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蕴含的文化、政治、教育三重逻辑是在国家发展的总体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从运行结构、运行机制、实现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增强文化育人成效的实践理路。

谈悦[8](2020)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制度文化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高校的要求、制约与影响,它通过反映高校制度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既为所有高校师生明确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制约并引导着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向。其本质是为了将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因素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行为,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具体功能提供引导和激励。高校制度文化强调依法治校,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主张构建各具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形成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现代高校治理机制,营造催人奋进、自由民主、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是高等教育的灵魂与精髓,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制度文化培养人、激励人、鼓舞人、完善人,不断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更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任务。现代教育理念表明,只有建立了现代高校制度,才谈得上建立一流高校,纵观国内外一些知名一流高校,其之所以引领风骚,就是因为其拥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独特品质的制度文化。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管理的意愿得以贯彻,使校园内各种行为得以约束和规范。因此,可以说高校制度文化对于高校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使国家意志得以体现、办学主张得以贯彻、学生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高校制度文化通过正面地灌输、深入地引导,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逐渐使浸润其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心灵提振和行为校正,高校要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关注独立人格和学生个性的培育,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和利益诉求,使高校制度文化在增强高校治理效能的同时,成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广阔舞台中探寻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本研究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吸收借鉴教育学、制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文化育人的视角探究利用高校制度文化教化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并对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第一章对制度、制度文化、高校制度文化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高校制度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底蕴、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行为文化为表现的核心要素,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多样性、濡染性特征。第二章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观点:育人功能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功能,具体表现为高校制度文化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明确的价值引导,有效规范个体行为,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积极培育时代新人。第三章分析了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现状,发现高校制度文化育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在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和载体运用方面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第四章有针对性地从明确价值理念、完善制度体系以及发挥载体功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张斯文[9](2020)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征鲜明、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焕发大学生激情,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崇高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信仰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确立了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进行论述,阐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构建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王佳琪[10](2019)在《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肩负着时代重任,只有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才能成为现实。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文化的影响下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育人功能以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研究,比较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者存在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及重要平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在对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后,进二步认识到了大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开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河作既要运用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完善并创新解决方法。不仅要从对大学生的教育入手、还要利用大学文化,从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网络文化分别落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充实精神文化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度,健全制度文化筑强理想信念教育保障,改善环境文化营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丰富行为文化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度,创新网络文化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宽度,从而拓宽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为“中国梦”奋力拼搏。

二、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校园文化何以育人 ——基于卓然小学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校园文化
        (三)小学校园文化
        (四)育人价值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叙事研究法
第一章 卓然小学校园文化概貌
    一、卓然小学简介
    二、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印象
        (一)卓然独立天地间
        (二)国学根基:以礼育为核心
        (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
    三、卓然小学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
        (一)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
        (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浸润
        (三)卓然小学的整体转型性变革
第二章 中国风——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祭孔仪式——追寻先人之道
        (一)博学以文,约之以礼
        (二)博古通今,源远流长
