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

瘦素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

一、Leptin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21)在《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损害。由于CKD死亡率排行逐年攀升,目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CKD首要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半数以上CKD患者的死因。CKD患者CVD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始发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表明,ED在CKD患者的早期阶段就很明显,随着疾病向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展,ED程度逐渐加重,CVD死亡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目前CKD中ED的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低维生素D、高磷血症、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上游内源性抑制剂的积聚均参与其中。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一种16 kDa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瘦素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可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和脂质紊乱,而这些亦是ED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瘦素与CVD的风险增高密切有关。瘦素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的生物标志物。瘦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代谢降解被肾脏清除,且有研究证实,CKD患者存在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然而瘦素是否参与了 CKD患者ED的发生尚缺乏深入研究。Wnt通路通过控制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三条Wnt途径:一条β-catenin依赖的途径和两条不依赖于β-catenin的途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粘附、胚胎发育、损伤修复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的进化保守的信号级联。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是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多种细胞系和癌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生存、扩散、迁移和入侵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提示,MTA1是Wnt通路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MTA1表达下调可抑制Wnt/β-catenin通路,MTA1表达上调可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近年来研究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在ECs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辛伐他汀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诱发ED。而瘦素部分生理作用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如瘦素通过上调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MTA1/Wnt/β-catenin通路可能在瘦素参与的CKD患者ED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收集比较C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标本,检测瘦素、ED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评价瘦素与ED相关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瘦素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并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深入探讨瘦素在ED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CKD患者预防和治疗ED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确定CKD患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瘦素与CKD患者ED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体外实验,探索瘦素对ED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1.临床研究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入排标准的160例CKD患者。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查体中心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1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HCs,其年龄、性别较CKD组无差异。1.2临床资料收集以问卷方式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时间及既往病史,并按标准测量方式完成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1.3血标本采集和检测1.3.1常规实验室检测检测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1.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瘦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水平。1.3.3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1.4 FMD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2.体外实验本部分采用HUVECs进行研究。2.1瘦素刺激对HUVECs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根据预实验HUVECs的细胞活力变化,我们将100 ng/ml的瘦素作为最适浓度,并用其在不同时间(0h,6h,12 h,24h)刺激体外培养的HUVECs。采用ELISA检测HUVECs上清液中不同时间点IL-6、MCP-1及ET-1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 HUVECs 的 IL-6、MCP-1、ET-1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2瘦素对HUVECs迁移的作用2.2.1划痕愈合试验HUVECs贴壁长满后划痕,初始划痕宽度记为A;干预组与对照组12 h后划痕宽度记为B;划痕愈合率=(A-B)/A×100%。2.2.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取100μl对照组与干预组HUVECs单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小室上腔中,培养7 h使细胞迁移。2.3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利用Transwell上室(滤膜孔径:0.4 μm)培养HUVECs,使其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进一步检测内皮单层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FITC-dextran)的通透性,评估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2.4瘦素对HUVECs骨架重排的作用FITC-鬼笔环肽对不同干预条件下的HUVECs的F-actin进行染色,探讨瘦素是否可诱导细胞骨架重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连接蛋白(vinculin)的变化。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瘦素处理HUVECs 24h后,应用WB测定MTA1、Wnt1、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的蛋白水平变化。为进一步验证MTA1及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诱导的ED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MTA1 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RNA)及 Wnt1 shRNA慢病毒,并分别转染HUVECs,检测MTA1或Wnt1基因敲除后,瘦素刺激下炎症因子IL-6、MCP-1、ET-1的表达,HUVECs细胞迁移、通透性、细胞骨架重排及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1.1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HCs组明显升高(7.89(3.79-9.33)ng/mlvs 5.49(5.49-7.73)ng/ml;P=0.039)。1.2 CKD患者ED相关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HCs相比,CKD患者血清IL-6、MCP-1、ET-1水平升高(IL-6:6.18(4.21-7.25)pg/ml vs 4.89(3.89-5.91)pg/ml,P=0.002;MCP-1:213.48(158.33-269.34)pg/ml vs 168.72(117.30-214.62)pg/ml,P<0.001;ET-1:2.27(1.41-3.06)pg/ml vs 1.34(0.97-1.77)pg/ml,P<0.001)。1.3 CKD患者FMD减低CKD 患者 FMD 水平较 HCs 组明显减低(4.49(2.83-5.74)vs 8.29(5.52-9.07),P<0.05)。1.4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122,P=0.030);与IL-6、MCP-1、ET-1 水平呈正相关(IL-6:r=0.119,P=0.034;MCP-1:r=0.115,P=0.039;ET-1:r=0.144,P=0.010);与 FMD 呈显负相关(r=-0.294,P=0.006)。2.体外实验2.1瘦素刺激后,HUVECs分泌炎症因子增加应用100 ng/ml瘦素刺激HUVECs发现,瘦素刺激12 h后,ELISA结果显示,IL-6、ET-1和MCP-1水平显着升高,24 h后浓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与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24 h后,HUVECs中IL-6、ET-1和MCP-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瘦素可促进HUVECs迁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划痕愈合速度显着增快(P<0.01),迁移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显着数多(P<0.01)。2.3瘦素可增加HUVECs的单层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Transwell下室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2.4瘦素可诱导HUVECs的细胞骨架重排瘦素刺激后HUVECs的F-actin重排,分布在细胞边缘的肌动蛋白纤维减少,横跨细胞体的应力纤维明显增多、变粗,且排列紊乱,同时vinculin募集明显增加。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2.5.1瘦素通过活化MTA1-Wnt1通路诱导EDWB证实,瘦素处理HUVECs 24 h后,Wnt1和MTA1显着升高(P<0.01);为了进一步确定MTA1及Wnt1是否参与了瘦素诱导的ED,我们分别使用慢病毒转染MTA1 shRNA及Wnt1 shRNA以降低其表达,并验证了敲除效率(P<0.01)。此外,用MTA1 shRNA转染HUVECs后,由瘦素刺激诱导的HUVECs的Wnt1表达增高被显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ntl shRNA转染HUVECs后,不影响瘦素诱导的MTA1的表达(P>0.05)。WB及RT-PCR结果显示,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降低由瘦素刺激所导致的炎症因子IL-6、MCP-1、E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划痕愈合试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改善由瘦素刺激所导致HUVECs的迁移力增加(P<0.05);同时,FITC-鬼笔环肽染色显示,MTA1和Wnt1基因敲低可减轻由瘦素所引起的细胞骨架的破坏。2.5.2瘦素通过诱导β-catenin核转位和磷酸化参与EDWB显示,瘦素刺激后HUVECs的β-catenin总蛋白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而核 β-catenin 和磷酸化 β-catenin(Y654)水平显着升高(P<0.01)。瘦素刺激MTA1或Wnt1敲低后的HUVECs,其β-catenin总蛋白的表达与瘦素刺激的野生型HUVECs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水平较后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且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瘦素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合成、导致F-actin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迁移性和单层通透性增强,介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3.瘦素通过激活MTA1/Wnt1,导致β-catenin发生核迁移和Y654磷酸化,进而介导内皮功能障碍。

