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与CD34~+细胞的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蓝彬园,林熹,陈文瑨,谢婧,陈文霞[1](2022)在《脂多糖刺激人牙髓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联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牙髓再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轻度炎症状态下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 hDPSC)产生的外泌体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联合应用对牙髓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DPSC,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hDPSC, 超速离心法提取hDPSC经LPS刺激后产生的外泌体(exosomes from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hDPSC, L-EXO)和正常状态下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 from normal hDPSC, N-EXO), 通过透射电镜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提取物。将40只6~8 周龄的SD 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单独应用SDF-1)、L+S组(SDF-1 与L-EXO 联合应用)、N+S组(SDF-1与N-EXO联合应用)和空白对照组(根管内不植入任何物质), 每组10只。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 建立大鼠无髓根管模型, 根据分组分别在根管内植入不同的内容物。植入后30 d过量麻醉处死所有大鼠, 取大鼠双侧下颌骨组织, 应用HE、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 除空白对照组外, 其他3组根管内均可见新生牙髓样组织, 其中L+S组根管内新生组织的量及组织中的细胞数量最多, S组最少。Masson染色结果显示, L+S组矿化组织沿根管壁纵向排列, 胶原纤维有序排列, N+S组呈无规律紊乱分布。定量分析各组新生血管面积, 结果显示L+S组血管密度[(2.03±0.65)%]显着高于S组[(0.65±0.05)%]及N+S组[(1.06±0.38)%](F=5.879,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S 组及L+S组的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量显着低于N+S 组(F=8.633, P<0.01)。结论 hDPSC分泌的外泌体联合SDF-1可提高根管内新生组织的量和组织中的血管密度, L-EXO的作用较N-EXO强, 并且新生组织中胶原纤维及矿化组织的排列更规律有序。
刘青武[2](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张睿[3](2020)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牙周炎是以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其造成的附着丧失及牙周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首要原因。现有的临床治疗策略可以很好的控制牙周炎症的进展,但已破坏的牙周组织,特别是牙周骨组织如何实现再生仍然是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原位牙周组织工程是通过各种途径诱导组织局部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相关功能细胞迁移、归巢到牙周缺损区域,并在缺损区进行增殖、分化促进组织再生,进而修复缺损,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作为成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员之一,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是众多牙源性干细胞中诱导牙周组织再生最有利的细胞来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可以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的特异性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进而促进多种干细胞迁移、归巢至创区,为组织再生提供干细胞来源。然而SDF-1自身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能力有限,仅通过单独应用SDF-1并不能让牙周骨组织再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二甲双胍(metformin,MF)作为一种成熟的降糖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F在降糖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衰老及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等作用。艾塞那肽(Exendin-4,EX-4)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也是临床目前较为常用的降糖药物,除具有保护神经、心脏,抗炎及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外,还能正向调节骨代谢。此外,EX-4是SDF-1/CXCR4信号轴的重要调控因子,可以通过上调干细胞表面受体CXCR4的表达,进而增强SDF-1对相关功能细胞的募集能力。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为了寻求更好的促进骨再生的药物,本课题首先探究了MF、EX-4在体外对人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其次,我们通过检测SDF-1分别与MF、EX-4联合应用对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的促进作用,筛选出效果更强的药物;再次,我们利用体外及体内实验对SDF-1与EX-4联合应用促进PDLSCs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的协同效应和对Wistar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组织再生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牙周原位骨组织再生提供新的策略。材料与方法:1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1.1 PDL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选取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健康前磨牙,获得根中1/3的牙周膜组织,采取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获得人PDLSCs,并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分析方法对其干性及来源进行鉴定。1.2 MF、EX-4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ell-counting kit 8,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F、EX-4分别对PDLS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1.3 MF、EX-4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比色法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来评估 MF、EX-4 分别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2.1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DLSCs表面CXCR4受体的表达。2.2 SDF-1 浓度筛选通过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SDF-1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筛选出SDF-1最佳的作用浓度。2.3 SDF-1联用药物筛选通过qRT-PCR检测SDF-1分别与MF、EX-4联用对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的作用,筛选出协同效应更强的药物应用于后续实验。2.4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DF-1与EX-4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能力的协同效应。2.5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ALP活性、茜素红染色、CPC 比色法及qRT-PCR来评估SDF-1与EX-4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协同效应。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3.1建立Wistar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实验模型将220-250 g(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编号,随机分成两大组:①组每日腹腔注射EX-4;②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大鼠两侧下颌骨分别制备5 mm×4mm×1 mm大小的牙周骨缺损,右侧缺损内置入负载SDF-1的生物膜,左侧缺损内置入负载PBS的生物膜。分别于术后3d、1、2、4 w获取下颌骨标本,进行以下实验。3.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MSCs和CXCR4+细胞募集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染(CD90+/CD34-)和CXCR4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DF-1与EX-4联用对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区域的干细胞募集作用。3.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比较各组缺损区域新骨形成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 area/tissue volume,BS/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制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各组新骨形成;通过TRAP染色检测各组缺损区域破骨细胞数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相关蛋白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typel,ColI)的表达。结果:1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1.1 PDL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人PDLSCs,原代细胞呈现出典型的长梭形形态。人PDLSCs具备克隆形成能力,其MSCs源性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表达呈阳性,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s)源性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呈阴性。1.2 MF、EX-4对PDL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μM MF对PDLSCs的增殖能力无显着影响(P>0.05),50 μM和100 μM MF能够明显促进PDLSCs的增殖(P<0.01)。5、10、20及50 nM EX-4对PDLSCs增殖无显着影响(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相比,各浓度MF和EX-4均能显着促进PDLSCs的迁移(P<0.01),其中,50 μMMF和10 nM EX-4对PDLSCs迁移能力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P<0.01)。1.3 MF、EX-4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F和EX-4均可明显增强PDLSCs的ALP活性(P<0.05),其中50μM MF和10 nMEX-4的促进效应最为显着(P<0.05)。