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南[1](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查阅近些年公开报道的国内外LDH治疗的相关文献后形成综述。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治疗LDH手段多样,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结论:两种治疗手段各有优势,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困扰临床的现实问题,联合多种治疗方式的运用有可能越来越广泛,可以最小的损伤取得最佳临床效果。
阮玉山,刘佳,彭志,刘飞飞,李绍波[2](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8月,前瞻性纳入需行PELD治疗的107例LDH病人,以年龄为依据分组,年龄<45岁的51例纳入青壮年组,年龄≥45岁的56例纳入中老年组。术前1 d、术后1个月、1年和2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并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1个月、1年、2年的腰、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2年的腰、腿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年、2年的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的复发率(1.96%vs. 8.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根据改良MacNab标准,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6.08%、91.07%。结论 PELD创伤小、疗效好,可作为青壮年病人手术治疗LDH的优选方案,同时康复快、麻醉风险小,也是中老年病人的一个可靠选择。
梁万坤[3](2021)在《“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杨傲雪[4](2021)在《从腹论治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从腹论治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对照普通针刺组疗效差异,评价从腹论治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探讨理论依据并期待成为一种更为优化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本课题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选取的穴位为肾俞、大肠俞、委中(均为双侧取穴)、阿是穴,毫针刺入皮肤后,行平补平泻的手法,当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的针感后,留针30min。治疗组采用从腹论治的治疗思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刀松解梁门、滑肉门、外陵、大横、腹结(均为双侧),针刀治疗按照梁门、滑肉门、外陵、大横、腹结的顺序依次进行,每次治疗一个穴位。两组每周治疗两次,共治疗四周,不针刺时尽量保证休息。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期间有专人记录研究数据,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腹壁紧张度测定评分、腰椎曲度测定进行疗效判定,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性。结果:(1)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VAS评分、JOA综合评分、腰曲值及腹壁紧张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状况较为均衡,有可比性。(2)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VAS总评分分别为3.73±0.90、4.72±0.67,数据经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的腰痛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JOA总评分分别为22.50±3.81、20.43±3.81,数据经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治疗组在缓解患者总体功能性障碍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JOA主观症状评分,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z=1.031,p=0.302>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改善主观症状方面疗效相当;JOA临床体征评分与日常活动评分两方面,对比分析数据得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表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体征与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腹壁紧张度测定评分及腰曲值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完成研究所需全部治疗后,腰曲值测量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腹壁紧张度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患者的腹壁紧张度能够得到较好改善,且压痛点减少。(5)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痊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人数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改善腰椎疼痛与JOA综合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JOA评分的主观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但在临床体征与日常活动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较低;在改善腰曲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在改善腹壁紧张度方面,治疗组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
彭泽宇[5](2021)在《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临床和基础实验两种方式进行:1.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对比“腰腿痛宁胶囊”和“颈腰壮骨胶囊”,评价“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为保守治疗LDH方法提供参考。2.通过对比腰腿痛宁胶囊治疗前后病人的新鲜血液中Tetranectin(四连接素)的RNA、蛋白表达水平,并使用ELISA方法对腰腿痛宁胶囊治疗前后病人的血清中三种不同的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进行检测,对“腰腿痛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为有力的参考数据。方法:1.临床试验将60位LDH(气滞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腰腿痛宁胶囊)30例,对照组(颈腰壮骨胶囊)30例,分别按照疗程服用一个疗程后,以JOA为主要指标,对比两组药物的治疗临床数据和治疗有效率。2.基础实验分别提取治疗组患者用药前后总RNA,再用q RT-PCR技术对腰腿痛宁胶囊治疗前后病人的血液中TN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再使用Western blot技术对腰腿痛宁胶囊治疗前后病人的血液中T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观察其结果;使用ELISA方法对治疗组患者的血清中三种不同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进行检测。结果:患者经过1个疗程服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评估症状及体征,经过数据统计与对比后得出:治疗组30例经过口服腰腿痛宁治疗后,其中治愈2人,显着效果的患者18人,有效的患者有8人,4名患者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高达86.7%,对照组,其中治愈3人,显着效果10人,有效11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基础实验中发现,在服用腰腿痛宁胶囊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N蛋白以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血液中三种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有降低的现象。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腰腿痛宁胶囊与颈腰壮骨胶囊均可缓解腰部疼痛以及下肢麻木等症状。然腰腿痛宁疗效更为显着,病人的满意度高。服用腰腿痛宁胶囊后,TN表达水平升高,IL-1β、IL-6、TNF-α降低,从而改善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各种退行性改变,达到治疗效果;能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症状。
何天傲[6](2021)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术后病人服用活血通脉汤加减后腰痛的症状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等问题。同时也为今后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发挥其在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方面的优势。方法:本文选取襄阳市中医院脊柱骨科在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住院,按照国家中西医学诊断标准纳入临床研究,将128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了活血通脉汤加减口服;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期为3个月,通过住院、治疗、术后访问等方式,记录病人手术前、手术后3天、一周、四周和手术后三个月的VAS、JOA及ODI的评分,使用Mac Nab标准来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在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各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1周、4周、3个月的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JOA评分各随访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ODI评分在各随访点较对照组更低,结果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个月后随访两组的优良率,试验组82.81%,对照组62.5%,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的统计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症状,而配合中药活血通脉汤加减后在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术后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周期上都显着优于对照组,因此活血通脉汤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蒋彧轩[7](2021)在《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分析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机理,经过统计学数据对比分析,证实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有效性,为广大医患带来福音。