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队医院实施科研受试者补偿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慧,黄凯琪,张琪,彭亮[1](2021)在《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其治疗方法的发展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期望。然而,随着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伦理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使我国监督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督和研究机构内部管理规范的措施,为有效推进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有序、规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段培[2](2020)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以育龄期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其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循证检索,获得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的最佳证据。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旨在加强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增强LN患者妊娠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患者计划妊娠比例、降低或消除疾病活动时妊娠、药物使用不当、避孕工具不可靠、疾病管理不当等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以期减少LN患者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在第一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狼疮性肾炎门诊及慢性肾脏病妊娠门诊就诊的170名育龄期LN女性患者。使用自制育龄期LN女性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育龄期LN女性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知信行”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以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知信行”总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在循证阶段,使用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医师协会期刊俱乐部(ACP journal club)、国际指南图书馆、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医脉通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自建库至2019年5月涉及LN患者妊娠管理的所有文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专家共识、专家意见及系统评价”。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经课题组进一步讨论,制定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初稿。选取来自成都、南京、上海、苏州等7个地区肾脏/妇女生殖健康领域具有有较高学术水平18位专家。通过纸质或电子方式分发咨询问卷,请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打分并提出的修改意见。通过2轮函询,根据专家对各指标提出的意见,筛选指标重要性评分≥3.5分,且变异系数<0.25的指标。专家提出质疑、删除、增加的条目,经课题组讨论共同决定是否保留、修改或删除。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频数、均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以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并进行显着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主成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权重。研究结果在现场调查中,共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知信行”总得分的平均得分76.35±8.83分,知识维度平均得分39.22±3.52分,信念维度平均得分28.81±5.37分,行为维度平均得分8.32±1.58分。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现居住地、家庭月收入、生育情况、是否打算生育、咨询过医生或接受过专业指导的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总得分具有显着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咨询过医生或接受过专业指导的患者总分较高,现居住地为农村或城镇,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及生育一子的患者总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阶段,共纳入34篇文献,其中最佳实践信息(册)2篇,临床决策4篇,指南8篇,系统评价14篇,专家共识/推荐意见6篇。对临床决策、最佳实践证据所依据的20篇原始文献及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汇总。总结孕前风险评估(一般风险因素、孕产因素、疾病病情、实验室检查)、避孕指导、用药指导、行为干预共29项最佳证据。通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形成狼疮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第1轮函询发放问卷18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有效回收率为94.4%。第2轮函询发放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38、0829,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48、0.536,显着性检验结果P<0.001。结论目前育龄期LN女性患者对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咨询医生及采用有效避孕措施等妊娠风险管理行为实施率较低。但患者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信念,愿意了解疾病知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本研究构建的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是基于循证检索及专家函询,符合我国国情,且专家意见较为集中,协调程度好,可为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的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此外,方案转化到临床应用还存环境、人员、时间等制衡因素,建议临床应用该方案时,应进行卫生学评估,充分考虑到医院环境、医护人员条件、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意愿。
常翰玉[3](2020)在《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发展和监管历程,明确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模式及体系,主要包括监管依据、主体、客体、程序和内容等,总结监管成效及问题,并在借鉴典型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的对策。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与干细胞发展和监管相关的政策,专题搜集、整理干细胞临床研究发展和监管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了解国内外干细胞临床研究发展和监管现状;邀请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方,包括医疗机构科研、伦理、质控、管理等人员,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学者,通过深入访谈、专题座谈等形式,了解干细胞临床研究开展和监管现状、成效、问题及改善建议;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医疗机构干细胞临床研究过程、条件等。结果:1.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正快速发展,回顾过往,干细胞临床研究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和波折,尤其在监管方面:2008年及以前,我国监管环境比较宽松,各类机构争相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出现了较多乱象,部分机构开展不规范应用,引起了国际、社会方面的批评;2009年开始,国家收紧监管,将自体干细胞按“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允许通过审核的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应用,但直到2015年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准入审批,也没有任何机构获准开展自体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和《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在2015和2017年的出台,干细胞监管归口得到明确,监管进入规范化阶段,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和项目有序推进、新药临床试验重新受理,而且国家对干细胞研究加大投入,各类重大载体快速建立和发展。