茜素红染色及CPC比色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μMMF和10 nM EX-4可显着增强PDLSCs细胞外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及钙盐沉积(P<0.001)。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μM MF和10 nM EX-4可以显着上调PDLSCs成骨相关标志物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及骨钙素(osteocarlcin,OCN)的表达水平(P<0.05)。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2.1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人PDLSCs表面CXCR4表达呈阳性。2.2 SDF-1浓度筛选CCK-8和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其他浓度相比,50 ng/mL SDF-1促进PDLSCs增殖和迁移效应最为显着(P<0.05)。2.3 SDF-1联用药物筛选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DF-1组和SDF-1+MF联用组CXCR4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01),但SDF-1组和SDF-1+MF联用组间CXCR4受体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DF-1+EX-4联用组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DF-1组及EX-4组(P<0.01),故后续实验中选取SDF-1与EX-4进行联合应用。2.4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DF-1对PDLSCs增殖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P<0.001),且SDF-1和EX-4联用对PDLSCs的增殖能力表现出更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P<0.001),其协同促进效应明显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P<0.001)。Transwell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DF-1、EX-4均可以明显促进PDLSCs的迁移能力(P<0.001),且SDF-1和EX-4联用对PDLSCs的迁移能力表现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P<0.001),显着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P<0.001)。2.5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CPC 比色法及qRT-PCR结果均表明SDF-1、EX-4均可以显着促进PDLSCs的ALP活性(P<0.001)、细胞外矿化结节形成能力(P<0.001)和成骨相关标志物ALP、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水平(P<0.05),且SDF-1与EX-4联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均显着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3.1大鼠牙周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实验动物在术后全部存活,麻醉苏醒后生命体征良好,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及排斥反应。3.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干细胞募集的作用CD90+/CD34-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愈合早期(3d、1、2 w)SDF-1与EX-4联合应用所募集的MSCs数量明显增多,且明显高于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CXCR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愈合早期(3d、1、2 w),SDF-1与EX-4联用组缺损区域的CXCR4+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3.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Micro-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相比,在术后1、2、4、8 w,SDF-1与EX-4联用组的再生骨量明显增多,BV/TV、BS/TV、Tb.Th明显升高,Tb.Sp 明显下降(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相比,SDF-1与EX-4联用组对缺损区域的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新生骨的面积更大、骨小梁密度更为致密(P<0.05)。TRAP染色结果表明SDF-1与EX-4联用组可以显着增加术后3 d和1 w缺损区域内破骨细胞的数量,术后TRAP+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DF-1组、EX-4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DF-1与EX-4联用组的ALP(1、2 w)和Col I(2、4、8w)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结论:1人PDLSCs可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获得。2MF可以显着地促进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最佳浓度为50 μM。3 EX-4可以显着地促进PDLSCs的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其中最佳浓度为10 nM。4 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呈阳性。SDF-1与EX-4联合应用可以显着上调PDLSCs表面CXCR4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时对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表现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5 SDF-1与EX-4联合应用能够增强SDF-1对干细胞的募集效应,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募集更多的MSCs迁移归巢至牙周骨缺损区域,为牙周骨组织再生提供干细胞来源。6 SDF-1与EX-4联合应用能够促进新骨形成,显着促进牙周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二者联用产生的协同促进效应显着优于各自单独应用。
郑程峰[4](2019)在《AMD3100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诱导牙髓再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建立无髓根管模型,对建模后的大鼠通过不同的方式注射AMD3100,注射后1小时在无髓根管内植入SDF-1多肽水凝胶,在动物体内观察AMD3100对SDF-1诱导牙髓组织再生作用效果的影响以及给药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方法:1.选取6-8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18只,体重180-220g(198.2±9.9g),随机选取SD大鼠一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建立无髓根管模型。2.构建无髓根管模型后1周,将建模后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MD3100皮下注射组以及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每组6只。每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处理,对照组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AMD3100皮下注射组按5mg/kg剂量于大鼠皮下注射AMD3100,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按5mg/kg剂量于大鼠实验牙颊侧前庭沟注射AMD3100。3.注射后1小时在大鼠无髓根管内植入含50ng/mL SDF-1的多肽水凝胶支架。4.根管内植入SDF-1后14天处死动物,进行HE、Masson以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管内组织再生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本次实验共收集到27个有效根管样本,即对照组、AMD3100皮下注射组以及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各9个。HE染色结果:对照组(n=9/9)与AMD3100皮下注射组(n=9/9)所有样本根管内均可见新生组织生成,而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n=6/9)仅在部分样本根管内可见新生组织生成。新生组织以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为主,由根尖孔长入,位于根管内根尖1/3至冠1/3不等。部分样本新生组织内可见血管结构,对照组(n=1/9)新生组织中含血管结构样本较少,新生血管位于根管内根尖1/3处;AMD3100皮下注射组(n=6/9)与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n=3/9)新生组织中含血管结构样本较多,其中,AMD3100皮下注射组部分样本新生组织从根尖1/3到根中1/3全长范围内均可见新生血管分布,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仅分布在根尖1/3处。Masson染色结果:对照组新生组织内蓝染的胶原纤维致密紊乱,血管结构较少(1/9)。AMD3100皮下注射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有序,内有丰富的血管分布于根尖1/3至根中1/3(6/9)。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部分样本根管新生组织内可见血管结构(3/9),分布于根尖1/3内。根管内新生组织面积比值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根管内新生组织面积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两两比较,AMD3100前庭沟注射组根管内新生组织面积比值低于对照组以及AMD3100皮下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AMD3100皮下注射组根管内新生组织面积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各组根管内新生组织CD34阳性微血管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两两比较,AMD3100皮下注射组根管内新生组织CD34阳性微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功建立SD大鼠无髓根管模型。2.仅在根管内植入浓度为50ng/mL的SDF-1水凝胶诱导牙髓再生,根管内新生组织的量和冠向延伸的长度有限,新生组织仅含少量血管结构。3.皮下注射AMD3100可以促进根管内植入SDF-1水凝胶诱导生成的新生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4.AMD3100给药方式的不同对SDF-1水凝胶所诱导的新生组织生成存在着一定影响,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可使AMD3100更好的发挥对于根管内新生组织生成的促进作用,而前庭沟注射的给药方式效果不明显。
