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功臣[1](2021)在《微纳流控芯片对准操作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自然杂志授予了一项新的“本世纪的技术”它被称为“芯片实验室”,微流控芯片就是其中之一,自然杂志文章中从多方面的阐述了微纳流控芯片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过程。虽然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应用领域已经从最开始简单的样本分析延伸到了现如今的临床诊断核酸分析、蛋白质分析、细胞筛选等方面。通常来说,微流控芯片指的是集成了各种单元的微器件,其加工方法利用的技术是微小加工,这种技术可以加工出微反应的腔室、微泵、微阀、微混合的腔室和微小沟道等。而且,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可以用不同种类不同材质的材料,最后做成的芯片大小可能只有平方厘米大小。这种微流控芯片的基础是建立在分析化学上的,比如,灯的光线分成两半,还在犹豫的人张着双眼。故事结局明显,不懂我的表现,因为是我不会表现。厌恶了生活的善变,没有了心的期盼。可以在微小沟道上通入流体试剂和不同的生物、植物样本。以实现样品的进样、混合、分离、反应和检测,特别适合应用于单分子检测、分离分析,DNA快速测序和蛋白质富集等研究。但是,对于微流控芯片而言,如何对准、键合、如何制作成为关键问题。针对现有的微装配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系统,自主设计了一套用于微纳流控芯片对准的装置,并采用了一种称为“吸附-夹持-旋转”的芯片组装方法。基于霍夫直线检测原理进行了对准装配应用实验。制作了微纳流控芯片,并进行了芯片性能实验,分析了实验结果。首先,对国内外目前微装配系统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具体的芯片加工制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方案,目的在于解决芯片键合效率低,制作过程慢、过程复杂、难度大等问题。其次,在微纳流控芯片对准过程中,对准精度、对准方法、对准时间、对准理论,以及对准工艺是否便捷高效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运用霍夫变换理论,本文研究了一种微纳通道对准方法来完成芯片的自动对准。与某些传统的芯片对准方法相比,它避免了手动三维移动平台在芯片对准过程中的误差和耗时。并且,将霍夫变换直线检测应用到微米沟道芯片与纳米沟道芯片对准的过程中。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精确的微纳米芯片的全自动对准,为提高芯片制作效率和检测芯片的精准度作出贡献。再次,基于以往将微纳结构制造在同一片芯片上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材料,但是对光刻套刻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且不能得到多构型的芯片。现搭建一款新型的微纳流控芯片自动对准装置,该装置将微纳结构分别制造在两块芯片上,这样在不同位置组合,两个芯片不仅可以得到更多构型的微纳流控芯片,还降低了对制造设备的要求和工艺的复杂性,有利于实现低成本和批量化的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该装置主要由夹持吸附部分、支撑部分和底座等部分组成,应用于微纳流控芯片的自动对准装配。另外,本文所设计的微纳流控芯片自动操纵系统在对准玻璃芯片过程中,控制精度、夹持力、多自由度位移是影响芯片对准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因此,实现这三个方面的高精准度控制是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对准装置的要求,设计了微纳流控芯片对准装置的控制部分,选用STC15W4K32S4作为控制器对压力模块以及电机模块进行控制,选用了相应的传感器并对控制系统各部分电路进行了设计。最后,对微纳流控芯片对准系统的部分性能进行了测试以及芯片的通流体实验。主要包括压力采集模块的传感器的校准、夹持吸附模块的直线度检测、芯片制作及其通流体实验。证明了用本文研究方法对准及制作芯片的可行性、可靠性,为微纳流控芯片的研究做出贡献。
范正兵[2](2021)在《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设计与SLAM研究》文中提出激光雷达作为一种主动式扫描探测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周边环境的信息。随着激光雷达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激光雷达市场迅速发展。鉴于目前市场上成熟的激光雷达产品存在价格昂贵、国外技术垄断和控制算法不开源等问题,本课题开展了激光雷达的设计研究工作。本文以移动机器人室内环境感知为背景,结合车载环境和实际应用需求,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激光测距模块,设计了一种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设计的二维激光雷达与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相比性能接近,控制算法开源,但成本降低了一半左右,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给出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对扫描系统的各模块硬件进行了选型与设计,完成激光雷达集成结构的设计;研究了如何在STM32F103ZET6控制芯片和扫描电机之间建立CAN总线通信的问题,对STM32F103ZET6控制芯片和扫描电机组成的CANopen网络进行了配置,在CANopen协议框架下实现了控制芯片对扫描电机的控制。(2)完成二维激光雷达扫描测试实验并设计了激光雷达的上位机软件。编写二维激光雷达样机的控制及数据处理程序,实现点云数据的数据读取、坐标变换、去噪滤波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场景进行扫描成像实验,得到了能反映真实实验场景的三维点云数据,并对其数据处理前后进行了分析对比;在Visual Studio 2017平台下基于C#语言设计了二维激光雷达上位机,并完成了上位机扫描测试实验与误差分析。(3)对移动机器人进行建模,在移动机器人系统下构建其里程计运动模型和激光雷达观测模型,并选择栅格地图作为本课题的地图表达模型,将栅格地图的更新过程进行理论推导,并对室内移动机器人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常用的Gmapping开源算法进行了理论推导。(4)基于ROS系统构建Gazebo仿真环境,使用Gmapping算法进行移动机器人地图构建的仿真实验;搭建Dash Go D1移动机器人真实环境测试平台,进行移动机器人激光SLAM构建环境地图试验,分析机器人的建图误差,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二维激光雷达的机器人建图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充分验证了二维激光雷达的工程实用性。
