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关于厦门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考

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关于厦门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对厦门市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1](2019)在《典型近岸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以及血红哈卡藻对不同氮源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现代农业、工业、旅游业及海水养殖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致使大量尿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近岸水体,使得海水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鉴于尿素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且相关研究有限,本项工作通过对厦门湾、兴化湾和钦州湾尿素(以氮计,Urea-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来探讨血红哈卡藻对NO-3-N,NH+4-N,Urea-N和GluN(谷氨酸)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7年调查期间,厦门湾水体Urea-N浓度变化范围介于0.366.15μmol·L-1。在季节变化上,表层水体Urea-N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节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n=16);底层水体Urea-N浓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节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n=16)。在垂直分布上,春季表层水体Urea-N浓度低于底层水体,夏季、秋季和冬季表层水体Urea-N浓度均高于底层水体。在平面分布上,除春季大嶝海域底层外,Urea-N浓度高值均位于陆地径流影响显着或水体交换不充分的区域,如九龙江口邻近海域、同安湾和西海域,低值位于受外海水影响明显的东南海域和大嶝海域,呈现出内湾及河口区高,外湾低的分布趋势。根据Urea-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Urea-N的时空分布不仅受陆地径流输入和陆源排污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海水养殖和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2)2018年10月调查期间,九龙江表层水体Urea-N浓度平均值为1.77μmol·L-1,变化范围在0.435.00μmol·L-1之间,平面分布呈现出上游高于河口,从上游至河口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根据九龙江Urea-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九龙江两岸的农业化肥施用、禽畜养殖以及生活排污等均是影响九龙江Urea-N时空分布的因素。(3)2018年7月调查期间,兴化湾表层水体Urea-N浓度平均值(1.84μmol·L-1)高于底层(1.28μmol·L-1),表底层变化范围分别为0.593.39μmol·L-1、0.392.04μmol·L-1。表层和底层水体Urea-N浓度平面分布均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兴化湾Urea-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化湾东侧沿岸的工农业和养殖活动可能是影响Urea-N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根据连续观测结果,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游泳动物的生理活动以及潮流亦有可能对Urea-N的时空分布产生显着的影响。(4)2018年8月调查期间,钦州湾表层水体Urea-N浓度平均值(0.65μmol·L-1)高于底层(0.50μmol·L-1),表底层水体Urea-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52.66μmol·L-1和0.051.55μmol·L-1。钦州湾水体Urea-N浓度高值位于内湾及湾口。根据钦州湾水体盐度分布特征及钦州湾周边海域养殖现状,钦州湾内湾的污水排放、径流输入和湾口两岸的对虾养殖等因素均可能是影响钦州湾Urea-N分布的主要因素。(5)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的生长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NO-3-N,NH+4-N,Urea-N和Glu-N均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血红哈卡藻生长,超出一定浓度可能会对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四种氮源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00μmol·L-1、080μmol·L-1、0100μmol·L-1和0100μmol·L-1,并且在此浓度范围内,最大藻密度会随着氮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图22,A、B、C、D四个实验组,血红哈卡藻的生长动力学特征均符合Monod模型。以Urea-N作为氮源时,血红哈卡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低于Glu-N组和NH+4-N组,略高于NO-3-N组,维持生长所需的最低氮浓度低于NH+4-N,高于NO-3-N和Glu-N,血红哈卡藻对UreaN的亲和力与NO-3-N相同,高于NH+4-N,但远低于Glu-N。

李玉蝉[2](2019)在《厦门国有农场改革思考与探讨 ——以白沙仑农场为例》文中提出国有农场的创建解决了我国建国初期转业官兵、城市知青和内地移民的就业问题,对我国大量荒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建设现代化农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步入本世纪之后,伴随现代企业经济制度的健全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无论是其管理制度,还是经营策略均无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极大限制了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结合供给侧对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急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也是农垦系统面临的最大改革问题。厦门作为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而作为国有企业的厦门国有农场却没能赶上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没有跟上都市农业发展的脚步。选择厦门市国有农场的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农场发展历史沿革及发展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上,选择厦门市国有农场改革发展作为具体内容,展开系统研究。论文重点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厦门国有农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厦门市国有农场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农场土地确权进度缓慢,土地权益受到侵占;财政支持不足;职工养老等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基于上述问题,研究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事务管理、利益分配、土地开发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厦门国有农场发展落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同安区白沙仑农场为研究案例,采用SWOT对白沙仑农场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SWOT综合矩阵表,对白沙仑农场改革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革发展策略。研究结合厦门市国有农场及白沙仑农场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从加大扶持力度;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场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等方面对厦门国有农场的改革推进提出建议。研究建议厦门国有农场改革应抓住厦门大都市和经济特区等有利条件,走都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借力经济特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优势,真正实现国有农场的现代化建设。本文通过对经济特区厦门的国有农场现实生存现状进行研究,深入梳理国有农场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对厦门国有农场改革方向以及改革后农场职工的根本出路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时,本文也为类似国有农场的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王凤[3](2019)在《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政府的科研资金投入是促进企业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政府的科研资金投入在激发企业科研创新活动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厦门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为对象,论述科技扶持政策是如何开展的,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中起到哪些作用,并据此提出政府在科技扶持方面的改进建议。