2.随着对干细胞监管归口的明确,目前我国采用双轨制监管模式:即作为医疗技术向卫生健康部门申报备案,也作为药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上市。前者主要由医疗机构发起,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目前尚未明确应用转化,不能收费;后者主要由医药企业发起,以产品上市为主要目的。3.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体系逐渐完善,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和地方职责进一步明确,国家及地方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开展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及人员的相关资质、要求等进一步细化,相关行业组织也深度参与监管标准制定和具体监管过程。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政策、行业标准、伦理要求等正加快出台,监管的规范依据、政策体系正不断完善。4.综合来看,我国对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监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医疗机构项目开展规范性较强,积极性较高,研究项目正快速增长,这也推进着我国干细胞领域的高速发展。但目前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还存在较多问题:干细胞临床研究发展与需求不平衡,监管模式内部仍缺乏有效衔接,监管依据缺乏效力和可操作性,监管主体权责不清、监管能力不足,监管客体覆盖范围不全面,监管过程缺乏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管理,项目备案审批效率低、缺少配套支持和社会监督。结论:双轨制监管模式和多部门、多层级、多方监管体系促进了干细胞临床研究快速发展,但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建议我国加强国家层面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监管部门成立职责明晰的独立或合作的审评部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细则,建立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和评审意见层级反馈制度,明确监管模式内部衔接与转化路径,完善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保障措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量,增设第三方干细胞制剂质量复核检验机构,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监管,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
裴立东[4](2018)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医疗建筑作为医学行为和医疗活动的载体,其发展和演进最为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医学模式的转变。转化医学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建筑分支类型,萌芽于2000年代末,其出现也是受到了近年兴起的转化医学模式的影响。建筑作为行为载体,其发展会滞后于所承载的职能活动,因此从转化医学模式的内在需求入手,揭示转化医学活动所适应的载体功能空间体系,成为了建筑学领域所应承担的课题。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转化医学中心承载内容的现行模式研究,以及与转化医学中心相关建筑设计研究的内容,明确了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并据此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方向和着眼点,即转化医学中心的功能要素组成、功能关系判定和功能体系构建。上述三项内容既是独立的研究点,又存在由点及面的层层递进关系。同时,根据转化医学中心建筑本体的解析,挖掘出功能研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并以此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核心研究内容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转化医学专家与转化医疗建筑设计专家的访谈与问卷,是本研究论据支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相关专家的行为体验、实践经验和设计感悟,寻求对转化医学中心建筑功能要素的有效把控,以及对要素之间衔接关系的总体判断。这在转化医学中心建筑兴建初期,设计理论尚无明确标准的情况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些信息和数据,一方面能够对转化医学中心功能要素的采集和推导进行必要的修正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生成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序列,参与功能要素关联度的计算,为最终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提供量化参考。转化医学中心功能要素采集、功能关系判定和功能体系构建,是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研究过程,功能要素采集为功能关系判定提供基本因子,功能关系又成为功能体系构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对转化医学中心建筑案例、转化医学模式的分析,采集、推导功能要素项,并以相关专家的评判对其进行修正和优化;同时根据后续功能关系研究的需求,确定影响功能要素关系的各项因素,形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需的因子序列。其次,将调研数据对应带入因子序列,生成原始数据序列集合,并选取适当的无量纲处理方法将数据序列无量纲化;进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模型公式计算出功能要素间的影响因素关联度,并带入初始的评分数值,得出功能要素在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关联数值。最后,参考功能关系判定的综合关联值及其优先级划分,构建各类职能组团(相同职能组团、相近职能组团、不同职能组团以及特殊功能要素)的分项功能结构关系,并根据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理念,以及转化医学流程所包含的环节,具体划分出必需型功能要素、联合型功能要素和外延拓展型功能要素,构建出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的简单模式、复合模式与全面模式,完善转化医学中心建筑设计理论,指导实际项目建设。
罗跃全[5](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邓杰[6](2018)在《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护士工作满意度一直以来都是护理行业被广泛探讨的问题,尤其在近年来人们越发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工作者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护理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一项特殊的服务性工作,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与病人满意度、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以往研究表明,护士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已成为国际范围内面临的难题,而造成护士低满意度的原因大多是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高工作负荷、付出-回报不成正比引起对薪酬不满、行业前景狭窄等等。本研究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合同制以及“二孩政策”开放等背景下从护理人力资源、护士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对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探讨。研究目的:(1)描述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现状;(2)分析影响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研究方法: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调查法,了解当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本研究的定性和定量调查提供指导;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内五家三甲综合医院共5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满意度测量采用卡劳斯克/米勒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自行设计访谈提纲对各医院护理部负责人和部分科室负责人、在岗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调查获得数据资料录入EpiData3.1,并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的结果,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结果进行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所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结果:(1)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3.44±0.47,高于MMSS量表3.03分的工作满意最低指标,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与同事的关系(4.09±0.65)、最低的维度为家庭与工作平衡(3.02±0.6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医院类型、用工性质、职务、职称和科室护士的总体满意度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状况和学历程度的护士在所有维度得分的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年限与排班(P=0.004)、对工作的控制与责任(P=0.003)两个维度的满意度均呈显着正相关;(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式护士的工作平均满意度显着高于合同护士,普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显着高于其他类型医院,职务越高的护士满意度也越高。