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述T形刚构箱梁悬浇施工高程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炜[1](2021)在《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文中提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因其具有变形小、线形优美、易于养护、行车舒适、抗震性能良好等诸多优点,在各类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续梁桥的施工方式大多数为悬臂现浇,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过程复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对主梁的内力及变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主梁线形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成桥后的主梁内力接近设计理论值,确保桥梁安全施工,就需对桥梁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新野县新建白河特大桥为背景,结合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采用正装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施工监控理论依据。主要做了如下分析:(1)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的Midas civil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主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计算出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理论挠度值和截面的理论应力值,并对理论值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依据。(2)根据现场实测的主梁挠度,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参数识别,获得其真值,根据识别结果调整计算模型,使模型尽量接近主梁的真实状态。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灰色预测模型,对主梁挠度值进行预测,预报主梁的预抛高,提供监控指令。(3)对白河大桥主桥的施工全程跟踪监测,采集大桥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挠度值和控制界面的应力值,并将实测值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全面了解大桥的线形变化情况和安全状况,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确保合龙段的相对标高偏差小于规范允许规定值,使得成桥后的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4)针对大体积0#块混凝土浇筑制定了冷却方案,预防箱梁温度裂缝的产生,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热-流、热-构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0#块整体以及冷却水管周围混凝土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混凝土是否会开裂,近而判断冷却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李朋举[2](2020)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变形预测方法》文中提出连续刚构桥主梁连续、墩梁固结,具有结构刚度大、行车平顺舒适等优点,且无需设置支座、施工快捷。随着采用悬臂施工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不断增多,与其相关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控制理论日益受到关注。为了保证桥梁施工过程中主梁受力和变形始终符合规范要求,对结构悬臂施工进行线形和应力控制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材料性能(如混凝土容重、弹性模量、收缩徐变等)、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施工工艺等)等因素和施工观测的不确定性,会对桥梁线形、应力和合龙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针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上部结构悬臂施工的特点,对悬臂施工中线形和应力进行研究,并结合一座(65+120+65)m在建连续刚构桥,对考虑桥梁长期性能的施工控制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控制技术的内容、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建立了现场施工控制系统。(2)根据施工图及相关规范,建立(65+120+65)m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总结了该桥悬臂施工过程的受力与挠度变化规律,研究了结构自重、混凝土弹性模量、预应力损失、主梁整体升降温和混凝土徐变等主要影响参数结构的挠度和内力的影响,确定了影响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主要因素。(3)开展了实桥采用的机制砂混凝土徐变试验,将试验结果与规范推荐的徐变模型进行对比,利用徐变试验数据对CEB-FIP90徐变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了该桥机制砂混凝土的徐变预测模型公式。(4)设计了(65+120+65)m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方案,根据试验得到的徐变预测模型和我国现行规范的徐变模型,运用Midas/Civil对连续刚构桥的变形和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徐变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更为吻合,能够提高桥梁施工预测精度,并以此调整了该桥所用的预拱度。