白什尔(Basheer Hamed Hamood Al-Shameri)[5](2019)在《SDF-1/CXCR4轴在再生性牙髓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牙髓根尖周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常规的根管治疗可以保存患牙,但牙齿在丧失了牙髓之后其抗力降低,脆性增加,并丧失感觉功能,尤其是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更容易发生牙齿的折裂。牙髓再生是患牙获得生物学治疗效果的最佳途径。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证实可向机体受损部位迁移,在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SCs的迁移与多种趋化因子密切相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由于牙髓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结构和环境,牙髓组织的再生修复面临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以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归巢参与牙髓再生为目的,评价SDF-1/CXCR4生物轴趋化体内干细胞归巢,以及在内源性牙髓再生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为牙髓根尖周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主要分为以下4个部分:第一章SDF-1对大鼠BMSCs的体外趋化作用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BMSCs的CXCR4表达,体外评价SDF-1对BMSCs的趋化作用,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多向分化潜能鉴定,免疫组化检测BMSCs CXCR4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体外评价SDF-1趋化BMSCs迁移的作用。结果:细胞形态呈梭形,形态均一,呈放射状排列,分裂增殖速度较快,倍增时间为3d,可连续稳定传代至10代。生长曲线显示生长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CD29,CD44呈阳性表达,CD34,CD45呈阴性表达。多向分化潜能诱导显示具有成脂、成骨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MSCs表达CXCR4。SDF-1趋化BMSCs迁移的体外结果显示:SDF-1明显促进BMSCs的迁移,迁移作用的强度与SDF-1的浓度有关,以50 ng/ml条件下细胞的迁移数最多,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明显抑制SDF-1的趋化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断。小结:本研究所采用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获得具有干细胞特性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的BMSCs,BMSCs表达CXCR4阳性。体外验证SDF-1对BMSCs的迁移有明显促进作用,趋化作用的强度与SDF-1的浓度有关,以50 ng/ml条件下作用最强,CXCR4的阻断剂AMD3100可以明显抑制BMSCs的迁移,但不能完全阻断细胞的迁移。第二章根尖周损伤对骨髓细胞表达CXCR4的影响目的:通过评价根尖周损伤刺激出血所触发的骨髓中细胞表达CXCR4的变化,探讨局部损伤与全身系统动员干细胞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56)、模型组(n=8)和对照组(n=8)。模型组去除牙髓,根管封药一周后处死动物。实验组去除牙髓,根管内封药一周后进行根尖周损伤诱导出血,在根尖损伤后12h、1d、2d、4d、7d、14d及21d全麻下处死动物,采集股骨,免疫组化检测骨髓中CXCR4的表达,以阳性细胞表达面积的百分比计量。结果:股骨中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主要分布在股骨近端的红髓内,所有的组别及时间点在骨髓中均有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它们主要分布在血管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实验组在7个不同的时间里骨髓中的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而在扩张的血管中聚集了大量的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以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在视野中所占面积的百分比计,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在12h、1d、4d、7d、14d及21d表达均有明显增强,2d时的表达虽然有所增强,但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内7个时间点相比较,4d及21d时CXCR4阳性表达明显高于2d。空白组和模型组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结: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主要分布在股骨的红髓中,并主要位于血管内。根尖周损伤后骨髓中的血管扩张,血管中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明显增多。结果提示根尖周组织的损伤,可以触发骨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内源性干细胞的储备和释放,参与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提供基础。第三章CXCR4+/-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与归巢目的:采用基因技术对BMSCs CXCR4的表达水平进行干预和示踪。通过根尖局部组织损伤与根管内植入SDF-1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体内评价SDF-1/CXCR4生物轴对外周血中CXCR4沉默或过表达BMSCs趋化归巢的生物学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1、对BMSCs CXCR4表达水平的干预和示踪大鼠CXCR4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及CXCR4基因沉默shCXCR4慢病毒载体分别用GFP绿色荧光和Mcherry红色荧光进行标记,转染第3代雄性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表达情况,分别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BMSCs转染后CXCR4 mRNA和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2、BMSCs的归巢及影响因素1)自身左右对照:4只雌性大鼠左右侧下颌第一磨牙均纳入研究。左侧根管内植入SDF-1凝胶,右侧根尖周刺激出血后,将大鼠分为两组,每组2只,过表达CXCR4-BMSCs组(CXCR4-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CXCR4-BMSCs悬液,CXCR4基因沉默BMSCs组(shCXCR4-BMSCs)注射shCXCR4-BMSCs悬液,24h后处死大鼠,收集下颌骨,心,肺,肝,脾,肾。样本处理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雄性SRY染色体,观察在同一个体内不同的处理方法对CXCR4-BMSCs和shCXCR4-BMSCs在体内迁移的影响。2)异体对照:10只雌性大鼠仅右下颌第一磨牙纳入研究。(1)CXCR4-BMSCs的归巢:6只大鼠分为根管内植入SDF-1组和牙髓血运重建组,每组3只大鼠,根管及根尖周处理后通过尾静脉注射CXCR4-BMSCs。(2)正常表达CXCR4的BMSCs归巢:4只大鼠分为两组,每组2只大鼠,分别进行根管内植入SDF-1和牙髓血运重建行根尖周损伤刺激出血,处理后通过尾静脉注射BMSCs。24h后处死大鼠收集下颌骨。样本处理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SRY染色体,并且对所有大鼠下颌骨样本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1、对BMSCs CXCR4表达水平的干预和示踪重组GFP-NC、GFP-shCXCR4、Mcherry-NC和Mcherry-CXCR4慢病毒分别转染BMSCs,四天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有荧光,说明带有荧光蛋白(Mcherry或GFP)及CXCR4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后可成功表达荧光蛋白(Mcherry或GFP),即病毒成功转染入BMSCs中。qPCR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和正常组相比较,过表达CXCR4组的CXCR4-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沉默组下调(P<0.05),单独携带荧光蛋白的阴性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同样的,过表达组CXC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沉默组CXCR4表达下调明显(P<0.01),两个阴性对照组与正常组无明显改变(P>0.05)。2、BMSCs的归巢及影响因素2.1自身左右对照2.1.1 HE染色组织学表现:根尖周损伤组在根尖周组织损伤24h后,根管及根尖周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SDF-1组在根管内植入SDF-1水凝胶胶原支架24h后,根尖周组织末见炎症细胞浸润,根管内见少数炎症细胞附着于凝胶支架上。2.1.2原位杂交检测雄性SRY染色体尾静脉注射CXCR4-BMSCs后,无论是根尖周局部损伤还是根管内植入SDF-1,在根尖周和根管内均可见携带SRY基因的CXCR4-BMSCs的存在,但根尖周损伤侧CXCR4-BMSCs的细胞数明显多于对侧根管内植入SDF-1的细胞数。尾静脉注射shCXCR4-BMSCs大鼠的根尖周和根管内均没有见到携带SRY基因的BMSCs。2.2异体对照通过原位杂交检测雄性SRY染色体追踪CXCR4-BMSCs和BMSCs在根尖周和根管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的右下颌第一磨牙,无论是进行根尖损伤还是根管内植入SDF-1处理,两组在根管内和根尖周组织内均可见大量呈棕褐色的CXCR4-BMSCs,根尖周组织归巢的细胞多于根管内。而正常表达CXCR4的BMSCs在根尖周和根管内的数量明显较注射CXCR4-BMSCs少。3、CXCR4-BMSCs和shCXCR4-BMSCs在全身器官中的分布通过尾静脉注射CXCR4-BMSCs,肺、肾脏中有较多表达SRY基因的CXCR4-BMSCs聚集,而在心脏、肝脏和脾脏组织中仅见少量SRY基因阳性的CXCR4-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shCXCR4-BMSCs,可见表达SRY基因的shCXCR4-BMSCs主要存在于脾脏,其次是肾脏和肺,而心脏和肝脏组织中末见有SRY基因阳性的shCXCR4-BMSCs。小结:1、本研究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CXCR4基因过表达雄性BMSCs及CXCR4基因沉默雄性BMSCs,并成功使用荧光蛋白进行标记,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雄性SRY染色体对细胞的迁移进行追踪。2、无论是根尖周损伤还是人为的在根管内植入SDF-1均可促使外周血中的CXCR4表达阳性的细胞归巢至根管内和根尖周组织。3、同一个体内如果存在多种原因导致的多处局部SDF-1浓度的升高,则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干扰,以SDF-1局部浓度最高处的趋化作用最强。4、炎症反应有可能增强CXCR4阳性表达的细胞对SDF-1的敏感性,使趋化作用增强。5、SDF-1的趋化作用受趋化细胞CXCR4表达水平的影响,表达水平越高,归巢能力越高,SDF-1对不表达CXCR4的细胞不具有趋化归巢的作用。6、CXCR4-BMSCs和shCXCR4-BMSCs在全身器官中的分布不同,CXCR4-BMSCs以肺、肾脏为主,shCXCR4-BMSCs以肺、脾脏为主。第四章组织学评价SDF-1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目的:比较根尖周刺激出血和根管内植入SDF-1两种方法诱导无髓根管内新生组织的组织学表现,探讨SDF-1在牙髓再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8只8周龄雌性大鼠随机分4组,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去髓封药一周后,左侧植入SDF-1凝胶,右侧根尖周刺激出血后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2只大鼠),BMSCs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单细胞悬液1mL,AMD3100组注射经CXCR4阻断剂AMD3100预处理的BMSCs单细胞悬液1mL,F12组单独注射DMEM-F12培养液1mL,第4组为空白对照,不注射。各组分别在15天(n=6)和30天(n=6)处死大鼠,收集下颌骨。HE染色观察根管内新生组织的组织学特征,SRYmRNA原位杂交检测经尾静脉注入的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HE染色右侧根尖周刺激出血后15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三组根尖周组织均可见程度不一的炎症细胞浸润,BMSCs组、F12组和空白组的根管内可见骨样细胞,AMD3100组根管内可见牙本质/骨样组织的蓝染色基质。