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班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0)在《唑来膦酸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电脑抽取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TP(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3个周期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周期后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统计并记录两组治疗后皮疹、肌肉关节痛、骨髓抑制、心律失常、肾功能障碍及头痛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镇痛效果以及对VEGF-C、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周期BALP、PINP、β-crosslap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周期VEGF-C、COX-2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周期镇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疹、肌肉关节痛、骨髓抑制、心律失常、肾功能障碍及头痛发热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唑来膦酸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有助于改善骨转化生化指标水平,降低VEGF-C、COX-2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的增殖与生长,可以有效地提高镇痛的效果,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赵顺,龚倩[2](2019)在《一例肺鳞癌伴高钙血症患者的治疗用药分析与监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1例肺鳞癌伴高钙血症患者的用药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降血钙治疗和抗肿瘤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针对具体病例,临床药师参与降血钙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和止吐治疗,及时监测降血钙药物和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临床药师结合高钙血症的临床特点,通过开展药学监护,协助医师准确评估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使患者血钙浓度恢复正常;对患者进行化疗前和化疗后的用药教育,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结论临床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董智,赵军,柳晨,唐丽丽,汪艳,李梓萌,陈麦林,李囡,郭锐,杨丹,石安辉,李东,潘峰,孙昆昆,李琳,李旭,朱翔,姜亮,曹宝山,易福梅,胡牧,牛晓辉,徐海荣,段建春[3](2019)在《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文中提出1概述我国肿瘤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逐年升高,自2010年起,肿瘤已经成为首要死亡原因[1-3]。最新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肺癌发病率为57.13/10万人,总体发病人数78.2万,死亡人数为62.6万人,肺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仍居全国众癌之首[4]。且其发病隐匿,确诊时约
胡锦瑞[4](2019)在《现代乳碱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钙剂的广泛应用,新型乳碱综合征(Milk-Alkali Syndrome,MAS)回归临床。新型MAS不仅具有典型高钙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及肾功能不全,还表现为高血磷,低维生素D,低甲状旁腺激素及低T3综合征等特点。合理应用钙剂,早期确诊,静脉水化等是防治MAS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一例由于过量补钙及联用抑酸剂导致的MAS,并对新型MAS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复习。
李鹏飞[5](2018)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唑来膦酸抑制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目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瑞士所研发,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的一类调节骨代谢的药物。唑来膦酸的化学结构与焦磷酸比较相似,能够抵抗一些酶的水解作用。唑来膦酸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所介导下的骨质代谢和吸收。国外文献报道早在1980年左右,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即逐渐开始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但有学者研究发现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唑来膦酸时,发现唑来膦酸可以阻止正常骨组织的矿化作用,甚至引起骨折。唑来膦酸是由瑞士诺华公司所研发的咪唑杂环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属于第三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文献报道唑来膦酸首先在加拿大首次临床应用。随后唑来膦酸逐渐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唑来膦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疗效满意。以及唑来膦酸用于治疗多发性的骨髓瘤和实体瘤的骨转移均有良好的疗效。该药唑来膦酸能有效的治疗高钙血症患者。同时,唑来膦酸对于晚期肿瘤骨转移和变形性骨炎,可以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唑来膦酸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唑来膦酸生物活性目前已被临床前试验证实。唑来膦酸是至今已发现的双膦酸盐类药物中抗骨吸收能力最强的。唑来膦酸作用约是前几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100倍到850倍。唑来膦酸同时也是目前FDA批准对实体瘤骨转移有效的双膦酸盐药物之一。我们将唑来膦酸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发现其治疗效果确切。但是,我们对于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特点尚未完全了解。