结论: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相对较高,医院类型、用工性质和职务是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影响,此次调查中福利待遇维度的满意度水平相比以往有较大提升。目前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亟待改善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力资源的匮乏、不同编制护士的待遇差距以及护士职业教育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及政策(如做好护理职业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扩充护理人力资源等)、医院管理(如改善医院自评体系、指导支持护理人员科研工作、有序引导二胎生育、降低单位编制影响等)和护士个人(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认真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等三个层面为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提出了建议。
孙爱军[7](2017)在《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评估,作为科技评估的一种形式,能够科学地和客观地反映临床研究课题是否按照研究方案执行及其执行水平,进而发现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更正、调整,确保研究质量。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和“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构建了适合于中医临床研究的第三方质控评估指标(外控评估指标),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实践证明,上述评估指标对保证中医临床研究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质控(外控)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一些中医临床研究课题,如果未设立质控专项经费进行第三方质控,则可能会由于监管的缺失,造成临床研究的质量无法得到应该有的保证。而作为中医院临床研究主管的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从医院内部加强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科研管理和质量控制,以保证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构建适用于医院内部管理(内控管理)的质控体系。经过文献检索,目前尚无供科研管理部门使用的,对临床研究质量进行内控管理的量化评估指标。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具有科研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双重特点,直接使用为第三方质控所构建的量化评估指标具有不适用性。因此构建适用于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针对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内控评估指标是有必要的。1研究目的1.1在前期中医临床研究外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的特点,构建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实现对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量化评估,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内控管理提供新的方法。1.2结合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发一个以质量控制与质量量化评估相关业务为核心的网络化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控制的远程、实时监管,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和质量控制效率。1.3将构建的内控评估指标,结合质量监督管理平台,通过实例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内控管理中,探讨两者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研究方法2.1依据前期研究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对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特点的分析,通过核心小组讨论初步确定内控评估指标的要素层的组成和指标层的组成,但未确定各个要素包含哪些指标。2.2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归纳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对内控评估指标归属要素的意见,并通过频数优势法对专家意见进行筛选(至少50%以上的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同意作为入选所属要素的基本条件),构建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专业模型(多维结构模型)。2.3对“中医防治慢病临床研究”项目的课题进行质控检查,采集运用统计学方法所需要的建模数据。2.4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MultidimensionalItem Response Theory,MIRT)的多维广义分部评分模型(Multidimensional Generalized Partial Credit Model,MGPCM),借助评估指标的区分度参数,从整体上和每个维度(要素)上,逐层对内控评估指标进行筛选,对内控评估指标的结构和组成做进一步的调整,初步确定内控评估指标的理论模型。2.5将初步确定的内控评估指标的理论模型,采用经典测量理论的信度、效度,来评价内控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评价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α);效度评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的验证性二阶因子模型(Second-order Latent Variable Model,SLVM)统计学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和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参数估计的显着性检验;并且通过模型拟合检验,对数据和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验证。2.6将经过信度和效度验证后的内控评估指标,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进行第二轮专家调查,从而最终确定内控评估指标及其主观权重。2.7将最终确定的内控评估指标,推广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3个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质量进行内控评估。得分采用主观权重加权求和方法,对其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分析。3研究结果3.1经过核心小组讨论初步形成了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估评指标,包括1个目标(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4个要素(方案的依从性评估、研究记录质量评估、受试者权益保护评估和课题内部运行管理评估),13个指标(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按照纳/排标准入组受试者、干预措施应用符合研究方案、干预措施记录的完整准确性、病例记录报告表(Caes Report Form,CRF)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的记录与分析、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签署完整规范性、规定时间窗内的到诊率、研究进度、质量控制、研究经费的合理使用、受试者真实性核实)。3.2第一轮专家咨询确定上述13个指标作为内控评估指标,并且根据科研管理专家对内控评估指标要素层的选择,归纳和筛选出8个内控评估指标具有多维度,即8个内控评估指标可以归属于两个不同的要素,这8个指标分别为:按照纳/排标准入组受试者、AE/SAE的记录与分析、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签署完整规范性、规定时间窗内的到诊率、研究进度、质量控制、受试者真实性核实。基于此得出内控评估指标专业模型(多维结构模型)。3.3本研究建模数据的采集涉及28个中医临床研究课题,内控评估人员依据《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表》对每个临床研究课题的质量分别评分,最终获得168份质控数据。3.4全部课题受试者真实性均得到核实,指标“受试者真实性核实”执行良好,经过核心小组讨论,本指标不进行量化评估,仅作为内控量化评估的前提,即在真实性核实的基础上,再进行内控的量化评估。应用MIRT对内控评估多维结构模型其余12个指标进行筛选,通过区分度参数从模型整体结构和每个要素层面对指标逐层进行筛选,获得2个内控评估指标理论模型。