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DMX系列磁场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袁曦[1](2020)在《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电力系统中励磁系统的作用出发,结合安康水电站实际工作需要,对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针对原交流他励可控硅静止励磁系统中存在的可靠性差、结构复杂、技术落后、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设计一个全新的励磁系统,从而完成励磁系统更新升级。围绕励磁系统改造,本文从确定改造方案、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装置选型计算和现场试验共四个方面依次展开,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在励磁控制理论、技术和系统建模等文献研究、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改造采用自并励励磁系统的总体方案。该方案具有系统可靠性高、快速电压响应、机组振动较小等优点。(2)通过对各种励磁控制方式的比较,确定了安康水电站AVR+PSS的励磁调节器结构,并给出相应的励磁系统数学模型。计算采用中国电科院电力系统计算综合程序(PSASP)得出励磁系统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电网的稳定性。通过对1、2、3、4台机组分别进行励磁系统改造,在两类故障条件下,都会使电网的稳定特性发生轻微变化,系统阻尼均有所降低。当4台机组均采用PSS2A时,系统的振荡频率为0.86Hz的振荡模式的阻尼比为7.06%,系统阻尼得到有效提高。(3)对改造完成的励磁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主要包括静态时的调节器功能模拟试验,空载时的自动升压、逆变灭磁试验,以及并网时的过励、欠励试验等,各项试验数据符合规程要求,且满足励磁系统功能要求。
王娟[2](2019)在《双源165MW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升级改造》文中研究说明火力发电厂励磁系统是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发电机的安全和可靠运行。作为发电企业重要的生产设备,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好坏和整体性能的优良,是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经济、满发、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在电网安全运行的角度,它也发挥着积极可见的作用。提高高压电网电压的稳定性,从而简单且有效的控制电网。因此,性能稳定的励磁系统不仅能够对现存电力系统当中的一些故障进行有效预防,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推进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本文以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励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大唐洛阳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所使用的励磁系统老旧、停产、且自身已不具备安全可靠的运行条件的现象,为确保维持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机端电压的稳定、控制无功功率的分配、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而提出对大唐洛阳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励磁系统进行设计改造。本文分析了励磁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电机励磁系统的功能、分类及组成。结合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励磁系统改造前的状态,从设备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和现场设备工业实际应用情况的角度,研究了南瑞NES-6100励磁系统在双源165MW机组1号发电机中应用。同时对新升级的NES-6100在软硬件设计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整个励磁系统的设计,为保证新的NES-6100励磁系统与整个1号机组继续沿用的设备的完美融合,我们重新设计了电缆的走向。此外,对于新的励磁调节器屏柜进行了二次回路重新布置并对NES-6100励磁系统进行静态调试及功能验证。实际应用验证,改造后的NES-6100励磁系统比改造前SAVR-2000励磁系统更加先进,维护更加方便,运行更加可靠。在以最经济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解决原双源165MW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因老化,被淘汰,运行环境恶劣、运行安全可靠性等问题所带来的担忧和困扰。提高了双源165MW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性。