因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此项实验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手段明确唑来膦酸抑制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特点。方法:取6周龄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产生破骨细胞。实验组根据体外培养液中加入唑来膦酸的浓度不同。逐级分为:1×10-8mol/L,1×10-7mol/L,1×10-6mol/L,1×10-5mol/L,1×10-4mol/L。并且实验设置不含有任何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缓冲液作为对照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进行多核细胞计数。计算通过滤网细胞计数。进行附壁细胞计数和骨吸收陷窝计数。分别观察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特征。结果:OCLs早期(60min)即附壁生长,培育5天后,发现随着唑来膦酸浓度的增大,实验组多核细胞数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唑来磷酸抑制体外破骨细胞形成的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0-6mol/L。在1×10-5mol/L浓度下抑制破骨细胞迁移和骨吸收的作用更为显着;在1×10-4mol/L浓度下效果进一步增强,但浓度和抑制能力相关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小结: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附壁、迁移和骨吸收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1×10-6mol/L浓度的唑来膦酸有明显抗破骨细胞作用。第二部分关于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抑制破骨细胞特征比较的实验研究目的:鉴于之前培养破骨细胞的经验,我们进一步对于伊班膦酸抑制破骨细胞的特征进行研究。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均为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治疗破骨细胞瘤的过程中发现,当伊班膦酸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瘤复发时,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复发的破骨细胞瘤依然有效。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静脉应用4mg唑来膦酸的药物作用效果较强,但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流感样症状、下颌骨坏死、肾功能异常、发热等。静脉应用4mg伊班膦酸的药物作用效果虽然较唑来膦酸弱,但是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较轻。我们此次研究即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抑制破骨细胞特征。通过比较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的抑制曲线,发现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的最低有效浓度,以此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取6周龄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由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产生破骨细胞。唑来膦酸组根据体外培养液中加入唑来膦酸的浓度不同。进一步逐级分为:1×10-8mol/L,1×10-7mol/L,1×10-6mol/L,1×10-5mol/L,1×10-4mol/L,1×10-3mol/L。伊班膦酸组根据体外培养液中加入唑来膦酸的浓度不同。逐级分为:1×10-8mol/L,1×10-7mol/L,1×10-6mol/L,1×10-5mol/L,1×10-4mol/L,1×10-3mol/L。并且实验设置不含有任何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缓冲液作为对照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进行多核细胞计数。计算通过滤网细胞计数。进行附壁细胞计数和骨吸收陷窝计数。分别观察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特征,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OCLs培育5天后,发现随着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浓度的逐级增大,唑来膦酸组和伊班膦酸组多核细胞数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唑来磷酸抑制体外破骨细胞形成的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0-6mol/L。在1×10-5mol/L浓度下抑制破骨细胞迁移和骨吸收的作用更为显着;在1×10-4mol/L、1×10-3mol/L浓度下效果进一步增强,但浓度和抑制能力相关曲线逐渐趋于平缓。然而,伊班磷酸抑制体外破骨细胞形成的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0-5mol/L。在1×10-4mol/L浓度下抑制破骨细胞迁移和骨吸收的作用更为显着;在1×10-3mol/L浓度下效果进一步增强,但浓度和抑制能力相关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小结:伊班膦酸在1×10-5mol/L浓度下才能发挥有效抗破骨细胞作用,为最低有效抑制浓度。相比,1×10-6mol/L浓度的唑来磷酸即有明显的抗破骨细胞作用。第三部分基于双膦酸盐类药物辅助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的临床研究目的:破骨细胞瘤属于良性的侵袭性的肿瘤,发生于四肢的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法及手术种类多样,并且治疗效果好。但是脊柱的骨巨细胞瘤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手术操作空间较小,术中的出血较多,脊髓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损伤造成术后的神经症状。并且,脊柱骨巨细胞瘤尤其是骶骨的骨巨细胞瘤治疗尤为棘手。术中出血较多,手术视野模糊,造成神经分布及走形术中分辨不清。同时,扩大切除的副作用非常大,出血多可以导致休克,神经损伤可以造成大小便失禁及瘫痪。但是脊柱破骨细胞瘤仍然难以完全刮除,术后复发率非常高,文献报道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但是临床发现脊柱破骨细胞瘤切刮术后应用化疗无效。传统的辅助治疗为放射治疗,但是放射治疗可能引起伤口难以愈合、破骨细胞肿瘤的肉瘤变。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脊柱破骨细胞瘤术后采用不同辅助治疗方法的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进一步完善脊柱破骨细胞瘤切刮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回顾性分析128例脊柱破骨细胞瘤患者,在华北地区六个地级市开展脊柱破骨细胞瘤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学研究。