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韩敏[1](2021)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数据时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影响深远,也为改进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本文将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等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剖析,并探讨相应的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钱阳[2](2021)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智慧课堂范式研究》文中提出"一流化""智慧化""金课化"给高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传统的英语写作课程弊端让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变得更加迫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程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
王悦[3](2021)在《基于智能评阅系统建设大学英语写作金课智慧课堂》文中认为随着金课建设要求的提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也需依托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改革。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传递的知识,以智能评阅系统为依托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写作课程挤"水"添"金"。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在线评阅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成绩,并助力大学英语写作金课智慧课堂的建设。
刘文辉[4](2019)在《“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模式事关汉语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传统的“分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效率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我们通过数年的理论探索,尝试构建出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听说+读写”教学模式,并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式是有效的,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检验的。本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另加若干附录。第一部分为绪论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勾勒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尤其是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教学模式主要成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综述,从而为本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构建提供借鉴。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主要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因素,即理论基础(包括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学习、“输入”与“输出”假说、联结主义等各种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包括课程设计、教师团队构建与培训、教材选用与改编、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部分。同时,本文还归纳了该教学模式的6大特点,即: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结合汉语及汉语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较大规模且较长时间的系统实证研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语言技能的全方位配合、以强有力的“管理”作为辅助和保障。第三部分是“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重点展示了运用对比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汉语总体水平提升更为显着(以新HSK5级成绩为标准);(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进步明显;(3)实验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着提升;(4)实验组学生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从实验时及实验半年后跟踪调查问卷数据所知);(5)该模式效果与学生汉语基础无关,适用于汉语高水平及低水平的学习者。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该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第四部分是针对“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所展开的讨论以及本文的结论。首先,结合第二轮教学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其次,总结了这一教学模式对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的9点启示,并对未来该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提出6点展望;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耿晨熙[5](2019)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作作为一项英语基本技能,近年来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教师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决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一定完全了解,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写作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是了解学生需求行之有效的方法。需求分析是大学英语写作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首要环节和必要步骤,是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改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13个班共319名学生进行了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问卷调查,最后收回312份有效问卷。所有的统计数据都用SPSS19.0做了描述性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从31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写作需求和写作现状的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写作需求与写作教学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1)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喜爱程度不高;2)学生不知道评价作文优劣的标准;3)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对学习词汇、短语、句式、表达的强烈需求;4)教师未能满足学生希望学习英式思维方式和段落写作方式的需求;5)教师没有满足学生希望增加有效的可利用资源,拥有良好写作环境的需求;6)学生希望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自评和互评,实际上却忽略了自评和同伴的互评。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写作需求,改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以上的差距,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1)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2)培养学生评价作文优劣的能力;3)引导学生增加语块输入;4)训练学生建立写作思维框架;5)设置校园网写作学习平台;6)帮助学生设立写作学习小组。
马蓉[6](2017)在《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认知风格角度》文中研究指明自动评价系统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并受到了英语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动评价系统作为一款利用语料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为学生写作评分并修改的教学工具,记录学生的写作过程,能较好地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相匹配,进而加快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通过梳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自动评价系统以及认知风格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自动评价系统、场认知风格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影响开展综合性研究。从认知风格角度差异入手,总结出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水平提供帮助。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目前我国对自动评价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教学结果,缺乏对写作教学过程和学习者的研究。本研究从学生的认知风格角度入手,采用文献法、实验法以及调查研究法,探讨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和应用策略,最后通过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写作成绩、修稿次数和写作相似程度、词汇以及句子的丰富程度进行分析,检验实验效果进而提出推广建议和应用策略。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设计自动评价系统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应用流程,通过学期末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写作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自动评价系统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修改和调整应用策略。最后,笔者得出以下应用策略:利用自动评价系统创设英语写作环境,激发认知风格差异学生写作动机策略;根据认知风格差异提供教学支持,增强写作过程监控策略;基于学生认知风格差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写作评价策略。使用自动评价系统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们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逐步完善。
