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美水库水环境分析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滨[1](2021)在《山美水库水质指标特征分析和生态调控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山美水库以渔治水生态调控前(2019年)和实施一年后(2020年)的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从时间、空间比对库区水质指标pH值、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透明度(SD)、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藻密度的变化趋势,分析评价水库进库、出库区域水质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和综合营养状态;比对分析前后两年国控点实时监测的pH值和人工监测库面6个点位的藻密度、叶绿素a(CHL.a),评价以渔治水生态调控的效果,以期为水库生态环境评价、恢复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时间上,夏季初秋时期为表层pH值高位即藻华风险期,该时期应加强监测预警。(2)空间上,TN进库和年均值两年都为劣Ⅴ类,TP进库浓度Ⅲ-Ⅳ类,主要污染源由上游支流带入,水库受上游污染的形势依旧严峻。(3)TLI和pH值、TN、TP、CODMn、CHL.a呈正相关变化特征,和SD呈负相关变化特征。这两年水库TLI均值在31.2~45.3,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4)比对分析藻密度、CHL.a和国控点表层pH值实时数据,说明通过以渔治水调控藻类、促进水体酸碱平衡初见成效。
卢彬彬[2](2019)在《山美水库流域BMPs有效性的不确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日益匮乏,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区域水资源及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是治理水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结合水文模型分析BMPs的有效性,具有耗时短及灵活的优点,是当前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辅助流域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然而水文模型的参数、结构及数据输入均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流域BMPs的有效性分析存在不确定性。同时,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充分分析气候变化下BMPs的有效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防范气候变化下水质变化的风险。山美水库流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担负着下游600万人口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年供水量约10亿m3。近年来,流域非点源污染突出,库区总氮持续超标,水源地供水水质受到严重危胁。山美水库流域总氮输出的控制已经成为山美水库水质治理的重点。本文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山美水库流域精度较高的日尺度氮污染AnnAGNPS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设置了6种BMPs,分析了BMP对泥沙及总氮的削减效果;结合拉丁超立方抽样和“异参同效”参数组的选取,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评估参数不确定性对BMPs有效性的影响。最后,结合五种GCM模式和四种RCP情景,分析在未来气候变化下,BMPs的有效性及其弹性。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免耕与梯田的泥沙削减率最为显着,其次为河岸缓冲带、少耕和退耕还林;梯田与退耕还林的总氮削减率最为显着,其次依次为免耕、少耕、适量施肥和河岸缓冲带。(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BMPs的总氮削减量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的变化趋势一致,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则与流域施肥情况相关性更高。(3)不同BMPs泥沙或总氮年单位面积负荷量的不确定性无明显差异,且泥沙年单位面积负荷量的不确定性大于总氮的不确定性。而不同BMPs泥沙或总氮削减率不确定性存在差异,且总氮削减率不确定性的差异更显着。(4)在月时间尺度上,除少耕外,其他BMPs泥沙和总氮削减量的不确定性均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泥沙在各个月份削减量的不确定性均高于总氮,其中河岸缓冲带、少耕与免耕措施的泥沙和总氮削减量变化趋势一致。在空间尺度上,各项BMPs泥沙或总氮削减量的不确定性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但泥沙和总氮削减量的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5)未来气候条件下,免耕、梯田与退耕还林的泥沙和总氮削减量均高于河岸缓冲带与少耕。BMPs泥沙削减量受GCM模式及RCP情景的影响较小,少耕与免耕的总氮削减量受GCM模式及RCP情景的影响较显着。(6)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河岸缓冲带的泥沙、总氮削减量增加最显着,且总氮削减量的增加更多;适量施肥的总氮削减量减少最显着;少耕与免耕相似,泥沙削减量减弱,总氮削减量增加,但少耕泥沙和总氮削减量的变化幅度较免耕小;退耕还林与梯田的泥沙、总氮削减量减少,但梯田泥沙削减削减效果与当前基本相当。BMPs的泥沙及总氮削减量弹性受RCP及GCM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受GCM的影响大于RCP的影响。此外,总氮削减量的弹性受GCM及RCP的影响高于泥沙。
庄姗姗[3](2019)在《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特征及初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禽畜水产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兽药的种类、生产量和使用量随之大增。兽药使用后会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而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往往是城市饮用水源,因此,研究兽药在饮用水源水中的残留及其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5类137种兽药为目标物,建立其在饮用水源水中灵敏、可靠的同时分析方法,应用于福建省主要水源(九龙江、晋江、闽江)水中兽药监测,了解复合污染特征,并进行初步安全风险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37种兽药的SPE-LC-MS/MS分析方法采用LC-MS/MS技术,在ESI电离和MRM采集模式下,通过优化母离子、子离子、碰撞能等质谱参数以及洗脱程序、定容溶剂等色谱条件,确立了 137种兽药的LC-MS/MS分组同时测定方法。目标兽药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10,仪器检出限在0.001 μg/L-5 μg/L之间,满足目标兽药检测的灵敏度要求。通过优化针式滤膜、SPE洗脱和淋洗溶剂、水样pH值以及Na2EDTA加入量等条件,建立了饮用水源水中137种目标兽药同时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并比较了外标法、同位素替代物法和基质匹配法的定量效果。