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性诱剂鹿魔灵田间防治害虫效果研究

棉铃虫性诱剂鹿魔灵田间防治害虫效果研究

一、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田间控害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笑雄[1](2021)在《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新疆果园主要的三种食心虫,严重危害梨、苹果、桃、杏、李、枣等果木,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其突出的钻蛀危害和抗逆性给有效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室内室外试验相结合,比较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探讨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梨小食心虫在香梨园一年发生5代,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分别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中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第4代成虫集中发生在9月上旬。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香梨优斑螟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下旬。2.三种主要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均随日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苹果蠹蛾3日龄,香梨优斑螟4日龄,梨小食心虫5日龄,飞行能力最强。苹果蠹蛾雌雄成虫间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异,梨小食心虫雌虫飞行能力大于雄虫,香梨优斑螟雄虫飞行能力大于雌虫。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未交配成虫飞行能力大于已交配成虫,梨小食心虫未交配雄虫飞行能力小于已交配个体,未交配雌虫飞行能力与已交配雌虫无明显差异。三种果树食心虫不同日龄、性别、交配状态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差异,其飞行能力大小依次为香梨优斑螟、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3.香梨优斑螟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18:00-4:00,主要集中在20:00-0:00;第1、2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8:00,主要集中在22:00-0:00;第3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6:00,主要集中在22:00-0:00。不同气象因子对香梨优斑螟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综合影响各世代成虫种群发生规律。温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香梨优斑螟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第1、2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4.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都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船型平板粘胶诱捕器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水盆诱捕器,但差异不显着;绿色和蓝色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当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时,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效果最好,但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2.0 m时,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差异不显着,但显着优于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0 m;西、北方位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显着优于东、南方位,其中北方诱集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西方诱集苹果蠹蛾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诱芯个数越多,诱集效果越好,但诱捕器安放诱芯剂量为1个、2个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效果差异不显着。在香梨园,正确合理使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可有效防治两种蛀果性害虫。5.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着低于对照,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研究结果可为香梨园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刘丰黎[2](2021)在《烟草大田调控烟蚜茧蜂行为的信息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释放天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烟草大田的蚜虫防控中。然而烟草害虫发生密度较低时,释放的天敌和自然天敌更倾向于在草丛及植物花朵附近自由飞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十分有限。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思考如何通过调控田间自然天敌的寄主搜索行为,吸引更多天敌昆虫主动搜寻害虫生境,从而有效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室内提取并初步鉴定害虫取食烟叶挥发物、生物测定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引诱活性物质,探究影响天敌行为的信息化合物;开展田间试验,筛选对烟蚜茧蜂具有显着吸引作用的活性物质,后续优化配比、明确剂量、选择合适载体,配置出烟草大田烟蚜茧蜂引诱剂。本研究对天敌利用技术进行了探索,并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经验,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一、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害虫取食烟叶挥发性气味,采用气质联用仪进行鉴定和标样核对。初步鉴定了一些健康烟草植株在受到蚜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取食后的烟叶主要挥发性气味化合物。二、通过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试验,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多种标准化合物的触角嗅觉反应和选择趋向性。在触角电位试验中,烟蚜茧蜂雌、雄蜂对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和辛醇的EAG反应最高。嗅觉行为测定中,辛醛和顺-9-十四碳烯酸酯(Z9-14:Ac)对烟蚜茧蜂雌蜂产生显着引诱作用,其中辛醛对烟蚜茧蜂雌蜂产生极显着引诱作用;壬醛、辛醛、顺-9-十四碳烯酸酯(Z9-14:Ac)对烟蚜茧蜂雄蜂产生显着引诱作用。三、田间试验苯乙醛、苯乙醇、β-香叶烯、β-蒎烯、水杨酸甲酯、2-甲基丁酸丁酯、芳樟醇、柠檬烯等不同混合物配置的诱芯,并筛选出对烟蚜茧蜂产生引诱效果的诱芯。同时,为发挥视觉在寄生蜂搜寻寄主过程中的作用,研制出效果更佳的黄色胶片型烟蚜茧蜂引诱剂。经过田间试验展示了天敌引诱剂对田间天敌的良好引诱效果,为烟草大田害虫生物防治积累了田间实际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来可能的技术。