左侧根管内植入SDF-1凝胶后15天,BMSCs组、AMD3100组和空白组的根尖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BMSCs组和AMD3100组的根管内见含有血管样的新生组织,空白组的根管内见有血管样的网状样的结构。根尖周刺激出血后30天,右侧根尖周组织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BMSCs组的根管内可见含有血管的结缔组织样结构。AMD3100组的根管内可见骨组织以及牙本质组织样结构。F12组根管内见似骨组织的蓝色基质。空白组的根管内可见牙本质样组织结构。左侧植入SDF-1凝胶后30天,BMSCs组的根管内可见含有血管样的疏松结缔组织样结构。AMD3100组的根管内可见含有骨样组织结构。F12组根管充满疏松基质结构。空白组的根管内可见含有血管样的疏松基质结构。原位杂交从尾静脉注射CXCR4+表达的BMSCs后15天,损伤侧和根管内植入SDF-1侧下颌磨牙均可见携带SRY染色体的雄性BMSCs迁移至根管和根尖周组织,其它组在根管和根尖周组织内末见有携带SRY染色体的细胞。尾静脉注射CXCR4+表达的BMSCs后30天,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均可见携带SRY染色体的BMSCs细胞归巢至根尖周损伤区以及根管内。右侧损伤侧牙周组织和根管内可见数量较多的携带雄性大鼠特征基因的BMSCs,植入SDF-1侧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内雄性大鼠BMSCs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它组根管内以及根尖周末见携带SRY染色体的细胞。小结:1、SDF-1/CXCR4生物轴可以趋化体内远位的干细胞归巢到根管内并参与组织再生修复。2、SDF-1/CXCR4生物轴可能更有利于在根管内形成血管化的结缔组织。全文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CR4,SDF-1对表达CXCR4+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趋化作用的强度与SDF-1的浓度有关。2、根尖周局部刺激损伤可以使股骨红髓中血管扩张,血管中表达CXCR4的细胞数量增加。3、利用慢病毒转染可以成功构建CXCR4过表达和表达沉默的BMSCs,并成功示踪其归巢到根尖周和根管内。4、无论是通过根尖周刺激出血或根管内植入SDF-1,外周血中CXCR4+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以归巢到根管内参与牙髓再生,但根管内植入SDF-1更利于血管化的新生组织再生。5、SDF-1的趋化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细胞CXCR4的表达水平;(2)炎症反应;(3)是否存在多处损伤或炎症情况。6、CXCR4-BMSCs和shCXCR4-BMSCs在全身器官中的分布不同,CXCR4-BMSCs以肺、肾脏为主,shCXCR4-BMSCs以肺、脾脏为主。7、SDF-1/CXCR4生物轴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可发挥趋化体内干细胞归巢到根管内的作用,但归巢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面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赵旺[6](2019)在《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轻型卒中都属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它们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比例约40%,TIA和轻型卒中90天的复发率可达20%,其中近一半的复发卒中患者可出现了功能残疾或死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虽然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修复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们的再生能力有限。所以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血管内皮修复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EPCs是一种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干细胞。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循环EPCs数量有直接联系,梗死体积大与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有相关性。与正常人群比较,循环EPCs在患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的数量较少,细胞迁移、增殖能力低于正常组。而循环EPCs数量较少的人群更容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不难理解,各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都最终影响EPCs数量和功能,而EPCs数量和功能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见由TIA和轻型卒中发展而来的进展性卒中患者,推测NICE人群中,其循环EPCs的功能(增殖、分化、迁移能力)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部分NICE患者发展为脑梗死。目前,EPCs与NICE的关系较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部分围绕NICE患者循环EPCs的功能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对NICE、脑梗死、正常人群循环EPCs的黏附能力、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的比较,探讨循环EPCs的功能差异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h以内的NICE患者30例,按照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评估标准,把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认为是HR-NICE,包括:(1)高危TIA(ABCD2≥4分);(2)轻型卒中;(3)急性多发性脑梗死;(4)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大于50%。其中,HR-NICE组15例,非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high-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HR-NICE)组15例。同时,选同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分为脑梗死组(ACI组)和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EPCs,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etyl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Dil-acLD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labed ulex europaeusagglutinin-lectin,FITC-UEA-Lectin)双吞噬实验鉴定EPCs,MTT法测各组外周血EPCs增殖能力,Boyden小室测EPCs迁移能力。结果:1.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来的细胞,经培养24h为散落的小圆形细胞,培养72h可观察到细胞变大,细胞集落出现,周边细胞呈放射状生长。Dil-acLDL/FITC-UEA-Lectin双吞噬实验鉴定该细胞群为EPCs细胞;2.EPCs黏附能力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R-NICE组、NHR-NICE组、ACI组EPCs细胞黏附能力减弱,ACI组细胞黏附能力最差,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细胞黏附能力减弱(P<0.05);3.EPCs迁移能力检测结果显示:NHR-NICE组、HR-NICE组和ACI组细胞迁移能力较NC组减弱,HR-NICE组次之,ACI组最差。NHR-NICE组与HR-NICE组比较,HR-NICE组细胞迁移能力更差(P<0.05);4.EPCs增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R-NICE组、NHR-NICE组和ACI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ACI最差;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1)。结论:1.经形态学及细胞双吞噬实验鉴定,由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细胞为EPCs;2.循环EPCs的功能下降,可能导致NICE转换为HR-NICE;第二部分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的研究背景:NICE在短期内可复发成为严重的脑血管事件,称为HR-NICE,它包括ABCD2大于或等于4分的TIA、轻型卒中、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狭窄率大于50%的颅内或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IA和轻型卒中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因此研究者们制定了一些预测该类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指标。包括临床预测因素(如ABCD2、加利福尼亚风险评估等评分量表)、影像预测因素(新发梗死病灶和动脉狭窄率)、生物标记物预测因素(如糖化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工具里涉及的生物预测因素均为血管损伤指标,没有提出关于血管修复的生物标记物。卒中发生后,为评估患者远期预后,针对血管损伤和修复,更关注的是血管修复能力的强弱。EPCs具有改善内皮功能障碍,促进血管发生的成血管作用。EPCs的动员及归巢受到一些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包括: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等。最为明确的是SDF-1α及其受体促进EPCs的释放和归巢,结合EPCs和SDF-1α为促进血管修复的因素,推测NICE人群中,其循环EPCs数量及血浆SDF-1α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部分NICE患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脑梗死,而这一类患者可能就是HR-NICE人群。EPCs和SDF-1α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指标,预测NICE是否发展为HR-NICE的风险评估指标。目的:探讨NICE患者循环EPCs数量及血浆SDF-1α浓度是否可作为高危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的早期风险评估指标。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NICE患者153名,按照HR-NICE评估标准,将他们分为HR-NICE组和NHR-NICE组,另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采集患者人口学特征、病史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ABCD2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 S)评分;2.收集入组病例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心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糖、心电图、头颅MRI、MRA或CTA等;3.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循环CD34+/VEGFR2+EPCs;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DF-1α、VEGF、FGF、PDGF-BB;5.将脑梗死危险因素及EPCs、SDF-1α、VEGF、FGF、PDGF-BB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分析出哪些变量为NICE转换为HR-NICE的预测因子。结果:1.153名NICE患者中有85名男性患者,68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9.15岁。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患者年龄更大,并且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更多(P<0.01);2.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患者外周血TG、TC、LDL更高(P<0.05)。