卢家富[3](2019)在《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服装生产企业对缝纫设备与缝纫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服装生产企业迫切需要具有高性能的平缝机。本论文就是针对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的。论文首先对所设计的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总体结构进行了叙述。其次,基于对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对其控制器内部的相关电路进行了设计说明。其中控制器的主控芯片选用了日本瑞萨的M3062LFGPFP;所采用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选用了光耦隔离器HCPL-4504和功率驱动器IR2136;所采用的混合式步进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则选用了功率驱动器IR2101S。在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中,首先对永磁同步电机及混合式步进电机的结构特点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控制要求,深入地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和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策略,最终永磁同步电机采用了基于滑模观测器(SMO)算法的无传感器控制策略,混合式步进电机采用了基于细分控制算法的控制策略。软件设计部分使用C语言及部分汇编语言的编程方式,采用了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软件程序包括主程序模块、系统上电初始化子程序模块、人机交互子程序模块、速度调节子程序模块、缝纫方式控制子程序模块及系统减速制动子程序模块。本电气控制系统具有缝纫速度高、启停迅速、速度稳定性好、定位准确等特点,能够实现自动停针、自动剪线与挑线、加固缝纫、自由缝纫、组合缝纫等功能。缝纫方式和参数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面板进行设置。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合理,其性能可靠、稳定,能够使平缝机满足给定的缝纫工艺要求。
范颖[4](2019)在《精准型自动医疗输液泵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静脉输液,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不同,匹配恰当的输液速度。若输液速度较快或者较慢,都会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传统的输液方式普遍采用挂瓶利用液位差输送药液,并用肉眼观察,手动调节滚轮控制输液速度,这种方式往往只能根据经验调节输液速度,精度低,且工作量大。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医疗应用中多以进口输液泵为主,但进口输液泵价格高昂,无法惠及大众。而国内很多公司及科研单位也自主研发生产一些智能输液泵,价格虽然低廉但很多存在功能不够完善,控制精度较低等问题。医疗应用的范围有限,通过对市场和医院的调研,目前迫切需要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控制精确,可靠性高的智能输液泵。本文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开环方式控制步进电机和指状蠕动泵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高精度地输液控制。通对单片机,超声波检测,步进电机,泵装置的相关技术原理学习和了解,对精准型自动输液泵设计系统方案。设计选用指状蠕动泵并对其结构部分改进,由电机通过啮齿型带传动控制蠕动泵,结合单片机及控制电路设计了输液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功能。并采用拟合曲线方法对程序进行改进,提高了输液精度。为能够对多种性状的液体产生的气泡进行有效精准地检测,根据气泡检测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对检测原理进行理论研究和计算,设计了超声波气泡探测器,实现对气泡进行实时智能检测。在完成输液泵的研制后,经测试证明,输液泵可以通过按键设定参数准确地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输液速度精度误差<±5%,输液量精度误差<±5%,同时能对输液产生的气泡进行准确地检测,检测最小气泡直径为1.83mm,并在600ml/h的输液速度下能够稳定检测出体积为0.02ml(直径为2.84)的气泡。LCD显示屏能够实时显示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用户输入信息。当输液出现异常或输液完成时,会通过语音及灯光报警提示用户。根据实验结果表明,对输液泵所有性能的测试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输液泵能够根据用户要求精确地自动控制输液过程,保证了输液的精准性,可靠性,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刘金华,林家明,王彦钦,孙若端[5](2007)在《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多维步进电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利用 STC 增强型51内核单片机和 CPLD 联合控制光学平台多维步进电机的技术研究。针对光学测量中的应用给出多维步进电机控制器的方案设计,着重阐述单片机与 CPLD 硬件接口和数据通信协议,及多维电机同步控制的实现方法,列举部分 VHDL 程序和仿真波形,并介绍了单片机外围功能器件、接口及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刘志兵[6](2007)在《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智能视觉技术,研究设计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百(千)分表检定系统。