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267-2000(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聪[1](2020)在《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检测及该基因对绒毛生长促进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羊绒是重要的高端纺织品原材料,随着世界范围内羊绒市场的日益扩大,对羊绒产量及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绒山羊作为我国优良的畜种,其羊绒品质优良,但多年来在绒山羊选育中为了提高羊绒产量盲目进行杂交,造成山羊平均产绒量和羊绒质量降低、传统良种和改良品种所占比例不高等问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绒山羊进行分子育种是今后绒山羊育种的重要方向。胸腺素β4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其对毛发生长的促进作用已在很多研究中被证实,但作用机制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基础上,对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进行鉴定及健康状况评价,观察Tβ4基因对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影响,利用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进行扩繁并对后代进行检测,进一步结合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分析探究Tβ4基因促进绒毛生长的机制,为今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绒山羊提供理论依据。一、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检测1、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鉴定及健康状况评价本研究在利用CRISPR/Cas9结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Tβ4基因在CCR5位点定点整合绒山羊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编辑绒山羊进行了southern blot检测、Real-time PCR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我们获得的绒山羊实现了Tβ4基因在CCR5位点的定点整合。另外,对基因编辑绒山羊的安全问题及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脱靶分析、插入位点CCR5基因邻近基因mRNA水平的检测、生长状况监测及血常规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到的潜在脱靶位点中未出现脱靶现象,CCR5邻近基因的表达也未受到影响,绒山羊的生长状况及血液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说明Tβ4基因的定点整合并未影响整合位点周围内源基因的表达,且获得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生长状况及健康状况良好。2、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产绒性能的检测对绒山羊的产绒性能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主要包括绒纤维强伸度、细度、绒与毛的质量比及产绒量,检测结果表明,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绒纤维强伸度及细度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绒与毛的质量比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产绒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74.5%。同时,还对绒山羊的皮肤组织进行了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的比(S/P)及次级毛囊处Tβ4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说明Tβ4基因主要作用于次级毛囊,并通过增加次级毛囊的数量进而提高产绒量。3、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扩繁及后代的检测对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共获得20个2-8细胞期的胚胎,将这些胚胎分别移入4只受体羊中,共得到7只后代,其中有3只后代出生后不久死亡,经PCR鉴定,死亡的3只羔羊中有2只实现了Tβ4基因定点整合,存活的4只羔羊中有3只实现Tβ4基因定点整合。对4只存活羔羊的皮肤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及Tβ4基因的qPCR检测,发现Tβ4基因定点整合的羔羊表现出了更密集的次级毛囊分布及更高的S/P,并且Tβ4基因在次级毛囊处的表达量显着提高。对3只死亡羔羊进行解剖,取各内脏器官检测Tβ4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3只羔羊各脏器组织中Tβ4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表明Tβ4基因的定点整合只会使其在皮肤组织中高表达而不会影响该基因在其它脏器中的表达,且利用基因编辑获得的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可以将其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给后代。二、Tβ4基因促进绒山羊绒毛生长的机制研究1、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转录组学分析将对照绒山羊与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皮肤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到差异基因1076个,其中上调基因463个,下调基因613个。上调差异基因在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富集在肽酶活性的负调控、皮肤屏障的建立、皮肤失水的调节;在实现的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生长因子受体的结合。下调差异基因在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富集在多细胞生物过程的调控、细胞粘着;在实现的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钙离子的结合。差异基因在KEGG富集分析中显着富集在了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信号通路、肾素分泌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细胞迁移信号通路。对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筛选了关键的差异基因,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间的连接,调节细胞间的运动并影响血管生成、血管舒张、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及血管稳定性的维持等。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了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相符。说明Tβ4可能通过影响细胞间的连接进而影响了细胞的运动,同时还影响了毛囊周围血管的生成及血管的舒张等,最终达到了促进绒毛生长的作用。