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姗[1](2021)在《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稳定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联合用药提供新的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将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晋中市中医院被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替勃龙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王氏更年汤治疗。在分组时保证各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的平衡性,治疗时间为12周,停药后3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改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良Kupperman积分、性激素水平(E2、FSH)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病情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轻中重各有6、20、4例;治疗12周后,治疗组轻中重各有30、0、0例,对照组轻中重各有27、3、0例;停药后3月,治疗组轻中重各有30、0、0例,对照组轻中重各有28、2、0例。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综合临床疗效比较:经改良Kupperman总积分计算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96.67%,单纯使用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86.67%,两组数据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治疗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总积分计算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93.33%,单纯使用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83.33%,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同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均比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期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改良kupperman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kupperman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停药后3月两组数据总积分虽较治疗12周后有所增加,但均不超过治疗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且同一时期组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6.主要症状的改良kupperman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对于潮热汗出、失眠症状,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对于感觉异常、泌尿感染症状,两组数据在治疗1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药后3月,对照组积分回升,治疗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情绪波动症状,两组数据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对于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波动和泌尿感染症状,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后3月与治疗12周后相比中,对照组在感觉异常、情绪波动及泌尿感染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主症积分比较:两组数据同一时期进行组间比较,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中医主症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单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同一时期治疗组疗效及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组内比较,对于烘热汗出与腰膝酸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停药后3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在眩晕耳鸣症状中,治疗12周后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明显,而在停药后3月,对照组积分较12周后升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积分与治疗12周后相比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在少寐多梦症状中,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停药后3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3月积分高于治疗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性激素E2、FSH水平的比较:同组相比,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分别在治疗12周后比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增高更明显;两组在停药后3月E2水平虽然均比治疗12周后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期两组数据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FSH水平在治疗12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经过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后下调更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停药后3月FSH水平虽然均比治疗12周后升高,但仍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分别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妇科彩超、乳腺彩超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在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病情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替勃龙片治疗。在改善中医主症方面长期疗效优于替勃龙片,并可有效调节性激素水平,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加加[2](2021)在《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以俞募配穴法作为取穴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并以常规针刺法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疗效差异,为今后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找到更为有效的疗法。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对象均为来自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在其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将患者分为俞募配穴法治疗组(34例)和常规针刺治疗组(33例)。在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中,俞募配穴法治疗组有32例,常规针刺治疗组有30例。俞募配穴法治疗组以俞募配穴为原则,以心俞(双侧)、肾俞(双侧)、肝俞(双侧)、脾俞(双侧)、巨阙、京门、章门、期门为主穴,以申脉(双侧)、照海(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为配穴。在治疗时患者先取俯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取针后再取仰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每4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常规针刺法治疗组以申脉(双侧)、照海(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百会、四神聪为主穴,以心俞(双侧)、肾俞(双侧)为配穴。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与俞募配穴法治疗组相同。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改良的Kupperman量表评分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俞募配穴法治疗组共有患者32例,经治疗后痊愈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常规针刺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经秩和检验,P<0.01,表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SQ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PSQI评分。