张磊[2](2021)在《FTZ对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长期处压力焦虑状态中,易致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乘脾,再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皆会导致肝郁脾虚证。多项研究表明肝郁脾虚证贯穿多疾病发展始末,与神经、消化、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关系密切。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因长期压力焦虑状态使糖脂代谢性疾病发病出现低龄化趋势,在中医辨证中多表现为肝郁脾虚证。复方贞术调脂方(FTZ)是团队带头人郭姣教授自主研创的“调肝启枢化浊”代表方药,临床应用于“糖脂代谢病”的防治。前期大量相关研究表明FTZ具有降糖、降脂、抗炎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在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中疗效确切。临床诊疗实践发现,患者就诊时常肝郁脾虚证与糖脂代谢紊乱并发,无法明确其发病先后及致病关系。对于高脂高糖饮食复合压力焦虑等因素致肝郁脾虚证成模时,机体是否会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及紊乱的具体表现尚不清楚;FTZ是否可以通过对肝郁脾虚证的干预作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恢复糖脂代谢的稳态,进而病证结合,实现糖脂代谢性疾病早防早治也不明确。基于此,开展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模型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观察肝郁脾虚模型成立时,大鼠一般表现及体内糖脂代谢变化,明确其是否存在糖脂代谢紊乱,同时探究FTZ对模型的的干预作用及机制,为FTZ病证结合早期防治糖脂代谢紊乱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临床病证结合精准诊疗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高脂高糖饮食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方式建立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本次实验共分4组,分别是正常饮食组(N,n=10),高脂高糖饮食组(H,n=10),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组(HM,n=10),高脂高糖饮食肝郁脾虚复合FTZ给药组(HMF,n=15),造模5周;2.综合采用多项指标评价肝郁脾虚模型:包括大鼠体重、进食量、一般状态、旷场实验、血清D-木糖含量检测及拉尾排便实验;3.综合采用多项指标评价糖脂代谢紊乱:包括血糖,OGTT实验,血清TC、TG含量,肝脏TC、TG含量,检测体脂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及小肠病理变化;4.基于脑-肠轴探讨FTZ作用机制:ELISA检测血清及下丘脑中Orexin A、Leptin含量;利用16S r 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蛋白ob-R、OX1R、Occludin及Claudin-5的表达。结果:1.造模5周时,与H组相比,HM组大鼠体重、进食量下降(P<0.01),一般行为积分升高(P<0.01),旷场实验中移动路径、移动格子数、站立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均下降(P<0.01),D-木糖含量下降(P<0.01),拉尾排便量升高(P<0.01),大鼠出现明显肝郁脾虚表现;2.造模5周时,各组大鼠OGTT-AUC、血糖、TC、TG、体脂含量等指标出现显着变化,H组与N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HM组与H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HMF组与HM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HE染色观察H组肝脏有明显脂滴,小肠出现腺体结构破坏,HM组肝脏细胞排列紊乱、肝索结构破坏,小肠出现腺体结构破坏;3.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及下丘脑中Orexin A、Leptin含量有明显差异,HM组Orexin A含量下降(P<0.01)、Leptin含量上升(P<0.05),HMF组Orexin A含量上升(P<0.01)、Leptin含量下降(P<0.01);4.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发现,FTZ可以调节参与糖脂代谢与肠屏障功能的Clostridia、Firmicutes、Prevotellaceae、Allobaculum等菌群丰度,影响机体糖酵解、脂代谢等多条通路;5.FTZ通过调节脑-肠轴上的ob-R、OX1R、Occludin及Claudin-5蛋白表达干预模型大鼠。上调OX1R,影响Orexin A分泌影响大鼠进食量,下调ob-R影响Leptin分泌调节大鼠体重;上调Occludin及Claudin-5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改善肠道机械屏障状态。结论:造模3周后,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模型出现体重、进食量减少、一般行为积分升高等肝郁脾虚表现,造模5周后,模型仍持续肝郁脾虚证表现,糖脂生化指标出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FTZ可以明显增加模型大鼠的体重及进食量,调整其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下丘脑中Leptin、Orexin A蛋白表达,提高小肠内Occludin及Claudin-5蛋白表达。通过研究发现压力及饮食双因素干预致肝郁脾虚证成模时,机体出现了糖脂代谢紊乱,HM组血糖、TC、TG等指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FTZ可以明显改善肝郁脾虚证扎堆、迟缓、易惊、毛发枯乱、大便稀溏、体重及进食量减少等典型表现,同时调节血糖、TC、TG等指标,改善模型糖脂代谢紊乱;FTZ的上述作用可能是通过脑-肠轴Orexin A、Leptin、Occludin及Claudin-5调整,改善食欲,改善肠机械屏障病理状态,改善肠道菌群等综合作用来实现的。研究揭示了肝郁脾虚证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及调肝启枢化浊方药FTZ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糖脂代谢性疾病病证结合精准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兆娜[3](2021)在《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增殖、干性等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参与或决定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促进包括白血病、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3型,该疾病主要由融合蛋白PML-RARα诱发。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RIB3在APL样本中表达升高,高表达的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抑制其泛素化及降解,维持PML-RARα的稳定性来介导APL的发生和疾病进展。尽管在APL治疗中,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能显着提高其治愈率,但是一线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发耐药、复发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虽然APL患者在一线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脂代谢紊乱,但其脂代谢异常机制及初诊病人的脂质水平并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基于APL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探索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的具体生物学机制。通过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APL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异常。进一步我们发现APL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出现TRIB3的高表达,TRIB3通过与PML-RARα相互作用,妨碍脂代谢受体PPARγ与其配基RXR结合,促进PPARy降解,抑制PPARγ转录活性来介导APL原发和治疗过程后的脂质代谢异常。而联用降脂药PPAR的激动剂(非诺贝特),ATRA/As2O3可增强抗白血病效果并缓解病人血脂异常。该研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策略。淋巴瘤是由病毒、放射线等因素诱发的不同于白血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患者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提升。NHL的复发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而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导致淋巴瘤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肿瘤起始细胞或肿瘤干细胞已经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首要目标,而降低关键原癌蛋白的表达则被认为是清除淋巴瘤干细胞的新型策略。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假性激酶TRIB3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我们发现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RIB3与淋巴瘤疾病进程密切相关。自发淋巴瘤转基因小鼠中敲除TRIB3能够明显抑制小鼠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我们发现TRIB3通过与致癌蛋白MYC相互作用,妨碍E3泛素连接酶UBE3B介导的MYC泛素化及降解,维持MYC蛋白的稳定性来维持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从而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发现假性激酶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结合PDX模型验证TRIB3促进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机制,同时发现干预措施并提供淋巴瘤的治疗新策略。本论文围绕假性激酶TRIB3参与APL脂质代谢异常和淋巴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详细阐述TRIB3介导初诊和治疗后APL脂代谢异常的机制,为临床使用降脂药与ATRA/As2O3联用治疗APL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论文第二部分基于TRIB3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鉴定出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UBE3B,并提出阻断TRIB3/MYC相互作用治疗淋巴瘤的新策略。上述研究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亦为抗肿瘤多肽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赵军玉[4](2020)在《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研究目的该研究分析了 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374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在中国人群中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析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背景近几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致力于甲状腺癌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析因分析及机制研究,其中代谢相关的危险因素成为研究热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包括肥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等在内的代谢相关因素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往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是甲状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高胆固醇与甲状腺癌患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748名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甲状腺手术且均有术后病理结果(2013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021人,作为对照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727人。