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念法防治便秘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党清钟[1](2021)在《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用药规律,以验证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的经验,为临床治疗ASD提供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站史正刚教授门诊就诊的ASD病历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史正刚教授治疗ASD数据库”,录入数据。利用该平台对高频药物及组合等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及验证史正刚教授治疗ASD的用药特色及经验,深入剖析史正刚教授治疗本病的独特理论及思想体系。结果:1.描述性分析:本研究纳入处方150首,涉及药物147味。主要常见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证(32.7%)、脾虚证(14.0%)、肝胆郁热证(11.3%)、脾虚肝郁证(10.7%)、痰食互结证(10.7%)、风痰上扰证(8.0%)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归肝、脾、胃三经。使用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共25味,其中消食药、安神药占比例较高。使用药物频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山楂、川牛膝、郁金、麦芽、谷芽、远志、夏枯草、石菖蒲、茯苓、白术。2.基于关联规则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频次较高的药对有(1)山楂、川牛膝;(2)郁金、川牛膝;(3)山楂、麦芽;(4)谷芽、麦芽;(5)谷芽、山楂;得出药物组合关联规则38条,核心药物是山楂、川牛膝、谷芽、麦芽、夏枯草、远志、郁金、石菖蒲。基于改进互信息法得出9个关联药对,利用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出18个药物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熵层聚类分析得到9个新组合。结论:1.史正刚教授将儿童ASD的病机归纳为“肝脾郁滞为本,风火痰食热夹杂为标”;主要证型可分为脾虚-肝郁-脾虚证型群、痰食互结证、风痰上扰证;治法以运脾调肝为主,临证中重视小儿生长如萌,脏气清灵的特点,用药审慎。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分析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的用药规律,进一步印证了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重视脾运,善于调肝的特点。
蔡佳丽[2](2021)在《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对《内经》中的瘟疫与五运六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继而,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进行研究,在前两者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预警机制,以探索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其它灾害的相关性,以期为瘟疫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对《内经》及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进行深入挖掘。1.1系统梳理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1.2系统梳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瘟疫病名和类别,病因,治则治法,预防和愈后的研究。2.数据分析:以统计学方法为主2.1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关于我国古代瘟疫的记载,建立我国古代瘟疫资料数据库,收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记载,《中国古代战争年表》中关于我国历代战争信息,建立灾害数据库。2.2将瘟疫发生年同期、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发生的灾害包括: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寒、霜灾、雪灾、雷电、沙尘、雾、地震,山崩、虫灾、饥荒,战争等,纳入建立的灾害数据库。2.3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瘟疫和灾害数据特征、分布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机森林可以用来分析瘟疫的发生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量化瘟疫发生的风险,为预警瘟疫的发生提供指导与支持。3.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的预警机制构建:以《内经》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结果为主。结果: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1《内经》中指出瘟疫病因病机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2《内经》中指出瘟疫的治则与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3《内经》中指出瘟疫的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果如下:2.1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因素,动物的传播等。预防瘟疫的方法包括中药,健身功法,饮食起居,祭祀求神等。2.2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外感六淫,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气血虚弱,饮食不洁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选取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甘味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辛未和苦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胃经为主。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2.3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自然气候变化,天行时行之气,人体虚弱感受外邪,地域性气候特点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和中药治疗。选取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肘后备急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辛未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苦味和甘味的药物,归脾胃经比较高。《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温里药。应用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寒性药。应用甘味药最高,其次是苦味及辛未药,归脾胃经较多。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2.4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选取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伤寒总病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是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实是苦味及甘味药物,归肺胃经较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次是苦味及甘味,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2.5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疠气杂气,疠气的强弱程度,时行疫疠间杂其它因素等。选取《瘟疫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实是温性药物。应用苦味药最高,其次是辛味及甘味药物,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如下:3.1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岁木之年和岁金之年高于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平均值。3.2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土运不及之岁,木运太过之岁,金运太过之岁,木运不及之岁,火运不及之岁瘟疫发生年频次大于十天干年中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阳明燥金司天、太阴湿土司天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司天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4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在泉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在泉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5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水灾,旱灾,虫灾,霜灾,风灾,饥荒,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3.6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呈强相关。3.7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3.8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旱灾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结论: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1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2《内经》治疗瘟疫用四气五味制方选药。1.3预防瘟疫以药物,针刺,导引等措施为主。