方法:选取自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瑞康医院骨科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型,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者60名。采取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及术后常规护理及康复练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元活血汤,连续服用药物2周。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4周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同时术后4周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P<0.05,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4周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和4周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JOA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且试验组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对腰椎功能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4.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点比较,组内各时间节点相互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2周和4周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ODI评分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大,说明试验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5.改良Mac Nab疗效比较:试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可以更快更好缓解患者术后各种残余症状,更为安全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郭成旺[8](2021)在《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腰椎牵引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症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各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的有效性,为今后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穴位选用以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为主,并随症加减,针刺得气后予电针仪连接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予疏密波2-100Hz行电刺激,最后以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1次/d,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I为电针联合TDP照射疗法,穴位选用、操作、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得气后电针操作与治疗组相同,最后以TDP治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对照组II采用腰椎牵引联合西药疗法,腰椎牵引治疗每次30min,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qd,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选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VAS以及JOA评分,通过SPSS21.0软件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I愈显率为2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II愈显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与对照组II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JOA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TDP、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以及腰椎功能,且临床疗效较电针联合TDP以及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更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吴思贤[9](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手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我骨科住院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78例患者,将最终纳入的病例按手术节段是否存在小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分为两组:非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52例,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突出节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重体力工作者人数,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腰椎活动程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Nakai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的总体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9-64岁,症状持续时间分布范围在1-17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吸烟史、重体力劳动人数、糖尿病病史、突出节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天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在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天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0.38%、8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但角度差值大于10°,即小关节角度不对称可能会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但并不影响下肢痛、功能活动以及总体疗效。应重视对患者小关节对称情况的评估,术后重视保护腰椎、佩戴腰围,适当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提高手术的疗效,促进功能康复。
李津[10](2021)在《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当前社会,椎管相关疾病发病概率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致残性风险[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的下肢症状就是感觉障碍,或者腰腿的疼痛等症状,而且在发病的因素上,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外力损害等因素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3-5],由于症状及发病因素的特异性,本病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6-7],发病症状严重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8]。究其发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是肝、脾、肾等脏器的病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和结构紊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由于这个原因,祖国医学也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命名为“腰痛”、“腰痹”等。在治疗方面,经目前的研究显示,牵引、中药、针灸推拿、正骨、小针刀、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良好的疗效[9-10]。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存储于医疗机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电子病例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且在临床病例录入上还有所欠缺,无法使相关数据得到合理的应用。当前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11-12]。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病例,达到寻找本病的治疗规律、归纳治疗思想、分析疗效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子化结构病例系统的数据,在真实病例数据的支持下,对117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电子表格,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从电子病历系统中筛选出合适的病历,将其中的数据录入表格,录入的内容也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治疗的方式、入院的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占比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且绘制统计图形。将治疗方法详细数据导入IBM SPSS 26.0软件,使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是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在结果的可行性上,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不符合的数据排除后,此次,共纳入患者442例,其中男性230例(占比52.04%),女性212例(占比47.96%),通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分析此次研究纳入的4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有16例(占比3.6%),31-40岁年龄段的有56例(占比12.7%),41-50岁年龄段的有131例(占比29.7%),51-60岁年龄段的有108例(占比24.3%),61-70岁年龄段的有93例(占比21.1%),71-90岁年龄段的有38例(占比8.6%)。患者群体中以中老年为主,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上升。将442例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统计,入院时间为3月-5月的有96例(占比21.7%),入院时间为6月-8月的有149例(占比33.7%),入院时间为9月-11月的有124例(占比28.1%),入院时间为12月-2月的有73例(占比16.5%),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6-11月,即节气划分为夏秋两季的时间段。以患者住院天数是否超过20天为因变量,是否采用针刀、是否采用针灸、是否采用孔镜、是否采用射频治疗为因变量,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孔镜与针刀治疗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显着性最大。结论:(1)依据患者年龄统计,可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分布多为中老年人。(2)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符合当地气候规律,在健康宣教时应有所侧重。(3)针刀及椎间孔镜对住院天数都有积极影响,在临床中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二、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手术治疗 |
