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特[1](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研究说明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屈婷婷[2](2014)在《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文明史上,需求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真正进入科学技术视野,乃是19世纪的事情。伴随着科学技术体制化、职业化的兴起,科学家们不得不走出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迎来了规划科学和大科学的时代,如何积极适应需求,已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话题。然而,经过100多年对社会需求的疯狂追逐,在适应需求的道路上挤满了五花八门的科学应用性成果后,人们回首历史,不得不冷静地承认,社会需求并非科技进步的唯一动力。因为有相当一类科学发现和发明,它们的诞生并非源自社会需求,而是相反,正由于它们的诞生,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强劲社会需求。因此,本文以“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为题,以军事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明为主要线索,运用案例研究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借用经济管理学中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将之与SST的方法进路结合,对现有的颠覆性创新理论进行扩展,并相应地拓展了“延续性创新”的概念。文章中,延续性创新是以适应军方用户现有的、显性的需求为初始目标和原动力,因此往往会遇上滞后于需求和相对于需求“溢出”的情况与危机。而颠覆性创新则是从需求想定开始,以创造需求,挖掘少数用户的隐性需求为主要特征。它守正出奇,让大多数人感到诧异,却经常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面临到异于一般创新的困境。为了化解危机、走出困境,延续性创新需要创造需求,以开辟新的技术方向,从而摆脱技术瓶颈和旧有的轨道;颠覆性创新必须以适应需求为辩护理由,伪装成延续性创新以获取创新资源。可见,当科学技术的发明由以往偶尔的历史事件,转变为复杂的历史过程时,两类发展模式不再泾渭分明,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正是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演绎出了军事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恢宏历史画卷。笔者试图从哲学上厘清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便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李京进[3](2004)在《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文中指出 仅仅花1美元就买了4艘潜艇,正常人都会认为这是不真实的,其实不然,这4艘潜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英国于世纪20世纪80年代开工建造了4艘"支持者"级常规潜艇。首艇"支持者"号于1983年11月开工,1986年11月2日下水。1990年6月9日服役;第二艘"隐匿"号于1986年1月动工建
杰夫[4](2003)在《一元钱的军火交易》文中认为 1美元购买4艘潜艇仅仅花1美元就买了4艘潜艇,正常人都会认为这是不真实的,然而这是事实,并且这4艘潜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工建造了4艘常规潜艇。首艇“支持者”号于1983年11月开工,1986年12月2日下水,1990年6月9日服役;接着第二艘“隐匿”号、
二、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的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状况 |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
4.1 论文结构 |
4.2 创新之处 |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
1.2.1 海权论的提出 |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
3.1.1 旧海军”的遗产 |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
4.1.1 战争的缘起 |
4.1.2 马尼拉湾海战 |
4.1.3 圣地亚哥海战 |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
4.2.1 潜艇破交战 |
4.2.2 全面护航行动 |
4.2.3 对德反潜战 |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
4.3.1 太平洋战场 |
4.3.2 大西洋战场 |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2)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结构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结构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论文依据的理论基础 |
2.1 需求的内涵 |
2.1.1 需求的定义 |
2.1.2 需求的分类 |
2.1.3 需求的特点 |
2.2 军事技术创新的内涵 |
2.2.1 技术创新的定义 |
2.2.2 军事技术创新的定义 |
2.2.3 军事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变迁的特点 |
2.3 军事技术创新的两类模式:一种体现需求与创新关系的划分 |
2.3.1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定义 |
2.3.2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区别 |
2.3.3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联系 |
第三章 以适应需求为原动力的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 |
3.1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技术轨迹与三条进路 |
3.1.1 延续性创新“自然”轨迹的形成 |
3.1.2 累积、学习与替代进路 |
3.2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惯性解释:路径依赖 |
3.2.1 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原因 |
3.2.2 路径依赖的认知凝滞原因 |
3.3 军事技术延续性创新的危机 |
3.3.1 延续性创新滞后于需求的变化 |
3.3.2 延续性创新相对于需求的“溢出” |
第四章 以创造需求为特征的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 |
4.1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起源 |
4.1.1 应用领域转移产生的需求想定 |
4.1.2 从科技逻辑出发的需求想定 |
4.2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社会条件 |
4.2.1 “招募”政府和军队作为风险投资者 |
4.2.2 寻求军事领域的最佳早期采用者 |
4.3 军事技术颠覆性创新的困境 |
4.3.1 个人经验与组织文化产生的价值偏好 |
4.3.2 循环递进的颠覆性创新风险 |
4.3.3 保密需求与技术交流之间的矛盾 |
第五章 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的相互依存及转化 |
5.1 延续性创新危机的化解:以创造需求开辟新的方向 |
5.1.1 使颠覆性创新与延续性创新共享资源 |
5.1.2 延续性创新应在扩散中创造需求 |
5.2 颠覆性创新困境的消除:以适应需求作为辩护理由 |
5.2.1 将颠覆性创新伪装成延续性创新 |
5.2.2 颠覆性创新最终必须适应需求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ENIAC与存储程序计算机的来源 |
四、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2]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军事技术两类创新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 屈婷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1)
- [3]一美元买下四艘潜艇是真的![J]. 李京进. 投资与营销, 2004(01)
- [4]一元钱的军火交易[J]. 杰夫. 中学生百科,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