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煤层特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泉霖[1](2020)在《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福建省最具经济意义的含煤岩系。童子岩组自下而上分为童子岩组一段(P2t1)、童子岩组二段(P2t2)、童子岩组三段(P2t3),其中,一段(P2t1)、三段(P2t3)以碎屑滨岸带沉积体系为主,二段属于浅海沉积体系,各段泥页岩层系均比较发育,有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近几年,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但尚未对福建地区页岩气做过系统研究,本文以闽西南地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为研究对象,开展福建地区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区域地层特征,结合童子岩组沉积环境研究,查明了泥页岩形成环境、分布层位及空间展布特征。结果表明,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是本次研究的生气母岩。童子岩组除了纵向上的三分性,在平面分布上同样具有三分性(西条带、中条带、东条带)。调查发现童子岩组一段为东条带较厚,向西逐渐变薄;童子岩组二段相比较于一段、三段,泥页岩的沉积范围和沉积厚度都要小,主要沉积于中条带与东条带,向东厚度逐渐减小;童子岩组三段泥页岩厚度较大区域位于永定、龙岩、永安以及东条带中部。综合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中条带泥页岩最为发育,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随后利用大量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及储层物性特征分析,查明了研究区童子岩组泥页岩的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特征。结果表明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泥页岩有机质属于Ⅲ型,有机碳含量总体适中,部分地区部分层段具有高等生气潜力,但童子岩组一段、二段、三段在各个地区的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值均大于3.5%,已经进入过成熟演化阶段,是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形成页岩气的不确定因素。童子岩组泥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还含有少量钾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白云石,部分样品含黄铁矿、菱铁矿、重晶石等;各个地区的平均脆性指数几乎都大于40%,表明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压裂性。童子岩组泥页岩孔隙度较低,但渗透率条件较好。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27%~3.80%,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001×10-3μm2~0.04553×10-3μm2。为进一步了解童子岩组泥页岩内部孔隙特征,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查明童子岩组泥页岩储层孔隙形态呈开放状态,主要包括开放性平行壁的狭缝孔、少量3类墨水状孔和2类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各段泥页岩中孔隙比表面积绝大部分由微孔(<2nm)和中孔(2-50nm)提供,他们组成了泥页岩中气体吸附的主要场所。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中条带龙岩永定地区平均兰氏体积为1.71 m3/t;中条带永安大田地区平均兰氏体积为1.47 m3/t。与中美一些含气页岩盆地进行对比,童子岩组含气性和中美典型含气页岩盆地差别不大。最后笔者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盖层条件等多方面出发,详细分析了童子岩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并采用页岩气成藏要素叠合分析法,划分了童子岩组远景区带范围,再对童子岩组的远景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比各层位远景区,优中择优,为研究区下一步页岩气工作计划提供方向。华力西-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在闽西南地区形成区域性的褶皱,后期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改造,褶皱形态发生偏转,多不利于页岩气的保存。研究发现中条带龙岩永定地区的抚市向斜、中条带永安大田地区的永安加福向斜童子岩组发育较完整且埋藏深度≥500m,对页岩气的保存比较有利。