在5 ng/L、20 ng/L和100 ng/L三个加标浓度下,各有87.6%、92.7%和94.2%的目标物回收率在40%-130%之间,对应相对标准偏差(n=4)分别为0.2%-26.5%、0.8%-27.6%和0.3%-23.6%;仅阿苯哒唑、螺旋霉素、雌三醇、氯舒隆、安乃近等少数目标兽药回收率偏低。97.8%目标兽药的方法检测限在0.01-3.0 ng/L,定量限在0.05-10.0 ng/L,充分满足饮用水源水中多种类痕量兽药的检测要求。2.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特征研究分别于2018年5、10、11月采集了九龙江北溪、晋江和闽江水系共计55个站位的表层水样,运用上述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137种目标兽药的监测。结果显示:九龙江北溪、晋江、闽江饮用水源水中兽药检出种类和各站位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2类32种(4.9-1595.0 ng/L)、9类24种(61.6-274.0 ng/L)和12类26种(135.7-797.2 ng/L)。整体上,氯霉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抗虫药类和金刚烷胺为三大水系中的主要检出类别;其中,磺胺甲恶唑、金刚烷胺和氟甲砜霉素是九龙江水系的主要污染物,金刚烷胺、金霉素和氨丙啉是晋江水系的主要污染物,盐霉素、磺胺甲恶唑和氟甲砜霉素是闽江水系的主要污染物。3.九龙江、晋江和闽江水域中兽药污染的水质安全和生态风险评价受限于标准限值的缺失,暂时无法对饮用水源水中检出的兽药残留进行水质安全评价。利用风险商值法对九龙江、晋江和闽江水系的兽药残留进行了水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对九龙江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对晋江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对闽江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磺胺类的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和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霉素为三大水系的主要风险贡献者。本研究结果为水中多种类兽药的分析监测提供了技术手段的参考,为风险评价和兽药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卢彬彬,陈莹,陈兴伟,刘梅冰,高路[4](2019)在《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非点源氮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探索研究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治理改善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建立AnnAGNPS氮污染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河岸缓冲带、适量施肥、免耕、少耕、梯田和退耕还林等最佳管理措施的非点源氮污染削减效率。结果表明:(1)梯田与退耕还林对氮的削减率较高,均高于15%;免耕较低,为13%;少耕、合理施肥、河岸缓冲带削减效果有限,低于10%。(2)河岸缓冲带、少耕、免耕、梯田等措施的总氮削减率在不同月份的变化趋势与泥沙削减变化趋势一致,在7月和8月有较高的削减率;合理施肥与退耕还林的总氮削减率则与流域施肥状况相关性更高,在2—4月份有较高的削减率,因此山美水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结合非点源氮污染治理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刘豫[5](2018)在《泉州山美水库、泉州湾沉积物中多溴二苯醚的时空分布和环境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类添加型溴代阻燃剂(BFRs),同时也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沉积物是PBDEs的重要源与汇。泉州市是典型的沿海缺水型城市,水源安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泉州市的首要水源水库——山美水库接纳上游来水及库区周边释放的污染物,经晋江流经泉州主城区,接纳城区排放的污染物后注入福建省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泉州湾,对此区域中PBDEs的污染特征和环境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采集山美水库和泉州湾不同季节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研究PBDEs的含量、赋存总量、同系物组成、历史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分析其来源,评价其环境健康风险,并研究其时空分布与总有机碳(TOC)和黒碳(BC)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对沉积物中PBDEs萃取方法作了比较和优化。索氏萃取中丙酮/正己烷(1:1)萃取效果最好。微波萃取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最优条件:样品量5 g、萃取溶剂40 ml、功率1400W、温度100℃、萃取时间20 min。超声萃取中,选择丙酮/正己烷(1:1)作为萃取溶剂,液固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最优条件为在液固比40、温度30℃的条件下,萃取50 min,萃取3次。索氏萃取回收率(97.5%)与微波萃取(95.9%)相当,稍好于超声萃取(90.4%)。(2)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含BDE-209在内的22种PBDEs同系物的加和)含量中值为160.4 ng/g(10.6-1445.7 ng/g)。入库区∑PBDEs主要源自上游来水,入库区∑PBDEs: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库尾区∑PBDEs主要来自周边乡镇,库尾区∑PBDEs: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大坝区受大坝排水作用影响,丰水期含量较低,枯水期和平水期相当。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含量中值为139.7 ng/g(24.3-7532.6 ng/g),泉州湾越靠近城市污染越严重,有明显污染源的地区夏季PBDEs含量明显高于冬季。两地区主要同系物都为BDE-209(>84.5%),∑21PBDEs中主要同系物都为BDE-207、-206、-197、-99、-47。山美水库和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含量中值分别为78.0 ng/g(0.8-2002.8 ng/g)、135.5 ng/g(6.5-1163.7 ng/g)。山美水库柱状沉积速率为0.53 cm/yr,各采样点三个水期PBDEs垂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入库区PBDEs越下层含量越高,库尾区和大坝区越下层含量越低、库中区垂直变化趋势不明显。泉州湾地区由于靠近城市污染源较多,PBDEs垂直变化趋势不明显。山美水库和泉州湾地区PBDEs的赋存总量分别约1.61 t、11.30 t,单位面积赋存量分别为70 kg/km2、88 kg/km2,主要由于泉州湾污染较为严重且水域面积较大。(3)山美水库和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主要来源为商用十溴二苯醚(Deca-BDE)的使用。低溴二苯醚主要来源于Deca-BDE的逐级还原脱溴降解。