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建筑工程塔式起重机的故障分析及结构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塔式起重机作为现代工程设备,已逐步成为建筑领域的标配,尤其是大型建筑工程的应用更为广泛,促进了建筑效率的提高。塔式起重机属于大型设备,其设计制造、检测及应用均需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但即便如此,塔式起重机仍会因各种因素导致故障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甚至会导致诸多潜在安全风险。鉴于此,以塔式起重机为对象,对其具体故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针对部分结构尝试改进优化,以提升塔式起重机的安全性,为设备应用及技术完善提供参考。
左琦[2](2020)在《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结构的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今年疫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快速落地建成既体现了我国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看到了我国快速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情况,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和发展,要将新建的建筑中装配式的比例增加,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限制装配建筑进步的是塔机起重性能不足和吊装精度差,从而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还不足以满足快速装配的全部要求,本课题基于原预应力塔机结构进行改造升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原有的预应力塔机在起升能力、控制变形量、控制成本和应对特殊工况等方面有较大提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原有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结构和方法,在能够减小吊点处位移量增大吊载能力的同时,也能弥补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不能应对突然卸载工况的情况,为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对三种塔机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新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改进理论,并依据新总结理论对原结构进行改进,并重新计算确定新结构塔机的各种参数如起重力矩曲线等,并分析了改进结构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塔身的受力情况。(3)通过参数化建模对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原结构预应力塔机以及TC6018平头塔机三种塔机进行有限元分析,在考虑两种危险工况的情况下,按照三种塔机不同的力矩曲线中的载荷对三种不同的塔机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三种结构的塔机起重能力的大小和吊载处变形量大小。(4)将改进前后的两种结构在钢丝绳断裂等突然卸载的特殊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比了危险截面承受的最大应力和变形量进而比较两种结构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在应对突然卸载工况的能力大小。同时通过受力分析和有限元计算,总结出改进结构预应力拉杆的位置与吊点处位移变形量和最大应力的关系,对改进结构拉杆的位置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优结果,使得改进后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装配建筑。
敖维川[3](2019)在《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建筑起重机械为研究对象,对建筑行业普遍使用的塔式起重机(以下简称塔机)和施工升降机(以下简称升降机)现场安全状况评价相应指标体系和应用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对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分析了塔机和升降机安全相关的配置、作业环境、现场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程和标准。论述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状况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与安全评价方法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建筑起重机械发生的22起典型事故分析,归纳了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相应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指引了方向。本文先后明确了塔机钢结构、工作机构、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以及升降机钢结构、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装置、作业环境、现场管理等的各层次安全评价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对相关专家提供的评分数据在Matlab软件上进行分析,量化各层次安全指标,辨识重大危险源和一般风险因素,建立了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状况的评级标准。本文以建筑施工现场的一台QTZ80型的塔机为实际评估典型案例,对其现场安全状况的安全指标进行测量与评定,再以此为基础确定该整机的安全程度等级,最终评定其现场安全程度为B级,可按照原有性能继续使用至少1年。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该塔机进行定量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整机安全性风险一般。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该案例的塔机整机安全性能良好,可以确保继续安全的使用至少1年。
刘闻敏[4](2016)在《塔机双缸顶升液压系统同步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作为高层建筑的重要施工机械——塔式起重机,逐渐向大型化发展,顶升方式也由过去单缸发展为双缸,其同步性便对安全施工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某型号塔机双缸顶升不同步且人工纠偏困难问题,首先对该顶升回路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然后借助AMESim软件搭建了双缸顶升回路的仿真模型,以故障树和仿真为手段对该型塔机顶升不同步且难以人工纠偏机理及根本原因进行对比研究,以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该回路双缸不同步的内因,如回路原理、影响同步精度的关键元件分流集流阀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瞬态累积误差导致了该回路的初始不同步误差。继而对外因,如双缸偏载导致不同步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双缸位移差曲线。据此考虑成本差异提出两种改进方式:(1)在原回路基础上将分流集流阀、节流阀等元件重新匹配组合,同时在两缸无杆腔引入手动卸油路,通过放油方式实现双缸位移同步补偿;(2)引入反馈控制原理对传统单纯依赖分流集流阀保持双缸顶升同步的开环控制方式加以改进,实现自动纠偏。最后对这两种改进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得出方案一可在3秒左右对原回路30mm的位移差进行纠偏,方案二则可在降节起始阶段完成纠偏,同步精度也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设定。上述研究表明,偏载及分流集流阀自身特性对双缸同步精度有重要影响,而原双缸顶升回路存在设计缺陷致使人工纠偏困难,按照文中给出的两种改进设计方案均可实现调速纠偏。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对自升式塔式起重机顶升液压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也可为其他工程机械双缸同步回路设计提供借鉴。