唑来膦酸组患者33例,脊柱切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每月应用唑来膦酸4mg治疗,疗程24个月。伊班膦酸组患者32例,脊柱切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每月应用伊班膦酸4mg治疗,疗程24个月。常规放疗组患者31例,术后应用常规放疗。即采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进行照射。照射野为肉眼所见的破骨细胞瘤;以及肿瘤床边缘向外扩大2cm。照射肿瘤吸收剂量为30到50Gy,每次2Gy,每周5次。狄诺塞麦组患者32例,脊柱切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每月应用狄诺塞麦皮下注射120mg治疗,疗程24个月。所有脊柱破骨细胞瘤患者术前必须行MRI检查。同时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脊柱正侧位X线、脊柱椎体CT平扫及二维重建检查。对四组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比较四组患者术后采用辅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评分、破骨细胞肿瘤复发率、病灶骨化率。术后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临床研究对脊柱切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规律随访26个月到86个月,平均58个月。对四组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唑来膦酸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6.0%,伊班膦酸组为12.5%,常规放疗组为32.2%,狄诺塞麦组为3.1%。四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唑来膦酸组椎体修复重建率为86.6%,伊班膦酸组为76.2%,常规放疗组为58.5%,狄诺塞麦组为92.8%。四组术后椎体修复重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唑来膦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伊班膦酸组为31.2%,常规放疗组皮肤红肿及伤口愈合差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6%,狄诺塞麦组为12.5%。四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结:脊柱骨巨细胞瘤切刮植骨术后仅应用常规放疗的肿瘤复发率依然较高。唑来膦酸、伊班膦酸、狄诺塞麦均能够明显降低脊柱骨巨细胞瘤切刮植骨术后复发率。第四部分基于胸椎破骨细胞瘤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胸椎破骨细胞瘤虽然多属于侵袭性的良性肿瘤。但是,由于胸椎解剖结构特殊,胸椎破骨细胞瘤的切刮术中椎体后方的胸髓意外损伤非常容易造成截瘫、大小便失禁。因此,对于胸椎的破骨细胞瘤治疗非常棘手。胸椎破骨细胞瘤的切刮手术比较困难。术者必须要尽量在出血的模糊视野中尽量切刮肿瘤。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脊髓。因此传统的胸椎破骨细胞瘤切刮手术很难将肿瘤病灶清除干净。基于胸椎破骨细胞瘤的难治性,学者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了反复的探索。摸索胸椎破骨细胞瘤治疗经验。部分学者通过改良手术方式,完整切除及次全切除病变椎体;部分学者通过术后规律的辅助治疗降低术中并发症及防止肿瘤术后复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胸椎破骨细胞瘤改良手术方式及术后规律辅助治疗方法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量、肿瘤复发率、病灶骨化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指标,旨在进一步讨论此两种不同思维指导下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回顾性分析62例胸椎破骨细胞瘤患者。整体切除组患者32例,行胸椎破骨细胞瘤整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灶切刮组患者30例,行胸椎破骨细胞瘤切刮植骨融合术后每月应用唑来膦酸4mg治疗,疗程24个月。所有胸椎破骨细胞瘤患者术前必须行MRI检查。同时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脊柱正侧位X线、脊柱椎体CT平扫及二维重建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分、破骨细胞肿瘤复发率、病灶骨化率。围手术期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本临床研究对脊柱切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规律随访25个月到58个月,平均3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切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6.3%,病灶切刮组为6.7%。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切除组病灶骨化率为89.6%,病灶切刮组为86.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切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3.3%,病灶切刮组为12.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结:临床研究发现胸椎破骨细胞瘤整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手术方式。胸椎骨巨细胞瘤切刮植骨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辅助治疗亦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论:1.双膦酸盐类药物在体外实验中可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迁移、吸附、骨吸收等作用。2.临床研究发现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术后复发的破骨细胞瘤有明确的抑制作用,适合原发及复发破骨细胞瘤术后的辅助治疗,可以逐渐临床应用。3.唑来膦酸作为药效最强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形成、迁移、吸附、骨吸收等作用最为强大,其发挥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有效药物浓度最低。
