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与技能发展:来自南部非洲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常俊山[1](2021)在《博茨瓦纳经济转型与发展(1980-199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茨瓦纳在1966年独立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后来博茨瓦纳依托钻石资源的大量开发而成为南部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非洲受到的关注愈来愈多,博茨瓦纳的经济发展在非洲大陆经济发展中的独特性也更加引人注目。博茨瓦纳第二任总统奎特·凯图米莱·马西雷(Quett Ketumile Masire)当政时期(1980—1998)为推动经济转型而采取了多样化的经济发展举措。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措施对于博茨瓦纳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钻石开采给博茨瓦纳带来大量外汇,但钻石矿业并不足以支撑博茨瓦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博茨瓦纳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力图实现经济转型。在推动采矿业发展的同时,博茨瓦纳政府保护传统畜牧业,鼓励私人投资多样化,发展制造业和旅游业,力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维持经济增长。然而博茨瓦纳依靠钻石收入来推动经济多样化的措施,成效并不明显。博茨瓦纳至今也没有摆脱对钻石资源的依赖,也没有成功的实现经济转型。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对塞内策·卡马(Seretse Khama)上任时经济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其领导期间取得的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对博茨瓦纳独立后经过30年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对钻石的依赖,农业和制造业薄弱以及贫困和艾滋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博茨瓦纳政府为促进经济多样化而在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等方面进行的尝试。第五部分分析了博茨瓦纳经济转型探索中的得失。
王益明[2](2021)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南非的大国角色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和平的外部环境为各地区国家进行一体化实践提供了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大陆各次区域秩序建构凭借其历史、文化、地理等优势发展迅猛,其中南部非洲是非洲大陆众多次区域中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地区。南部非洲秩序建构主要经历了由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到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转变过程。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南部非洲地区内部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逐渐开始进行,前后成立了作为次区域准集体安全机制的前线国家组织和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南共体政治、防务和安全机构。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过程中,南非的大国作用必不可少。作为南部非洲乃至非洲地区的新兴大国,南非的国际地位在其实现民主转型后与日剧增,其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凭借资金、经验和话语三方面的优势不仅在具体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制度性建设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具体而言,南非强劲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为其供给南部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运转以及常备军事力量的培训和维护提供了充足资金;军事工业、武器出口上的传统优势和在1994年转型以来的维和实践使南非具有丰富的维和经验;非国大倡导的以和解促发展的冲突解决方式以及南非历任领导人对南部非洲事务的积极参与和斡旋,也使南非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显着话语优势。凭借上述优势,南非在南部非洲地区内莱索托危机、刚果(金)冲突和津巴布韦政治危机中都扮演着安全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南非大力推动南共体安全机制改革,将政治、防务与安全机构纳入南共体的制度框架内,并起草、通过了《相互防御条约》等法律文件,为南部非洲国家在和平安全领域展开集体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尽管如此,作为区域大国的南非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面临着提供次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和实现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尽管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积极的安全公共产品供应助力了其自身经济发展和区域影响力,但由于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机制的不完善,南非仍面临着能力上和合法性上的挑战。因此,在南部非洲安全秩序建构的过程中,作为区域大国的南非需利用好其大国形象,以引导次区域经济合作为基础,加强与域内国家的交流合作,并适度引入域外大国参与,推动南部非洲地区安全机制的和谐发展。
贾辉[3](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姚橄榄[4](2020)在《新南非黑人移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民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难解之题,也是非洲国家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南非,南部非洲乃至整个非洲的经济大国,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在南非这个多种族多族群的“彩虹”国度里,黑人是当前南非社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群体。由于南非政局平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吸引了周边国家众多的黑人移民。当前的南非已是南部非洲最主要的移民目的国和最大的难民接纳国,黑人移民已成为南非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虽然大量外籍黑人移民的到来给南非带来了技术,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也因此招致南非民众的排斥和仇视。因此,大量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的涌入早已成为南非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而高涨的排外情绪使得黑人移民在新南非的生存面临很大挑战。新南非有着长期施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背景,也有着在南部非洲乃至整个非洲谋求政治地位的远大抱负。但南非的暴力排外事件具有爆发频次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加之南非曾是世界上仅有的将种族政策制度化的国家,都使其具有独特性。本研究试图深入挖掘新南非黑人移民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黑人移民在新南非的生存境遇。本研究认为大量非法移民的存在确实成为南非的一大社会问题,但并非主要社会问题。经济低迷才是造成南非移民大量存在和暴力排外事件频发的根本问题。南非政府首先要正视非法移民和暴力排外问题,从经济方面入手,振兴经济;同时也要从南非社会族群内部想办法增进融合,并与其他南部非洲国家协商,共同解决。围绕新南非黑人移民展开的研究在于丰富学术界有关新南非移民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对新南非排外研究的有力补充,对理解新南非的种族族群关系提供参考。