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时,无论是从PSQI总分还是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等各项类别间进行比较,俞募配穴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法治疗组(P<0.05)。(3)改良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在组间比较时,俞募配穴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治疗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4)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比较:在治疗后,俞募配穴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的MEN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MENQOL评分。在组间比较时,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俞募配穴法和常规针刺法都能有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但俞募配穴法的临床疗效更佳,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2)俞募配穴法在降低患者的PSQI评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和MENQOL评分方面较常规针刺法更优。(3)俞募配穴法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娜[3](2021)在《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以导师张涛静主任医师治疗本病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立题进行研究。观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双清固本汤后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更年期的临床疗效,与坤泰胶囊组对照,以验证双清固本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的72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双清固本汤和坤泰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国内改良Kuppen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HAMA评分及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将量表评分及激素水平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研究结果:(1)本课题纳入72例患者,共脱落7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共65例患者完成整个临床观察,总脱落率是9.72%。(2)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Kupperman各症状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水平(E 2、FSH、LH)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总体疗效:双清固本汤组3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3例、22例、6例、2例,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18例、9例,总有效率是71.87%。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进行组间比较,χ2=5.626,P=0.018<0.05,说明双清固本汤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均有效;且双清固本汤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坤泰胶囊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对更年期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各症状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表明两组各症状评分较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相比,双清固本汤组在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多梦、激动易怒、性交痛、泌尿系症状、头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四肢痛、心悸各症状方面优于坤泰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郁、头痛、皮肤蚁行感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的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心悸、口干咽燥症状明显改善(P<0.01);心烦易怒、便秘的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经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E2、FSH、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双清固本汤组与坤泰胶囊组比较发现,双清固本汤组E2升高的程度较坤泰胶囊组明显(P<0.05),且FSH、LH显着降低(P<0.01)。(8)双清固本汤组33例,有1例复发,复发率是3.03%,坤泰胶囊组32例,有8例复发,复发率是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坤泰胶囊有优势。(9)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般情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任何躯体及心理不适症状,无药物相关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双清固本汤可显着改善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等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引发的不适,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HAMA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及性激素三项(E 2、FSH、LH)方面比坤泰胶囊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孙铭浚[4](2021)在《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由于近年来围绝经期失眠症及其伴随的情志病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更年期综合征为最常见症状,对广大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找到对本病安全、有效、能广而普及和推广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五脏俞“形神同调”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观察治疗前后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KUPPERMAN评分,进一步认识“疾病-情志”可相互影响的关系,探索临床诊疗中针刺调神的重要性,为普及针灸“形神一体化”治疗提供探索性思路和参考。方法1试验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病例共59例,其中脱落5例,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作为干预措施,参考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失眠”的取穴原则(选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刺五脏俞(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肺俞)。操作:所有主穴均为腧穴常规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操作时均为向脊柱斜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脏器和神经,所有穴位均施以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频率为120次/分钟,辅以红外线照射,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4周,隔日一次。