论文首先对计量检定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计量检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目前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运用精密机械技术进行了机械本体的设计,研究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等模块,设计开发了以图像分析处理、检定过程控制、检定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软件。系统采取了软件、硬件控制相结合和符合系统实际的图像分析等处理方法,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实时性、精确性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论文最后结合系统综合测试试验数据,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应用试验表明,系统设计正确、可行,其技术参数指标达到了百分表千分表自动检定的要求;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不确定度小、测量项目多、功能全、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提高百(千)分表检定的测量精度与工作效率。
高勇[7](2006)在《挂镀镍生产线的改造》文中指出电镀生产线能够满足多种镀种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加工要求,在机械和电子行业中应用广泛。电镀生产线按照工件的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挂式和滚式生产线;按照自动化程度又可分为手动、半自动和自动生产线。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工厂在2003年以前,电镀生产线是手动生产线,生产效率低下,2003年该厂对电镀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将手动生产线改装成挂式半自动生产线,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率,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幅度降低。本论文根据贵阳永光电工厂的产品形式、生产纲领、工作制度等资料,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要求,介绍了将电镀生产线改装成挂式自动生产线的相关信息: 1.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利用程序实现对行车运行的全程控制 2.温度控制设计 3.电镀废水处理
昌海[8](2005)在《CARR水平孔道屏蔽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是一座安全可靠、高技术性能、多用途的先进研究堆,将成为我国中子散射实验、中子活化分析、核电燃料和材料辐照试验等研究和生产领域内重要的核工程设施,将在核动力和核科技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CARR中共设有九个水平孔道,主要用于中子散射、在线同位素分离、中子活化分析以及中子照相等项目的研究。因此,水平孔道屏蔽门控制系统的开发对于CARR的建设及今后的工程应用都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CARR水平孔道的屏蔽门是由电机经过几级传动装置减速后进行驱动的,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不同类型屏蔽门的控制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控制系统,以实现就地控制、远程控制以及实时状态显示的功能。 电机控制是微机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自单片机和DSP出现以来,他们就在电机控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中,我们根据电机控制的应用场合要求及项目总体方案,决定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技术路线。 设计中采用较为通用的软、硬件开发平台。软件采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包括两部分:计算机端程序采用LabWindows/CVI进行开发;控制器端程序采用Keil C51进行开发;硬件原理图和PCB图采用Protel软件进行设计。 水平孔道屏蔽门控制系统包括两部分:就地控制部分为一个控制装置,安装在水平孔道上方;远程控制部分为计算机,它和控制装置以RS-485的方式进行通讯,实现远程控制和实时状态的显示。 CARR水平孔道控制系统以简便的控制方式和直观的图形界面,为进行中子散射的实验人员在控制现场和计算机端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控制途径。
陈天广[9](2004)在《复杂图形路径优化的二维激光切割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产业需要改造,许多钣金加工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工业城市也需要建立激光加工中心。据估计,“十五”期间,我国至少需要500多台套数控激光切割机,其中除了通用的CO2激光切割机之外,还需要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激光切割机,切割厚板的大型数控激光切割机,三维立体数控激光切割机及激光切割机器人等。由于激光的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等优点,使激光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本文从介绍激光作为扫描能源,进而实现激光切割,加工等功能入手,逐渐深入的阐述了计算机接口原理,实现控制运动控制器提供三种信号:脉冲信号、脉冲方向信号、控制方式信号,以及所选的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细分技术,相应的电子线路等。 本文中详细介绍了切割系统的实现。首先将用“VC编程语言”将目标图形编译成扫描程序,然后通过计算机与切割系统接口,将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在外部电子线路的支持下,步进电机按照该程序的控制要求实现在二维导轨上的切割。研究实现了几种几何图形的扫描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实现复杂图形的扫描切割,并进行了路径优化的特殊功能的编程,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还介绍了激光切割的主要特性、主要工艺参数,以及激光光束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本切割系统可以应用到激光加工,激光淬火,激光焊接,激光标刻,激光刻绘等等领域,还可应用到三维,五维等多维的切割系统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许丽红[10](2003)在《金相试样镶嵌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对镶嵌机的整体造型、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通过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及互补,构成一个内部合理匹配,外部效能最佳的完整产品,实现其自动控制。 