而发病至抽血时间、性别、吸烟、体重指数、HCY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循环CD34+/VEGFR2+EPCs数量减少(P<0.01)。但SDF-1α、VEGF、FGF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而PDGF-BB在两组患者血浆中表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有意义的变量,其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G、TC、LDL、CD34+/VEGFR2+EPCs、SDF-1α、VEGF、FGF与HR-NICE的发生相关(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4,95%CI:1.030-1.249,P=0.011)、高血压(OR:10.798,95%CI:2.174-53.622,P=0.004)、糖尿病(OR:11.630,95%CI:1.487-90.941,P=0.019)、TC(OR:2.416,95%CI:0.971-6.010,P=0.058)、CD34+/VEGFR2+EPCs(OR:0.067,95%CI:0.023-0.198,P<0.01)、SDF-1α(OR:1.007,95%CI:1.003-1.011,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SDF-1α为HR-NICE的危险因素,EPCs为HR-NICE保护因素。结论:1.HR-NICE患者发病年龄大,且具有更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2.循环CD34+/VEGFR2+EPCs数量减少可能导致NICE转化为HR-NICE。作为机体代偿机制,发病后SDF-1α、VEGF、FGF升高,并促进EPCs动员入血,促进内皮修复及血管再生;3.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为HR-NICE的危险因素,CD34+/VEGFR2+EPCs为HR-NICE的保护因素,CD34+/VEGFR2+EPCs数量和SDF-1α浓度对预测NICE转化为HR-NICE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不同亚型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的研究背景:EPCs不能通过形态学被鉴定,在它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面标记物。EPCs存在于骨髓阶段,CD133、CD34和VEGFR2表面抗原阳性。EPCs动员入血之后,CD133表达逐渐减少,而CD34、VEGFR2仍然有表达。此后,在EPCs成熟过程中,CD34的表达也逐渐减少,但VEGFR-2仍为阳性。因此,EPCs为一个不同亚型细胞并存的细胞群。目前认为,CD34+/VEGFR2+细胞被认为是EPCs,本研究团队既往将荧光VEGFR2抗体标记骨髓EPCs用于流式细胞的检测。既然CD34+/VEGFR2+细胞作为EPCs群的一种存在状态用于流式细胞检测,并由此推测出循环EPCs数量,那么VEFDR2+细胞是否也能作为EPCs的一种存在状态并代表循环EPCs数量可用于流式细胞检测。在本实验中,我们根据VEGFR2+细胞与CD34+/VEGFR2+细胞表达差异,探讨另外一种可能应用于临床的检测循环EPCs的方法。同时,探讨VEGFR2+EPCs是否也可作为HR-NICE的早期风险评估指标。目的:探讨VEGFR2+EPCs是否可作为HR-NICE的早期风险评估指标。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24小时以内的NICE患者153名,将他们分为HR-NICE组和NHR-NICE组,另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采集患者人口学特征、病史资料、ABCD2评分、NIHSS评分、mR S评分;2.收集入组病例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心酶、TC、TG、LDL、HCY、血糖、心电图、头颅MRI、MRA或CTA等;3.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循环VEGFR2+EPCs和CD34+/VEGFR2+EPCs;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上述指标中可能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哪些变量为NICE转换为HR-NICE的预测因子。结果:1.循环VEGFR2+EPCs在HR-NICE组、NHR-NICE组、NC组的均值分别为1.93%、2.22%和1.44%,三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但HR-NICE组与NHR-NICE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9);2.循环CD34+/VEGFR2+EPCs占单核细胞比值的均值在HR-NICE组、NHR-NICE组、NC组分别为4.09/000、5.75/000和3.40/000,三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NHR-NICE组比较,HR-NICE组循环CD34+/VEGFR2+EPCs数量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NC组比较,HR-NICE组与NHR-NICE组循环CD34+/VEGFR2+EPCs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因HR-NICE组与NHR-NICE组循环VEGFR2+EPCs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VEGFR2+EPCs结果不能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论:1.循环CD34+/VEGFR2+EPCs数量减少,可能导致NICE转换为HR-NICE;2.循环VEGFR2+EPCs在HR-NICE组降低,但不能作为NICE是否转换为HR-NICE的预测指标。
李响[7](2019)在《SDF-1/CXCR4轴在介导人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这两种疾病。UC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炎症过程,主要损伤回肠、结肠和直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率迅速上升。然而到目前为止,UC的发病机制仍然尚未明确。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治疗后虽然可有一定的缓解,但由UC本身或由各种治疗方式所引起的副作用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疗法为该病的研究带来了曙光,然而其有创的获取方式和有限的增殖能力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寻找一种既具备MSC的良好疗效,又能规避其不足的新型细胞来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ERC)是一种新型的间充质样基质细胞,具有无创获得、增殖率高、低免疫原性、可广泛扩增等特点,前期多项实验研究中ERC的治疗效果已被证实,其在抑制小鼠结肠炎的发展方面也取得可喜进展,但是,ERC治疗结肠炎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有必要继续探索来提高ERC疗效及规范性应用。研究发现,ERC具有分泌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并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4,CXCR4)的能力。SDF-1和CXCR4相互作用形成SDF-1/CXCR4生物轴,该轴在干/基质细胞迁移中起趋化作用。由于人和小鼠的SDF-1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显示出独特的同源性,使小鼠模型成为探索SDF-1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的适合研究模型。本课题聚焦SDF-1/CXCR4生物轴在ERC治疗实验性结肠炎中具体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目的:证明SDF-1/CXCR4轴对ERC的迁移作用,不同浓度的SDF-1对ERC表面CXCR4表达的影响;探讨高表达CXCR4的ERC对小鼠免疫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探索ERC对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以通过SDF-1/CXCR4轴来增强。方法:本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体外实验,分离、培养ERC,并鉴定其表型。利用划痕实验检测SDF-1/CXCR4轴在ERC创伤愈合中发挥的作用。第二部分,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不同浓度SDF-1的培养下,ERC表面CXCR4的表达情况,并确定其最适浓度。将SDF-1或AMD3100预处理或不处理的ERC和BALB/c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不同刺激因子的刺激下,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DC)、M2型巨噬细胞(macrophage type 2,M2)、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增殖情况。第三部分为体内实验,利用葡聚糖硫酸钠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探究SDF-1预处理后表面高表达CXCR4的ERC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自月经血中成功分离出并培养ERC,表型鉴定显示CD90和CD105在其表面表达,浓度为50ng/ml的SDF-1与其他浓度的SDF-1相比,显着增强了ERC的创伤愈合能力。第二部分,浓度为50ng/ml的SDF-1与ERC共培养可诱导ERC表面CXCR4的表达增加,可用于后续实验。经SDF-1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具有诱导小鼠脾细胞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M2、TolDC、Treg细胞分化的能力。第三部分,成功建立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在ERC缓解疾病症状的基础上,经SDF-1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可以进一步缓解结肠炎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变化、减弱小鼠的血便等症状,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示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脾细胞中免疫耐受细胞如Tol-DCs、M2、Th2、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肠道匀浆中抗炎因子(IL-4,IL-10)的产生增加,促炎因子(IL-6,TNF-α)的产生减少。此外,发现用CM-Dil标记的SDF-1预处理的ERC植入受损的结肠的能力高于单纯应用ERC,并且,当SDF-1/CXCR4轴被AMD3100阻滞后治疗效果均显着减弱。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DF-1有效促进了ERC表面CXCR4的表达增加。SDF-1/CXCR4生物轴的趋化作用能够促进ERC迁移到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受损结肠的组织中。且当SDF-1/CXCR4生物轴被AMD3100阻滞后ERC的治疗效果均显着减弱。总之,本研究旨在探讨SDF-1预处理ERC对结肠炎模型治疗的影响,这对于SDF-1预处理的ERC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徐炜[8](2019)在《HIF-1α/SDF-1/CXCR4信号轴在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中的作用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临床发现患者如果颅脑损伤后,同时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时,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单纯骨折(不伴有脑外伤的患者),此现象的机制可能与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有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下游基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低氧环境下参与组织修复,两者与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SDF-1的特异受体)形成HIF-1α/SDF-1/CXCR4信号轴。