郑红苹[7](2015)在《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阅读以大量机械的单词记忆为前提,英语写作则异化为大量作文模板的背诵,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宗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发现和揭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大学英语写作及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拟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内涵是什么?2.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怎样进行系统设计?3.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是什么?4.通过设计、实施之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如何进行检测?通过查阅并梳理了大量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英语写作方法、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等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总结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将走向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即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内容、文化的传授。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即实证研究和混合研究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刘润清,1999:7-12)。在写作技巧上,将写作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渗透语言策略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以及培养写作策略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就是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大学英语写作基本要求,通过诊断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的诊断及其策划。为了确保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高效的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之中,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保证在整体上达到最大的效果。本研究就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进行分析与部署的教学诊断者。具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实施诊断式教学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症状、初步诊断;实施纠偏、验证诊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英语写作策略,运用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与测验法等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作为完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其效果如何则需要经过一个检测的过程方能知晓。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历时性的视角,通过比较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判断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二是从共时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分析和了解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语篇能力、思维品质、元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价。本研究进行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与同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篇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综合素养。通过本研究已经解决了至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即以医生诊视病人并判断其病症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诊断,其基本理念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反思和综合分析等。二是全面设计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在综合借鉴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特征,从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和评价等角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三是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效果检测标准与方法。在实施路径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其次是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其三是结合个体需求,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其四是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在检测标准上,初步设计出了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和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等。在方法上,提出了课堂观察法、作业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具体的检测方法。四是发现了诊断式教学有着超越其他教学形式的地方,比如通过调查发现诊断式教学在对学生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诊断出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诊断和修改的意识和能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有新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诊断式教学、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比较少,而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从理论依据、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效果检测等维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发现。因此,本研究的选题具有创新之处。二是思路有新意。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即就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问题,随后依据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最后针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具体设计,并探索出如何应用诊断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等。这一研究思路在逻辑结构上体现了本研究的独到之处。三是方法有新意。本研究综合采用德尔斐技术、调查研究、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实证性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辨性质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以保证研究的思想性、科学性及实效性,这种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马睿颖[8](2012)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提出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着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三,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三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三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张善军[9](201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西财大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有关。自2004年开始,笔者先后多次组织相关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在江西财经大学2006级、2007级、2008级的近十个本科生班级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本论文。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惑与挑战。为此,本研究针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运用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和论证。提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适用于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模型,设计了六个重点研究问题,展开全面的实证研究。这六个研究问题是:①为什么要设计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③大学英语教学多元互动模式是否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④学生对新模式的评价如何?⑤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新模式实施的要求是否吻合?⑥我校组织实施的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对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何启示?