廖欧[3](2019)在《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参数实测及建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电机励磁系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显着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能够正确反映励磁设备调节特性的数学模型和合理参数,为电力系统稳定分析提供准确的计算数据,这是建立安全合理运行方式,制定正确安全控制措施的基本保证。建立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新型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电机励磁系统进行参数实测以及仿真计算,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理论推导并结合实测,针对励磁系统采用时域仿真校验为主,频域测量和计算为辅,对励磁系统各个环节建模;同时强调在现场试验中尽量优化励磁调节器各环节参数来进行励磁系统参数辨识,完善和改进试验程序和试验方法。运用BPA程序进行仿真试验,采用基于原始模型机理分析的综合励磁系统模型参数实测和建模方法,通过小扰动性能试验作为一种确定与检验励磁系统模型参数的辨别方法。励磁系统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微机控制系统,经过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非线性励磁系统控制规律可以改善功率的传输极限,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一个实际的工程控制系统,势必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需要将励磁系统简化分解成各个环节,对各环节进行模型各参数的实测及辨识,再将各实测环节的模型根据实际励磁系统中的组成关系,进行归纳、合并、转换,从而构造出整个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整体模型特性的校验,获得准确、符合设备特性及实际运行要求的数学模型和参数。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华能龙开口电站励磁控制系统,对机组励磁系统进行参数辨识测试工作,在线采集运行数据。通过励磁系统模型参数测试,建立空载阶跃响应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际空载阶跃响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励磁控制系统参数模型的准确性,为系统稳定分析提供准确的计算依据。同时,通过励磁系统的PSS参数整定试验,检验并验证PSS参数的合理整定与投运对抑制系统的低频振荡能够产生有效作用。
林元飞[4](2018)在《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控制部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为了解决用电量和环境污染双重问题,大型发电机组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应用。自并励励磁系统具有系统设备少、原理简单、系统响应快,维护工作量小和经济性高等优点,在大型发电机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灭磁装置是励磁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负责转移并消耗转子磁场能量,同时也是限制和阻止故障进一步扩大保护发电机的唯一设备,大型自并励发电机组的灭磁装置应能满足各种工况下安全及可靠灭磁的要求。本文研究了大型发电机组误强励工况下的灭磁问题,提出了具有逆变控制器参与事故灭磁的灭磁电路,并对逆变控制器进行了软硬件设计;针对机械跨接器存在的可靠性差、动作缓慢等缺点,研究了高度冗余、动作迅速且具有故障指示的电子跨接器部件,对跨接器部件的控制电路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满足大型发电机组的电子跨接器的控制功能和性能要求。首先,对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中普遍采用的移能灭磁电路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移能灭磁电路成功灭磁的换流条件,并对大型发电机组误强励灭磁时,磁场断路器的弧压要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目前磁场断路器的弧压值有限和成本高的现象,设计了逆变控制器部件。逆变控制器采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作为控制芯片,利用其丰富的硬件资源和程序并行执行的特点,进行了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其次,对采用线性电阻或碳化硅(SiC)非线性电阻灭磁电路中的电子跨接器控制板件无故障监视、冗余度低以及机械跨接器动作缓慢以及机械部件老化等问题,设计了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部件,完全替代机械跨接器。最后,建立试验平台和设计测试方法,完成了控制部件的功能验证和系统测试,得到了令人满足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控制部件有利于事故停机时的灭磁换流,提高了灭磁装置的快速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
高翠[5](2017)在《基于莲花发电厂DDL开关的励磁系统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莲花发电厂的励磁系统原为南瑞生产的SJ-800型励磁调节器,由于其中的PSS(power system stabilization电力系统稳定器)单元不能满足一个导流洞;根据国标的要求,励磁系统应有两套功率柜并列运行,SJ-800的功率柜的电流不均问题突出,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拟更换广州电科院生产的EXC9000系列微机励磁调节器。改进后的微机励磁调节器,将会有独立的PSS单元,并且采用智能均流系统,对两套功率柜进行智能均流。