镶嵌机主体部件利用CAD技术进行自动绘图和参数优化,设计出合理的自动执行机构,该机构由步进电机、蜗轮蜗杆、丝杠螺母传动机构组成,通过控制步进电机实现下模速度和位置的控制。采用全方位的冷却方法和和性能良好的加热器,缩短了制样时间,起到了节省能耗的作用。设计了盖板并由交流低速电机控制其拉开与闭合,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单片机技术,控制简单,成本低。采用模糊算法对电木粉压力和温度进行控制,该算法易于实现,并可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运用各种传感器技术,实现了温度、压力及位置的检测。采用软硬件抗干扰技术,系统可靠性较好。 金相试样镶嵌机设计新颖,结构合理,可实现无人监控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微纳流控芯片对准操作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 |
1.3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技术的研究 |
1.3.1 微纳流控芯片装配系统 |
1.3.2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纳流控芯片沟道自动对准方法研究 |
2.1 芯片对准理论及对准过程 |
2.1.1 用于芯片对准的霍夫变换直线检测基本原理 |
2.1.2 芯片对准过程 |
2.1.3 芯片对准的参数及公式 |
2.1.4 对准算法具体步骤 |
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2.2.1 霍夫变换检测微纳流控芯片沟道直线的具体方法 |
2.2.2 微纳流控芯片的自动对准参数的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纳流控芯片的自动对准系统研究 |
3.1 微纳流控芯片的自动对准系统总体设计 |
3.2 自动对准系统夹持吸附装置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3.2.1 夹持吸附装置总体设计 |
3.2.2 夹持装置和吸附装置结构设计 |
3.2.3 夹持吸附装置工作原理 |
3.3 微纳流控芯片自动对准系统支撑及底座结构设计 |
3.3.1 自动对准系统支撑装置结构设计 |
3.3.2 自动对准系统底座结构设计 |
3.4 芯片对准系统装配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纳流控芯片对准装置控制系统研究 |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及控制方案 |
4.1.2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1.3 多电机控制单元 |
4.1.4 串口通讯单元 |
4.1.5 电源转换单元 |
4.1.6 压力采集单元 |
4.1.7 控制电路pcb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准装置及芯片的性能测试 |
5.1 压力采集模块传感器校准 |
5.2 夹持吸附模块直线滑轨直线度检测 |
5.3 芯片制作及芯片通流体测试 |
5.3.1 芯片制作方法 |
5.3.2 芯片通流体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设计与SLA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雷达研究现状 |
1.2.2 激光雷达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二维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
2.1 激光雷达测距原理 |
2.2 二维激光雷达扫描方案 |
2.3 二维激光雷达组成及功能 |
2.3.1 二维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
2.3.2 二维激光雷达系统组成及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激光测距传感器 |
3.3 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 |
3.3.1 电机选型与设计 |
3.3.2 激光雷达控制器选型与设计 |
3.3.3 供电与数据传输 |
3.3.4 集成结构设计 |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4.1 CAN接口通信协议 |
3.4.2 电机控制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扫描测试与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 二维激光雷达数据处理 |
4.1.1 数据处理流程 |
4.1.2 激光雷达数据预处理 |
4.2 二维激光雷达扫描测试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二维激光雷达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机器人SLAM技术研究 |
5.1 移动机器人系统建模 |
5.1.1 坐标系变换 |
5.1.2 里程计运动模型 |
5.1.3 激光雷达观测模型 |
5.2 栅格地图的构建 |
5.3 基于粒子滤波的SLAM算法 |
5.3.1 贝叶斯估计 |
5.3.2 基于粒子滤波的Gmapping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仿真与实验 |
6.1 移动机器人硬件平台 |
6.2 移动机器人软件平台 |
6.3 移动机器人仿真实验 |
6.4 移动机器人室内测试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
1.2 工业平缝机概述 |
1.3 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1.5 课题研究设计的技术难点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7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电气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
2.2 主控芯片M3062LFGPFP介绍 |
2.3 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