牛普[3](2020)在《边中不平衡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通过结合了T形刚构桥和连续梁桥的结构优点,凭借这种结构优势,在桥梁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连续刚构桥在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特点、施工特点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导致桥梁线形与结构内力不符合设计要求,从而在施工过程和成桥之后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桥梁的施工进行严格监控。本文依托某三跨连续刚构桥(70+200+70m)为工程背景,针对该桥存在边中跨不平衡的特点,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控制与合龙施工进行研究。本论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其合龙施工关键技术——顶推和劲性骨架的施工,基于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全桥以及劲性骨架局部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并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在顶推施工研究过程中,通过考虑顶推与不顶推两种工况下,主梁纵向水平位移、主梁内力及桥墩内力的计算分析,得出顶推力对桥梁结构位移与内力影响的分析结果,并进行总结。针对劲性骨架的结构验算计算,基于劲性骨架局部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得出劲性骨架强度和稳定性均满足要求,保证合龙段施工的质量,并为顺利合龙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介绍了桥梁施工控制的相关基本理论,并简单叙述了连续刚构桥的施工工艺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连续刚构桥进行施工监控的研究,主要内容为线形监控和应力监控,其中针对边中跨不平衡施工阶段,对主梁的线形与应力进行监控数据分析。依据监控单位所制定的监控方案,制定实际现场线形和应力监控的方法、流程、内容以及控制措施。该部分主要依据现场监控量测的监控数据,结合理论模型计算数值来对该桥进行施工监控控制,使得线形和应力满足设计要求,最终保证顺利合龙。
曲文杰[4](2020)在《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是需要长期服役的土木工程建筑,桥梁工程是整个公路网中的咽喉工程,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营效率,甚至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海湾特大桥由于地处特殊施工环境,且桥梁结构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很高。因此,必须对桥梁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运输、装配及桥梁结构安全稳定性进行科学设计分析,确保桥梁修建以及服役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从而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安海湾特大桥为工程背景,从梁体结构运输、吊装和安装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关键环节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分析了运输船装载单幅103m钢箱梁关键过程中的船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梁体绑扎强度和横向作用力大小均符合船体稳定性的要求。(2)建立MIDAS仿真模型,分析钢混关键结合段产生的轴力、弯矩、扭矩和剪力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结合段可以顺畅可靠传递各种荷载,且过渡段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满足要求。(3)在桥梁钢格室内填充微膨胀纤维混凝土,通过两端分别锚固于钢箱梁刚度过渡区和混凝土梁横隔梁上的预应力短束达到了钢箱梁与混凝土箱梁紧密结合的目的。(4)对钢箱梁单元包括顶板、底板、腹板、隔板、挑臂单元等关键流程制作了 3D可视化效果图,同时可视化再现了大节段钢箱梁节段制作过程。(5)钢混结合段吊装采用先起吊钢混结合段钢梁,精确调位后采用劲性骨架锁定,安装吊模、绑扎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定位。(6)大节段运输至桥位、利用千斤顶将大节段提升至距结合段底板0.5m处,根据数据配切大节段端头余量、大节段吊装就位和环缝焊接,形成了大节段顺利吊装与钢混结合段两端接口顺利对接的精度控制关键技术。该论文有图49幅,表20个,参考文献32篇。
王安[5](2020)在《大吨位双向不平衡转体施工控制及RPC组合球铰参数分析》文中提出转体施工作为跨越复杂地形条件的一种独特的桥梁施工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跨越铁路立交的桥梁建设而言,转体施工无疑是最有效和影响范围最小的施工方式。而针对大吨位、大悬臂、宽桥幅的不平衡转体T构桥的转体施工来说,技术难度更大,技术精度要求更高,转体施工时不平衡配重等复杂过程是转体施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托国道108线禹门口公路大桥西引桥项目进行转体施工技术研究。在称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对T构不平衡施工及不平衡配重进行研究,对主梁和局部零号块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性能和施工控制进行研究,对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混凝土组合球铰受力性能和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接触应力拟合曲线的方法计算球铰的静摩擦系数。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收集资料与类似工程施工称重方法,总结已有经验,并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讨论其合理性。随后建立该桥的不平衡力矩模型,对不同类型的称重、配重方法进行模拟,提出适宜该项目的称重、配重方案。通过现场实际测量,确定不平衡力矩、摩阻系数、偏心距,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修正模型参数,使其保持状态一致。根据更新后的模型参数,再次对配重方案进行修正,完成转体梁的配重方案,确定配重重量、位置,等待转体施工结束,汇总所有称重、配重各阶段资料,进行汇总与数据处理,最后得出一套适宜该转体类型的称重、配重方法。(2)对依托项目的转体施工监控进行研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计算控制截面的应力与变形,预测各施工阶段控制点的标高。比较分析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预测数据微调来减少误差,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施工。(3)对悬浇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局部结构0号块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分别建立T构梁单元模型以及0号块实体有限元模型,考虑实际的荷载状态,对模型进行实时修正,并结合现场监控体系对主梁受力性能实施监测,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最终得到一套适用于转体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方法与监控体系,为类似的桥梁施工计算与控制提供借鉴。(4)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RPC球铰受力状态,收集和归纳总结各种计算球铰静摩擦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建立新的球铰摩阻力矩计算数学模型,推导球铰摩阻力矩和静摩擦系数计算公式。比较采用常规公式和新公式在称重试验过程中的静摩擦系数大小,比较常规公式计算和实际牵引力反推计算的静摩擦系数存在的偏差,检验新公式计算的静摩擦系数是否与实际牵引力反推计算的静摩擦系数吻合,以此来验证新公式的准确性。