前期工作发现在颅脑损伤合并股骨骨折模型中,骨折周围组织中HIF-1α、SDF-1、CXCR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骨折模型,且与骨痂形成情况存在正相关。那么HIF-1α/SDF-1/CXCR4信号轴是否为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的一种机制?研究此信号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颅脑损伤后骨折加速愈合的机制,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性骨愈合,甚至加速骨折愈合提供一条思路。在快速康复越来越成为医学发展主流的今天,此研究对骨折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研究HIF-1α/SDF-1/CXCR4信号轴在颅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一条新的治疗思路。研究方法:1)通过ICR小鼠建立稳定的、可重复的颅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动物模型;2)采用全骨髓自然贴壁筛选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3)体内、体外驱化实验研究SDF-1/CXCR4信号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作用;4)分析研究信号分子在缺氧情况下,促进HIF-1 α表达后、SDF-1、CXCR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分别在常氧和缺氧的条件下,转染HIF-1 α siRNA抑制HIF-1 α的表达后,检测分析SDF-1、CXCR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 果:建立了稳定的、可重复的颅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的动物模型;成功采用全骨髓自然贴壁筛选法进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SDF-1/CXCR4信号轴对MSCs的迁移存在剂量浓度依赖;阻断此信号轴可抑制MSCs的迁移至受损部位;在颅脑损伤缺氧环境中,过表达HIF-1 α信号后,SDF-1及其受体CXCR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也随之提高;转染HIF-1 α siRNA抑制HIF-1 α信号表达后,SDF-1和CXCR4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则随之降低。结 论:HIF-1 α/SDF-1/CXCR4信号轴在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发挥了关键作用;HIF-1 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F-1/CXCR4信号轴有调控作用;SDF-1/CXCR4信号轴对MSCs的迁移存在剂量浓度依赖。进一步研究此信号轴,可为靶向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陈鸿泰[9](2019)在《棕榈酸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及成骨、成软骨分化的基础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骨缺损、骨不连一直是困扰骨科临床医生的重要难题。随着严重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由其带来的骨缺损、骨不连等问题也越来越严唆。因此研究促进骨修复的机制、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中医活血化瘀法在骨折愈合治疗中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且前期大量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红花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进而对骨折愈合治疗具有显着效果。为探讨红花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深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故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筛选发现红花有效单体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挑选红花有效单体棕榈酸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作用。同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证实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软骨分化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目的:观察红花有效单体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成骨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的影响作用,并深入探讨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分化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棕榈酸促进骨折愈合提供基础实验研究依据,为开发新药产品奠定基础,并申报专利。方法:1.采用全骨髓灌注法培养SD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细胞贴壁生长的特性,采用贴壁筛选法不断提高细胞的纯度,取纯度高且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行细胞表面抗原流式检测及诱导成骨、成脂及成软骨三向分化鉴定。2.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相关CXCR4基因表达情况及CXCR4沉默后棕榈酸干预下CXCR4基因表达情况。4.细胞体外迁移实验(Transwell)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CXCR4沉默后棕榈酸干预下细胞迁移的影响作用。5.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相关CXCR4蛋白表达情况及CXCR4沉默后棕榈酸干预下CXCR4蛋白表达情况。6.茜素红染色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作用。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ALP、、OPN、RUNX2、SOX9、COL2、ACAN)表达的影响作用。结果:1.细胞鉴定结果: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结果显示CD105、CD29、CD44、CD73、CD90阳性率分别为98.62%、99.20%、98.82%、98.57%,阳性率均大于95%。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物CD34、CD45阳性率分别为0.40%、0.10%,阳性率均小于5%。同时,三向分化细胞鉴定结果:在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液干预下,细胞均能实现成骨分化、成脂分化及成软骨分化。由此证实,本实验所使用的细胞均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噻唑蓝(MTT)比色法细胞增殖结果:在棕榈酸各梯度浓度干预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且在不同干预时间(24h、48h、72h)下,维持不同程度的增殖速度。最佳干预时间为48h,最佳浓度均为10μg/mL,增长率可达29.5%。相较空白组,棕榈酸干预下细胞增殖各实验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棕榈酸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3.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在10h棕榈酸各梯度浓度干预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迁移。其中,10μg/mmL浓度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穿膜下室细胞数量显着增多,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5μg/mL、20μg/mL浓度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穿膜下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多于空白组,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可见,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4.RT-PCR基因表达量结果:在棕榈酸不同浓度梯度干预下,均可不同程度提高CXCR4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其中尤以10μg/mL浓度为最佳,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可见,在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基因表达有显着提高。5.CXCR4沉默后RT-PCR基因表达量结果:10μg/mL棕榈酸对沉默后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恢复CXCR4基因表达。6.CXCR4沉默后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10μg/mL棕榈酸对CXCR4沉默干预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棕榈酸+沉默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棕榈酸+沉默组与沉默组比较,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可见,在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恢复细胞的迁移能力。7.Western blot免疫蛋白印迹实验结果:10μg/mL棕榈酸对CXCR4沉默干预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蛋白表达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棕榈酸+沉默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棕榈酸+沉默组与沉默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可见,在棕梢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恢复CXCR4蛋白表达。8.棕榈酸+成骨诱导干预下,茜素红染色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与诱导组比较,棕榈酸+诱导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UNX2基因的表达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尤以20μg/mL浓度最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成骨分化的趋势。9.棕榈酸+成软骨诱导干预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与诱导组比较,棕榈酸+诱导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0X9基因的表达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尤以20μg/mL浓度最佳,且与诱导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棕榈酸干预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成软骨分化的趋势。结论:活血化瘀药红花的有效单体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体外迁移及成骨、成软骨分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活血化瘀法治疗骨折愈合具有显着意义,并为红花在骨折愈合治疗中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为棕榈酸促进骨折愈合奠定基础。同时,优化以中医活血理论为基础的创新中药设计,为加快骨折愈合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为骨折三期辨治原则提供研究基础。