2、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蛋白组学分析及关联分析利用iTRAQ技术,分析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与对照绒山羊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共筛选到875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666个,下调蛋白209个。上调的差异蛋白在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富集在离子跨膜运输;在实现的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有机阴离子跨膜转运体活性。下调的差异蛋白在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富集在醛生物合成的过程和组蛋白mRNA代谢过程;在实现的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锂离子结合和碱金属离子结合。在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显着富集在囊泡运输中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及TRP通道炎症介质调控信号通路,筛选了关键的差异蛋白包括MAPK、CAMK、PKC等。将蛋白组学分析与转录组学分析进行关联,发现共同上调或下调的差异基因/蛋白,结合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Tβ4的过表达使TIMPs的表达降低,进而MMPs的表达升高,促进了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释放出了与蛋白多糖以非共价键连接的VEGF,VEGF与VEGFR-2结合后激活了p38 MAPK信号通路,另外,Tβ4也激活了PKC信号通路。说明Tβ4通过MAPK及PKC信号通路影响肌动蛋白的组装,影响细胞的迁移、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最终促进了毛发的生长。
杨传颖,高荣贵,石宝,刘志鸿[2](2020)在《基于图像处理的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的效率、降低测量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流程和方法。对分梳山羊绒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将采集到的图像转换成灰度图像,对灰度图像进行滤波、二值化处理、边缘提取、拟合曲线,最后根据GB 18267—2013《山羊绒》计算分梳山羊绒的平均长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分梳山羊绒的边缘曲线,根据曲线测得的分梳山羊绒平均长度与人工测量长度非常接近,为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3](20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18年 第201号》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化验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6号),海关总署决定,在对海关总署2014年第79号公告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化验方法"进行维护和更新的基础上,发布CCLM 1001—0001等13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化验方法"(附件1)。为方便查找和使用,本公告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化验方法"目录(附件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部分税目化验方法索引"(附件3)。
王晶[4](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指出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何茜,郑文新,党乐,高维明[5](2017)在《中国与世界毛纺组织(IWTO)毛绒标准体系的对比与探究》文中提出对中国和世界毛纺组织(IWTO)的毛绒标准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标准制定机构和制定程序的差异和特点,从标准类型、检测项目、参数设置、技术与设备等角度对标准制定水平进行了全面对比,阐述了两个标准体系的各自特点。为中国毛绒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王素华,万嘉群,吴淑英,郑冲,鲍赟,肖飞[6](2016)在《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机制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标准、体系和机制建设已日趋完善。本文通过整理当前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分析了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的标准、体系和机制的建设现状,提出了加强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不同环节法规体系等建议。
侯春婷[7](2016)在《纤维强制性标准调查:老标准要修订,新标准待出台——访中国纤维检验局标准科技处处长杜树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纤维领域的强制性标准情况是怎样的?按照《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该如何推进纤维领域的标准工作?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纤维检验局标准科技处处长杜树莹。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标准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何素虹,谢军,臧兴杰[8](2015)在《美国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它的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是国际法规体系中比较完善的,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与美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给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形成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我国服装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和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体系的不同,以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技术贸易壁垒,分别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尹鹏鹏[9](2015)在《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超临界CO2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加工技术,近年来已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针对羊毛和牦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工艺及其染色后纤维性能变化展开探索,为突破超临界CO2染色技术在羊毛和牦牛绒纤维染色工艺上的困难奠定一定的基础。选用活性分散大红G染料对羊毛纤维进行超临界CO2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10~120℃,染色时间70~90 min,染色压强24~26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羊毛纤维短绒率低于30%,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0%,色牢度可达4~5级,匀染性达到5级。