研究区内断裂较多,部分断裂不仅对沉积地层有控制作用,还成为岩浆热液侵入通道,都给页岩气的保存带来不利影响。研究区内构造运动对页岩保存的影响还表现在逆冲推覆构造上,基底逆冲推覆构造主要造成童子岩组含煤地层被逆冲推覆体大面积掩盖,逆冲推覆体下童子岩组煤系地层保存相对完整,仅其上层覆盖地层被置换,于气体保存影响不大;层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造成童子岩组煤系地层在空间上的大面积重复,断层上下盘煤系地层褶曲发育,单平方面积内童子岩组地层厚度增加,有利于气体的生成和保存;盖层逆冲推覆构造造成童子岩组地层结构支离破碎,使气体保存难度加大,勘探价值变低。盖层条件研究发现翠屏山组(P3cp)具有较稳定的岩性特征和沉积厚度,厚度为180m~640m,有良好的盖层物质基础;同时若它与童子岩组在一些地区大面积相伴沉积,未受扰动,有利于气体保存。预测的远景区带有5块,Ⅰ区位于将乐县东北方向7km处,Ⅱ区位于永安加福煤矿区,Ⅲ区位于永安市—大田县中部(靠近大田煤矿区),Ⅳ区位于龙永煤田,靠近漳平市,Ⅴ区同样位于龙永煤田,位于龙岩永定地区。通过油气资源条件、储集条件、综合配套条件对童子岩组5块远景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童子岩组Ⅱ区块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533。Ⅳ区块、Ⅴ区块评价值较为接近,分别为0.519、0.526,Ⅲ区块评价值最低,为0.507,勘探价值相对略差。Ⅱ、Ⅴ区块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步工作。最后采用类比法,计算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资源量为(121.70~183.07)×108m3,中值为152.38×108m3。
邱占林,黄俊南,许福美,陈栋,罗城,陈欢,翁佩娴[2](2019)在《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沉积特征及聚煤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是闽西南地区主要的含煤沉积建造,其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的研究程度事关含煤岩系煤岩层划分、对比的准确性。在系统收集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童子岩组地层沉积特征精细化分析,初步总结了该区主要聚煤环境。结果发现:闽西南地区童子岩组三分性明显,具有3段5亚段的地层特征及8期4体系的聚煤环境,属于一套复杂的海陆交互相赋煤细碎屑岩沉积体系,可比性强。其主要环境类型为:障壁岛—泻湖相、潮坪—潮道相、浅海相及滨岸湖泊相沉积环境组合,与童子岩组各亚段交叉对应,对确定找煤方向、靶区以及聚煤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赖黄海[3](2016)在《福建省中二叠世童子岩组含煤沉积物质来源的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对福建省童子岩组含砂量、煤的干燥基灰分、煤的含硫量及东带地层生物群特征的研究,表明童子岩组东带地层沉积具有不均一性。利用染色及光度测定法对含春、天湖岩、铅坑等地区童子岩组中的1 300个粘土样品进行了测试,其数据规律反映出东部存在火山源区。据此推断上杭—德化深大断裂以西的地区其物源区应该是闽西北隆起,上杭—德化深大断裂以东地区物源区应该是"华夏古陆"。
郑富龙[4](2016)在《福建省中二叠统童子岩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古地理及赋煤带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含煤岩系主要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通过煤岩层研究和对比,认为童子岩组本身为一个完整的层序,可分为3个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S3、S4)及9个四级层序地层单元(Z1—Z9)。体系域、小层序组和小层序之间的转换面是聚煤的主要层位(即主要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Z2、Z4、Z7四级层序中),含煤地层可编号43层煤,其中可采煤层20层,根据层序地层分析和含煤岩系沉积特点,将含煤地层分为三个岩性段,5个煤组,相对应5个聚煤期和6个成因单元。该区的聚煤作用主要受到沉积环境、古地形和古构造的控制。
陈泉霖[5](2015)在《龙永煤田滑脱断层特征及其控煤作用》文中提出龙永煤田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系的顶底部广泛发育着一种缓倾角的断裂构造,这种地质构造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造成地层的缺失,对煤系的赋存影响较大。在福建煤田地质界将其称之为"滑脱断层"。这种断层的发育具一定的层位性,在剖面上沿多个固定的层位顺层发育,上下叠置,相互平行、成组出现。发育层位从老至新主要有:栖霞组灰岩与下伏上泥盆系—石炭系之间的F0下断层;二叠统栖霞组灰岩和童子岩组煤系间的F0断层;童子岩组煤系一段与三段直接的F01断层;童子岩组煤系与上二叠统屏山组之间的F02断层;翠屏山组与下三叠统溪口组的F03断层等滑脱断层。龙永煤田滑脱断层的成因机制为: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些大背斜,并且在印支期进一步隆升,造成岩层重力不稳定趋势;岩层从高处向低处脱离有个力学性质软弱面;外来的触发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等促使岩层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由于断层发育的层位不同,其对煤系的影响作用也不同。若发育于煤系的底部,对煤系起破坏作用,不利于地质找煤。若发育于煤系的顶部,则对煤系起保护作用,使煤系的埋藏相对变浅,利于深部找煤。