刘建军[6](2017)在《36MW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设计》文中指出目前全国水电站设备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可能会出现人为性的误操作,也会影响到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为了提高水电站设备安全运行和自动化水平,改变效率低的落后局面,促进水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管理水平,通过改造和优化,使用相对少量的投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根据秦皇岛某36MW水电站的原始设计资料和设备运行状态,结合现有设备的缺陷情况,明确了技术改造的意义,提出了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原则和相关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发电机组的电容电流和短路电流的计算,并介绍了有关发电机组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整定计算相关的数据推理,为电气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提供相应数据依据和理论支撑。重点分析了站内二次设备的功能配置与逻辑组合情况,最终确定电气一、二次设备改造的设计方案。全站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未能满足现代水力发电系统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水电站智能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确定了该系统的设计原则,阐述了智能监测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结合IEC61850标准通过设计现地控制单元屏监控功能、机组自动化方案等内容对站控层合理配置,完成了对变压器、调速器、避雷器等设备的实时监测,并完善了用于技术咨询的在线专家系统,整体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
李凌云[7](2017)在《中小型水轮发电机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电力行业,同时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是确保社会生产、生活的必要前提条件。电力系统由发电和输电两大部分组成,而励磁控制系统是整个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本课题对水轮发电机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以达到改善励磁控制系统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目的。本课题以某水电站励磁设备改造项目为背景,阐述了励磁控制系统在整个发电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重要构成部分,确定励磁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标;通过参阅国内外文献以及对旧励磁控制系统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以水电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的电力行业标准、现场环境以及本励磁控制系统技术要求为依据,选用适合本励磁控制系统的数字式自并励励磁调节器,提出适合中小型水电励磁控制系统的AVR+PID+PSS2A励磁控制方式;通过与从事励磁控制系统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多次沟通,完成整个水轮发电机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和检测实验。首先,本课题对励磁电压控制、励磁电流控制、电力系统稳定器和V/Hz限制等进行理论模型分析和控制逻辑分析。其次,通过选择EXC9000作为励磁调节器,以威纶通触摸屏为上位机,结合实际工程对励磁变压器、整流单元、灭磁及过压保护单元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出既经济又满足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的励磁控制系统。再次,通过对励磁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进行相关分析,完成软件设计,即利用威纶通EB8000软件设计编程人机界面。最后,利用EXC9000 Debug软件对励磁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参数校正,并进行试验结果分析。本次课题结合实际工程研究设计开发的励磁控制系统适用于中小型水电站,目前本励磁系统已经投运,运行结果表明本励磁系统具有均流系数高、整流单元散热性能好、过压保护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智能控制不但节能,且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本励磁系统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蒋建旭[8](2017)在《火力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的工业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力发电厂机组ABB UNITROL 5000励磁系统作为发电企业重要的生产设备,其自身各部件质量的好坏和励磁系统整体性能如何,是直接影响整个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经济、满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作为改善发电机电气调节特性的重要控制系统,对提高机组所在区域电网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几年中,很多火力发电厂相继发生了由ABB UNITROL 5000励磁系统故障导致跳机的重大事故,严重影响了发电企业全年安全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的完成。