选用活性分散蓝R染料在超临界CO2中对牦牛绒纤维进行染色,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纤维染色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改性工艺为:染色温度100~110℃,染色时间60~80 min,染色压强23~25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染色后的牦牛绒纤维短绒率低于35%,断裂强力的减少低于25%,色牢度和匀染性均高于4级。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WAX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TG-DTG)等仪器和方法,探讨了在超临界CO2染色前后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表明,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的鳞片被刻蚀脱落,有助于提高纤维的染色性能。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和牦牛绒纤维结晶度有所提高,非晶区和准晶相结晶缺陷区扩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经超临界CO2染色后,活性分散染料可以结合到牦牛绒和羊毛纤维上,但同时会导致纤维大分子链段间及其官能团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热重分析(TG-DTG)表明,经超临界CO2染色后的羊毛纤维和牦牛绒纤维的耐热分解稳定性有所改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显示,降低染色温度和释压速率可以有效的减少纤维受到的损伤。本文结合实验室现有染色设备特点,优化设计超临界CO2染色加热系统,将换热器放到染色加热循环中,在满足染色温度的需要同时保证染色釜中的纤维不受过高温度的影响。在操作中要平稳缓慢升压和降压,避免超临界CO2流体快速冲击纤维,解决了羊毛和牦牛绒纤维在超临界CO2中染色时的纤维损伤问题。
石晶[10](2014)在《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绒毛用羊养殖以农牧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农牧户饲养管理方式较为传统落后,现代化养殖技术应用水平低,这严重制约了绒毛用羊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牧区的重要产业,其产业的发展,即关系到主产区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及经济社会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毛纺工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现代科学的养殖技术来发展绒毛用羊生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促进绒毛用羊产业发展。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涉及众多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他们在推广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为提高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的效果,实现绒毛用羊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各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绒毛用羊技术供给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分析政府在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的行为方式、影响政府推广行为的因素以及推广行为的效果;再次,分析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绒毛用羊养殖合作社、绒毛用羊种羊场、畜牧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在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的行为方式,影响这些组织推广行为的因素,并对各组织的推广行为效果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绒毛用羊养殖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养殖户对绒毛用羊养殖技术采用行为以及影响养殖户技术采用的因素。最后,借鉴国外绒毛用羊产业大国的技术推广经验,完善我国多元化的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的羊绒、羊毛产量逐步增长且绒毛用羊生产区域集中度增强,我国绒毛用羊技术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但增幅趋缓。(2)政府是绒毛用羊技术推广的主体,政府为绒毛用羊技术推广提供了组织系统、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资金因素及人的因素是影响政府推广行为的主要因素。(3)绒毛用羊政府技术推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绒毛用羊产业增效、养殖户增收,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非政府机构参与技术推广是政府技术推广的重要补充和功能延伸。(4)绒毛用羊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技术指导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种羊场通过培养培育优质种羊,并围绕种羊销售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研究机构研发绒毛用羊生产新技术,并通过科技合作、技术培训等开展技术服务,这些组织从事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会受到来自组织内、外部因素的影响。(5)绒毛用羊养殖户比较注重疫病防控、繁育、圈舍修建类技术,绒毛用羊养殖户的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羊收入比重、风险偏好以及接受培训的情况对养殖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6)以养殖户为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形成绒毛用羊多元技术推广体系。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在于:(1)本文从技术推广主体行为的视角分析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推广问题,即可以丰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内容,又开拓了提高绒毛用羊技术应用水平的研究思路,促进我国绒毛用羊产业发展。(2)通过对绒毛用羊技术推广部门实地调查研究其推广行为及影响因素,以及在对养殖户问卷调查基础上用logistic模型分析其技术选择行为,可为发展我国畜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267-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267-2000(论文提纲范文)
(1)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检测及该基因对绒毛生长促进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Tβ4基因促进毛发生长的研究进展 |
1.1 Tβ4的分子和生化特性 |
1.2 Tβ4在细胞内的定位 |
1.3 Tβ4的功能研究进展 |
1.3.1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
1.3.2 角膜修复及抗炎 |
1.3.3 加速皮肤伤口愈合 |
1.4 Tβ4促进毛发生长的研究进展 |
