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漓江特种村料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胡夏辉[1](2019)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时期是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振兴、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引进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与人才引进密不可分,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近年来桂林市人才引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成效,人才引进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还存在着巨大的急需紧缺人才缺口。具体问题表现在桂林市人才结构不够优化、难以吸引人才留下、急需紧缺人才的总量较少、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作用也难以发挥等。目前桂林市已有的存量人才也不能满足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能满足桂林市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对桂林市产业现状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人才引进情况、人才供求情况进行研究,找出桂林市人才引进机制体制、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后继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武月清[2](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研究指明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孙青[3](2015)在《纳米TiO2/多孔矿物的表面特性与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金属污染作为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具有污染持久和难以修复的特点,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生产生活的顽疾,所以找到一种有效的净化重金属污水的方法成为诸多研究者的研究目标。相比重金属污水传统的净化处理工艺,光催化技术以其高效、绿色、环保、可行的优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TiO2为一种新型半导体光催化剂,多将其制备成纳米颗粒,以期望得到更好的光催化效率。但纳米TiO2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纳米颗粒难以回收和可见光利用率低的不足,现已提出和验证的较为有效的改进方法是多孔矿物负载纳米TiO2技术和对TiO2的掺杂改性技术。现有对多孔矿物负载纳米Ti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降解染料、苯酚、甲苯等有机物方面,而利用TiO2的光催化还原性净化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并且对多孔矿物的吸附性能与TiO2光催化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所以对比研究不同矿物载体对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明确吸附性能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指导非金属矿物载体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今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研究具有可见光活性的TiO2/多孔矿物光催化剂,能够进一步开拓和推动纳米TiO2/多孔矿物光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基于以上现实需要和研究现状,本论文以多孔矿物硅藻土、沸石、硼泥脱镁硅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TiCl4低温水解沉淀法,制备了纳米TiO2/多孔矿物光催化剂,并以溶液中Cr(Ⅵ)、Cu2+为模拟污染物,采用XRD、SEM-EDS、低温氮吸附、TG-DSC、TEM、UV-vis、XPS等测试手段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TiO2负载量、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负载量和煅烧温度是影响样品光催化性能的显着因素,并且较高的煅烧温度更容易导致TiO2晶粒尺寸增大和颗粒团聚,影响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经单因素实验对比,最终确定了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20%TiO2负载量、700°C煅烧2h。在此制备条件下得到样品中TiO2为锐钛矿型,颗粒分散性较好。经700°C煅烧得到的纳米TiO2/硅藻土和纯TiO2中TiO2的晶粒尺寸分别为13.1nm和37.4nm。通过TG-DSC、XRD分别研究了纯TiO2和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在煅烧过程中热量、质量和物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300900°C温度范围内,硅藻土的物相结构未发生改变,但硅藻土载体可以延缓TiO2晶化过程,提高物相转变温度,减小TiO2的晶粒尺寸。2.采用Zeta电位仪和Visual MINTEQ 3.1模拟软件考察pH值对样品表面Zeta电位和Cr(Ⅵ)、Cu2+离子状态的影响,并分析了pH值对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纳米TiO2/硅藻土表面Zeta电位与Cr(Ⅵ)、Cu2+离子电性相异时更有利于催化剂通过静电引力吸附离子,其机理为溶液ph值降低或升高时,溶液中的h+或oh-会与si-oh反应,导致纳米tio2/硅藻土表面的zeta电位显正电性或负电性。而cr(Ⅵ)离子多以阴离子(hcro4-、cr2o72-、cro42-)存在于溶液中,所以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吸附cr(Ⅵ);铜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主要以cu2+和cuoh+阳离子的状态存在,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主要以cu(oh)2(aq)中性或者溶胶形式存在,所以碱性条件有利于吸附cu2+。在ph值为2时,2g/l的纳米tio2/硅藻土对10mg/l的cr(Ⅵ)溶液的吸附去除率为16.9%,在ph值为5时,对10mg/l的cu2+溶液的吸附去除率为26.4%。3.通过能斯特方程对不同ph值条件下cr(Ⅵ)、cu2+的还原过程的热力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cr(vi)还原电位越来越接近tio2的导带电位,不利于光催化还原cr(vi)反应的进行;cu2+还原电位不随ph值的变化发生改变,所以tio2光催化还原cu2+的过程不受ph值的影响。在不同ph值下,通过对比测试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吸附和光催化去除cr(Ⅵ)、cu2+的实验,得出吸附过程对光催化反应有协同促进作用,cr(Ⅵ)、cu2+的光催化还原反应优化ph值分别为2和5。通过研究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对cr(Ⅵ)的光催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反应过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l-h)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吸附速率常数k=0.3479,大于光催化还原反应速率常数k=0.3244,即说明tio2内在光催化还原反应为控制步骤。光催化反应后,固体催化剂上55.6%cr(Ⅵ)已被还原成cr(Ⅲ)。最后,通过回收重复使用催化剂的实验表明纳米tio2/硅藻土光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4.以沸石作载体,考察了制备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30%tio2负载量、500°c煅烧2h,此时制备的样品经300w紫外灯照射3h对cr(vi)光催化去除率为98.25%,样品中tio2颗粒平均晶粒尺寸为7.6nm,晶型为锐钛矿型。通过xrd、sem-eds、ft-ir、低温氮吸附和tem对不同制备工艺条件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的晶粒尺寸和团聚程度会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煅烧对沸石载体具有活化作用。