赵鑫[5](2013)在《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与预防性检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起重机械是隐藏危险因素最多,发生事故几率最大,事故后果最严重的机电类特种设备之一。目前,我国起重机械数量年均增长约20%左右,各类起重机械保有量已超过250万台。与此同时,涉及起重机械的伤亡事故占各类伤亡事故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生在起重作业中的伤亡事故约占全部伤亡事故的25%左右。每年涉及起重机械事故的死亡人数在所有机械类事故死亡人数中居首位。因此,加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刻不容缓。风险评估是事故预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针对起重机械的系统性安全评估方法欠缺,对于在役尤其是超期服役的起重设备而言,系统而实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目前,行业内采用法定定期检验制度来实现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和事故预防。该制度对于起重设备的安全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然而,由于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基本固定,不区分企业和设备个体的差异,容易造成对一般设备的过度检验和高风险设备的检验不足;检验结果仅定性表示为“合格”与“不合格”,由于缺少零部件风险的定量计算,其安全状况的评估结果对起重机械事故预防的参考价值有限。论文围绕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与预防性检修策略及若干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完成了起重机械主要零部件的FMEA分析、失效数据与通用失效概率信息的收集、钢丝绳小样本可靠性试验、起重机械的建模与仿真、零部件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计算、起重机械RCM预防性检修策略的制定、起重机械风险评估实施规范及评估软件的编制等工作,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完成380多例起重机事故故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起重机械失效分析数据库。进行了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得出了其全部失效模式,进而分析了对应的失效原因和失效后果。针对钢丝绳的典型失效模式弯曲疲劳和磨损,开展了小样本物理试验,获取了试验条件下的失效数据。设计了起重机零部件失效样本采集表,采用调查统计问卷和深入凌钢、鞍钢、三洋重工等起重机使用和制造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得了部分起重机零部件的大样本失效数据,进而完成了相应的失效寿命计算。(2)鉴于起重机零部件的现场失效数据通常比较有限,提出了基于Bayes理论的起重机零部件小样本可靠寿命预测方法。根据零部件研制阶段的试验数据和同类或相似部件的相关检测记录确定可靠性评估的验前分布,结合小样本现场可靠性试验数据,应用Bayes理论融合零部件的验前信息和现场试验数据,得到产品可靠寿命的验后分布,进而实现零部件失效寿命的预测。在缺少现场失效数据的情况下,该方法为起重机零部件失效寿命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3)利用有限元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建立了起重机械虚拟仿真试验平台。实现了塔式起重机的参数化建模与虚拟工况载荷的施加,利用Ansys软件自动获取整机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结果,为起重机械受力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了依据。(4)在完成FMEA分析和获取主要零部件通用失效概率信息的基础上,基于RBI技术建立了起重机械定性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起重机零部件的风险等级排序。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起重机零部件失效概率的修正计算模型,结合零部件失效后果的定量化经济性评估,提出了起重机零部件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应用上述成果,在起重机械风险评估中,对由定性风险评估确定为高风险零部件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的实用性实施方法。(5)基于ACCESS数据库,以VB软件为开发工具编制了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系统软件。该软件能够自动完成起重机零部件的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输出WORD格式的评估报告,并给出相应故障零部件的检测部位、检测方法和检测周期建议。(6)开展了基于RCM技术的起重机械预防性检修策略研究。综合考虑零部件在维修间隔期内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用度,给出了有限使用期不完全预防维修周期的计算方法。针对具有可测量潜在退化过程的零部件,考虑其故障的发生过程,提出了基于首次检测和重复检测的非定期视情检修策略,基于经济性和可用度准则分别给出了首次检测和重复检测的最佳检测周期的计算方法。(7)综合理论研究成果,制定了起重机械风险评估实施规范。实施规范给出了层次分析法中各因子等级评定的实用量化评估准则,制定了起重机零部件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的标准化实施流程。最后,基于实施规范和评估软件完成了近20例典型起重机的风险评估工程应用。