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论如下:2.1瘟疫发生的因素主要是五运六气异常气候变化及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等。2.2瘟疫具有强烈流行性传染性,死亡率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症状不一,因而名称各异。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对于瘟疫症状表现的研究不断进步,逐步完善。2.3治疗瘟疫用药思路与医家所处大司天背景有关。2.4预防瘟疫以针刺,药物,保健功法,饮食起居等措施为主。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论如下:3.1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3.2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同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灾害均有相关性。要重视三年化疫。3.3基于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建立的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模型对瘟疫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MARINOLY VASQUEZ[3](2020)在《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并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比,旨在推广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效用并尝试掌握其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探究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中风偏瘫甚至其他疾病作用机理提供思路。方法:60例研究对象为HOSPITAL PE?ABLANCA(地址:Sargento Aldea nro.660,Villa Alemana,Valparaiso,Chile)2019年1月10日至2019年12月30日收治及临床招募的患者,按纳入受试者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所有病人的治疗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1d,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各项评分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94.13±4.78分,对照组为90.03±6.84分;组内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72.47±11.23分,对照组为65.10±11.57分;组内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差异显着(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8.70±4.88分,对照组为10.83±6.41分;组内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有差异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中医症状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较醒脑开窍针法具有明显优势;在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明显优于醒脑开窍针法。
陈思馨[4](2020)在《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论研究部分,目的:旨在从“浊邪”在脑中异常堆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角度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通过用中医理论逐条分析AD的症状,分析脑的生理病理特点,阐明AD病位在脑,与脾胃关系密切,探讨脾胃与AD的关系,最终得出健脾益智法可以通过脾胃的功能改善浊邪在脑中的异常堆积状况,达到治疗AD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和总结了中医学对于AD相关症状的记载与认识,将中医理论的认知过程与AD认知衰退量表相结合,利用解剖学和中医传统理论结合,梳理脑与五脏的关联及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归纳和分析脾胃与AD的内在联系,结合健脾益智汤组方分析及导师团队前期研究,为健脾益智法从祛浊角度治疗AD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在中医理论系统中,AD病名虽未被直接提出,但AD的症状都有相关描述,AD的认知衰退量表GDS与《内经》中描述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病位在脑的原因与脑的生理病理特性相关,其发病与五脏皆有联系,但脾胃功能失常是其根本的病因。无论是从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保障其他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或是脾胃自身的主运化,主升清降浊的功能,亦或者现代的实验或临床研究,都可为从脾胃论治AD提供详实的依据。健脾益智汤从认知衰退过程,脑的病理特性论治AD,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为基本治法,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健脾益智汤中所含药物也对AD有着有益的成分,可以发挥联合靶向作用,提高疗效。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构建A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脲酶法、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蛋白检测法,旨在观察和分析健脾益智汤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内尿素含量、相关尿素转运蛋白及基因、尿素循环相关酶指标的影响,探讨和分析健脾益智汤对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健脾益智汤组、吡拉西坦组。采用海马区注射A β1-40的方法制备AD实验动物模型。各组术后第2周起开始灌胃,分别持续7天,14天,28天,14.4ml/kg/d,每日1次,西药组给与吡拉西坦,加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14.4ml/kg/d,每日一次,其余各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观察和探健脾益智法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采用脲酶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内尿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LC14A1基因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UTB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尿素循环相关酶ARG、OTC、CPS、ASS、ASL含量,从尿素代谢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1.Morris水迷宫: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模型组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实验穿台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逃避潜伏期及穿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或P<0.05),且健脾益智汤组的改善效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强。2脲酶法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模型组脑内尿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可有效降低大鼠脑内尿素含量(P<0.01或P<0.05),且健脾益智汤组的改善效果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强。3.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内SLC14A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UTB蛋白含量均有明显降低(P<0.01)。在治疗7天组中,与模型组相比,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对SLC14Al和UTB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在14天组和28天组中,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相比于模型组,均能一定程度的升高SLC14A1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UTB蛋白含量(P<0.05或P<0.01)。通过对7天,14天和28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各组大鼠脑内SLC14AlmRNA比较,可发现各组均无显着升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UTB含量,治疗28天的健脾益智汤组和吡拉西坦组均比治疗7天时升高更多(P<0.05)。4.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在治疗7天、14天、28天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内ARG、ASS含量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ASL含量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天时,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ARG、ASS含量有所下降,ASL含量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天和28天时,健脾益智汤组与吡拉西坦组ARG、ASS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ASL含量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7天,14天和28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各组大鼠脑内ARG、ASS、ASL含量比较,可发现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无显着升高或降低(P>0.05),健脾益智汤组和吡拉西坦组均有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降低效果更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均有描述,评价AD认知功能的认识衰退量表GDS与《内经》中认知过程各阶段相吻合,AD的病位在脑,脑因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而五脏的正常运行又赖于后天之本脾胃,故在防治AD时,应重视脾胃的调节。2.浊邪阻滞是AD发病的重要病机,脑内过量尿素的堆积是浊邪的一种,脾胃主升清降浊,从脾胃论治AD有据可依,健脾益智汤可通过组方药物的协同作用,调节脾胃功能,使清浊升降相因,对AD发挥整体治疗效果。3.大鼠颅内海马区注射Aβ 1-40造模方式成功构建了 AD模型,健脾益智汤可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4.模型大鼠出现脑内尿素含量升高,健脾益智汤可能通过上调SLC14A1基因和UTB蛋白表达,提高尿素转运能力,或是通过下调ARG、ASS酶活性,使尿素生成减少或降低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而达到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5.健脾益智汤对A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尿素水平改善与用药时间正相关,故通过健脾胃而益智需要一定的服药周期。