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的PBDEs在Deca-BDE降解到八溴二苯醚(Octa-BDE)的过程中,九溴二苯醚较快的降解为更低溴代二苯醚,九溴二苯醚降解到Octa-BDE,不同同系物之间呈现不同的趋势,从Octa-BDE到五溴二苯醚(Penta-BDE)的降解过程中,六、七溴二苯醚出现了累积,五溴二苯醚到三溴二苯醚降解贡献率在70%以上,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PBDEs在Deca-BDE降解为九溴二苯醚、九溴二苯醚降解为Octa-BDE过程中同山美水库一致,Octa-BDE降解到七溴二苯醚过程中,发现七溴二苯醚较快的降解为更低溴代二苯醚,七溴二苯醚到三溴二苯醚降解贡献率(50%),低于山美水库,两地贡献率不同主要由于两区域水环境不同导致。(4)山美水库和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有着较高的潜在风险,Deca-BDE、Penta-BDE对山美水库沉积物中生物体有生态风险(Deca-BDE:RQ>1,高风险;Penta-BDE:0.01≤RQ<0.1,低风险)。使用成年红虫的毒理学数据进行生态评价时,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enta-BDE和Deca-BDE有着主要的生态风险,其中Penta-BDE>1,Deca-BDE部分大于1。前一种风险评价通过溴代数进行PBDEs分类,后一种通过商用品中的组成进行分类,通过不同分类对两地区生态风险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山美水库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Deca-BDE、Penta-BDE有着主要的生态风险。山美水库三个水期表层沉积物中非致癌风险值(95%置信度)为:儿童:0.540、青少年:0.539、成年人:0.328,泉州湾冬夏两季沉积物中非致癌风险值为:儿童:0.532、青少年:0.513、成年人:0.323,均小于1;说明山美水库和泉州湾非致癌风险较低。山美水库三个水期表层沉积物中BDE-209的不同年龄段致癌风险值(95%置信度)为0.74*10-10、0.39*10-10、2.05*10-10,泉州湾冬夏两季沉积物中BDE-209的致癌风险值为0.395*10-10、0.209*10-10、1.09*10-10,均低于基准值(1*10-6-1*10-7)3-4个数量级;表明两区域BDE-209致癌风险较低,但其还原脱溴产物的环境健康风险需进一步研究。(5)山美水库丰水期和平水期九溴、十溴二苯醚与TOC之间呈显着相关(r=0.667-0.738,p<0.05),枯水期PBDEs同系物与TOC之间无相关性,可能是由于高溴BDEs有较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更容易吸附在颗粒物中,其次丰水期和平水期上游来水较枯水期相对丰富,主要污染来源均为上游来水。泉州湾冬夏两季由于污染的注入导致PBDEs与TOC均无相关性;山美水库和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与BC之间没有相关性,山美水库BC/TOC为0.31(0.14-0.49),BC来源既有生物质燃烧也有化石燃料燃烧,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水体;而泉州湾BC/TOC为0.36(0.24-0.57),BC来源既有生物质燃烧也有化石燃料燃烧,由于部分点位靠近工业区以及人口密集区,导致泉州湾BC对PBDEs的吸附没有达到平衡。(6)山美水库大坝排水经东溪进入晋江流经泉州各县市区,城区新污染源的注入导致泉州湾夏冬两季晋江河口PBDEs含量是山美水库大坝区的13.3、1.4倍;BDE-183、-154发生了90%以上的降解,BDE-99出现了累积,同时新污染的注入以及水环境的不同导致DecaBDE/NonaBDE的不同。通过对比山美水库大坝区及泉州湾晋江冬夏两季PBDEs与TOC、BC的空间变化趋势,发现冬季两地区PBDEs与TOC、BC的空间变化趋势一致,而夏季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山美水库夏季大坝区PBDEs受排水影响较为明显,且夏季上游来水丰富,晋江流经泉州市区,大量污染物注入可能导致BC对PBDEs的吸附不完全。
高曦[6](2018)在《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文中提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的各项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社会对各类农作物及畜禽养殖的需求正在持续增加,加上原本就一直存在的农村生活污染物无序排放等问题,导致农村地区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隐患、缺陷,急需改进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流域治理找到更好的共建模式与经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中国农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指导和依据,同时也对农村各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各地区由点到面的持续推进,农村流域的环境治理,尤其是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深入,但是相关领域对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整合研究还比较欠缺。为探索一个对更好、更完善的流域治理模式,整合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的污染源头治理,本论文以中国福建省永春县桃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础,讨论自2012年底至2016年初,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主要水系——桃溪流域在水质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源头污染治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永春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的治理起到的作用有: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有利于构建桃溪流域治理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发挥治理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基于永春县的案例研究,本文探索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主要有:一、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促流域污染源头防治机制的完善。“河长制”制度正在逐步建立流域、河流地区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比起传统流域治理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注重完善流域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全方位地统筹解决流域的水质问题。二、田园综合体模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地区各方你建设起到了实践与理念方面的引领与完善作用,而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基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的基础,让企业参与乡村各方面建设过程,打造商业化模式背景下城乡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目的是让农村地区的产业变革得到实质性促进与保障,也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和实践。