张灵莉[10](2019)在《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造血调节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究巴桑母酥油丸“强筋骨”功效与促进“虚损不足”机体造血功能恢复作用的具体靶点,为传统藏医基本“滋补”理论与方药的临床运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小鼠灌胃巴桑母酥油丸制备含药血清(巴血清)并加入小鼠MC3T3-E1细胞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及钙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细胞成骨相关信号通路中β-catenin、Runx2、Osx的mRNA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成骨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造血调节因子GM-CSF和LIF的表达量,并与不加小鼠血清的空白组和灌胃生理盐水(NS)的血清组比较。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培养24h时,含巴血清组5、10%浓度的OD值极显着升高(P<0.01);48h、72h时,含NS血清组1、5%浓度及含巴血清组各浓度的OD值均有极显着升高(P<0.01),且72h时NS血清组10%浓度OD值也有显着升高(P<0.05)。与相同浓度NS血清组比较,24h时,巴血清组5、10、20%浓度及48h、72h时10、20%浓度OD值均有极显着升高(P<0.01)。含巴血清组10%与20%浓度比较,72h时,含巴血清组10%浓度OD值极显着高于20%浓度(P<0.01)。2.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点后ALP活性及钙化结节数均极显着高于10%NS血清组(P<0.01)。3.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48h后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10%NS血清组,β-catenin mRNA和Osx mRNA表达量虽高于10%NS血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10%巴血清组细胞培养48h后上清液中LIF、SDF-1含量均极显着高于10%NS血清组(P<0.01),GM-CSF含量虽高于10%NS血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成骨分化和矿化,因而可能具有促进受损的造血细胞成骨龛(hematopoietic cell osteoblastic niche)恢复,进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2.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黏附分子SDF-1,促进造血干细胞粘附于成骨龛,从而维持其干细胞特性(不对称分裂,自我更新,分裂分化同时进行)。3.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泌LIF等造血调节因子调节并维持正常造血功能活动。4.成骨细胞是巴桑母酥油丸“强筋骨”功效与“虚损不足”主治作用的链接位点。
二、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与CD34~+细胞的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与CD34~+细胞的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2)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1 表皮干细胞 |
2 间充质干细胞 |
3 毛囊干细胞 |
4 细胞外囊泡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AMD3100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诱导牙髓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5)SDF-1/CXCR4轴在再生性牙髓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SDF-1 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 |
实验一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及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实验二 SDF-1 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章 根尖周损伤对骨髓细胞表达CXCR4 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CXCR4~(+/-)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示踪与归巢 |
实验一 过表达CXCR4及CXCR4 基因沉默大鼠BMSCs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实验二 SDF-1 趋化 CXCR4~(+/-)表达 BMSCs 归巢的体内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组织学评价SDF-1 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亚型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的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7)SDF-1/CXCR4轴在介导人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ERC的培养鉴定及不同浓度SDF-1对ERC迁移的调控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ERC的提取、培养和形态观察 |
1.1.2 ERC的表型鉴定 |
1.1.3 重组蛋白SDF-1 的制备 |
1.1.4 划痕实验 |
1.1.5 主要仪器耗材和实验试剂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ERC的形态 |
1.2.2 ERC的表型鉴定 |
1.2.3 SDF-1/CXCR4 生物轴在ERC迁移和促进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SDF-1 诱导ERC表达CXCR4及SDF-1 预处理ERC促进免疫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SDF-1与ERC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 |
2.1.2 小鼠脾脏细胞悬液的制备 |
2.1.3 SDF-1和AMD3100 预处理的ERC细胞悬液的制备 |
2.1.4 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 |
2.1.5 流式细胞技术 |
2.1.6 主要仪器耗材和实验试剂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SDF-1 诱导ERC表面CXCR4 表达的能力 |
2.2.2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体外诱导Tol-DC(CD11c~+MHC II~+)的产生 |
2.2.3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体外诱导M2(CD68~+CD206~+)的产生 |
2.2.4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高表达CXCR4的ERC体外诱导Treg(CD4~+CD25+Foxp3~+)的产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SDF-1/CXCR4 轴对ERC的影响及其在小鼠结肠炎中的作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3.1.3 实验分组、治疗及取材 |
3.1.4 评估炎症严重程度 |
3.1.5 组织病理学 |
3.1.6 流式细胞术 |
3.1.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3.1.8 体内示踪 |
3.1.9 主要仪器耗材和实验试剂 |
3.1.10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缓解小鼠结肠炎体征 |
3.2.2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缓解小鼠结肠炎的病理损伤 |
3.2.3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增加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脾脏中Tol-DC的百分比 |
3.2.4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脾脏中M2型巨噬细胞的增加 |
3.2.5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提高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脾脏中Th2和Treg的水平 |
3.2.6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可调节受损结肠中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平衡 |
3.2.7 CM-Dil标记ERC |
3.2.8 经SDF-1 预处理后高表达CXCR4的ERC增强结肠炎小鼠的体内示踪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SDF-1/CXCR4 轴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HIF-1α/SDF-1/CXCR4信号轴在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中的作用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颅脑损伤和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 |
1、材料 |
2、模型的建立 |
3、检测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 |
1、相关仪器及实验用材料 |
2、实验方法及步骤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DF-1/CXCR4在颅脑损伤合并骨折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1、试剂与仪器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HIF-1α与SDF-1/CXCR4信号轴之间的关系 |
1、材料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HIF-1 a在缺氧环境下改变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性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主持项目基金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获得奖项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棕榈酸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及成骨、成软骨分化的基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骨折愈合的过程 |
一、骨折愈合的概述 |
二、血肿机化期(肉芽组织修复期) |
三、骨痂形成期(原始骨痂形成期) |
四、骨性愈合期(成熟骨板期) |
五、骨折改造塑形期(塑形期) |
第二节 骨折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一、抑制骨折愈合的药物的研究进展 |
二、低氧张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作用 |
三、电频治疗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作用 |
四、高糖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作用 |
第三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细胞因子 |
一、骨形态生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 |
二、骨源性生长因子(Bone- Derived Growth Factor,BDGF) |
三、骨骼生长因子(Skeletal Growth Factor,SGF) |
四、软骨源性因子(Cartilage-Derived Factor,CDF) |
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
六、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 |
第四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述 |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性 |
