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涛,张秋容[1](2020)在《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及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理论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包括一切与国家领土、边界、合理使用和分配资源等相关的议题。地缘政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边疆安全息息相关,一国地缘政治战略不仅关系到本国安全,还关系到他国边疆安全。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受其客观的地缘环境和地缘政治思想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严重威胁我国陆疆安全、海疆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我国要深刻把握印度地缘政治战略的内容和特征,制定相应的中国南亚地缘政治战略,不仅确保我国边疆安全的稳定与发展,而且有利于集大国、邻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于一体的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张长江[2](2018)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经历了戏剧性变化。1950年4月中印两国建交,5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达到友好合作的顶峰。随着国际格局的调整,特别是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直接影响,中印关系逐步紧张,1959年因边界争端导致武装冲突,最终陷入僵局。从无到有,由热变冷、大起大落是这一时期中印关系最显着的特征。推动中印关系发展演变的国际因素、国内因素、地缘因素至今仍对当前中印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当前外交实践有所裨益,是本文选取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宗旨所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以冷战国际格局、中印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影响中印关系的西藏和边界问题几个关键要素为节点,将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继承了英印政府的对藏政策,希望将西藏变成中印两国的缓冲区,进而支持中国西藏地方的分裂活动,并且通过军事手段逐步向麦克马洪线推进;尼赫鲁政府的这些做法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1950年中印建交后,尼赫鲁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积极配合。但是印度政府在竭力阻挠西藏和平解放未果之后,大举向麦克马洪线推进,截止1953年,完全侵占了两国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1954年中印签订的“西藏协定”初步解决了影响两国关系的西藏问题。此后中印两国总理实现互访,两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大国际事务上密切配合,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中印关系达到高潮;1956年美苏两大集团内部矛盾暴露,美苏两国为获取冷战有利地位积极改善同印度关系,印美、印苏两国关系逐步升温。而中美两国继续处于对抗状态,中苏关系则日趋恶化,国际格局的转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挤压了中印两国合作的空间,中印关系逐步降温;1959年3月西藏叛乱后,尼赫鲁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损害了中印关系,遭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中印两国围绕西藏叛乱的斗争很快传递到边界问题上,随后发生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使中印关系因领土争端而迅速恶化,逐步从友好合作转向武装对抗,最终导致了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关系由此陷入冰冷的谷底。本文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大起大落是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趋势就是这一时期中印关系中蕴含的友好合作的趋势和紧张对抗的趋势。这两种趋势交织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呈现出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既有友好合作,也不乏激烈斗争的基本面貌。美苏冷战,危及亚洲乃至世界和平,成为中印两个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反帝反殖、追求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成为推动中印友好合作的重要因素。而冷战背景下,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西藏问题和边界争端为表现的地缘政治竞争,则是导致中印两国政治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特定的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竞争是影响这一时期中印关系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此外,中印两国的国内政治、意识形态分歧等非结构性因素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简言之,在中印两国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前提下,当国际格局的演变使中印两国面临共同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又为两国提供足够的合作空间时,中印关系趋好的势头就会加强;反之,边界争端等地缘因素则会导致中印两国关系的紧张甚至对抗。这两个因素为我们分析中印关系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岳钰雯[3](2018)在《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50年4月和1951年5月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分别建交以来,毛泽东曾对中印、中巴关系作出重要论断。印度是新中国的一个重要邻国,也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印关系。自两国建交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相互配合与合作,共同提出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历了一段“蜜月”时期。但中印“蜜月”的背后,双方在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上矛盾重重,最终成为中印交恶的主要原因。