当煅烧温度小于500°c时,因煅烧脱除了沸石孔径内吸附水和杂质,可以显着提高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tio2结晶度较低;当煅烧温度大于600°c时,tio2结晶度显着增加,但载体沸石的铝硅酸盐骨架结构会被破坏,si(al)-o键断裂向si-o-si键转变,孔结构坍塌,导致比表面积下降。5.通过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表明,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样品对cr(vi)的平衡吸附量qe、最大吸附量qm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煅烧温度为300°c时qe和qm最大,分别为2.73mg/g和2.78mg/g。对不同煅烧温度得到的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还原催化cr(Ⅵ)进行了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其动力学模型符合简化的l-h模型(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煅烧温度为500°c时表观反应数率最大(kapp=0.0096min-1)。通过公式inappmlk?k/(qk)定量计算了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的表观反应数率kapp和tio2光催化还原内在反应数率kin以及最大吸附量qm三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300700°c范围内),tio2结晶度越好,样品内在反应数率kin越大,但吸附能力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纳米tio2/沸石光催化剂的表观光催化性能受到沸石吸附性能和tio2内在光催化还原反应性能的共同影响。6.对纳米tio2/硼泥脱镁硅渣光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样品的优化制备条件是40%tio2负载量、700°c煅烧2h,在优化条件下制备样品中tio2颗粒平均晶粒尺寸为11.4nm,晶型为锐钛矿型。采用xrd、sem-eds、低温氮吸附、tem对此条件下所得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硼泥脱镁硅渣为细小颗粒团聚结构,其结构中的堆积孔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正是由于一部分tio2进入了它的堆积孔,才使得纳米tio2/硼泥脱镁硅渣光催化剂的tio2负载量在三种多孔矿物复合材料中最大。7.通过对比三种多孔矿物在各自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得出以沸石作载体制备的tze-30-500的光催化性能最强。uv-vis、比表面积和孔径、zeta电位、吸附性能以及tdia-20-700、tze-30-500和tpsi-40-700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对比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与光催化性能没有直接关系,与tio2负载量有关。研究表明,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强弱受其吸附性能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受比表面积、孔径结构和表面电位的共同影响。相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的tdia-30-700、tze-30-700和tpsi-30-700光催化性能对比实验表明,剔除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沸石作载体制备的tze-30-700依然表现出了较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表面羟基密度测试表明,硅藻土、沸石、硼泥脱镁硅渣的表面羟基密度分别为2.45个/nm2、15.17个/nm2和1.44个/nm2,表面羟基密度与光催化性能呈正相关关系,表面羟基可以抑制tio2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起到促进光催化性能的效果;通过添加甲酸作空穴捕获剂进行光催化去除cu2+实验,仅光照90mintdia-20-700对cu2+的去除率即可达到100%,表明分离捕获光生空穴可以显着促进cu2+的光催化去除效率,验证了多孔矿物表面羟基对tio2光催化性能的促进作用。8.考察了煅烧温度对尿素分解制备g-c3n4的影响,并通过xrd、低温氮吸附、uv-vis、tem对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500°c和550°c时,尿素分解生成了g-c3n4物相,继续升高煅烧温度会出现杂质物相,经500°c煅烧制备的g-c3n4具有最好的可见光吸收效果,其禁带宽度为2.64ev。在透射电镜下,g-C3N4呈现出了类似石墨结构的层状薄片,结构相对蓬松,薄片的厚度和宽度为纳米尺寸。层状薄片结构中存在着20nm左右的介孔状结构,g-C3N4的比表面积为44.46m2/g,平均孔径为7.71nm。9.通过改变尿素添加量和煅烧温度,研究了二者对g-C3N4/TiO2/硅藻土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制备工艺:尿素的添加量为50%(TiO2/硅藻土:尿素=2:1)、煅烧温度为500°C。此条件下得到样品的禁带宽度为2.96eV,相比于P25和未掺杂改性样品,g-NTDIA-1-500表现出了优良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经可见光照射5h,该样品对5mg/L Cr(Ⅵ)的去除率为51.05%。最后,通过XPS、HRTEM对N元素在g-C3N4/TiO2/硅藻土中的赋存形式进行分析得出:部分N元素在g-C3N4/TiO2/硅藻土表面以g-C3N4的形式存在,g-C3N4薄层厚度为0.92nm,g-C3N4和TiO2形成了半导体异质结。这种异质结可以使g-C3N4的光生电子快速转移到TiO2表面,抑制空穴和电子在g-C3N4表面或内部发生的直接复合;另一部分N原子会进入到TiO2晶格内置换其中的O原子,形成了一个N2p孤立能带,使TiO2的禁带宽度减小。进而使得TiO2光响应范围扩大到可见光,与g-C3N4共同作用提高TiO2/硅藻土的可见光活性。
张诗,任孟德,俞鑫源,雷威[4](2014)在《桂林鸡血玉的质量评价及其市场前景调查》文中认为桂林鸡血玉在2005年被发现,2011年被定名为桂林鸡血玉。它将中国传统红色文化与玉文化结合,拥有比鸡血石更好的耐久度与价格优势,经推广之后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前景,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文章通过市场调研的方法研究了桂林鸡血玉的商业价值,分析了影响桂林鸡血玉价格的质量因素,提出了从颜色、透明度、质地、雕工等方面对鸡血玉进行质量评价,颜色是影响其价值的最主要因素的观点。并对桂林鸡血玉市场进行实际调研,对桂林玉石古玩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李修远[5](2014)在《广西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研究》文中提出财政竞争现象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财政竞争又分为财政收入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在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我国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主要表现为收入竞争,而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事权,而财政竞争也表现为收入竞争和支出竞争并存且支出竞争逐渐代替收入竞争的局面。在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科技的发展对于区域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针对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来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将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进行梳理,并掌握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其次就广西区的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方式、竞争资源的地缘分布以及广西区14个市级政府间的财政科技支出状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不同城市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优势;再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EViews统计软件对广西财政科技支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广西区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确实存在着竞争现象的结论,并且不同城市间的竞争敏感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对于广西区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竞争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广西相当多市级科技主管部门对财政科技支出竞争重视不够,广西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制度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支出竞争资源基础不同导致科技拨款过于地域集中,致使地区间产业趋同或重复建设,地方政府过分重视资源竞争,从而忽略了制度建设。