邱占林,吴超凡,陈栋,罗城,王磊,陈万煌[6](2015)在《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二叠纪聚煤盆地的层序地层、聚煤规律、煤系盖层特征以及聚煤期后构造对煤系地层改造的基本认识基础上,选取福建省9个典型靶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滑覆体下、推覆体下、火山岩下及红层下出发寻找煤靶区。结果表明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前景较好,预测煤炭资源量约115808万t。该研究对缓解福建省煤炭缺口以及深部找煤均具有重要意义。
许福美[7](2014)在《翠屏山煤矿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翠屏山煤矿是全省标准化矿井,研究该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厚度的影响作用,对今后的煤炭资源勘查和矿井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矿井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各类地质资料,揭示了翠屏山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翠屏山煤矿地表为单斜构造,而深部为紧密褶皱和大幅度倒转褶曲,在燕山构造期形成了缓倾角断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形成了一系列高角度正断层。正断层的引张拖拽作用导致断层附近上、下盘煤层厚度变薄,逆断层的逆掩重叠或挤压聚集,形成厚煤带;在紧闭褶皱带内,由于煤层受到强烈的挤压而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变,形成"藕断丝连"状煤层;在伏卧褶曲和倒转褶曲中,正常翼的煤层被挤压变薄而倒转翼的煤层较厚且稳定性较好。褶皱作用还出现"穿刺"现象,"穿刺"流变使煤层厚度变薄。褶皱构造和断裂双重构造使煤层常呈透镜状、藕节状、串珠状产出。
吴茂[8](2014)在《古地理环境对童子岩组第三段含煤岩系沉积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对童子岩组第3段煤系古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其演变研究,分析各区段煤系沉积厚度在空间、时间及含煤性变化规律。
王仁山[9](2014)在《龙岩煤田地质特征及“四下”找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龙岩煤田深部地质特征及煤系地层之上的各类盖层特征分析,从沉积环境、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等方面,研究其对童子岩组煤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其深部煤炭赋存条件及规律,通过勘查案例,提出隐伏区下找煤思路,即推覆体、滑覆体、红层、火山岩下找煤(简称"四下"找煤)。通过分析龙岩煤田隐伏区深部煤炭资源潜力,指出找煤方向,为该区煤田深部勘查和资源预测提供依据。
杨生吉[10](2013)在《福建龙岩白沙南井田缓断裂构造及其控煤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白沙南井田位于龙永煤田东北部,属苏邦煤矿区的一部分。该井田普遍发育缓断裂构造,为了更好地开发井田,对白沙南井田发育的5条缓断裂构造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其成因以及对煤系的控制作用,确定了F106断层下盘童子岩组三段地层为主要勘探对象,对指导白沙南井田的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二、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煤层特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煤层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
2.3.2 推滑覆构造特征 |
2.4 区域岩浆岩特征 |
第三章 童子岩组沉积古地理环境 |
3.1 童子岩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
3.2 童子岩组层序地层学特征 |
3.3 童子岩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四章 童子岩组泥页岩生烃条件 |
4.1 泥页岩发育与展布特征 |
4.1.1 童子岩组一段 |
4.1.2 童子岩组二段 |
4.1.3 童子岩组三段 |
4.2 泥页岩有机质类型 |
4.2.1 干酪根有机岩石特征 |