自1959年西藏叛乱以来,印度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以及印度在边界上的领土要求,使毛泽东彻底转变了对中印关系的态度,两国矛盾的无法调和最终导致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关系一落千丈。1962—1976年,尽管毛泽东多次表示要缓和中印关系,但中印关系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善。巴基斯坦是南亚的第二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美矛盾尖锐,而巴基斯坦实行“美巴结盟”,故中巴关系比较冷淡,毛泽东也未将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但由于双方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加之中国在巴基斯坦极为重视的克什米尔问题上保持善意中立,所以为中巴友谊的发展留下了空间。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重印轻巴,促使巴基斯坦领导人调整外交政策,积极促进中巴关系的发展。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也促使毛泽东重新考虑中国的南亚政策。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中巴关系急剧升温。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中,毛泽东与中国坚定地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支持。
张静[4](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张永攀[5](2016)在《21世纪以来的中印边界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中印边界问题研究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成果丰硕。国内学者主要从中印边界史、中印边界与冷战关系、中印边界与美国、苏联等国的关系,以及从民族国家构建与民族主义角度对中印双边关系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有部分学者结合博弈论、危机管控、地缘政治等提出了解决中印边界争议的策略与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是与近年来新公布的英、美和中文档案有关,研究成果突出了新史料、新观点和交叉学科的应用。这种态势也与中印关系走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冀图解决边界问题相关。
陈小芳[6](2016)在《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缘政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是否拥有和平的生存环境和安全的发展空间,牵动着国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和地区必然面临着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这种地缘政治环境随时代的发展、国家与民族结构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与印度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近代以来,在世界格局的骤然演变中,两国历经了国家关系的起起落落,在对抗与合作中曲折前行。如今中印关系已经提高到新的水平,踏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首先,在边界争端、西藏问题等传统冲突领域,中印两国政府已表明立场,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并取得了许多进展;其次,两国经济崛起,双边贸易迅速增长,经济领域的合作广度和深度都有重大变化;再次,两国宣布建立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层和民间交往都明显增多,双边合作得到有序推动;最后,中印面临着共性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在地区和国际军事事务中联合行动,共同维护国际安全。在中印关系全面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也依然存在一些影响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问题。一是,历史上未解决的如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一直如顽疾般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健康和稳定;二是,两国在国际上的力量角逐和各自盟友、战略伙伴的不同构成,影响着中印政治互信;三是,印度施行大国扩张战略同时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两国关系存在芥蒂;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贸易摩擦,市场、商品和能源竞争。这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家间交往更多地强调经济文化合作。中印两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寻找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契合点,传统的政治、军事因素已不再是两国关系首先考虑的问题。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互利共赢,是当下两国要携手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解决如下问题:第一,通过分析中印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论述研究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的意义所在。中印这一组双边关系对中国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发展中印关系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有利于中国立足亚太,走向世界;第二,在新地缘政治视角下,提出发展中印关系的良好对策。分析中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在全球化大背景及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弱化竞争与磨擦,强化合作与交流。共同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刘红良[7](2015)在《边界变移、认知差异与中印边界战争》文中认为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边界考量及认知差异对于两国的误解、争端乃至走向战争具有重要的影响。印度继承了英国统治时期的边界政策,坚持边界不容谈判的固有观念;同时,对新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发生错误解读,持续进行推进边界的努力。而中国政府受困于国际因素及国内问题,未能对印度的前进政策做出有力回应。