栾鑫[5](2020)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仍是一种不能彻底治愈的进展性疾病。本研究针对早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设计了一套创新型太极拳训练方案,结合移动医疗App对早期PD患者进行16周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以探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PD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共30人(男性13人,H&Y分期:1-2.5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5人)与对照组(15人)。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PD患者此基础上,前10周进行线下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后6周实验组PD患者利用“守帕”App在家中进行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照组PD患者进行简单牵伸训练及步行练习,运动频率为每周3次,运动时间每次60分钟,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干预前后分别测得两组PD患者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6MWT)、15米步行速度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测试(LOS)、上肢握力测试、30秒坐站测试(30s-STS)以及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的得分。研究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有2人因身体状态较差退出,对照组有2人(男性1人)因发生意外状况无法按计划进行锻炼,最终实验组13人,对照组13人,共26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运动功能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PD患者的UPDRS-III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UPDRS-III评分均有所降低,且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6分钟内的步行距离与干预前相比有所增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有所缩短,实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有所增加,且两组差值的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受试者15米步行速度明显变快,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15米步行速度有所降低,实验组有所提高,两组的差值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TUGT结果有所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TUGT结果有所提高,实验组TUGT结果有所降低,两组的变化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PD患者的BBS评分有所提高,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BBS量表得分提均有所提高,且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稳定极限测试中,在向前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非常显着提高(P<0.01),在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右前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和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右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和方向控制上有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左后方向上,实验组受试者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最大偏移距离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向左前方向上,对照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实验组受试者干预后,在终点偏移上有非常显着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终点偏移上有显着提高(P<0.05)。3.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实验组受试者的平均握力有所增加,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受试者的30秒坐-站个数有所减少,实验组受试者的30秒坐-站个数有所增加,两组变化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生活质量经过16周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照组受试者的PDQ-39问卷得分升高,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PDQ-39问卷得分明显降低,组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受试者PDQ-39问卷得分有所提高,而实验组受试者PDQ-39问卷得分有所降低,两组的差值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6周的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PD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尤其在提高PD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方面效果显着,同时能够明显提高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丹静[6](2020)在《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评价国内外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质量,整合高质量指南的护理推荐意见;根据整合的推荐意见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了解现况与指南之间的差距,分析推荐意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为指南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指南,使用指南评价工具(AGREE Ⅱ)评价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对高质量的指南进行护理推荐意见的提取、翻译和整合,通过专家咨询对推荐意见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判定。2.根据KTA模型和整合的推荐意见内容,设计《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初稿,基于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调整;由研究者与护理质量控制专家结合日常制定和检查护理质量标准的经验制定问卷中推荐意见的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3.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收治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病房的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0.0、Exce12016、Modeler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部老年功能性便秘管理相关的循证指南,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其中3部指南为专业学术组织发布,2部指南由护士协会、护理研究中心发布。使用AGREEⅡ评价后,RNAO、AHRQ、KSNM发布的指南为A级,ASCRS、ACG发布的指南为B级。从5部指南共提取37条护理推荐意见,通过整合和专家咨询修改,最终形成4个主题12条推荐意见,包括评估5条、护理干预4条、效果评价1条、教育及组织政策2条。2.《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最终纳入75个条目,包括3个部分:一般资料18个条目、护理现状(评估19个条目、护理干预22个条目、效果评价6个条目、教育及组织政策6个条目)及阻碍因素4个条目(证据因素、人群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问卷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1.0,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895,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54~0.862,问卷总重测信度为0.904。根据问卷制定了 12个推荐意见的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3.