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润滑中粗糙度的接触比与变形

纳米颗粒润滑中粗糙度的接触比与变形

一、Contact ratio and deformation of asperity in nano-partia lubr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廖章文,张胜年,魏书涛,张成蛟,张涛,姜峰[1](2021)在《冰雪滑动摩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随着材料、检测设备和仿真软件的发展,冰雪摩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冰和雪都拥有独特的摩擦特性,它们的微观结构、表面薄层和测试方法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作者综述了关于冰雪与不同固体材料表面之间的摩擦学特性,简要介绍了冰雪微观形态、物态变化以及更深层次地从微观和纳观层面研究冰雪摩擦机理;重点介绍现有国内外在室内与室外进行冰雪摩擦测试的方法和测试装置的差异及影响,并结合减摩特性的摩擦机理研究在运动器材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这几个方向的研究,为国内冰雪摩擦领域研究及冰雪运动器材设计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张德远,黄志勇,张翔宇[2](2021)在《超声加工的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超声加工技术因其众多良好的加工效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良好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行业体系。系统介绍了超声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生物医学制造、微纳制造行业的发展应用,从加工模式、装备、应用方面重点介绍了超声加工的标志性进展,最后对超声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苏丹[3](2021)在《大型低速重载球面轴承摩擦副磨损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家星[4](2021)在《交联淀粉增强剪切增稠胶及其复合面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

陈雅萱[5](2021)在《锆合金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的微动磨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占君[6](2021)在《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先进润滑技术对于减少能源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润滑脂作为一种常见润滑剂,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中以锂基润滑脂的用量最大。添加剂作为润滑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石墨烯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特性,有成为“层片状结构”润滑添加剂的潜力,在油润滑、水润滑、自润滑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润滑脂中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本文系统研究了多层和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的物理性能、摩擦学性能、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仪(RS)分析试验用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结果显示多层石墨烯约为14层、少层石墨烯为8~9层。通过物理分散的方式配制了含量分别为0.05 wt%、0.1 wt%、0.15 wt%、0.2 wt%的多层和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石墨烯在润滑脂中分散较为均匀,未观察到明显的团聚现象。通过分析配制好的试验用润滑脂的锥入度和滴点,发现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的加入可以减小锥入度即提高润滑脂的稠度,滴点变化不明显。说明少量多层和少层石墨烯的添加,对锂基润滑脂的皂纤维结构影响不显着。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系统考察了原始锂基润滑脂和配制的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相同试验条件下,随着多层、少层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试验过程中的平均摩擦系数和试验后钢球的磨斑直径都是先减小后增加,当多层、少层石墨烯含量为0.1 wt%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都达到最小值,即多层、少层石墨烯添加量为0.1 wt%时的减摩抗磨性能最佳。摩擦试验后,利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FE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磨斑表面形貌、化学元素分布及价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原始锂基润滑脂润滑条件下在摩擦表面形成了以Fe3O4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膜。多层和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润滑时在摩擦表面形成了富含多层、少层石墨烯的物理吸附膜和Fe2O3为主要成分的化学沉积膜。这是由于石墨烯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很弱,在摩擦过程中剪切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沿着层间解离,同时石墨烯具有较高表面活性,它可以很容易地与摩擦表面相互作用附着在摩擦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膜。