收集并统计所有纳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史及临床血液检验资料等。汇总2013年-2019年间甲状腺结节良性、恶性结节的病理学特征,分析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与时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大样本Z检验和卡方检验挖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因素。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分层分析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该临床研究方案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时在临床试验协议 注 册 和 结 果 系 统 网 站 上 注 册(NCT03006289,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006289)。结果①纳入的3748名因甲状腺结节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其中53.92%(2021人)为分化型甲状腺癌,46.08%(1727人)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有60.52%(1332人)为单病灶,39.21%(683人)为多发病灶,剩余0.27%(6人)为病灶仅局限于淋巴结;并且46.86%(947人)伴有淋巴结转移,43.49%(879人)无淋巴结转移,9.65%(195人)未进行淋巴结清扫或病理检验;41.81%(845人)肿瘤最大病灶直径≥1 cm,57.30%(1158人)小于1cm,剩余0.89%(18人)甲状腺无病灶。②比较不同直径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随时间变化的患病差异显示,总体来看,直径<1cm和直径在1-2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人数均有所增加,而直径≥2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人数无显着增加。卡方检验分析显示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在2013年-2019年间总体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占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比例(P=0.001),及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占手术总量的比例(P<0.001))。但,当将每一年的占比与上一年度占比之间的差异进线比较分析时,并未发现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随时间而增加的统计学差异。③相比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P<0.001)。在校正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后,年龄(P<0.001)、甘油三酯(P=0.003)和促甲状腺激素(P<0.001)是影响高胆固醇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相关的混杂因素。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发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风险是45岁以上患者的2.08倍(优势比=0.48,95%置信区间=0.38-0.61,P<0.001)。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高度相关(P<0.001)。④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没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明显减低(比值比-0.75,95%置信区间=-1.39--0.12,P=0.02),即,高胆固醇血症可使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33%(模型Ⅱ:1/0.75)。与血清总胆固醇(>5.7 mmol/1)水平升高相比,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越接近正常(3.17-5.7 mmol/1),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67,95%置信区间=-1.31--0.03,P=0.040)。但在总胆固醇较低组(<3.17 mmol/1,优势比=0.43,95%置信区间=-1.22-2.09,P=0.068)中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提示低胆固醇血症并不是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甲状腺癌的患病人数、患病率逐年增加,以直径<1cm和直径在1-2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人数增加明显,而直径≥2cm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人数无显着增加。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在2013年-2019年间总体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每一年与上一年度之间的差异并不存在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随时间而增加的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提示:在中国人群中,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相关,而低胆固醇血症并不是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高胆固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病风险相关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高胆固醇血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关系的机制。同时,通过基础研究验证高胆固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思路。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甲状腺癌还存在着除放射性辐射以外的其他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其中代谢因素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有研究报道,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等与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几个潜在机制有关,如高血糖增加氧化应激、高胰岛素血症相关途径和非高胰岛素血症相关途径等,而后者主要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失衡、脂肪因子、慢性“低度”炎症、免疫反应改变以及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等。此外,升高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功能不全可能会加速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和/或增加细胞亚型变异,并与其它生长因子和分子改变相互作用。然而,这些机制大多只是基于其他癌症中的推测,在甲状腺癌中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该研究在临床研究部分发现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机制的研究。材料与方法①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获得高胆固醇血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共同靶基因,利用Cytoscapse构建“甲状腺乳头状癌-高胆固醇血症共同靶基因网络图”。将相关基因放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基于相关通路富集的基因数量和P值,选取了前10位的KEGG通路和GO条目进行作图,以挖掘并分析促癌风险、疾病进展的通路及功能。②采用CCK8实验筛选胆固醇对细胞的最佳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定性和半定量检测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株(Nthy-ori 3-1细胞)中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的表达。同时,应用Real-time PCR实验检测Nthy-ori 3-1细胞中Tg mRNA、甲状腺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记分子阶段特异性胚胎表面抗原-1(stage-specific embyronic antigen-1,SSEA-1)mRNA 的表达;此外,采用 Edu 法检测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BHP 10-3细胞)中癌细胞的增殖,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胆固醇对BHP 10-3细胞迁移及迁移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影响。③采用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Nthy-ori 3-1细胞和BHP 10-3细胞中10个共同靶基因的表达,分析其差异性。同时,分别给予胆固醇干预两组细胞株,检测共同靶基因的表达。④使用Kaplan 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分析10个共同靶基因对于该网站收录的502个甲状腺癌病人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①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共同靶基因为:ABCC3,AGTR1,CD36,CHI3L1,CXCL12,DPP4,FN1,HBA1,MMRN1,PPARGC1A。GO富集分析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GO:0070098)中。KEGG通路分析提示,靶基因基因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肿瘤中蛋白聚糖、黏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通路和分子功能中。②在一定浓度内Nthy-ori 3-1细胞存活率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胆固醇浓度为25umol/L时,对Nthy-ori 3-1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大;当胆固醇浓度继续增加时,Nthy-ori 3-1细胞存活率则下降。25umol/L胆固醇在不同时间(0、24h、48h、72h)对Nthy-ori 3-1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24h时胆固醇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大。因此,后续实验选取25umol/L和24h作为最佳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以对照组中的Tg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胆固醇干预后,Nthy-ori 3-1细胞Tg 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以对照组中的SSEA-1 mRNA表达水平定义为1,胆固醇干预后SSEA-1 mRNA表达水平为2.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③对于BHP 10-3细胞,在一定浓度内,细胞存活率随着胆固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胆固醇浓度为25umol/L时,对BHP 10-3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大;当胆固醇浓度继续增加时,BHP 10-3细胞存活率则下降。分别检测25umol/L胆固醇在不同时间(Oh、24h、48h、72h)对BHP 10-3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24h时胆固醇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大。因此,定义上述最佳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以对照组中的Tg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胆固醇干预后,Tg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37)。EdU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胆固醇干预能够显着增加BHP 10-3细胞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Transwell迁移实验和MMP9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胆固醇显着增加了 BHP 10-3细胞中迁移及MMP9蛋白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37)。④在无胆固醇干预下,BHP 10-3细胞中DPP4 mRNA表达显着高于Nthy-ori 3-1细胞;而除ABCC3 mRNA在两种细胞中的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外,其余8个基因在BHP 10-3细胞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Nthy-ori3-1细胞。