三、产业扶贫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引导农民转业转产,注重引导公众参与乡村建设和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能真正从乡村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从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提高流域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流域周边村民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科技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倡导提升流域周边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推进人口健康、社会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流域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让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五、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美丽乡村具有比传统流域治理更好的融合社会各项资金的体系和优势,注重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对被污染的流域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将相对单一的流域治理工程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多样的流域治理方式提升社会资本投资流域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能够促进促进农村地区流域治理效益和乡村经济效益共同提高。
李赫龙[7](2017)在《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态磷是水体中能被藻类利用的磷源之一,对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发生有重要影响,甲藻是近些年水华爆发的常见藻种。研究有机态磷对甲藻增殖及竞争的影响对于了解甲藻水华爆发机理和防控甲藻水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biolog培养技术,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有机态磷条件下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有机态磷对甲藻增殖差异和竞争影响,通过采集野外水体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有机态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影响。结果显示:纯藻培养实验中,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可利用的有机态磷有8种,主要包括Tripoly-phosphate、Guanosine-3’-monophosphate、Adenosine-5’-monophosphate 等;双对栅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可利用的有机态磷有12种,主要包括Adenosine-5’-monophosphate、Thiophosphate、D-2-Phospho-Glyceric Acid 等。混合培养时,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中均能有效利用的有机态磷有22种,主要包括Adenosine-3’-monophosphate、Adenosine-5’-monophosphate、Guanosine-5’-monophosphate 等;双对栅藻在两种温度均能有效利用的有机态磷有24种,主要包括Adenosine-5’-monophosphate、β-Glycerol Phosphate、D-2-Phospho-Glyceric Acid 等。在竞争优势上,多甲藻在两种温度下均处于竞争优势的有机态磷有13种,主要包括Adenosine-2’-monophosphate、Dithiophosphate、Guanosine-3’,5’-cyclic monophosphate 等。将两种藻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比发现,两种藻在15℃和25℃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种类数均高于纯培养环境。多甲藻在15℃相比于25℃对有机态磷的利用优势更为明显,且对有机态磷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单独和混合培养培养时,多甲藻和双对栅藻表现为对核苷酸类、磷酸类有机态磷利用好于其他有机态磷,对含C-O-P键的有机态磷利用效果强于C-P键,对磷酸单酯和磷酸双酯的利用效果强于磷酸三酯。用有机态磷(AMP)对三个水库:西陂库区、山美水库、三十六脚湖采集的含甲藻和绿藻在25℃和15℃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并以无机磷作为对比,结果表明:鲜水样演替模拟实验显示:野外采集的三个水体在25℃条件下,对比无机磷培养时蓝藻、硅藻、绿藻占比较多,在有机态磷AMP添加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后期演替为主要以甲藻和绿藻为主;在15℃培养条件下,无机磷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为蓝藻占优势,有机态磷组则演替为甲藻为主。证明有机态磷作为主要磷源的水体,能够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而发生演替,甲藻和绿藻通过分泌胞外磷酸酶竞争性利用AMP,成为浮游植物优势种。
程永隆,詹冯达,余亮华[8](2016)在《福建省环境水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环境水利研究生态环境与水利的相互关系,涉及水利、环境等学科的研究范围。该文阐述环境水利主要基础学科及其研究方向,论述其主要内容、成果和发展,分析福建省环境水利学科的研究、应用实践及发展情况。结合水生态文明、海绵城市等理念及构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对福建省环境水利学科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燕,马晓婷,焦键,贾尔恒·阿哈提[9](2015)在《外源污染对山美水库总氮和总磷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了山美水库二维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就2010年8-10月份流域外源污染负荷对山美水库总氮与总磷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污染负荷总氮和总磷进入水库后不断迁移扩散至整个水库约经历20 d,水质整体上从Ⅲ类水降为Ⅳ劣Ⅴ类;水库Ⅰ区总氮与总磷浓度分别增加0.161.32和0.120.34 mg/L,Ⅱ区受外源影响较小,总氮与总磷浓度增加0.05和0.075 mg/L;自入库区至出库区不同区域总氮与总磷浓度变幅较大且依次递减,并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研究表明:在较短时间内山美水库水质恶化主要由外源污染所致。最后结合流域内水环境现状,提出改善山美水库水环境质量的工程措施。