另外由于石墨烯本身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及较高的强度,从而减小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系数,并提高摩擦副的表面强度,减少微凸体之间的直接接触,提高了锂基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含量相同的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优于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随着转速、载荷的增加平均摩擦系数降低,而平均磨斑直径增加。转速和载荷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载荷的影响更显着。利用流变仪分析了含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性能。多层、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线性粘弹性区域和非线性粘弹性区域的临界应变点影响不明显,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润滑脂承受更大的应变时才能由固态转变为流动态,造成流动点对应的应变值增大。相同含量时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比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点应变更大。随着加入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润滑脂的触变环面积变大,且相同含量时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触变环面积比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大,表明破坏其结构所需的能量增加,皂纤维结构较难破坏,但结构破坏后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含量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方程。同时,通过对比摩擦系数、表观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及流动点、触变环面积的对应关系,定性分析了多层、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与流变性之间的相关性。

詹胜鹏[7](2021)在《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材料因其具有高弹性、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优异的自润滑和机械加工性能等优点作为摩擦副部件替代金属材料在水环境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的聚合物材料摩擦副部件会因吸水和空化现象导致材料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聚合物材料服役寿命。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聚合物摩擦副材料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报导却较少。本文以典型聚合物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方法分别开展:(1)聚合物材料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摩擦界面微观特性(包括分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等)与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2)空化现象中微观空泡溃灭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聚合物材料空蚀损伤机理;(3)聚合物材料的微观吸水机理以及吸水对材料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三个方面的探索研究工作。该工作可为聚合物材料在涉水工程装备上的设计、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以单链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联合原子和全原子方法建立了以固-固、固-液-固接触形式的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型。从介观到微观原子尺度研究不同载荷、温度等条件下聚乙烯材料摩擦过程中分子链能量、构象以及摩擦界面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聚乙烯所处的状态(玻璃态或橡胶态)对法向力和摩擦力影响显着,摩擦力主要由内聚区的变形摩擦力和界面区的黏着摩擦力组成,变形摩擦力占主导地位,黏着摩擦力占次要地位;摩擦过程中,表面材料会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进而形成磨损,其中弹性变形能主要与分子链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有关,塑性变形能主要与分子链的键角能和二面能有关;聚乙烯滑动摩擦过程分子链是沿滑动方向伸展取向,沿加载方向聚集取向;分子链的柔顺性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水环境下摩擦过程中聚乙烯分子链结构比聚甲醛具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同样满足摩擦学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结构相比于聚甲醛更适合于水环境下的摩擦副工程应用。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微观空泡溃灭时间、溃灭能量、溃灭射流强度以及空泡溃灭产生的机械作用等空泡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冲击速度越高,空泡溃灭时间越短,并且产生的射流速度越高;空泡溃灭产生的射流会形成类似“拳头”状的二次水锤冲击;冲击压力与冲击速度成正比,与空泡直径成反比;当水分子冲击速度为1.0 km/s时,水分子结构会出现冰VII(Ice-VII)结构相变。