1.4.1 Tβ4通过激活毛囊干细胞促进毛发生长 |
1.4.2 过表达Tβ4促进牙齿异常发育及促进毛发生长 |
1.4.3 Tβ4 激活P38/ERK/AKT信号通路促进毛发生长 |
1.4.4 Tβ4 激活Wnt/β-catenin/ Lef-1 信号通路 |
1.4.5 Tβ4过表达增加绒山羊次级毛囊个数 |
1.5 结语 |
第二章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检测 |
前言 |
第一节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鉴定及健康状况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剂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Southern blot检测 |
2.2.2 Real-time PCR检测 |
2.2.3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2.2.4 脱靶分析 |
2.2.5 基因位点检测 |
2.2.6 生长状况监测 |
2.2.7 血常规检测 |
2.3 结果 |
2.3.1 Southern blot检测 |
2.3.2 Real-time PCR检测 |
2.3.3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
2.3.4 脱靶分析 |
2.3.5 基因位点检测 |
2.3.6 生长状况监测 |
2.3.7 血常规检测 |
2.4 讨论 |
第二节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产绒性能的检测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设备 |
3.1.2 试剂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3.2.2 免疫组织化学 |
3.2.3 绒样检测 |
3.3 结果 |
3.3.1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3.3.2 免疫组织化学 |
3.3.3 绒样检测 |
3.4 讨论 |
第三节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扩繁及后代的检测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设备 |
4.1.2 试剂耗材 |
4.2 实验方法 |
4.2.1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超数排卵 |
4.2.2 胚胎移植 |
4.2.3 子一代PCR检测 |
4.2.4 子一代Real-time PCR检测 |
4.2.5 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4.2.6 免疫组化 |
4.2.7 绒山羊各组织器官Tβ4 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4.2.8 血常规检测 |
4.3 结果 |
4.3.1 超数排卵 |
4.3.2 胚胎移植 |
4.3.3 子一代PCR检测 |
4.3.4 子一代Real-time PCR检测 |
4.3.5 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4.3.6 免疫组化 |
4.3.7 绒山羊各组织器官Tβ4 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4.3.8 血常规检测 |
4.4 讨论 |
第三章 Tβ4基因促进绒山羊绒毛生长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转录组学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绒山羊皮肤样本RNA的提取 |
5.2.2 质控数据统计 |
5.2.3 序列比对分析 |
5.2.4 转录组质量评估 |
5.2.5 转录本组装 |
5.2.6 转录组功能注释 |
5.2.7 表达量分析 |
5.2.8 表达量差异统计 |
5.3 结果 |
5.3.1 绒山羊皮肤样本RNA的提取 |
5.3.2 质控数据统计 |
5.3.3 序列比对分析 |
5.3.4 转录组质量评估 |
5.3.5 转录本组装 |
5.3.6 表达量差异统计 |
5.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5.3.8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5.4 讨论 |
第二节 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蛋白组学分析及关联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1.1 仪器设备 |
6.1.2 试剂耗材 |
6.2 实验方法 |
6.2.1 皮肤组织总蛋白提取 |
6.2.2 总蛋白质浓度测定 |
6.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6.2.4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
6.2.5 iTRAQ标记 |
6.2.6 高p HUPLC第一维分离 |
6.2.7 液相串联质谱 |
6.2.8 数据质控评估 |
6.2.9 全蛋白功能注释 |
6.2.10 差异蛋白分析 |
6.2.11 蛋白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
6.2.12 关联分析的验证 |
6.3 结果 |
6.3.1 蛋白浓度测定 |
6.3.2 数据质控评估 |
6.3.3 差异蛋白统计 |
6.3.4 差异蛋白分析 |
6.3.5 蛋白组与转录组关联分析 |
6.3.6 关联分析的验证 |
6.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发明专利 |
(2)基于图像处理的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图像灰度化 |
2 图像去噪 |
2.1 去除“噪点”的必要性 |
2.2 图像滤波 |
3 图像二值化 |
3.1 二值化阈值 |
3.2 形态学运算 |
3.2.1 理论基础 |
3.2.2 运算效果 |
4 边缘提取 |
5 曲线拟合 |
6 参数计算 |
7 实验部分 |
7.1 检测流程 |
7.2 实验结果 |
8 结束语 |
(4)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标准化理论 |
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中国与世界毛纺组织(IWTO)毛绒标准体系的对比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与IWTO毛绒标准体系对比 |
2.1 中国毛绒标准体系 |
2.2 国际毛纺织组织IWTO毛绒标准体系 |
2.3 中国与IWTO毛绒标准体系结构差异对比 |
3 检测标准制定水平对比 |
4 中国毛绒标准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
4.1 标准立项和制定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
4.2 安全标准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
4.3 检测技术和设备方面问题和建议 |
4.4 制修订标准参考IWTO的问题和建议 |
(6)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机制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现有标准 |
2 体系建设 |
2.1 技术支撑体系 |
2.2 法律法规体系 |
2.2.1 法律 |
2.2.2 法规 |
2.3 部门规章体系 |
2.3.1 管理办法 |
2.3.2 联合公告 |
2.3.3双边协定 |
3 机制建设 |
3.1 风险分析机制 |
3.2 检疫准入机制 |
3.3 风险预警机制 |
3.4 应急处置机制 |
4 问题和建议 |
4.1 标准覆盖面不全,内容有缺陷 |
4.2 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 |
(8)美国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遭遇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分析 |
1.1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的现状分析 |