王江滨[10](2015)在《山美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物调查及分析》文中指出山美水库及其进出口的水质部分监测项目如总氮、总磷等污染严重,已超过V类水质标准,本研究针对山美水库流域内污染物进行现状分析、入库河流重要断面水质与污染源入河量分析,探究流域内污染物主要来源,得出优先控制的主要污染源的名单,为山美水库环境生态的保护提供依据。山美水库污染物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工业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中,氨氮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废水排放量与COD等污染排放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畜禽养殖调查与分析中,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略有上升;在城镇生活污水调查与分析中,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基本无变化;在农村生活污水调查与分析中,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略有下降;在农田径流调查与分析中,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略呈上升趋势;在农村生活垃圾调查与分析中,COD、氨氮和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年份的变化排放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城镇径流调查与分析中,2013年流域内城镇初期雨水径流为455.70万吨,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75.96吨、15.95吨、164.05吨和7.75吨;在水库内源调查与分析中,山美水库底泥沉积物为水库水体的次生污染源,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与水体中氮平衡被打破,沉积物中的氮可能出现解析,将对水库水体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2)在各污染物排放量核算中,COD的排放量最大的为农村生活污水,氨氮的排放量最大的为农田径流,总氮的排放量最大的为畜禽养殖,总磷的排放量最大的为畜禽养殖。(3)在入河量的分析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于桃溪河流。(4)通过对污染物的调查分析中表明,山美水库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应优先进行控制。
二、山美水库水环境分析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美水库水环境分析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美水库水质指标特征分析和生态调控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我国水库水质安全现状 |
1.2 研究对象概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监测指标 |
2.2 监测时间及频次 |
2.2.1 常规人工监测时间 |
2.2.2 藻密度、CHL.a委托监测时间 |
2.2.3 国控点p H值实时监测 |
2.3 采样及分析方法 |
2.3.1 常规人工监测采样 |
2.3.2 藻密度、CHL.a委托监测采样 |
2.3.3 国控点p H值实时监测采样 |
2.4 数据处理方法值的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常规人工监测数据分析 |
3.1.1 水库水环境污染指标时空变化 |
3.1.2 水库水环境富营养化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
3.2 藻密度、CHL.a委托监测 |
3.2.1 藻密度 |
3.2.2 CHL.a |
3.3 国控点p H值实时监测采样 |
4 结语 |
(2)山美水库流域BMPs有效性的不确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山美水库流域概况 |
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1.2 水系 |
1.3 气候 |
1.4 地质地貌特征 |
1.5 土壤与植被 |
1.6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二章 山美水库流域BMPs泥沙总氮削减效果 |
2.1 模型简介 |
2.2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
2.3 模型敏感性参数分析 |
2.4 模型率定和验证 |
2.5 山美水库流域BMPs泥沙及总氮削减效果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参数不确定性对BMPs的削减效果影响分析 |
3.1 参数不确定性对BMPs的影响分析方法 |
3.2 参数不确定性对BMPs模拟结果影响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未来气候下BMPs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分析 |
4.1 未来气候情景的构建方法 |
4.2 气候数据模拟效果评价 |
4.3 流域未来气候变化 |
4.4 未来气候变化下BMPs的有效性及其弹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特征及初步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兽药的发展、生产与使用情况 |
1.2.1 兽药的发展与类别 |
1.2.2 兽药的生产和使用 |
1.3 兽药进入水环境的主要途径和危害 |
1.3.1 兽药进入水环境的途径及归宿 |
1.3.2 水环境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
1.4 水环境中兽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常见兽药多残留同时检测技术 |
1.4.2 多种类兽药同时分析的前处理方法 |
1.4.3 定量方法 |
1.5 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的研究进展 |
1.6 饮用水源水中兽药污染的相关标准 |
1.7 兽药的安全和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
1.8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课题的提出 |
1.8.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137种兽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药品与试剂 |
2.2.3 LC-MS/MS检测条件和参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2.3.2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2.3.3 目标兽药定容溶剂的优化 |
2.3.4 目标兽药线性范围、校正系数与仪器检出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多残留同时分析的前处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设备与材料 |
3.2.2 水样预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针式过滤器滤膜类型的选择 |
3.3.2 固相萃取柱类型及洗脱溶剂的选择 |
3.3.3 淋洗溶剂和淋洗体积的优化 |
3.3.4 水样pH的影响 |
3.3.5 Na_2EDTA添加量的优化 |
3.3.6 穿透体积的影响 |
3.3.7 基质效应评估 |
3.3.8 定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3.3.9 基底加标回收率及方法检出限、定量限 |
3.3.10 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特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设备与材料 |
4.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2.3 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结果 |
4.3.2 九龙江、晋江、闽江的总体复合污染特征 |
4.3.3 九龙江的兽药复合污染状况 |
4.3.4 晋江的兽药复合污染状况 |
4.3.5 闽江的兽药复合污染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的初步风险评价 |
5.1 引言 |
5.2 饮用水源水安全评价 |
5.3 兽药残留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