黄学渊[5](2020)在《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研究(1977-1980)》文中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部非洲的南罗得西亚问题既是一个“去殖民化”问题,又是一个涉及种族隔离的问题。自1965年南罗得西亚宣布独立后,南罗得西亚民族解放运动即成为南部非洲的核心问题。1977年,吉米·卡特上台后,美国政府调整了其南罗得西亚政策,将南罗得西亚从南部非洲的“次要地位”提升为“最紧迫的优先问题”。1977年1月,卡特总统上台即推出《总统审查第4号备忘录》,明确南罗得西亚问题应由英国主导,美国为卷入其中的各方势力谈判创造条件。1977年3月,卡特总统颁发了《总统指令第5号文》,随后美国国会批准废除《伯德修正案》,试图通过全面制裁南罗得西亚来解决争端,效果甚微。1977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欧文提出《美英方案》,但是直到1978年结束,美英也未能与南罗得西亚各方势力就其问题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开始出现解除对南罗得西亚制裁的声音。1979年4月,南罗得西亚内部选举结果出炉,穆佐雷瓦当选,美英方案正式宣告失败。1979年5月,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开始主导南罗得西亚问题进程,一方面,美国加紧对南罗得西亚的制裁;另一方面,积极配合英国新政府召开制宪会议。随着《兰开斯特大厦协议》的达成和美国取消制裁,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独立。1977-1980年美国对南罗得西亚的政策调整根本受制于国际冷战格局演变和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基于应对苏联的战略进攻态势及其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美国政府开始积极应对南罗得西亚问题。然而,南部非洲长期以来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美国一方面需要巩固英美的特殊关系,尤其是英美同盟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遏制苏联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顺应南罗得西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基本民意,在道义上支持南罗得西亚的“去殖民化”。更重要的是,与英国政策协调、对英国施压、支持南罗得西亚的独立,并防止独立后南罗得西亚倒向苏联,成为美国南罗得西亚政策的核心。由此,一方面,卡特政府与英国协调、施压,倡导南罗得西亚的“去殖民化”;另一方面,又试图与英国妥协、巩固美英同盟。同时,卡特政府一方面支持南罗得西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防止其倒向苏联。可以说,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是在苏联、英国、南罗得西亚各方之间“走钢丝”,以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卡特主张的“人权外交”理念对于推动南罗得西亚的“去殖民化”及种族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国务院、国会、以及当时美国的黑人自由民权运动等在内的美国国内诸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殖民地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包括南罗得西亚在内的南部非洲国家人民的艰苦抗争共同塑造了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1977-1980年间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既巩固了英美同盟,又顺应了南罗得西亚的“去殖民化”潮流,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在南罗得西亚的影响,直接服务于美国的国际冷战战略。美英在南罗得西亚问题上的政策协调推动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政策的调整,这成为日后美英互动的基本模式。但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对南罗得西亚的制裁及干涉也给新生的津巴布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张会杰[6](2020)在《南非艾滋病问题研究1983-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染病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它比战争和革命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染病逐渐跨越国界、阶层、种族、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它不仅考验着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而且对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球化时代,传染病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世界首例艾滋病出现于1980年初,距离现在已经将近40年了。最初艾滋病病毒只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边缘群体中传播,后来在以非洲国家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迅速传播开来。在生物医学和流行病学的话语权主导下,艾滋病仅仅被建构为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批判主义思想延伸到艾滋病问题的研究当中。其中,批判医学人类学认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影响着疾病的分布,社会组织和文化与病原体一样容易引发疾病。发展中国家过去饱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独立后的新政府往往承接了殖民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遗产。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状况,使它们面临着普遍的贫困、失业、教育程度低下和社会歧视。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导致了大多数人的贫穷、失业和社会的高度不平等。新南非虽然实现了宪法上向民主国家的转型,但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依然未能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阴影。南非的艾滋病出现在该国民主转型的前夕,它与政治和经济危机一起发酵,使该国最终成为了世界艾滋病的中心。本文运用南非卫生部和政府部门的报告、欧美以及南非本土学者关于艾滋病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跳出生物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理论框架,从批判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揭示它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其作为一个发展问题进行重建。全球化时代,艾滋病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南非作为世界艾滋病的中心,对该国艾滋病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帮助世界其他国家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本国的艾滋病问题。本文试图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说明以下问题:第一,南非的艾滋病感染模式是由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塑造的。第二,面对艾滋病这场大流行病,南非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体现了它们对国家权力和人权的不同观念。第三,艾滋病就像一个棱镜一样,通过性别关系的表象折射出来的是南非种族隔离的历史伤痕、矛盾的政治局势和畸形的经济结构。