因此,开展对火力发电厂机组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的工业应用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管理与技术的集成学科,为火电企业生产系统改善提供了一套方便可行的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发电企业设备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之间构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在实际现场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规避发电企业生产设备寿命管理全周期内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能显着提高企业生产设备的效能,成为提高发电企业生产设备健康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是以某火力发电厂机组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在现场中的工业应用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配置,并结合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逻辑图以及相关的励磁系统检修维护试验项目,对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研究。其次,通过灵活运用工业工程应用技术体系中的一些思维方法和实施原则,对ABB UNITROL 5000励磁系统在火力发电厂工业实践应用中,励磁系统一些部件或设计回路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安全技术隐患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对策性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善,从而在原有基础上比较显着地改善了该火力发电厂机组ABB UNITROL 5000励磁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可靠性。最后,从设备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和现场设备工业实际应用情况角度出发,提出了对该火力发电厂#3机组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控制部分进行升级改造为ABB UNITROL6800励磁系统的技术方案,并利用相关工业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对改造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力求改造方案科学合理。改造后的机组励磁系统冗余度更高,技术更先进,维护更方便,通讯更加可靠,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火力发电厂机组ABB UNITROL5000励磁系统存在的“先天性”设计缺陷,从而将机组励磁系统的整体性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林志焕[9](2016)在《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水力发电厂的励磁方式呈现了多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和自动调节方法。一些老的电站由于没有进行技术改造,仍然采用单相模拟励磁调节控制柜方式,另外一些电站则采用的是单相半控桥模拟调节。由于依靠的是人工手动调节,效率低下,整体稳定可靠性差,水力发电厂的效益也受到影响。半自动调节励磁控制柜是采用单片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进行远方的调节和控制,但由于早期改造,没有接入和预留通讯等功能,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自动化调节的需要。而采用PLC控制的励磁装置由于成本等原因,正被新的微机处理器所替代。本论文基于国内励磁的发展方向,研制了一种DSP的微机励磁装置。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励磁系统在水力发电厂中作用和励磁控制方式的分类及说明作了分析。同时,从早期的励磁系统及调节器演化到当前励磁系统及调节器的进程进行了说明。其次诠释了励磁系统原理,主要描述了自并励励磁原理、特性、性能;简要讲解了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暂态响应性能以及参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对励磁控制模型进行剖析,并阐述了励磁传递函数、控制方式与策略。给出了离散的PID控制公式,介绍了采用的简化增量式PID调节方式。然后设计了 TMS320F2812为微机CPU控制器的励磁系统,在此DSP平台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微机励磁系统的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交流测量单元、脉冲单元、通讯单元等硬件系统设计,接着对励磁装置的软件系统流程如起励过程控制、人机界面流程、交流采样、控制计算单元、脉冲触发流程、通讯流程等进行了设计介绍。最后,在小型模拟平台上做了相关测试,验证系统设计效果。
张明,邓晓春[10](2011)在《龙滩水电站励磁系统运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龙滩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采用瑞士ABB公司与广科所联合生产的UNITROLR5000型励磁系统。简要介绍该励磁系统主要功能特点和现场改进完善情况,希望能够促进该系统在国内水电行业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现场DMX系列磁场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场DMX系列磁场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安康水电站及励磁系统概况 |
1.2.1 水电站概况 |
1.2.2 励磁系统现状 |
1.2.3 励磁系统存在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励磁控制理论发展 |
1.3.2 励磁控制技术发展 |
1.3.3 励磁控制系统建模与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2 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改造方案 |
2.1 励磁方式及励磁控制 |
2.1.1 励磁方式 |
2.1.2 励磁控制 |
2.1.3 几种励磁系统特性比较 |
2.2 励磁系统改造方案 |
2.2.1 改造方案确定 |