围绕上述的六个研究问题,本论文首先从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涵义入手,回顾国内外在外语教学法、教学模式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讨论以“任务”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英语学习环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并从该模式的涵义、概念模型、操作程序模型、生生社区互动等四类典型模式、特点以及设计理据等方面进行阐述。在解释清楚何谓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之后,论文第三章重点阐述针对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四组实验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教学信念调查设计。内容包括实验教学所涉及到的实验研究问题、实验对象、实验方案以及实验工具等。论文的第四章主要描述听说、读、写、译等实验教学的实验过程、典型实例以及相关的实验结果、调查结果及其分析。实验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班所采用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策略使用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改善作用;对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以搜索和整合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第三,由于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大量接触真实语料和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从研究者教学日志以及研究对象的学习档案、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材料中,我们发现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性。教师教学信念调查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人件”是制约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瓶颈”。针对实验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结果,论文第五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反思意见:(1)正确处理好课堂外语教学与课外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虽然能较好地防止学生迷失方向或开小差,但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之间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为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课外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自然延伸和补充;(2)加速外语学习资源库建设。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最常用的英语学习资源是教材以及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但是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外语学习资源只是物理载体发生了变化,很难满足学生外语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所以,整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定立信息化大学英语学习资源库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3)关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中的语言焦虑、兴趣和动机尤其值得关注。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4)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管理。较之成人的学习而言,在校本科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并不明确,学习的针对性和稳定性也不那么强。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指导性自主学习的做法;(5)优化评估体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更加需要突出形成性评估在课程评估中的权重,采用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关注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经历和意志、情感以及态度的变化等;(6)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学习需要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基本技能素养,学会使用基本的信息通信工具、交流工具;(7)关注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素养”。“信息-教学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用好“活书”的能力、善于遴选适切的英语学习资源的能力、设计和利用虚拟外语教学环境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能力。上述反思是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尽管只是针对江西财经大学的个案研究,有些反思的表述可能还不够成熟或完善,但就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却值得借鉴和应用,尤其是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提高的问题值得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予以关注。总之,本研究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陈家刚[10](2009)在《认知学徒制研究》文中指出认知学徒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范式刚刚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对学习的研究正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初现端倪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新的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无数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有显着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对其本源的探究,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更加滞后,且误解颇多。本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深度挖掘:从理论上,探究该理论的缘起、提出条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及最新发展;在实践方面,通过国外案例分析和本土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希望本研究一方面为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备选方案,同时也为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学习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认知学徒制的追踪溯源。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学徒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结合两次教育革命的背景,探究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随后,论文探讨了当时导致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该理论提出的脉络以及国内外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动向。第二章聚焦于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呈现。首先,论文阐述了认知学徒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特征,然后探讨该理论在提出将近20年以来的一些变化和最新发展。最后,论文将认知学徒制和当前其他几种学徒制进行了辨析。第三章探讨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论文首先探讨认知学徒制各个方法构件的设计。由于技术的发展能使认知学徒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论文挖掘了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最后,将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目的依然是突出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鲜明特征。第四章主要是案例解剖,呈现了国外三个较典型的案例,并结合认知学徒制环境设计的原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一个案例侧重于课堂教学中认知学徒制的应用,一个案例揭示基于认知学徒制环境的学生课外探究,第三个案例则反映了认知学徒制在非学术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些案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本土实证研究提供给养。第五章聚焦于本土的认知学徒制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现有的关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认知学徒制原则在其中的应用。然后,论文呈现了笔者进行的为期一年半的认知学徒制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认知学徒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生的学习,可以作为改进我国教育实践的一种备选模式。第六章对认知学徒制进行了评析,首先分析了其优点、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应用前景,然后阐述了对该理论的再认识。最后,论文分析了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结合论文开篇提出的本研究欲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关于认知学徒制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方面。
二、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1. 英语写作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
2. 对写作教学的重视度和投入时间不足。 |
3. 学生对英语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写作积极性不高。 |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
1. 大数据时代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更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意见反馈更及时。 |
2. 丰富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资源。 |