戎小焕[6](2015)在《住院患者高钙血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高钙血症是临床较常见急症之一,通常是某些严重疾病和恶性肿瘤的一种表现。轻者无任何症状,仅在常规筛查中发现血钙升高,重者可发生高钙危象,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系统分析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钙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对于指导临床决策、提高高钙血症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钙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并探讨其发生机制,进而提高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资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各科住院并确诊为高钙血症的成年患者67例。根据患者出现高钙血症的病因分为四组:1组(恶性肿瘤)、2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组(肾衰竭)及4组(其他类型疾病)。收集记录每一例患者的自然情况(性别、年龄)、患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时间、相关生化指标(血清钙、血清磷、尿素氮、肌酐)、血清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血尿酸、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甲状旁腺激素、心电图、泌尿系彩超以及骨密度、骨扫描、X线/CT/MRI等相关骨骼系统检查。分析住院患者中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钙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应用SPSSv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住院患者中高钙血症最常见病因是恶性肿瘤(62.7%),其次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4.9%),其中恶性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最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57.1%)。(2)经校正公式校正后血钙水平较校正前升高,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血钙水平排序依次为:2组>1组>3组>4组,但各组血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钙危象发生率最高(40.0%)。(4)本研究中高钙血症患者80%以上伴有不同系统临床表现,伴肌肉神经系统症状者最常见(59.7%),其余依次是消化系统症状(50.7%)、骨骼系统症状(49.3%),一半以上患者伴有多个(≥2个)系统症状。(5)本研究中近一半患者出现骨骼系统症状,行骨骼系统检查发现近1/3患者出现骨骼系统病变,其中骨折、骨质疏松为常见骨骼改变。(6)轻、中、重不同程度高钙血症患者均以肌肉神经系统症状最为常见,伴有多个系统临床表现者随血钙程度增加而增加。(7)除水化扩容、利尿等常规方法外,降钙素为高钙血症最常用治疗药物(56.7%),但3组以血液透析/滤过/灌注为最常用治疗方法(66.7%)。(8)近1/3高钙血症患者3天内血钙可降至正常,一半以上一周内血钙可降至正常;1组死亡率高(14.6%);各组高钙血症的转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住院患者中高钙血症最常见的病因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最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2)经校正公式校正后血钙水平较校正前升高;但不同病因所致高钙血症血钙水平无明显差异。(3)高钙血症住院患者80%以上伴有不同系统临床表现,肌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症状均较常见,且常同时伴有多个(≥2个)系统症状。(4)除水化扩容、利尿等常规方法外,降钙素为临床上高钙血症最常用治疗药物。(5)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预后差,死亡率较高。(6)临床上应提高对高钙血症的重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诊断性化验及检查。
柳勋法,张更伟,钟贤良[7](2013)在《伊班膦酸钠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高钙血症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边莉,江泽飞[8](2013)在《双膦酸盐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治疗原则是以原发疾病全身治疗为主,同时联合应用双膦酸盐药物。该类药物能够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治疗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合理、规范、及时、长程使用双膦酸盐药物,争取最佳疗效。
刘昭[9](2013)在《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005年1月-2010年1月201例乳腺癌骨转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双膦酸盐治疗,分为唑来膦酸组103例,伊班膦酸组98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收集的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两组的止痛疗效(有效率、临床获益率)、骨转移病灶控制和修复情况(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评价两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1、止痛疗效:唑来膦酸组有效率(显效+有效)70.8%,伊班膦酸组有效率(显效+有效)67.3%,卡方值=0.293、P=0.588(P>0.05);唑来膦酸临床获益率(显效+有效+微效)89.3%,伊班膦酸组临床获益率(显效+有效+微效)84.7%,卡方值=0.491、P=0.484(P>0.05)。两组间在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骨病灶控制和修复情况:分为双膦酸盐联合化疗组和联合内分泌治疗组,联合化疗组中唑来膦酸有效率(CR+PR)37.5%,伊班膦酸有效率(CR+PR)是31.2%,卡方值=1.058、P=0.304(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内分泌治疗组唑来膦酸有效率(CR+PR)33.4%,伊班膦酸有效率(CR+PR)是40.1%,卡方值=0.440,P=0.50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唑来膦酸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6.5%,伊班膦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恶心、皮疹、无症状低钙、低磷血症等,其中唑来膦酸组8例发热的病人中出现4例39度以上高热,高热发生率为3.9%,伊班膦酸组未发现明显高热,两组肝肾功能前后对比未见明显变化,卡方值=1.714,P=0.19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辅助用药均有良好止痛效果。2两药与化疗、内分泌治疗有协同作用。3两药在安全性上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均可耐受,唑来膦酸组中高热高于伊班膦酸组,高热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4唑来膦酸静脉滴入时间短(大于15min),使用更为方便二者均可作为一线选择用于乳腺癌骨转移的辅助用药。