张成奇[6](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及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及市政道路建造突飞猛进,而桥梁工程作为跨越障碍的通道,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初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桥由于存在很大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大跨、耐久、经济、安全等众多需求,因此具有诸多优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备跨度大、刚度大、变形小且造型美观、车辆行驶平稳舒适、受力合理、抗风抗震性能好等众多优点,成为(40150)m跨径范围的常见桥型。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采用悬臂浇筑法居多,在悬臂施工中梁体经历持续的变化过程,主梁的受力状态和线形也就会变得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控制中,发现并研究了悬臂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尽管此种桥型的研究已经很普遍,但是从施工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仍具有意义。本文以平江特大桥连续梁为工程依托,主要的研究分析内容如下:(1)简述了实例桥梁的工程概况,列出上下部结构以及必要的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阐述了临建结构中零号块支架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条件,对支架的设计检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确保连续梁零号块的施工安全。此外进行最不利偏载组合下的临时固结计算分析,指出施工前对已设计的关键环节进行复核是很有必要的。(2)针对该连续梁的此种固结模式,建立了多种临时固结简化模型,对其在解除前后的内力及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刚性连接+弹性连接一般+一般支承”进行模拟的支承其内力表现最为确切,而直接进行节点“一般支承”的约束方法误差最大,不建议采用。结合实际工程得出,在连续梁建模的时候最好建立桥墩模型,为悬臂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拱度。可为同类型连续梁桥施工建模提供借鉴。(3)对于边跨不平衡段施工中的配重问题开展分析,指出务必在施工中要做到“边施工边配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桥梁施工安全可靠,对后期的精确合龙奠定基础。(4)阐述了施工控制的方法及必要性,建立反映实际施工顺序的有限元模型,对各施工阶段的应力及挠度进行实测分析,对于应力测试原理进行叙述,利于仪器安装及采集时间的判断。最后对悬浇节段的立模标高设置进行计算分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5)指出施工中所采用的先进工艺以及不按设计顺序张拉钢束所造成的危害。旨在为今后施工提供参照,不断提升连续梁桥的施工技术水平,建成安全优质工程。
张亚杰[7](2019)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组合桥施工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刚构拱组合桥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创新桥型,以其跨越能力强,结构整体刚度大、施工方便、外形美观轻巧等优势,近年来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得到采用。该桥型为高次超静定结构体系,结构内力受到温度变化、收缩、徐变、基础变位、各部位的刚度以及梁、拱施工方案的影响,为保证施工过程安全和成桥质量,在实际应用时,应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对主梁悬臂浇筑的施工全过程以及钢管拱原位拼装施工方案和低支架起拱安装施工方案进行了仿真研究,并通过主梁变形和应力的现场监控,基于监测数据对主梁实际线形和应力情况做出了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主梁施工阶段全过程仿真分析与现场监控研究:基于Midas civil仿真分析了主梁施工阶段全过程的结构响应,计算得到了各梁段的预拱度以及已施工梁段的立模标高,并基于现场监控技术测得了主梁的实际变形与应力状态。研究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主梁已施工梁段实际标高与理论标高接近,主梁线形控制良好;主梁的应力处于安全状态,其中底板应力控制良好,顶板应力监测时宜采取增设表面应变计等措施以便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钢管拱原位拼装施工方案仿真研究:基于Midas civil模拟分析了钢管拱原位拼装支架的应力、变形与稳定性状态以及支架对主梁结构状态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该支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并且横桥向风荷载对该支架的横向稳定性影响有限,而且主梁的变形和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从而验证了该施工方案的安全性。(3)钢管拱低支架起拱安装施工方案仿真研究:基于ANSYS模拟分析了拱肋在不同矢高状态下的结构状态以及拱肋在设计拱轴线位置的体系转换过程。研究表明,中间铰宜设置于拱顶,并为安全考虑,建议将25米作为拱肋起拱时的初始矢高,同时考虑到该拱肋结构的特殊性,后期宜进行模型试验以便校核其稳定性;其次,当拱肋在矢高25米状态下起拱前移时,矮支架对拱肋的竖向下挠起到了良好的抵抗作用,拱肋向前推移0.2米后,拱肋与支架已经完全脱离,并且拱肋前移过程中,拱肋与移动台车的连接构件的受力较大,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同时拱肋在设计轴线位置合龙时应注意对拱肋变位进行调整。