最后针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欧阳童[6](2009)在《青山绿水间,大学风雅颂》文中提出山是城市健壮的臂膀,牵引与拥抱着一颗颗驿动的心;没有山,城市便少了些胸襟。水是城市柔美的魂魄,单纯与净化着世间虚伪的真实和真实的虚伪;没有水,城市则缺了些灵动。山之骨水之柔对于读书人又
韦兰玉[7](2007)在《桂林有效承接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指出桂林属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承接到国际国内高新技术的产业转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分析。一.产业转移出现的新特点为桂林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曾明星[8](2007)在《桂林创源的差异化战略》文中指出桂林创源从初期投资仅为100万元的弱小企业,在经历了短短的5年时间之后,已发展成为总资产两千万元,年产值近三千万元,年平均利润率远远超过行业内平均水平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桂林创源的健康快速成长归功于该公司实施了正确的差异化战略,是小企业成功的典范,介绍了桂林创源的发展概况,阐述了桂林创源从理念、产品、服务、形象、人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措施。
李文华[9](2003)在《矿产地研院资本运营的几点浅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该院开展资本运营的具体步骤:1尽快实现该院的资本化、公司化和集团化,2积极规范开展以资本运作为先导的资产重组工作;3积极开展资本的直接运作。
张原[10](2014)在《基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和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了人才需求所涉高职教育专业与当前专业设置(数量)的适应性;提出了提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的对策。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分析,主要从高职教育专业层面分析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得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职业岗位种类越来越多,涉及到的高职教育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对高职教育目录外专业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第三部分,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分析,分别分析了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千元产业的适应程度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应程度。得出: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难以满足部分千亿元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持更加有限。第四部分,对策,主要从宏观调整和微观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的措施和方法。宏观调整,完善专业管理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开展专业评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微观管理,填补空白专业、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推进专业群建设。第五部分,结论,从整体上对本研究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提出了后续研究期望。
二、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漓江特种村料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漓江特种村料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 |
1.2.2 国内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论 |
1.3 研究方法、论文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人才的含义 |
2.1.1 人才的概念 |
2.1.2 人才的要件 |
2.1.3 人才的特征 |
2.1.4 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 人口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3章 桂林市产业概况 |
3.1 产业现状 |
3.1.1 农业 |
3.1.2 工业 |
3.1.3 服务业 |
3.2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 |
3.2.1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
3.2.2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
3.2.3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
3.2.4 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队伍建设 |
第4章 桂林市人才引进情况 |
4.1 人才工作政策汇总 |
4.2 人才引进举措 |
4.2.1 实施桂林市“漓江学者”制度 |
4.2.2 建设人才小高地 |
4.2.3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
4.2.4 出台《桂林市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 |
4.2.5 两个平台建设 |
4.3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 |
4.4 桂林市人才发展机制调查 |
4.4.1 吸引人才来桂林工作的原因 |
4.4.2 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 |
4.4.3 令人比较满意的人才发展机制要素 |
4.4.4 制约问题突出、亟待解决的重要因素 |
4.4.5 桂林市现行人才政策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桂林市人才现状分析 |
5.1 人才需求情况 |
5.1.1 人才需求的总体情况 |
5.1.2 人才需求的产业分布情况 |
5.1.3 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分布情况 |
5.1.4 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
5.2 人才现状 |
5.2.1 人才供应的总体情况 |
5.2.2 求职人才的学历分布情况 |
5.2.3 人才供需对比情况 |
5.2.4 桂林市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留桂情况 |
5.2.5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情况 |
5.2.6 薪酬分析 |
5.3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的关系 |
5.3.1 人才引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
5.3.2 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引进相互促进 |
第6章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