李文静,朱秀英[10](2013)在《伊班膦酸钠治疗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晚期肿瘤患者常伴有远处转移,其中骨骼是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1]。近些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转移肿瘤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转移的肿瘤细胞通过破坏正常骨组织可导致骨痛、高钙血症乃至病理性骨折等伴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应用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艾本)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
二、伊班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班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唑来膦酸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VEGF-C、COX-2表达水平比较 |
2.2 两组骨转化生化指标(BALP、PINP、β-crosslaps)比较 |
2.3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
2.4 两组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唑来膦酸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一例肺鳞癌伴高钙血症患者的治疗用药分析与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史摘要 |
2 治疗过程 |
3 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 |
3.1 降钙治疗用药分析 |
3.2 化疗方案分析 |
3.3 预防化疗引起呕吐方案的用药分析 |
3.4 药学监护 |
3.4.1 不良反应的监测 |
3.4.2 化疗不良反应的监测 |
3.4.3 用药教育 |
4 讨论 |
(3)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发病率 |
3病理与发病机制 |
4临床表现 |
5诊断 |
5.1高危因素 |
5.2诊断方法 |
5.2.1放射性核素显像 |
5.2.2 X线 |
5.2.3 CT/增强CT |
5.2.4 MRI检查 |
5.2.5骨活组织检查 |
5.2.6骨代谢的生物化学标记 (bone biomarkers) |
5.3诊断标准 |
5.4诊断流程 |
6治疗 |
6.1骨改良药物 |
6.1.1双膦酸盐 |
6.1.2地诺单抗 (denosu mab, D-mab) |
6.1.3适应证 |
6.1.4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
6.1.5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
6.1.5.1颌骨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ONJ) |
6.1.5.2肾毒性 |
6.1.5.3低钙血症 |
6.2药物治疗 |
6.2.1化疗 |
6.2.2分子靶向治疗 |
6.2.3免疫治疗 |
6.3镇痛治疗[71-76] |
6.3.1疼痛评估 |
6.3.2镇痛药物应用原则 |
6.3.3常用镇痛药物种类及注意事项 |
6.4放射治疗 |
6.4.1体外放射治疗 |
6.4.2放射性核素治疗 |
6.5外科治疗 |
6.5.1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
6.5.2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
6.5.3外科治疗时机 |
6.5.4不同部位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 |
6.5.5外科禁忌证 |
6.5.6外科治疗的基本思想及关键点 |
6.6介入治疗 |
6.6.1消融治疗 |
6.6.2骨成形术 |
6.6.3近距离治疗 |
6.7心理支持治疗 |
6.7.1与肺癌及骨转移相关的心理精神症状的处理 |
6.7.2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6.7.3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 |
6.8肺癌骨转移治疗流程 |
7诊疗推荐 |
7.1诊断推荐 |
7.2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推荐 |
7.3放射治疗推荐 |
7.4外科治疗推荐 |
7.5镇痛治疗用药推荐 |
7.6双膦酸盐治疗推荐 |
双膦酸盐药物治疗骨转移的用法用量 |
双膦酸盐适应证 |
双膦酸盐停药指征 |
7.7心理干预推荐[119] |
轻度焦虑抑郁 |
中度焦虑抑郁 |
重度焦虑抑郁 |
附件: |
附件1疼痛量化评估常用方法 |
附件2 Karnofsky评分 (KPS, 百分法) |
附件3 ZPS评分 |
附件4 WHO癌痛三阶梯止痛 |
附件5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
附件6焦虑、抑郁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 |
焦虑 |
抑郁 |
抗焦虑治疗 |
抗抑郁治疗 |
附件7肿瘤患者常用抗焦虑药物 |
附件8肿瘤患者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
(4)现代乳碱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质疏松治疗中应用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唑来膦酸辅助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唑来膦酸抑制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关于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抑制破骨细胞特征比较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双膦酸盐类药物辅助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胸椎破骨细胞瘤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双膦酸盐治疗破骨细胞瘤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住院患者高钙血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高钙血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2.1.1 恶性肿瘤 |
2.1.2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2.1.3 肾衰竭 |
2.1.4 甲状腺毒症 |
2.1.5 其他 |
2.2 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
2.3 高钙血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2.4 高钙血症的治疗 |
2.4.1 扩容、促进尿钙排泄 |
2.4.2 应用抑制骨吸收药物 |
2.4.3 糖皮质激素 |
2.4.4 西咪替丁(甲氰米胍) |