3.5应用Cronbach α和SEM-SLVM,从评估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的有效性方面,对2个内控评估指标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6,基本可以接受。但是其中一种结构要素层的内部一致性检验为负值,剔除该结构,保留一种内控评估指标模型,其要素层内部一致性非负;其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评估指标与要素之间的载荷系数、评估要素与目标层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着非零;且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为0.812,接近0.9,增量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均接近0.6,模型拟合未达到最优,但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3.6通过第二轮专家咨询,确定内控评估指标的结构及主观权重,至此,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得到最终确定,包括1个目标(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4个要素,12个指标。其中,要素“方案的依从性评估”包括3个指标(研究设计方法的执行、按照纳/排标准入组受试者、干预措施应用符合研究方案);要素“研究记录质量评估”包括4个指标(干预措施记录的完整准确性、CRF记录完整准确规范性、知情同意书签署完整规范性、质量控制);要素“受试者权益保护评估”包括2个指标(伦理审查、AE/SAE的记录与分析)、要素“课题内部运行管理评估”包括3个指标(规定时间窗内的到诊率、研究进度、研究经费的合理使用)。3.7将内控评估指标,推广应用于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并借助其对13个临床课题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对质控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该平台实现了加载规范的质控清单和质控报告,使得质控更加规范;提供研究资料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研究进度、课题组质量控制情况的远程实时查看等功能。4研究结论4.1内控评估指标的筛选,是采用在专业筛选的基础上再联合MIRT筛选的方法,利用区分度参数从整体上和每个要素层面对内控评估指标逐层进行筛选,为中医临床研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4.2基于前期中医临床研究外控评估指标的研究基础和科研管理部门内控管理的特点,联合使用专业和统计学方法筛选指标,并且通过信度和效度的科学验证,构建了供中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使用的、针对中医临床研究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内控评估指标,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医临床研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4.3通过内控评估指标的实例应用,构建的中医临床研究内控评估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课题执行质量;实现不同课题、不同指标执行情况的客观比较;能直观展示影响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为课题评估及科研管理提供依据。4.4构建了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且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3个临床课题进行测试应用,初步验证了质量监督管理平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和质量控制效率。
田冬霞[8](2016)在《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文中提出随着人体研究全球化的勃兴,跨国人体研究中发展中国家人类受试者遭受滥用与剥削的隐忧引发社会关切。跨国人体研究具有三个特殊性:其一,跨国人体研究不一定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需要及优先性设定;其二,风险完全由发展中国家人类受试者承担;其三,研发成功产品可及性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备的人体研究法规及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引发了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医疗照顾之双重标准、知情同意实效性之质疑以及试验的公平受益等涉及剥削议题之持续二十多年的激战与论辩。当代北美生命伦理学者对于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探讨成果较为丰硕,本研究首先重点解读了其中五位重要代表人物的剥削观及立场。艾伦?沃特海默在粗略的剥削定义基础上,依据被剥削者是否受益区分伤害性剥削与互利性剥削;依据被剥削者同意与否划分同意式剥削与非同意式剥削,其认为应当禁止伤害性、非同意式剥削;然而,当跨国人体研究属于同意互利式剥削应得到允许。安吉拉?巴兰廷则对艾伦的结论进行限制,提供了一个以评估剥削强度的互利式交易分析框架,旨在探讨减少而非完全消除互利性交易中的剥削。詹妮弗?霍金斯基于批驳研究者义务之医学模型,认为研究者没有为受试者提供最佳医疗照顾的义务,仅具有一个好撒马利亚人之不完全义务。当未履行该义务时,构成了一种非伤害性剥削。安德鲁?西格尔基于康德主义,认为跨国人体研究存在三种剥削形式,其一,涉及破坏或干扰人类理性能力的剥削,即知情同意有效性相关的剥削;其二,对人格尊严贬损式剥削,通常源自于试验申办者与试验受试者之间贫富差距与权力上的不平等;其三,涉及到侵犯行善义务的剥削。第三种剥削是跨国人体研究中最为普遍的剥削形式,侵犯行善义务存在两种道德错误:剥削与冷漠。剥削表现为A对B的基本需要漠不关心的同时,利用B的不利处境进行交易并从中受益。有些跨国人体研究不仅对东道国民众紧迫健康需要无动于衷而且获益于这种不利处境时构成剥削。有些跨国人体研究虽未构成剥削但却冷漠对待东道国民众紧迫的健康需要。露丝?麦克林基于脆弱性的剥削观,对跨国人体研究中可能涉及剥削的五种代表性情况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在预防、减少和避免剥削中,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能动性的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北美学者观点的优势与限度进行了总体评判,虽然北美学者皆持非马克思主义的剥削观与程度不一的可允许剥削立场,其中最为极端的是沃特海默的立场。北美学者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聚焦微观分析,限于交换领域与交换正义等。本研究提出马克思式可允许剥削观:基于当前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在全面慎思考量下,允许为了公民更为重要的人权利益、满足国家健康需要的自愿互利式剥削。然而,解放全人类,追求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的批判精神与进取精神,消除剥削是必然目标。针对这一议题,本研究分析了北美学者们应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的解决思路及策略。伊曼纽尔等驳斥了合理可及性要求,诉诸宽泛利益观与发展中国家自主权,提出公平利益框架(公平利益、合作伙伴关系与透明性三原则);约翰?兰登教授则在对公平利益框架的精辟驳斥下,提出人类发展路径;安吉拉?巴兰廷重视与关切发展中国家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提出最大最小化原则与国际人体研究税的策略;涛慕思?博格基于全球正义理论的高度提出远见卓识的创新策略——健康影响力基金。这些见解启发我们,对于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本质是全球秩序不公正所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健康不平等的又一体现,需要寻求全球正义理论的指导。最后,从治理的视角出发,阐明跨国人体研究治理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内在联系,指出跨国人体研究治理的目标——跨国人体研究应当为全人类健康服务,而非仅为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及其富裕公民健康服务。以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之实践路径,迈向更为公平公正的跨国人体研究。
伍龙[9](2014)在《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给予公众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福音,但新医疗仪器、新药和新医疗技术等实验,严重侵害了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另外一方面,公众的维权意识迅速提升与医生传统角色意识日益发生摩擦,甚至激烈冲突,也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再者,医疗卫生机构已经意识到伦理管理缺乏,急需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生物学等学科整合,给予缓解医疗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所碰到的伦理问题以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根据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省、四川省等省、直辖市可查到有关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的调查和评价的文献资料,但针对广西的实证研究资料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广西南宁市范围内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得到初始资料并做分析,为后续研究很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研究目的该研究在搜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对医院伦理委员会机构负责人和医学伦理专家访谈,通过专家咨询设计出适合的问卷,并应用该调查工具对南宁市范围内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政策制定作参考。