左伟尘[8](2014)在《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前景展望》文中提出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和俄国争夺与侵略中国西藏的产物,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的西藏政策。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发展,中印关系具有全球意义和战略意义。现在印度实际已经获得了一条与中国的安全边界,中印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中印互利共赢的大背景下,两国政府有效管控中印边界地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得到了两国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只要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互谅互让,中印边界问题就能够和平解决。
朱婷[9](2014)在《错误知觉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很大。两国边界问题是在英印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直以来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对两国漫长的边界线上的领土问题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中国认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但是存在传统习惯线,主张以和平谈判来解决边界争端,但印度坚持两国边界争端是不存在的,双方边界早已经划定,如果同意谈判就相当于承认中印边界是存在争端的,所以,印度选择拒绝谈判,而是选择利用武力手段造成既定事实,从而导致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冲突不断升级进而爆发了原本可以避免的边境战争,这也为之后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埋下了伏笔。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理论可以从一种新的思路对中印边界争端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争端解决的办法。本文运用着名学者罗伯特·杰维斯对于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研究理论,重点分析了错误知觉的概念,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和错误知觉的类型。运用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和类型可以分析和解读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由于认知差异而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从而产生极度不信任感,竟而导致边界危机与冲突。在1962年边境战争之后,中印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双方进入长达十几年的“小冷战”时期,对立和冲突成为当时的主流,印度更是把中国当成了“魔鬼”,把中国当成侵略者,印度是受害者,只要中国在边界上的任何行动都会被误认为是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缺乏信任感。而正是中印之间缺乏了解和互信才导致中印边界争端迟迟得不到解决,中印两国必须消除错误知觉,增强互信,和平解决边界争端。首先要正视历史事实,消除边界误解;其次要在军事领域和非军事领域建立健全信任措施机制,全面增强两国互信,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中印两国明确的边界线,为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铺平道路,这将有利于推动两国在边界地区全方位、多元化合作,为中印关系的长远和谐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双方已经根深蒂固的在边界问题上的错误知觉,真正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中印两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志亚[10](2013)在《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中国和印度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邻国,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深入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边界问题能否最终解决,对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英属印度时期,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蚕食中国领土,鼓动西藏从中国分离,造成了中印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印度独立后,印度当局又继承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思想,妄图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为依据,将我国藏南地区和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霸占。而印度对边界问题的认识和英美苏在边界争端中的立场,导致了中印边界战争。中印边界战争后,中国政府认为中印边界问题需要以和平友好的谈判加以解决。但印度政府认为,中印边界早已标定,并为国际协定所肯定,坚持不予谈判。而从1969年中印启动边界谈判以来,共进行8轮官员会谈。直到80年代末,双方才就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冷战结束后,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潮流背景下,中印双方达成了通过协商解决关于边界实际控制线走向的分歧,维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平状态。但是通过长期的边界谈判,边界问题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21世纪初,印度经常在边界地区制造紧张态势,加强其在边境地区的武装控制和行政控制,严重影响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为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制造了新的障碍。本文通过梳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情况,运用文献阅读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印边界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其久拖不决的症结,进而对中印边界问题进行展望,提出中印边界问题将长期存在的结论。
二、中印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印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及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缘政治战略与边疆安全的理论逻辑 |
二、印度地缘政治的环境分析与历史传统 |
(一)印度的地缘环境特征 |
(二)印度地缘政治思想的历史传统 |
三、印度独立以来的地缘政治战略内容和特征 |
(一)印度地缘政治战略的内容 |
(二)印度地缘政治战略的特征 |
四、印度地缘政治战略举措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 |
(一)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威胁我国中印段陆疆安全 |
