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医学期刊面临加入WTO和“中国期刊方阵”建设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朱迪[1](2020)在《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传统少儿刊物产生了巨大影响,令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以传统纸媒为主媒介的少儿期刊必须抓住融媒体时代发展的规律,逐渐从传统出版转向复合出版,谋求正确的转型之路,避免走向淘汰。笔者以《小星星》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对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面临的问题作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融媒体与少儿期刊进行概念界定后,将融媒体技术的优势展开分析,说明融媒体技术存在的意义。其次对现有少儿期刊的大环境、少儿期刊的特点进行论述,证明本次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将个案《小星星》的40年发展历程做一梳理,以便读者对该杂志有一大概了解。第二部分为融媒体时代下《小星星》的发展成因与面临的困难。首先从宏观与微观双角度的研究总结出《小星星》的亮点、优势。继而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小星星》的研究,分析出少儿期刊在营销手段、呈现方式、售后环节、期刊编辑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呼应上一章节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新兴媒介技术,对《小星星》提出科学的转型建议,希望能给其他少儿期刊提供发展借鉴。在融媒体逐渐影响少儿阅读环境的情况下,少儿期刊应该如何适应市场以吸引更多读者,是少儿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希望将融媒体与少儿期刊相结合,为推动少儿期刊的融媒体出版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参考。
李俊[2](2020)在《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以Y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落实国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伟大战略,让数字出版为数字经济添翼赋能,学术期刊公司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势在必行。在5G时代和“互联网+数字出版”的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基于我国数字出版国情,如何创新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办刊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归纳并认识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本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重点分析学术期刊公司Y公司数字出版目前的盈利模式及盈利状况,指出大多数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存在的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并基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理论及实践改进现有方案和路径,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完善为经验,以期在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方面得到推广。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界定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分析国内外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利弊。第四章,基于学术期刊公司Y公司,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其盈利模式的问题、产生原因,利用盈利模式7要素相关理论提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并评价。第五章,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的7个方面进行改进,构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第六章,对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进行研究总结及展望。
蔡敬羽[3](2020)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科学的本质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开放性与协作性,推动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虚假同行评议、优质稿源外流、再现性危机、传播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为此,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同行评议和高水平学术传播为核心的期刊服务能力,对于重塑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基本只是就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单一实践进行论述。因此,本文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与学术传播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出版创新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等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当前研究不足,确定今后研究方向,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协同创新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后续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调研,分析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着重应对的发展困境,以期为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章中,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以学术期刊寻求转型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解决发展困境的创新实践;在第四章中,利用SWOT模型分析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转型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因应策略提供了落脚点;在第五章中,从同行评议、科研评价、学术传播和期刊服务入手,探索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出版创新因应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在第六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也就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袁茵[4](2019)在《中国当代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笔者梳理了我国建国以来出版类期刊的历史发展进程,划分了三个阶段:初创阶段、调整与快速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针对每阶段出现的出版类期刊种类、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当前四种影响力较大的出版类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编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栏目发展情况、作者队伍、学术热点、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出版类期刊作了覆盖全国区域的全面梳理。通过对43个数据图表的分析与特点总结,笔者发现,当前出版类学术期刊存在着特色期刊少、国际影响力低、数字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出版类学术期刊应该走品牌路线,从选题策划、栏目设置、作者队伍、国际影响力和数字化转型五个方面入手,提出期刊转型发展建议:创新选题策划,强化期刊话语权;打造精品栏目,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稳固核心作者群,发掘新锐作者;加强国际影响力建设;深化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化转型。