杨龙[3](2020)在《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文中认为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着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着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着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

李秋雨[4](2020)在《扬州地区大螟发生动态及天敌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曾为我国水稻上的一种偶发性次要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该虫近年来在我国局部稻区的为害逐渐加重,已成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是大螟幼虫期的内寄生性优势种天敌,在世界多个国家均有分布且寄主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更好的掌握大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我们在扬州邗江区甘泉镇和方巷镇开展了性诱剂和灯诱监测调查。此外,为了明确大螟在田间的越冬特征以及大螟能否被诱导滞育,我们对大螟的田间越冬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内设置了3个光周期以及2个温度组合开展大螟的诱导滞育研究。同时,为了评估大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生物防治潜能,本文对其田间发生动态和部分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2019年在扬州邗江区甘泉镇的性诱剂监测点和方巷镇的灯诱监测点的诱集表明:大螟在扬州地区的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8月中旬;第三代成虫发生在9月中旬,高峰期在9月下旬或者10月上旬,灯诱以及性诱两种监测方法获得的大螟发生动态的趋势基本一致。2、2019年水稻田大螟的越冬特征调查以及室内大螟诱导滞育的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所采集的大螟在室内饲养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及化蛹,表明其在扬州地区以休眠状态越冬。但是在实验室人工设置的光温组合中,当温度为20℃、光照为10 h时,绝大多数大螟个体进入了滞育状态;而温度23℃,光照为16h时,大螟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大螟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诱导滞育的。3、扬州地区稻田调查发现,大螟幼虫时期的内寄生蜂仅发现一种,即螟黄足盘绒茧蜂。该寄生蜂在田间对大螟幼虫的寄生率达33.33%,是一种大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生物学调查研究表明,从田间采回的大螟幼虫体内出蜂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2.7天,说明该寄生蜂冬季在自然界以休眠状态在大螟体内越冬;实验中选取8种鳞翅目幼虫供该蜂寄生,结果显示其只对大螟有效寄生,且寄生率和羽化率分别达到50%和94%。此外,当螟黄足盘绒茧蜂取食营养时间达到3 h时,平均寄生率为40%,结茧率与羽化率都比取食1h、2h要高。饲喂营养与不饲喂营养相比可以延长螟黄足盘绒茧蜂的成蜂寿命,各处理延长寿命的效果依次为:10%槐花蜜水>10%花粉口服液>10%椴树蜜水>清水>不饲喂。

孔琳[5](2020)在《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的捕食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瓢虫是一类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蚜虫、粉虱及鳞翅目卵和低龄幼虫等多种农林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草地贪夜蛾是世界重大暴发性害虫,自2019年入侵我国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控制草地贪夜蛾为害,及时发掘本土优势天敌,并评估其控害潜能,对草地贪夜蛾的长期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已有研究表明瓢虫可捕食草地贪夜蛾卵及幼虫等,为明确我国4种优势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e Goeze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研究系统评价了上述4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1龄及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和寻找效应,分析了种内干扰作用对4种瓢虫成虫捕食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利用瓢虫类天敌昆虫持续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效能各虫态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2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136.285)>1龄幼虫(44.984);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446.961)>1龄幼虫(168.365)>2龄幼虫(68.929);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821.704)>1龄幼虫(492.557)>2龄幼虫(103.997);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614.443)>1龄幼虫(461.653)>2龄幼虫(87.440)。成虫在捕食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时均存在种内干扰效应。2.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效能各虫态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七星瓢虫2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51.916)>1龄幼虫(35.448),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149.757)>1龄幼虫(149.472)>2龄幼虫(37.093),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632.517)>1龄幼虫(370.120)>2龄幼虫(56.129),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602.918)>1龄幼虫(280.653)>2龄幼虫(44.312)。成虫在捕食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时均存在种内干扰效应。3.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效能各虫态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多异瓢虫2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31.674)>1龄幼虫(30.085),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1龄幼虫(111.604)>卵(109.344)>2龄幼虫(27.200),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1龄幼虫(314.146)>卵(289.975)>2龄幼虫(61.035),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1龄幼虫(269.93)>卵(199.060)>2龄幼虫(72.575)。成虫在捕食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时均存在种内干扰效应。4.龟纹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效能各虫态龟纹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1龄幼虫(23.280)>卵(20.786),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1龄幼虫(92.491)>卵(47.555)>2龄幼虫(12.362),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200.746)>1龄幼虫(199.921)>2龄幼虫(31.517);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效能(a/Th)大小依次为:卵(196.290)>1龄幼虫(138.829)>2龄幼虫(38.886)。成虫在捕食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时均存在种内干扰效应。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6](2018)在《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王志春[7](2013)在《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节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在