2.4 剪、挑线电磁铁驱动电路设计 |
2.5 过、欠压与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2.6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
2.6.1 主轴伺服电机的光耦隔离器与功率驱动器 |
2.6.2 主轴伺服电机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
2.6.3 送布步进电机功率驱动器 |
2.6.4 送布步进电机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
2.7 脚踏板电路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1 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结构 |
3.2 本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
3.3 主轴伺服电机的选型 |
3.4 主轴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 |
3.4.1 主轴伺服电机的数学模型 |
3.4.2 坐标变换 |
3.4.3 主轴伺服电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3.5 主轴伺服电机的调节器设计 |
3.5.1 速度环调节器设计 |
3.5.2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
3.6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 |
3.6.1 三相电量的空间矢量表示法 |
3.6.2 SVPWM的合成原理 |
3.6.3 SVPWM的算法实现 |
3.7 基于滑模观测器(SMO)算法的无传感器控制策略 |
3.7.1 滑模观测器模型 |
3.7.2 基于锁相环的转子位置信息估计 |
3.8 送布步进电机的选择 |
3.9 送布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
3.9.1 送布步进电机的数学模型 |
3.9.2 送布步进电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3.10 送布步进电机的调节器设计 |
3.11 单极性倍频正弦脉宽调制(SPWM)的调制原理 |
3.12 基于细分控制算法的控制策略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气控制系统的建模及仿真 |
4.1 主轴伺服电机伺服系统的MATLAB仿真 |
4.1.1 主轴伺服电机基于SMO算法的无传感器控制策略仿真 |
4.1.2 基于锁相环的转子位置信息估计功能模块仿真 |
4.1.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SMO算法功能模块仿真 |
4.1.4 SVPWM算法功能模块仿真 |
4.1.5 坐标变换仿真 |
4.2 送布步进电机步进系统的MATLAB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模块设计 |
5.2 系统上电初始化子程序模块设计 |
5.3 人机交互子程序模块设计 |
5.4 速度调节子程序模块设计 |
5.4.1 主轴伺服电机速度环子程序模块设计 |
5.4.2 主轴伺服电机电流环子程序模块设计 |
5.4.3 送布步进电机电流环子程序模块设计 |
5.5 缝纫方式控制子程序模块设计 |
5.5.1 自由缝纫方式控制子程序模块设计 |
5.5.2 加固缝纫方式控制子程序模块设计 |
5.5.3 固定针数缝纫方式控制子程序模块设计 |
5.5.4 组合缝纫方式子程序模块设计 |
5.6 系统减速制动子程序模块设计 |
5.7 软件总体设计中采取的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气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6.1 主轴伺服电机启动与制动时间测试 |
6.2 缝纫速度稳定性测试 |
6.3 停车定位精度测试 |
6.4 其它测试 |
6.4.1 送布步进电机往复运动的速度曲线测试 |
6.4.2 缝纫效果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总结 |
7.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精准型自动医疗输液泵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医疗输液泵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医疗输液泵的现状 |
1.2.2 医疗输液泵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输液泵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精准型自动医疗输液泵的介绍 |
2.1.1 输液泵功能简介 |
2.1.2 输液泵系统结构 |
2.2 微控制器方案选择 |
2.3 输液泵动力装置方案选择 |
2.3.1 泵体装置方案选择 |
2.3.2 驱动电机方案选择 |
2.4 气泡检测方案选择与研究 |
2.4.1 气泡检测方案选择 |
2.4.2 .超声波气泡探测器方案实现 |
2.4.3 超声波频率的选择 |
2.5 系统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液泵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机的驱动设计电路 |
3.1.1 驱动芯片选择 |
3.1.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
3.2 超声波气泡探测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1 超声波信号发射电路 |
3.2.2 超声波信号接收电路 |
3.3 电源系统硬件设计 |
3.3.1 AC-DC开关电源设计 |
3.3.2 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设计 |
3.3.3 电机驱动升压电源 |
3.3.4 低压5V模拟电源设计 |
3.3.5 低噪声3.3V数字电源设计 |
3.4 报警系统硬件设计 |
3.4.1 LED灯报警提示设计 |
3.4.2 语音报警提示设计 |
3.5 输入及显示硬件电路设计 |
3.5.1 输入按键电路设计 |
3.5.2 LCD显示硬件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液泵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输液泵驱动系统程序设计 |
4.1.1 步进电动机工作方式设定 |
4.1.2 输液速度的控制 |
4.1.3 输液量的控制 |
4.2 气泡检测程序设计 |
4.3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
4.4 LCD显示程序设计 |