4.2.2 干酪根热解特征 |
4.3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
4.3.1 童子岩组一段 |
4.3.2 童子岩组二段 |
4.3.3 童子岩组三段 |
4.4 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
4.4.1 有机质成熟度空间变化特征 |
4.4.2 有机质成熟度垂向变化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童子岩组泥页岩储层储集条件 |
5.1 泥页岩矿物组成 |
5.1.1 童子岩组一段 |
5.1.2 童子岩组二段 |
5.1.3 童子岩组三段 |
5.2 泥页岩储集特征 |
5.2.1 泥页岩孔隙类型 |
5.2.2 泥页岩孔隙度与渗透率 |
5.2.3 泥页岩孔隙结构 |
5.3 泥页岩含气性及其保存条件 |
5.3.1 等温吸附模拟 |
5.3.2 页岩气保存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童子岩组远景区选区评价 |
6.1 页岩气远景区选区评价基本参数 |
6.2 页岩气远景区选区评价与分析 |
6.2.1 远景区选区评价 |
6.2.2 远景区评价分析 |
6.2.3 资源潜力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沉积特征及聚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童子岩组沉积特征 |
1.1 地层及古生物特征 |
1.1.1 童子岩组第一段(P2t1) |
1.1.2 童子岩组第二段(P2t2) |
1.1.3 童子岩组第三段(P2t3) |
1.2 岩石矿物特征 |
1.3 原生沉积构造特征 |
1.4 结核与鲕粒特征 |
1.5 含煤性及煤质特征 |
1.5.1 含煤性 |
1.5.2 煤质 |
1.6 地球物理特征 |
1.7 地球化学特征 |
1.7.1 硼含量与硼镓比(B/Ga) |
1.7.2 古盐度 |
2 童子岩组聚煤环境 |
2.1 障壁岛—泻湖聚煤环境 |
2.2 潮坪—潮道聚煤环境 |
2.3 浅海聚煤环境 |
2.4 滨岸湖泊聚煤环境 |
3 结论 |
(3)福建省中二叠世童子岩组含煤沉积物质来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童子岩组沉积特征 |
1.1 第一段(P2t1) |
1.2 第二段(P1t2) |
1.3 第三段(P2t3,本亚段厚456 m) |
2 童子岩组东带地层沉积的不均一性 |
2.1 东带地层的富煤带分析 |
2.2 东带、西带煤的干燥基灰分对比分析 |
2.3 东带、西带煤的含硫量分对比分析 |
2.4 东带、西带地层含砂量分对比分析 |
2.5 东带、西带地层生物群对比分析 |
3 童子岩组中粘土矿物的规律分布反映东部存在火山物源区 |
3.1 小于0.001mm粒级的粘土矿物进行染色分析的结果 |
3.2 大于0.001 mm粒级的粘土矿物进行染色分析的结果 |
3.3 地层粘土的染色试验结果分析 |
4 古陆还是岛弧的探讨 |
5 结论 |
(4)福建省中二叠统童子岩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古地理及赋煤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童子岩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
2.1 层序地层划分概述 |
2.2 童子岩组层序地层特点 |
2.3 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 |
2.3.1 童子岩组三级层序界面的确定 |
2.3.2 准层序和四级层序界面的确定 |
2.4 童子岩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
2.5 三级层序S3(相当于童子岩组第一段) |
2.6 三级层序S4(相当于童子岩组第二段及第三段) |
3 童子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理特征 |
3.1 物源区的确定 |
3.2 物源区与沉积区界线 |
3.3 中二叠世童子岩组岩相古地理单元划分 |
4 赋煤带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 |
4.1 层序Ⅰ(S3)高位体系域(HST)沉积时期 |
4.2 层序Ⅱ(S4)高位体系域(HST)沉积时期 |
5 结论 |
(5)龙永煤田滑脱断层特征及其控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滑脱断层概念 |
2滑脱断层的特征 |
3滑脱断层的成因机制及发生条件 |
3.1滑脱断层产生的先决条件 |
3.2滑动界面的选择 |
3.3构造发动的触发因素 |
3.4滑脱断层的形成过程 |
4控煤作用分析 |
4.1滑脱断层对童子岩组煤系赋存的影响 |
4.1.1脱底断层对童子岩组煤系赋存的影响 |
4.1.2脱顶断层对童子岩组煤系赋存的影响 |
4.2滑脱断层对煤层赋存形态的影响 |
5结语 |
(6)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二叠系地层含煤性规律及特征分析 |
1. 1 层序地层 |
1. 2 煤系沉积特征 |
1. 3 含煤性变化规律 |
1. 4 聚煤期后构造对煤系地层改造 |
1. 5 重点靶区分类 |
( 1) 滑覆体下 |
( 2) 推覆体下 |
( 3) 火山岩下 |
( 4) 红层与推覆体下 |