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对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和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本课题的相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创新理论、外部性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等进行了阐释,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对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概貌以及近几年来所进行的主要科研创新活动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解决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借助政府科技投入提高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第三,从政府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对其科研创新所产生的作用与成效。对厦门政府的科研资金投入政策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阐述科研资金投入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当前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第四,以厦门市7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为样本,对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展开探讨。设立了探知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这一研究目标,设计了样本企业范围和问卷调查内容。通过描述性统计法和比较法对样本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为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产生积极影响,政府也能由此获得回报,并且最终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但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也存在着“马太效应”、“挤出效应”,制约科研资金积极作用的发挥。最后,就厦门政府科研资金助力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提出措施建议。主要包含健全科技政策支持体系、提高科研资金的科学化管理、加强科研资金投入的监管、激发中小型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资金投入的针对性等建议。本文对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不仅着重于分析当前科研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依据厦门市科研投入的政策法规,结合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样本企业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建议。本研究可为厦门政府科研资金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实现科研资金投入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中真正发挥“杠杆作用”的目的。

高曦[4](2018)在《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文中指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的各项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社会对各类农作物及畜禽养殖的需求正在持续增加,加上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农村生活污染物无序排放等问题,导致农村地区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隐患、缺陷,急需改进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找到更好的共建模式与经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中国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指导和依据,同时也对农村各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各地区由点到面的持续推进,农村流域的环境治理,尤其是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深入,但是相关领域对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整合研究还比较欠缺。为探索一个对更好、更完善的流域治理模式,整合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本论文以中国福建省永春县桃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础,讨论自2012年底至2016年初,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主要水系——桃溪流域在水质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源头污染治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的治理起到的作用有: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有利于构建桃溪流域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发挥治理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基于永春县的案例研究,本文探索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主要有:一、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促流域污染源头防治机制的完善。“河长制”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流域、河流地区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比起传统流域治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完善流域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全方位地统筹解决流域的水质问题。二、田园综合体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地区各方你建设起到了实践与理念方面的引领与完善作用,而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基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的基础,让企业参与乡村各方面建设过程,打造商业化模式背景下城乡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目的是让农村地区的产业变革得到实质性促进与保障,也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和实践。三、产业扶贫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引导农民转业转产,注重引导公众参与乡村建设和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能真正从乡村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从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提高流域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流域周边村民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倡导提升流域周边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进人口健康、社会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流域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五、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美丽乡村具有比传统流域治理更好的融合社会各项资金的体系和优势,注重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对被污染的流域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将相对单一的流域治理工程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多样的流域治理方式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流域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能够促进促进农村地区流域治理效益和乡村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钟杨燕[5](2017)在《实践导向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庄规划的理论和设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和矛盾,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村庄作为规划实施的最微观层面,在其特殊的治理环境下,出现了土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笔者面对这些村庄规划实践的问题,开始逐渐反思,规划实践中为何阻力重重?村庄规划究竟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什么样的村庄规划才能顺利实施?如何编制可以顺利实施的村庄规划?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取“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厦门市村庄规划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即土地获取困难、村民参与度低、难以指导或改造民房建设、后续维护与管理困难等。以三个村庄规划的实施为实证案例,先后分析了与“人”有关的根源型影响因素(沟通、村庄治理模式、差评影响),与“财”(经济利益)、“地”(土地性质、征地政策)有关的驱动型影响因素,与“生产”(规划局限性)、“生活”(民风民俗)有关的互动型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村庄规划产生的影响,试图对村庄规划实践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了建议,尝试搭建村庄规划工作平台,以问题导向型的模式来确定规划方案,提倡多方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技术路线。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编制方案应当注意前期深入的调研与充分沟通,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部门应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引导、培育村民对村庄规划实施的长效自治能力,规划方案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当然,村庄规划的实施除了需注意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改进及实施过程的调整以外,土地政策、政府配套资金、人员指导等,也对规划实施的顺利与否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村庄规划的实施效果是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提高村庄规划的实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的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思路,丰富了我国村庄规划的实证研究。

