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肺复苏成功30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桑栋栋,周轶,商德亚[1](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同时行溶栓治疗1例》文中认为心搏骤停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后需立即心肺复苏[1]。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快速和完全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对于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2]。对于STEMI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心肺复苏后施行溶栓治疗是否受益,目前尚无定论,相关病例报道也较少[3],检索文献后未见有STEMI患者心肺复苏同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报道。
徐承义,张龙岩,郭卉,宋丹,王波,华正东,苏曦,何亚峰[2](2020)在《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后行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救治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例》文中指出患者,男,69岁,因"胸闷、喘气3个月,加重2周"入院。主要临床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重度二尖瓣反流、重度三尖瓣反流、心室电风暴、慢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在急诊室诊治过程中突发心室电风暴,心肺复苏过程中紧急床旁置入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循环,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成功实施了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指导下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术后第5天撤离ECMO,术后第21天顺利出院。TAVR治疗高危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而ECMO支持是该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张光发,聂立雄,林丽妍,邱顺年[3](2020)在《心跳骤停后长程心肺复苏成功脑复苏1例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性,53岁,因"胸闷半月,再发伴气紧半小时,意识不清1分钟"就诊。缘于入院前半月出现胸闷,无胸痛、气促,就诊卫生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休息后胸闷减轻,未进一步诊治。半小时前卧床后突发胸闷、气紧,无呕吐、胸痛、咯血,由家属送本院就诊,入院前1分钟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伴口唇紫绀,无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眼上翻,无呕血、呕吐。
许媛[4](2019)在《1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急救配合及体会》文中指出通过对1例心梗患者并发心室电风暴的抢救及护理。早期发现并准确判断病人发生室颤,立即进行连续有效的高质量心肺复苏、电除颤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否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林艳[5](2017)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值的变化及其对心肺脑复苏患者的预后的作用,逐渐受到国内外急诊及重症医学的重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报道均表明(PETCO2)与CPR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肺复苏的无创监测指标。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就把(PETCO2)列为CPR过程中能够评价CPR效果和预后的有用的一个无创监护手段,现将(PETCO2)监测原理、影响因素、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叙述。
岳茂兴,王立祥,王东明,汪茜,马立芝,都定元[6](2017)在《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最强、社会危害最大、群众恐惧心理最深[1]、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2-3]。地震现场的及时抢救不仅包括严重压、砸伤和土埋窒息的救护,同时有烧伤、中毒、电击等一系列次生伤害的防治,以及挤压综合征及各种宿疾急性发作的救护。现场处理正确得当,能有效减轻地震对伤员生命健康的危害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是国家防震减灾工作
石催催,倪娜,刘春明,曾训庭,郑静波,田立红,郑巧荣,张婧妍[7](2017)在《WFS-01A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WFS-01A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家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316例患者。结果:21例复苏,295例死亡;性别、基础疾病、合并用药、产品类型、辅助措施等对复苏结果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数设置及复苏时间对对复苏结果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FS-01A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安全性良好、优于徒手心肺复苏的急救效果,影响因素包括复苏时间、参数设置等,这对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
李俊慧[8](2016)在《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八例体会》文中认为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太原市急救中心西山煤电职工总院站,院前成功复苏心搏骤停患者8例,为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对此8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太原市急救中心西山煤电职工总医院站院前心肺复苏病例中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080岁,平
尉艳霞,翟振国,邝土光,谢万木,杨媛华[9](2015)在《伴有心搏骤停疑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对伴有心搏骤停疑诊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所有住院患者中伴有心搏骤停高度怀疑PTE,并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rt-PA 50 mg静脉溶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并对其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1681岁,平均(54.8±18.6)岁。外科住院患者7例,围手术期患者6例。溶栓前复苏时间1790 min,平均(47.8±26.0)min。9例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循环恢复时间520min,平均(15.8±5.4)min,24 h生存8例。溶栓后存在出血并发症4例,其中危及生命的2例,出院长期生存患者4例。结论对伴有心搏骤停疑诊PTE患者进行rt-PA 50 mg溶栓治疗,有利于自主循环恢复,提高24 h生存率。