KEABETSWE BASIMANE[7](2020)在《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文中认为在过去的40年里、博茨瓦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这一切得益于其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良好的治理。在1966年独立时、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政府制定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了良好的治理方案使其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转型为中上收入国家之一。1965/66年到2005/06年之间、博茨瓦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仔细观察博茨瓦纳的成功故事就会发现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尽管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博茨瓦纳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本文研究分析了博茨瓦纳从1998年至2018年的经济转型、对其独立以来的发展做了概述、强调了良好的治理在经济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指出高失业率(特别是在青年之中)、经济结构体系的不足、贫困率和不平等是这个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本文还探索了博茨瓦纳经济转型及其结构体系的不足、并根据其发展前景、提出许多相应的建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在国际关系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可追溯到冷战时期。本文还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青年失业率、多样化指数等经济变量和理论进行了解释。国际关系领域的统计工作已与先进的经验认识联系在一起、并已确定可以克服理论界限。本文分析了博茨瓦纳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生产增长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博茨瓦纳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这有助于我们参照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了解博茨瓦纳目前的经济情况。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理论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为治理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博茨瓦纳良好的治理记录在其经济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值得关注。
李佳宇[8](2019)在《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知识创造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速度,对振兴非洲经济,提升非洲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质量保障是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它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也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对非洲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国别层次探究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然后,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结合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论文的第一章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分析。外部背景主要是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的视角来考察,内部背景主要是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供求关系为视角,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非洲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是从大陆层次考察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和德国的援助与支持下,由非盟、非洲大学协会、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和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的。目前,非洲大陆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是在非盟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下,以非盟提出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具体包括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其他一系列辅助性实践政策。这些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处于初步制定和试点完善阶段,有待进一步被推介和实施。第三章是从次区域层次考察了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政策包括:一是由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二是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制定和实施的东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三是由阿拉伯大学协会、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和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四是由南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和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共同推动的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除南部非洲外,其他次区域的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性政策(即质量保障标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调、交流、能力建设、意识培养等的辅助性政策。南部非洲有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但还未颁布实质性的政策。第四章是从国别层次考察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后,选取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作案例,全面探索了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背景、组织机构、质量保障标准、模式、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理位置上同处东部非洲的两国做横向比较,探究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来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始终都处于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状态。乌干达则完全相反,它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主力国家之一,在制定和实施东非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和成效。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定、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五方面(详见研究结论)。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主要是初步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内的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均随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完善,区域一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培训、工作坊、评估和认证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频次逐渐增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国家和高校)的质量保障意识得到较大提升。论文的最后一章,总结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陆和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权威性、约束力、财政能力等的强弱差距导致各组织机构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二是国别及其院校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三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面临着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和质量保障资金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我国通过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等路径,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可分为大陆和次区域两个层次。