此外,利用超声振动空蚀设备试验研究了五种典型聚合物材料的空蚀性能。研究结果发现:UHMWPE和聚酰胺6(PA6)材料的耐空蚀性能明显优于聚醚醚酮(PEEK)、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甲醛(POM)材料,表面空蚀坑结构形成的“水垫”效应可以减缓材料继续受到空蚀破坏;金属与聚合物材料相互空蚀时,金属材料的空蚀程度与聚合材料的硬度有直接的关系,硬度较低的聚合物材料更容易吸收空泡冲击能量,减轻对对偶件的空蚀破坏程度。3.利用分子动力学与实验方法研究了水分子在聚合物材料微观分子结构内部的变化机制以及吸水性对材料物理、化学、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氢键力的作用,水分子在UHMWPE和PTFE材料内部以团簇的方式分布,而在PA6、POM和PEEK材料内部则是均匀分布;氢键力的作用使得水分子不易在PA6、POM和PEEK材料内部扩散导致其吸水率较高。UHMWPE和PTFE与水分子不易形成氢键力作用,吸水质量分数较低;聚合物材料吸水质量分数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吸水率越高,表面硬度降低越多,塑化程度越严重,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均有所降低。

王梦卿[8](2021)在《碳刷汇流环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碳刷-汇流环的功能是使雷达的转动设备与固定部设备之间360°连续回转时形成电能和信号稳定可靠的连接,属于一个滑动电接触系统。为了提高碳刷和汇流环之间的接触面积,生产厂家将预跑合工艺由原来的2小时跑合时间增至60小时,而后出现碳刷汇流环使用过程中的烧蚀现象,说明预跑合工艺的改变一方面虽然可以增大碳刷与汇流环的真实接触面积降低触点接触电阻,但另一方面,过度的预跑合使触点磨损加剧,形成更多磨粒以及碳粉,磨粒氧化导致滑动接触电阻升高,造成大电流冲击下的接触区熔焊,破坏接触界面,进一步加剧磨损和氧化,从而增大电接触热失效的可能性。本课题从碳刷汇流环预跑合工艺改变后造成使用中烧蚀失效的碳刷汇流环失效分析入手,建立故障树,分析引起热失效的底事件。先研究碳刷顶紧弹簧特性,分析弹簧对接触力的影响;然后通过碳刷汇流环磨损跑和模拟实验,对跑和过程中碳刷重量、表面粗糙度、真实接触面积等参数的测量,结合滑动接触电阻的实时监测,分析碳刷汇流环接触面磨损特性与机理,研究滑动磨损与滑动接触电阻退化特性的关系。最后通过连接器热分析理论以及有限元热仿真分析碳刷汇流环滑动接触电阻退化造成汇流环熔焊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过度预跑合后发生烧蚀失效的碳刷汇流环界面状态呈现由碳刷磨损、界面熔焊、摩擦剪断、到刷架和汇流环的烧蚀的发展趋势。故障树分析推断最初的失效原因应该是触点界面温升导致接触对材料熔焊造成的热失效。触点接触力、接触电阻和电流工况是碳刷汇流环系统发生热失效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检测碳刷顶紧弹簧弹性性能,发现当碳刷安装了铜导线之后,铜导线与顶紧弹簧并联共同构成了非线性复合弹簧对碳刷与汇流环施加接触力,极限情况下会造成弹簧复合弹性系数降低13.05%,导致接触电阻增大15%。在跑合磨损过程的前期碳刷磨损情况较为剧烈。由于表面氧化物的形成和不断的滑动磨损碎屑累积,导致出现异常接触电阻值的频率增加且平均值呈上升趋势,接触性能稳定性较差。之后磨损呈现出平缓趋势,接触电阻稳定性有所回升但仍存在波动。60小时磨损后真实接触面积约为碳刷表面名义接触面积的63%,表面粗糙度Ra降低到初始状态的50%。根据磨损实验中接触电阻测量结果采用理论热分析以及有限元热仿真,估算了碳刷-汇流环接触对在正常工作电流下的界面温升情况,并估计了产生触点熔焊的临界冲击电流。说明随着滑动接触电阻的不断增加,碳刷汇流环界面在出现冲击电流情况下可能会使触点材料达到熔焊温度,使装置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张春生[9](2021)在《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受到轴承行业的广泛关注。冷辗扩是近年来轴承套圈生产中重要的加工方式之一,但冷变形预处理对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的影响如何尚未有研究。本文以不同变形量的冷变形工艺简化冷辗扩过程,并设计三种淬火工艺进行对比试验。利用膨胀仪、电子探针、扫描、透射电镜等仪器表征组织及相变过程,利用硬度、冲击韧性、拉伸性能和耐磨性测试来揭示预冷变形对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预冷变形处理降低Ac1s温度并使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得到细化,细化幅度达到50%,同时使渗碳体颗粒尺寸更加均匀。发现:小变形预处理加速碳化物溶解,但随变形量增大,碳化物溶解逐渐减少,导致基体中固溶碳含量降低,Ms温度升高。对于油淬马氏体处理,预变形处理导致组织中马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从而其冲击韧性降低。而对于贝氏体工艺处理,在预变形量较大时,奥氏体晶粒的细化和过冷奥氏体中碳含量的降低能够增加贝氏体铁素体形核点并促进贝氏体相变,使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显着降低,最终将等温6 h工艺试验钢的冲击韧性从44.9 J/cm2提高到96.5J/cm2,等温24 h工艺试验钢的冲击韧性从64.9 J/cm2增大到114.3 J/cm2。预冷变形处理后,三种淬火工艺下试验钢的硬度均得到提高;油淬马氏体工艺下的屈服强度得到提高,但塑性降低;两种等温贝氏体工艺试验钢的拉伸性能变化不大。在等温贝氏体工艺下,由于变形后组织中的粗渗碳体数量的减少以及韧性的大幅提升,使预冷变形40%试验钢的耐磨性最好,未变形的耐磨性最差。同等变形量下,等温24 h工艺试验钢的耐磨性最好,油淬马氏体工艺的耐磨性次之,等温6 h工艺的耐磨性最低。