经25umol/L胆固醇干预24h后,HBA1 mRNA、CHI3L1 mRNA、CXCL12 mRNA 和 DPP4 mRNA 在 Nthy-ori 3-1 细胞和 BHP 10-3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BA1 mRNA在Nthy-ori 3-1细胞和BHP 10-3细胞中的表达均显着升高,CHI3L1 mRNA、CXCL12 mRNA和DPP4 mRNA则均显着降低。其中,CHI3L1 mRNA和CXCL12 mRNA的变化趋势在是否加入胆固醇干预一致。⑤Kaplan 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分析10个共同靶基因对甲状腺癌病人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DPP4、HBA1、PPARGC1A的差异表达与甲状腺癌的总生存期显着相关,其中高水平PPARGC1A可显着降低甲状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风险比为3.61,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3)。而低水平的HBA1与DPP4与甲状腺癌不良预后相关,显着降低患者的总生存期(P=0.027和P=0.0011)。结论①高胆固醇血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共同靶基因为:ABCC3,AGTR1,CD36,CHI3L1,CXCL12,DPP4,FN1,HBA1,MMRN1,PPARGC1A。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肿瘤中蛋白聚糖、黏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参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示了胆固醇导致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疾病进展的主要作用机制。②在Nthy-ori3-1细胞中,胆固醇可提高细胞存活率、TgmRNA表达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SSEA-1 mRNA的表达。在BHP 10-3细胞中,胆固醇可提高细胞存活率、TgmRNA表达、以及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了胆固醇在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疾病进展中的作用。③BHP 10-3细胞中DPP4 mRNA表达显着高于Nthy-ori 3-1细胞;而除ABCC3 mRNA在两种细胞中的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外,其余8个基因在BHP 10-3细胞中的表达均显着升高。胆固醇干预Nthy-ori 3-1细胞和BHP 10-3细胞后,可显着降低两种细胞中CHI3L1 mRNA、CXCL12 mRNA、DPP4 mRNA 的表达水平,而提高HBA1 mRNA 的表达水平。④生存分析结果提示:DPP4、HBA1、PPARGC1A的差异表达与甲状腺癌的总生存期显着相关,其中高水平PPARGC1A可显着降低甲状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而低水平的HBA1与DPP4与甲状腺癌不良预后相关,显着降低患者的总生存期。胆固醇作用于PTC的致病、促进疾病进展的机制与HBA1、CXCL12、CHI3L1无关,而胆固醇可能是通过降低DPP4 mRNA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参与胆固醇对PTC疾病进展的机制。

于姣姣[5](2020)在《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心理疲劳的发生率变得越来越高,患者常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佳、工作动力不足等表现,严重者可引发早老性痴呆、肿瘤等。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心理疲干预措施的开发,探讨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改善心理疲劳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芳香疗法的发展概况梳理;二、芳香疗法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对比;三、芳香药吸入疗法的中医理论和生理学基础研究。文献研究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中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疲劳”和“薰衣草”;英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fatigue”和“lavender”。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排重、阅读、对确定纳入的研究进行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并对结局指标进行比较。实验研究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复制心理疲劳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薄荷组和薰衣草组。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进行72h完全睡眠剥夺。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熏蒸去离子水、薄荷组和薰衣草组熏蒸1%浓度的精油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体重)和行为学实验(抓握力、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评价药效。然后通过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Ghrelin、Leptin、Orexin-A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及胃粘膜的损伤、免疫组化观察大鼠海马及胃GHSR、OBR、OX1R免疫阳性物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海马及胃GHSR、OBR、OX1R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及胃中Ghrelin、Leptin、Orexin-A及其受体GHSR、OBR、OX1R的mRNA表达。探讨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生物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认为,芳香疗法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经对比认为吸入式疗法安全性高、起效快,更适合临床推广。文献研究发现,在纳入的14篇关于薰衣草干预疲劳的临床研究中,薰衣草精油的使用频率最高,有12篇之多,另外2篇分别使用了薰衣草花茶和薰衣草乳膏。在摄取方式上吸入方法使用频率最高,涉及10篇研究,其他4篇中有3篇采取了外用方式,剩余1篇是花茶口服。实验研究:抓握力测试,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抓握力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大鼠抓握力值升高(P<0.01、P<0.01);与薄荷组相比,薰衣草组大鼠抓握力值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旷场,总活动距离,总穿格数,直立次数,直立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总活动距离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大鼠总活动距离、总穿格数,直立次数,直立时间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1、P<0.01);薰衣草组大鼠总活动距离增加(P<0.05、P<0.05、P<0.05、P<0.05);薄荷组与薰衣草组总活动距离无统计学差异。修饰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修饰时间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大鼠修饰时间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薰衣草组大鼠修饰时间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P<0.01、P<0.01)。海马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GHSR、OX1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表达降低(P>0.05、P<0.01),薰衣草组表达降低(P<0.05、P<0.01)。OB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表达升高(P<0.05、P<0.01)。胃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GHSR、OX1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表达降低(P<0.01、P<0.01),薰衣草组表达降低(P<0.01、P<0.01)。OB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表达升高(P<0.01、P<0.01)。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空白组相比,胃组织中模型组OBR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5)。RT-PCR实验发现,海马组织中,与模型组比,薄荷组和薰衣草组Ghrelin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Leptin的mRNA表达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OX1R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胃组织中,与模型组相比,薰衣草组GHSR的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Orexin-A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结论:薰衣草干预疲劳最佳作用方式是精油吸入治疗,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MMPM)72小时连续睡眠剥夺能很好的复制心理疲劳大鼠模型,使大鼠出现肌张力下降、旷场活动量下降、焦虑情绪增加、高架迷宫中开放臂活动量减少心理疲劳等表现。薰衣草精油香薰治疗能改善这些不良状态,治疗心理疲劳。而精油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胃饥饿素、瘦素、食欲素A的含量有关。

宋爱群[6](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郑嘉怡[7](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李章青[8](2020)在《补肾化痰方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脂/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脂、骨代谢相关指标及Leptin/β2-AR信号通路变化,探讨补肾化痰方对PMOP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为补肾化痰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系统性的回顾总结古今中外文献资料,了解中医对PMOP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选取SPF级6月龄SD雌性未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第5周开始灌胃给药。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分别予以利维爱0.23mg/kg·b·w,阿托伐他汀钙片0.92mg/kg·b·w,中药补肾化痰方9.4g/kg·b·w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8周后麻醉处死大鼠,采集右心室血液离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Leptin、E2、PⅠNP、β-CTx水平,生化仪检测TC、TG、HDL-C、LDL-C水平;取大鼠右侧股骨,用Mico CT检测大鼠股骨的骨密度;免疫组化法检测Leptin、β2-AR蛋白表达情况;PCR法检测Leptin mRNA、β2-AR mRNA的相对表达量。运用SPSS23.0进行方差统计分析,其实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运用S-N-K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理论研究回顾古今研究PMOP的相关文献,对PMOP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血不足、瘀血阻滞等。基于PMOP与脂代谢紊乱相关性的研究,导师向楠教授提出痰浊也是OP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补肾的基础上从痰论治OP,制定补肾化痰新治法,自拟补肾化痰方。该方是导师向楠教授的临床经验方,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都已证实对PMOP具有显着成效。而补肾化痰方能否通过Leptin影响PMOP的脂/骨代谢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2实验研究Micro CT检测骨密度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及补肾化痰方组的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补肾化痰方、利维爱和阿托伐他汀钙片均具有提高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TC、TG、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P<0.05);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相比,补肾化痰方组调节脂代谢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P>0.05)。