屈湘玲[5](2012)在《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从1978年算起,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期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思考期(1978-1992),第二阶段的探索期(1993-2002),第三阶段的实践期(2002—至今),到了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更是被推入了如火如荼时期。期刊,文化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体制改革的不可逆挡之势推向市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分别下文就期刊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2009年4月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期刊的改制特别指出: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这表明,期刊的转制也将拉开序幕。位于中国版图中部的湖南文化大省,其科技期刊数量为122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2.56%(到2007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约5100种),涉及行业众多、主办单位复杂,用专家的话概括就是小、散、弱。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牵一发势必动全身,故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改制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一致关注。本文从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并借鉴国外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湖南省科技期刊在改制中的路径观察与思考。
尤伟杰[6](2011)在《《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分析《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模式,使《武警医学》能够充分反映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水平,代表武警部队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方法:首先对武警部队卫勤系统的职能体系和《武警医学》的宗旨、任务进行介绍,之后运用引文分析法、数值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1)将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的被引用指标与《武警医学》文献数据作一对比,明确两者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是否一致;(2)分析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以初步明确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机构,选择高被引论文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医疗机构制作学科h指数雷达图,分析其学科结构;(3)对《武警医学》1999~2008年发文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并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机构进行对比,明确《武警医学》发文水平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吻合程度,以及外流的高质量论文的基本情况;(4)对《武警医学》2004~2008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各栏目运作绩效,明确特色栏目;(5)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武警部队10个医疗机构共30名医务人员,就《武警医学》期刊在学术水平、服务部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6)分析目前国内、外期刊业发展和竞争态势,以及军队医学期刊的现状。通过以上方法,明确《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结果:(1)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医学文献26894篇,其中《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发文数在刊载武警部队医学论文的期刊中居首位,占16.12%,说明该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2)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的医学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武警医学》发文自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走势,与期刊近年来不断提高论着、述评等大篇幅、高水平论文的发文比重,降低个案、经验交流等短篇文章的比例有关;(3)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文献共22558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98次,1999~2008年《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47次;(4)《武警医学》在武警部队各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并不均衡,表现在有些单位倾向于在《武警医学》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有些单位高水平论文则倾向于投到其他专业期刊;(5)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期刊的高被引医学论文共1993篇,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31种期刊总发文678篇,占总数的34%(678/1993),其中专业性期刊26种,综合性期刊仅5种;(6)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论文中,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骨科、心血管内科、中药药理、医院管理、护理、放射影像诊断、消化内科及肿瘤研究等;发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单位依次是:武警总医院、武警医学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武警江苏总队医院;(7)《武警医学》发表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分布不完全相符,有些学科存在差异;两者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个单位基本相符;(8)《武警医学》救援医学、卫勤保障、专家论坛等特色栏目产生高被引论文的能力较强,表明期刊具有明显的军事医学特色;依靠专家学者办刊,提高了学术质量;(9)电话访谈结果表明,《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论着中基础研究性论文太多,临床研究文章偏少,不容易看懂”,占36.7%;“临床经验类文章内容雷同,学术水平一般”,占33.3%;“救援医学类文章刊登间隔时间较长,年刊登期数较少”,占16.7%;“护理类文章重复前人工作的较多,创新性不强”,占13.3%;“没有在线编辑审稿系统,作者投稿、查稿不方便”,占10%;“编校质量还需提高,时有错别字”,占6.7%。综合以上分析,明确期刊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优势:(1)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作者资源;(2)定位准确,品牌效应明显;(3)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审团队;(4)期刊质量管理制度健全;(5)为独立法人机构,实力雄厚;(6)论文结构实现了优化。劣势:(1)吸引创新性论文的能力还不够强;(2)营销力量薄弱;(3)地域局限性强;(4)理论性研究论文多、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偏少;(5)尚未建立互动性网络平台。机会:(1)“建设现代武警卫勤”的总体思路给《武警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科技期刊仍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3)国家发展精品科技期刊的政策导向明确。威胁:(1)医学期刊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2)武警部队医院编制调整带来的影响;(3)专业性期刊较综合性期刊竞争优势明显。结论:《武警医学》是我国军事医学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期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鲜明的武警医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框架为:●着眼武警卫生建设“十二五”规划,拓展为卫生事业服务功能;●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期刊特色品牌;●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周鹏举[7](2010)在《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总体向好、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和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期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机,但市场化、全球化也给农业科技期刊界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意义就在于全面评估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具备的优势、劣势,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并为营造期刊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明确不同类型期刊各自的定位和为促进期刊业体制改革、市场经营模式及办刊理念转变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基础数据主要为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2006-2008版3年的数据;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获得,然后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归一法对全部定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召开专家会议及文献调研的方式获取基本素材。