王志春[8](2013)在《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中的应用》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在

严克华[9](2012)在《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铃虫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给棉花、玉米、豆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等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棉花遭受的损失为最大。为了寻找新的虫情预测预报方法,节制化学农药使用量,以达到可持续控害减灾、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目的,1992~1995年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就以性诱剂进行大面积诱杀防治。结果表明:

卢增斌[10](2010)在《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发生面积广,为害重,已经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害虫对水稻增产和保证我国的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防治水稻螟虫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单纯的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引起“3R”问题,而且影响稻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同时农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食品安全等。本文通过大田条件下,研究防治螟虫的各个单项技术对螟虫的防治效果,节肢动物群落影响以及田间落卵量和诱蛾效果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稻螟虫无公害的综合防治体系。同时,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抗性,以期能为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1农业防治田间防效本研究中使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适时提早翻耕、科学施肥、科学管水、低桩收割和农业综合防治。农业措施对于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化螟落卵量在不同类型的稻田与对照相比降低42.85%—80.00%,早稻和中稻上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5.88%和53.95%,三化螟防治效果为90.68%,其中早耕灌水防效为35.84%;同时,农业防治措施能显着提高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数量,降低植食昆虫数量;另外,农业防治田块显着提高了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保持稻田生物群落的平衡。2药剂防治螟虫田间防效2008年在大冶对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锐劲特80%WG、乐斯本48%EC、茚虫威15%EC、杀虫单90%WP、乙酰甲胺磷30%EC、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锐)、异硫氰酸酯(宏劲13号)等8种药剂防治三化螟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卵孵盛末期施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卵孵高峰期;在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数方面,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与对照相比基本接近。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在三化螟卵孵盛末期施药作为推荐药剂,乐斯本48%EC可以作为推荐使用的备用药剂。2009年在鄂州、大冶、当阳3地试验对常用的防治二化螟的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期望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农药种类。结果表明,25%毒死蜱和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在大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和25天防效分别为80.81%、80.81%和74.81%、75.59%;在鄂州,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劲1号)、40%毒死蜱EC和75%乙酰甲胺磷WP,早稻防效分别为93.04%、89.74%、91.58%和94.51%,晚稻上分别为96.01%、88.89%、92.02%和96.90%;在当阳,杀单·.苏云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96.73%和67.38%。节肢动物多样性调查表明,各个药剂的处理对对照相比,能降低植食者数量,提高捕食者优势度,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方面都没有差别,说明各个药剂对节肢动物群落无负面的影响,这可能与小区面积较小和取样时存在误差有关。