ELISA法检测血清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Leptin、E2的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Leptin、E2的含量升高(P<0.05);并且补肾化痰方组增加雌激素水平高于利维爱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P>0.05)。血清骨代谢指标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PⅠNP、β-CTx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PⅠNP、β-CTx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补肾化痰方组优于利维爱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片组,但三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eptin、β2-AR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骨髓腔胞浆内及成骨细胞周围。病理显微镜观察假手术组的Leptin表达强阳性,补肾化痰方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表达呈阳性,模型组染色略浅;模型组的β2-AR表达呈强阳性,补肾化痰方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表达呈阳性,假手术组表达染色较弱。PCR法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大鼠Leptin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β2-AR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维爱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补肾化痰方组大鼠Lept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β2-A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且补肾化痰组Leptin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组(P>0.05)。结论补肾化痰方能增加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雌激素水平,降低血清骨转换相关指标,调节脂代谢,增加血清和骨组织Leptin含量,降低骨组织β2-AR的含量,我们推测补肾化痰方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Leptin/β2-AR的表达,调节脂代谢和骨代谢的过程,来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实现的。

邱文琪[9](2020)在《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背景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中医证候,此证多因情志过极伤肝,肝气郁结,脾土受侮,肝脾同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胁肋部胀痛,情绪抑郁不舒,纳差食少,大便溏泻,脉弦缓,舌胖大,苔腻。肝郁脾虚证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诸多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因此,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对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逍遥散最早记载于宋代官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中药组成,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现代临床进一步拓宽了该方的应用领域,可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症。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大量逍遥散的实验研究工作,发现逍遥散的药味、配伍与肝郁脾虚证的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之间高度关联和对应。因此,逍遥散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有效治疗方剂用以实验研究。目前中医实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主要为三种:中医疾病模型、中医证候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其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病因病机理论,在动物上实现人类临床疾病的证候特征模拟复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系统生物学是从系统层面研究生物体组成成分(DNA、mRNA、蛋白质、代谢物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主要技术手段为高通量组学研究。系统生物学具有复杂性、整合性、信息化的特点,这与中医证候整体性、时相性、复杂性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在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系统生物学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录组学研究可反映基因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外界应激下的表达情况。启动子的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转录,抑制基因表达。目前对中医证候的研究中,高通量组学技术应用逐年增多,两种组学的联合测序分析对于揭示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下丘脑是生理调节的重要中枢之一,调节摄食、体温、内分泌、情绪反应、认知、学习记忆等多种生理过程。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存在着高甲基化状态,提示下丘脑脑区在肝郁脾虚证中的重要意义。本实验前期利用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筛选出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靶基因——Lmna。Lmna基因编码核纤层蛋白Lamin A/C,是核纤层的主要组成成分。Lmna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参与肝郁脾虚证能量摄入等的发生发展,因此推断,Leptin信号可能是Lmna参与肝郁脾虚证的关键调控节点。综上所述,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丘脑弓状核Lmna介导Leptin信号通路是肝郁脾虚证的内在机制和逍遥散调控的关键通路”的假说。本课题首先复制稳定的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脑区选定下丘脑弓状核,通过高通量测序(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探究肝郁脾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和逍遥散的作用机制。2方法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雄性SD大鼠共8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每组20只雄性SD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造模共持续6周时间。造模同时,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灌服逍遥散(2.224 g/kg/d)和氟西汀(2.0 mg/kg/d)进行治疗。造模及给药6周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评价模型。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采用转录组和甲基化联合测序技术,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三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mRNA和甲基化差异表达的基因。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对筛选基因Lmna及其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 Lmna、LepR、Jak2、STAT3、IRS-1、PI3 K、AKT、POMC、AGRP和NPY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Leptin水平。3结果实验一:CUMS造模6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摄食量减少,在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抑郁行为;逍遥散、氟西汀治疗后体重、摄食量无明显差异,糖水偏好实验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旷场实验中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实验二:采用转录组学技术获得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差异mRNA,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筛选得到的差异mRNA共439个,逍遥散组相较于模型组筛选得到的差异mRNA共328个。结合前期WGBS筛选得到的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联合分析,模型组与正常组联合分析筛选出Fam111a、Myo5c、Dtx2、Abcc5、Cfb、Rnaset2、Lmna共7个靶基因,逍遥散组与模型组联合分析筛选出Abcc5、Lmna、Cfb、Clic5、Dnah6、Eln、Fam111a、Mtr、Slc44a4、Tmem51、Vsig10共11个靶基因。这些基因与DNA复制、ATP结合、Notch信号通路、ATP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瘦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相关,可能是肝郁脾虚证发病机制和逍遥散调控的靶基因。实验三:WB和qRT-PCR示模型组Lmna的表达减少,逍遥散可以逆转这一变化。ELISA示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显着升高,WB和qRT-PCR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的LepR-STAT3信号通路激活,JAK2和STAT3表达均上调,此外,CUMS对PI3K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qRT-PCR示控制食欲的POMC、NPY和AgRP的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抑制食欲的状态。逍遥散治疗后,LepR-STAT3信号通路及PI3K通路的部分节点发生逆转,对LepR-STAT3和PI3K信号通路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逍遥散还可以逆转POMC、NPY和AgRP的变化。4结论通过6周CUMS造模方式建立了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并通过体重、摄食量、行为学等方式评价此模型,证明了 6周CUMS造模建立的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肝郁脾虚证,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动物模型进行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在成功建立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转录组学和甲基化联合分析,在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区域筛选鉴定出Fam111a、Myo5c、Dtx2、Abcc5、Cfb、Rnaset2、Lmna、Clic5、Dnah6、Eln、Mtr、Slc44a4、Tmem51、Vsig10共14个靶基因。这些基因与DNA复制、ATP结合、Notch信号通路、ATP酶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瘦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相关,可能是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和逍遥散调控的目标基因。进一步研究结果示,下丘脑弓状核Lmna介导Leptin信号通路可能是肝郁脾虚证的内在机制和逍遥调控的关键通路。