研究内容本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其中实证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情况;(2)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3)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南宁市三甲医院均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2.医院伦理委员会组织建设情况:委员人数为(13.82±4.58),委员高级职称(11.36±4.65),医学专业人员占79.1%,没有1家医院伦理委员会有专职的伦理学专家。3.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情况:各医院伦理委员会举行会议时间不同,主要进行研究项目伦理审查,100%有知情同意书,63.6%开展教育培训活动,45.5%开展交流活动,72.7%信息不公开,91.0%制定有章程,81.8%的委员会主任或秘书认为伦理委员会没有有效运行。4.医务人员都知道医院伦理委员会,91.6%接受过伦理相关培训,只有3.6%有伦理委员会经历,仅8.4%会主动向医院伦理委员会咨询。5.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较差,79.5%不知道医院伦理委员会。结论1.南宁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成立情况较好;组织成员建设有待合理化、科学化,缺少伦理相关工作者。2.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度比较规范,但有待完善。3.南宁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总体运行不良。4.医院伦理委员会需加强自身教育,且需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宣教,提升认知水平。
赵晓宇[10](2013)在《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军医疗保障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型的军队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军人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军现行医疗保障体制还存在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官兵就医不够方便,就医渠道相对单一,保障效能不够高,经费保障水平尚有差距,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服务监管需要加强等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美军医疗保障系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先进的军队医疗保障系统。美军医疗保障体系自19世纪70年代建立至今,也曾经暴露出许多不足与弊端,如20世纪50年代的医疗保障需求快速增长,医疗保障系统无法满足需求,以及90年代初的保障费用暴涨、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极端低下等,迫使美军医疗保障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持续推行新的医疗保障计划。美军先后推行了紧急产科和婴儿保健系统计划(EMIC)、武装部队民间医疗卫生系统计划(CHAMPUS)、CHAMPUS改革试点计划(CRI)等,最终探索出目前采用的相对完善的TRICARE医疗保障计划。近几年来,美军更加重视医疗保障改革的问题,专门成立了医疗保障改革专家组,每年对TRICARE系统的医疗保障项目进行评估,提出改革建议并制定未来规划,且很多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卫生经费,可为我军医疗保障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深化我军医疗保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着眼点,并以美军平时医疗保障改革中的热点、亮点为牵引,系统追踪最近几年来美军的平时医疗保障改革方案与措施,分析其改革动因并评价其成效,重点挖掘美军平时医疗保障系统在组织体制改革、医疗保障费用控制、药品保障管理、诊疗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军医疗保障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回顾梳理了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美军医疗保障理念、医疗保障对象结构、保障类型和个人付费的现状与变化趋势。美军医疗保障对象覆盖范围广,规模大,且呈现规模不断增加和老龄化的趋势。美军医疗保障类型发展相对稳定,但也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革,个人付费水平十几年来涨幅微小。第二部分研究了美军平时医疗保障组织管理体系及其改革。美军在国防部设立平时医疗保障的最高领导机构,建立了分工细化的职能管理机构,实施划区联勤保障。美军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军队医疗服务体系和地方医疗服务体系共同组成。目前美军正在进行区域一体化医疗保障模式改革的尝试与探索,且取得了节约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的实施效果。未来MHS组织体系改革方向很可能是:采用―组建国防卫生局,医疗机构仍归各军种管理‖的模式。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了美军诊疗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热点,主要包括初级保健模式、预防医学服务、伤病员康复保障、心理健康保障的现状及其改革动因、措施、效果与经验分析,以及牙科医疗服务现状和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措施研究。第四部分,系统研究了美军药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热点,主要研究了美军现行药品保障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分析了近年来美军在用药安全管理、药品经费控制和药学服务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效果及经验。第五部分,研究了美军平时医疗保障经费的来源、数量、分析了美军医疗保障经费不断增长的原因和经费控制措施,探讨了美军医疗保障经费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六部分,归纳总结了美军平时医疗保障改革经验,即保障理念与时俱进——需求导向;保障类型灵活多样——付费有别;保障体系重组优化——精简高效;保障程序简化便利——易于操作;改革措施依托科技——信息主导;保障经费稳步增长——合理控制。结合我军平时医疗保障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经验对我军的启示:转变医疗保障理念;优化军队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军队医疗保障措施;改进经费预算与管理。
二、军队医院实施科研受试者补偿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队医院实施科研受试者补偿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 |
1.1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政策 |
1.2 国际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的准则 |
2 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体系 |
2.1 国家层面 |
2.2 机构层面 |
3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应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的局限和不完善 |
3.2 机构内部制度亟待健全 |
3.3 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分担机制的缺乏 |
4 加强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4.2 健全机构内部机制,加强项目审查能力 |
4.3 建立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受试者权益 |
4.4 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法规培训,确保规范开展研究 |
(2)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2.研究目的 |
3.研究的理论基础 |
4.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育龄期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章 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 |
第一部分:LN 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主要特色 |
(三)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Ⅰ 知情同意书 |
附录Ⅱ 调查问卷 |
附录Ⅲ 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专家函询表 |
附录Ⅳ LN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专家函询表 |
附录Ⅴ 证据分级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价工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研究法 |
2.1.2 专家咨询法 |
2.1.3 现场调研 |