程建棠[6](2013)在《电力建设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门式起重机是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等电力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起重机械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还会继续增长,国家将会投资建设更多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而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等不同类型电厂的建设中,对门式起重机等起重机械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市场上用于电力建设的门式起重机存在结构不合理、维护成本高或者容易出现啃轨故障。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结构的门式起重机,以适应电力建设的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门式起重机结构,结合各种结构的设计特点,以及考虑电力建设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该结构的特点主要有:①门式起重机的结构为管桁结构,采用无缝钢管焊接而成;②主梁标准节之间采用销轴连接;③柔性支腿与主梁采用平行于大车轨道的销轴连接;④横梁与台车采用十字轴连接形式。本文对所设计的门式起重机结构中采用结构特点、主梁标准节的销轴连接方式分别进行详细分析,与常见门式起重机结构进行经济性、可靠性对比。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从静、动态两个方面分析结构的强度、刚度与受力特性。在静力分析中,在理论计算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给出了八种最危险工况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与位移变形。门式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频繁受到动力荷载的作用,本文对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进行了瞬态响应分析与模态分析。瞬态分析的作用是确定结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本文利用ANSYS软件瞬态分析模块分析了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在起升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工作平稳,结构强度和刚度有较大余量。通过模态分析确定了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振型,利用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振型推断出结构的主要振动模态及引起结构破坏性的共振荷载,在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与之相应的激励荷载。本文提出的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综合了当前工程中常见的几类门式起重机结构的优点,具有自重轻、维护成本低、工作平稳、安装拆卸方便快速、结构表面不易积水和不易腐蚀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邵国平[7](2010)在《塔吊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研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对塔吊发生的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国家强制的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与操作的相关规定提出了能够对塔机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预防危险生产操作的塔吊安全监测记录系统方案。塔吊安全监测记录系统融合了传感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安全评价等技术,由主控制器和各个数据采集节点构成。设计中采用了美国TI公司生产的MSP430系列单片机作为核心器件,构成了主从式的监测系统。主控制器从功能上实现了状态数据监测、数据记录存储和RS485总线数据通信的设计目标,是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系统。塔吊安全检测记录系统主要对影响塔吊安全运行的关键参数:起重量、吊高、幅度和转角等信息进行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到控制室,通过LCD液晶显示器向塔吊操作人员实时准确地提供塔吊运行主要工作状态,同时系统能根据设置的起重性能曲线以及塔吊现场的安全工作区域发出告警信号提示塔吊司机进行正确的操作。从安全监管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模糊安全等级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塔吊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等级,将安全评价结果直观显示在LCD上,提高操作员的安全意识。本系统能够帮助塔机操作员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严重事故,大大提高塔机的安全性能,提供更为安全的施工环境。
陈敢泽[8](2008)在《新型门座起重机的特点与选型》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低架型、发展型、门架自升型、八杆型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新型门座起重机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程鹏飞[9](2001)在《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文中指出
大塔设计组[10](1977)在《QT4-10型与QT4-10A型自升塔式起重机技术说明》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 QT4-10型自升塔式起重机是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有关单位的关怀和支持下,为配合北京饭店扩建工程和其它高层建筑施工的需要而设计制造的。 QT4-10型塔式起重机在1972年12月开
二、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工程塔式起重机的故障分析及结构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塔式起重机概述 |
2 塔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2.1 传动系统故障 |
2.1.1 减速器漏油 |
2.1.2 齿面疲劳点蚀 |
2.1.3 温度过高 |
2.2 制动器故障 |
2.2.1 制动盘和瓦块衬垫碎裂 |
2.2.2 支持制动器通电后不释放 |
2.2.3 制动不灵或闸瓦发热冒烟 |
2.3 电气系统故障 |
2.3.1 电动机故障 |
2.3.2 控制器故障 |
3 塔式起重机结构改进方法 |
3.1 结构改进方案 |
3.2 测试结果分析 |
4 结束语 |
(2)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结构的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现状 |
1.2.1 塔机结构的改进研究 |
1.2.2 塔机的预应力改进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具体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结构的改进设计 |
2.1 在钢结构上施加预应力 |
2.1.1 发展情况 |
2.1.2 原理分析 |
2.1.3 预应力在塔机上的应用方法 |
2.2 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参数计算及结构改进 |
2.2.1 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 |
2.2.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 |
2.2.3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参数计算 |
2.2.4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平衡重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设计计算 |
3.1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工作级别选定 |
3.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载荷情况 |
3.2.1 载荷介绍 |