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30份,有效问卷317份,回收率1 00%,有效率96.1%。调查结果如下:①临床实践情况:81.7%的护士表示需要接受相关培训;63.4%的护士能够为患者进行评估;90.9%和77.0%的护士分别会为患者用药治疗、实施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69.4%的护士会进行效果评价;10.7%的科室组建了跨学科团队管理便秘,17.9%的科室组织和推广便秘综合教育项目。②实践内容与指南标准的差距:12条推荐意见达标率最高的3个条目是与如厕模式相关的护理干预(27.4%)、与活动和运动相关的护理干预(21.8%)、满意度和效果评价(16.1%),不达标率最高的4个条目是组建跨学科团队(89.3%)、综合教育和项目推广(82.1%)、体格检查与用药史的健康评估(77.9%)。③对护士临床实践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对护士进行临床实践有影响(P<0.01),接受过培训的护士会更好的进行临床实践,推荐意见的达标率更高(P<0.01)。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强关联规则,影响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实践的主要阻碍因素是证据因素中的“可实现性低”、“认可度低”;人群因素中的“护士知识缺乏”、“患者难以接受”;资源因素中的“人力不足”;组织因素中的“缺乏科室制度”等。研究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5部国外指南,总体质量较好,推荐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评估、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教育和组织政策等方面的推荐意见,且内容基本一致,可操作性较强,可以很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工作。2.基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评价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及阻碍因素的可靠工具;达标标准和算法公式的制定,量化了达标率,使统计结果更科学。3.老年功能性便秘相关的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均有待提高,护士对接受培训有较高需求。大多数的护士能够为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但实践内容与指南的标准差距较大,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价维度达标率较高,评估与教育组织政策维度达标率较低。4.根据阻碍因素和关联规则分析,建议采取“加强护士培训和人才培养”“规范便秘的护理流程”“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跨学科团队”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制定临床实践方案,推进证据的临床转化。
刘霜月[7](2019)在《中频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将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利用胃肠电图仪、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评价便秘受试者结肠电和腹肌肌电的变化情况,探讨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对功能性便秘受试者的胃肠运动和腹肌肌力的影响,并结合相关量表评价。为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应用于临床或家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化原则。纳入符合标准的135例受试者,利用SPSS21.0软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最终完成129例,其中药物组44例、中频电组43例、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42例。药物组选用麻仁软胶囊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粒,疗程20天;中频电组选用中频治疗仪,刺激双侧的天枢和大肠俞穴,每天1次,每周5次,每次20min,疗程20天;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在每次中频电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腹式呼吸训练,每天1次,每次训练的总时间为20min,受试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分散进行,疗程20天。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干预后进行两次数据采集,包括胃肠电图(结肠电)、表面肌电分析(双侧的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CS)、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积分统计(BSFS)、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1.药物组、中频电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干预前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CS):组内比较:三组干预后CCS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的干预方式在改善便秘症状上均有成效。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CCS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CCS评分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干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干预在改善便秘症状上优于药物组,但二者联合使用与单独中频电干预疗效相当。3.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积分统计(BSFS):组内比较:三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各组的BSFS评分均有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的干预方式均能改善大便性状。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BSFS评分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BSFS评分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在改善大便性状方面与药物、中频电干预疗效相当。4.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组内比较:三组干预后PAC-QOL评分均较干预前各组评分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的干预方式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作用。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PAC-QOL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干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干预均较单纯药物治疗,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有优势,但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在提升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上与中频电干预疗效相当。5.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组内比较:三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与各组干预前比较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干预方式均能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情绪。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SAS、SDS评分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SAS、SDS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SAS、SDS评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上较药物和中频电干预有明显的优势。6.结肠电数据:组内比较:经过20天的干预,药物组餐后平均频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前平均频率以及餐前、餐后的平均幅值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段时期的药物干预在促进肠蠕动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中频电组餐前、餐后平均频率和餐后平均幅值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前平均幅值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在刺激肠蠕动,促进肠平滑肌收缩上有一定效果。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餐前、餐后平均频率和平均幅值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在增强胃肠蠕动速度和强度上有作用。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和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餐前、餐后的平均频率和平均幅值均有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干预以及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在改善肠活动状态上有一定优势;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餐前后的平均频率、平均幅值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在增加肠蠕动强度和速度上效应相仿。7.