刘尧[8](2019)在《多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技术及线形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桥梁结构中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结构简单,受力合理,应用广泛。同时,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施工监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改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兴市某桥梁为工程背景,综合分析了长联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工艺和监测手段,以及一些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全文完成了以下几点主要工作:一是简要介绍了连续梁桥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以及相关预测理论的发展情况。概述了多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工艺以及桥梁施工监控的意义。二是针对连续梁桥的施工情况,对长联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技术及桥梁施工监测手段进行概述说明,并对施工中的标高控制工艺加以说明。三是根据连续梁桥悬臂浇筑的施工特点,详细介绍了贝雷桁架挂篮的设计、组装,并对挂篮施工进行了计算分析。四是针对预应力连续梁桥预应力施工的特点,对预应力施工工艺进行说明及相关理论计算内容做出了阐述,并且就温度荷载作用下,采用不同单元的有限元模型的适用性作出了分析,并讨论了收缩徐变参数选取对其曲线的影响。五是概述了工程施工监测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连续梁桥施工监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施工监控是保证桥梁施工能达到设计状态的关键,并采用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两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并两种预测手段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第六部分是本文研究成果的结论,指出了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贺凯[9](2019)在《山区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连续刚构桥凭借其优良的受力性能、经济的造价、便于施工、行车舒适等优点在具有深沟峡谷地貌和起伏崎岖地形的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此类桥型施工工序较为复杂、难度大、风险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及高精度的实现设计目标,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进行施工控制就必不可少。本文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路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山区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述了桥梁施工控制的关键问题以及桥梁结构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经典计算方法,并根据其适用性选取了符合本工程实况的正装计算理论方法;对施工过程的调控手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施工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2)采用前进分析法对中路大桥进行仿真计算,建立了中路大桥有限元模型,并依据仿真结果结合余弦曲线分配法得到了中路大桥主梁预拱度值;通过仿真计算揭示了混凝土容重、弹性模量、预应力等参数对主梁应力、挠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主梁的应力与线形监控方案,建立了中路大桥施工控制体系。(3)基于挂篮预压实测数据,拟合得到了其荷载-变形关系式,并结合理论实测数据对荷载-变形关系式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采用修正后的关系式对各施工阶段的挂篮变形进行了精准的预测,提高了主梁线形控制精度。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确定了中路大桥跨中合龙口的最优顶推力,有效的改善了大桥合龙后的内力状态。中路大桥的施工控制结果表明:主梁线形与结构应力控制效果良好,成桥后的结构安全可靠,线形平滑流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4)中路大桥地处V型山区,温度效应对主梁结构的应力和挠度影响较为复杂。基于大量的现场温度实测数据得到了在V型山区地形地貌特点下的连续刚构桥箱梁截面的实测温度场,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研究了主梁温度场和主梁有无铺装层条件下,日照一半、日照全桥、整体升温三种工况下的温度效应。
谭争志[10](2018)在《悬浇箱梁合拢段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我国桥梁建设中,大跨度桥梁普遍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随着跨度越来越大,合拢段质量控制难度也有所增加。结合本溪北地跨线桥悬臂浇筑合拢段施工过程,介绍并分析了合拢段采用钢支撑及钢绞线临时锁定、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洒水养护及通风降温等施工控制措施。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悬臂箱梁合拢段施工质量及桥梁使用寿命,为同类悬臂浇筑桥梁合拢段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二、浅述T形刚构箱梁悬浇施工高程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T形刚构箱梁悬浇施工高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方法 |
1.2.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目的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 |
1.3 施工控制的内容 |
1.4 桥梁施工监控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白河特大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白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2.1.2 设计技术标准 |