3.2.2 改进结构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载荷的组合情况 |
3.2.3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工况分析 |
3.2.4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结构件材料选择 |
3.3 改进结构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设计 |
3.3.1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计算设计支撑臂 |
3.3.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计算设计平衡臂 |
3.3.3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计算设计起重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有限元对比分析 |
4.1 分析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基础 |
4.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模型建立 |
4.2.1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建模原则与模型简化 |
4.2.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的模型建立过程 |
4.3 三种模型对比分析 |
4.3.1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分析 |
4.3.2 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分析 |
4.3.3 TC6018 平头塔机分析 |
4.3.4 三种结构塔机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突然卸载工况有限元对比分析及拉杆位置优化 |
5.1 平头塔机在发生突然卸载 |
5.1.1 分析平头塔机在危险工况一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1.2 分析平头塔机在危险工况二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2 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突然卸载 |
5.2.1 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危险工况一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2.2 原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危险工况二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3 改进结构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突然卸载时 |
5.3.1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危险工况一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3.2 改进结构预应力起重臂塔机在危险工况二时的突然卸载情况 |
5.4 对比分析 |
5.5 拉杆位置优化 |
5.5.1 改进结构受力分析 |
5.5.2 改进结构预应力拉杆的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研究现状 |
1.2.2 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相关配置和安全评价理论 |
2.1 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相关配置 |
2.1.1 钢结构 |
2.1.2 工作机构与传动系统 |
2.1.3 电气系统 |
2.1.4 安全防护装置 |
2.1.5 现场环境与管理 |
2.2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价主要的相关标准与规程 |
2.2.1 JGJ33-201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
2.2.2 JGJ/T189-2009《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 |
2.2.3 GB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2.2.4 GB5144-2006《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
2.2.5 GB/T34023-2017《施工升降机安全使用规程》 |
2.2.6 DB51/T5063-2018《在用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性鉴定标准》 |
2.2.7 DBJ51/T026-2014《塔机及施工升降机报废标准》 |
2.3 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2.3.2 AHP的算法步骤 |
2.4 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关理论 |
2.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建模步骤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步骤评价结果的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指标 |
3.1.1 钢结构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2 工作机构及传动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3 电气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标 |
3.1.4 安全防护装置的安全评价指标 |
3.2 作业环境安全评价指标 |
3.3 现场管理安全评价指标 |
3.4 塔式起重机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
3.4.1 钢结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2 工作机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3 电气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4 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 施工升降机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 |
3.5.1 钢结构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2 传动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3 电气系统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4 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6 作业环境安全指标的定量分析 |
3.7 现场管理安全指标的定量分析 |
3.8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 |
3.9 为提高应用便捷性的现场相应记录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安全评价指标的测量以及评定 |
4.1 钢结构的测量以及评定 |
4.1.1 起重臂的测量与评定 |
4.1.2 平衡臂和塔帽的测量与评定 |
4.1.3 标准节的测量与评定 |
4.1.4 连接件的测量与评定 |
4.2 工作机构的测量以及评定 |
4.2.1 起升机构的测量与评定 |
4.2.2 回转机构的测量与评定 |
4.2.3 变幅机构及起重小车的测量与评定 |