2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全程评价4次,分别在0周、2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更年期综合征量表(KEPPERMAN)全程评价3次,分别在0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0周的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SQI总分与各项目的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和随访期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HAMA(焦虑)量表评分、HAMD(抑郁)量表评分、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前后0周和4周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4周和随访期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说明两组针刺治疗失眠症均有显着疗效,治疗组稍优于对照组。(2)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总体睡眠情况以及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各方面均有改善且疗效相当,但“形神同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方法治疗起效更迅速、具有显着效果、良好的远期疗效。(3)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均起效迅速、且具有显着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疗效。(4)“形神同调”治疗组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更优的远期效果。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5](2021)在《中成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CLS)又称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是妇科常见病,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有约1.6亿更年期女性,每年有超过1.2亿女性深受CLS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提高更年期女性生活质量已被列入21世纪健康的三大主要课题之一[1]。目前西医治疗CLS仍以激素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2,3]。然而,激素治疗也存在某些不良反应及风险。患者普遍存在对激素制剂的恐惧和误解,从而降低了激素治疗的依从性。
王毓芳[6](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许咏思[7](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潘淑霞[8](2020)在《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失眠症状及性激素含量,对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更年期妇女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66例(2019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符合更年期失眠症的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患者。将6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各33例,共剔除4例后,治疗组(腹针疗法组)32例、对照组(普通毫针组)30例。(1)治疗组:引气归元组:下脘、中脘、关元、气海;腹四关组:滑肉门(双)、外陵(双);配穴:大陵、神门。一个疗程为10次,每天针刺一次,总共治疗两个疗程。(2)对照组选用石学敏主编的第二版《针灸学》治疗失眠的穴位:安眠、印堂、四神聪、申脉、神门、照海,肝热证加行间、侠溪;痰热证加丰隆、内庭;心脾虚证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脾胃不和加公孙、足三里。治疗时间同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失眠症状和性激素含量等情况进行前后对照、组内对照,按疗效标准对两组总体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6.87%,腹针疗法组与普通毫针组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前后比较以及两组的组内比较,P<0.0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QI评分表明,在改善失眠方面,腹针组比毫针组效果更佳;性激素(FSH、LH、E2)含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内比较以及两组的治疗前后性激素含量的比较,P<0.05,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在性激素含量方面,腹针组疗效更为显着。结论:(1)腹针疗法和普通毫针均可被选用来治疗更年期失眠症,两组疗效均良好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腹针组总治疗率偏高,效果更佳;(2)两组均可缓解失眠、改善性激素含量,两组相比,腹针组在减轻失眠症状、改善性激素(FSH、LH、E2)含量方面疗效更为显着,且见效相对更快;(3)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疗效较好,因此可在临床上推广。
曹关月[9](2020)在《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患者70例。按照就诊顺序号,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予郁更汤(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服100ml),对照组予坤泰胶囊(2g/次,3次/日,口服)。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等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改良Kupperman评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性激素(FSH、LH、E2)、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即血管舒缩、心理、生理及性生活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绝经综合征,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3.两组分别从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分别为(97.14%、82.86%),中医证候疗效分别(97.14%、68.57%),经检验分析,两种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P<0.05)。表明郁更汤在改善综合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坤泰胶囊。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检验分析,在改善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激动、忧郁、头晕、疲乏无力、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感觉异常、性交痛及泌尿系症状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02、0.008、0.034、0.015、0.033、0.041、0.023、0.023、0.033、0.035、0.048,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清FSH、LH的水平均下降,血清E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改善FSH、LH水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0,P<0.05);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可改善血清FSH、LH、E2水平;在改善血清FSH、LH水平方面,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但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两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6.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及过敏反应,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肾功能、肝功能)未见异常。结论: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张敏[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辨证规律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绝经综合征提供更好的文献数据支持。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近10年(2009年-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见证型及证素,用Python语言对药物与证型、药物与药物间进行关联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辨证规律及用药规律。结果1.文献一般情况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497篇,通过精读全文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191篇,病例数共计17785例,其中包括期刊论文126篇,学位论文65篇。期刊论文共涉及76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32种,文献4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77篇。