具体而言,除南部非洲外,非洲大陆、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东部非洲、北部非洲均有各自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其中,大陆层次的政策表现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特点,而次区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第二,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区域独立性,相互间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各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间无关联。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具有区域局限性,还有待通过政策实施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影响力。第三,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一是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二是按政策性质,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可被划分为标准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其中标准性政策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辅助性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四是标准性政策内容具有一致性和全面性,辅助性政策内容具有多样性;五是政策实施路径上以评估为主,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政策实施范围具有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六是政策成效的系统化、数字化和意识化。第四,研究发现,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立足点,援助或与非洲合作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德国是最活跃的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国家,与之比较,我国作为援助非洲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参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或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与我国已积累得丰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不符。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应围绕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需求,尽快与非洲开展高教质量保障合作。
孙瑞[9](2019)在《南非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玲玉[10](2019)在《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协定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与地区发展,彼此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世界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非洲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快了各区域组织内部的合作。本文以2015年启动的非洲三方自贸协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贸协定的内容,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探讨了中国与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区合作的问题。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东南非三方自贸协定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三方自贸协定的前身—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发展障碍。成员国间相互依赖、信任失衡,三方自贸协定因此登上历史舞台。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三方自贸协定》及其相关附件的法律体系、组织机构、基本原则,论证了该协定的特点。第三部分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争端解决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剖析。货物贸易方面,分析了关税自由化、原产地规则、卫生和植物检疫、贸易救济措施等其他内容,服务贸易方面,分析了竞争政策、消费者保护、商业人士流动,最后分析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争端解决机制。第四部分从合作机制和发展现状两方面,论证了影响该协定实施的挑战。组织机构分工不明,货物贸易自由化有待提高,服务贸易层次水平较低,争端解决方式缺乏特色,使得自贸协定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机制。短期内难以逾越的经济鸿沟与错综复杂的成员国身份也进一步阻碍了三方的联合。第五部分主要对中国与三方自贸区商签自贸协定提出建议,虽然自贸协定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中,中国与该自贸区合作也适逢其时。因此笔者建议,采取“中国—三方自贸区”的策略,力避高水平、宽范围的做法,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谈判,发挥中非经济互补的优势,共同促进中非经贸长久发展。
二、全球化与技能发展:来自南部非洲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与技能发展:来自南部非洲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博茨瓦纳经济转型与发展(1980-199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研究的背景 |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外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 |
国外研究 |
国内研究 |
第一章 塞内策·卡马领导时期经济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独立时的经济条件 |
第二节 卡马领导时期的经济发展 |
第二章 独立后3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对钻石产业的依赖 |
第二节 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贫困、艾滋病等社会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
第三章 博茨瓦纳政府经济改革的措施 |
第一节 农业发展:加大投入与提升水平 |
第二节 制造业发展:政府介入与政策扶持 |
第三节 发展旅游业,提升服务业 |
结语:博茨瓦纳经济转型探索的得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南非的大国角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既有研究综述 |
(一) 关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已有研究 |
(二) 关于南部非洲安全一体化的已有研究 |
(三) 关于区域大国对区域秩序建构的已有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难点 |
(一) 研究创新 |
(二) 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区域大国与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关系 |
第一节 区域大国的定义 |
第二节 区域公共产品 |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背景、概念与供给模式 |
三、区域公共产品与区域秩序建构 |
第三节 区域大国对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战略作用 |
一、区域安全秩序的类型 |
二、区域大国对区域安全秩序的建构 |