(二)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威胁我国海疆安全 |
(三)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影响我国非传统安全 |
五、中国的应对措施 |
(一)制定中国南亚地缘政治战略,对冲印度的地缘政治战略 |
(二)运用多种地缘战略手段,对接印度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
(三)在多边机制中促进中印安全合作及安全共建与共享 |
结 语 |
(2)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历史的和地缘政治的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档案资料的来源和取舍 |
四、论文结构和内容 |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印关系(1947~1949) |
第一节 尼赫鲁政府的外交战略 |
一、印度的独立 |
二、不结盟政策 |
三、“大印度联邦”战略 |
四、印度的民族主义 |
第二节 影响尼赫鲁政府外交的因素 |
一、党派林立的国内政局 |
二、美苏对立的冷战背景 |
三、陆海复合的地缘格局 |
四、“小集团思维”的决策体制 |
第三节 影响中印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 |
一、西藏问题 |
二、边界问题 |
三、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实质 |
第四节 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所作所为 |
一、企图继承英印政府在藏特权 |
二、制造所谓“西藏独立”的闹剧 |
一、策划支持西藏地方的分裂活动 |
小结 |
第二章 中印建交初期的相互支持与配合(1950~1953) |
第一节 中印建交的历史过程 |
一、尼赫鲁力主同新中国建交 |
二、毛泽东调整对印政策 |
三、中印通过谈判建交 |
第二节 印度政府对新中国国家利益的关切和支持 |
一、印度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二、印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三、印度政策的两面性 |
第三节 中印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合作 |
一、印度政府是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 |
二、尼赫鲁反对将中国出兵朝鲜视为侵略 |
三、中国力邀印度参加战俘遣返工作 |
第四节 印度政府干涉中国和平解放西藏 |
一、毛泽东确立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 |
二、印度阻挠西藏地方代表团赴京谈判 |
三、尼赫鲁放弃干涉中国进军西藏 |
四、西藏和平协议签订 |
小结 |
第三章 中印友好关系的高潮(1954~1955) |
第一节 “西藏协定”的签署 |
一、印度政府希望明确其在藏权益 |
二、中国政府旨在“暂维现状” |
三、回避边界问题的谈判以及协定的签署 |
四、“西藏协定”的影响及遗留问题 |
第二节 中印两国高层互访 |
一、周恩来首访印度 |
二、“开门请客”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
三、毛泽东四会尼赫鲁 |
第三节 中印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合作 |
一、中印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的密切配合 |
二、尼赫鲁、周恩来引领万隆会议 |
三、梅农赴华斡旋中美关系 |
第四节 毛泽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
一、印度是世界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国 |
二、东方国家的共同点是中印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础 |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
四、“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 |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印关系转向(1956~1958) |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一、美苏两大集团内部矛盾凸显 |
二、美国拉拢印度对抗中国 |
三、苏联大力援助印度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
四、中苏同盟走向破裂与中美第二次台海危机 |
第二节 中印友好中潜伏危机 |
一、1956年周恩来访印 |
二、周恩来劝说访印滞留的达赖回国 |
三、周恩来亚欧之行多次经停印度 |
第三节 中印边界争端公开化 |
一、中印边界东段的争议及其实质 |
二、中印边界中段的争议 |
三、中印边界西段的争议 |
四、印度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特点 |
第四节 1958年之前中国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政策 |
一、力争“暂维现状” |
二、积极准备谈判解决 |
三、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 |
小结 |
第五章 西藏叛乱与中印关系恶化(1959) |
第一节 摇摆不定的尼赫鲁政府 |
一、尼赫鲁政府的“务实”举措 |
二、印度媒体助力反华浪潮 |
三、尼赫鲁接受达赖喇嘛的政治避难 |
四、尼赫鲁4月27日讲话暴露了其插手西藏事务的真实目的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后发制人的应对之策 |
一、“西藏永远是中国的西藏” |
二、“文章不做绝了” |
三、“就是要和平”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中国西藏叛乱的反应 |
一、美国的“战略沉默” |
二、苏联偏袒印度政府 |
三、其他国家的反应各有不同 |
四、“四分五裂”的国际社会加速中印关系恶化 |
第四节 中印边界形势的恶化 |
一、从周恩来尼赫鲁的信件外交看中印边界争端 |
二、朗久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印第一次武装冲突 |
三、空喀山口事件 |
四、毛泽东建议中印“全线后撤十公里” |
小结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特点 |
第一节 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两个趋势 |
一、友好合作的趋势 |
二、紧张对抗的趋势 |
三、中印关系的平衡机制 |
第二节 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
一、中印两国地缘政治属性差异巨大 |
二、历史经验对中印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影响 |
三、地缘政治竞争是中印关系脆弱的根本原因 |
四、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增加了中印关系变数 |
第三节 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非结构性因素 |
一、印度派别林立的政党政治是制约中印友好的重要因素 |
二、意识形态分歧是中印战略互信的障碍 |
结语 |
一、地缘因素对中印两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影响 |
二、中印地缘竞争:从喜马拉雅山到印度洋 |