2.2.2 改造方案基本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3 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
3.1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3.2 励磁系统改造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
3.2.1 稳定性计算方法 |
3.2.2 励磁系统改造前电网稳定性分析 |
3.2.3 一号机组励磁系统改造后电网稳定性分析 |
3.3 投入PSS后的稳定性分析 |
3.3.1 PSS模型 |
3.3.2 一台机组励磁方式改造后小干扰稳定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励磁装置的选型计算 |
4.1 励磁系统总体方案简介 |
4.2 励磁调节器选型 |
4.2.1 励磁调节器选型原则 |
4.2.2 励磁调节器选型结果 |
4.2.3 预留数据接口 |
4.3 励磁变压器选型 |
4.3.1 励磁变压器选型原则 |
4.3.2 励磁变压器容量计算 |
4.3.3 励磁变压器保护 |
4.4 功率整流柜选型 |
4.4.1 功率整流柜选型原则 |
4.4.2 功率整流柜选型结果 |
4.5 启励与灭磁装置 |
4.5.1 启励装置选型结果 |
4.5.2 灭磁装置选型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现场试验 |
5.1 静态试验 |
5.2 空载试验 |
5.2.1 A套空载试验 |
5.2.2 B套空载试验 |
5.3 并网试验 |
5.3.1 P、Q测量校验 |
5.3.2 负载切换试验 |
5.3.3 过无功试验 |
5.3.4 欠励试验 |
5.4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后续工作 |
6.1 结论 |
6.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双源165MW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励磁调节器国外发展和研究动态 |
1.2.2 励磁调节器国内发展和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发电机励磁系统 |
2.1 发电机励磁系统作用 |
2.1.1 控制电压 |
2.1.2 合理分配无功 |
2.1.3 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 |
2.2 发电机励磁系统分类 |
2.2.1 他励交流励磁机系统 |
2.2.2 自并励励磁系统(主流) |
2.3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组成 |
2.3.1 励磁变压器 |
2.3.2 可控硅整流桥 |
2.3.3 自动励磁调节器 |
2.3.4 起励装置 |
2.3.5 灭磁装置及转子过电压保护 |
2.4 改造前发电机励磁系统运行状况 |
2.4.1 改造前设备运行环境 |
2.4.2 主要设备及重要参数 |
2.4.3 励磁系统改造必要性 |
2.5 小结 |
3 励磁调节器的软硬件设计 |
3.1 拟设计采用的励磁调节器 |
3.1.1 NES-6100励磁调节器概述 |
3.1.2 自动调节励磁系统装置分类 |
3.1.3 NES-6100励磁系统控制方式 |
3.1.4 NES-6100励磁系统双套切换 |
3.1.5 NES-6100励磁调节器功能配置 |
3.2 DSP以及TMS320F28335型功能和组成 |
3.2.1 功能强大的静态CMOS技术 |
3.2.2 时钟/定时器 |
3.2.3 片上存储器 |
3.2.4 中断 |
3.2.5 增强型外部装置模块 |
3.2.6 通讯接口 |
3.2.7 A/D转换器 |
3.2.8 映射存储器特征 |
3.3 系统硬件设计 |
3.3.1 电源稳压电路 |
3.3.2 同步信号检测电路 |
3.3.3 A/D采样电路 |
3.3.4 输入隔离电路 |
3.3.5 功率管驱动电路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主程序设计 |
3.4.2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3.4.3 功能判断及采样处理子程序 |
3.5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发电机励磁系统升级改造的设计 |
4.1 改造方案设计简述 |
4.1.1 改造方案一 |
4.1.2 改造方案二 |
4.2 改造方案设计选择 |
4.3 励磁系统升级改造具体设计 |
4.3.1 拟采用的设计原理 |
4.3.2 拟采用的电缆走向设计方案 |
4.3.3 励磁盘柜布置及进出线的设计 |
4.3.4 接地、绝缘、抗干扰设计 |
4.3.5 系统兼容性设计 |
4.3.6 对设备运行小间改造设计 |
4.4 励磁系统改造的实施 |
4.5 励磁系统改造后的成果展示 |
4.6 小结 |
5 改造后励磁系统的应用验证分析 |
5.1 小电流应用验证 |
5.2 模拟量测量精度验证 |
5.3 开关量校验应用验证 |
5.4 发电机空载特性功能验证 |
5.5 发电机励磁回路参数基准值和饱和系数计算分析 |
5.6 比例放大增益、积分增益、微分增益测量计算分析 |
5.7 发电机空载20%阶跃响应功能验证 |
5.8 发电机空载5%阶跃响应特性功能验证 |
5.9 验证结论 |
5.10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参数实测及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组成及控制理论 |
2.1 引言 |
2.2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的组成 |
2.3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控制理论 |
2.4 励磁系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控制算法及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控制算法 |
3.3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
3.4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限制及保护程序 |
3.5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控制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参数辨识试验 |