6.1 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人才结构失衡 |
6.2 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成熟 |
6.3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
6.4 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
6.5 人才引进后继政策缺乏 |
6.6 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
第7章 桂林市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
7.1 完善人才工作法治化 |
7.2 人才引进需求应遵循市场规律 |
7.3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7.4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 |
7.5 提升人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
7.6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
第8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桂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100项重大技术计划 |
附录2 2017-2019年桂林市人才引进需求目录统计表 |
附录3 桂林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目录 |
附录4 桂林市人才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2)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包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
2.3 小结 |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
3.2.1 初期建设决策 |
3.2.2 建设方针变更 |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
3.4 小结 |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
5.5 小结 |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
6.4 小结 |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
7.4 小结 |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
8.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纳米TiO2/多孔矿物的表面特性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其来源 |
1.3 TiO_2的特征与光催化性能 |
1.3.1 TiO_2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1.3.2 TiO_2的光催化原理 |
1.3.3 TiO_2光催化剂的优势与不足 |
1.4 TiO_2的载体种类 |
1.5 三种多孔矿物简介及研究进展 |
1.5.1 硅藻土性质与应用 |
1.5.2 沸石的性质与应用 |
1.5.3 硼泥脱镁硅渣的性质与应用 |
1.6 纳米TiO_2的负载方法 |
1.6.1 固相反应法 |
1.6.2 液相沉淀法 |
1.6.3 溶胶凝胶法 |
1.7 TiO_2可见光活性的研究进展 |
1.7.1 染料表面光敏化改性 |
1.7.2 金属掺杂改性 |
1.7.3 非金属掺杂改性 |
1.8 小结 |
1.9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9.1 研究目标 |
1.9.2 研究内容 |
1.10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装置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2.3.1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2.3.2 重金属Cr(VI)、Cu~(2+)的吸附实验 |
2.3.3 重金属Cr(VI)、Cu~(2+)的光催化实验 |
2.4 表征仪器与方法 |
2.4.1 化学组成分析 |
2.4.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2.4.5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7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
2.4.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9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2.4.10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2.4.11 Zeta电位分析 |
2.5 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评价 |
2.5.1 反应体系的确定 |
2.5.2 Cr(VI)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2.5.3 Cu~(2+)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硅藻土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实验 |
3.3.2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3.3.3 煅烧温度的影响 |
3.3.4 煅烧时间的影响 |
3.3.5 样品表征 |
3.3.6 吸附实验 |
3.3.7 光催化实验 |
3.3.8 光催化单因素实验 |
3.3.9 动力学拟合 |
3.3.10光催化产物分析 |
3.3.11回收再利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TiO_2/沸石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沸石 |
4.2.2 实验方法 |
4.2.3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4.3.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4.3.3 样品表征 |
4.3.4 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
4.3.5 光催化动力学 |
4.3.6 吸附对光催化反应促进机理 |
4.3.7 回收再利用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纳米TiO_2/硼泥脱镁硅渣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不同矿物载体对比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硼泥脱镁硅渣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iO_2负载量的影响 |
5.3.2 煅烧温度的影响 |
5.3.3 样品表征 |
5.3.4 优化工艺制备的不同矿物载体复合催化剂对比 |
5.3.5 相同工艺制备的不同矿物载体复合催化剂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方法 |
6.2.2 表征方法 |
6.2.3 可见光催化去除Cr(VI)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g-C_3N_4的制备与性能 |
6.3.2 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
6.3.3 g-C_3N_4/TiO_2/硅藻土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撰写的发明专利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5)广西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财政科技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国内研究 |
三、 地方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
一、 财政支出 |
二、 财政科技支出 |
三、 财政支出竞争 |
四、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 |
第四节 研究路线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广西市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资源基础及地缘特征 |