三、区域与次区域的概念区分 |
第二章 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历程 |
第一节 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历史背景 |
一、南部非洲的界定 |
二、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背景 |
第二节 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历程 |
一、前线国家组织的准集体安全机制 |
二、南共体政治、防务和安全机构的集体安全机制 |
第三节 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的优势和主要挑战 |
第三章 南非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南非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的领导优势 |
一、资金优势 |
二、经验优势 |
三、话语优势 |
第二节 南非在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的实践 |
一、制度性构建 |
二、常备军事力量建设 |
三、斡旋与调解 |
四、领导集体维和行动 |
第四章 南非国家利益与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之间的关系评析 |
第一节 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对南非实现国家利益的积极意义 |
一、稳定的外部环境助力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二、广泛的次区域维和实践加强南非军队实战能力 |
三、积极的次区域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南非的区域影响力 |
第二节 供给次区域安全公共产品对南非实现国家利益造成的困境 |
一、能力性困境 |
二、合法性困境 |
第五章 未来南部非洲安全秩序建构中南非的努力方向 |
第一节 引导次区域经济合作根本解决安全难题 |
第二节 加强与域内国家交流改善信任危机 |
第三节 适度引入域外大国参与弥补能力缺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前言 |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
二、不可抗力 |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新南非黑人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1.移民相关概念界定 |
2.移民相关理论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新南非黑人移民群体概况 |
(一)新南非社会群体概况 |
(二)新南非黑人移民概况 |
1.黑人移民人口数和分布概况 |
2.主要来源国 |
3.移民类型 |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新南非黑人移民产生的原因 |
(一)新南非黑人移民产生的政治原因 |
1.新南非宽松的移民环境 |
2.周边国家内部政局不稳 |
(二)新南非黑人移民产生的经济原因 |
1.南非与主要移民来源国经济悬殊 |
2.劳动力的供需要求 |
3.移民成本低 |
(三)新南非黑人移民产生的社会原因 |
1.黑人移民南非的历史传统 |
2.移民亲属纽带作用 |
四、新南非黑人移民的困境和挑战 |
(一)政治方面认可度低 |
1.移民政策的排斥性明显 |
2.政党斗争的“玩物” |
(二)经济方面的不繁荣 |
1.南非经济不景气 |
2.就业受挫 |
(三)社会方面的不受欢迎 |
1.反移民情绪高涨 |
2.暴力排外事件频发 |
五、新南非黑人移民的趋势和应对策略 |
(一)新南非黑人移民的发展趋势 |
1.南非黑人移民持续移入 |
2.南非黑人移民缓慢移出 |
(二)应对策略 |
1.南非政府要积极作为 |
2.当地民众要转变态度 |
3.黑人移民要主动融入 |
4.南部非洲要多方协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研究(1977-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尼克松-福特政府对南罗得西亚的政策遗产 |
第一节 尼克松-福特政府的南部非洲政策 |
一、《国家安全研究第39号备忘录》的出台和影响 |
二、基辛格的“穿越外交” |
第二节 白人治下的南罗得西亚与美英的对策 |
一、白人治下的南罗得西亚 |
二、美英对南罗得西亚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制裁 |
第二章 卡特上台与美国对南罗得西亚的介入 |
第一节 美国种族问题与南部非洲 |
一、美国的种族问题 |
二、美国对南部非洲种族隔离的影响 |
第二节 卡特政府的新南部非洲政策 |
一、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 |
二、《总统审查第4号备忘录》出台的背景 |
三、《总统审查第4号备忘录》的结果和影响 |
第三节 1977 年重启日内瓦谈判与内部解决方案 |
一、史密斯的内部解决方案 |
二、重启日内瓦谈判 |
第三章 南罗得西亚冲突升级与美国的斡旋 |
第一节 卡特政府的对策与加紧制裁 |
一、《总统指令第5号文》的颁布 |
二、废除《伯德修正案》及影响 |
第二节 “美英方案”与美国斡旋 |
一、“美英方案”提出的背景 |
二、美国的外交努力 |
三、“美英方案”的失败 |
第三节 1978 年解决南罗得西亚危机的国际会议 |
一、马耳他会议:初步尝试 |
二、从达累斯萨拉姆到卡诺会议:推动解决 |
第四章 津巴布韦独立与美制裁政策调整 |
第一节 《总统审查第36号备忘录》影响下的南罗得西亚局势 |
一、《总统审查第36号备忘录》的影响 |
二、美国国会的反对势力 |
三、各方势力对南罗得西亚选举结果的立场 |
第二节 英国新政府与美国维持制裁 |
一、撒切尔夫人上台承认选举有效 |
二、美国维持对南罗得西亚制裁 |
第三节 美国取消制裁与津巴布韦独立 |
一、《兰开斯特大厦协议》与美国取消制裁 |
二、美国经济援助与津巴布韦独立 |
第五章 评1977-1980 年美国对南罗得西亚的政策 |
第一节 美国对南罗得西亚政策调整的原因探析 |
一、国际冷战格局的制约 |
二、世界历史的“去殖民化”潮流 |
三、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 |
四、英国的殖民地政策调整 |
第二节 美国对南罗得西亚政策调整的影响 |
一、巩固了美国在南部非洲的战略利益 |
二、促进南部非洲的非殖民化运动 |
三、促使英国对海外政策的调整 |
四、为津巴布韦的现代化进程埋下隐患 |
结论 |
附录1 :津巴布韦独立进程时间表 |
附录2 :主要人物中英文对照及职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南非艾滋病问题研究1983-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主题和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论文思路和框架 |
第一章 1983-2008 南非艾滋病感染情况 |
第一节 南非艾滋病总体感染率 |
第二节 艾滋病传播因素 |
一 贫困 |
二 父权制与性暴力 |
三 污名化 |
四 人口流动 |
第三节 南非艾滋病的分布特点 |
一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感染情况 |
二 不同省份的感染情况 |
三 不同种族的感染情况 |
第二章 南非各界如何应对艾滋病 |
第一节 南非政府应对艾滋病 |
一 非国大制定艾滋病综合计划 |
二 姆贝基支持艾滋病“否认主义” |
第二节 南非公民社会组织—治疗行动运动应对艾滋病 |
一 为艾滋病患者争取治疗的人权 |
二 与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作斗争 |
三 与政府的拖延行为作斗争 |
第三节 南非基督教界应对艾滋病 |
一 基督教塑造艾滋病的话语体系 |
二 基督教团体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与支持 |
第三章 艾滋病折射出来的问题 |
第一节 种族矛盾与健康问题 |
一 流行病与种族矛盾 |
二 公共卫生与种族隔离 |
第二节 新南非国际政治身份认同需求 |
一 “非洲复兴”思想的背景 |
二 挑战正统艾滋病科学 |
三 艾滋病政策与政治身份认同 |
第三节 南非城市化困境与健康问题 |
一 种族隔离时代的“有序城市化” |
二 后种族隔离时代“无序城市化” |
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艾滋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专有名词英汉对照及简写 |
致谢 |
(7)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资料概况 |
三、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博茨瓦纳经济发展回顾 |
第一节 塞莱茨·卡马爵士 |
第二节 总统奎特·凯图米莱·琼尼·马西雷 |
第三节 费斯图斯·莫哈埃(1998-2008) |
第四节 塞雷茨·卡马·伊恩·卡马 |
第二章 博茨瓦纳经济为何转型 |
第一节 经济结失衡 |
第二节 高失业率 |
第三节 高度的贫穷和不平等 |
第三章 博茨瓦纳经济如何转型 |
第一节 多元化政策 |
第二节 主要行业的转型举措 |
一、制造业 |
二、矿业 |
三、服务行业(含旅游业) |
四、农业 |
第四章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的评估 |
第一节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的成就 |