2.4.5 其他 |
2.5 结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病史采集 |
3.2.2 检测方法及仪器 |
3.2.3 观察指标 |
3.2.4 计算公式 |
3.3 参考值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住院患者高钙血症患病原因的分布情况 |
4.2 住院高钙血症患者血钙水平情况 |
4.2.1 经血清白蛋白校正前后血钙水平的变化情况 |
4.2.2 各组高钙血症患者的血钙水平情况 |
4.3 各组高钙血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4 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 |
4.4.1 肌肉神经系统 |
4.4.2 消化系统 |
4.4.3 骨骼系统 |
4.4.4 各组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 |
4.4.5 不同程度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 |
4.5 高钙血症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 |
4.5.1 骨骼系统 |
4.5.2 泌尿系统 |
4.5.3 心血管系统 |
4.6 高钙血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情况 |
4.6.1 高钙血症的治疗方法 |
4.6.2 各组高钙血症的治疗情况 |
4.6.2.1 1 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
4.6.2.2 2 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
4.6.2.3 3 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
4.6.2.4 4 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
4.6.2.5 各组高钙血症治疗情况 |
4.6.3 高钙血症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分析 |
4.6.3.1 疗效指标评价 |
4.6.3.2 住院高钙血症患者的转归情况 |
4.6.3.3 各组高钙血症患者的转归情况 |
4.6.3.4 不同程度高钙血症的转归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经血清白蛋白校正血钙的临床意义 |
5.2 高钙血症与恶性肿瘤 |
5.3 多发性骨髓瘤与恶性实体瘤 |
5.4 高钙血症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5.5 高钙血症与其他病因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伊班膦酸钠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高钙血症改善情况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双膦酸盐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原则 |
2 双膦酸盐作用机制和主要药物 |
2.1 双膦酸盐主要作用机制 |
2.2 双膦酸盐结构和主要药物 |
2.2.1 第1代不含氮, 分子结构中的侧链为直接 |
2.2.2 第2代含氮, 在侧链中引入氨基, 又称氨基 |
2.2.3 第3代即最新1代双膦酸盐结构中含有环 |
3 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合理应用双膦酸盐 |
3.1 双膦酸盐应用时机 |
3.2 双膦酸盐治疗SREs———高钙血症 |
3.3 双膦酸盐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3.4 双膦酸盐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下颌骨坏死 |
3.5 双膦酸盐建议使用时间、停药和换药指征 |
4 结语 |
(9)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一般资料情况 |
2 方法 |
2.1 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结果 |
1. 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止疼疗效比较 |
2. 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的对病灶的控制和修复情况 |
3. 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的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伊班膦酸钠治疗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观察 |
1.3.1 止痛效果评价标准[2]: |
1.3.2 血清生化观察指标: |
1.3.3 安全性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止痛疗效评价 |
2.2 对ALP的影响 |
2.3 对血清钙的影响 |
2.4 对肾功能的影响 |
2.5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伊班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唑来膦酸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的影响[D]. 王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2]一例肺鳞癌伴高钙血症患者的治疗用药分析与监护[J]. 赵顺,龚倩. 中国处方药, 2019(11)
- [3]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J]. 董智,赵军,柳晨,唐丽丽,汪艳,李梓萌,陈麦林,李囡,郭锐,杨丹,石安辉,李东,潘峰,孙昆昆,李琳,李旭,朱翔,姜亮,曹宝山,易福梅,胡牧,牛晓辉,徐海荣,段建春. 中国肺癌杂志, 2019(04)
- [4]现代乳碱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D]. 胡锦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唑来膦酸辅助治疗脊柱破骨细胞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李鹏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6]住院患者高钙血症的回顾性分析[D]. 戎小焕. 吉林大学, 2015(08)
- [7]伊班膦酸钠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柳勋法,张更伟,钟贤良. 中国医药导刊, 2013(12)
- [8]双膦酸盐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 边莉,江泽飞. 中国执业药师, 2013(09)
- [9]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回顾性研究[D]. 刘昭.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10]伊班膦酸钠治疗老年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临床观察[J]. 李文静,朱秀英. 实用老年医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