连洁[6](2017)在《基于河流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环境政策评估 ——厦门过芸溪河长制案例》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实施评估是有助于考核实施成效、发现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改进的重要工作,但我国当前普遍存在重实施轻评估的现象,评估开展不够,因此也导致评估方法的研究不足。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水环境政策,但目前我国针对河流环境政策的评估多为河流水质评估、河流管理绩效考核等形式,尚未有系统的河流环境政策评估体系,这是许多河流环境政策实施成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河流环境政策的评估研究非常必要。当前环境政策评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缺乏理论基础,目前大多评估皆以公共政策评估为参考,难以顾及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评估内容不够全面,偏重政策实施结果,缺乏对政策的全过程评估;评估方法定量不足,定量评估多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主,对政策的其它过程多为定性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全面,无法反映河流的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的状况。本研究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目标、政策实施、政策结果(包括政策效果和政策效率)等,通过对政策的过程分析与政策标准的关联分析,识别政策的全过程与评估标准间的关系,同时引入河流健康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构建了河流环境政策评估体系,即(一)面向河流健康的河流环境政策成效评估指标体系(Performance Index of River Environmental Policy,PI-REP)和(二)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环境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框架(Cost-Benefit Analysis of River Environmental Policy,CBA-REP),其中PI-REP包括政策目标评估(O)、政策实施评估(I)和政策效果评估(E)共36个指标。在CBA-REP中分别识别了成本、效益的变量,成本包括企业遵规成本、政府规制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等,效益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包括供水、水产品生产、调节洪水、水质净化等变量。在RI-REP和CBA-REP中明确了各指标和变量的内涵并建立了其具体量化的计算方法。选取厦门过芸溪河长制进行案例研究评估。对管理部门、相关社区、民众游客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查,对过芸溪河长制相关的国家、省级、市级等配套政策进行了分析。经过评估,在RI-REP中政策目标评估(O)变量的平均得分为2.07分,政策实施评估(I)变量的平均得分为2分,政策效果评估(E)变量的平均得分为2.03分,评价结果表明,过芸溪河长制在政策实施方面得分相对较好,在政策目标和效果方面有待改善。在CBA-REP中,政策效益总和为28688万元/年,成本总和为8803万元/年,河长制的效费比为3.3,评价结果表明,以20年的长远发展来看,政策实施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益明显高于实施的成本,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证明过芸溪河长制的建设和管理是成功的,是符合河流水环境可持续管理的要求的。在过芸溪案例上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方法体系具备可操作性,能够较客观反映实际。本研究建立了由政策外部至内部、政策目标至效果、政策过程及其间联系的全过程河流环境政策评估框架,该评估指标体系将不同性质的量化指标进行整合,形成可综合的量化体系;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政策的效益,对政策的效率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本研究的成果拓展了河流环境政策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国内河流环境政策评估的成果,可供不同类型的环境政策评估工作参考。

刘芳[7](2017)在《厦门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策略与保障措施》文中指出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关乎民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供需矛盾突出。在全球传统水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已成为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的重要手段。非常规水资源(也称为非传统水资源)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包括雨水、中水、海水、微咸水等,这些水源的特点是经过处理后可以再生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常规水资源。厦门市淡水资源极其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43.3 11m3,仅为福建省人均量的10%,城市供水水源60%以上来自区域外调水,现有水资源赋存量已难以满足城市未来用水需求。本文对厦门市的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厦门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分析厦门市水资源供需趋势,以此分析厦门市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必要性及潜力。基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根据非常规水资源的特点,纵观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情况,对厦门市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三种主要方式: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及海水淡化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利用策略及保障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分析总结了厦门市水资源供给情况、利用情况及水质情况,厦门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本地水资源极为贫乏,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本地应急备用水源不足,供水水质难以保障;同时,尚未建立起协调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从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建立了以2005年为基准,边界到2030年的厦门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现状发展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厦门市现有的以区域外调水为主的供水模式暂时能满足2020年的用水需求,但在2030年缺水总量将达到4.77X 108 m3,缺水率超过30%。可见,在现有的主要集中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下,常规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仍旧无法满足将来的用水需求。为了保障厦门市水安全,促进厦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是厦门市水资源得以长期安全保障的根本途径。对厦门市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三种主要方式: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及海水淡化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利用策略及保障措施,提出通过工程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改进技术标准和宣传等措施来推动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厦门市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张颖[8](2017)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下政府与公众协同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许溪小流域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毁坏。