一、国内生产总值趋势 |
二、经济结构转变 |
第二节 经济转型的不足 |
一、技术的落后 |
二、农业技术在经济转型中的缺乏 |
三、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的落后 |
第三节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1.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引起广泛关注 |
2.非洲高等教育潜力挖掘中应注重质量保障 |
3.非洲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非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
5.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应有之意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区域一体化 |
1.区域化与一体化 |
2.区域一体化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1.高等教育质量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
2.关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 |
3.关于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研究 |
4.关于非洲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
5.关于非洲一体化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
(二)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
1.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及进展的研究 |
3.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组织机构和问题等的研究 |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 |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背景的研究 |
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研究 |
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
5.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研究 |
6.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 |
(四)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研究 |
1.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2.关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3.关于欧盟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4.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研究 |
5.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及政策等的研究 |
6.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质量保障的研究 |
7.关于中西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8.关于东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9.关于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
10.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对国别影响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影响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各区域签署高等教育互认公约 |
(二)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相继成立 |
(三)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频繁 |
1.欧洲建立起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2.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增多 |
3.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二、非洲经济发展亟需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
(一)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水平低 |
1.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性较好 |
2.非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 |
(二)非洲人力资源水平低且发展能力弱 |
1.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 |
2.发展基础弱且高技能人才短缺 |
三、非洲高等教育扩张及其私有化凸显质量问题 |
(一)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能力有限 |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
四、非洲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无法保障基本教学活动 |
1.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 |
2.师资匮乏且水平不足 |
(二)学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拉低办学效益 |
1.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
2.学生学科分布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
3.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剧增 |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弱 |
1.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
2.大学科研人员比例低及科研能力弱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非洲大陆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域外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 |
1.教科文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概述 |
2.推动非洲国家履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 |
3.委托泛非组织举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及系列研讨会 |
4.支持深圳市政府启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
(二)欧洲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
1.欧洲-非洲质量连接试点项目 |
2.欧盟-非盟“调适非洲”项目 |
3.欧盟协助非盟发起“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4.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 |
5.德国通过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以技术性援助参与 |
二、泛非组织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盟的相关政策 |
1.提出指导性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2.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机构 |
3.制定非洲大陆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4.提出和推行“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 |
5.绘制《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研报告》 |
6.开展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活动 |
7.开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培训课程 |