2 重点靶区分析与预测 |
2. 1 滑覆体下找煤 |
2. 1. 1 田坑找煤靶区 |
2. 1. 2 后路洋找煤靶区 |
2. 1. 3 杏坑北找煤靶区 |
2. 1. 4 瓦窑坪矿区深部 |
2. 2 推覆体下找煤 |
2. 2. 1 内坑找煤靶区 |
2. 2. 2 下寨找煤靶区 |
2. 3 火山岩下找煤 |
2. 3. 1 张公垄找煤靶区 |
2. 3. 2 樟半坑找煤靶区 |
2. 4 红层及推覆体下 |
3 结论 |
(7)翠屏山煤矿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概况 |
2 煤系地层及其能干性 |
2. 1 煤系地层 |
2. 2 煤系地层能干性 |
3 矿区构造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
3. 1 矿区构造形成机制 |
3. 2 褶皱特征 |
(1)紧闭褶皱带 |
(2)伏卧褶曲 |
(3)倒转褶曲 |
3. 3 断层特征 |
3. 4 岩浆活动 |
4 构造变动对煤厚的影响 |
4. 1 褶皱构造引起的煤厚变化 |
4. 2 断裂构造引起的煤厚变化 |
4. 3 褶皱和断层双重构造变动所引起的煤厚变化 |
4. 4 岩浆侵入对煤厚的影响 |
5 结论 |
(8)古地理环境对童子岩组第三段含煤岩系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童子岩组第3段古地理的形成及其演变特征 |
1.1 下二叠系童子岩组中期 |
1.2 下二叠系童子岩组第3段地层沉积特征 |
2 地质特征简述 |
2.1 童子岩组第3段地层表 |
2.2 童子岩组含煤地层特征简述 |
2.2.1 第3亚段 (P1t3-3) 厚约170m |
2.2.2 第2亚段 (P1t3-2) 厚145m |
2.2.3 第1亚段 (P1t3-1) 厚101m |
2.3 火成岩特征 |
2.4 煤层特征 |
2.5 煤质特征 |
2.6 其他伴生有益矿产 |
3 童子岩组晚期古地理对煤系沉积的影响 |
3.1 对童子岩组第3段地层厚度的影响 |
3.2 岩性、岩相、古生物有规律的组合和递变 |
3.2.1 空间上的影响 |
3.2.2 时间上影响 |
4 结论 |
(9)龙岩煤田地质特征及“四下”找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地质背景 |
2地质特征 |
2.1煤系地层 |
2.2“红层”盖层 |
2.3“火山岩”盖层 |
2.4“滑覆体”盖层 |
3影响童子岩组煤系的因素分析 |
3.1沉积环境对童子岩组煤系的控制 |
3.2同沉积构造对童子岩组煤系的控制 |
3.3后期构造对童子岩组煤系和煤层的改造 |
3.3.1滑动构造对煤系和煤层的控制 |
3.3.2逆冲推覆构造对煤系和煤层的控制 |
3.3.3褶皱作用对煤层的影响 |
4“四下”深部找煤典型实例 |
4.1“推覆体”下找煤 |
4.2“滑覆体”下找煤 |
4.3“红层”下找煤 |
4.4“火山岩”下找煤 |
5龙岩煤田“四下”找煤前景 |
5.1推覆体下找煤前景 |
5.1.1老矿区推覆体下找煤 |
5.1.2老地层推覆体下找煤 |
5.2“滑覆体”下煤炭资源前景 |
5.3“红层”下深部找煤前景 |
5.4火山岩下深部找煤前景 |
6结语 |
(10)福建龙岩白沙南井田缓断裂构造及其控煤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缓断裂构造特征 |
1.1 F0缓断层 |
1.2 F128缓断层 |
1.3 F127缓断层 |
1.4 F106缓断层 |
1.5 F100缓断层 |
2 缓断裂构造形成机制分析 |
3 缓断层控煤作用分析 |
3.1 F0、F128缓断层的控煤作用 |
3.2 F127缓断层的控煤作用 |
3.3 F106、F100缓断层的控煤作用 |
4 结语 |
四、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煤层特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D]. 陈泉霖.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沉积特征及聚煤环境研究[J]. 邱占林,黄俊南,许福美,陈栋,罗城,陈欢,翁佩娴. 中国煤炭, 2019(11)
- [3]福建省中二叠世童子岩组含煤沉积物质来源的探讨[J]. 赖黄海. 中国煤炭地质, 2016(06)
- [4]福建省中二叠统童子岩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古地理及赋煤带探讨[J]. 郑富龙. 能源与环境, 2016(01)
- [5]龙永煤田滑脱断层特征及其控煤作用[J]. 陈泉霖.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5(04)
- [6]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J]. 邱占林,吴超凡,陈栋,罗城,王磊,陈万煌. 龙岩学院学报, 2015(02)
- [7]翠屏山煤矿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研究[J]. 许福美. 龙岩学院学报, 2014(05)
- [8]古地理环境对童子岩组第三段含煤岩系沉积的影响[J]. 吴茂. 能源与环境, 2014(03)
- [9]龙岩煤田地质特征及“四下”找煤研究[J]. 王仁山. 中国煤炭地质, 2014(01)
- [10]福建龙岩白沙南井田缓断裂构造及其控煤作用分析[J]. 杨生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