各种环境问题特别是流域污染问题危害严重,尤其是厦门市集美区许溪小流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债严重,沿溪村庄没有排污管网设施,村庄内小工厂、小作坊众多,工业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指数不降反升,导致出现“三农困境”——农业发展转型提升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农民收入持续增收难。流域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共享的宝贵财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同时重点加强流域治理更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原有政府单一行政治理方式弊端的暴露,加快了流域治理模式的衍生,也将协同治理理念引入流域综合治理中。本文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区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案例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溯源,到协同治理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进一步强调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机制在小流域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力证只有政府与公众良好协同机制的建立才能形成完整的治理机制。同时本文阐述了在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制度分析中,公众是如何有效、有序地融入其中,着重分析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意愿强弱、制度建立、实现平台这四方面,从而在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当然,本文也看到在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透过问题看本质,逐一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协同治理机制充分运用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中,更好的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国家倡导加快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核心,在协同治理大体系中融入公众理性、有序参与,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但可能在数据完整收集、思维发散方面还存在不足,理论拓展有限。希望本文能够通过集美区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案例,在政府与公众协同的有效性上展开剖析,提出协同治理体系的框架构造,指出只有通过保障既定的政策平稳实施、建立统一协调的机构、完善激励制度的贯彻执行,充分保障实现个体利益方能有效的实现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机制。

吴渭[9](2015)在《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传统的农业风险以自然风险为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创新与集约化,农业风险的结构、风险的特征、风险产生的原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产部门而是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包含产前、产中、产后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风险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在加剧,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例如农业风险在产业链中呈现出传递的特性,风险的传递不仅可能在产业链的内部还有可能随着发达的现代物流在空间上快速扩散,最后冲击整个产业,甚至演化成公共危机事件。农业产业链的背后是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以获得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作为参与产业链的前提,他们各自的利益理性、处置风险的策略、不同行为理性之间的博弈直接推动着农业风险的生成和在产业链中的传递与转移。本文选择了一个农业大县—湖南省C县作为调研地点,研究了C县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情况、风险类型及特征,并以畜牧业中的动物疫病风险为例,从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了动物疫病风险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潜在风险点、风险的传递情况、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理性,以及风险管理中的利益博弈是如何推动风险的产生、演化和传递,本文最后还探讨了现有的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风险管理的价值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决定了风险的类型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传统的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农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风险类型。现代社会的农业风险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农业风险的“人为化”趋势凸显,利益驱动是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产业链本身是一条风险链,例如动物疫病风险的风险点就遍布于产前、产中、产后的任何一个环节,而风险在产业链中的传递是通过产业链中的交易环节来实现的,因此风险的监管必须涵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动物疫病风险管理是政府的职责之一,然而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交叉、能力和资源的制约和执行层面上的寻租行为等等,从而导致了风险管理中的“政府失灵”。(3)产业链中的风险传递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例如动物疫病风险的产生就涉及到的多个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出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的行为理性直接推动了风险的产生和传递。本文还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多利益主体是如何在逐利理性的驱动下形成了病死猪买卖“共谋利益链”,并推动了动物疫病风险从产中向产后传递。农业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关注农业产业链中不同主体各自的生产、经营与风险防范等行为,同时也应该系统地关注农业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联与博弈过程,并在农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协调多元利益。(4)农业风险管理离不开政府、农户和市场的共同参与。制度供给是政府介入农业风险管理活动的一个主要方式。在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出最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组合,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产业链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创新能够形成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但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必须以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为前提,并加强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互信和合作,共同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基于以上的结论,本文从完善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升农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质量监管、加强利益相关者的道德与法律约束、改进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林志军[10](2013)在《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在质量方面的安全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其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国民经济的进步紧密相连。目前,厦门市在农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产品里面的中毒、假冒、出口不畅等诸多情况经常发生,这不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厦门市农业实现长久发展造成了影响,更严重损害了厦门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势在必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又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的经济就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加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厦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也不容乐观。本文最开始对于农产品方面的安全以及它的保障机制等有关的概念展开了详细的界定以及区分。然后,对于国外的农产品在实施管理上的优秀经验进行了分析,对于有关的启示进行了归纳。