8.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 |
(二)非洲大学协会的相关政策 |
1.《战略计划》中的一体化质量保障政策 |
2.成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协助非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
(三)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的远程教育一体化实践 |
1.已有远程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意识暂未形成政策文本 |
2.成立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 |
(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的一体化意识及实践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洲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 |
(二)委员会战略发展计划中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目标 |
(三)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 |
2.非洲传统药典与医学计划 |
3.非洲国家咨询委员会计划 |
4.高级教师选拔考试制度 |
5.国际学术荣誉勋章计划 |
(五)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院校自评与委员会评估和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
2.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
二、东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二)建成东非高等教育区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实施“学术人员交流项目” |
2.启动“学术项目基准” |
3.制定并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4.积极寻求资助伙伴促进科研和创新发展 |
(五)东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高校自评结合政府外部评估和认证的模式 |
2.支持成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及敏感性”培训 |
4.举办“学术-公-私伙伴关系及论坛和展览” |
5.组建学术主题集群 |
三、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领导组织 |
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
2.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 |
3.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二)无明确政策指导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实践 |
1.制定并推进《教育与和培训协议》 |
2.建立技术认证委员会 |
3.举办南部非洲大学领导对话和能力建设工作坊 |
4.组织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 |
四、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一)阿拉伯大学协会等领导组织 |
1.阿拉伯大学协会 |
2.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
3.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 |
(二)以提升阿拉伯高校质量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
(三)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
(四)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
1.设立科学研究奖 |
2.制定“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
3.实施“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
(五)北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
1.以高校内部评估结合多元化外部审计为模式 |
2.组织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 |
3.举办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坊 |
4.开展认证与评估能力培训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
(一)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史 |
(二)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情况 |
1.在国家层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2.在国家层次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
二、案例研究:埃塞俄比亚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埃塞俄比亚教育改革及现行学制 |
3.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的质量 |
4.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教育部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高等教育质量相关保障局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者——高校 |
(三)以高校内部审计和政府质量审计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以6点分制量化 |
(五)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办公室的设立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缺乏自主权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不足 |
3.公立高校质量保障积极性有待提高 |
三、案例研究:乌干达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
1.乌干达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
2.乌干达现行学制 |
3.乌干达高等教育的质量 |
4.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
5.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与变革 |
(二)“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 |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与实践者——高校 |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调者——乌干达大学质量保障论坛 |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支持者——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
(三)以高校质量控制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外部审核认证为模式 |
(四)质量保障标准分级设计 |
(五)年度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评估和认证是主要成效 |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
1.质量审计周期过长 |
2.质量保障的经费不足 |
3.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差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与成效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 |
(一)政策制定的特点 |
1.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 |
2.政策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 |
(二)政策性质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的参考性 |
2.辅助性政策的实践性 |
(三)政策目标的特点 |
1.目标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
2.目标注重发展性 |
3.目标带有区域差异性 |
(四)政策内容的特点 |