3性引诱剂田间防效采用水盆诱捕器和三角诱捕器研究二化螟和三化螟性引诱剂的防治效果,诱捕器放置密度为3诱捕器每亩。结果表明,二化螟性引诱剂的诱蛾量随着水稻类型(早中晚稻)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总体的诱蛾量很小(0.35头/盆/日左右),在不同试验地点防治效果在26.23%—61.88%之间波动,有效的防控范围半径2.5m左右;三化螟诱芯SI2009521A的效果优于三化螟诱芯SI20093241,平均每天单钵诱螟蛾量分别为0.57头和0.49头,防治效果在25%—34%之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性诱区能都提高捕食者的数量,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优势,说明性引诱剂对环境比较友好。4频振灯田间防效本文对灯光诱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采用佳多公司生产的频振式杀虫灯,密度为150米/盏,结果表明频振灯诱蛾量很大,三化螟诱蛾量为26.2头/灯/夜,灯下三化螟蛾雌雄比为1.51:1,平均怀卵率20.7%;鄂州,二化螟3盏灯共诱蛾量为1185头,性比为5.24:1,平均怀卵率21.68%;当阳,3盏灯共诱蛾量为7886头,第二代雌雄比为1.86:1,雌蛾怀卵率21.43%,第三代雌雄比为1.75:1,雌蛾怀卵率25.05%。对雌蛾的引诱效果优于雄蛾,田间螟虫落卵量比对照减少量在53.53%—77.98%之间,对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60%以上,有效控制范围距灯的距离为30-50m。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性诱区能都提高捕食者的数量,降低植食者的数量,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相比不一致。5综合防控效果该试验主要在鄂州和当阳进行,有机组合各个单项防治措施研究对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很好的说明综防区不仅能够减轻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降低田间落乱量50%以上,把螟害率控制在2%以下,防治效果控制在38.77%和82.21%之间,增加产量,早稻单产增15.8%,晚稻增产7.53%,而且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控制的作用。6转基因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优势类群组成在Bt水稻田与对照间基本相同:植食性昆虫优势类群大多是螟蛾科的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科的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寄生性昆虫大多是寄蝇科、茧蜂科和姬蜂科;捕食性天敌以蜘蛛占绝对优势;中性昆虫主要是蚊科和摇蚊科,转基因水稻田在4个功能团的组成和优势度方面与对照田没有差别。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除物种丰富度年际之间有变化之外、其余三个参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方面与对照没有差别,转基因抗虫水稻田块和对照田Bray-Curtis距离系数,相异性指数小,群落相似性比较高。说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田间的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总体来说比较小,对节肢动物群落没有负面的影响。Bt水稻和相应的对照田块,非靶标害虫飞虱科和叶蝉科的主要昆虫以及优势蜘蛛及其组成的主要科的数量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年际之间略有变化,说明转基因水稻非靶标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类群没有负面的影响。7螟虫对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不论是第一年种植的新品种还是连续种植十年的品种,不论是在大田或者网罩,自然感虫或者人工接虫条件,接虫量多或少,转基因抗虫水稻都能够对螟虫的为害有着比较高的抗性水平,螟害率低于1.5%,卷叶率低于12.62%。以上单项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防治和灯光诱杀能够有效的减少螟虫田间落卵量,对螟虫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诱芯的效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螟虫的控制波动较大;化学农药对螟虫同样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较好的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乐斯本48%EC、25%毒死蜱、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劲1号)、40%毒死蜱EC、75%乙酰甲胺磷WP、杀单·.苏抗虫转基因水稻对螟虫也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对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的防控作用比较弱。各个单项防控技术措施能够减少植食者的数量,增加捕食者的数量,对田间的节肢动物群落无不良影响。根据评价的结果,我们认为的综合防控技术是:选育抗性品种,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和选用灯光诱杀,辅以化学农药防治。