2.1.3 主桥结构设计 |
2.2 白河特大桥有限元仿真计算 |
2.2.1 结构计算参数 |
2.2.2 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 |
2.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3.1 位移分析 |
2.3.2 应力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及挠度预测 |
3.1 施工监控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 |
3.1.1 参数识别法 |
3.1.2 最小二乘法 |
3.1.3 灰色预测系统 |
3.2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 |
3.3 白河特大桥主梁挠度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白河特大桥施工监测及成果分析 |
4.1 现场监测体系的构成 |
4.2 线形监测 |
4.2.1 预拱度的设置 |
4.2.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4.2.3 挂篮预压 |
4.2.4 测点布置 |
4.2.5 误差控制 |
4.2.6 线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 应力监测 |
4.3.1 测试仪器的选择 |
4.3.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4.3.3 测试内容 |
4.3.4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0#块水化热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ANSYS热分析简介 |
5.2 0#块ANSYS有限元模型 |
5.2.1 冷却方案 |
5.2.2 模型计算参数 |
5.2.3 单元选择及介绍 |
5.2.4 ANSYS计算模型 |
5.3 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1 温度场计算结果 |
5.3.2 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3 冷却水参数分析 |
5.4 温控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变形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应用现状 |
1.2.2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控制理论 |
2.1 概述 |
2.2 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2.2.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2.2.2 施工控制的方法 |
2.3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仿真模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施工模拟仿真分析 |
3.2.1 结构计算基本参数确定 |
3.2.2 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
3.3 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1 结构自重的影响 |
3.3.2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3.3.3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3.3.4 温度作用的影响 |
3.3.5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制砂混凝土徐变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2 混凝土试验方案 |
4.2.1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 |
4.2.2 机制砂混凝土轴心受压徐变试验 |
4.3 试验结果 |
4.3.1 徐变试验结果 |
4.3.2 徐变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 |
5.1 线形控制 |
5.1.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5.1.2 主梁测点的布置 |
5.2 应力控制 |
5.2.1 测量仪器的选择 |
5.2.2 测点布置 |
5.3 徐变预测模型应用和监测结果分析 |
5.3.1 线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2 应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
5.4 桥梁预拱度的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边中不平衡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 |
1.1.2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 |
1.1.3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方法 |
1.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理论 |
1.2.1 桥梁施工控制内容 |
1.2.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1.2.3 合龙施工控制内容 |
1.2.4 合龙施工控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不平衡连续刚构桥合龙施工阶段仿真分析 |
2.1 引言 |
2.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桥梁主要技术标准 |
2.2.3 主要材料 |
2.2.4 计算基本资料 |
2.2.5 施工阶段划分 |
2.2.6 计算模型建立 |
2.3 合龙顶推施工阶段模拟计算分析 |
2.3.1 合龙顶推的作用 |
2.3.2 合龙顶推施工工艺 |
2.3.3 顶推力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性分析 |
2.4 合龙劲性骨架施工模拟计算分析 |
2.4.1 劲性骨架的作用 |
2.4.2 劲性骨架的设置 |
2.4.3 劲性骨架结构计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平衡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监控研究分析 |
3.1 引言 |
3.2 施工监控量测内容 |
3.2.1 线性监控量测 |
3.2.2 应力监控量测 |
3.3 主梁施工线性控制 |
3.3.1 预拱度设置研究 |
3.3.2 立模标高计算 |
3.3.3 中跨不平衡段施工阶段 |
3.3.4 最大悬臂阶段 |
3.3.5 合龙施工阶段 |
3.4 主梁施工应力控制 |
3.4.1 悬臂施工过程应力监控 |