3. 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引入新的评价机制。 |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
1. 转变教师的写作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 |
2. 科学地收集和筛选大数据资源。 |
3.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 |
4. 借助写作平台加强写作练习,有效地利用评价机制。 |
四、结语 |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智慧课堂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
(一)课程目标未能体现时代需求 |
(二)课程内容难以融合思政元素 |
(三)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枯燥 |
(四)课程评测内容与方式单一 |
(五)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
(六)课程实践机会匮乏 |
二、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范例 |
(一)写作教学的课前准备 |
(二)写作教学的课中互动 |
(三)写作教学的课后巩固 |
三、总结 |
(3)基于智能评阅系统建设大学英语写作金课智慧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综述 |
二、优势分析 |
(一)智能评阅的优势 |
(二)智慧课堂的优势 |
三、教学实践 |
(一)教学系统 |
(二)评价系统 |
四、结语 |
(4)“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模式 |
2.2 国内研究 |
2.3 国外研究 |
2.4 模式研究述评 |
第3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2 教学目标 |
3.3 操作程序 |
3.4 实现条件 |
3.5 教学评价 |
3.6 本模式特点 |
第4章 “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结果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步骤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相关讨论 |
5.1 适用性 |
5.2 教学启示 |
5.3 未来展望 |
第6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1(学期初) |
附录2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2(学期末) |
附录3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3(学年末) |
附录4 :华文教育系2016级实验班教学调查表之4实验结束半年后跟踪调查 |
附录5 :汉语中级读写I课 第十九课教案 |
附录6 :汉语中级听说I课 第十九课教案 |
附录7 :汉语中级读写II课 第十课教案 |
附录8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9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10 :课外学习资源推荐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5)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需求 |
2.1.2 需求分析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需求分析研究 |
2.2.2 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 |
2.3.2 国外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研究 |
3 大学英语写作需求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工具 |
3.1.4 数据分析 |
3.1.5 问卷调查结果 |
3.2 访谈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实施 |
3.2.4 访谈调查结果 |
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4.1 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工具 |
4.1.4 数据分析 |
4.1.5 问卷调查结果 |
4.2 访谈 |
4.2.1 访谈目的 |
4.2.2 访谈对象 |
4.2.3 访谈实施 |
4.2.4 访谈调查结果 |
5 写作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对比分析 |
5.1 大学英语写作需求问卷与访谈综合调查结果 |
5.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卷与访谈综合调查结果 |
5.3 结果对比分析 |
5.3.1 结果分析 |
5.3.2 原因分析 |
6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建议 |
6.1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 |
6.2 培养学生评价作文优劣的能力 |
6.3 引导学生增加语块输入 |
6.4 训练学生建立写作思维框架 |
6.5 设置校园网写作学习平台 |
6.6 帮助学生设立写作学习小组 |
7 结语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写作需求调查问卷 |
B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C大学英语写作需求访谈提纲 |
D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E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认知风格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写作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
1.1.2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
1.1.3 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自动评价系统 |
2.1.2 认知风格 |
2.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研究评述 |
2.2.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
2.2.2 影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因素 |
2.3 自动评价系统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自动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
2.3.2 自动评价系统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2.4 认知风格相关综述 |
2.4.1 认知风格发展阶段 |
2.4.2 认知风格测量工具 |
2.4.3 认知风格在英语写作教学领域内的研究现状 |
2.5 研究启示 |
3 理论基础及应用概述 |
3.1 理论基础 |
3.1.1 形成性评价理论 |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3.2 句酷批改网的发展、功能及特点 |
3.2.1 句酷批改网的发展 |
3.2.2 句酷批改网的功能 |
3.2.3 句酷批改网的特点 |
3.3 句酷批改网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支持 |
3.3.1 丰富多样的功能,激发大学生写作兴趣 |
3.3.2 提供全新的写作教学方式,满足师生需求 |
4 认知风格视角下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现状调查 |
4.2 应用方案设计 |
4.2.1 应用基础分析 |
4.2.2 应用策略初步设计 |
4.3 应用方案实施 |
4.3.1 研究对象 |
4.3.2 实施进度 |
4.3.3 前期准备 |
4.3.4 教学应用 |
4.3.5 教学案例 |
5 认知风格视角下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5.1 基于认知风格差异的英语写作分析 |
5.1.1 词汇丰富性及正确率分析 |
5.1.2 句子长度及复杂性分析 |
5.1.3 修改次数与相似程度分析 |
5.1.4 英语写作成绩分析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应用策略分析 |
5.3.1 创设英语写作环境,激发认知风格差异学生写作动机 |
5.3.2 根据认知风格差异提供教学支持,增强写作过程监控 |
5.3.3 基于学生认知风格差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写作评价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镶嵌图形测验 |
附录2 学生镶嵌图形测验成绩 |
附录3 学生写作成绩 |
附录4 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5 调查问卷(后测) |
致谢 |
(7)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1.1.2 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
1.1.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然状态 |
1.1.4 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经历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 |
1.5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
2.1.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
2.1.2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
2.1.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
2.2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2.2.1 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研究 |
2.2.1.1 国外研究 |
2.2.1.2 国内研究 |
2.2.2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 |
2.2.2.1 国外研究 |
2.2.2.2 国内研究 |
2.2.3 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 |
2.2.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
2.3 诊断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
2.3.1 诊断式教学内涵的研究 |
2.3.1.1 诊断 |
2.3.1.2 教学诊断 |
2.3.1.3 诊断式教学 |
2.3.1.4 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 |
2.3.2 诊断式教学特征的研究 |
2.3.3 教学诊断类型的研究 |
2.3.4 诊断式教学程序的研究 |
2.3.5 提高教学诊断能力路径的研究 |
2.3.6 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 |
2.3.7 诊断式教学对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对象 |
3.2.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2.4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
3.3.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3.4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4.1 支架式教学理论 |