首先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我国631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基本基于学科分类的期刊大类间竞争力比较、各大类内部期刊竞争力比较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的竞争力比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是数量较多、种类较全、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的编辑队伍以及有政府或主办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劣势则是落后的运行体制、运作水平、管理机制和办刊思路,人才储备不足,期刊缺少特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机会则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为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的机会;威胁则是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科技期刊的竞争,较为浮躁的学术风气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交流渠道的增加对传统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挑战。结合定标比超法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的结果,提出了品牌化战略、人本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市场化战略。
胡德华[8](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钮文玲[9](2008)在《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事物被赋予了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即是竞争的能力,有市场就有竞争的存在,就必须要对自身及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就是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读者、作者和市场的影响力和能力,可用多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正走在通往期刊经济的发展道路上。面对良好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发展环境和激烈的国内外期刊竞争态势,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体现为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期刊优胜劣汰机制、为促进编辑工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宏观环境和自身运作进行了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分析;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和结果进行了科学验证;在学术期刊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7本学术期刊,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应用和验证,即定量的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做出具体分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对于理论的应用和数据论据的收集,采用了文献调研、数据采集与统计、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SWOT和定标比超的分析,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有了较深的认识。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具有的优势较少,弱势较多,数量对比鲜明;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同样多,又相互影响,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确立了较明确的竞争地位。根据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刊物各指标值代入加权计算得到刊物的竞争力指数值,进行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对所选期刊的竞争力指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并不高。其中,学术竞争力水平在所选期刊之间差距明显;编辑竞争力、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竞争力各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针对四大竞争力进行了具体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具体指标的症结所在,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相互消长的潜在联系。在对样本期刊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本文推出的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指标体系做出了验证。最后,通过定标比超的实证研究,结合之前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地位的评估情况,本文给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即精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集团化战略、网络化战略。
王晓阳[10](2008)在《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与大自然中所有生物一样,生活在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之中,与其生存环境及媒介群落内不同媒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如同大自然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环境一样,媒体的生态环境也存在相互制约和依存的生态系统。医学学术期刊作为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与世隔绝的实体,而是不断在与其他媒介、周围环境进行着互动。本文在对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内部媒介传播生态和外部媒介传播生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邵培仁教授提出的“媒介生态五大观念”,从媒介生态整体观、媒介生态平衡观、媒介生态互动观、媒介生态循环观四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问题——医学学术期刊在媒介生态中整体力量薄弱、发展不平衡、传播互动不足、传播循环不畅。本文运用媒介生态理论提出了指导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提升医学学术期刊的整体传播力量,在外环境中求发展;发展医学学术期刊的平衡传播,在内环境中求和谐;加强医学学术期刊的互动传播,营造最佳生态位;促进医学学术期刊的循环传播,稳定媒介生态系统。本文将有利于医学学术期刊建立与传播媒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医学学术期刊在媒介传播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从容应对西方医学学术期刊的挑战;调节医学学术期刊媒介传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达到系统最优结构和最高功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新疆医学期刊面临加入WTO和“中国期刊方阵”建设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医学期刊面临加入WTO和“中国期刊方阵”建设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融媒体 |
1.2.2 少儿期刊 |
1.3 有关“少儿期刊”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际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调查法 |
第2章 《小星星》发展背景解析 |
2.1 融媒体时代背景 |
2.1.1 融媒体特点分析 |
2.1.2 传统少儿期刊转型的必要性 |
2.2 《小星星》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期(1980—1988年) |
2.2.2 成长期(1989—1997年) |
2.2.3 发展期(1998—2008年) |
2.2.4 繁荣期(2009年—) |
2.3 思考与小结 |
第3章 《小星星》发展现状分析 |
3.1 《小星星》的发展优势 |
3.1.1 宏观角度分析 |
3.1.2 微观角度分析 |
3.2 《小星星》的发展困境 |
3.2.1 单一的发行方式 |
3.2.2 固化思维未转变 |
3.2.3 低频的读者互动率 |
3.2.4 融媒体意识的缺乏 |