1.2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主要法律法规 |
1.3 美国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体系 |
1.4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的技术壁垒 |
1.4.1 主要技术壁垒 |
1.4.2 对纺织品服装成分标签及使用护理标签的要求 |
1.4.3 对纺织品服装安全性能 (易燃性) 的要求 |
1.4.4 对纺织品服装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要求 |
2 纺织品服装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
2.1 基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2.2 基于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2.3 基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9)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选题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 毛绒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3 超临界CO_2染色原理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1. 1染色工艺条件优化 |
1.4.1.2 样品性能测试分析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羊毛和牦牛绒纤维超临界CO_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超临界CO_2染色工艺流程及染色装置 |
2.2.4 超临界CO_2染色实验条件 |
2.2.5 测试指标 |
2.2.5.1 △E值的测定 |
2.2.5.2 匀染性的测定 |
2.2.5.3 色牢度的测定 |
2.2.5.4 纤维短绒率的测定 |
2.2.5.5 纤维力学性能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单因素实验分析 |
2.3.1.1 染色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2.3.1.2 染色压强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2.3.1.3 染色时间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2.3.2 羊毛纤维正交实验 |
2.3.3 牦牛绒纤维正交实验 |
2.3.4 染色牢度及匀染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染色对毛绒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扫描电镜分析 |
3.2.3.2 X射线衍射测试 |
3.2.3.3 红外光谱测试 |
3.2.3.4 热重分析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毛绒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 |
3.3.2 毛绒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变化 |
3.3.3 毛绒纤维大分子结构的变化 |
3.3.4 毛绒纤维的耐热性能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绒纤维超临界CO_2染色的损伤与保护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毛绒纤维的损伤 |
4.3.1 超临界流体热能对毛绒纤维的影响 |
4.3.2 释压速率对毛绒纤维的影响 |
4.4 超临界CO_2染色过程中毛绒纤维的保护 |
4.4.1 超临界CO_2染色加热系统设计 |
4.4.2 优化设备后毛绒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 |
4.4.3 超临界CO_2染色工艺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说明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绒毛用羊生产现状分析 |
3.2 绒毛用羊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中政府及其推广机构的行为分析 |
4.1 政府主导绒毛羊养殖技术推广的原因分析 |
4.2 政府在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中的行为 |
4.3 影响政府及其推广机构行为的因素分析 |
4.4 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政府推广行为的效果和不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中合作社、种羊场和科研机构的行为分析 |
5.1 非政府机构参与绒毛用羊技术推广的优势分析 |
5.2 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分析 |
5.3 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种羊场的行为分析 |
5.4 绒毛用羊技术推广中科研机构的行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6.1 调查内容与样本结构 |
6.2 绒毛用羊养殖户技术采用情况分析 |
6.3 绒毛用羊养殖户技术采用认知分析 |
6.4 绒毛用羊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
7.1 国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概况 |
7.2 国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经验借鉴 |
7.3 构建中国绒毛用羊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267-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Tβ4基因定点整合绒山羊的检测及该基因对绒毛生长促进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李晓聪.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基于图像处理的分梳山羊绒长度检测方法[J]. 杨传颖,高荣贵,石宝,刘志鸿. 毛纺科技, 2020(02)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18年 第201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8(79)
- [4]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5]中国与世界毛纺组织(IWTO)毛绒标准体系的对比与探究[J]. 何茜,郑文新,党乐,高维明. 标准科学, 2017(06)
- [6]我国进口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机制及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 王素华,万嘉群,吴淑英,郑冲,鲍赟,肖飞. 中国动物检疫, 2016(12)
- [7]纤维强制性标准调查:老标准要修订,新标准待出台——访中国纤维检验局标准科技处处长杜树莹[J]. 侯春婷. 中国纤检, 2016(04)
- [8]美国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何素虹,谢军,臧兴杰. 中国标准导报, 2015(07)
- [9]毛绒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及其纤维性能表征[D]. 尹鹏鹏. 大连工业大学, 2015(01)
- [10]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 石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