4.1 引言 |
4.2 励磁系统参数辨识试验要求 |
4.3 励磁系统模型静态试验 |
4.4 励磁系统模型动态试验 |
4.5 励磁系统模型计算及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PSS参数现场整定试验 |
5.1 引言 |
5.2 PSS基本原理 |
5.3 PSS参数整定试验要求及计算原则 |
5.4 PSS参数现场整定试验内容 |
5.5 PSS与 AGC、AVC的综合影响及应对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控制部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及状况 |
1.2.1 发电机灭磁技术发展及现状 |
1.2.2 大型机组灭磁系统控制部件发展及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大型发电机组的灭磁原理与分析 |
2.1.1 成功灭磁的换流条件 |
2.1.2 逆变对磁场断路器弧压的影响 |
2.2 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电路研究与设计 |
2.2.1 现有的灭磁电路拓扑 |
2.2.2 改进型灭磁电路拓扑结构 |
2.2.3 技术指标对比 |
2.3 逆变控制器的同步回路设计方案 |
2.3.1 同步信号的获取思路 |
2.3.2 利用Matlab工具分析数据和设计滤波器 |
2.3.3 迟滞比较器回差值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逆变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逆变控制器部件硬件设计方案 |
3.1.1 控制器硬件架构设计方案 |
3.1.2 电源系统模块设计方案 |
3.1.3 同步电压隔离及调理模块设计方案 |
3.1.4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设计方案 |
3.1.5 脉冲放大及检测模块设计方案 |
3.1.6 主控芯片FPGA最小系统设计方案 |
3.1.7 状态指示模块设计方案 |
3.1.8 电源检测模块设计方案 |
3.2 逆变控制器部件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同步电路设计 |
3.2.3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2.4 脉冲放大及脉冲检测电路设计 |
3.2.5 主控FPGA芯片电路设计 |
3.2.6 状态指示电路设计 |
3.2.7 电源检测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逆变控制器软件功能设计 |
4.1 软件功能总体设计 |
4.2 子模块程序详细设计 |
4.2.1 时钟发生模块程序设计 |
4.2.2 基础运行模块程序设计 |
4.2.3 开关量输入滤波模块程序设计 |
4.2.4 同步测量及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
4.2.5 脉冲产生模块程序设计 |
4.2.6 脉冲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
4.2.7 角度跟频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
4.2.8 控制逻辑模块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部件设计 |
5.1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总体设计 |
5.1.1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灭磁电路 |
5.1.2 有源自激振荡跨接器方案设计 |
5.1.3 无源自取能跨接器方案设计 |
5.2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硬件电路设计 |
5.2.1 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
5.2.2 有源跨接器投入控制电路设计 |
5.2.3 自激振荡电路设计 |
5.2.4 脉冲切换和隔离电路设计 |
5.2.5 脉冲检测电路设计 |
5.2.6 无源自取能电子跨接器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控制部件试验系统设计与功能验证 |
6.1 逆变控制器试验方法研究与验证 |
6.1.1 大电流试验下的同步电路滤波检验 |
6.1.2 逆变控制器触发脉冲的生成与检验 |
6.1.3 实测不同频率下的触发延迟角度 |
6.1.4 逆变控制器的系统试验验证 |
6.2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试验验证 |
6.2.1 自激振荡电子跨接器电路功能验证 |
6.2.2 自取能电子跨接器电路功能验证 |
6.2.3 冗余自诊断电子跨接器系统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莲花发电厂DDL开关的励磁系统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励磁功率柜均流问题的解决方案 |
2 关于PSS中的问题解决 |
3 DDL开关的参数计算及选择问题 |
4 结束语 |
(6)36MW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110kV水电站电气设备改造技术分析 |
2.1 水电站电气设备概况 |
2.1.1 水电站设备信息 |
2.1.2 水电站设备主要缺陷 |
2.2 电容电流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 |
2.2.1 电容电流计算 |
2.2.2 短路电流计算 |
2.2.3 一次设备选型的指标 |
2.3 发电机组保护原理和整定计算 |
2.3.1 发电机保护部分原理 |
2.3.2 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 |
2.3.3 一次设备选型的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电气设备技术改造方案设计 |
3.1 技改原则与整体方案 |
3.2 电气一次技术改造方案设计 |
3.2.1 断路器技术要求 |
3.2.2 隔离开关技术要求 |
3.2.3 电压互感器技术要求 |
3.2.4 电流互感器技术要求 |