3.3 思考与小结 |
第4章 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的办刊启示 |
4.1 刊媒互动,打造沉浸式体验 |
4.2 媒体融合,构建网络平台 |
4.3 加强互动,扩大读者群 |
4.4 拓宽渠道,探索销售新模式 |
4.5 加强思维,培养复合型编辑 |
4.6 思考与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星星》历年所获奖项 |
附录B 《小星星》2000年至2019年所办活动 |
(2)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以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盈利模式的内涵及外延 |
2.1.3 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
2.2.2 国外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
2.2.3 简要评述 |
3 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
3.1 国外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
3.1.1 直接产品盈利模式 |
3.1.2 学术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
3.1.3 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的盈利模式 |
3.1.4 国外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评价 |
3.2 国内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
3.2.1 传统盈利模式 |
3.2.2 媒体融合下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
3.2.3 国内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评价 |
4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 |
4.1 Y公司概况 |
4.2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
4.3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4.4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
5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改进对策 |
5.1 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目标定位改进 |
5.1.1 有效分析盈利环境 |
5.1.2 深度挖掘客户价值 |
5.1.3 清晰定位盈利源 |
5.1.4 充分调动盈利杠杆作用 |
5.1.5 盈利点多元化 |
5.1.6 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利润屏障 |
5.1.7 充分发挥盈利家导向作用 |
5.2 Y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改进路径 |
5.2.1 传统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继承与改进 |
5.2.2 发展互联网+数字出版 |
5.2.3 延伸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 |
5.2.4 申请数字出版专项基金、出版奖 |
5.2.5 5G时代下互联网+精准运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开放科学 |
1.2.2 同行评议 |
1.2.3 学术传播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2.1 解决同行评议信任危机日益紧迫 |
2.1.1 审稿过程不透明引发学术界乱象 |
2.1.2 审稿人激励不足影响审稿参与度 |
2.2 改进“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 |
2.2.1 影响因子至上带动学术造假利益链 |
2.2.2 “唯SCI”造成优质稿源外流现象 |
2.3 顺应科研数据共享的常态化趋势 |
2.3.1 再现性危机降低学术诚信度 |
2.3.2 “付费墙”阻碍学术交流进程 |
2.4 重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格局所需 |
2.4.1 出版形态单一限制知识开放程度 |
2.4.2 学术资源分散缺乏高度读者黏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 |
3.1 突出同行评议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
3.1.1 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 |
3.1.2 优化审稿流程以降低出版时滞 |
3.1.3 完善审稿贡献认定及激励措施 |
3.2 多渠道联动合力拓展学术传播空间 |
3.2.1 建立新型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 |
3.2.2 提供形态多样化的开放资源 |
3.2.3 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学术交流 |
3.3 重视学术期刊出版的综合服务功能 |
3.3.1 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期刊服务 |
3.3.2 鼓励学术团体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内容 |
3.3.3 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态势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专业性强 |
4.1.2 稿源丰富 |
4.1.3 创新空间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出版时滞 |
4.2.2 资源浪费 |
4.2.3 服务不足 |
4.3 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开放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 |
4.3.2 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大好 |
4.3.3 资助机构大力支持与推动 |
4.4 挑战(Threats) |
4.4.1 学术评价不合理 |
4.4.2 分散经营规模小 |
4.4.3 出版商利益冲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放科学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因应策略 |
5.1 维护同行评议学术把关的可靠性 |
5.1.1 推动出版透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 |
5.1.2 优化评审过程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
5.1.3 加强公众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识 |
5.2 建立回归学术交流本位的评价导向 |
5.2.1 拓展单篇论文的内容价值及出版形态 |
5.2.2 引入替代指标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 |
5.2.3 政策支持扭转“唯论文”学术评价倾向 |
5.3 构建可持续性的学术传播互动方阵 |
5.3.1 场景化思维深入挖掘读者内容需求 |
5.3.2 期刊作为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链接点 |
5.3.3 公众参与提高研究的社会开放程度 |
5.4 提高学术期刊服务品牌建设能力 |
5.4.1 坚持服务个性化和学术研究多样性 |
5.4.2 采取分散与统一的集群化办刊模式 |
5.4.3 探索学术出版服务模式新的盈利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
(4)中国当代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 |
二、期刊编辑质量研究 |
三、期刊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对象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当代出版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概况 |
第一节 初创时期(1978—1984) |
一、出版业复苏,编辑学研究兴起 |
二、出版专业期刊问世 |
第二节 调整与快速发展时期(1985—2000) |
一、出版市场转变催生期刊改革,编辑研究从业界走向学术界 |
二、出版类期刊大量涌现,编辑运作更加成熟 |
第三节 变革与稳步发展时期(2001—至今) |
一、出版业走向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 |
二、出版类期刊由求多到求强转变 |
第三章 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研究——以《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编辑学报》为研究对象 |
第一节 当前出版类学术期刊概述 |
一、形成高质量的出版类学术期刊队伍 |
二、订阅型与OA型学术期刊 |
第二节 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
第三节 期刊年度载文量和栏目变化状况 |
一、期刊年度载文量 |
二、期刊栏目变化情况 |
第四节 期刊作者队伍分析 |
一、核心作者群 |
二、作者身份职业分析 |
三、作者地区分布 |
第五节 期刊学术热点研究 |
第六节 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
一、网络期刊数据库 |
二、自办门户网站 |
三、微信公众号 |
第四章 目前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
第一节 目前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的问题 |