        (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开笔礼——小小少年初长成
        (一)卓然独立天地间
        (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三、茶育——茶礼入心境
        (一)传世诗书光华中
        (二)一寸光阴一寸金
    四、国学课堂——致敬华夏风华
        (一)循循善诱
        (二)因材施教
        (三)灿若繁星
    五、山水道——且以山水明远志
        (一)任重而道远
        (二)春种一粒粟
        (三)谁言天地宽
第三章 国际范——与世界对接
    一、烘焙课程——生活即教育
    二、外语教育——中西兼容
        (一)取长补短
        (二)海纳百川
        (三)吐故纳新
第四章 卓然人——卓然独立越而胜己
    一、神秘岛——梦开始的地方
    二、职业角色扮演——“我”期望成为的自己
    三、秋之运——校运会
    四、夏之旅——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五章 校园文化的育人分析
    一、卓然小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开拓创新
        (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卓然独立的现代人
    二、卓然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
        (二)师生角色转化
        (三)强调交互生成的教学过程
        (四)教育评价转换与文化更新
    三、影响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学生与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三)校长角色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四、卓然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宿舍文化仍有待加强
        (二)“国际范”的教育还待充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校园文化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成都市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高校网球运动迅速发展
        1.1.2 高校网球文化缺失的不利影响
        1.1.3 文体精神的相关要求
        1.1.4 高校校园对培育网球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已有研究评述
第二章 高校校园网球运动的构成及特性
    2.1 高校发展网球运动的特殊性
        2.1.1 物质、环境优势
        2.1.2 人才优势
        2.1.3 科研和信息优势
    2.2 网球文化的内涵
    2.3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内涵
    2.4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构成
        2.4.1 高校校园网球器物文化
        2.4.2 高校校园网球精神文化
        2.4.3 高校校园网球制度文化
        2.4.4 高校校园网球行为文化
    2.5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基本特征
        2.5.1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具有辐射性
        2.5.2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具有时代性
        2.5.3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具有协同性
    2.6 高校校园网球文化的功能
        2.6.1 导向功能
        2.6.2 规范功能
        2.6.3 教育功能
        2.6.4 激励功能
第三章 成都市校园网球文化的现状
    3.1 校园网球器物文化发展现状
        3.1.1 网球场地设施发展现状
        3.1.2 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现状
        3.1.3 高校网球文化宣传媒介
    3.2 校园网球制度文化现状
    3.3 校园网球精神文化现状
    3.4 校园网球行为文化现状
第四章 成都市校园网球文化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物质文化方面
        4.1.1 学校进行的网球文化活动较少
        4.1.2 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1.3 校园网球文化宣传工作不到位
        4.1.4 学校开展网球知识方面的培训、互动不够多
    4.2 制度文化方面
        4.2.1 学校很少提供制度、政策方面的相关学习
        4.2.2 学校没有完备的网球竞赛管理组织体系
    4.3 精神文化方面
    4.4 行为文化方面
第五章 制约成都市高校网球文化培育的因素分析
    5.1 整体的体育氛围不浓厚
    5.2 网球基础设施更新缓慢
    5.3 网球资源利用不合理
    5.4 高校网球文化培育共同体尚未形成
第六章 成都市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培育的优化策略
    6.1 合理配置成都市高校校内网球资源
    6.2 开发利用成都市高校网球社会资源
    6.3 “以人为本”培育成都市高校网球制度文化
    6.4 增加成都市高校学生网球活动方式
    6.5 引导成都市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球价值观
    6.6 传承网球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6.7 “相辅而行”培育成都市高校网球行为文化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教师问卷调查
附件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三 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四 访谈提纲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方面
        (二)国外方面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二、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向性
        二、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三、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同性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二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
        一、政治导向
        二、目标导向
        三、规则导向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
        一、制度的“硬”约束
        二、文化的“软”约束
        三、由他律实现自律的过程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激励功能
        一、文化激励,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二、民主激励,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奖惩激励,引导学生的行为动机
        四、公平激励,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第四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
        一、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整合价值取向
        三、凝聚制度共识
第三章 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实现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互动
        一、坚持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理念
        二、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三、促进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二节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的规范建设
        一、“群策群力”打造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
        二、“制度公平”保证制度文化的公平公正
        三、“多元开放”完善制度文化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促进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增强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二、以规则教育为基础,创新制度文化体系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增强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时代性
        一、制度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
        二、制度文化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相结合
        三、制度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1.2.2 大学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
    1.3 概念界定
        1.3.1 治理
        1.3.2 大学精神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精神重塑的必要性