4.5 报警响应装置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液泵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条件 |
5.2 精准型自动医疗输液泵的测试过程 |
5.2.1 输液速度测试 |
5.2.2 输液量测试 |
5.2.3 超声波气泡检测功能测试 |
5.2.4 输液泵人机交互功能测试 |
5.3 测试结论总结与分析 |
5.3.1 实验结果总结 |
5.3.2 输液泵的误差来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总体设计 |
2.1 百(千)分表检定方法与过程分析 |
2.2 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设计思路 |
2.3 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要求 |
2.4 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总体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机械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功能分析 |
3.2 方案设计 |
3.3 步进电机及传感器选择分析 |
3.4 微进给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功能分析 |
4.2 总体结构设计 |
4.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 |
4.3.1 步进电机的技术参数 |
4.3.2 单片机的选择和应用 |
4.3.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 测力信号处理电路和限位开关电路模块的分析设计 |
4.4.1 测力信号处理电路的分析设计 |
4.4.2 限位开关电路的分析设计 |
4.5 接口电路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4.6 电源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7 电子子系统伺服控制软件的设计 |
4.8 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1 功能分析与方案设计 |
5.2 图像采集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
5.3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的分析与设计 |
5.4 图像分析处理原理与方法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试验与性能分析 |
6.1 系统测试试验 |
6.2 系统性能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的主要特点 |
7.2 百 (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主要特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圆柱传动涡杆设计数据 |
附录B 6A步进电机伺服驱动控制程序清单 |
附录C 1A步进电机伺服驱动控制程序清单 |
附录D 接口电路伺服驱动控制程序清单 |
附录E 0.75A步进电机伺服驱动控制程序清单 |
附录F 压力传感器和限位开关伺服驱动控制程序清单 |
(7)挂镀镍生产线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详细摘要 |
summary |
1 引言 |
2 生产线概述 |
3 设备设计说明 |
3.1 行车的制作 |
3.2 机架及轨道 |
3.3 槽体制作 |
3.4 槽面及槽内的配置 |
3.5 管路系统 |
3.6 电器控制系统 |
4 行车运行控制 |
4.1 步进电机的控制原理 |
4.1.1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
4.1.2 步进电机的速度和升降速控制 |
4.1.3 步进电机的脉冲分配 |
4.2 系统的硬件结构 |
4.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3.1 微处理器及存储器的配置 |
4.3.2 键盘与显示接口电路的设计 |
4.3.3 定时和报警电路的设计 |
4.3.4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 |
4.3.5 扩展存储器及扩展芯片地址的确定 |
4.4 硬件系统的合成 |
5 模块化程序设计 |
5.1 程序的初始化及变量的定义 |
5.2 有关定时器精确定时的实现 |
5.3 键盘与显示功能的实现 |
6 温度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
6.1 系统任务 |
6.2 主要硬件设计 |
6.3 主要软件设计 |
6.4 系统功能 |
6.4.1 主要功能 |
6.4.2 键盘说明 |
7 电镀废水的处理 |
7.1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现状 |
7.2 传统电镀废水处理方法的弊端 |
7.3 CZB矿物法处理电镀废水 |
7.4 CZB矿物法处理电镀废水流程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8)CARR水平孔道屏蔽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二章 控制方案选择 |
1、开环控制 |
2、闭环控制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1、系统组成 |
2、工作原理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1、硬件组成 |
2、关键电路 |
3、软件设计 |
第五章 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
1、硬件抗干扰措施 |
2、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1、研究结论 |
2、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复杂图形路径优化的二维激光切割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激光切割机原理框图 |
1-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激光加工现状 |
1-4 机电一体化 |
1-4-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
1-4-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简介 |
第二章 切割系统与计算机接口的原理和研究 |
2-1 激光切割系统的计算机接口原理 |
第三章 切割系统的核心--运动控制器 |
3-1 运动控制器及其研究现状 |