一、缺乏辨识度,精品期刊少 |
二、期刊影响力有限,国际化程度低 |
三、数字化建设不够完善 |
第二节 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策略 |
一、创新选题策划,强化期刊话语权 |
二、打造精品栏目,把握稳定性与灵活性 |
三、稳固核心作者群,发掘新锐作者 |
四、加强国际影响力建设 |
五、深化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化转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1、图表索引 |
2、访谈记录 |
致谢 |
(5)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二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概况 |
第二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 |
一、技术类期刊 |
二、医学类期刊 |
三、学术类期刊 |
四、科普类期刊 |
五、综合类期刊 |
第三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方阵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
第一节 在中国科技期刊中所占位置分析 |
第二节 与国际同行业期刊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相关科技期刊样本对比分析 |
一、技术类期刊《电池》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
二、医学类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
三、学术类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与相关期刊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湖南省科技期刊的优势、不足及原因 |
第四章 湖南省科技期刊改革前景与路径 |
第一节 体制变革是首要 |
一、亚洲部分国家传媒体制变革实践 |
二、国外科技社团的运行与发展 |
三、国内传媒体制变革创新实践 |
四、湖南科技期刊的变革与方向 |
第二节 人才引进是关键 |
一、人才资源现状 |
二、人才资源需求 |
第三节 质量管理是保障 |
一、拥有质量自源头开始 |
二、提升质量从审稿入手 |
三、保证质量于编辑落实 |
第四节 市场运作是后盾 |
一、引入期刊“绿色营销理念” |
二、推出以读者为中心的“蓝海战略” |
第五节 OA出版是趋势 |
一、OA科技期刊介绍 |
二、OA科技期刊的特征、优势 |
三、OA科技期刊现状 |
四、营造特色OA模式科技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问题的提出 |
研究及应用现状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评价 |
1.1 《武警医学》期刊基本情况 |
1.2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文献计量学评价 |
1.2.1 文献统计分析的要求和本文运用到的分析方法 |
1.2.2 数据选取原则及统计方法 |
1.2.3 计量结果和分析 |
1.3 《武警医学》期刊读、作者调查 |
1.3.1 调查方法 |
1.3.2 调查结果 |
1.3.3 结果分析 |
2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的SWOT 分析 |
2.1 SWOT 分析方法的步骤 |
2.1.1 分析环境因素 |
2.1.2 构造SWOT 矩阵 |
2.1.3 制定行动计划 |
2.2 《武警医学》期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2.2.1 国际环境 |
2.2.2 国内环境 |
2.2.3 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现状 |
2.3 《武警医学》期刊SWOT 分析结果 |
2.3.1 优势 |
2.3.2 劣势 |
2.3.3 机会 |
2.3.4 威胁 |
2.3.5 SWOT 矩阵配对策略 |
2.4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选择 |
2.4.1 着眼未来战略 |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 |
2.4.3 市场渗透战略 |
2.4.4 特色品牌战略 |
3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框架 |
3.1 立足武警部队,着眼未来发展 |
3.1.1 着眼“十二五”规划,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
3.1.2 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水平 |
3.1.3 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 |
3.2 完善运行模式,加强内涵建设 |
3.2.1 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 |
3.2.2 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
3.2.3 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
3.3 创新管理体制,赢得发展契机 |
3.3.1 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
3.3.2 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
3.3.3 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
3.4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 |
3.4.1 充分发挥情报学方法在特色栏目运作中的作用 |
3.4.2 拓宽稿源渠道,保持救援医学栏目旺盛的生命力 |
3.4.3 立足前沿领域,提高专家论坛组稿水平 |
4 主要结论及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学术界背景 |
1.1.3 入世带来的冲击 |
1.1.3.1 市场的冲击 |
1.1.3.2 资金的冲击 |
1.1.3.3 经营管理模式的冲击 |
1.1.3.4 人才的冲击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切入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 |
1.6.1 农业科技期刊 |
1.6.2 竞争力 |
1.6.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 |
1.6.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
1.6.5 SWOT 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竞争力研究概况 |
2.1 1987-2010 年国内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量比较(数据来源CNKI) |
2.2 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概况及实践 |
2.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研究概况 |
2.3.1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发展 |
2.3.2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实施步骤 |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概况 |
2.4.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发展 |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2.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2.5 SWOT 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
3.1 定标比超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 竞争力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
3.2.1 定量指标部分及各指标计算方法 |
3.2.2 定性指标部分及计算方法 |
3.3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农业技术 |
第四章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比较 |
4.1 评价样本与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
4.1.1 评价样本 |
4.1.2 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
4.2 各大类期刊学术竞争力评价横向比较研究 |
4.3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
4.4 中国农业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SWOT 分析 |
5.1 优势分析(S) |
5.2 劣势分析(W) |
5.3 机遇分析(O) |
5.4 威胁分析(T)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发展战略 |
6.1 品牌化战略 |
6.2 人本化战略 |
6.3 集团化战略 |
6.4 市场化战略 |
第七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8)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前言 |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的意义 |
第四章 论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评价指标 |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
1.5 结果与分析 |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