而后,基于全方位掌控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具体状况之上,对于厦门市农产品在安全方面的管理体制、农产品在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等相关的问题以及它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于目前所具有的问题,针对厦门市农产品在安全方面的法律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上的构建予以了有关的措施以及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有:(1)对厦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按地区、时间、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分析,得到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2)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分类,针对厦门市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应性好、易于推广的监控管理体系;(3)对于现阶段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的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提出解决方案和发展对策;(4)结合现有的农产品监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来改善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二、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对厦门市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对厦门市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近岸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以及血红哈卡藻对不同氮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近岸海域重要的有机氮源-尿素
        1.1.2 尿素与赤潮的潜在联系
        1.1.3 近岸海域中的尿素来源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Urea-N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 研究海域概况
        2.1.1 厦门湾
        2.1.2 兴化湾
        2.1.3 钦州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站位布设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厦门湾水体Urea-N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3.2 九龙江水体Urea-N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3.3 兴化湾水体Urea-N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3.4 钦州湾水体Urea-N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4 结论
        2.4.1 厦门湾
        2.4.2 九龙江
        2.4.3 兴化湾
        2.4.4 钦州湾
第三章 不同氮源对血红哈卡藻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和实验条件
        3.1.3 生长动力学实验设计
        3.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的不足之处
    4.2 研究展望
第五章 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5.1 发表论文
    5.2 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2)厦门国有农场改革思考与探讨 ——以白沙仑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现状和农场改革理论
    2.1 国外农场研究现状
        2.1.1 关于农业组织形态历史变迁的研究
        2.1.2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分散风险的研究
    2.2 国内农场研究现状
        2.2.1 关于农场改革存在问题的研究
        2.2.2 关于农场改革发展策略的研究
    2.3 国外农场发展的经验
        2.3.1 农场土地所有权
        2.3.2 农场经营方式
        2.3.3 国外农场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2.4 我国国有农场的发展概述
        2.4.1 我国国有农场性质是国有企事业单位
        2.4.2 国有农场传统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
        2.4.3 国有农场的主要特性
        2.4.4 国有农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2.5 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2.6 都市现代农业概念
3 厦门市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城乡统筹发展富有成效
        3.2.2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3.2.3 休闲观光农业逐渐做精做深
        3.2.4 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
    3.3 厦门市国有农场改革现状分析
    3.4 厦门市国有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3.4.2 职工养老等民生问题长期存在
        3.4.3 土地确权进度缓慢,土地权益受到侵占
        3.4.4 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
    3.5 厦门国有农场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3.5.1 政策扶持不到位
        3.5.2 农场经济发展速度慢
        3.5.3 社会事务管理任务繁重
        3.5.4 利益分配不公平
        3.5.5 土地开发管理体制僵化
4 白沙仑农场运行状况及特点
    4.1 白沙仑农场基本情况
    4.2 白沙仑国有农场历史变革
    4.3 白沙仑农场组织机构和人员结构素质
        4.3.1 白沙仑农场组织机构
        4.3.2 白沙仑农场人员结构和素质
    4.4 白沙仑农场职工民生改善情况
    4.5 白沙仑农场主要特点
5 白沙仑农场改革内外部影响因素及SWOT分析
    5.1 白沙仑农场SWOT分析概述
    5.2 白沙仑农场改革内外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内部优势因素(S)
        5.2.2 内部劣势因素(W)
        5.2.3 外部机会因素(O)
        5.2.4 外部威胁因素(T)
    5.3 白沙仑农场改革发展SWOT矩阵分析
        5.3.1 影响因素汇总
        5.3.2 构建SWOT矩阵
6 厦门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6.2 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
    6.3 推进土地确权,盘活农场资产
    6.4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 引导农场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
    6.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3)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科研资金投入
        2.1.2 农副食品加工
    2.2 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投入产出理论
第3章 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的现状分析
    3.1 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3.1.1 发展概貌
        3.1.2 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模式
    3.2 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的现状
        3.2.1 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的内涵
        3.2.2 厦门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情况
    3.3 厦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3.3.1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3.3.2 产学研结合不紧
        3.3.3 政府科研投入不足
        3.3.4 消费者对科研创新的认知有待提高
    3.4 政府科技投入提高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3.4.1 拉动企业自主研发,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3.4.2 利于企业更好地融资
        3.4.3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顺应农业发展规划
        3.4.4 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消费者认知
第4章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4.1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相关政策
        4.1.1 厦门市主要科技政策
        4.1.2 厦门市主要科技法规
        4.1.3 厦门市农副食品加工科技创新相关政策
    4.2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4.2.1 对企业研发平台的支持
        4.2.2 企业科技项目资金投入
        4.2.3 企业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
        4.2.4 专利资金支持
        4.2.5 其他资金支持