3.4.2 中跨不平衡段施工过程应力监控 |
3.4.3 合龙过程应力监控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背景 |
2.2 自然条件 |
2.3 施工关键点分析 |
3 施工关键环节理论分析 |
3.1 箱梁钢-混结合段传力机理 |
3.2 钢箱梁运输绑扎强度分析 |
3.3 钢混结合段装载稳定性分析 |
3.4 钢混结合段临时支架稳定性分析 |
3.5 临时锁定结构受力分析 |
3.6 横梁双拼HN500型钢受力分析 |
3.7 劲性骨架受力分析 |
4 钢混结合段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4.1 施工总平面布置 |
4.2 钢混结合段总体施工工艺 |
4.3 原材进场管理 |
4.4 板单元制造方案 |
4.5 梁段制作方案 |
4.6 大节段拼装方案 |
4.7 钢混结合段吊装的工艺 |
5 钢箱梁段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5.1 运输设备选择 |
5.2 运输船稳定控制 |
5.3 临时固定措施及航行 |
5.4 运输航线、锚地选择及航行 |
5.5 钢梁安装设备的设计 |
5.6 钢箱梁的吊装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大吨位双向不平衡转体施工控制及RPC组合球铰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 |
1.3 转体施工桥梁研究现状 |
1.3.1 转体施工桥梁转动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
1.3.2 转体施工桥梁主梁状态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向不平衡转体施工称重及配重研究 |
2.1 引言 |
2.2 三种不平衡力测试方法 |
2.2.1 球铰转动法 |
2.2.2 挠度法 |
2.2.3 箱梁根部截面应变估算法 |
2.2.4 对比分析 |
2.3 称重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准备 |
2.3.3 试验结果 |
2.4 配重方案研究 |
2.4.1 两种配重方案对比分析 |
2.4.2 梁体配重 |
2.4.3 转体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体过程施工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1.1 项目概况 |
3.1.2 施工监控目标及总体思路 |
3.1.3 转体施工控制对象 |
3.2 转体施工流程及工作界面 |
3.2.1 转体施工流程 |
3.2.2 转体施工监控重点 |
3.3 转体施工过程监控 |
3.3.1 转体角度监测 |
3.3.2 空间位置监测 |
3.3.3 不平衡力监测 |
3.3.4 转体到位微调 |
3.3.5 实时监测系统 |
3.4 转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和紧急情况及应对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受力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T构主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主梁施工过程分析 |
4.3.1 施工阶段划分 |
4.3.2 悬臂浇筑施工阶段主梁变形分析 |
4.3.3 最大悬臂状态主梁应力分析 |
4.3.4 成桥状态主梁分析 |
4.3.5 小结 |
4.4 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 |
4.4.1 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的重要性 |
4.4.2 有限元模型分析 |
4.4.3 计算结果分析 |
4.4.4 小结 |
4.5 风荷载作用下T构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
4.5.1 横桥向稳定性分析 |
4.5.2 顺桥向稳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PC组合球铰静摩擦系数优化计算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RPC球铰受力性能分析 |
5.2.1 RPC球铰结构形式和特点 |
5.2.2 RPC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5.2.3 RPC球铰受力性能有限元计算分析 |
5.3 RPC球铰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 |
5.3.1 球铰摩阻力计算原理 |
5.3.2 传统球铰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 |
5.3.3 球铰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优化方法 |
5.4 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算例分析及验证 |
5.4.1 采用传统球铰静摩擦系数计算理论 |
5.4.2 修正接触点静摩擦力臂计算理论 |
5.4.3 基于接触应力拟合曲线计算理论 |
5.4.4 根据实际转体过程中启动牵引力计算静摩擦系数 |
5.4.5 四种静摩擦系数计算方法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概述 |
1.1.1 预应力混凝土概念的提出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
1.1.3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发展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受力特点及结构形式 |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常用施工方式 |
1.4 连续梁悬臂施工法介绍及发展进步 |
1.4.1 悬臂施工法介绍 |
1.4.2 悬臂施工法的发展进步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梁桥临建结构计算分析 |
2.1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工程概况 |
2.2 连续梁的上下部结构介绍 |
2.2.1 上部结构 |
2.2.2 下部结构 |
2.3 零号块支架设计与常见类型 |
2.3.1 支架常见类型 |
2.3.2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零号块支架设计 |
2.4 零号块支架的计算分析 |
2.4.1 计算荷载取值以及组合 |
2.4.2 计算截面划分及荷载计算 |
2.4.3 支架模型建立及各构件检算 |
2.5 零号块临时固结计算分析 |
2.5.1 临时固结的常见形式 |
2.5.2 临时固结的设计方案 |
2.5.3 不平衡荷载的计算 |
2.5.4 临时锚固的检算 |
2.5.5 临时支座承压检算 |
2.6 本章小结 |
3 连续梁桥临时固结简化模拟及配重影响研究 |
3.1 连续梁支座及临时固结的简化模拟方法 |
3.1.1 平面杆系建模要点 |
3.1.2 不同模拟方法及模型图示 |