1.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相关研究 |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4.1 研究对象 |
2.4.2 评价指标 |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
2.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
3.1 引言 |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4.1 研究对象 |
3.4.2 评价指标 |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3.4.4 数据收集时间 |
3.5 结果和分析 |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理论基础 |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6.1 评价对象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八章结 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
附录 |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9)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念与定义 |
1.1.1 期刊、学术期刊、农业学术期刊、中国农业学术期刊 |
1.1.2 竞争力、竞争优势、竞争情报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 |
1.2.2 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期刊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3.1 前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
1.3.2 前人关于国外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3.3 前人关于中国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3.4 前人关于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框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研 |
2.2.2 数据采集与统计 |
2.2.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 |
2.2.4 专家咨询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地位评估(SWOT 分析) |
3.1.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优势 |
3.1.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弱势 |
3.1.3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机遇 |
3.1.4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面临的威胁 |
3.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分析(BENCHMARKING) |
3.2.1 定标比超分析方法(Benchmarking)原理 |
3.2.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
3.2.3 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 |
3.3.1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原理 |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期刊竞争力评价的步骤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及农业学术期刊发展战略 |
4.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框架 |
4.1.1 评价对象设计 |
4.1.2 评价内容设计 |
4.1.3 评价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
4.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2.1 整体分析 |
4.2.2 学术竞争力分析 |
4.2.3 编辑竞争力分析 |
4.2.4 出版竞争力分析 |
4.2.5 经营竞争力分析 |
4.3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战略 |
4.3.1 精品化战略 |
4.3.2 国际化战略 |
4.3.3 集团化战略 |
4.3.4 网络化战略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10)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的基本架构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基本架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医学学术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1.4 对"媒介生态"的界定 |
1.4.1 国外学者对"媒介生态"的界定 |
1.4.2 国内学者对"媒介生态"的界定 |
1.4.3 本文对"媒介生态"的界定 |
第2章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概述 |
2.1 医学学术期刊的定义 |
2.2 医学学术期刊的起源与发展 |
2.2.1 医学学术期刊的起源 |
2.2.2 医学学术期刊的发展 |
2.3 医学学术期刊的分类 |
2.3.1 按医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者划分 |
2.3.2 按医学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 |
2.3.3 按医学学术期刊的学科性质划分 |
2.4 医学学术期刊的功能 |
2.4.1 社会功能 |
2.4.2 经济功能 |
2.4.3 文化教育功能 |
2.4.4 科研成果转化功能 |
第3章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分析 |
3.1 外部媒介传播生态分析 |
3.1.1 不断优化的科技创新环境 |
3.1.2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环境 |
3.1.3 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 |
3.1.4 学术性与经济效益的冲突环境 |
3.2 内部媒介传播生态分析 |
3.2.1 医学学术期刊的学科数量分布 |
3.2.2 医学学术期刊的地域数量分布 |
3.2.3 医学学术期刊发行周期分布 |
3.2.4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被SCI、IM收录情况 |
3.2.5 医学核心期刊情况 |
第4章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问题及发展之路 |
4.1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媒介传播生态问题 |
4.1.1 在媒介传播生态中整体力量薄弱 |
4.1.2 在媒介传播生态中发展不平衡 |
4.1.3 在媒介传播生态中传播互动不足 |
4.1.4 在媒介传播生态中传播循环不畅 |
4.2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发展之路 |
4.2.1 提升整体传播力量,在外环境中求发展 |
4.2.2 发展平衡传播,在内环境中求和谐 |
4.2.3 加强互动传播,营造最佳生态位 |
4.2.4 促进循环传播,稳定媒介生态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疆医学期刊面临加入WTO和“中国期刊方阵”建设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背景下少儿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以《小星星》为例[D]. 朱迪. 南昌大学, 2020(01)
- [2]学术期刊公司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以Y公司为例[D]. 李俊.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3]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D]. 蔡敬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4]中国当代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研究[D]. 袁茵.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前景与路径:改制中的湖南科技期刊观察[D]. 屈湘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2)
- [6]《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D]. 尤伟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7]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周鹏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8]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9]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D]. 钮文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的媒介传播生态研究[D]. 王晓阳. 河北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