严克敏[10](2020)在《红花黄色素和回肠转位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红花黄色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氧化应激、脂肪细胞因子都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中药红花黄色素(saffloweryellow,SY)在临床上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SY具有减肥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SY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 A(hydroxysaffloryellow A,HYSA)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highfatdiet-induced obesity,DIO)小鼠、ob/ob肥胖小鼠和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减肥作用,以及抗氧化酶和脂肪细胞因子瘦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涉及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包括以下4个部分:1、SY和HSYA腹腔注射对DIO小鼠的作用: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普通对照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0周,构建DIO小鼠模型,再随机分组(n=10/组):普通饮食对照组(SF-Saline),普通饮食SY干预组(SF-SY),高脂膳食对照组(HFD-Saline),高脂膳食SY干预组(HFD-SY)和高脂膳食HSYA干预组(HFD-HSYA)。干预组给予200 mg/kg/d的SY或HSYA腹腔注射10周。观察小鼠体重、摄食、脂肪重量、糖代谢、肝功能等的变化,并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抗氧化酶、瘦素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IP)等的变化。2、SY和HSYA灌胃对DIO小鼠的作用:同上构建DIO小鼠模型,并随机分组,给予250 mg/kg/d的SY或HSYA灌胃9周。同样观察小鼠的体重、摄食等上述肥胖和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3、SY灌胃对ob/ob小鼠的作用:普通饲料喂养瘦素基因突变的ob/ob肥胖小鼠,随机分组(n=3/组),并给予250 mg/kg/d(低剂量组)和500 mg/kg/d(高剂量组)的SY灌胃9周,同样观察小鼠的体重、摄食等上述肥胖和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4、SY和HSYA短时间灌胃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作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随机分组(n=10/组),并给予250mg/kg/d SY(HFD-SY组)和250mg/kg/d HSYA(HFD-HSYA组)灌胃干预,1周后进行呼吸代谢监测,3周后通过瘦素敏感性实验观察小鼠对外源性瘦素抑制食欲和减轻体重的反应性的变化。干预4周后观察小鼠的上述肥胖和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细胞实验如下:1、HepG2细胞:20μM H2O2溶液干预构建氧化应激的HepG2细胞模型,观察SY干预对抗氧化因子和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2、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给予200μM H2O2溶液干预构建氧化应激的3T3-L1脂肪细胞模型,观察SY和HSYA干预对抗氧化因子和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另外,直接给予SY干预3T3-L1脂肪细胞,观察抗氧化酶和瘦素及其信号通路负性调节因子表达的变化。3、小鼠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vascularfraction,SVF):从C57BL/6J小鼠的皮下脂肪组织分离SVF进行原代培养,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给予SY干预,观察抗氧化酶和瘦素及其信号通路负性调节因子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动物实验结果如下:1、SY和HSYA腹腔注射对DIO小鼠的作用:SY干预后,DIO小鼠的体重增加量、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重量和体脂百分比分别降低到HFD-Saline组的56.8%(3.31±1.71g vs.5.83±2.27g)、57.7%和 62.7%,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显着降低(9.49±2.25mmol/L vs.11.62±1.61mmol/L),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也降低(P均<0.05)。HSYA 干预后,DIO小鼠的体重增加量、WAT重量和体脂百分比也分别降低到HFD-Saline组的 28.6%(1.67±2.66g vs.5.83±2.27g)、61.7%和 66.3%,FBG 明显降低(9.80±1.89mmol/L vs.11.62±1.61mmol/L),HOMA-IR也降低(P均<0.05)。SY和HSYA干预后,DIO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和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的血糖水平和AUC降低,肝脏脂肪变性减轻,同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降低(P均<0.05)。HFD-SY 组和 HFD-HSYA 组小鼠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分别增加了 34.9%和20.3%,HFD-SY组小鼠的肝脏中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 NAD(P)H 醌氧化还原酶 1(NAD(P)H dehydrogenase(quinone 1),Nqo1)的mRNA水平分别增加到HFD-Saline组的1.8倍和1.7倍(P均<0.05)。附睾脂肪组织中,HFD-SY组小鼠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 1(heme oxygenase-1,HO-1)和GCLC的mRNA水平分别增加到HFD-Saline组的1.3倍、3.9倍和2.0倍,HFD-HSYA组小鼠的SOD1、HO-1和GCLC的mRNA水平也分别增加到HFD-Saline组的1.2倍、1.5倍和1.5倍(P均<0.05)。此外,SY和HSYA干预后,DIO小鼠血清瘦素水平较 HFD-Saline 组分别减少了 68.3%(0.82±0.59ng/mL vs.2.59±1.66ng/mL)和 82.6%(0.45±0.79ng/mL vs.2.59±1.66ng/mL),皮下和附睾脂肪组织的瘦素 mRNA水平减少,同时附睾脂肪组织中瘦素受体(leptinreceptor,LepRb)的mRNA水平分别增加到HFD-Saline组的2.2倍和1.8倍(P均<0.05)。小鼠的肝脏重量、摄食量和血清GIP水平无变化。2、SY和HSYA灌胃对DIO小鼠的作用:因为减肥药物通过注射给药的依从性较差,所以,我们进一步探究SY和HSYA灌胃给药是否也具有减肥作用。结果发现,SY和HSYA灌胃1周后,DIO小鼠的体重开始较HFD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干预结束时,HFD-SY组小鼠的体重较HFD对照组降低了 18.1%(36.6±1.5g vs.44.7±4.2g),体重增加量和WAT重量分别降低到 HFD 对照组的 10.9%(0.81±1.68g vs.7.46±2.85g)和 72.2%;HFD-HSYA组小鼠的体重也降低了 22.1%(34.8±3.2g vs.44.7±4.2g),体重增加量、WAT重量和体脂百分比分别降低到HFD对照组的-13.7%(-1.02±2.97g vs.7.46±2.85g)、56.3%和67.5%(P均<0.05)。SY和HSYA干预后,DIO小鼠的肝脏重量和血清ALT水平减少,IPGTT和IPITT试验的血糖和AUC均减少(P均<0.05)。与HFD对照组相比,HFD-SY组小鼠血清GIP和瘦素水平分别降低了 30.1%(578.3±170.8pg/mL vs.827.7±259.8pg/mL)和 74.3%(0.64±0.66ng/mLvs.2.49±1.43ng/mL),同时,皮下脂肪组织和附睾脂肪组织的瘦素mRNA水平分别减少了 58.9%和49.5%;HFD-HSYA组小鼠血清GIP和瘦素水平也分别降低了 29.7%(581.5±159.9pg/mL vs.827.7±259.8pg/mL)和 76.7%(0.58±0.39ng/mL vs.2.49±1.43ng/mL),皮下脂肪组织的瘦素mRNA水平也减少了 65.8%(P均<0.05)。SY和HSYA灌胃对摄食量无影响,但能显着降低DIO小鼠的摄食效率(P<0.05)。3、SY灌胃对ob/ob小鼠的作用:为了探究SY的减肥作用是否与瘦素有关,我们还观察了 SY对瘦素基因突变的ob/ob肥胖小鼠的作用,结果发现,SY对ob/ob小鼠的体重、摄食量、脂肪重量、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均无影响,对小鼠血清的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也无影响。说明瘦素在SY减肥和改善糖代谢和肝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4、SY和HSYA短时间灌胃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作用:为了探究在体重减轻和脂肪重量减少之前,SY和HSYA对小鼠的能量代谢和瘦素敏感性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观察了 SY和HSYA短时间灌胃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作用。结果发现,SY和HSYA灌胃1周后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此时能量代谢也无变化。但是HFD-SY组小鼠注射瘦素后的摄食量较注射生理盐水时减少(P<0.05),HFD-SY组和HFD-HSYA组小鼠注射瘦素后的体重增加量也较注射生理盐水时有减少的趋势,说明SY能增加小鼠对外源性瘦素的敏感性。HSYA干预还能降低小鼠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P<0.05)。另外,SY和HSYA干预4周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体重、体重增加量、脂肪重量、摄食量和摄食效率均无明显影响,对血糖、HOMA-IR、肝功能以及血清GIP和瘦素水平也无影响。细胞实验结果如下:1、HepG2 细胞:给予氧化应激的HepG2细胞10 mg/L的SY作用24h后,Nrf2的mRNA水平增加到对照组的1.3倍(P<0.05)。10、50和100 mg/L的SY干预后,GCLC和Nqo1的mRNA水平分别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到对照组的1.4~2.3倍,SOD1的mRNA水平都增加到对照组的1.3倍,过氧化氢酶的mRNA水平增加到对照组的1.2~1.4倍(P均<0.05)。2、3T3-L1前脂肪细胞: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给予氧化应激的3T3-L1脂肪细胞10、50和100 mg/L的SY干预24h后,Nrf2和SOD1的mRNA水平增加到对照组的1.3~1.5倍,HO-1的mRNA水平剂量依赖性增加到对照组的1.7~3.3倍;100 mg/L的HSYA干预后,HO-1的mRNA水平也增加到对照组的1.4倍(P均<0.05)。给予3T3-L1脂肪细胞50和100 mg/L的SY干预24h后,SOD1和HO-1的mRNA水平增加到对照组的1.1~3.2倍,瘦素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了 51.2%~78.2%,瘦素信号通路的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的mRNA水平也降低(P均<0.05)。3、小鼠SVF:小鼠SVF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给予100mg/L的SY干预48h,结果发现,SOD1和HO-1的mRNA水平分别增加到对照组的1.2倍和1.8倍,瘦素的mRNA水平降低了 35.4%(P均<0.05),SOCS3和PTP1B的表达无变化。研究结论:1、SY及其主要活性成分HSYA腹腔注射给药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具有减重、减少脂肪量以及改善糖代谢和肝功能的作用。2、SY和HSYA灌胃给药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也具有减重、减少脂肪量以及改善糖代谢和肝功能的作用,并且灌胃给药的减肥效果比腹腔注射更显着。3、SY和HSYA的减肥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增加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抗氧化酶的表达以及减轻脂肪组织的瘦素抵抗有关。4、在体重减轻和脂肪重量减少之前,SY能增加高脂膳食喂养的小鼠对外源性瘦素的敏感性。第二部分代谢手术回肠转位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目的:回肠转位术(ileal transposition,IT)是一种新的代谢手术类型,具有减重、改善糖脂代谢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节因子,能够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糖脂代谢等。但是IT手术是否通过影响FGF21的变化从而发挥减肥作用?目前尚无研究报道。代谢组学是代谢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工具,可用于代谢手术的研究,但是关于IT手术后代谢组学的变化,也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IT手术的减肥和改善代谢的作用以及IT手术后FGF21信号通路的改变,同时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观察IT手术后大鼠血清和脂肪组织中代谢物的改变从而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0周龄雄性Goto-kakizaki(GK)大鼠,高脂饲料喂养,随机分组(每组n=7):对照组(No surgery)、假手术组(Sham-IT)和回肠转位术组(IT)。IT组大鼠进行回肠转位术,把距离回盲瓣约5cm的一段末端回肠转移到近端空肠距离十二指肠悬韧带约5cm的位置;Sham-IT组大鼠进行假手术,在与IT手术相同的位置切断肠管,再原位吻合;对照组大鼠不进行干预。术后记录大鼠体重、摄食量和空腹血糖水平。术后6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IPITT试验,麻醉大鼠后取血,取脂肪组织和肝脏并称重。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胰岛素、FGF21、瘦素和胃肠激素的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和脂肪组织中FGF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1)和共受体β-klotho(KLB)的表达,脂肪组织中棕色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肝脏中糖原合成酶2(glycogen synthase 2,GYS2)和炎性因子等的表达。另外,分别提取血清和附睾脂肪组织的代谢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技术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层次聚类及代谢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整体水平:IT手术后第2周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开始较Sham-IT组降低;术后6周,IT组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分别降低到Sham-IT组的83.4%(259.4±13.0g vs.311.1±18.6g)和72.1%(15.5±0.7g vs.21.5±2.5g),WAT重量和体脂百分比分别降低了 41.6%(4.71±1.66g vs.8.06±1.70g)和30.8%(P均<0.05)。