5.3.1 九龙江北溪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
5.3.2 晋江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
5.3.3 闽江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贡献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非点源氮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AnnAGNPS模型 |
2.2 敏感性参数的识别 |
2.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2.4 BMPs模拟措施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2 率定验证结果 |
3.3 BMPs削减效果 |
4 结论 |
(5)泉州山美水库、泉州湾沉积物中多溴二苯醚的时空分布和环境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PBDEs的简介 |
1.2 PBDEs在环境介质中PBDEs的分布、迁移和转化 |
1.3 沉积物中的PBDEs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沉积物中PBDEs的萃取方法 |
1.4.1 微波萃取 |
1.4.2 超声萃取 |
1.4.3 加速溶剂萃取 |
1.4.4 微波萃取、超声萃取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实验材料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的前处理 |
2.4 仪器分析 |
2.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5.1 标准曲线和内标法定量 |
2.5.2 回收率及空白实验 |
2.6 沉积柱定年 |
2.6.1 210Pb测年原理 |
2.6.2 210Pb计算模式 |
2.7 总有机碳(Totalorganiccarbon,TOC)和黑碳(BlackCarbon,BC)的测定 |
第3章 沉积物中多溴二苯醚萃取方法的研究 |
3.1 索式萃取溶剂优化 |
3.2 微波萃取前处理条件优化 |
3.2.1 萃取溶剂的选择 |
3.2.2 正交方案的设计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超声萃取前处理条件优化 |
3.3.1 萃取剂的筛选 |
3.3.2 正交方案的设计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泉州山美水库沉积物中PBDEs的研究 |
4.1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研究 |
4.1.1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水平及空间变化 |
4.1.2 不同水文期PBDEs的变化趋势 |
4.1.3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同系物组成及可能来源 |
4.1.4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环境风险评价 |
4.2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研究 |
4.2.1 山美水库河道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水平与垂直分布 |
4.2.2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水平 |
4.2.3 沉积柱定年 |
4.2.4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季节变化 |
4.2.5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沉积通量 |
4.3 小结 |
第5章 泉州湾沉积物中的PBDEs的研究 |
5.1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研究 |
5.1.1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水平与空间分布 |
5.1.2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季节变化 |
5.1.3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同系物组成及可能来源 |
5.1.4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环境风险评价 |
5.2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研究 |
5.2.1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水平 |
5.2.2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时间变化趋势 |
5.2.3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的沉积通量 |
5.3 泉州湾沉积物与山美水库沉积物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山美水库与泉州湾沉积物中PBDEs与TOC、BC的关系 |
6.1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与TOC、BC的关系 |
6.1.1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TOC与BC的分布特征 |
6.1.2 山美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BDEs与BC、TOC的关系 |
6.2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与TOC、BC的关系 |
6.2.1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TOC与BC的分布特征 |
6.2.2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PBDEs、TOC、BC的相关性 |
6.3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BDEs与TOC、BC的关系 |
6.3.1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OC与BC的分布特征 |
6.3.2 泉州湾沉积物中PBDEs与TOC、BC的相关性 |
6.4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与BC的关系 |
6.4.1 山美水库柱状沉积物中TOC与BC的分布特征 |
6.4.2 泉州湾柱状沉积物中PBDEs、TOC、BC的相关性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文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2.1.1 国外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2.1.2 国内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
2.2.1 国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进展 |
2.3 关于乡村建设与流域污染源头治理整合的研究进展 |
2.4 综合评述 |
第3章 中国流域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
3.1 主要挑战与困境 |
3.1.1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3.1.2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
3.1.3 农田秸秆无序利用 |
3.1.4 各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 |