2.2 相关理论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3.1 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分析 |
3.1.1 干细胞临床研究 |
3.1.2 干细胞临床研究的风险 |
3.2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发展和监管历程 |
3.2.1 宽松监管阶段(1980年~2008年) |
3.2.2 监管收紧阶段(2009年~2014年) |
3.2.3 规范监管阶段(2015年~至今) |
3.3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现状 |
3.3.1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模式 |
3.3.2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体系 |
3.3.3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取得的成效 |
3.3.4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3.4 国际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经验借鉴 |
3.4.1 美国细胞类产品监管经验 |
3.4.2 日本再生医学产品监管经验 |
3.4.3 欧盟先进治疗产品监管经验 |
(四)对策与建议 |
4.1 卫生与药品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 |
4.2 成立职责明晰的独立或合作的审评部门 |
4.3 制定具有可执行和操作性的监管政策细则 |
4.4 明确初步的监管模式内部衔接与转化路径 |
4.5 建立基于风险或过程的分类分级管理机制 |
4.6 备案审评过程加强评审意见层级沟通反馈 |
4.7 增设第三方干细胞制剂质量复核检验机构 |
4.8 完善和强化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保障措施 |
4.9 加强干细胞政策科普,引导社会参与监管 |
(五)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和监管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社会需求与转化医学兴起 |
1.1.2 政府导向与建筑平台启建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转化医学中心 |
1.2.2 转化医学模式 |
1.2.3 相关医疗建筑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解析与理论框架建构 |
2.1 转化医学中心解析 |
2.1.1 现状分析 |
2.1.2 组织特征 |
2.1.3 现存问题 |
2.1.4 桎梏反思 |
2.2 转化医学模式解读 |
2.2.1 医学研究模式 |
2.2.2 职能构成模式 |
2.2.3 人员构成模式 |
2.3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2.3.1 上层理论 |
2.3.2 自身特性 |
2.3.3 计算步骤 |
2.3.4 模型公式 |
2.4 理论模型建构 |
2.4.1 研究内容的特征解析 |
2.4.2 理论方法适用性分析 |
2.4.3 理论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家访谈与调查问卷框架设计 |
3.1 价值定位 |
3.1.1 访谈的价值与意义 |
3.1.2 问卷的价值与意义 |
3.2 对象选择 |
3.2.1 调研对象类型 |
3.2.2 调研对象素质 |
3.2.3 调研对象数量 |
3.3 调研内容 |
3.3.1 访谈提纲预设 |
3.3.2 问卷内容设计 |
3.4 结果处理 |
3.4.1 访谈结果的整理归类 |
3.4.2 问卷数据的信效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要素采集及影响因素确定 |
4.1 功能要素特性与灰色原理 |
4.1.1 功能要素差异明显 |
4.1.2 功能要素数量众多 |
4.1.3 功能要素关系复杂 |
4.2 功能要素采集与验证整合 |
4.2.1 功能要素的灰白定位 |
4.2.2 从典型建筑案例采集 |
4.2.3 由转化医学模式推导 |
4.2.4 据专家访谈结果修正 |
4.3 理想模式与单项影响因素 |
4.3.1 参考序列与目标序列的映射 |
4.3.2 理想模式的定位 |
4.3.3 影响因素的提取 |
4.3.4 影响因素的筛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联数值计算及结果层级处理 |
5.1 因子序列集合的生成 |
5.1.1 功能要素与影响因素代号指定 |
5.1.2 无关联要素的判定与数据剔除 |
5.1.3 示例要素选取与因子序列生成 |
5.2 功能要素关联值计算 |
5.2.1 数据无量纲处理 |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 |
5.2.3 综合关联值计算 |
5.3 综合关联值层级处理 |
5.3.1 关联数值整理归类 |
5.3.2 小占比数据段合并 |
5.3.3 各段数据分析定位 |
5.3.4 关联数值层级划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功能分项结构及完整体系构建 |
6.1 相同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1.1 转化治疗与护理功能要素组群 |
6.1.2 基础研究与试验功能要素组群 |
6.1.3 其它少要素项的功能要素组群 |
6.2 相近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2.1 转化医疗功能要素组群 |
6.2.2 传统医疗功能要素组群 |
6.2.3 转化与传统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3 不同职能功能结构构建 |
6.3.1 医疗与非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3.2 各类型非医疗交叉功能要素组群 |
6.4 特殊要素功能结构构建 |
6.4.1 医疗服务向特殊功能要素组群 |
6.4.2 综合服务向特殊功能要素组群 |
6.5 功能体系整体模式构建 |
6.5.1 职能性质划分定位 |
6.5.2 功能体系简单模式 |
6.5.3 功能体系复合模式 |
6.5.4 功能体系全面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6)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护理人力资源是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 |
(二)薪酬制度改革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激励 |
(三)“二胎政策”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影响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及测量工具 |
(一)工作满意度内涵 |
(二)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
(三)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 |
四、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样本量的确定 |
(二)调查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调查工具和内容 |
(二)调查实施和质量控制 |
(三)数据分析 |
三、研究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
二、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 |
(一)各满意度水平的人数及百分比 |
(二)护士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及各维度得分 |
三、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不同研究对象满意度水平比较 |
(二)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 |
(三)护士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四、定性访谈结果 第四章 讨论及建议 |
一、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
二、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一)医院类型 |
(二)用工性质 |
(三)护士职务 |
三、建议 |
(一)社会及政策层面 |
(二)医院管理层面 |
(三)护士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7)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国内外临床研究质量控制及中医内控管理现状 |
1 国内外临床研究质量监管模式现状 |
1.1 监查委员会质量监管 |
1.2 多委员会协同质量监管 |
1.3 聘请商业性的科研机构和组织监管 |
1.4 委托专业的学术性组织进行质量监管 |
1.5 多种监管方式相互结合 |
2 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监管现状 |
3 内控管理的定义、职能、特点及现状 |
3.1 内控管理的定义及其主要职能 |
3.2 内控管理的特点 |
3.3 内控管理的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及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 |
1 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 |
1.1 专业筛选 |
1.2 统计筛选 |
2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 |
2.1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 |
2.2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参数估计 |
2.3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在医学上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及应用部分 |
前言 |
研究一 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1 内控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 |
2 建模数据的采集 |