二、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田间控害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田间控害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苹果蠹蛾研究现状
        1.2.2 梨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1.2.3 香梨优斑螟的研究现状
        1.2.4 果树食心虫的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1.2.5 昆虫的飞行能力研究进展
        1.2.6 果树食心虫成虫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进展
        1.2.7 果树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示意图
第2章 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的发生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情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2.2.2 苹果蠹蛾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2.2.3 香梨优斑螟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新疆三种果树食心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虫源及饲养
        3.1.2 飞行能力的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日龄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3.2.2 不同性别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3.2.3 不同交配状态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及影响种群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情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
        4.2.2 影响香梨优斑螟种群发生动态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香梨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情况
        5.1.2 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5.2.2 不同颜色水盆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5.2.3 诱捕器设置不同高度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5.2.4 诱捕器设置不同方位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5.2.5 不同诱芯数量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香梨园的应用效果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情况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监测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数量比较
        6.2.2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蛀果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6.2.3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成本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烟草大田调控烟蚜茧蜂行为的信息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前言
    1.1 害虫防治概述
        1.1.1 害虫防治发展趋势
        1.1.2 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1.1.3 天敌化学信息素的应用
    1.2 “植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概述
        1.2.1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1.2.2 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1.2.3 植物花香气味对天敌的引诱作用
    1.3 天敌对害虫的识别机制
        1.3.1 天敌对害虫的嗅觉识别
        1.3.2 天敌的视觉识别
        1.3.3 天敌对害虫的其他识别机制
    1.4 天敌行为及影响因子
        1.4.1 天敌的营养摄取行为
        1.4.2 天敌的寄生行为
        1.4.3 影响天敌行为的生物因子
        1.4.4 影响天敌行为的非生物因子
    1.5 天敌引诱剂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测试化合物
        2.1.4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害虫取食烟叶挥发物的提取与鉴定
        2.2.2 烟蚜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
        2.2.3 烟蚜茧蜂的嗅觉行为测定
        2.2.4 烟蚜茧蜂引诱活性物质的筛选与优化
        2.2.5 烟蚜茧蜂引诱剂的引诱效果
        2.2.6 不同载体类型烟蚜茧蜂引诱剂效果比较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害虫取食烟叶挥发物提取与鉴定结果
    3.2 烟蚜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
        3.2.1 烟蚜茧蜂对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
        3.2.2 烟蚜茧蜂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3.3 烟蚜茧蜂的嗅觉行为测定
        3.3.1 烟蚜茧蜂雌性成虫对测试化合物的行为反应
        3.3.2 烟蚜茧蜂雄性成虫对测试化合物的行为反应
    3.4 烟草大田烟蚜茧蜂引诱剂诱芯筛选与优化
        3.4.1 诱芯活性成分初次筛选结果
        3.4.2 诱芯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筛选
        3.4.3 诱芯活性成分剂量筛选
    3.5 烟蚜茧蜂引诱剂大田引诱效果
    3.6 不同载体类型引诱剂效果比较
4 讨论
    4.1 害虫取食烟叶挥发物的提取鉴定分析
    4.2 烟蚜茧蜂对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分析
    4.3 烟蚜茧蜂触角电位反应与行为学反应之间关系
    4.4 烟蚜茧蜂引诱剂田间施用效果分析
5 全文总结
    5.1 本文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3)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1.1.1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花害虫发生的影响
        1.1.2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稻害虫发生的影响
        1.1.3 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玉米害虫发生的影响
    1.2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机制
        1.2.1 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1.2.2 害虫食物资源改变
        1.2.3 天敌昆虫发生变化
        1.2.4 其他因素
    1.3 作物种植结构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尺度效应
        1.3.1 田块尺度
        1.3.2 景观尺度
        1.3.3 区域尺度
        1.3.4 多尺度相结合
    1.4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下我国棉铃虫的发生趋势
        1.4.1 华北地区
        1.4.2 新疆地区
    1.5 研究思路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eta分析农田景观组成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1.2 数据提取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2 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2.3 作物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华北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站点
        3.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3.1.3 景观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3.2.2 棉花、其他作物种植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2.3 作物种植结构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华北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站点
        4.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4.1.3 景观调查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0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4.2.1 非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
        4.2.2 作物种植结构对越冬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4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2.5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3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南疆棉花种植区作物结构对棉铃虫成虫发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站点