3.1.5 各类垃圾处理效率较低 |
3.1.6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
3.1.7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3.2 主要原因 |
3.2.1 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位置缺失 |
3.2.2 考核地方政府的机制不合理 |
3.2.3 资金短缺现象明显 |
3.2.4 治理工程缺乏后续管理与保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
4.1 历史背景 |
4.2 建设理念 |
4.3 案例研究: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概况与成果分析 |
4.3.1 建设概况 |
4.3.1.1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4.3.1.2 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 |
4.3.1.3 拓宽资金融合渠道 |
4.3.1.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规范 |
4.3.1.5 发展乡村旅游 |
4.3.2 建设成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研究: 福建省永春县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对其辖区内流域污染源头治理的促进作用之研究 |
5.1 永春县概况 |
5.1.1 地理位置与环境状况 |
5.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5.1.3 生态立县定位的由来与发展 |
5.2 桃溪流域概况 |
5.3 桃溪流域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5.4 永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
5.4.1 主要目标 |
5.4.2 主要评估标准与指标 |
5.4.3 建设概况 |
5.4.4 主要建设成果分析 |
5.4.4.1 突出饮用水源地整治和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
5.4.4.2 全面整治畜禽养殖业,防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
5.4.4.3 全面完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
5.4.4.4 积极引导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理念与方式 |
5.4.4.5 加强环境治理后续管护 |
5.4.4.6 以“乡愁”为核心充实流域治理的文化内涵 |
5.5 美丽乡村建设对桃溪流域治理的促进作用:流域水质视角 |
5.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5.2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 |
5.5.3 桃溪流域水质变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解析 |
5.5.3.1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效率 |
5.5.3.2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桃溪流域周边各类污水的处理效率 |
5.5.3.3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构建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
5.5.3.4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完善流域治理管理的相关制度 |
5.5.3.5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发挥流域治理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流域治理新模式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 |
6.1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模式探索 |
6.1.1 推行以河长制为主的河流实时管护与监督模式 |
6.1.2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田园综合体共建模式 |
6.1.3 坚持产业扶贫的农村发展模式 |
6.1.4 建成以科技引领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
6.1.5 打造更为宽广的社会资本融资模式 |
6.2 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
6.2.1 突出饮用水源地的流域污染源头治理 |
6.2.2 深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涉农流域面源污染的治理 |
6.2.3 完善科研单位建设与人才培养储备模式 |
6.2.4 把全面提升公众幸福指数做为流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根本目标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实践与政策启示 |
7.1.3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定位的思考 |
7.2 主要不足与未来展望 |
7.2.1 主要不足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0.1 富营养化问题概述 |
0.1.1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 |
0.1.2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0.2 磷与藻类的生长 |
0.2.1 磷在水体的作用 |
0.2.2 藻类对有机态磷的利用与选择性 |
0.3 甲藻的研究进展 |
0.3.1 甲藻与甲藻水华 |
0.3.2 多甲藻 |
0.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0.5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0.5.1 本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
0.5.2 研究内容包括 |
第一章 有机态磷对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和绿藻(Scenedesmus bijuga)的增殖影响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藻种获取与培养 |
1.2.2 实验设计 |
1.2.3 酶标仪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25℃下两藻种生长状况 |
1.3.2 15℃条件下两藻种生长状况 |
1.3.3 不同温度条件下比较 |
1.3.3.1 不同温度下有机态磷种类差异 |
1.3.3.2 不同温度下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特征 |
1.4 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机态磷对甲藻竞争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藻种获取及培养 |
2.2.2 藻种培养与实验设计 |
2.2.3 细胞数量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25℃下两种藻竞争结果 |
2.3.2 15℃下混合藻竞争结果 |
2.3.3 竞争下两种藻利用有机态磷特征 |
2.3.3.1 不同温度下有机态磷利用变化 |
2.3.3.2 竞争培养下两种藻可利用的有机态磷特征 |