3.2 不同模拟方法对施工阶段内力的对比分析 |
3.2.1 单“T”构的最大悬臂状态 |
3.2.2 中跨合龙后的“∏”构状态 |
3.3 不同模拟方法对施工阶段挠度的对比分析 |
3.3.1 单“T”构的最大悬臂状态 |
3.3.2 中跨合龙后的“∏”构状态 |
3.3.3 临时固结解除前后不同方法挠度分别对比 |
3.4 悬浇不平衡段时施加配重的不同工况影响研究 |
3.4.1 配重的作用以及设置方法 |
3.4.2 不平衡段施工的配重计算及不同施加工况 |
3.4.3 不同配重施加工况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控制 |
4.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4.2 施工控制的原则及计算方法 |
4.3 监控实施的前期工作 |
4.3.1 施工控制方法的选择 |
4.3.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特点及分析步骤 |
4.3.3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模型的建立 |
4.4 应力监测 |
4.4.1 测试方法和仪器 |
4.4.2 测点布设及测试时间 |
4.4.3 应力监测分析 |
4.5 位移监测 |
4.5.1 测试方法和仪器 |
4.5.2 测点布设及监测工况 |
4.5.3 施工控制精度 |
4.5.4 梁体变形数据及预拱度分析 |
4.5.5 节段立模标高的计算 |
4.5.6 线形监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连续梁桥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工艺改进 |
5.1 施工中预应力损失及张拉顺序分析 |
5.1.1 预应力材料及张拉锚固工艺 |
5.1.2 现场施工预应力损失问题分析 |
5.1.3 预应力张拉不同顺序影响分析 |
5.2 施工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 |
5.2.1 孔道堵塞导致钢束难以通过 |
5.2.2 箱梁腹板蜂窝麻面及截面分层颜色不一致 |
5.3 连续梁施工过程的工艺改进 |
5.3.1 利用BIM技术建模以优化钢筋及钢束管道间距 |
5.3.2 连续梁浇筑多孔振捣 |
5.3.3 预应力管道及钢筋的定位工艺 |
5.3.4 连续梁线形监控信息化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大跨度连续刚构拱组合桥施工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刚构拱组合桥的概述与发展现状 |
1.2.1 刚构拱组合桥的概述 |
1.2.2 刚构拱组合桥的发展现状 |
1.3 桥梁施工仿真方法 |
1.3.1 前进分析法 |
1.3.2 倒退分析法 |
1.3.3 无应力状态分析法 |
1.4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主梁施工阶段全过程仿真及现场监控研究 |
2.1 引言 |
2.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建模基本方法 |
2.2.2 预应力钢束模拟 |
2.2.3 钢管混凝土拱肋模拟 |
2.2.4 边界条件及荷载 |
2.2.5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主梁施工阶段仿真分析 |
2.3.1 施工阶段划分 |
2.3.2 荷载的施加 |
2.3.3 主梁预拱度计算 |
2.3.4 边中跨不平衡研究 |
2.4 主梁现场监控 |
2.4.1 主梁应力监测 |
2.4.2 主梁变形监测 |
2.4.3 立模标高确定 |
2.5 监测数据分析 |
2.5.1 挂篮变形数据分析 |
2.5.2 梁段高程数据分析 |
2.5.3 梁段应力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钢管拱施工方案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钢管拱原位拼装施工方案仿真研究 |
3.2.1 施工方案简介 |
3.2.2 支架设计概况 |
3.2.3 支架分析模型 |
3.2.4 支架分析结果 |
3.2.5 主梁仿真分析 |
3.2.6 本节小结 |
3.3 钢管拱低支架起拱安装施工方案仿真研究 |
3.3.1 施工方案简介 |
3.3.2 仿真分析思路 |
3.3.3 中间铰最优位置确定 |
3.3.4 起拱时初始矢高确定 |
3.3.5 拱肋推移过程仿真分析 |
3.3.6 拱肋体系转换仿真分析 |
3.4 方案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多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技术及线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连续梁桥的发展概述 |
1.1.2 预应力连续桥梁施工技术概况 |
1.2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2 灰色理论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3 神经BP网络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多跨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流程和体系 |
2.1 多跨连续梁有限元结构仿真 |
2.2 施工流程以及控制要点 |
2.2.1 主梁0、1号梁端施工 |
2.2.2 挂篮拼装、试压 |
2.2.3 主梁2-15号梁段悬浇施工 |
2.2.4 边跨现浇段施工 |
2.2.5 合龙段施工技术 |
2.3 悬臂浇筑施工标高的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悬臂浇筑法施工中的挂篮的设计与应用 |
3.1 预制式杆件拼装的挂篮形式 |
3.2 挂篮设计 |
3.2.1 挂篮的设计原则 |
3.2.2 贝雷桁架件组成及性质 |
3.2.3 挂篮承重结构的设计荷载与组合 |
3.2.4 挂篮结构的组成及性质 |
3.3 挂篮工程在连续梁施工中的应用 |
3.3.1 挂篮拼装 |
3.3.2 预压挂篮 |
3.3.3 1#梁段施工 |
3.3.4 合龙段施工 |
3.4 挂篮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
3.4.1 挂篮荷载组合 |
3.4.2 挂篮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3 挂篮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强度验算 |
3.4.4 挂篮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刚度验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梁施工监控成桥线形影响因素控制分析 |
4.1 连续梁桥预应力荷载工程概况 |
4.1.1 预应力钢束材料层面影响施工质量因素 |
4.1.2 预应力钢筋施工流程质量控制 |
4.2 主桥温度荷载工程概况 |
4.2.1 主桥箱形截面横向温度分析 |
4.2.2 主桥箱形截面竖向温度分析 |
4.2.3 连续梁温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主桥收缩徐变工程概况 |