        5.1.2 棉铃虫成虫监测
        5.1.3 景观调查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棉铃虫成虫种群动态
        5.2.2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1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2.3 作物种植结构对第2代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扬州地区大螟发生动态及天敌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大螟的概况
        1.1 大螟的分布与为害
        1.2 大螟的发生情况
        1.3 大螟的防治现状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2 昆虫的滞育研究
        2.1 光周期对昆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2.2 温度对昆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扬州地区大螟田间动态的监测
    2.1 扬州邗江区方巷镇大螟灯诱诱集调查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扬州仪征区甘泉镇大螟性诱诱集调查
        2.2.1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扬州邗江区方巷镇灯诱诱集调查
        2.4.2 扬州邗江区甘泉镇大螟性诱诱集调查
        2.4.3 灯诱监测与性诱监测效果的比较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大螟的越冬特征以及滞育诱导研究
    3.1 田间水稻大螟越冬特征的调查
        3.1.1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室内水稻大螟诱导滞育的研究
        3.2.1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供试虫源
        3.2.3 实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扬州地区田间大螟越冬特征调查情况
        3.4.2 室内光周期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3.4.3 室内温度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3.4.4 温度和光周期的交互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研究
    4.1 螟黄足盘绒茧蜂的初步鉴定
        4.1.1 供试虫源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样本的形态观察
        4.1.3.2 CO I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4.1.4 序列鉴定及分析
        4.1.5 系统发育树构建
    4.2 田间大螟寄生蜂种类及其动态调查
        4.2.1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螟黄足盘绒茧蜂的寄主测定
        4.3.1 供试虫源
        4.3.2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4.3.3 实验方法
    4.4 螟黄足盘绒茧蜂的取食补充营养对其寄生的影响
        4.4.1 供试虫源
        4.4.2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4.4.3 实验方法
    4.5 不同营养源下螟黄足盘绒茧蜂成蜂的寿命差异
        4.5.1 供试虫源
        4.5.2 主要实验仪器与材料
        4.5.3 实验方法
    4.6 数据分析
    4.7 结果与分析
    4.8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的捕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草地贪夜蛾研究概况
        1.1.1 草地贪夜蛾的起源与分布
        1.1.2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1.1.2.1 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
        1.1.2.2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习性
        1.1.3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特点及其危害
        1.1.3.1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特点
        1.1.3.2 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1.2 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
        1.2.1 生物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物理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天敌昆虫的捕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1.4 瓢虫的生活习性及分布规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2.2.1.1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2.2.1.2 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2.2.1.3 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2.2.1.4 龟纹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2.2.2 干扰效应对四种瓢虫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2.2.2.1 干扰效应对异色瓢虫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2.2.2.2 干扰效应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2.2.2.3 干扰效应对多异瓢虫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2.2.2.4 干扰效应对龟纹瓢虫成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2.3.1 功能反应
        2.3.2 搜寻效应
第三章 结果
    3.1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评价
        3.1.1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3.1.2 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3.1.3 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3.1.4 龟纹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
    3.2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寻找效应
        3.2.1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寻找效应
        3.2.2 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寻找效应
        3.2.3 不同虫态多异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寻找效应
        3.2.4 不同虫态龟纹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寻找效应
    3.3 干扰效应对四种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3.3.1 干扰效应对异色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3.3.2 干扰效应对七星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3.3.3 干扰效应对多异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3.3.4 干扰效应对龟纹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影响
    3.4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捕食能力的比较
        3.4.1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比较
        3.4.2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比较
        3.4.3 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比较
        3.4.4 四种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的搜寻效应和种内干扰作用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发生演替机制
    1.1 气候因子
    1.2 寄主因子
    1.3 天敌因子
2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2.1 种群监测方法
    2.2 数字化预警技术
3 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Bt棉花种植利用
        3.1.2 农事操作
    3.2 生物防治技术
        3.2.1 天敌释放
        3.2.2 天敌保护
        3.2.3 微生物农药使用
    3.3 诱集防治技术
        3.3.1 杨树枝把
        3.3.2 诱集植物
        3.3.3 食诱剂
        3.3.4 杀虫灯
    3.4 化学防治技术
        3.4.1 抗药性监测
        3.4.2 农药科学使用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棉花害虫生物学前沿研究
    4.2 加强棉花害虫地位演替机制研究
    4.3 推进棉花害虫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4.4 促进棉花害虫分区治理体系建设