    2.1 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2.1.1 合格人才需要大学精神作为底蕴
        2.1.2 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2.2 服从教育规律的需要
        2.2.1 不断推进学术自由
        2.2.2 新兴探索民主治校
    2.3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2.3.1 改革开放伴随的交流引进
        2.3.2 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越物质
        2.3.3 法制建设的推陈出新
    2.4 构筑中国精神的需要
        2.4.1 “中国精神”的深厚支撑
        2.4.2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呼唤
        2.4.3 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要求
第3章 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与原因
    3.1 中国大学精神的坚守与创新
        3.1.1 大学精神的优良传承
        3.1.2 大学精神的发展弘扬
    3.2 中国大学精神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重专业技能,求真精神不足
        3.2.2 重约束管制,创新精神不足
        3.2.3 重集中管理,民主精神不足
        3.2.4 重眼前利益,规划意识不强
    3.3 中国大学精神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管理理念的落后
        3.3.2 短视效应的影响
        3.3.3 社会功利的诱惑
        3.3.4 服务意识的淡漠
第4章 治理理论视域下大学精神重塑的原则和重点
    4.1 大学精神重塑的基本原则
        4.1.1 坚持党的领导
        4.1.2 依法依章的原则
        4.1.3 继承性与超越性原则
        4.1.4 普遍性与差异性原则
    4.2 各主体应注重的要点
        4.2.1 社会调整对高校评价的单一化取向
        4.2.2 政府改变对高校资源的单一控制
        4.2.3 学校制定终身教育和长远培养目标
        4.2.4 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大学精神重塑
第5章 治理理论视域下大学精神重塑的具体路径
    5.1 创新理念和体制
        5.1.1 深化民主管理新体制
        5.1.2 坚持多元协同新理念
    5.2 强化法治保障
        5.2.1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5.2.2 落实依法治校实践
    5.3 高扬正确价值观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
        5.3.2 优秀传统价值观引导
        5.3.3 教师职业道德引导
    5.4 丰富校园文化
        5.4.1 挖掘校园文化传统
        5.4.2 彰显校风文明
        5.4.3 展示文化环境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6)燕京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时局与大学校园政治文化
    第一节 战后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美苏对立的世界形势
        二、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
    第二节 战后大学校园内的国共政治组织
        一、国民党党、团组织的发展与衰微
        二、中共地下党组织蓬勃发展
    第三节 国共两党在大学校园内的思想渗透与传播
        一、战后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延续
        二、社团组织与进步思想的传播
    第四节 中共地下党与三青团的较量
        一、社团文化活动中的对垒
        二、学生运动中的博弈
第二章 燕大民主学术文化
    第一节 司徒雷登与燕大校园文化传统
        一、开明博爱的校风
        二、激进的学运传统
    第二节 燕大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学术自由、兼收并蓄
        二、鼓吹革命、激烈讨论国事
第三章 燕大学生组织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一节 社团与革命思想
        一、学生社团组织
        二、启蒙思想的社团活动
    第二节 团契与进步文化
        一、燕大团契
        二、启迪心灵的团契生活
第四章 燕大学潮与中共的革命文化
    第一节 燕大地下党组织及外围组织
        一、中共燕大地下党组织
        二、中共燕大外围组织
    第二节 中共地下党与三青团在燕大的角逐
        一、助学运动与“难区同学会”
        二、夺取学生自治会领导权
    第三节 学潮下的燕大校园政治生态
        一、战后燕大学生生活状况
        二、学运中革命文化的发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
        2.文化育人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特征
        1.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内涵
        2.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及其实践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2.皮埃尔·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
        3.教育政治学理论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必要性及其逻辑分析
    (一)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1.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需要以文化人
        2.高校的文化属性能够实现以文育人
        3.文化育人成效诉诸有效的育人实践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蕴含的基本逻辑
        1.文化为内容
        2.政治为引领
        3.教育为载体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的形成过程
    (一)雏形阶段:校园文化的兴起与重视
        1.“两个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2.“校园文化”的出场与发展
    (二)拓展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使文化育人逐渐形成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成阶段:“文化育人”话语的形成及体系化发展
        1.“文化育人”话语的形成
        2.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践理路
    (一)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运行结构
        1.文化内容的供需结构
        2.育人“源头”的差序结构
        3.成效实现的主客体结构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运行机制
        1.文化内容的匹配适应机制
        2.文化育人实施过程的协同机制
        3.文化内核的同化顺应机制
        4.育人成效的内化与外化机制
    (三)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
        1.完善文化育人的制度设计
        2.拓展文化育人的丰富内涵
        3.整合校内外各方的育人力量
        4.创建文化育人的信息化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概念
        一、制度
        二、制度文化
        三、高校制度文化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要素
        一、以精神文化为底蕴
        二、以物质文化为载体
        三、以行为文化为表现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一、规范性
        二、强制性
        三、多样性
        四、濡染性
第二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一节 育人功能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功能
        一、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
        一、明确价值引导
        二、规范个体行为
        三、增强集体意识
        四、培育时代新人
第三章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取得的成效
        一、制度文化受到重视,为高校育人活动提供指引
        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为高校育人活动保驾护航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二、高校现有制度体系有待优化完善
        三、制度文化育人载体功能发挥不足
第四章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传导明确的价值取向
        一、依法治校: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基本遵循
        二、育人为本: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和而不同: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合理规划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前提基础