4.1.1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来源 |
4.1.2 支架式教学的现实启示 |
4.2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4.2.1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
4.2.2 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
4.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评价 |
4.3 教学设计理论 |
4.3.1 肯普模型 |
4.3.2 史密斯—雷根模型 |
4.3.3 教学设计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 |
5.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目标的设计 |
5.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1.1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1.2 句子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1.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2.1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2.2 段落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1.3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
5.1.3.1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素 |
5.1.3.2 篇章写作教学目标的诊断标准 |
5.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
5.2.1 句子写作内容设计 |
5.2.1.1 句子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1.2 句子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2.2 段落写作内容设计 |
5.2.2.1 段落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2.2 段落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2.3 篇章写作内容设计 |
5.2.3.1 篇章写作内容的设计要素 |
5.2.3.2 篇章写作内容的教学诊断标准 |
5.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设计 |
5.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形式设计 |
5.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法设计 |
5.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管理的设计 |
5.5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评价的设计 |
5.5.1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
5.5.1.1 评价设计的原则 |
5.5.1.2 评价的内容 |
5.5.1.3 评价的主体 |
5.5.1.4 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
5.5.2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
5.5.2.1 作文评价 |
5.5.2.2 写作过程评价 |
5.5.2.3 写作教学评价 |
5.5.3 诊断式写作教学评价设计思路 |
第六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
6.1 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 |
6.1.1 调查问题,收集资料 |
6.1.2 分析症状,初步诊断 |
6.1.3 实施纠偏,验证诊断 |
6.2 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 |
6.2.1 写前策略 |
6.2.2 写中策略 |
6.2.3 写后策略 |
6.3 结合个体需求——突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 |
6.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诊断意蕴 |
6.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形式 |
6.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目的明确性 |
6.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个体指向性 |
6.3.2.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专业指向性 |
6.4 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 |
6.4.1 观察法 |
6.4.1.1 观察的步骤 |
6.4.1.2 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2 问答法 |
6.4.2.1 问答法的类型 |
6.4.2.2 问答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3 调查法 |
6.4.3.1. 问卷调查法 |
6.4.3.2 访谈调查法 |
6.4.3.3 调查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4 测验法 |
6.4.4.1 测验法的基本步骤 |
6.4.4.2 测验法应遵循的原则 |
6.4.5 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和测验法的综合运用 |
第七章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 |
7.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标准 |
7.1.1 针对教学诊断行为本身的检测标准 |
7.1.1.1 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 |
7.1.1.2 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 |
7.1.1.3 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 |
7.1.1.4 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 |
7.1.1.5 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 |
7.1.1.6 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 |
7.1.2 针对教学诊断达到效果的检测标准 |
7.1.2.1 顺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
7.1.2.2 反向差距的检测指标 |
7.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检测方法 |
7.2.1 课堂观察法 |
7.2.2 作业测试法 |
7.2.3 自我报告法 |
7.2.4 作品展示法 |
7.3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
7.3.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理论阐述 |
7.3.1.1 效果分析的常用工具 |
7.3.1.2 效果分析的三个维度 |
7.3.1.3 效果分析的注意事项 |
7.3.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分析——实践检验 |
7.3.2.1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7.3.2.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8.2.1 研究局限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4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前的学生作文 |
附录6 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后的学生作文 |
后记 |
(8)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在国内外语界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与英语课程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二、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三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一、本选题研究拟采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二、本选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一、现代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
二、当代语言学时期 |
三、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方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一、国外教学法流派简介 |
第三节 西方语言哲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第四节 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编写的影响 |
第五节 国外英语教材评估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影响 |
一、Cunningsworth的教材评估体系 |
二、Jo McDonough与Christopher Shaw的细则 |
三、MichaelP.Breen与Christopher N.Candlin的指南 |
四、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困境 |
第三章 建国后起步阶段(1949-197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建国后高校英语教学起步阶段的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介绍 |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 |
二、俞大絪主编《英语》第5-6册 |
三、徐燕谋主编《英语》第7-8册 |
第三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语言观 |
第四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外语学习观 |
第五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四章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1978-1985)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研究 |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1979-1981年修订版)介绍 |
二、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1992年修订版)介绍 |
三、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语言观 |
四、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