        4.2.6 与农副食品企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政策
    4.3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4.3.1 投入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总额过少
        4.3.2 投入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对象少、门槛高
        4.3.3 投入到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效益低、重复性大
        4.3.4 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申请科技资金存在寻租行为
第5章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目标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分析
        5.2.2 问卷设计
        5.2.3 分析方法
    5.3 实证分析
        5.3.1 农副食品加工样本企业的基本信息
        5.3.2 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创新活动的影响
        5.3.3 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5.3.4 科技资金投入后政府和社会所获得的回报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厦门政府科研资金助力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6.1 健全科技政策支持体系
        6.1.1 提高政策制定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6.1.2 转换政府角色定位
        6.1.3 以龙头企业为主,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6.2 提高科研资金的科学化管理
        6.2.1 加强申报阶段的辅导
        6.2.2 做好立项阶段的监管
        6.2.3 严格完工验收阶段工作
    6.3 加强科研资金投入的监管
        6.3.1 建立健全科研投入监督机制
        6.3.2 规范科研经费的财务审计
        6.3.3 加大审计监督结果的透明度
    6.4 激发中小型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6.4.1 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6.4.2 优化信息服务体系
        6.4.3 打造人才支持体系
    6.5 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科研资金投入的针对性
        6.5.1 引入多样化的科研资金供给方式
        6.5.2 发挥政府科研资金的杠杆作用
        6.5.3 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1.1 国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1.2 国内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2.1 国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2.2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2.3 关于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2.4 综合评述
第3章 中国流域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主要挑战与困境
        3.1.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3.1.2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3.1.3 农田秸秆无序利用
        3.1.4 各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
        3.1.5 各类垃圾处理效率较低
        3.1.6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3.1.7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3.2 主要原因
        3.2.1 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位置缺失
        3.2.2 考核地方政府的机制不合理
        3.2.3 资金短缺现象明显
        3.2.4 治理工程缺乏后续管理与保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4.1 历史背景
    4.2 建设理念
    4.3 案例研究: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与成果分析
        4.3.1 建设概况
        4.3.1.1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3.1.2 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
        4.3.1.3 拓宽资金融合渠道
        4.3.1.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规范
        4.3.1.5 发展乡村旅游
        4.3.2 建设成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研究: 福建省永春县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促进作用之研究
    5.1 永春县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环境状况
        5.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1.3 生态立县定位的由来与发展
    5.2 桃溪流域概况
    5.3 桃溪流域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4 永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5.4.1 主要目标
        5.4.2 主要评估标准与指标
        5.4.3 建设概况
        5.4.4 主要建设成果分析
        5.4.4.1 突出饮用水源地整治和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5.4.4.2 全面整治畜禽养殖业,防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5.4.4.3 全面完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5.4.4.4 积极引导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理念与方式
        5.4.4.5 加强环境治理后续管护
        5.4.4.6 以“乡愁”为核心充实流域治理的文化内涵
    5.5 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治理的促进作用:流域水质视角
        5.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5.2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
        5.5.3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解析
        5.5.3.1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
        5.5.3.2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
        5.5.3.3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构建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5.5.3.4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管理的相关制度
        5.5.3.5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发挥流域治理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
    6.1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模式探索
        6.1.1 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河流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
        6.1.2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田园综合体共建模式
        6.1.3 坚持产业扶贫的农村发展模式
        6.1.4 建成以科技引领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6.1.5 打造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
    6.2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6.2.1 突出饮用水源地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6.2.2 深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涉农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
        6.2.3 完善科研单位建设与人才培养储备模式
        6.2.4 把全面提升公众幸福指数做为流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根本目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主要结论
        7.1.2 实践与政策启示
        7.1.3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定位的思考
    7.2 主要不足与未来展望
        7.2.1 主要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实践导向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实证对象简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村庄建设理论