苗凯菲[10](2021)在《过渡族金属氮/硼化物薄膜在水基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基润滑作为一种环保、清洁的润滑方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在水环境中工作的机械零部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磨损、生锈和老化等问题。为提高滑动组件在水中的使用寿命,减少水基添加剂的使用,开发具有兼顾润滑和耐磨性能的固水复合材料体系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水基润滑研究中摩擦副材料的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过渡族金属氮/硼化物因为具有高硬度、耐磨损、耐腐蚀以及化学惰性等优点,是一类重要的防护涂层材料。由于该体系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环境稳定性,使其在水基环境中作为防护涂层同样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本论文中,我们以过渡族金属氮/硼化物薄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相(薄膜,水和空气)接触环境和水全部覆盖的两相(薄膜和水)接触环境,并将干摩擦(薄膜和空气)环境作为对比项,系统研究了涂层在以上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过渡金属氮化物在水基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氮化铌(Nb N)薄膜,系统研究了Nb N薄膜在三相接触环境(水、空气和Nb N薄膜),全水覆盖的两相接触环境(Nb N薄膜和水),以及干摩擦环境(Nb N薄膜和空气)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发现Nb N薄膜在三相接触环境中出现的氧化和水解反应诱导摩擦副之间形成含有Nb2O5胶体颗粒的“胶体溶液”,“胶体溶液”的双电层斥力和弱剪切作用,Nb N实现了超低摩擦;此外,Nb N薄膜的高硬度以及双电层的相互排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摩擦副的直接接触,实现超低摩擦和超低磨损,对应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058和1.79×10-10 mm3/Nm。我们进一步对第五副族过渡金属氮化物(Ta N,VN)在三相接触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进行了表征分析。确认了以上材料体系出现了与Nb N相同的低摩擦特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固水复合润滑体系在三相接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甚至低于相关氮化物的固油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系数,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2.过渡金属硼化物在三相接触环境中的超滑行为研究。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以过渡金属二硼化物(TMB2)为研究对象,在三相接触(TMB2、水和空气)环境下,TMB2的摩擦系数可稳定保持在0.001~0.006的超滑(摩擦系数≤0.01)范围内,并获得了优异的耐磨损性能,磨损率低至10-13 mm3/Nm量级。通过对摩擦界面及产物的表征分析,我们发现特殊的接触状态促进了TMB2摩擦化学反应的发生。首先,在摩擦过程中,摩擦产物(TMO和H3BO3)被不断输送到水中形成带负电的B(OH)4-和中性的(TMO)n H+·m B(OH)4-。在摩擦反应动态平衡下,正负电荷的差会导致界面排斥力和水化层斥力。其次,生成的摩擦产物都是亲水的,可以起到固定水合层的作用,使水的弱剪切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总之,摩擦界面斥力、摩擦液中水化层斥力和水化润滑的共同作用诱发了超滑现象的出现。为了探索该体系在三相接触环境下超滑现象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对偶材料的接触面积扩展到毫米级别的面对面摩擦,确认了宏观超滑现象的产生。本部分工作成功发现了一种稳健的宏观尺度水基超滑材料体系,并首次将超滑界面的接触面积扩展到毫米尺度。

二、Contact ratio and deformation of asperity in nano-partia lubr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ntact ratio and deformation of asperity in nano-partia lubr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冰雪滑动摩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冰和雪的微观形态及物态变化
    2.1 冰和雪的微观形态
    2.2 水、冰和雪间的转化
    2.3 相变过程中的分析
3 冰和雪摩擦的机理研究现状
    3.1 微观摩擦机理
    3.2 纳观摩擦机理
4 冰雪摩擦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4.1 冰摩擦测试方法
    4.2 雪摩擦测试方法
5 基于减摩特性研究的运动器材设计
    5.1 冰上运动器材设计
    5.2 雪上运动器材设计
6 总结和展望

(2)超声加工的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加工应用行业
    1.1 机械制造行业
        1.1.1 航空制造业难加工材料
        1.1.2 3C行业硬脆材料
    1.2 生物医学制造行业
        1.2.1 超声切割软组织
        1.2.2 超声骨切削
        1.2.3 其他超声刀
    1.3 微纳制造行业
        1.3.1 微结构的制造
        1.3.2 功率超声微纳连接技术
2 超声加工的标志性进展
    2.1 加工模式
    2.2 装备
        2.2.1 超声刀柄
        2.2.2 控制系统
    2.3 应用
        2.3.1 航空制造高质高效
        2.3.2 3C应用成熟广泛
3 结论

(6)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润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润滑脂简介
        1.2.2 润滑脂中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3 石墨烯在润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2.4 润滑脂流变学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方案及材料