IT组大鼠的血糖水平从术前的12.4±1.1mmol/L降到术后6周时的6.9±0.1mmol/L,术后第2、4、6周时IT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均显着低于Sham-IT组(P均<0.05);同时,IT组大鼠OGTT和IPITT的血糖水平和AUC较Sham-IT组降低,HOMA-IR也降低(P均<0.05)。与Sham-IT组相比,IT组大鼠血清的FGF21水平降低了 26.3%(327.03±54.36pg/mL vs.443.45±38.30pg/mL,P<0.05),瘦素水平也降低了 61.7%(0.57±0.40ng/mLvs.1.49±1.15 ng/mL,P<0.05)。2、脂肪和肝脏组织水平:附睾脂肪组织中,IT组大鼠的FGFR1及其共受体KLB的蛋白水平分别增加到Sham-IT组的3.0倍和3.9倍,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标志基因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 1,UCP1)的蛋白水平也显着增加到Sham-IT组的2.2倍(P均<0.05)。肾周脂肪组织中,IT组大鼠的FGFR1和KLB的mRNA水平分别增加到Sham-IT组的1.4倍和2.4倍,FGFR1和UCP1的蛋白水平也分别增加到Sham-IT组的1.7倍和2.3倍(P均<0.05)。肝脏组织中,IT组大鼠的FGF21和KLB的蛋白水平分别增加到Sham-IT组的3.9倍和2.3倍(P<0.05),但肝脏FGF21分泌的上游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FGF21信号通路下游的GYS2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糖原合酶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和肝脏糖原含量也无变化。3、血清和脂肪组织代谢组学:IT组和Sham-IT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10种差异代谢物,与Sham-IT组相比,IT组大鼠血清的溶血软磷脂和磷脂酰甘油明显减少,3-氧代-4,6-二氯胆酸、3-氧代胆酸、染料木苷4’-氧-葡糖苷酸、二十二碳五烯酸、磷脂酰肌醇和3种甘油三酯明显增加,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醚脂代谢、亚麻酸代谢、游离脂肪酸受体、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肠促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等代谢通路。此外,IT组和Sham-IT组大鼠的附睾脂肪组织代谢组学中,正、负离子模式分别鉴定出50种和68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层次聚类效果好,主要涉及泛醌和其他类萜醌的生物合成、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维生素的消化吸收、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胆汁分泌等代谢通路。研究结论:IT手术对GK大鼠具有减重、减少脂肪量和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其减肥和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可能与增强内脏脂肪组织中FGF21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有关。另外,代谢组学的结果提示,IT手术的有益作用还可能与脂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肠促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以及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二、Leptin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eptin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ED的关系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瘦素促进ED的分子机制研究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的研宄现状:从基础到临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FTZ对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肝郁脾虚证现代研究进展
        1.1.2 肝郁脾虚证与糖脂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1.3 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S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FTZ干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动物饲料与饮水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试剂
        2.2.5 药物来源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的建立、分组及取材
        2.3.2 体重、进食量
        2.3.3 一般行为观察
        2.3.4 旷场实验行为学测定
        2.3.5 血清D-木糖含量、拉尾排便实验测定
        2.3.6 血液、肝脏指标测定
        2.3.7 体脂含量测定
        2.3.8 石蜡切片的制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3.9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体重、进食量结果
        2.4.2 一般行为观察结果
        2.4.3 旷场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果
        2.4.4 血清D-木糖含量、拉尾排便实验测定结果
        2.4.5 血清葡萄糖、OGTT测定结果
        2.4.6 血清及肝脏TC、TG测定结果
        2.4.7 体脂含量测定结果
        2.4.8 肝脏HE染色结果
    2.5 讨论
        2.5.1 成功建立肝郁脾虚模型
        2.5.2 模型出现糖脂代谢紊乱
        2.5.3 FTZ对模型产生调节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脑肠轴探讨FTZ改善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SD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本来源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清、下丘脑指标测定
        3.3.2 小肠HE染色
        3.3.3 Western Blot
        3.3.4 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
    3.4 实验结果
        3.4.1 血清及下丘脑中Orexin A、Leptin指标含量测定结果
        3.4.2 FTZ对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SD大鼠下丘脑ob-R及 OX1R蛋白影响
        3.4.3 小肠HE染色结果
        3.4.4 FTZ对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证SD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影响
        3.4.5 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结果
    3.5 讨论
        3.5.1 FTZ调控食欲素-瘦素分泌
        3.5.2 FTZ调控肠机械屏障
        3.5.3 FTZ调控肠道菌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白血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质质量控制及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患者样本
        4.质粒、siRNA、病毒
        5.实验试剂
        6.试剂盒
        7.抗体
        8.引物
        9.药物
        10.主要仪器
        B 实验方法
        1.细胞的传代及冻存
        2.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小鼠原代APL细胞分离
        4.小鼠原代肝脏细胞分离
        5.肝脏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
        6.白血病小鼠转接模型
        7.蛋白提取
        8.Western Blotting
        9.免疫共沉淀
        10.瞬时转染
        11.免疫荧光
        12.流式细胞术及分选
        13.RNA提取
        14.逆转录
        15.实时定量PCR
        1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7.蛋白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18.肝脏细胞脂质检测样品制备
        19.TC水平检测
        20.TG水平检测
        21.ELISA检测Leptin、Resistin、PCSK9水平
        22.变量定义
        23.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APL患者易发生血脂异常
        1.1 相比非APL患者,APL患者有更高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1.2 APL细胞介导机体脂代谢异常
        1.3 APL细胞在脂代谢异常中起重要作用
        2.APL细胞能够诱导肝细胞脂质合成异常
        2.1 APL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细胞脂质合成
        2.2 PML-RARα融合蛋白在APL脂代谢异常起重要作用
        3.PML-RARα抑制PPARγ转录活性和脂代谢信号通路
        3.1 APL患者中脂代谢信号通路异常,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
        3.2 RETN,LEP,PPARγ和TRIB3是介导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基因
        3.3 APL细胞中TRIB3和Resistin蛋白表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降低
        3.4 PPARγ通过调控Leptin和Resistin的分泌介导脂代谢异常
        3.5 APL细胞能够诱导小鼠血清中Resistin和PCSK9分泌
        3.6 Resistin能够诱导肝脏细胞分泌PCSK9
        3.7 Resistin调控肝脏细胞脂质代谢
        4.APL细胞中PPARγ活性降低导致脂质代谢异常
        4.1 PML-RARα能够抑制PPARγ的活性
        4.2 APL细胞中敲除PPARγ诱导小鼠血脂异常
        5.TRIB3通过维持PML-RARα稳定性,抑制PPARγ/RXR异源二聚体形成
        5.1 PML-RARα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2 TRIB3抑制PPARy/RXR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5.3 TRIB3进一步增强PML-RARα对PPARγ降解的促进作用
        5.4 TRIB3增强PML-RARα介导的PPARγ泛素化
        6.ATRA/As_2O_3治疗后依然存在脂代谢异常
        6.1 ATRA/As_2O_3治疗恢复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6.2 ATRA/As_2O_3诱导Resistin的表达上调和Leptin的表达下调
        6.3 ATRA/As_2O_3处理后APL细胞能诱导肝脏细胞脂代谢异常
        6.4 ATRA/As_2O_3治疗导致APL患者血清TG水平升高
        7.ATRA/As_2O_3治疗诱导TRIB3表达水平升高,介导治疗引发的血脂异常
        7.1 TRIB3抑制PPARγ转录活性
        7.2 TRIB3是介导ATRA/As_2O_3治疗后APL患者血脂异常的关键蛋白
        7.3 敲低TRIB3能明显抑制APL细胞介导的脂质代谢异常
        7.4 小鼠体内敲除TRIB3能缓解ATRA/As_2O_3诱发的脂代谢异常
        8.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协同治疗APL,改善脂代谢异常
        8.1 PPAR激动剂与ATRA/As_2O_3联用可协同促进APL细胞分化和凋亡
        8.2 PPAR激动剂可抑制砷剂诱导的TRIB3转录活性的升高
        8.3 FN抑制ATRA/As_2O_3诱导的血脂异常
        8.4 ATRA/As_2O_3与FN联合用药可改善APL治疗效果
        9.总结
    讨论
    缩略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B3调控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A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2.细胞系
        3.质粒
        4.抗体
        5.病毒
        6.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7.转基因小鼠基因型鉴定引物