1.标准性政策内容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
2.辅助性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同质性 |
(五)政策实施的特点 |
1.以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为根本路径 |
2.以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助路径 |
3.政策实施范围的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 |
二、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 |
(一)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政策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可数字化呈现 |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质量保障意识增强 |
第六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原因及中非合作建议 |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一)各层次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的矛盾与冲突 |
1.泛非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和财政能力弱 |
2.次区域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及与国别、院校联系强 |
3.国别和院校间高教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 |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客观条件普遍不足 |
1.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 |
2.质量保障资金及其来源不足 |
二、关于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建议 |
(一)中国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 |
1.中国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
2.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是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
(二)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 |
1.签署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 |
2.加快中非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
3.增进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与互动 |
(三)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 |
1.举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讨会 |
2.组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培训班 |
(四)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 |
1.建立中-非联合评估认证机制 |
2.实施非洲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 |
3.对非援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专家 |
(五)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 |
1.延续教科文组织深圳基金项目 |
2.推进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科研质量保障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外文类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非盟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3 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项目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4 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教委员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5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6 阿拉伯大学协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7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附录8 乌干达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协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东南部非洲自贸协定的演变 |
1.1 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协定前身 |
1.1.1 东南非共同市场 |
1.1.2 东非共同体 |
1.1.3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
1.2 东南部非洲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局限 |
1.2.1 内部壁垒依然严重 |
1.2.2 成员国相互依赖 |
1.3 东南非三方自贸协定的诞生 |
2 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协定概述 |
2.1 法律体系 |
2.2 组织机构 |
2.3 原则 |
2.3.1 最惠国待遇原则 |
2.3.2 国民待遇原则 |
2.3.3 透明度原则 |
2.3.4 其他原则 |
2.4 三方自贸协定的特点 |
2.4.1 以世贸组织规则为框架 |
2.4.2 尊重成员国国情 |
2.4.3 软法性质突出 |
3 东南非三方自贸协定内容 |
3.1 货物贸易 |
3.1.1 关税自由 |
3.1.2 过境贸易 |
3.1.3 原产地规则 |
3.1.4 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 |
3.1.5 贸易救济措施 |
3.1.6 贸易便利化 |
3.2 服务贸易 |
3.2.1 人员流动 |
3.2.2 竞争政策和消费者保护 |
3.2.3 标准化计量认证 |
3.3 知识产权 |
3.4 争端解决机制 |
3.4.1 机构 |
3.4.2 途径 |
3.4.3 程序 |
4 实施三方自贸协定面临的挑战 |
4.1 合作机制的挑战 |
4.1.1 组织机构分工模糊 |
4.1.2 货物贸易自由程度不高 |
4.1.3 服务贸易层次较低 |
4.1.4 争端解决方式缺乏独有特点 |
4.2 发展现状挑战 |
4.2.1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
4.2.2 成员国身份重叠 |
5 中国--东南非三方自贸区商签FTA的思考 |
5.1 坚持在WTO框架进行 |
5.2 “中国—三方自贸区”的策略 |
5.3 采取“渐进式”谈判模式 |
5.4 发挥中非互补的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球化与技能发展:来自南部非洲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博茨瓦纳经济转型与发展(1980-1998)[D]. 常俊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南部非洲次区域安全秩序建构中南非的大国角色分析[D]. 王益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4]新南非黑人移民研究[D]. 姚橄榄.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7)
- [5]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研究(1977-1980)[D]. 黄学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南非艾滋病问题研究1983-2008[D]. 张会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D]. KEABETSWE BASIMANE.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D]. 李佳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9]南非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研究[D]. 孙瑞. 江苏师范大学, 2019
- [10]东南部非洲三方自贸协定研究[D]. 张玲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