2.3.3.3 两种藻培养方式差异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态磷条件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模拟实验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水样选择 |
3.2.2 研究区域概况 |
3.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4 实验设计 |
3.2.5 参数测定 |
3.3 结果分析 |
3.3.1 表层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丰度 |
3.3.2 有机态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
3.3.2.1 有机态磷对西陂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
3.3.2.2 有机态磷对山美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
3.3.2.3 有机态磷对三十六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影响 |
3.3.3 15℃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8)福建省环境水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环境水利主要基础学科 |
2.1 环境水文学 |
2.2 环境水力学 |
2.3 环境水化学 |
2.4 环境水生物学 |
2.5 水利美学 |
2.6 生态水利工程学 |
2.7 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 |
2.8 环境水利经济学 |
3 环境水利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
3.1 水资源保护 |
3.2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与对策 |
3.3 流域环境水利研究 |
3.4 城市环境水利研究 |
3.5 区域环境水利研究 |
4 环境水利学科发展展望 |
4.1 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
4.2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化 |
4.3 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构建 |
4.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
(9)外源污染对山美水库总氮和总磷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流域环境质量现状 |
2.1 山美水库水环境现状分析 |
2.2 流域污染负荷分析 |
3 水库水环境模型建立 |
4 外源污染负荷对水库水环境影响模拟分析 |
4.1 水库水环境模型验证 |
4.2 外源污染负荷对水库水质影响模拟 |
5 山美水库流域外源污染防治措施 |
6 结语 |
(10)山美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物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库水质安全现状 |
1.2 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纳污能力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对环境纳污能力方面的研究 |
1.2.2 国内对环境纳污能力方面的研究 |
1.2.3 我国饮用水水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1.2.4 我国饮用水水质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山美水库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库概况 |
2.1.3 水库流域水文水系 |
2.1.3.1 山美水库流域 |
2.1.3.2 外流域调水 |
2.2 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实验方法等) |
2.2.1 流域水环境调查方法 |
2.2.1.1 主要入库河流 |
2.2.1.2 水库中水环境 |
2.2.1.3 水库中底泥 |
2.2.3 污染源调查方法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水库流域内水环境调查与分析 |
3.1 水环境 |
3.1.1 主要入库河流 |
3.1.1.1 监测结果 |
3.1.1.2 现状评价与分析 |
3.1.2 水库中水环境 |
3.1.2.1 监测结果 |
3.1.2.2 现状评价与分析 |
3.2 水库底泥 |
3.2.1 监测结果 |
3.2.2 分析 |
3.2.3 评价结论 |
4 水库流域内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
4.1 污染源调查 |
4.1.1 工业污染源 |
4.1.2 畜禽养殖 |
4.1.2.1 流域内畜禽养殖(散养)及污染物排放量 |
4.1.2.2 规模化养殖及污染物排放量 |
4.1.3 城镇生活污水 |
4.1.4 农村生活污水 |
4.1.5 农田径流 |
4.1.5.1 源强系数及修正标准 |
4.1.5.2 污染物估算 |
4.1.6 农村生活垃圾 |
4.1.7 城镇径流 |
4.1.8 水库内源 |
4.1.8.1 底泥N污染物含量 |
4.1.8.2 底泥N污染物释放风险 |
4.2 分析评价 |
4.2.1 排放量核算及其评价 |
4.2.2 入河量核算及其评价 |
4.2.2.1 确定污染源入河系数表 |
4.2.2.2 入河量及其评价 |
4.3 入库河流重要断面水质与污染源入河量分析 |
4.4 流域内N及其他污染物源解析 |
4.4.1 污染物主要来源 |
4.4.2 优先控制的主要污染源的名单 |
4.4.2.1 COD |
4.4.2.2 氨氮 |
4.4.2.3 总氮 |
4.4.2.4 总磷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山美水库水环境分析评价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美水库水质指标特征分析和生态调控效果评价[J]. 王江滨.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23)
- [2]山美水库流域BMPs有效性的不确定性研究[D]. 卢彬彬.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福建省主要饮用水源水中兽药复合污染特征及初步风险评价研究[D]. 庄姗姗. 厦门大学, 2019(09)
- [4]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非点源氮控制研究[J]. 卢彬彬,陈莹,陈兴伟,刘梅冰,高路.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1)
- [5]泉州山美水库、泉州湾沉积物中多溴二苯醚的时空分布和环境风险评价[D]. 刘豫. 华侨大学, 2018(01)
- [6]中国流域治理的模式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整合[D]. 高曦. 厦门大学, 2018(08)
- [7]有机态磷对多甲藻(Peridinium umbonatum var. inaequale)增殖与竞争影响研究[D]. 李赫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8]福建省环境水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程永隆,詹冯达,余亮华. 海峡科学, 2016(01)
- [9]外源污染对山美水库总氮和总磷的影响分析[J]. 李燕,马晓婷,焦键,贾尔恒·阿哈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4)
- [10]山美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物调查及分析[D]. 王江滨.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