3 内控评估指标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4 内控评估指标的结构及主观权重的确立 |
结果 |
1 专家调查结果 |
2 建模数据采集情况 |
3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指标 |
4 内控评估指标模型信度和效度检验 |
5 内控评估指标的结构及主观权重的确定 |
讨论 |
1 内控评估指标与外控评估指标的比较分析 |
2 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 |
3 数理统计方法的结果分析 |
研究二 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监督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
1 系统平台的设计 |
1.1 平台设计目标 |
1.2 系统平台的特点 |
2 系统平台的构架 |
2.1 系统平台的网络构架 |
2.2 系统平台总体构架 |
2.3 系统平台模块构架 |
3 系统平台功能实现 |
3.1 加载规范的质控清单和质控报告,课题组的质控更加规范 |
3.2 研究资料的电子化管理 |
3.3 研究进度的远程查看 |
3.4 科研管理部门全程内控管理 |
3.5 检查结果的展示、发送和导出 |
4 实例应用 |
4.1 课题的基本情况 |
4.2 课题得分及排名情况 |
4.3 结果及分析 |
5 讨论 |
5.1 内控评估指标的推广与应用分析 |
5.2 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的措施 |
5.3 质控平台的应用分析 |
总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第二轮专家咨询确定的12个内控评估指标的解释及评分标准 |
附录2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3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4 本研究多维项目反应理论R软件程序代码 |
附录5 本研究结构效度检验采用的R软件程序代码 |
附件 |
(8)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人体研究全球化的兴起与剥削的隐忧 |
二、跨国人体研究伦理审视之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核心术语的界定与研究主题 |
一、相关核心术语的界定 |
二、研究主题之限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评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
二、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 |
第一章 人体研究伦理学、基本原则与历史教训 |
第一节 人体研究伦理学与伦理理论 |
第二节 人体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人体试验黑暗史与历史教训 |
第四节 人体研究的国际和国家伦理准则 |
第二章 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激战与论辩 |
第一节 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的背景:三个国外经典案例 |
案例一:预防母婴HIV传播的短期AZT随机对照试验 |
案例二:甲型肝炎灭活疫苗贺福立适(Havrix)试验 |
案例三:玻利维亚Surfaxin试验 |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分期 |
一、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 |
二、临床试验的分期 |
第三节 跨国人体研究的特殊性与伦理问题 |
一、跨国人体研究的特殊性 |
二、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北美学者的剥削观与立场 |
第一节 艾伦?沃特海默的剥削观与可允许剥削立场 |
一、剥削理论的真值条件与可允许剥削原则 |
二、国际临床试验中剥削问题的分析 |
三、对艾伦?沃特海默剥削观的评判 |
第二节 安吉拉?巴兰廷的剥削观:互利性剥削分析框架 |
一、互利性剥削分析框架 |
二、互利性剥削框架模型的应用与立场 |
三、对安吉拉?巴兰廷剥削观的评价 |
第三节 詹妮弗?霍金斯的剥削观:研究者好撒马利亚人之义务视角 |
一、詹妮弗?霍金斯剥削观的论证思路 |
二、对詹妮弗?霍金斯剥削观的评价 |
第四节 安德鲁?西格尔的剥削观:康德主义之行善义务的视角 |
一、康德式的剥削观与跨国人体研究中的三种剥削形式 |
二、行善与跨国人体研究 |
三、对安德鲁?西格尔的剥削观的评判 |
第五节 露丝?麦克林的剥削观:基于脆弱性剥削观与避免剥削立场 |
一、基于脆弱性的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观 |
二、跨国人体研究可能存在剥削的五种代表性情形 |
三、对露丝?麦克林剥削观的评价 |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北美学者的剥削观:总体评判 |
一、北美学者的剥削观及立场的共同点与理论价值 |
二、当代北美学者剥削观的局限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
第四章 在不公正的世界公平地实施跨国人体研究 |
第一节 基于驳斥合理可及性:公平利益框架 |
一、公平利益框架提出的缘由:合理可及性的问题 |
二、公平利益框架模型与泰国甲肝疫苗案例分析 |
三、对公平利益框架理论的评判 |
第二节 基于矫正正义:人类发展路径 |
一、人类发展路径的提出:对公平利益框架的激烈驳斥 |
二、人类发展路径的内容与应用 |
三、对人类发展路径的评判 |
第三节 罗尔斯式最大最小化原则之进路:国际人体研究税 |
一、最大最小化原则的内涵与辩护 |
二、最大最小化原则的实现措施——国际人体研究税 |
三、对最大最小化进路的评判 |
第四节 博格的全球正义理论视角:健康影响力基金 |
一、博格论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争论 |
二、跨国人体研究“道德悖论”的解决方案:健康影响力基金 |
三、对健康影响力基金的评述 |
第五节 跨国人体研究伦理争论:寻求全球正义理论的指导 |
一、当前跨国人体研究关于正义论争的混淆与历史发展 |
二、超越国际伦理指南:全球正义理论的审视 |
第五章 走向更公平正义的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的视角 |
第一节 全球健康治理与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 |
一、全球健康治理的兴起 |
二、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 |
第二节 在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规制方面:知识支持与制度支撑 |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研究伦理能力建设提供知识支持 |
二、发展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能力的战略行动:SIDCER认证 |
三、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协作平台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药物可及性:治理历程、典型案例与意义 |
一、发展中国家药物可及性:治理历程 |
二、南非医药专利争端案件与多哈宣言:示范意义 |
三、第三类疾病药物研发与治理的特定方法:伙伴关系的意义 |
第四节 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
一、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
二、跨国人体研究全球治理的应对策略 |
第六章 走向更公平正义的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的视角 |
第一节 国家健康治理与跨国人体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
一、国家健康治理与健康中国2020战略 |
二、我国医药科研优先性的设定与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的目标 |
第二节 完善规制跨国人体研究的相关制度与机制 |
一、我国人体研究规范运作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局限 |
二、改进我国人体研究规范运作监管体系的建议 |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当前我国对跨国人体研究的伦理审查体系 |
一、我国伦理委员会运作与建设现状 |
二、提升跨国人体研究伦理审查实效性的建议 |
第四节 跨国人体研究的多元治理与国家治理及全球治理的互动 |
一、推动我国跨国人体研究“单中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型 |
二、跨国人体研究: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相互促进 |
结语:迈向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跨国人体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后记 |
(9)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1.1 医院伦理委员会概念界定 |
1.2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组织 |
1.2.1 宗旨 |
1.2.2 任务 |
1.2.3 人员组成 |
1.2.4 认证 |
1.3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功能 |
1.3.1 教育与培训功能 |
1.3.2 咨询与建议功能 |
1.3.3 政策研究功能 |
1.3.4 伦理审查与监督功能 |
1.4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管理机制与工作程序 |
1.4.1 管理机制 |
1.4.2 工作程序 |
2 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研究结果 |
2.4.1 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状况调查结果 |
2.4.2 医务人员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 |
2.4.3 患者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情况 |
2.5 讨论 |