    2.2 村庄规划实践研究
    2.3 既有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2.4 研究基础:理论及方法借鉴
第三章 厦门市村庄规划实践存在问题
    3.1 集体土地的使用困难重重
    3.2 参与热情低且存在质疑与否定
    3.3 难以改造或指导建设村民住宅
    3.4 后续维护与管理成为难题
第四章 基于实证的村庄规划实践影响因素分析
    4.1 沟通因素
    4.2 土地性质
    4.3 村庄文化
    4.4 利益博弈及利益均衡
    4.5 现行征地制度(规划权力的体现)
    4.6 其他影响因素
    4.7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5.1 搭建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设计平台
    5.2 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的设计原则及方法建议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6)基于河流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环境政策评估 ——厦门过芸溪河长制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河流环境政策评估研究进展
    2.1 环境政策评估研究
        2.1.1 环境政策评估实践
        2.1.2 评估框架
        2.1.3 评估标准
        2.1.4 评估内容
        2.1.5 评估方法
        2.1.6 存在问题
    2.2 河流健康研究进展
        2.2.1 河流健康评估的内涵与实践
        2.2.2 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
        2.2.3 小结
    2.3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2.3.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
        2.3.2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3.3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践
        2.3.4 小结
    2.4 研究进展小结
第3章 河流环境政策评估体系构建
    3.1 环境政策过程与关系分析
    3.2 河流环境政策评估框架构建
        3.2.1 评估框架
        3.2.2 面向河流健康的河流环境政策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环境政策成本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第4章 厦门过芸溪河长制评估研究
    4.1 厦门过芸溪及其河长制实施概况
        4.1.1 厦门过芸溪概况
        4.1.2 政策实施前过芸溪环境概况及问题分析
        4.1.3 过芸溪河长制分析
        4.1.4 过芸溪社会调查与信息收集
    4.2 成效评估
        4.2.1 政策目标(O)评估
        4.2.2 政策实施(I)评估
        4.2.3 政策效果(E)评估
        4.2.4 评估结果
    4.3 成本效益评估
        4.3.1 政策效益评估
        4.3.2 政策成本评估
        4.3.3 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河流环境政策评估体系的应用情况
        4.4.2 案例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4.4.3 政策建议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 参与课题情况
    2 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7)厦门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策略与保障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非常规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1.2.1 非常规水资源的概念
        1.2.2 非常规水资源的分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厦门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厦门市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人口规模
    2.2 厦门市水资源概况
        2.2.1 降雨量
        2.2.2 地表水总量
        2.2.3 地下水总量
        2.2.4 水资源总量
    2.3 厦门市水资源供给情况
        2.3.1 供水现状
        2.3.2 本地地表水资源情况
        2.3.3 区域外调水情况
        2.3.4 地下水取水井情况
        2.3.5 饮用水源地
        2.3.6 水质情况
    2.4 厦门市水资源利用情况
        2.4.1 用水现状
        2.4.2 用水指标分析
    2.5 厦门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厦门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系统动力学
        3.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3.1.2 系统动力学特点
        3.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3.1.4 模型变量的类型
        3.1.5 模型参数的确定
    3.2 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系统结构分析
        3.2.2 模型系统流程图
        3.2.3 模型原因树图
        3.2.4 模型中各子系统参数的确定
        3.2.5 模型方程
    3.3 模型检验
    3.4 模型结果分析
第4章 厦门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4.1 雨水利用
        4.1.1 厦门市雨水利用基础
        4.1.2 国外雨水利用现状
        4.1.3 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4.1.4 厦门市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4.1.5 厦门市雨水利用策略
        4.1.6 雨水利用效益
    4.2 中水回用
        4.2.1 厦门市中水回用基础
        4.2.2 国外中水回用现状
        4.2.3 国内中水回用现状
        4.2.4 厦门市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4.2.5 厦门市中水回用策略
        4.2.6 中水回用效益
    4.3 海水淡化
        4.3.1 厦门市海水淡化基础
        4.3.2 国外海水淡化现状
        4.3.3 国内海水淡化现状
        4.3.4 厦门市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
        4.3.5 厦门市海水淡化策略
        4.3.6 海水淡化效益
    4.4 厦门市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的保障措施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下政府与公众协同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许溪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五)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 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溯源
    (一) 许溪小流域概况
    (二) 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
三、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制度分析
    (一) 协同治理机制的引入
    (二) 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确立
    (三) 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架构
四、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及暴露出的问题
    (一) 协同治理取得的成效
    (二) 协同治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五、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暴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政策稳定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 机构协同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三) 激励制度执行乏力的原因分析
    (四) 弱势群体保障不足的原因分析
六、完善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 增强既定政策稳定性
    (二) 提高管理机构协同能力
    (三) 加强激励制度贯彻执行力
    (四) 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七、结束语
    (一) 基本结论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2.5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 调研地点选择
    1.5 调研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关于农业风险的研究
        2.1.2 关于国家、市场与农民关系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现代性和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中的农业风险及其特征
    3.1 种植业风险及特征
        3.1.1 自然风险
        3.1.2 资源风险
        3.1.3 技术风险
        3.1.4 市场风险
        3.1.5 政策风险