腹直肌(RA)、腹内斜肌(IO)、腹外斜肌(EO)的RMS数值:组内比较:经过20天的干预,药物组左右RA、IO、EO的RMS数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频电组左右RA的RMS数值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IO、EO的RMS数值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能刺激RA收缩;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左右RA、IO的RMS数值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EO的RMS数值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加RA、IO收缩,对EO的收缩无明显效应。组间比较: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组左右RA的RMS值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O和EO的RMS数值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左右RA、IO的RMS数值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EO的RMS数值无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EO的数值改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中频电组比较,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组左右RA、IO的RMS数值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EO的RMS数值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上优于药物治疗,但与中频电刺激疗效相当。2.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能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3.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和中频电刺激均能促进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运动,二者疗效相当且均优于药物治疗。4.中频电联合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强功能性便秘患者腹肌肌群力量。
朱文军[8](2019)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肺癌术后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和肿瘤内科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期患者65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具体治疗方案为:选择中医非药物疗法中的气功疗法、音乐疗法和饮食疗法。其中气功疗法为八段锦锻炼,从每周2天、每天1Omin的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每周3~5天、每天30min的运动量;音乐疗法需按照病人体质选取不同特质的音乐,每日听乐1次,一次20~30min;饮食疗法,给患者提供肺癌辨病施食通治方的烹饪方法,嘱患者每天可选择以上妙方1~2种,佐餐食用。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耐量评价指标6MWD和6MWD测量后即刻Borg评分、生存质量量表FACT-L 4.0中各项目评分及总分、焦虑和抑郁情况评价指标SAS和SDS评分。结果:(1)65例患者中,试验组3例患者未按规定完成整个干预,研究者剔除病例,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0例,失访率为9.09%;对照组1例患者自行退出,1例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参与了太极拳锻炼活动,研究者剔除,最终获得有效病人例数30例,失访率为6.25%。经χ2检验后,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可进行临床观察。(2)SAS和SDS评分比较:非药物疗法干预12周后,试验组SAS和SD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52.93±3.03 v.s.49.07±3.237;55.73±4.32 v.s.50.57±3.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49.07±3.237 v.s.50.83±3.086;50.57±3.159 v.s.53.73±4.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量表FACT-L 4.0中各条目及总分比较:干预后,试验组生存质量各条目及总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较,试验组干预后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附加的关注状况及总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MWD和6MWD测量后即刻Borg评分比较:干预后,试验组的6MWD较干预前明显增加(501.67±17.764 v.s.511.11±17.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MWD测量后即刻Borg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2.83±0.531 v.s.2.53±0.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6MWD明显增加(511.11±17.790 v.s.495.19±20.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MWD测量后即刻Borg评分有下降的趋势(2.53±0.507 v.s.2.83±0.7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可明显提高肺癌术后康复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为临床上肺癌的术后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余燕红[9](2017)在《5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招!老人便秘怎么办》文中认为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由于难以启齿,很多便秘者都默默地忍受痛苦,这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戎提醒,老年便秘不能忍,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慢性便秘,老年人5个里有1个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便秘表
殷麟[10](2017)在《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文中认为目的《肘后备急方》是一部灸法研究的大成着作,代表着东晋时期的医学水平,目前对于《肘后备急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流传定型,美容方药的探讨和针灸方法等方面,缺乏对《肘后备急方》灸法条文的系统研究和对腧穴的具体分析。鉴于此,笔者按照顺序分别对整本着作进行灸法的归纳总结,整理腧穴和灸量的规律,并深入探讨灸法作为首选方治疗卒死类急症、神志类疾病和中风类疾病相关灸法特点,进而更深入了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灸法研究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民卫生出版出版的《肘后备急方校注》中所有灸法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参照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肘后备急方》,对灸法条文中相关腧穴和灸量及所在的病症进行归纳总结;对首开先河的隔物灸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深入探讨首选灸法的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结果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葛洪生平及《肘后备急方》内容;第二章整理研究了《肘后备急方》灸法概况,并分析整理出《肘后备急方》中腧穴、灸量及所在病症的相关规律;第三章对《肘后备急方》中卒死类,神志类和中风类疾病进行探讨,进一步体现了《肘后备急方》辨证施灸的指导思想,总结出施灸腧穴中任脉经腧穴居多,从一方面体现"以阳平阴"的施灸思想;第四章结合腧穴、灸法和灸量的分析整理,对全书施灸治疗急症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出辨证施灸的治疗原则和"以阳平阴"的治疗方法。
二、意念法防治便秘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念法防治便秘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治疗 |
1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1 中医学基于发病原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基于临床表现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2.1 现代医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 |
3.总结 |
第二部分 史正刚教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证经验 |
1 史正刚教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1 后天失养发病观 |
1.2 肝脾郁滞论 |
1.3 风、火、痰、食、热致郁说 |
2 史正刚教授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辨证治疗 |
2.1 脾虚-肝郁-脾虚证型群 |
2.2 痰食互结证 |
2.3 风痰上扰证 |
3 史正刚教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法特点 |
3.1 重在运脾,善用调肝 |
3.2 小儿生长如萌,不宜过度 |
4 总结 |
第三部分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用药经验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证型分析 |
3.2 药物频次、频率统计 |
3.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3.5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4.讨论 |
4.1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探讨 |
4.2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用药规律探讨 |
4.3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用药特色 |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
1 验案一 |