    2.1 试验用多层和少层石墨烯
    2.2 试验用润滑脂的制备
    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2.3.1 润滑脂物理性能的检测
        2.3.2 润滑脂摩擦学性能试验
        2.3.3 钢球试样摩擦磨损表面表征
        2.3.4 润滑脂流变性能试验
第3章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性能研究
    3.1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物理性能
    3.2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
        3.2.1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2 转速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3 载荷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3.2.4 时间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3.3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
        3.3.1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3.2 转速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3.3 载荷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3.4 PV值对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
    3.5 减摩抗磨机理分析
        3.5.1 磨损表面分析
        3.5.2 减摩抗磨机理
    3.6 多层石墨烯含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3.6.1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粘弹性
        3.6.2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特性
        3.6.3 多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性能研究
    4.1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物理性能
    4.2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
        4.2.1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2 转速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3 载荷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性能的影响
        4.2.4 时间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摩擦系数的影响
    4.3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
        4.3.1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3.2 转速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3.3 载荷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抗磨性能的影响
    4.4 PV值对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
    4.5 减摩抗磨机理分析
        4.5.1 磨损表面分析
        4.5.2 减摩抗磨机理
    4.6 少层石墨烯含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4.6.1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粘弹性
        4.6.2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动特性
        4.6.3 少层石墨烯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层、少层石墨烯对锂基润滑脂性能影响的比较
    5.1 物理性能比较
    5.2 减摩性能比较
    5.3 抗磨性能比较
    5.4 流变性比较
        5.4.1 对粘弹性的影响
        5.4.2 对流动性的影响
    5.5 石墨烯锂基润滑脂流变性与摩擦学性能的相关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7)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材料摩擦学研究进展
        1.2.1 摩擦学概述
        1.2.2 聚合物材料
        1.2.3 聚合物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综述
    1.3 聚合物材料空蚀研究进展
        1.3.1 空化与空蚀概述
        1.3.2 空泡动力学理论及空蚀破坏作用机制
        1.3.3 聚合物材料空蚀行为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方法
    2.1 计算材料科学概述
    2.2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2.2.1 原子间作用势
        2.2.2 模拟系综和控温控压方法
        2.2.3 边界条件及宏观物理量统计
        2.2.4 分子动力学计算软件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备及表征设备
        2.3.3 振动空蚀试验