三、促进迁移的趋化因子 |
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五、其他促进骨折愈合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五节 中医学对骨折愈合过程的认识 |
一、活血化瘀法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 |
二、补肾活血汤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 |
三、红花挥发油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 |
四、棕榈酸单体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二、棕榈酸对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
三、棕榈酸对细胞迁移影响的研究 |
四、棕榈酸对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 |
第二节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原代培养及鉴定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试剂 |
(三) 实验耗材 |
(四) 实验仪器 |
(五) 实验试剂的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 |
(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培养 |
(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计数 |
(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流式细胞仪鉴定 |
(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
(七) 骨髓l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 |
(八)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检测 |
(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观察 |
(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流式细胞鉴定 |
(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向分化鉴定 |
第三节 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细胞 |
(二) 实验药物单体 |
(三) 实验试剂 |
(四) 实验耗材 |
(五) 实验仪器 |
(六) 实验试剂的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一) 种板 |
(二) 药物干预 |
(三) 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 |
(四)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第四节 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细胞 |
(二) 实验药物单体 |
(三) 实验引物及抗体 |
(四) 实验试剂 |
(五) 实验耗材 |
(六) 实验仪器 |
(七) 实验试剂的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一)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
(二) 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 |
(三) RNA逆转录及RT-PCR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目标基因表达 |
(四) 构建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沉默目标基因 |
(五) 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目标蛋白表达 |
(六)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结果 |
(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目标基因表达量的结果 |
(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质粒沉默目标基因表达的结果 |
(四) 沉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目标基因表达量的结果 |
(五) 沉默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结果 |
(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蛋白印迹法目标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第五节 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细胞 |
(二) 实验药物单体 |
(三) 实验引物 |
(四) 实验试剂 |
(五) 实验耗材 |
(六) 实验仪器 |
(七) 实验试剂的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一)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 |
(二) 提取干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 |
(三) RNA逆转录及RT-PCR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 |
(四) RNA逆转录及RT-PCR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相关基因表达 |
(五) 统计学处理 |
三、实验结果 |
(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结果 |
(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PCR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结果 |
第六节 实验讨论 |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促进骨折愈合的理论依据 |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三、棕榈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
四、棕榈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 |
五、棕榈酸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 |
六、总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意义和创新点 |
三、存在的问题 |
四、研究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项目 |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临床学术竞赛 |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增殖、分化、矿化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乳浊液的制备 |
2.2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3 细胞培养、冻存、复苏 |
2.4 细胞形态观察 |
2.5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
2.6 碱性磷酸酶染色具体步骤 |
2.7 茜素红S(Alizarin red S)染色具体步骤 |
2.8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细胞正常形态 |
3.2 各组MC3T3-E1 细胞培养72h时未染色结果 |
3.3 HE染色结果 |
3.4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5 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
3.6 茜素红染色结果 |
4 讨论 |
4.1 对巴桑母酥油丸组方各药物的认识 |
4.2 对巴桑母酥油丸组方的认识 |
4.3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矿化、钙化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成骨相关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β-catenin、Runx2和Osx基因表达检测 |
2.4 逆转录合成cDNA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RNA完整性的鉴定 |
3.2 目的基因经普通PCR扩增后结果 |
3.3 两组MC3T3-E1 细胞的目的、内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动力曲线和2-△△Ct值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表达黏附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 蛋白表达合成的测定 |
2.4 MC3T3-E1 细胞分泌SDF-1 情况测定(ELISA法) |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3.1 WB实验结果 |
3.2 ELISA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对小鼠MC3T3-E1 细胞表达造血调节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株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耗材和主要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巴桑母酥油丸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PBS缓冲液制备 |
2.3 GM-CSF含量测定具体步骤 |
2.4 LIF含量测定具体步骤 |
2.5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附图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与CD34~+细胞的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 [1]脂多糖刺激人牙髓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联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牙髓再生的影响[J]. 蓝彬园,林熹,陈文瑨,谢婧,陈文霞.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01)
- [2]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D]. 张睿. 山东大学, 2020(04)
- [4]AMD3100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诱导牙髓再生的影响[D]. 郑程峰.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SDF-1/CXCR4轴在再生性牙髓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白什尔(Basheer Hamed Hamood Al-Shameri).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1)
- [6]内皮祖细胞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D]. 赵旺.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SDF-1/CXCR4轴在介导人子宫内膜再生细胞抑制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响.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HIF-1α/SDF-1/CXCR4信号轴在颅脑损伤时骨折加速愈合中的作用及实验研究[D]. 徐炜. 苏州大学, 2019(04)
- [9]棕榈酸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及成骨、成软骨分化的基础实验研究[D]. 陈鸿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巴桑母酥油丸对小鼠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造血调节因子分泌的影响[D]. 张灵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