2 验案二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正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研究综述 |
1 我国古代瘟疫概念及类别研究概述 |
1.1 我国古代瘟疫概念研究概述 |
1.2 我国古代瘟疫类别研究概述 |
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传播途径研究概述 |
2.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变化关系研究概述 |
2.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疠气关系研究概述 |
2.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其它因素关系研究概述 |
2.4 我国古代瘟疫传播途径研究概述 |
3 我国古代瘟疫治疗方药及预防研究概述 |
3.1 治则治法研究概述 |
3.2 治疗方药研究概述 |
3.3 中药预防研究概述 |
3.4 人群隔离预防研究概述 |
3.5 环境卫生预防研究概述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内经》瘟疫因机治防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
1 《内经》瘟疫因机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 |
1.1 《内经》瘟疫因机与岁运不及关系研究 |
1.2 《内经》瘟疫因机与六气关系研究 |
1.3 《内经》瘟疫因机与三虚相合致疫关系研究 |
1.4 《内经》瘟疫因机与三年化疫关系研究 |
1.5 《内经》瘟疫因机与运气同化关系研究 |
2 《内经》瘟疫治则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
2.1 五运郁发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2.3 地域方位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2.4 正反逆从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2.5 寒热季节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2.6 标本中气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3 《内经》瘟疫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
3.1 岁运气味用药原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3.2 六气气味用药原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
4 《内经》瘟疫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
4.1 针刺穴位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
4.2 中药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
4.3 意念引导阳气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
第二章 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对瘟疫的认识 |
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
1.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名研究 |
1.2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
1.3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
1.4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
1.5 小结 |
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
2.1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
2.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
2.3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
2.4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
2.5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
2.6 小结 |
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
3.1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
3.2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
3.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
3.4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
3.5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
3.6 小结 |
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
4.1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
4.2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
4.3 宋金元朝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
4.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
4.5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
4.6 小结 |
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
5.1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
5.2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
5.3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
5.4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
5.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
5.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分析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
1 我国古代瘟疫数据库的建立 |
1.1 资料收集 |
1.2 资料整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数据库的建立 |
2 我国古代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
2.1 我国古代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
2.2 我国历代战争数据库的建立 |
3 五运六气时段划分 |
3.1 岁运 |
3.2 司天在泉 |
3.3 大司天 |
4 统计学方法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Spearman相关分析法 |
4.3 随机森林 |
5 我国古代各时期瘟疫发生频次统计 |
5.1 我国古代各时期瘟疫发生年频次统计 |
5.2 我国古代各时期连年瘟疫发生年频次统计 |
5.3 我国古代各时期连年瘟疫连续时长统计 |
6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 |
7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 |
8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大司天性质变化关系 |
9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 |
10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 |
1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
1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
1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
14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
第四部分 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 |
第一章 基于《内经》理论的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 |
1 瘟疫发生五运时段的预警 |
1.1 岁运时段 |
1.2 岁运太过时段 |
1.3 岁运不及时段 |
2 瘟疫发生六气时段的预警 |
2.1 客气刚柔失守时段预警 |
2.2 客气司天不迁正预警 |
2.3 客气司天不退位预警 |
2.4 客气左间气升失常预警 |
2.5 客气右间气降失常预警 |
2.6 客主加临时段预警 |
3 瘟疫发生与三虚相合关系的预警 |
3.1 五脏本虚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
3.2 情志失常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
3.3 饮食劳倦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
3.4 久居湿地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
4 瘟疫发生与运气同化关系的预警 |
第二章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 |
1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预警 |
2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岁运太过不及时段的预警 |
3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司天时段的性质 |
4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在泉时段的性质 |
5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灾害相关性的预警 |
6 构建瘟疫发生风险的随机森林模型预警 |
6.1 数据清洗 |
6.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 |
6.3 分析结果 |
讨论 |
1 我国古代瘟疫病因病机分析 |
1.1 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 |
1.2 瘟疫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异常变化有关 |
1.3 瘟疫的发生与疠气有关 |
1.4 瘟疫的发生与三虚相合有关 |
2 我国古代瘟疫用药规律分析 |