    3.2 畜牧业风险及特征
        3.2.1 动物疫病风险
        3.2.2 市场风险
        3.2.3 技术风险
        3.2.4 政策风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的农业风险分析—以动物疫病风险为例
    4.1 产业链视角下的动物疫病风险
        4.1.1 产前风险
        4.1.2 产中风险
        4.1.3 产后风险
    4.2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中的政府功能及困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理性与博弈—以动物疫病风险为例
    5.1 动物疫病风险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2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中的利益与博弈
        5.2.1 疫病风险管理中地方政府-农户的利益博弈
        5.2.2 疫病风险管理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
    5.3 病死猪买卖利益链的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和产业组织模式
    6.1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供给
        6.1.1 农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分类
        6.1.2 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
    6.2 产业链中的风险共担组织模式
        6.2.1 农业产业化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2 农民合作社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3 订单农业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2.4 社区支持农业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针对种植专业户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二 针对养殖专业户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三 针对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四 针对畜牧工作者和防疫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五 针对农资和兽药经销商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10)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6.1 国内研究综述
        1.6.2 国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支撑
    2.1 农产品的定义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2.2.1 农产品安全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4.1 知识观念、技术水平的落后
        2.4.2 农药、肥料的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
        2.4.3 缺乏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4.4 对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扶持力度不够
        2.4.5 政府领导未足够重视对农产品安全性问题
第3章 国外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3.1 国外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
    3.2 国外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启示
        3.2.1 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协调
        3.2.2 转变农产品安全管理理念
第4章 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1 安全现状
        4.1.1 农业标准化拓宽
        4.1.2 农产品认证种类增加
        4.1.3 监测体系从无到有
        4.1.4 加强执法
        4.1.5 监督监管措施不断加强
    4.2 存在的问题
        4.2.1 部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依然存在超标现象
        4.2.2 城市、工业区废弃物排放对农业环境存在危害
        4.2.3 对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力度还需加强
    4.3 主要原因
        4.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完善
        4.3.2 产地监管力度不够
        4.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影响力不够
第5章 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现状
    5.1 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现状
        5.1.1 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质量监测
        5.1.2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5.1.3 对加工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检测
    5.2 目前存在的问题
        5.2.1 检验检测能力有待不断提高
        5.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未健全
        5.2.3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待完善
第6章 保障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
    6.1 完善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6.1.1 建立厦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6.1.2 提高质量评价水品,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6.1.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发展对台农业交流合作
    6.2 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支持力度,走技术创新路线
    6.3 加强科学研究,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6.4 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6.4.1 对农产品参与者开展差异教育
        6.4.2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6.4.3 农产品安全教育的手段应多样化
        6.4.4 重视预警和危急时刻的教育
    6.5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6.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
        6.6.1 有效发挥蔬菜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的自我监督作用
        6.6.2 利用民间机构力量,形成以民间机构检测为主,政府管理监督为辅的检测机制
        6.6.3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效果,为政府监管创造条件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对厦门市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近岸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以及血红哈卡藻对不同氮源的响应[D]. 王康.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9(11)
  • [2]厦门国有农场改革思考与探讨 ——以白沙仑农场为例[D]. 李玉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3]厦门政府科研资金投入对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影响研究[D]. 王凤. 集美大学, 2019(08)
  • [4]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D]. 高曦. 厦门大学, 2018(08)
  • [5]实践导向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钟杨燕. 厦门大学, 2017(06)
  • [6]基于河流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河流环境政策评估 ——厦门过芸溪河长制案例[D]. 连洁. 厦门大学, 2017(07)
  • [7]厦门市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策略与保障措施[D]. 刘芳. 厦门大学, 2017(07)
  • [8]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下政府与公众协同机制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许溪小流域为例[D]. 张颖. 厦门大学, 2017(10)
  • [9]产业链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业风险研究[D]. 吴渭.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厦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林志军. 集美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发展生猪生产需要“两只手”——关于厦门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