1.1 运动疗法 |
1.2 中医药治疗 |
1.3 物理疗法 |
1.4 针灸与推拿 |
2 手术治疗 |
2.1 传统手术 |
2.2 微创手术 |
2.2.1 经皮穿刺技术 |
2.2.2 内镜微创技术 |
2.2.3 微创技术组合治疗 |
3 小结 |
(2)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手术方法 |
四、术后治疗及指导 |
五、疗效评估标准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生理因素 |
2. 手术相关因素 |
(4)从腹论治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3 疗效判定 |
4 试验结果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研究 |
1 QRT-PCR实验方法及结果 |
2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及结果 |
3 Elisa实验方法与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JOA评分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3.1 西医诊断依据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分组 |
2.实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统计 |
2、基线治疗对比 |
3、疗效对比及分析 |
3.1 术前指标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治疗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比较 |
4、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流行病学资料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西医的治疗及风险 |
4、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椎间孔镜术后康复不佳的原因 |
5、现代医学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 |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病名 |
2、病因病机 |
3、中医药对腰痛的治疗 |
4、椎间孔镜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三、孔镜术后中医药治疗的意义 |
四、活血通脉汤加减组方及方义分析 |
五、疗效分析与结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VAS疼痛分级 |
附录2 JOA评分表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7)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1.7 病人知情同意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分组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 |
2.6 观察与随访时间 |
2.7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基线比较 |
1.2 治疗结果比较 |
1.3 不良事件记录及随访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3.椎间孔镜技术 |
4.祖国及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
4.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
5.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必要性 |
6.复元活血汤组方及方药分析 |
7.复元活血汤在椎间孔镜术后运用的优势 |
8.疗效分析 |
8.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评价指标的比较 |
8.2 改良MacNab疗效对比 |
9.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求学经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 |
附表 |
(8)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我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1.2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 |
1.4 小结 |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脊柱的解剖 |
2.3 椎间盘解剖结构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机制研究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
2.6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观察组 |
2.2 对照组I |
2.3 对照组II |
3.观察指标 |
3.1 VAS疼痛评分 |
3.2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分析方法 |
6.结果 |
6.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2 VAS评分比较 |
6.3 腰椎JOA评分比较 |
6.4 治疗后总体疗效 |
6.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6 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分析 |
6.7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选用电针依据 |
3.选穴依据 |
4.关于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大力神雀啄灸) |
5.关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
6.选择双氯芬酸钠联合腰椎牵引作为对比的依据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 |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
附录3 英文略缩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LDH的病理学改变 |
1.3 LDH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
1.4 LDH的影像学检查 |
1.5 LDH的微创外科治疗 |
1.6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7 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资料的纳入 |
2.3 小关节角度差值的测量 |
2.4 手术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3.3 腰痛VAS评分比较 |
3.4 腿痛VAS评分比较 |
3.5 ODI评分比较 |
3.6 两组JOA评分对比 |
3.7 疗效评定 |
4.讨论 |
4.1 FT与LDH的相关性 |
4.2 PELD治疗LDH的优势与不足 |
4.3 PELD处理小关节的体会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PELD治疗LDH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病例数据研究 |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的归类统计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2 患者年龄段统计 |
3.1.3 患者入院时间段统计 |
3.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分析 |
3.3 治疗措施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及治疗认识 |
4.1.1 对病名的认识 |
4.1.2 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
4.1.2.1 肾虚 |
4.1.2.2 外感风寒湿邪 |
4.1.2.3 外伤 |
4.1.3 中医治疗 |
4.1.3.1 针刀治疗 |
4.1.3.2 针刺治疗 |
4.1.3.3 针刀配合针刺治疗 |
4.1.3.4 中药内服治疗 |
4.1.3.5 中药熏洗 |
4.1.3.6 推拿治疗 |
4.2 现代医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4.2.1 流行病学根据 |
4.2.2 病因 |
4.2.2.1 退行性改变 |
4.2.2.2 生物力学改变 |
4.2.2.3 体重指数 |
4.2.2.4 职业因素 |
4.2.3 腰部疼痛的发病机制 |
4.2.3.1 机械压迫学说 |
4.2.3.2 炎症学说 |
4.2.3.3 自身免疫学说 |
4.2.4 西医治疗 |
4.2.4.1 药物治疗 |
4.2.4.2 微创治疗 |
4.2.4.3 开放手术治疗 |
4.3 本研究的一般信息分析 |
4.3.1 年龄与本病的关系 |
4.3.2 本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
4.4 治疗措施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 马亚南. 农垦医学, 2021(04)
- [2]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对比[J]. 阮玉山,刘佳,彭志,刘飞飞,李绍波. 骨科, 2021(04)
- [3]“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万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从腹论治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傲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腰腿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 彭泽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天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复元活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彧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郭成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D]. 吴思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D]. 李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