4.3.1 模型的收缩徐变的参数选取 |
4.3.2 模型的收缩徐变的参数选取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预测理论的连续梁桥施工监控评价以及线形预测 |
5.1 施工监控的原则 |
5.2 施工控制的实施方案 |
5.2.1 施工控制技术 |
5.2.2 施工过程的应力监控结果 |
5.2.3 预应力连续梁线形监测 |
5.2.4 施工过程的线形监控结果 |
5.3 基于预测理论的连续梁桥线形分析控制 |
5.3.1 灰色理论的预测内容 |
5.3.2 神经BP网络的预测方法 |
5.3.3 预测效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9)山区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的必要性 |
1.2.1 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
1.2.2 温度效应分析的必要性 |
1.3 桥梁施工控制与温度效应的发展与现状 |
1.3.1 国内外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外桥梁温度效应分析的发展历程 |
1.4 工程背景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施工控制的内容及原理 |
2.1 引言 |
2.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内容 |
2.2.1 变形控制 |
2.2.2 应力控制 |
2.2.3 稳定性控制 |
2.3 连续刚构桥理论计算方法 |
2.3.1 正装计算法 |
2.3.2 倒退计算法 |
2.3.3 算法的选取 |
2.4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方法 |
2.4.1 预测控制法 |
2.4.2 参数识别修正法 |
2.4.3 事后控制法 |
2.5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中路大桥仿真计算与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 仿真分析结果 |
3.3.1 施工阶段的应力结果 |
3.3.2 施工阶段的变形结果 |
3.3.3 成桥阶段的分析结果 |
3.3.4 预拱度的设置 |
3.4 主梁极限状态验算 |
3.4.1 主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
3.4.2 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4.3 使用阶段主梁正、斜截面压应力验算 |
3.4.4 施工阶段法向应力验算 |
3.5 结构参数分析 |
3.5.1 混凝土容重影响分析 |
3.5.2 混凝土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
3.5.3 预应力张拉强度影响分析 |
3.5.4 参数对比结果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中路大桥施工控制的关键问题研究 |
4.1 引言 |
4.2 挂篮预压试验研究 |
4.2.1 挂篮计算参数及理论变形值 |
4.2.2 加载方案 |
4.2.3 测点的布置 |
4.2.4 预压结果的分析及修正 |
4.3 应力控制 |
4.3.1 测试仪器原理及传感器选择 |
4.3.2 控制截面及测点的布置 |
4.3.3 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
4.4 线形控制 |
4.4.1 立模标高的理论值确定 |
4.4.2 立模标高的现场控制 |
4.4.3 合龙段线形 |
4.5 合龙顶推力计算研究 |
4.5.1 顶推力的初步计算 |
4.5.2 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 |
4.5.3 最终合龙顶推力取值及实控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中路大桥的温度效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温度场分析理论 |
5.2.1 热传导微分方程 |
5.2.2 温度场的边值条件 |
5.2.3 有限元求解方程 |
5.3 实测温度数据分析 |
5.3.1 温控截面及布测点布置 |
5.3.2 无铺装层的实测温度数据分析 |
5.3.3 带铺装层的实测温度数据分析 |
5.4 温度效应仿真分析 |
5.4.1 无铺装层的温度效应分析 |
5.4.2 带铺装层的温度效应分析 |
5.4.3 有、无铺装层的计算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1: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读研期间参与的施工监控项目 |
(10)悬浇箱梁合拢段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合拢段施工 |
2.1 合龙原则 |
2.2 合龙顺序 |
2.3 中跨合龙工序 |
2.4 合拢段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3 结束语 |
四、浅述T形刚构箱梁悬浇施工高程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D]. 郑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变形预测方法[D]. 李朋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边中不平衡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控制研究[D]. 牛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安海湾特大桥主桥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曲文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5]大吨位双向不平衡转体施工控制及RPC组合球铰参数分析[D]. 王安. 长安大学, 2020(06)
- [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成奇.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大跨度连续刚构拱组合桥施工仿真研究[D]. 张亚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多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技术及线形控制研究[D]. 刘尧. 长安大学, 2019(01)
- [9]山区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温度效应分析[D]. 贺凯.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10]悬浇箱梁合拢段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J]. 谭争志. 建筑技术开发, 2018(22)
标签:连续梁论文; 刚构桥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