获得基金支持的文献有36篇,共涉及32种基金。共涉及作者单位139家,以省市级医院为主;研究地区分布不均,涉及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30个。2.临床治疗情况:绝经综合征的患者年龄多集中于45-55岁之间;疗程以2-3月为主。191篇文献中对照组依次为西药、中药或中成药、空白对照组、西药联合中药(或中成药)以及其他疗法,其中以西药为对照组的文献有90篇(47.12%),使用频次最多的激素类药物为克龄蒙(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共计12篇(6.28%)。以中药或中成药为对照组的文献共89篇(46.60%),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坤泰胶囊21篇(11.01%)。191篇文献共涉及3种疗效评价及11种实验室观察指标,其中126篇(65.97%)文献中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以评估治疗效果。3.辨证分型情况:在纳入191篇临床研究的文献中,经名称规范后共计28个证候,常见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肝肾阴虚证(30.37%)、肾阴虚证(23.56%)、阴虚火旺证(8.90%)、肝郁肾虚证(7.33%)和心肾不交证(6.28%)。将以上证型拆分后,病位类证素包括:肝、脾、肾、心,其中“肾”为出现频次最多的病位类证素(59.11%),其次是“肝”(31.6%)、“心”(6.32%),频次最少的是“脾”(2.97%)。病性类证素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火热等,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阴虚”(63.67%),其次为“气滞”(11.33%)。4.用药规律情况:在纳入191篇临床研究的文献中,共涉及151味中药,累计频次达2188次。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计算临床使用率,其中使用率达10%以上的药物共计35味,高频药物前十味为:熟地黄、山茱萸、白芍、山药、茯苓、甘草、牡丹皮、当归、枸杞子、女贞子。从药物的功效归类来看,补虚药使用最多(44.33%),其次为清热药(14.40%)、收涩药(9.60%)。从药性来看,寒性药物使用最多,共计55味(37.52%),其次为温性药物(27.38%)。对出现的151味药物的药味进行统计可知,甘味药最多(41.52%),其次是苦味药(21.98%)、辛味药(14.74%)。从药物归经的分布中可知,治疗本病的药物依次归肝(23.56%)、肾(21.98%)、心(16.06%)经,其次为肺(12.34%)、脾(12.31%)、胃(5.60%)经。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用药对有:牡丹皮与山茱萸、柴胡与白芍、黄柏与知母、龙骨与牡蛎。不同证型中常见药物如下:肝肾阴虚证:山茱萸、山药、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肾阴虚证: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白芍;阴虚火旺证:熟地黄、山茱萸、浮小麦、生地黄、茯苓;肝郁肾虚证:柴胡、白芍、熟地黄、山药、当归;心肾不交证:酸枣仁、女贞子、牡蛎、茯神、百合;肾阴阳两虚证:淫羊藿、仙茅、巴戟天、黄柏、知母;肾阳虚证:淫羊藿、黄芪、仙茅、菟丝子、枸杞子。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见药物群如下:第一组:白芍、甘草、当归、柴胡、白术;第二组:茯苓、泽泻、牡丹皮、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第三组:龙骨、牡蛎;第四组:生地黄、知母、黄柏;第五组:枸杞子、菟丝子;第六组:女贞子、墨旱莲;第七组:酸枣仁、黄连、钩藤、莲子心。结论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数量较为稳定,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期刊分散,研究地区分布不均,以中南部及中部为主;作者单位以区县级以上医院及院校为主;由于缺乏基金支持,西部等偏远地区文献数量较少。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更为安全有效,其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证、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等。常见证素为:病位类证素为:肾、肝、心、脾;病性类证素为:阴虚、气滞、火热、阳虚、气虚等。绝经综合征的治法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阴阳同补、清热泻火、理气解郁。治疗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收涩药和安神药等。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心经为主。在辨证用药过程中,注意阴阳兼顾,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针刺注意事项 |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3.2 两组治疗结果分析 |
3.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 |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调查 |
1.2 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机制 |
1.3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2.4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
3 治疗方案分析 |
3.1 俞募配穴法的定义 |
3.2 俞募配穴法的溯源 |
3.3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研究 |
3.4 俞募配穴法的现代应用 |
3.5 选穴依据 |
4 常规针刺组设立的意义 |
5 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6.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针刺治疗 |
1.1 特定穴 |
1.2 特殊手法 |
1.3 脏腑经络辨证 |
1.4 普通针刺 |
2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
2.1 针刺结合艾灸疗法 |
2.2 针刺结合中药疗法 |
2.3 电针疗法 |
2.4 针刺结合推拿疗法 |
2.5 针刺结合西药疗法 |
3 艾灸疗法 |
4 艾灸结合其他疗法 |
4.1 艾灸结合穴位敷贴疗法 |
4.2 艾灸结合中药疗法 |
4.3 艾灸结合拔罐疗法 |
5 特定针法 |
5.1 穴位埋线疗法 |
5.2 耳针疗法 |
5.3 揿针疗法 |
5.4 平衡针疗法 |
5.5 舌针疗法 |
5.6 刮痧疗法 |
6 其他联合疗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附录四 改良的Kupperman评分 |
附录五 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 |
附录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综述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综述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实验室检查 |
4、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双清固本汤临床应用的依据 |
3、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4、患者治疗时间的选择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形神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
1 《内经》中“形神理论”的认识 |
2 “形神”关系在生理病理的意义 |
3 “形神同调”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西医概况 |
1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治疗 |
1.1 古代医家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1.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知 |
1.4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辩证分型 |
1.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
2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
2.1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
2.2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试验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2.7 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
2.8 患者知情同意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PSQI及各项评分比较 |
3.3 两组HAMA量表评分比较 |
3.4 两组HAMD量表评分比较 |
3.5 两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 |
3.6 两组有效率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2 选取五脏俞的理论依据 |
3 “形神同调”的临床意义探讨 |
4 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治疗本病情志因素的探讨 |