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3.1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司天性质变化有关 |
3.2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灾害的发生有关 |
4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中风病的研究概况 |
1.1.1 概念 |
1.1.2 西医对中风后痉挛的认识 |
1.1.3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中风病的研究概况 |
1.2.1 中风病的历史源流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病因病机 |
1.2.4 中医治疗进展 |
1.3 腹式呼吸的概况 |
1.3.1 腹式呼吸的概念 |
1.3.2 腹式呼吸的临床应用 |
1.4 醒脑开窍法的概况 |
1.4.1 醒脑开窍法的概念 |
1.4.2 醒脑开窍法的特点 |
1.4.3 醒脑开窍法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剔除及终止病例标准 |
2.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治疗前后FMA比较 |
2.3.3 治疗前后MBI比较 |
2.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5 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的比较 |
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脱落病例 |
2.4.1 晕针 |
2.4.2 滞针、弯针 |
2.4.3 皮下血肿 |
2.4.4 断针 |
2.4.5 脱落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3.1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中西医认识 |
3.2 腹式呼吸的来源 |
3.2.1 胎息 |
3.2.2 龟息 |
3.2.3 意守丹田 |
3.3 腹式呼吸与核心肌群 |
3.3.1 刚性稳定(骨性稳定) |
3.3.2 静态压力 |
3.3.3 动态稳定 |
3.4 气功、腹式呼吸与治病 |
3.5 醒脑开窍法治疗及选穴依据 |
3.6 结果分析 |
3.6.1 肢体运动功能方面 |
3.6.2 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
3.6.3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3.6.4 临床症状方面 |
3.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AD主要症状的认识 |
1.1 衰老 |
1.2 记忆障碍 |
1.3 认知障碍 |
1.4 失语 |
1.5 精神症状 |
2. 中医学对AD病位的认识 |
2.1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
2.2 脑的生理病理特点 |
2.3 脑与五脏的关系 |
2.4 五脏与AD的关系 |
3. 健脾益智法调治AD |
3.1 理论基础 |
3.2 实验基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AD模型大鼠复制 |
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 |
3.2 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4.2 Morris水迷宫检测 |
4.3 干预方法 |
实验二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尿素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脲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尿素含量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SLC14A1基因表达情况及UTB蛋白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中SLC14A1基因相对表达 |
2.4 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脑内UTB含量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C14A1基因mRNA表达情况 |
3.2 Western bolt检测各组大鼠脑内UTB蛋白含量 |
4. 讨论 |
实验四 健脾益智汤对Aβ1-40所致AD大鼠脑内CPS、OTC、ASS、ASL、ARG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制备与给药方法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标本制备 |
2.3 ELISA法检测大鼠脑内CPS、OTC、ASS、ASL、ARG酶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脑内ARG含量 |
3.2 各组大鼠脑内ASS含量 |
3.3 各组大鼠脑内ASL含量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5)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帕金森病概述 |
2.1.1 帕金森病的概念 |
2.1.2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3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
2.1.4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
2.1.5 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 |
2.2 太极拳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 |
2.2.1 太极拳运动的概述 |
2.2.2 太极拳运动的益处 |
2.2.3 太极拳运动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
2.3 移动医疗的概述 |
2.3.1 移动医疗的概念 |
2.3.2 移动医疗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
2.4 小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及干预方案 |
3.2.3 运动强度监控与安全措施 |
3.2.4 实验主要测试指标 |
3.2.5 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4.2 利用RPE量表监控运动强度结果 |
4.3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3.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3.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运动功能指标测试结果 |
4.4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测试结果 |
4.4.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
4.4.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稳定极限测试结果 |
4.5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测试结果 |
4.5.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上肢平均握力与30秒坐-站测试结果 |
4.5.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上肢平均握力与30秒坐-站测试结果 |
4.6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
4.6.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内PDQ-39问卷得分结果 |
4.6.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组间PDQ-39问卷得分结果 |
5.分析与讨论 |
5.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5.1.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UPDRS-III量表评分 |
5.1.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能力 |
5.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与姿势控制的影响 |
5.2.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 |
5.2.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势控制 |
5.3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平均握力与下肢肌力的影响 |
5.3.1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增加帕金森病患者的上肢平均握力 |
5.3.2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下肢肌力 |
5.4 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附录 |
10.致谢 |
(6)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老年功能性便秘概述 |
二、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护理评估与干预 |
三、老年功能性便秘指南介绍 |
四、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研究与实践现况 |
五、基于临床实践指南进行现况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六、理论框架 |
七、技术路线 |
第一章 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推荐意见整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问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中频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
引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试验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脱落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流程图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随机方法及盲法 |
2.4 干预方案 |
2.4.1 分组 |
2.4.2 干预措施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生物学指标 |
2.5.3 疗效评价指标 |