        2.3.4 吸水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滑动摩擦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3.1 聚合物固-固接触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拟
        3.1.1 模型建立与模拟参数设置
        3.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2 聚合物固-液-固接触滑动摩擦分子动力学模拟
        3.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3.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介质下微观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及空蚀试验研究
    4.1 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1 空泡溃灭分子动力学模型构建与计算细节
        4.1.2 空泡溃灭模拟结果与分析
    4.2 聚合物材料空蚀试验研究
        4.2.1 UHMWPE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2 POM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3 PA6 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4 PTFE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5 PEEK材料空蚀性能分析
        4.2.6 五种聚合物材料空蚀性能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材料微观吸水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试验研究
    5.1 聚合物材料微观吸水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5.1.1 吸水分子动力学模型
        5.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聚合物材料吸水行为试验研究
        5.2.1 聚合物材料吸水特性分析
        5.2.2 聚合物材料吸水物理化学状态分析
        5.2.3 聚合物材料吸水后力学、摩擦学性能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8)碳刷汇流环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刷汇流环的典型故障和失效机理
        1.2.2 碳刷汇流环的磨损及滑动电接触特性
        1.2.3 电接触热失效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碳刷汇流环失效现象分析
    2.1 失效碳刷汇流环研究方案
        2.1.1 碳刷汇流环结构
        2.1.2 碳刷汇流环工况及故障
        2.1.3 碳刷汇流环烧蚀故障分析方案
    2.2 失效碳刷汇流环电接触特性分析
        2.2.1 实验方法
        2.2.2 烧蚀汇流环-碳刷接触对接触电阻复测
    2.3 碳刷汇流环烧蚀失效现象分析
        2.3.1 表面形貌分析
        2.3.2 烧蚀状态分析
        2.3.3 碳刷汇流环烧蚀故障树分析
    2.4 碳刷加载弹簧的弹性特性检测分析
        2.4.1 碳刷加载弹簧的弹性特性理论依据
        2.4.2 弹簧实验样品
        2.4.3 碳刷加载弹簧的弹性特性研究方法
        2.4.4 弹簧弹性检测设备
        2.4.5 弹簧弹性特性检测方法
        2.4.6 实验结果
        2.4.7 碳刷加载弹簧对接触电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刷汇流环滑动磨损失效机理分析
    3.1 滑动电接触磨损机理
        3.1.1 材料的磨损概述
        3.1.2 滑动磨损理论计算
    3.2 碳刷汇流环磨损实验方案和检测方法
        3.2.1 碳刷汇流环磨损实验方案
        3.2.2 实验样品
        3.2.3 磨损检测方法
        3.2.4 滑动接触电阻在线监测方法
        3.2.5 滑动磨损实验测试步骤
    3.3 滑动磨损特性分析
        3.3.1 碳刷磨损重量变化
        3.3.2 接触面表面粗糙度
        3.3.3 碳刷真实接触面积
        3.3.4 接触面形貌及成分
    3.4 碳刷汇流环滑动接触电阻特性分析
        3.4.1 静态接触电阻
        3.4.2 动态接触电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刷汇流环热效应分析
    4.1 碳刷汇流环系统热功率分析
        4.1.1 碳刷和汇流环体电阻
        4.1.2 体电阻热效应
        4.1.3 接触电阻热效应
    4.2 电接触热效应理论研究
        4.2.1 研究思路
        4.2.2 电触点的稳态热分析
        4.2.3 碳刷汇流环触点热效应的估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刷汇流环系统热失效仿真分析
    5.1 研究思路
    5.2 热效应温升理论基础
    5.3 碳刷汇流环系统的稳态热仿真
        5.3.1 碳刷汇流环稳态热电耦合仿真建模
        5.3.2 碳刷汇流环稳态热电耦合仿真结果
        5.3.3 理论模型和热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轴承钢的发展与现状
        1.2.1 轴承钢的发展
        1.2.2 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
    1.3 纳米贝氏体钢的发展及在轴承中的应用
        1.3.1 纳米贝氏体钢的发展
        1.3.2 纳米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
    1.4 冷辗扩工艺在轴承中的应用
        1.4.1 轴承套圈辗扩成形技术