3.2.5 避雷器技术要求 |
3.2.6 一次设备选型 |
3.3 二次设备技术改造方案设计 |
3.3.1 电气二次技术改造原则 |
3.3.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
3.3.3 变电站微机保护的设计方案 |
3.3.4 变电站主要二次装置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技术要求 |
4.2.1 现地控制单元屏(LCU屏)监控功能 |
4.2.2 机组自动化方案及硬件配置 |
4.2.3 监控系统I/O统计 |
4.2.4 PLC选择 |
4.3 智能监测系统技术特点 |
4.4 水电站智能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4.4.1 系统概况 |
4.4.2 智能装置 |
4.4.3 控制系统 |
4.4.4 调速器系统监测 |
4.4.5 主变压器局部放电监测 |
4.4.6 避雷器在线监测 |
4.4.7 专家诊断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中小型水轮发电机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励磁控制系统综述 |
1.3.1 励磁控制系统的概念 |
1.3.2 励磁控制理论的发展 |
1.3.3 国内外励磁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学建模与控制逻辑分析 |
2.1 励磁控制系统的作用 |
2.2 励磁系统结构图 |
2.3 励磁电压控制 |
2.3.1 励磁电压调节数学模型 |
2.3.2 励磁电压调节逻辑控制 |
2.3.3 励磁电压调节PID控制 |
2.4 励磁电流控制 |
2.5 电力系统稳定器 |
2.5.1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概述 |
2.5.2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数学模型 |
2.6 V/Hz限制 |
2.6.1 V/Hz限制的概述 |
2.6.2 V/Hz限制的动作过程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励磁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3.1.1 系统框图 |
3.1.2 总体控制方案的确定 |
3.2 励磁调节单元 |
3.2.1 工控机的选择 |
3.2.2 模拟量部分 |
3.2.3 开关量部分 |
3.3 发电机组的基本参数 |
3.4 励磁变压器的选择 |
3.5 功率单元硬件设计 |
3.5.1 整流装置的硬件设计 |
3.5.2 冷却装置的硬件设计 |
3.5.3 智能均流 |
3.5.4 过电压保护分析 |
3.5.5 过电压保护电路设计及器件选型计算 |
3.5.6 过电流保护分析 |
3.5.7 过电流保护电路设计及器件选型计算 |
3.6 灭磁及转子过压保护 |
3.6.1 灭磁单元的作用 |
3.6.2 灭磁单元的工作原理 |
3.6.3 灭磁及转子过压保护电路设计 |
3.6.4 过压保护动作值计算 |
3.6.5 灭磁开关选择 |
3.6.6 灭磁电阻的选择 |
3.7 系统电源回路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励磁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人机界面 |
4.1.1 人机界面的概述 |
4.1.2 人机界面设计 |
4.2 调试软件 |
4.2.1 调试软件概述 |
4.2.2 调试软件的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控制系统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电源回路检查 |
5.2 校准实验 |
5.3 操作回路及信号回路 |
5.4 开环实验 |
5.5 空载闭环实验 |
5.6 大电流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整流桥电路图 |
(8)火力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的工业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
1.2.1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组成 |
1.2.2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分类 |
1.3 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的作用及任务 |
1.4 励磁调节器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火力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组成及质量改善方法 |
2.1 同步发电机自并励励磁系统的组成 |
2.1.1 励磁变压器 |
2.1.2 可控硅整流桥 |
2.1.3 起励装置及灭磁单元 |
2.1.4 励磁调节器(AVR) |
2.1.5 励磁调节器(AVR)的限制及保护功能 |
2.2 质量改善方法 |
2.2.1 质量改善概述 |
2.2.2 质量改善的原则 |
2.2.3 质量改善的环境 |
2.2.4 质量改善的步骤 |
2.2.5 质量改进工具——因果图 |
2.3 工程经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UNITROL 5000 励磁系统现场工业应用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UNITROL 5000 励磁系统静态试验项目 |
3.2.1 外观检查 |
3.2.2 模拟量测量精度检查 |
3.2.3 开入、开出信号检查 |
3.2.4 限制器逻辑校验 |
3.2.5 二次回路绝缘直阻测量 |
3.2.6 假负载试验 |
3.3 UNITROL 5000 励磁系统动态试验项目 |
3.3.1 起励试验 |
3.3.2 灭磁试验 |
3.3.3 调节器切换试验 |
3.3.4 阶跃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UNITROL 5000 励磁系统存在问题及改善实践 |
4.1 引言 |
4.2 确定改善目标 |
4.2.1 现状调查 |
4.2.2 目标确定及可行性分析 |
4.3 因果分析 |
4.4 制定对策及质量改善实施 |
4.5 效果检查 |
4.6 巩固措施 |