(7)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性信息素诱芯的来源及性诱盆和树枝把的制作
    2. 性信息素对各代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效果
    3.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的大面积诱集效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2.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诱杀作用
三、小结与讨论
    1. 性信息素对棉铃虫预测预报的效果。
    2. 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杀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3. 用性信息素诱杀防治棉铃虫的应用前景。

(8)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性信息素诱芯的来源及性诱盆和树枝把的制作
    2. 性信息素对各代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效果
    3.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的大面积诱集效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2.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诱杀作用
三、小结与讨论
    1. 性信息素对棉铃虫预测预报的效果。
    2. 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杀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3. 用性信息素诱杀防治棉铃虫的应用前景。

(9)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性信息素诱芯的来源及性诱盆和树枝把的制作
    2. 性信息素对各代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效果
    3.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的大面积诱集效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中的作用
    2. 性信息素对主害代棉铃虫诱杀作用
三、小结与讨论

(10)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害虫综合治理(IPM)
    1.3 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
        1.3.1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
        1.3.2 农业防治(agricul control)
        1.3.3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1.3.4 物理防治(physical control)
        1.3.5 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
        1.3.6 二化螟性引诱剂的大面积应用
    1.4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和转基因水稻培育的发展历程
        1.4.1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1.4.2 转基因水稻培育的发展历程
    1.5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1.5.1 基因漂流的风险
        1.5.2 害虫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
        1.5.3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4 食品安全风险
    1.6 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防治对螟虫的田间防效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水稻品种
        2.1.2 试验地点
        2.1.3 主要技术措施
        2.1.4 调查方法
        2.1.5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落卵量
        2.2.2 螟害率
        2.2.3 节肢动物群落
    2.3 讨论
第三章 8种药剂对三化螟的田间防效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处理与设计
        3.1.4 调查方法
        3.1.5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螟害防治效果
        3.2.2 功能团组成及其优势度
        3.2.3 功能团内科的组成及其优势度分布
        3.2.4 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参数
        3.2.5 群落相似性
    3.3 讨论
第四章 几种药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处理与设计
        4.1.4 调查方法
        4.1.5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螟害率
        4.2.2 节肢动物群落
    4.3 讨论
第五章 螟虫性引诱剂田间防效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地点
        5.1.3 诱捕器设置
        5.1.4 调查方法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诱蛾量
        5.2.2 螟害率
        5.2.3 节肢动物
    5.3 讨论
第六章 频振灯对螟虫田间防效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地点
        6.1.3 频振灯的设置
        6.1.4 调查方法
        6.1.5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诱蛾量
        6.2.2 落卵量
        6.2.3 螟害率和卷叶率
        6.2.4 节肢动物
    6.3 讨论
第七章 综合防治田间试验效果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水稻品种
        7.1.2 试验地点
        7.1.3 试验设计
        7.1.4 试验材料
        7.1.5 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诱蛾量的变化
        7.2.2 落卵量
        7.2.3 螟害率
    7.3 讨论
第八章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水稻品种
        8.1.2 试验设计
        8.1.3 田间管理
        8.1.4 取样和调查
        8.1.5 功能团的划分与多样性分析
        8.1.6 节肢动物群落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节肢动物功能团类群组成及数量
        8.2.2 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
        8.2.3 群落参数及时间动态
        8.2.4 节肢动物群落相异性
    8.3 讨论
第九章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害虫和蜘蛛类的影响
    9.1 材料和方法
        9.1.1 水稻品种
        9.1.2 试验设计和调查方法
        9.1.3 昆虫种类调查和数据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飞虱类
        9.2.2 叶蝉类
        9.2.3 蜘蛛类
    9.3 讨论
第十章 转基因水稻对螟虫抗性的初步研究
    10.1 材料和方法
        10.1.1 水稻品种
        10.1.2 田间网罩试验
        10.1.3 田间接虫试验
        10.1.4 调查方法
        10.1.5 Bt毒蛋白测定
    10.2 结果与分析
        10.2.1 螟害率和卷叶率
        10.2.2 室内测定
    10.3 讨论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11.1 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与说明
致谢

四、棉铃虫性诱剂诱蛾灵田间控害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D]. 崔笑雄. 塔里木大学, 2021
  • [2]烟草大田调控烟蚜茧蜂行为的信息素研究[D]. 刘丰黎. 浙江大学, 2021(01)
  • [3]景观尺度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影响[D]. 杨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扬州地区大螟发生动态及天敌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研究[D]. 李秋雨. 扬州大学, 2020(04)
  • [5]四种瓢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幼虫的捕食功能研究[D]. 孔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 植物保护, 2018(05)
  • [7]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 王志春. 现代农业, 2013(10)
  • [8]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中的应用[J]. 王志春. 现代农业, 2013(06)
  • [9]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J]. 严克华. 现代农业, 2012(08)
  • [10]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D]. 卢增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棉铃虫性诱剂鹿魔灵田间防治害虫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