第一节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缘起及演变 |
一、 中国科技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职能演变 |
二、 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及国家计划体系的形成 |
三、 广西的科技计划体系及财政支出竞争方式 |
第二节 广西市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资源基础 |
一、 竞争主体基础 |
二、 科技平台基础 |
三、 人力资源基础 |
四、 专利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市级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现状 |
第一节 广西区级政府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状况 |
第二节 广西市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运行现状 |
一、 广西区市级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规模 |
二、 广西区市级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力度 |
三、 广西区市级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增长幅度 |
第三节 广西区市级政府财政预算科技科目支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的测量方法 |
一、 指标选取 |
二、 模型建立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西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 相当多市级科技主管部门对财政科技支出竞争重视不够 |
二、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制度设计不完善 |
三、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资源基础不同导致科技拨款过于地域集中 |
四、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致使地区间产业趋同或重复建设 |
五、 财政科技支出竞争会导致地方政府过分重视资源竞争,从而忽略了制度的建设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完善现有的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模式 |
二、 规范政府职能 |
三、 促进各市级政府财力均等化 |
四、 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总量,明确财政科技支出重点 |
五、 增大财政决策的透明度,推动民主化进程 |
六、 加强对市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管理 |
七、 建立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为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提供智力支持 |
八、 加强市级政府间的交流,促进相互的借鉴和学习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桂林创源的差异化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桂林创源概述 |
2 桂林创源的差异化战略 |
2.1 理念差异:全员面向市场 |
2.2 产品差异:创品牌 |
2.3 市场差异:提高用户价值 |
2.4 形象差异:把工业品做成工艺品 |
2.5 人事差异:把大学生当成“宝” |
2.6 制度差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3 结语 |
(10)基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
(二) 关于广西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趋势研究 |
(三) 关于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 |
(四) 关于广西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
四、 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基础 |
五、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广西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趋势 |
一、 广西产业结构现状 |
二、 千亿元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第二节 千亿元产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 |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 |
第三章 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分析 |
第一节 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
一、 专业覆盖率情况 |
二、 当前专业结构分析 |
三、 专业布点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与千亿元产业适应性分析 |
一、 与千亿元产业对经营管理型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
二、 与千亿元产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
三、 与千亿元产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
第三节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性分析 |
第四节 专业设置的基本评价 |
一、 专业设置重复,空白专业过多 |
二、 专业口径过窄,复合程度不够 |
三、 专业设置随性,缺乏企业参与 |
第四章 提升广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对策 |
第一节 专业布局的宏观调控 |
一、 完善管理模式,提升专业设置质量 |
二、 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专业体系 |
三、 开展专业评估,引导专业新设与撤销 |
四、 搭建交流平台,把握人才需求新动向 |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微观管理 |
一、 填补空白专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
二、 建立预测机制,保证专业的针对性 |
三、 推进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适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四、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漓江特种村料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桂林市人才引进问题研究[D]. 胡夏辉.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7)
- [2]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3]纳米TiO2/多孔矿物的表面特性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 孙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4]桂林鸡血玉的质量评价及其市场前景调查[J]. 张诗,任孟德,俞鑫源,雷威. 超硬材料工程, 2014(06)
- [5]广西市级政府间财政科技支出竞争研究[D]. 李修远.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2)
- [6]青山绿水间,大学风雅颂[J]. 欧阳童. 考试(高考族), 2009(04)
- [7]桂林有效承接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A]. 韦兰玉. 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07
- [8]桂林创源的差异化战略[J]. 曾明星.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01)
- [9]矿产地研院资本运营的几点浅见[J]. 李文华. 矿产与地质, 2003(01)
- [10]基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D]. 张原.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