2.5.4 安全性指标 |
2.6 数据采集标准 |
2.6.1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
2.6.2 胃肠电图 |
2.6.3 表面肌电 |
2.6.4 量表数据采集 |
3 数据统计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问题 |
6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结果 |
1 受试者纳入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分析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病情资料 |
2.2.1 量表评分 |
2.2.2 结肠电数据 |
2.2.3 腹肌肌电数据 |
3 数据结果 |
3.1 量表评分 |
3.1.1 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CS) |
3.1.2 Bristol粪便性状分型积分统计(BSFS) |
3.1.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 |
3.1.4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
3.2 结肠电数据 |
3.3 腹肌肌电数据 |
4 安全性分析 |
结果分析 |
1 量表结果分析 |
2 结肠电数据分析 |
3 腹肌肌电数据分析 |
讨论 |
1 正常的排便习惯和生理过程 |
1.1 正常的排便习惯 |
1.2 排便生理过程 |
2 排便功能的评价指标 |
3 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因素 |
3.1 一般因素 |
3.2 环境因素 |
3.3 文化教育因素 |
3.4 精神心理因素 |
3.5 遗传因素 |
3.6 药物因素 |
3.7 其他因素 |
4 中、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4.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4.2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5 中频电治疗 |
5.1 中频电刺激穴位的选取 |
5.2 中频电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
5.3 中频电治疗对FC胃肠运动的作用 |
5.3.1 中频电治疗对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
5.3.2 中频电治疗对腹部肌群的影响 |
6 腹式呼吸训练 |
6.1 腹式呼吸训练的特点 |
6.2 腹式呼吸训练在临床中的运用 |
6.3 腹式呼吸训练对FC胃肠运动的作用 |
6.3.1 腹式呼吸训练对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
6.3.2 腹式呼吸训练对腹部肌群的影响 |
7 二者联合使用对FC胃肠运动的影响 |
7.1 胃肠运动与神经支配 |
7.2 胃肠运动与腹部肌群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附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肺癌概述 |
1.1 肺癌的流行现状 |
1.2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1.2.1 祖国医学对肺癌病因的认识 |
1.2.2 祖国医学对肺癌病机的阐述 |
1.3 现代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
1.3.1 现代医学对肺癌病因的研究 |
1.3.2 肺癌的病理及分期 |
1.3.3 肺癌的诊断 |
1.4 肺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览 |
1.4.1 化疗 |
1.4.2 放疗 |
1.4.3 手术治疗 |
1.4.4 微创治疗 |
1.4.5 生物治疗 |
1.4.6 中医治疗 |
1.5 肺癌的术后康复 |
1.5.1 镇痛 |
1.5.2 实施有效深呼吸及辅助呼吸 |
1.5.3 协助排痰 |
1.5.4 心理康复 |
1.5.5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2 非药物疗法概述 |
2.1 气功疗法 |
2.1.1 气功史略 |
2.1.2 气功疗法的分类总览 |
2.1.3 气功疗法练功三调 |
2.2 音乐疗法 |
2.2.1 传统音乐治疗理论 |
2.2.2 音乐治疗方式 |
2.3 饮食疗法 |
2.3.1 饮食疗法的历史沿革 |
2.3.2 饮食制作方法和饮食原则 |
2.4 非药物疗法在肺癌治疗中的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终止试验标准 |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试验组 |
2.2.1 人员培训 |
2.2.2 干预实施 |
3 疗效评价 |
3.1 生存质量评价指标 |
3.2 运动耐量评价指标 |
3.2.1 6 min步行距离 |
3.2.2 Borg呼吸困难评分 |
3.3 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 |
3.3.1 S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
3.3.2 SD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
4 质量控制 |
4.1 参与研究人员 |
4.2 相关指标测评人员 |
5 统计方法 |
6 失访情况 |
7 病情资料评估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2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比较 |
7.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
7.4 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耐量即6MWD和Borg评分比较 |
8 结果 |
8.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
8.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条目及总分的变化情况 |
8.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量各指标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试验组干预方案探讨 |
2.1 试验方案干预时长的确定 |
2.2 中医非药物疗法方案制定 |
2.2.1 气功疗法运动量的制定 |
2.2.2 音乐疗法方案 |
2.2.3 饮食疗法方案 |
3 中医非药物疗法对肺癌术后康复治疗效应探讨 |
3.1 气功疗法、音乐疗法生理效应的现代研究 |
3.1.1 气功疗法对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 |
3.1.2 音乐疗法的现代研究 |
3.2 中医非药物疗法可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3.3 中医非药物疗法提高肺癌术后患者运动耐量 |
3.4 中医非药物疗法对肺癌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
4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肺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
第四部分 结论与不足 |
1 结论 |
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10)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肘后备急方》作者及主要内容 |
1 《肘后备急方》作者葛洪介绍 |
2 《肘后备急方》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概述 |
1 《肘后备急方》灸法主要内容 |
《肘后备急方》灸法一览表 |
《肘后备急方》人中穴、巨阙穴、华佗法施灸一览表 |
《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一览表 |
2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特点 |
2.1 重视辨证 |
2.2 灸治急症 |
2.3 取穴严谨 |
2.4 施灸讲究 |
2.5 创新发扬 |
第三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治疗急症研究 |
1 灸法治疗中风 |
2 灸法治疗卒死 |
3 灸法治疗神志病 |
第四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灸法体现"以阳平阴"的学术观点 |
1.1 灸法治疗疾病的原理体现以阳平阴 |
1.2 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体现以阳平阴 |
2 取穴施灸体现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
3 施灸取穴体现继承创新的发展思路 |
3.1 施灸腧穴及配穴方式 |
3.2 隔物灸的使用 |
3.3 灸量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肘后备急方》相关灸法条文及腧穴说明 |
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意念法防治便秘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D]. 党清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D]. 蔡佳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腹式呼吸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研究[D]. MARINOLY VASQUEZ.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健脾益智法调节AD大鼠脑内尿素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思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创新型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栾鑫.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护理现况研究[D]. 张丹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7]中频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D]. 刘霜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朱文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5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招!老人便秘怎么办[J]. 余燕红.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12)
- [10]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D]. 殷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