五、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研究 |
一、《高级英语》1-2册(1980年初版)介绍 |
二、《高级英语》1-2册(1995年修订版)介绍 |
三、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语言观 |
四、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外语学习观 |
五、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研究 |
一、《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83-1987年初版)介绍 |
二、《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92-1996年修订版)介绍 |
三、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五节 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1986-199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概况 |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研究 |
一、《新编英语教程》1-4册(1986年版)介绍 |
二、《新编英语教程》5-8册(1994-1997年版)介绍 |
三、《新编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新编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新编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李筱菊《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研究 |
一、《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1987年版)介绍 |
二、《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2000年版)介绍 |
三、《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语言观 |
四、《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外语学习观 |
五、《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上)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研究 |
一、《新编英语教程》(1998-2008年修订版)介绍 |
二、《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语言观 |
三、《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
四、《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研究 |
一、《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6册(2002年版)介绍 |
二、《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语言观 |
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学习观 |
四、《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黄源深主编《综合英语教程》研究 |
一、《综合英语教程》1-6册(1998-2003年第一版)介绍 |
二、《综合英语教程》1-6册(2005-2007年第二版)介绍 |
三、《综合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综合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综合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下) |
第五节 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研究 |
一、《综合教程》教材1-8册(2005-2008年版)介绍 |
二、《综合教程》:语言观 |
三、《综合教程》:外语学习观 |
四、《综合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六节 何其莘、童明主编《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研究 |
一、《文化透视英语教程》(2004-2010年版)介绍 |
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语言观 |
三、《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四、《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七节 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八章 后方法时代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外语教学:能动与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外语教学:以教师自主为核心的三维系统 |
第三节 外语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一、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三、英语专业教材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
第四节 外语教学: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
第五节 外语教学:策略研究 |
第九章 总论:结语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语 |
一、改革开放起始、发展和创新阶段九套大学主导教材的特色研究 |
二、九套大学英语主导教材关于听、说、读、写项目设计情况比较 |
第二节 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与建议 |
一、重新审视新一代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原则 |
二、加强中国英语专业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三、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 |
四、局限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西财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
一、本研究的缘起 |
二、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模式与教学模式 |
(一) 模式的涵义与特征 |
1. 模式的内涵 |
2. 模式的特征 |
(二) 教学模式的涵义 |
1. 教学法 |
2. 教学方法 |
3. 教学模式 |
4. 教学模式的特点 |
5. 教学模式的要素 |
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回顾 |
(一) 西方主要外语教学法的演变 |
(二) 西方外语教学法演变的特点 |
(三) 西方外语教学模式发展情况 |
(四) 我国近30年外语教学模式发展情况 |
三、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
(一)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
1. 何谓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
2.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概念模型 |
3.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操作程序模型 |
(二)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
1. 师生课堂互动 |
2. 生生"社区"互动 |
3. 生机多维互动 |
4. 教师多维互动 |
(三)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 |
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
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
(四)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据 |
1. 大学生的特点 |
2. 相关学习理论及教学、互动涵义 |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小结 第三章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之实验设计 |
一、听说实验教学设计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二) 实验对象 |
(三) 实验方案 |
(四) 实验工具 |
二、阅读实验教学设计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二) 实验对象 |
(三) 实验方案 |
(四) 实验工具 |
三、写作实验教学设计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二) 实验对象 |
(三) 实验方案 |
(四) 实验工具 |
四、翻译实验教学设计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二) 实验对象 |
(三) 实验方案 |
(四) 实验工具 |
五、教师教学信念调查 |
(一) 教师教学信念 |
(二) 研究工具 |
小结 第四章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之实验研究 |
一、听说实验教学 |
(一) 实验过程 |
(二) 实例说明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二、阅读实验教学 |
(一) 实验过程 |
(二) 实例说明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三、写作实验教学 |
(一) 实验过程 |
(二) 实例说明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四、翻译实验教学 |
(一) 实验过程 |
(二) 实例说明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五、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
(一)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念认知问题 |
(二) 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 |
(三) 大学英语课堂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 |
(四)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需求分析 |
小结 第五章 启示与反思 |
一、实验教学的启示 |
(一) 听说实验教学的启示 |
1. 口语策略训练的有效性 |
2. 人机互动的双重性 |
3. 合作、互动对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
4. 教师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
(二) 阅读实验教学的启示 |
1. 丰富的输入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保障 |
2. 指导性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
3.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 |
(三) 写作实验教学的启示 |
1. 正确对待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错误 |
2. 教师的指导与反馈是学生写作质量提高的保证 |