三、21世纪中印地缘竞争将是全方位的 |
中印关系大事记(1947~1959)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现有资料状况 |
1.2.2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中印建交到友好合作时期毛泽东对中印关系的基本立场(1949—1959) |
2.1 毛泽东关于中印建交原则的观点(1949—1951) |
2.1.1 先谈判后建交 |
2.1.2 毛泽东关于中印关系重要性的论述 |
2.2 1951 —1959 年毛泽东对中印关系的态度 |
2.2.1 毛泽东高度评价印度和中印关系 |
2.2.2 毛泽东对印度在朝鲜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评价 |
2.2.3 中印共同提出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3 毛泽东对印度干涉西藏事务的立场(1949—1959) |
2.3.1 中印在西藏问题上的龃龉 |
2.3.2 毛泽东关于西藏问题的立场及指示 |
第3章 中印关系恶化时期毛泽东对中印关系的态度(1959—1962) |
3.1 毛泽东对印度与西藏叛乱关系的基本判断 |
3.1.1 印度在西藏叛乱前后的表现 |
3.1.2 毛泽东处理西藏叛乱问题的基本策略及中印关系的转折 |
3.2 毛泽东关于中印领土争端的基本立场 |
3.2.1 关于中印边界的分歧 |
3.2.2 尼赫鲁正式向中方提出领土要求 |
3.2.3 毛泽东处理中印领土争端的基本策略 |
3.3 毛泽东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基本立场 |
3.3.1 毛泽东对中印边界冲突的评论与部署 |
3.3.2 1960 年中印两国总理会晤 |
3.4 毛泽东关于中印边界战争的评述与部署 |
3.4.1 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对印的基本策略 |
3.4.2 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战争的部署 |
3.4.3 战后毛泽东关于中印边界战争的评论 |
第4章 中巴建交到相互试探阶段毛泽东对中巴关系的基本立场(1949—1962) |
4.1 毛泽东对中巴建交的基本看法 |
4.1.1 印度对中巴关系的“无意识推动” |
4.1.2 毛泽东关于中巴关系的政策考虑以及中巴建交 |
4.2 中巴关系的曲折发展 |
4.2.1 巴基斯坦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与毛泽东的相关评述 |
4.2.2 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和巴格达条约及毛泽东的相关评述 |
4.3 中巴关系的转折 |
4.3.1 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剧变的判断 |
4.3.2 毛泽东对中巴解决边界争议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巴关系转折 |
第5章 毛泽东与中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962—1976) |
5.1 毛泽东关于1965 年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基本立场 |
5.1.1 毛泽东对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评述 |
5.1.2 毛泽东对战后中巴关系的考虑以及中巴关系的发展 |
5.2 毛泽东关于1971 年印巴第三次战争的基本立场 |
5.2.1 毛泽东关于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评述 |
5.2.2 毛泽东对战后中巴关系的态度以及中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
1.1.1 “曼荼罗”理论 |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
1.2.1 印度中心论 |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
1.3.3 “古杰拉尔主义” |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
3.1.2 核心利益关切 |
3.1.3 路径选择 |
3.1.4 效用评估 |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
3.2.2 核心利益关切 |
3.2.3 路径选择 |
3.2.4 效用评估 |
3.3 西向——“西联”政策 |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
3.3.2 核心利益关切 |
3.3.3 路径选择 |
3.3.4 效用评估 |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
3.4.2 核心利益关切 |
3.4.3 路径选择 |
3.4.4 效用评估 |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
3.5.2 核心利益关切 |
3.5.3 路径选择 |
3.5.4 效用评估 |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
1. 地缘政治的概念 |
2.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
3. 新地缘政治理论 |
4. 传统地缘政治与新地缘政治的联系和区别 |
(1) 传统地缘政治与新地缘政治的联系 |
(2) 传统地缘政治与新地缘政治的区别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一、中印地缘政治关系现状 |
(一) 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
1.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
2. 印度的地缘政治环境 |
(二) 两国的地缘政治关系现状 |
二、传统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印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 双边地缘政治因素 |
1. 历史遗留问题 |
(1) 两国边界领土争端 |
(2) 印度对西藏和达赖集团的双重态度 |
2. 观念问题 |
(1) 印度的"中国安全威胁论"问题 |
(2) 印度的"中国经济威胁论"问题 |
3. 中印共同崛起所产生的竞争与碰撞 |
(1) 多领域的竞争 |
(2) 地区战略利益的碰撞 |
(二) 区域性地缘政治因素 |
1. 南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
(1) 克什米尔争端 |
(2) 印巴安全两难与中印关系 |
2. 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
3.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印关系 |
(三) 全球性大国地缘政治因素 |
1. 美国与中印关系 |
2. 俄罗斯与中印关系 |
3. 日本与中印关系 |
三、新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印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
(一) 中印共同寻求稳定的发展环境 |
(二) 中印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空间巨大 |
1. 经济合作 |
(1) 两国经济互补性强 |
(2) 两国筹备建立自由贸易区 |
2. 文化交流 |
(三) 中印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加深 |
1. 合力应对"三股势力" |
2. 联合打击跨国犯罪 |