2.5.1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总体情况 |
2.5.2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3 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3 医院伦理委员会规范化运行的对策 |
3.1 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人才队伍建设 |
3.2 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度 |
3.2.1 完善会议制度 |
3.2.2 充分发挥医院伦理委员会功能 |
3.2.3 加快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 |
3.2.4 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
3.2.5 完善监管机制 |
3.2.6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3.3 加强医院伦理委员会教育、普及伦理知识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选题依据 |
(一) 医疗保障改革是我军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
(二) 美军在医疗保障改革方面具有丰富的先进经验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技术路线 |
六、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七、 创新点 |
第一部分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基础研究 |
一、 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 |
(一) 1884 年以前军队医疗保障只服务军人 |
(二) 1884 年之后军队医疗保障扩大到军人家属 |
(三) CHAMPUS 时代的医疗保障 |
(四) TRICARE 酝酿期 |
(五) TRICARE 的诞生 |
(六) TRICARE 的优化 |
二、 医疗保障理念的发展 |
(一) 定位于“部队健康全面保护” |
(二) 满足军队卫生系统转型需求 |
(三) 实现军队卫生系统的四重目标 |
(四) 强调“部队全面强健” |
(五) 由“医疗保障”向“健康促进”转变 |
三、 保障对象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
(一) 保障对象结构与规模 |
(二) 保障对象规模变化趋势 |
(三) 保障对象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
四、 平时医疗保障类型与个人付费 |
(一) 根据需求提供多种保障类型 |
(二) 根据身份和保障类型确定个人付费 |
五、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组织体系及其改革 |
一、 医疗保障管理体系现状与特点 |
(一) 在国防部设立平时医疗保障的最高领导机构 |
(二) 建立分工细化的职能管理机构 |
(三) 实施划区联勤保障 |
二、 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 |
(一) 军队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
(二) 地方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
三、 区域保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区域保障模式形成的动因 |
(二) 区域医疗保障模式的运行与管理 |
(三) 区域保障模式的运行效果与经验分析 |
四、 组织体系改革发展趋势 |
(一) 医疗保障组织体系处于不断调整中 |
(二) 根据现实需求进行模式选择评估 |
(三) 未来可能的组织体制改革模式选择 |
五、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美军诊疗制度及其改革 |
一、 初级保健模式改革进展 |
(一) 改革背景与动因 |
(二) 改革进展与特点 |
(三) 改革前景分析 |
二、 预防医学服务进展 |
(一) 发展现状与改革动因 |
(二) 改革措施与进展 |
(三) 经验分析与启示 |
三、 伤病员康复保障进展 |
(一) 发展现状与特点 |
(二) 改革动因与进展 |
(三) 经验分析与启示 |
四、 心理健康保障现状与进展 |
(一) 保障现状及特点 |
(二) 改革动因分析 |
(三) 改革措施与进展 |
(四) 经验分析与启示 |
五、 牙科医疗服务现状与特点 |
(一) 牙科大队统一负责全军牙科服务管理 |
(二) 各军种分别建立独立的牙科管理体系 |
(三) 保障内容覆盖牙科检查、预防与治疗 |
(四) 制定适合不同人员的牙科保障计划 |
六、 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措施与效果 |
(一) 利用网上资源提供就医便利 |
(二) 推行医疗承诺书 |
(三) 为伤病员护理人员增设―喘息服务‖ |
(四) 为重症军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立法保障 |
七、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美军药品保障管理及其改革 |
一、 药品管理机构与机制 |
(一) 药事管理机构 |
(二) 管理机制 |
二、 用药安全管理改革措施与效果 |
(一) 建立药学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
(二) 使用处方分析报告工具 |
(三) 应用管制药品使用分析报告工具 |
(四) 实施执行任务人员用药计划 |
(五) 推行用药限制计划 |
(六) 限制止痛药品处方量 |
三、 药品经费控制措施及效果 |
(一) 积极争取药品折扣 |
(二) 扩大邮购药房的使用率 |
(三) 减少战区药品储备成本 |
(四) 推行通用名药优先使用政策 |
(五) 严格限制使用非《统一药品目录》药品 |
(六) 通过调整付费政策鼓励选择更经济的购药方式 |
四、 药学服务质量改进措施及效果 |
(一) 使用药品目录搜索工具 |
(二) 建立药物替代治疗程序 |
(三) 装备配药机器人 |
(四) 装备远程药学系统 |
(五) 推出 TRICARE 药品服务手机应用软件 |
(六) 采用处方自动生成工具 |
五、 经验分析与启示 |
六、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费用及其控制 |
一、 平时医疗保障费用来源与数量 |
(一) 军队卫生费用总额持续增长 |
(二) 卫生费用占国防预算比例持续增加 |
(三) 人均医疗保障费用持续增长 |
(四) 卫生费用涨幅呈下降趋势 |
二、 平时医疗保障费用增长的原因分析 |
(一) 个人付费显着低于地方水平 |
(二) 急诊使用率较高 |
(三) 注册和使用人数持续增长 |
(四) 新兴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出现 |
三、 平时医疗保障费用控制方法与措施 |
(一) 实行预期支付制度 |
(二) 采用标准化的信息化医疗后勤保障系统 |
(三) 利用―免疫筛查计划‖降低疫苗接种成本 |
(四) 积极推行药品费用控制措施 |
四、 平时医疗保障费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 医疗保障费用仍将呈增长趋势 |
(二) 个人付费水平较低仍是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
(三) 建议提高个人付费水平 |
五、 小结与讨论 |
第六部分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经验对我军的启示 |
一、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的特点与经验 |
(一) 保障理念与时俱进——需求导向 |
(二) 保障类型灵活多样——付费有别 |
(三) 保障体系重组优化——精简高效 |
(四) 保障程序简化便利——易于操作 |
(五) 改革措施依托科技——信息主导 |
(六) 保障经费稳步增长——合理控制 |
二、 我军平时医疗保障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分类保障略失公允 |
(二) 军地医疗保障衔接不够顺畅 |
(三)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
(四) 军队医院经济运行机制不够科学 |
(五) 卫生资源局部配置不够合理 |
三、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对我军的启示 |
(一) 转变军队医疗保障理念 |
(二) 优化军队医疗保障体系 |
(三) 完善军队医疗保障措施 |
(四) 改进经费预算与管理 |
四、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军队医院实施科研受试者补偿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现状及对策思考[J]. 黄小慧,黄凯琪,张琪,彭亮. 现代医院管理, 2021(01)
- [2]狼疮性肾炎患者孕前妊娠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D]. 段培. 南京大学, 2020(02)
- [3]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D]. 常翰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4)
- [4]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转化医学中心功能体系构建研究[D]. 裴立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6]重庆市主城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邓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7]中医临床研究质量内控评估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孙爱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1)
- [8]对跨国人体研究剥削议题的伦理审视[D]. 田冬霞. 中山大学, 2016(02)
- [9]广西南宁市三甲医院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 伍龙.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10]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研究[D]. 赵晓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