4.2.4 吊钩及钢丝绳的测量与评定 |
4.2.5 滑轮及滑轮组的测量与评定 |
4.2.6 卷筒的测量与评定 |
4.2.7 齿轮齿条及吊笼的测量与评定 |
4.2.8 对重和层门的测量与评定 |
4.3 安全防护装置的测量以及评定 |
4.4 电气系统的测量以及评定 |
4.5 作业环境与现场管理的评定 |
4.6 整机现场运转试验 |
4.7 机械自身安全程度等级的综合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案例及运用评价 |
5.1 案例分析 |
5.2 基于层次分析的评测 |
5.3 基于模糊综合的评判 |
5.3.1 塔机自身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作业环境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3 现场管理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4 确定评语集 |
5.3.5 评估过程 |
5.4 评价结果 |
5.4.1 塔机自身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2 作业环境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3 现场管理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4 塔机现场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塔机双缸顶升液压系统同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塔式起重机液压顶升回路发展概述 |
1.1.1 塔式起重机概述 |
1.1.2 塔机液压顶升系统发展 |
1.2 国内外液压同步技术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塔机双缸顶升回路原理分析 |
2.1 塔机双缸顶升回路 |
2.2 双缸顶升回路不同步现象 |
2.3 双缸不同步现象分析 |
2.3.1 故障树分析法 |
2.3.2 双缸降节不同步故障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缸顶升回路建模与仿真 |
3.1 建模与仿真分析方法概述 |
3.1.1 几种常用建模仿真方法 |
3.1.2 AMESim建模仿真简介 |
3.2 顶升回路AMESim建模 |
3.2.1 分流集流阀 |
3.2.2 顶升回路AMESim模型 |
3.3 顶升回路模型仿真验证 |
3.3.1 参数设置 |
3.3.2 降节不同步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缸顶升回路改进与分析 |
4.1 原顶升回路缺陷分析 |
4.2 原顶升回路改进 |
4.3 改进后顶升回路仿真分析 |
4.3.1 改进回路AMESim模型 |
4.3.2 改进回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闭环控制的双缸顶升回路 |
5.1 闭环控制顶升回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
5.2 闭环控制顶升回路仿真分析 |
5.2.1 闭环控制顶升回路AMESim建模 |
5.2.2 闭环控制顶升回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与预防性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起重机械概述 |
1.1.1 起重机械简介 |
1.1.2 起重机械的特点及应用 |
1.1.3 目前我国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2 基于风险的检测(RBI)技术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技术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4 虚拟试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选题来源、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选题来源 |
1.3.2 论文选题背景 |
1.3.3 论文研究意义 |
1.3.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概述 |
2.1 机械装备安全评估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1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
2.1.2 层次分析法 |
2.1.3 灰色综合评价技术 |
2.2 基于风险的检测(RBI)技术 |
2.2.1 RBI技术概述 |
2.2.2 RBI技术的实施过程 |
2.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技术 |
2.3.1 RCM技术概述 |
2.3.2 RCM技术的实施过程 |
2.4 虚拟试验技术 |
2.4.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2.4.2 虚拟试验技术及软件实现 |
第3章 起重机械建模与仿真 |
3.1 起重机械虚拟试验技术总体研究思路 |
3.2 起重机械虚拟试验的技术实现 |
3.2.1 塔机整机建模 |
3.2.2 塔机参数化加载 |
3.2.3 塔机有限元后处理 |
3.3 应用计算实例 |
3.3.1 整机建模 |
3.3.2 工况加载 |
3.3.3 后处理结果 |
3.4 虚拟仿真计算结果与现场应力测试结果比对验证分析 |
3.4.1 H25/23型塔式起重机现场测试情况 |
3.4.2 现场结构应力测试结果 |
3.4.3 现场测试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比对验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BI技术的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 |
4.1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总体研究思路 |
4.1.1 研究方案 |
4.1.2 技术路线 |
4.2 实施风险评估的前期准备 |
4.2.1 潜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
4.2.2 失效信息的获取与计算 |
4.3 起重机械定性风险评估方法 |
4.3.1 起重机零部件失效可能性评估 |
4.3.2 起重机零部件失效后果评估 |
4.3.3 起重机零部件定性风险评估方法 |
4.4 起重机械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
4.4.1 起重机零部件失效概率计算 |
4.4.2 起重机零部件定量失效后果评估 |
4.4.3 起重机零部件定量风险计算方法及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系统软件的开发 |
5.1 软件的功能规划与程序编制过程 |
5.1.1 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
5.1.2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5.2 软件的使用说明 |
5.2.1 软件主界面介绍 |
5.2.2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说明 |
5.3 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RCM技术的起重机械预防性检修策略研究 |
6.1 起重机械设备维修方式的选择 |
6.1.1 设备的维修方式 |
6.1.2 维修方式影响因素的评估模型 |
6.1.3 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模型 |
6.1.4 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的维修方式的适用度评估模型 |
6.2 有限使用期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模型 |
6.2.1 基于经济性与可用度准则的维修周期模型 |
6.2.2 基于可靠度准则的维修周期模型 |
6.2.3 维修周期的优化 |