        8.分析软件及网站
        9.统计分析
        10.患者样本信息
        B 实验方法
        1.克隆形成实验(CFU)
        2.细胞增殖
        3.免疫组化
        4.体外泛素化
        5.PLA邻位连接检测
        6.蛋白纯化
        7.E3泛素连接酶筛选
        8.MYC-K427和MYC-T58突变体Raji细胞株构建
        9.Biacore技术
    实验结果
        1.TRIB3在淋巴瘤组织高表达
        1.1 TRIB3在淋巴瘤组织中表达升高
        1.2 Q84R突变导致TRIB3稳定性增强
        1.3 TRIB3敲除不影响正常淋巴细胞发育
        2.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和进展
        2.1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生
        2.2 B细胞敲除TRIB3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3.TRIB3促进B淋巴瘤细胞增殖,维持干性
        3.1 TRIB3维持小鼠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3.2 TRIB3维持病人原代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干性
        4.TRIB3调节MYC等关键促肿瘤因子的转录和表达
        4.1 敲除TRIB3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4.2 敲除TRIB3下调MYC的表达水平
        5.TRIB3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维持MYC的稳定性
        5.1 TRIB3抑制MYC的降解
        5.2 TRIB3通过调控MYC-T58位磷酸化影响MYC降解
        6.UBE3B是介导MYC降解的E3泛素连接酶
        6.1 TRIB3抑制MYC的泛素化修饰
        6.2 TRIB3调控MYC泛素化不依赖于已报道的E3
        6.3 UBE3B是MYC潜在的E3泛素连接酶
        6.4 UBE3B介导MYC泛素化并促进其降解
        7.UBCH3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降解的E2泛素偶联酶
        7.1 E2偶联酶UBCH3可以诱导MYC的泛素化
        7.2 UBE3B发挥活性依赖于1036位半胱氨酸
        7.3 鉴定MYC与UBE3B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7.4 淋巴瘤患者易伴随UBE3B-R346Q突变患者
        7.5 UBE3B-R346Q突变抑制MYC的泛素化
        8.K427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8.1 突变K427R和K443/445R导致MYC泛素化降低
        8.2 MYC-K427R是UBE3B介导MYC泛素化的位点
        9.TRIB3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依赖于MYC-T58位磷酸化
        9.1 MYC-T58突变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干性
        9.2 MYC-T58突变影响MYC靶基因的富集
        10.UBE3B抑制MYC转录及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0.1 MYC-K427R突变增强MYC的转录活性
        10.2 过表达UBE3B抑制MYC的转录活性
        10.3 UBE3B抑制MYC/Max复合物的形成
        10.4 过表达UBE3B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干性
        11.TRIB3解除UBE3B对MYC驱动淋巴瘤的抑制作用
        11.1 TRIB3解除UBE3B对小鼠淋巴瘤进展的抑制作用
        11.2 TRIB3解除UBE3B的淋巴瘤细胞干性的维持
        12.TRIB3妨碍UBE3B-MYC的相互作用并促进MYC-Max复合物形成
        12.1 TRIB3抑制UBE3B与MYC的相互作用
        12.2 MYC与TRIB3的KDC结构域结合
        12.3 TRIB3与MYC的C端和N端存在相互作用
        12.4 UBE3B与MYC的C端和N端结合
        12.5 TRIB3抑制MYC-UBE3B的结合并增强MYC-Max的相互作用
        13.总结
    讨论
    附录1: CRISPR-Cas9技术构建Raji突变体细胞测序结果
    附录2: 患者UBE3B和TRIB3突变位点
    缩略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胆固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病风险相关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总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Article I
English Article Ⅱ
English Article Ⅲ

(5)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薰衣草精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薰衣草的化学成分
        2 薰衣草精油的生物活性研究
        3 小结
    综述二 心理疲劳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心理疲劳的概念
        2 心理疲劳的发生原因
        3 心理疲劳产生的生物学机制
        4 心理疲劳的测评方法
        5 心理疲劳的干预措施
        6 心理疲劳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
        7 心理疲劳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芳香疗法改善心理疲劳中医理论基础
    1 芳香疗法概况
    2 中医芳香药理论
    3 中医芳香疗法常用药物
    4 民族医学中涉及的芳香疗法
    5 芳香疗法常用精油
    6 芳香疗法给药途径以及安全性对比
    7 芳香吸入疗法的中医药理论
    8 芳香吸入疗法的现代医学基础
    9 结论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实验研究
    研究一 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免疫组化照片
附录二 RT-PCR各指标扩增和溶解曲线

(6)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7)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一、CAG与进食改变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补肾化痰方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脂/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补肾化痰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
        2.1 补肾化痰方理论基础
        2.2 补肾化痰方方解
        2.3 补肾化痰方的前期实验研究
    3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3.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4 瘦素对脂/骨代谢的调节
        4.1 瘦素通过外周组织调节脂/骨代谢
        4.2 瘦素通过NPY/Y2 对脂/骨代谢的中枢调节作用
        4.3 瘦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骨代谢
    5 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标本采集
        2.4 骨密度检测
        2.5 ELISA法检测Leptin、E2、PⅠNP、β-CTx的含量
        2.6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骨组织Leptin和β2-AR
        2.7 PCR检测大鼠骨组织Leptin mRNA和β2-AR mRNA的表达
        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大鼠骨密度
        3.3 各组大鼠脂代谢结果
        3.4 各组大鼠血清Leptin、E2、PⅠNP、β-CTx表达水平
        3.5 各组大鼠骨组织中Leptin、β2-AR蛋白定位检测结果
        3.6 各组大鼠骨组织中Leptin mRNA与β2-AR mRNA的表达
    4 讨论
        4.1 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补肾化痰方对骨密度的影响
        4.4 补肾化痰方对脂代谢的影响
        4.5 补肾化痰方对血清E2 的影响
        4.6 补肾化痰方对血清PⅠNP、β-CTx的影响
        4.7 补肾化痰方对Leptin、β2-AR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9)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肝郁脾虚证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第二节 转录组学及其在证候研究中的进展
    第三节 Lmna及其介导的Leptin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一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二 肝郁脾虚证大鼠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研究三 肝郁脾虚证大鼠弓状核Lmna介导的Lepr-STAT3信号通路及逍遥散的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花黄色素和回肠转位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红花黄色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引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SY和HSYA腹腔注射对DIO小鼠的作用
        2、SY和HSYA灌胃对DIO小鼠的作用
        3、SY灌胃对ob/ob小鼠的作用
        4、SY和HSYA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作用
        5、3T3-L1 胞实验
        6、HepG2细胞实验
        7、小鼠脂肪组织SVF原代细胞实验
        8、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SY和HSYA腹腔注射对DIO小鼠的作用
        二、SY和HSYA灌胃对DIO小鼠的作用
        三、SY灌胃对ob/ob小鼠的作用
        四、SY和HSYA短时间灌胃对高脂膳食喂养小鼠的作用
        五、SY和HSYA对HepG2细胞、3T3-L1脂肪细胞和小鼠SVF诱导分化而来的脂肪细胞的作用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代谢手术回肠转位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探究
    引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一 红花黄色素的减肥及改善糖脂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回肠转位术的减肥及改善糖脂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资助该课题的基金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Leptin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冰. 山东大学, 2021(10)
  • [2]FTZ对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磊.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TRIB3调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脂代谢异常及促进MYC驱动淋巴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兆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高胆固醇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关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 赵军玉. 山东大学, 2020(04)
  • [5]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D]. 于姣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补肾化痰方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脂/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章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肝郁脾虚证下丘脑弓状核的转录组、甲基化联合测序及逍遥散的调控[D]. 邱文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红花黄色素和回肠转位术的减肥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严克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标签:;  ;  ;  ;  ;  

瘦素功能及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