5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中成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2.9 推荐中成药说明书翻译 |
2.10 指南基层医师调查 |
3 临床问题1 |
3.1 坤泰胶囊 |
3.1.1 推荐意见 |
3.1.2 证据描述 |
3.1.2. 1 单用坤泰胶囊治疗CLS疗效证据单用坤泰胶囊对比激素治疗CLS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共36篇[8-43]。 |
3.1.2. 2 单用坤泰胶囊针对系统症状的疗效证据 |
3.1.2. 3 单用坤泰胶囊治疗6、9、 |
3.1.2. 4 单用坤泰胶囊治疗CLS安全性证据 |
3.1.2. 5 坤泰胶囊与激素治疗对比的经济学证据 |
3.1.2. 6 德尔菲法投票表决结果 |
3.2 灵莲花颗粒 |
3.2.1 推荐意见 |
3.2.2 证据描述 |
3.2.2. 1 单用灵莲花颗粒治疗CLS证据 |
3.2.2. 2 灵莲花颗粒针对系统症状治疗证据 |
(1)改善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失眠) |
(2)改善精神神经症状(心烦不宁)、改善血管舒缩症状(潮热汗出) |
3.2.2. 3 德尔菲法投票表决结果 |
3.3 坤宝丸 |
3.3.1 推荐意见 |
3.3.2 证据描述 |
3.3.2. 1 单用坤宝丸治疗CLS证据 |
3.3.2. 2 单用坤宝丸针对系统症状治疗证据 |
3.3.2. 3 单用坤宝丸治疗CLS的安全性证据 |
3.3.2. 4 德尔菲法投票表决结果 |
3.4 地贞颗粒 |
3.4.1 推荐意见 |
3.4.2 证据描述 |
3.5 更年安胶囊 |
3.5.1 推荐意见 |
3.5.2 证据描述 |
3.6 佳蓉片 |
3.6.1 推荐意见 |
3.6.2 证据描述 |
4 临床问题2 |
4.1 坤泰胶囊 |
4.1.1 推荐意见 |
4.1.2 证据描述 |
4.1.2. 1 坤泰胶囊联合激素使用的证据 |
4.1.2. 2 坤泰胶囊联合激素对比激素安全性证据 |
4.1.2. 3 坤泰胶囊联合激素药物的选择时机证据 |
4.1.2. 4 德尔菲法投票表决结果 |
4.2 坤宝丸 |
4.2.11推荐意见 |
4.2.2 证据描述 |
4.2.2. 1 坤宝丸联合激素治疗CLS有效性证据 |
4.2.2. 2 德尔菲法投票表决结果 |
5 有效性及安全性判断说明 |
6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6.1 文献调研结果显示文献质量普遍不高 |
6.2 许多中成药文献结局指标过于简单 |
6.3 大量上市中成药目前无法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 |
6.4 部分临床问题无法回答 |
7 更新计划 |
利益冲突 |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
一、月经紊乱 |
二、血管舒缩症状 |
三、失眠症 |
四、情绪障碍 |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八、其他 |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西医病因病理 |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
一、华人地区 |
二、国外地区 |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
三、抗氧化作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质量评价 |
八、统计处理 |
九、偏倚风险评估 |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统计处理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频次分析 |
五、关联规则分析 |
六、聚类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辨治模式 |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
四、重用特定穴 |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二、绝经期的分期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
十三、小结 |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
六、小结 |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
一、头针研究概况 |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三、纳入研究特点 |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五、有效率比较 |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
十、结果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
四、病例选择 |
五、研究方法 |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
九、统计学处理 |
十、结果 |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九)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一、 Meta文献分析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三、 穴位作用分析 |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
附录:(二) 症状评估 |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附件 |
(8)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登记表 |
附录C: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 |
附录D:性激素水平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入选标准 |
1.4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1.5 观测指标 |
1.6 疗效判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研究结果 |
2.1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2.2 两组病程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比较 |
2.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8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9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10 两组治疗前后绝经期生存质量各维度积分比较 |
2.1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2.1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安全性观察与不良反应 |
讨论 |
1.西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的治疗 |
2.中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2.1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3.导师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4.郁更汤组方依据、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
4.1 组方依据 |
4.2 郁更汤组成及组方分析 |
5.现代药理研究 |
5.1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5.2 全方现代药理研究 |
6.研究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2.2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2.3 辨证情况分析 |
2.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3 讨论 |
3.1 文献特征分析与讨论 |
3.2 绝经综合征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3.3 绝经综合征辨证分型情况分析 |
3.4 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 |
3.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 结论 |
4.1 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4.2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4.3 辨证分型情况分析 |
4.4 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姗姗.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俞募配穴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观察[D]. 李加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孙铭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中成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腹针疗法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潘淑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曹关月.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高张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