        1.4.2 冷变形对轴承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相变动力学测定
        2.2.1 Ms点测定
        2.2.2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测试
    2.3 冷变形试验
    2.4 热处理工艺
    2.5 力学性能试验
        2.5.1 硬度试验
        2.5.2 冲击试验
        2.5.3 拉伸性能测试
        2.5.4 磨损性能测试
    2.6 组织观察
        2.6.1 金相组织观察
        2.6.2 奥氏体晶界腐蚀试验
        2.6.3 SEM组织表征
        2.6.4 TEM组织表征
        2.6.5 三维形貌分析
        2.6.6 X射线衍射分析
        2.6.7 EPMA分析
第3章 预冷变形对GCr15Si1Mo钢马氏体工艺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初始组织及预冷变形后组织与硬度分析
        3.3.2 预冷变形对相变点的影响
        3.3.3 原始奥氏体晶粒分析
        3.3.4 微观组织
        3.3.5 常规力学性能
        3.3.6 摩擦磨损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冷变形对GCr15Si1Mo钢贝氏体工艺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变动力学曲线
        4.3.2 微观组织
        4.3.3 常规力学性能
        4.3.4 摩擦磨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过渡族金属氮/硼化物薄膜在水基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基润滑
        1.2.1 水基润滑的研究体系
        1.2.2 水基润滑的发展现状
        1.2.3 水基润滑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防护涂层
        1.3.1 过渡族金属氮化物涂层
        1.3.2 过渡族金属硼化物涂层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表征手段
    2.1 薄膜的制备
    2.2 薄膜的表征
        2.2.1 结构及力学性能表征
        2.2.2 薄膜的摩擦学行为表征
第三章 氮化铌在水基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薄膜的制备
        3.2.2 薄膜的表征
        3.2.3 薄膜的摩擦学行为表征
    3.3 NbN薄膜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3.4 NbN薄膜的摩擦学行为
    3.5 超低摩擦和超低磨损的机制探究
        3.5.1 超低摩擦的形成机制
        3.5.2 超低磨损机制
    3.6 不同种类和结晶度ⅤB TMNs薄膜的摩擦学行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硼化铌在水基环境中的超滑行为及润滑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TMB_2薄膜的制备
        4.2.2 TMB_2薄膜结构和力学性能表征
        4.2.3 TMB_2摩擦学行为表征
    4.3 NbB_2薄膜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4.4 NbB_2薄膜的超滑行为与机制分析
        4.4.1 NbB_2薄膜的长时超滑
        4.4.2 NbB_2薄膜超滑行为的影响因素
        4.4.3 超滑机制研究
        4.4.4 NbB_2的超滑机制研究
    4.5 TMB_2实现超滑的稳定性
    4.6 三相接触环境中的大尺度超滑
    4.7 三相接触环境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Contact ratio and deformation of asperity in nano-partia lubr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冰雪滑动摩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廖章文,张胜年,魏书涛,张成蛟,张涛,姜峰. 摩擦学学报, 2021(06)
  • [2]超声加工的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J]. 张德远,黄志勇,张翔宇. 电加工与模具, 2021(04)
  • [3]大型低速重载球面轴承摩擦副磨损特性研究[D]. 苏丹. 三峡大学, 2021
  • [4]交联淀粉增强剪切增稠胶及其复合面料的制备与性能[D]. 周家星. 江南大学, 2021
  • [5]锆合金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的微动磨损研究[D]. 陈雅萱. 上海大学, 2021
  • [6]石墨烯添加剂对锂基润滑脂摩擦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D]. 李占君.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7]水环境下聚合物材料滑动摩擦和气泡空蚀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试验研究[D]. 詹胜鹏.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8]碳刷汇流环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分析[D]. 王梦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张春生. 燕山大学, 2021
  • [10]过渡族金属氮/硼化物薄膜在水基环境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D]. 苗凯菲.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纳米颗粒润滑中粗糙度的接触比与变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