        二、科学完备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
        三、传承创新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四、推陈出新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
    第三节 发挥育人载体的作用
        一、依托班级自治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三、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全面推进高校制度文化育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文化的基本概述
    2.1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2.1.2 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2.2.1 思想引领功能
        2.2.2 熏陶塑造功能
        2.2.3 凝聚激励功能
        2.2.4 传播辐射功能
    2.3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3.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3.3 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文化建设调查设计
        3.1.1 问卷调查的构建维度
        3.1.2 具体调查方法
        3.1.3 调查对象
    3.2 大学文化建设基本现状调查及分析
        3.2.1 大学外部物质建设变化显着
        3.2.2 大学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3.2.3 大学不断完善更新规章制度
        3.2.4 大学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3.2.5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大
    3.3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显着特点
        3.3.1 物质文化彰显现代科技
        3.3.2 精神文化突出文化底蕴
        3.3.3 制度文化更加健全规范
        3.3.4 行为文化引领学生行为
    3.4 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物质文化存在单—趋同化现象
        3.4.2 精神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
        3.4.3 制度文化存在局部功利化倾向
        3.4.4 行为文化存在表面肤浅化情况
第四章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构建特色物质文化,打造环境育人基础
        4.1.1 借鉴先进理念,创新校园整体设计
        4.1.2 美化校园景观,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4.1.3 注重建筑保旧建新,传承优秀校史文化
        4.1.4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4.2 提升精神文化内涵,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4.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4.2.3 注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4.2.4 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始终
    4.3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科学育人保障
        4.3.1 以大学章程制定为契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4.3.2 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创新大学制度文化
        4.3.3 以立德树人为制度设计前提,创新育人软环境
        4.3.4 以学生第一教师优先为理念,坚持服务育人导向
    4.4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4.4.1 加强“三风”建设,带动校园风气
        4.4.2 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内涵
        4.4.3 强化榜样教育,明确行为导向
        4.4.4 发挥网络优势,规范网络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相关理论界说
    2.1 大学文化
        2.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2.1.3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2.2 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2.1 大学生理想信念
        2.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2.3 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3 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2.3.1 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差异性
        2.3.2 大学文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二性
3.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果
        3.1.1 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3.1.2 行动上的贯彻落实
    3.2 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消极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3.2.2 制度的约束力不强使教育缺少实效性
        3.2.3 教育环境只注重表面建设而忽略内在
        3.2.4 教育活动的市场化使不良风气蔓延
        3.2.5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容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
    3.3 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相关文化制度不够具体化
        3.3.2 高校自身文化建设不足
        3.3.3 外部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4.加强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4.1 充实精神文化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度
        4.1.1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4.1.2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健全制度文化筑强理想信念教育保障
        4.2.1 建立健全制度彰显以大学生为中心
        4.2.2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4.3 改善环境文化营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
        4.3.1 完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校园学风
        4.3.2 营造人文氛围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
    4.4 丰富行为文化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度
        4.4.1 增加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4.4.2 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
    4.5 创新网络文化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宽度
        4.5.1 加强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
        4.5.2 利用网络特性丰富教育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校园文化何以育人 ——基于卓然小学的叙事研究[D]. 范崟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成都市高校校园网球文化培育研究[D]. 丁智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董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研究[D]. 申颖芳. 南华大学, 2020(10)
  • [6]燕京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研究(1945-1949)[D]. 岳中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逻辑及其实践研究[D]. 常宝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谈悦.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9]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D]. 张斯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大学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王佳琪.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