黄超莹[10](2015)在《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护理》文中认为心跳呼吸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脑复苏[1]。严密的组织与分工可减少时间浪费,使心肺复苏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有序的贯彻实施,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 min,及时积极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脏骤停患者获得心肺复苏[2]。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效主要取决于
二、心肺复苏成功30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肺复苏成功30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同时行溶栓治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PETCO2监测的原理 |
2 影响PETCO2监测值的因素 |
2.1 病理生理因素 |
2.2 药物因素 |
2.4气管导管因素 |
2.3机器故障及监测探头的灵敏度 |
3 PETCO2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期间对复苏效果的评价 |
3.1 PETCO2分压的临床意义 |
3.2 PETCO2与Pa CO2的关系 |
3.3 PETCO2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预见性 |
4 PETCO2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
4.1 PETCO2监测在复苏期间对心肺复苏操作的有效性 |
4.2 PETCO2监测在复苏期间气管插管时的监护 |
4.3 PETCO2监测在复苏期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的临床观察 |
(6)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震后狭窄空间的特点 |
(一) 建筑材料与狭窄空间[7] |
(二) 建筑结构与狭窄空间 |
(三) 倒塌模式与狭窄空间 |
二、地震伤的共同特点[14-15] |
三、地震后狭窄空间的致伤特点[19] |
(一) 地震狭窄空间与挤压综合征[22-23] |
(二) 地震狭窄空间与窒息 |
(三) 地震狭窄空间与烧伤、淹溺 |
(四) 地震狭窄空间与骨折 |
(五) 地震狭窄空间与心理伤害 (幽闭综合征) |
四、地震现场救援指挥 (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
(一) 地震现场医疗指挥官的职责[48] |
(二) 地震医疗指挥机构职责 |
五、地震后救援搜索 |
(一) 呼叫搜索和空间搜索 |
(二) 仪器搜索 |
六、地震后狭窄空间救援器械的应用 |
(一) 救援器械的机动化 |
(二) 便携式救援器械 |
(三) 救援器械的智能化 (机器人救援) |
(四) 救援器械的多样化 (因地制宜、因伤制宜, 骨髓腔穿刺、复苏背板) |
(五) 救援器械的大众化 |
七、地震现场急救 |
(一) 自救与互救[66] |
(二) 对被救出垂危伤员进行急救[67] |
(三) 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68] |
八、现场急救注意事项[73] |
(一) 紧急有序撤离 |
(二) 掌握必要的逃生技巧 |
(三) 有序指挥确保急救活动高效运作 |
(四) 分清轻重缓急, 分别对伤员进行救护和转送 |
(五) 脊柱骨折现场搬动和转送时要格外注意 |
(六) 警惕次生灾害 |
九、结语 |
(7)WFS-01A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合并用药 |
2.3参数设置 |
2.3.1功能模式 |
2.3.2按压深度 |
2.3.3潮气量 |
2.4辅助措施 |
2.5 复苏时间 |
2.6 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 |
2.7 复苏结果 |
2.8 各因素对CPR的影响结果 |
2.8.1 性别、基础疾病、合并用药、产品类型、辅助措施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
2.8.2 不同参数设置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
2.8.3 复苏时间 |
3. 讨论 |
(8)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八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诊断标准: |
1.3抢救方法: |
1.4成功标准: |
2结果 |
3讨论 |
四、心肺复苏成功30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同时行溶栓治疗1例[J]. 桑栋栋,周轶,商德亚. 临床急诊杂志, 2021(07)
- [2]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后行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救治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例[J]. 徐承义,张龙岩,郭卉,宋丹,王波,华正东,苏曦,何亚峰. 华西医学, 2020(04)
- [3]心跳骤停后长程心肺复苏成功脑复苏1例体会[J]. 张光发,聂立雄,林丽妍,邱顺年. 甘肃医药, 2020(01)
- [4]1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急救配合及体会[A]. 许媛. 江西省第十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9
- [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现状[J]. 林艳. 中国医学创新, 2017(25)
- [6]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2017)[J]. 岳茂兴,王立祥,王东明,汪茜,马立芝,都定元.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04)
- [7]WFS-01A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回顾性临床研究[J]. 石催催,倪娜,刘春明,曾训庭,郑静波,田立红,郑巧荣,张婧妍.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09)
- [8]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八例体会[J]. 李俊慧. 实用医技杂志, 2016(12)
- [9]伴有心搏骤停疑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J]. 尉艳霞,翟振国,邝土光,谢万木,杨媛华. 中华医学杂志, 2015(30)
- [10]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护理[J]. 黄超莹.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