6.2.4 不完全预防性维修周期的计算 |
6.3 视情维修检测周期模型 |
6.3.1 视情维修首次检测周期模型 |
6.3.2 视情维修重复检测周期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实施规范与工程应用 |
7.1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实施程序与规范 |
7.1.1 起重机械定性风险评估实施流程 |
7.1.2 起重机械定量风险评估实施流程 |
7.2 现行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简介 |
7.2.1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项目 |
7.2.2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结论判定原则 |
7.3 起重机械风险评估工程应用案例 |
7.3.1 桥式起重机风险评估工程应用案例 |
7.3.2 门式起重机风险评估工程应用案例 |
7.4 工程应用案例结论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与奖励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着作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作者简介 |
(6)电力建设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电力建设门式起重机的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 |
2.1 桁架及其杆件截面设计 |
2.2 常见门式起重机结构分析 |
2.3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 |
2.4 总体设计技术参数 |
2.5 尺寸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计算与试验 |
3.1 结构设计计算 |
3.2 制造工艺说明及主梁预拱控制 |
3.3 试验 |
3.4 经济技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有限元静态分析 |
4.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4.2 荷载与荷载组合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 有限元静态计算结果 |
4.5 有限元静态分析结果与应力测试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瞬态响应分析 |
5.1 瞬态分析方法概述 |
5.2 瞬态分析的荷载、阻尼与时间步长 |
5.3 结构的起升动态响应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门式起重机结构模态分析 |
6.1 模态分析方法概述 |
6.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6.3 基于ANSYS的门式起重机结构模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7)塔吊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塔吊安全监测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所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 |
1.4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第2章 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塔式起重机的组成及技术性能 |
2.1.1 塔式起重机组成 |
2.1.2 塔式起重机技术性能 |
2.2 系统监测方案的选择 |
2.3 系统监测记录方案总体设计 |
2.3.1 起重性能曲线测量系统 |
2.3.2 系统总体功能简介 |
2.3.3 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主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1 微控制器的选择 |
3.1.2 MSP430F149 复位和时钟系统设计 |
3.1.3 键盘输入电路 |
3.1.4 LCD 液晶接口设计 |
3.1.5 时钟电路接口设计 |
3.1.6 非易失随机存储器接口电路 |
3.1.7 RS232 通信接口设计 |
3.1.8 MSP430 单片机报警电路设计 |
3.2 起重量监测单元设计 |
3.2.1 称重传感器的选用 |
3.2.2 起重量系统的测量电路 |
3.2.3 MSP430 单片机的A/D 转换接口 |
3.3 牵引小车的幅度和起升高度监测单元 |
3.3.1 旋转编码器工作原理 |
3.3.2 旋转编码器的测量电路 |
3.3.3 编码器测量电路与 MSP430 单片机的接口 |
3.4 回转工作转角监测 |
3.4.1 地磁方位传感器介绍 |
3.4.2 地磁方位传感器应用 |
3.5 基于RS485 总线的通信接口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主控制器程序设计 |
4.1.1 前后台程序结构 |
4.1.2 主控制器程序设计 |
4.1.3 LCM 显示子程序设计 |
4.1.4 键盘扫描程序程序设计 |
4.1.5 数据存储记录程序设计 |
4.1.6 RS485 网络主节点的软件设计 |
4.1.7 报警子程序设计 |
4.2 模糊安全等级评价模块设计 |
4.2.1 机械安全的风险评价原则 |
4.2.2 模糊安全等级评价的数学模型 |
4.2.3 模糊安全等级评价在塔吊安全监测中的运用 |
4.3 起重量监测单元程序设计 |
4.4 高度和幅度监测单元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型门座起重机的特点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架门座起重机 |
1.1 整机构造和性能 |
1.2 主要机构 |
1.3 特点 |
2 发展型门座起重机 |
2.1 整机构造和性能 |
2.2 主要机构 |
2.3 特点 |
3 自升式高架型门座起重机 |
3.1 整机构造和性能 |
3.2 主要机构 |
3.3 特点 |
4 八杆式高架型门座起重机 |
4.1 总体构造与性能 |
4.2 主要机构 |
4.3 特点 |
5 结语 |
四、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工程塔式起重机的故障分析及结构改进方法研究[J]. 杨帆. 建筑技术开发, 2021(01)
- [2]预应力起重臂塔机结构的设计及研究[D]. 左琦.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3]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建筑起重机械现场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敖维川.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塔机双缸顶升液压系统同步性研究[D]. 刘闻敏.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5]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方法与预防性检修策略研究[D]. 赵鑫. 东北大学, 2013(03)
- [6]电力建设门式起重机结构设计与分析[D]. 程建棠. 浙江大学, 2013(02)
- [7]塔吊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研制[D]. 邵国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3)
- [8]新型门座起重机的特点与选型[J]. 陈敢泽. 港口装卸, 2008(04)
- [9]ZTQ40自升塔式起重机变幅减速器密封的改进[J]. 程鹏飞. 工程机械, 2001(01)
- [10]QT4-10型与QT4-10A型自升塔式起重机技术说明[J]. 大塔设计组. 建筑技术科研情报,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