3. 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能力亟待培养与加强 |
(四) 翻译实验教学的启示 |
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
2.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
3. 锻造学生的译文鉴别能力 |
4. 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语言输入 |
(五) 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的启示 |
1. 重视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 |
2. 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素养 |
3. 丰富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
4.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
二、实验教学的反思 |
(一) 正确处理课堂内外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
(二) 加速外语学习资源库建设 |
(三) 关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
(四) 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管理 |
(五) 优化教学评估体系 |
(六) 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
(七) 关注教师发展 |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一) 听说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二) 阅读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三) 写作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四) 翻译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五) 教师外语教学信念的调查结果 |
二、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一) 明确目标,问题引路 |
(二) 巧设任务,引发思考 |
(三) 小组协作,集思广益 |
(四) 适时小结,重视评价 |
(五) 优化环境,创造条件 |
三、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点 |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一) 研究范围方面 |
(二) 研究深度方面 |
(三) 研究内容方面 |
五、未来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2006级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
附录2 学生合作感觉调查 |
附录3 阅读元认知策略运用调查问卷 |
附录4 Syllabus for College English Ⅲ |
附录5 Learning Management |
附录6 英语写作调查问卷Ⅰ |
附录7 写作策略运用调查问卷Ⅱ |
附件8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卷调查Ⅰ |
附件9 教师信念问卷 |
附录10 生生互动口语实践计划 |
附录11 Task three-step-talk |
附录12 Task Read Aloud |
附录13 Task呈现一个语言"作品" |
附录14 Task Open discussion |
(10)认知学徒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标定位 |
四、研究问题、内容与结构 |
五、研究方法 |
六、关键词界定 第一章 认知学徒制理论及其研究溯源 |
第一节 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 |
一、学徒制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
二、第一次教育革命:从传统学徒制到学校教育 |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和认知学徒制的提出 |
四、认知学徒制对学校教育的超越 |
五、第二次教育革命及认知学徒制在其中的作用 |
第二节 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和提出的可能条件 |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 |
二、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 |
第三节 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及研究进展 |
一、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 |
二、认知学徒制的研究状况 |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学徒制理论透视 |
第一节 认知学徒制的内涵 |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框架 |
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 |
第二节 认知学徒制理论的最新发展 |
一、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的变化 |
二、认知学徒制一些原则的最新发展 |
第三节 对认知学徒制理解的辨析 |
一、认知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 |
二、认知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 |
三、认知学徒制与新学徒制 |
四、认知学徒制与“双元制” |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 |
第一节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各“方法”构件的设计 |
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方法”构件的设计 |
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中各个方法构件的利与弊 |
第二节 教育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 |
一、技术的进步对学校教育和认知学徒制的意义 |
二、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 |
第三节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其它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 |
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 |
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 |
三、对上述两个比较的归纳 |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历史课中“经济大萧条”的教学 |
一、“经济大萧条”教学情况介绍 |
二、从认知学徒制视角看“经济大萧条”的教学 |
第二节 美国康瓦尔高中的“太阳能汽车”项目 |
一、“太阳能汽车”项目概况 |
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 |
第三节 IBM公司的“行政人员培训”项目 |
一、项目简介 |
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 |
第四节 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 |
一、对上述案例中发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评述 |
二、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本土实践 |
第一节 对本土有代表性的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解读 |
一、对国内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回顾 |
二、对“认知学徒制对知识本质的影响”研究的解读 |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学中认知学徒制应用的实践探索 |
一、初步探索: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大学英语阅读 教学 |
二、再次尝试: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三、两次实验的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学徒模式的构建 |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 |
第一节 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
一、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评析 |
二、认知学徒制应用前景展望 |
第二节 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再认识 |
一、认知学徒制是新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 |
二、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和环境设计体现了贯一性 |
三、认知学徒制理论是多学科前沿发展的汇聚 |
第三节 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教育的意蕴 |
一、认知学徒制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
二、认知学徒制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启示 |
三、认知学徒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本章小结 结语 |
一、对本研究的回顾 |
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四、试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探究[J]. 韩敏. 校园英语, 2021(44)
-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智慧课堂范式研究[J]. 钱阳. 大学, 2021(39)
- [3]基于智能评阅系统建设大学英语写作金课智慧课堂[J]. 王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5)
- [4]“听说+读写”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文辉. 暨南大学, 2019(03)
- [5]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耿晨熙. 重庆大学, 2019(11)
- [6]自动评价系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认知风格角度[D]. 马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D]. 郑红苹. 西南大学, 2015(11)
- [8]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3)
- [9]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江西财大为例[D]. 张善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7)
- [10]认知学徒制研究[D]. 陈家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标签: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