四、新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印关系的发展对策 |
(一)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1. 合理解决中印边界争端 |
2. 妥当处理西藏问题和达赖问题 |
(二) 发展新型双边关系 |
1. 发展政治军事领域的合作 |
(1) 扩大政府间交流 |
(2) 开展军事合作 |
2. 深化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 |
(1) 加速发展贸易往来 |
(2) 积极推进能源合作 |
3. 加强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 |
(1) 深入开展文化交流 |
(2) 积极推进科技合作 |
(三) 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
1. 协调印度、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 |
2. 协调印度、中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
3. 协调印度、中国、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 |
4. 协调印度、中国、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7)边界变移、认知差异与中印边界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
二、印度的边界政策及考量 |
三、中印两国对于边界问题的认知差异 |
(一)1954中印协定与边界问题 |
(二)对麦克马洪线的认知 |
(三)印度前进政策的推行及认知 |
结语 |
(8)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
(一) 英国和俄国对中国西藏的争夺与侵略 |
(二) 印度对中国边界领土的蚕食和中印边界冲突 |
二、中印关系与中印边界谈判的进展 |
(一) 20世纪80-90年代的谈判 |
(二) 21世纪初期的谈判 |
(三) 边界谈判进展评估 |
三、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障碍 |
(一) 国家荣誉 |
(二) 国家安全 |
结论 |
(9)错误知觉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创新之处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
第2章 概念厘定 |
2.1 知觉概念的界定 |
2.2 错误知觉概念的界定 |
2.2.1 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概念 |
2.2.2 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及类型 |
第3章 中印边界争端 |
3.1 中印争议边界概况 |
3.1.1 中印东段争议边界 |
3.1.2 中印中段争议边界 |
3.1.3 中印西段争议边界 |
3.2 1949-1962 年间的中印边界争端 |
3.2.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边界争端开始 |
3.2.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边界冲突升级 |
第4章 中印边界认识的鸿沟和双向解读 |
4.1 中印对边界的认识差异 |
4.2 错误知觉视角下的双向解读 |
4.2.1 中国对印度的解读 |
4.2.2 印度对中国的解读 |
第5章 加强互信,和平解决边界争端 |
5.1 正确认识历史真相,消除边界误解 |
5.2 增强双边军事互信,健全军事领域内的信任措施机制 |
5.3 深化和扩大双边交流,建立非军事领域内的信任措施机制 |
5.3.1 加强两国政治对话和合作,增强政治互信水平 |
5.3.2 加强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5.3.3 加强中印文化交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一章 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
一、中印东段边界问题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
二、中印西段边界问题及“约翰逊线”的由来 |
第二章 边界冲突与中印边界战争 |
一、中印边界冲突 |
1、西藏解放后的中印边界冲突 |
2、边界冲突进一步发展 |
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 |
1、边界冲突的升级 |
2、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
三、中印边界战争产生的原因 |
1、印度继承“历史边界”划分并插手西藏事务 |
2、中苏矛盾致使苏联站在印度一边 |
3、美英对印度的支持 |
4、中国国内外形势影响 |
四、中印边界战争的反思 |
第三章 1962年战后边界问题的进展态势 |
一、中印边界谈判的僵持 |
1、1969年后中印边界问题谈判的启动与僵持 |
2、中印边界谈判的转折 |
二、冷战结束后边界问题的进展态势 |
1、中印边界谈判进展缓慢 |
2、印度在边界地区强化军事和行政控制 |
三、中印边界政策主张 |
1. 印度边界政策的转变 |
2. 中国对中印边界的一贯政策 |
第四章 中印边界问题的症结和展望 |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症结 |
1. 中印的边界主张未能达成一致 |
2. 中印双方互不信任 |
3. 中印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战略立场不同 |
二、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展望 |
1. 继续推进谈判,寻求共识,增进互信 |
2. 增强自身实力,做好应对准备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中印边界谈判大事记 |
附录二 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印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及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J]. 李涛,张秋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研究[D]. 张长江.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建国以来毛泽东关于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关系的论述研究[D]. 岳钰雯. 天津大学, 2018(07)
- [4]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21世纪以来的中印边界研究述评[J]. 张永攀. 中国边疆学, 2016(01)
- [6]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陈小芳. 湖北大学, 2016(06)
- [7]边界变移、认知差异与中印边界战争[J]. 刘红良. 南亚研究季刊, 2015(04)
- [8]中印边界问题和平解决前景展望[J]. 左伟尘.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4(02)
- [9]错误知觉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端探析[D]. 朱婷. 湘潭大学, 2014(03)
- [10]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展望[D]. 张志亚.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