4.7 效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力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装置升级改造 |
5.1 引言 |
5.2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改造的必要性 |
5.3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 |
5.3.1 #3机组励磁系统参数 |
5.3.2 励磁系统改造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 |
5.3.3 #3机组原励磁系统构成 |
5.3.4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方案设计简述 |
5.3.5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方案工期设计 |
5.4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方案选择 |
5.5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论证及综合评价 |
5.5.1 技术上可行性分析 |
5.5.2 经济上可行性分析 |
5.5.3 操作和维护可行性分析 |
5.5.4 改造方案的综合性评价 |
5.6 #3机组励磁系统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 |
5.7 改造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总结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中小型水力发电厂的开发近况及发展 |
1.2 励磁在水电厂中作用 |
1.3 励磁系统分类及说明 |
1.4 励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5 本课题论文的主要工作任务 |
第2章 励磁原理和控制方案设计 |
2.1 励磁原理 |
2.1.1 励磁系统基本原理 |
2.1.2 励磁系统的静态特性 |
2.1.3 励磁系统暂态响应性能 |
2.1.4 参照的国家标准和规范 |
2.2 励磁控制模型与传递函数 |
2.2.1 励磁系统的控制模型 |
2.2.2 典型励磁系统传递函数 |
2.3 励磁的控制方式与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硬件系统原理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系统结构框图设计 |
3.3 调节器装置CPU芯片介绍 |
3.4 开关量输入输出设计 |
3.5 模拟量输入单元设计 |
3.6 交流测量单元设计 |
3.7 脉冲单元设计 |
3.8 通讯单元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励磁装置软件流程与设计 |
4.1 CPU芯片的开发软件及设计概述 |
4.2 主程序软件流程模块 |
4.3 交流采样流程模块 |
4.4 起励过程流程图模块 |
4.5 励磁装置监测保护模块 |
4.6 控制计算单元模块 |
4.7 人机界面流程图模块 |
4.8 脉冲触发流程图模块 |
4.9 通讯流程图模块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装置测试实验 |
5.1 测试实验的设备介绍 |
5.1.1 DS5022M示波器 |
5.1.2 VICTOR 89A万用表 |
5.1.3 继电保护测试仪 |
5.1.4 励磁系统实验平台 |
5.2 测试实验的数据和波形记录 |
5.2.1 通讯测试 |
5.2.2 触发双窄脉冲形成 |
5.2.3 励磁端电压测量 |
5.2.4 励磁端电压波形 |
5.2.5 运行切换 |
5.2.6 励磁调节范围 |
5.2.7 励磁参数设定 |
5.2.8 励磁故障显示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课题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成果 |
(10)龙滩水电站励磁系统运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励磁系统特点 |
1.1 励磁系统主要参数 |
1.2 功能单元模块化 |
1.3 多种起励功能 |
1.4 完善的灭磁功能 |
1.5 转子正向过电压保护功能 |
1.6 交流侧过电压保护 |
1.7 手动控制 |
2 设备运行情况 |
2.1 运行评价 |
2.2 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 |
3 结论 |
四、现场DMX系列磁场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D]. 袁曦.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双源165MW机组发电机励磁系统升级改造[D]. 王娟.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龙开口电站励磁系统参数实测及建模技术研究[D]. 廖欧.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大型发电机组灭磁系统控制部件的设计与实现[D]. 林元飞. 东南大学, 2018(05)
- [5]基于莲花发电厂DDL开关的励磁系统改进[J]. 高翠. 通讯世界, 2017(09)
- [6]36MW水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设计[D]. 刘建军. 燕山大学, 2017(04)
- [7]中小型水轮发电机自并励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凌云.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8]火力发电厂机组励磁系统的工业应用与研究[D]. 蒋建旭.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水电厂发电机励磁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志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10]龙滩水电站励磁系统运行实践[J]. 张明,邓晓春.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