3-1-1 运动控制器在开放式数控系统中的地位 |
3-1-2 运动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3-2 运动控制器的原理与结构 |
3-2-1 运动控制及运动控制器 |
3-2-2 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器原理 |
3-3 运动控制器关键技术分析 |
3-3-1 总线技术 |
3-3-2 微电子技术 |
3-3-3 控制理论与伺服控制算法 |
3-4 运动控制器选型和应用 |
3-5 运动控制器的调整--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控制作用 |
3-6 插补原理和实现运动控制器的编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切割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与驱动器 |
4-1 切割系统中的步进电机控制原理及方法 |
4-1-1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技术的原理 |
4-1-2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
4-1-3 步进电机细分的控制策略 |
4-2 步进电机的驱动器 |
第五章 二维切割系统的研究 |
5-1 二维切割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5-2 接近开关的作用 |
5-3 系统中噪声的消除 |
5-4 数控代码编程 |
5-5 路径优化的切割系统的整体编程思想 |
5-6 激光切割 |
5-6-1 激光切割的主要特性 |
5-6-2 激光发生器 |
5-6-3 主要工艺参数及其控制 |
5-6-4 光束参数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
5-6-5 工件特性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金相试样镶嵌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概述 |
1.1 金相试样镶嵌技术 |
1.2 金相试样镶嵌机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金相试样研究概况 |
1.2.2 国内镶嵌机研究概况 |
1.3 金相试样镶嵌机设计方案的确定 |
1.4 金相试样镶嵌机的设计任务 |
2 金相试样镶嵌机机械设计 |
2.1 镶嵌机总体结构设计及工作过程分析 |
2.2 加热压模部分设计 |
2.3 传动机构及盖板设计 |
2.3.1 加压传动机构设计 |
2.3.2 盖板设计 |
2.4 冷却系统的设计 |
3 微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微机控制方案的确定 |
3.2 温控线路设计 |
3.2.1 晶闸管电路设计 |
3.2.2 晶闸管触发电路 |
3.2.3 测温电路的设计 |
3.3 压力控制电路设计 |
3.4 检测和控制通道接口电路 |
3.4.1 ADC0809模/数转换电路 |
3.4.2 扩展I/O接口电路 |
3.5 步进电机的接口电路 |
3.5.1 步进电机的选择依据 |
3.5.2 步进电机控制特点 |
3.5.3 步进电机驱动 |
3.6 按键和显示接口电路 |
3.7 交流低速电机控制电路 |
4 微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
4.2 控制系统子程序设计 |
4.2.1 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4.2.2 T_0定时中断服务程序 |
4.2.3 按键处理程序 |
5 模糊控制方案的选定 |
5.1 控制方案的提出 |
5.2 模糊控制原理 |
5.2.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5.2.2 模糊控制过程 |
5.3 压力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3.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5.3.2 精确量的模糊化 |
5.3.3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5.3.4 模糊控制决策表的建立 |
5.4 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6 镶嵌机抗干扰设计及综合调试 |
6.1 抗干扰设计 |
6.1.1 硬件抗干扰措施 |
6.1.2 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
6.2 综合调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一种基于单片微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纳流控芯片对准操作系统的研究[D]. 孙功臣.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设计与SLAM研究[D]. 范正兵.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工业平缝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卢家富.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2)
- [4]精准型自动医疗输液泵的研制[D]. 范颖.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多维步进电机控制技术研究[A]. 刘金华,林家明,王彦钦,孙若端. 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 2007
- [6]百(千)分表自动检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志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7]挂镀镍生产线的改造[D]. 高勇. 贵州大学, 2006(11)
- [8]CARR水平孔道屏蔽门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昌海.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5(03)
- [9]复杂图形路径优化的二维激光切割系统的研制[D]. 陈天广. 长春理工大学, 2004(03)
- [10]金相试样镶嵌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D]. 许丽红. 河北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步进电机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技术原理论文; 测试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