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居民吸烟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辰,肖丹,池慧[1](2021)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文中指出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第一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展示了吸烟危害健康的坚实科学证据,被WHO誉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尽管我国的控烟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国人吸烟率仍居高不下,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认知仍亟待提高。为了进一步"让科学警醒吸烟之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和聘请控烟及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深入阐述了吸烟与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电子烟的健康危害。
孙铭繁[2](2021)在《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肝癌(Liver Cancer,LC)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2018年新增患者84.1万例,死亡78.2万例)。肝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约39.3万例,死亡例数约36.9万例,占同年全国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9.2%和12.9%,占同年世界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46.7%和47.2%。国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5位,且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别和地区差异显着,可能与暴露在某种特定环境或者和某些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潮汕地区目前尚未见关于肝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综合病因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了解不同人群或地区的某些因素暴露状况与肝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根据潮汕地区肝癌流行情况,采用数据挖掘以及横断面研究,在肿瘤防治、环境、气象、工农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国家数据库中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调查了解潮汕人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利用趋势面分析以及多因素模型(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对潮汕地区肝癌的综合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肝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与潮汕地区的环境、生活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潮汕地区的肝癌-环境病因假说。材料与方法在海丰县、陆丰市、揭阳市、汕头市区、汕头市澄海区、潮州市区、饶平县和南澳县共8个地区,方便抽取当地的1~2所市级/县级高级中学,通过整群抽样确定要调查的班级,将整个班级同学的家长纳入调查范围,调查其所在地区的人口学特点、生活和饮食习惯和其他相关内容。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得到潮汕地区各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Y)、各种环境氮污染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构建多个分析模型(包括趋势面、因子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因子对数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从多个途径探讨影响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可能相关因素,并评估各种因素对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使用SPSS 25.0及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潮汕各县(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潮汕地区8个县(市)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一产值)、土地资源情况(人均耕地、旱地比、菜地比)、地理气候因素(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干燥度、平均海拔)、环境污染因素(猪氮负荷指数、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耕地化肥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个县(市)的猪氮负荷指数(kg/ha/年)分别为:海丰县37.758、陆丰市38.379、揭阳市76.139、汕头市区18.917、汕头市澄海区30.974、潮州市区57.148、饶平县113.213和南澳县234.318。潮汕地区8个县(市)的男性吸烟率(60.26%)和饮酒率(30.15%),远高于女性吸烟率(3.06%)和饮酒率(3.21%),南澳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吸烟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海丰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饮酒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P均<0.05)。膳食方面,南澳县居民咸菜摄入频率较高;陆丰县、海丰市和南澳县居民咸鱼摄入频率较高;澄海、潮州、饶平地区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30~岁)和(45~岁)年龄组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陆丰县居民的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的摄入频率均最高(蔬菜:269.70±54.46天/年,水果:213.73±66.09天/年,豆类食品:143.32±61.90天/年);海鲜摄入频率最高为南澳(21.31±7.29天/月);肉类摄入频率最高为潮州(24.63±6.35天/月);潮州市和陆丰县居民蛋类摄入频率较高;汕头市和潮州市居民奶类摄入频率较高(P均<0.05)。潮汕地区男性居民经常饮茶率(74.48%)高于女性饮茶率(60.99%),三个肝癌标化死亡率不同等级地区均以“饮用功夫茶”和饮茶“浓度适中”的比例为最高(P均<0.05)。2.潮汕地区肝癌相关因素分析8个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海丰县16.36(1/10万)、陆丰市12.89(1/10万)、揭阳市16.32(1/10万)、汕头市区15.19(1/10万)、汕头市澄海区17.11(1/10万)、潮州市区14.42(1/10万)、饶平县19.40(1/10万)、南澳县36.90(1/10万)。潮汕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与猪氮负荷指数的趋势面显示,在男性、女性以及整体人群中肝癌死亡率都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粤东北部为起点,到粤东南部(南澳、饶平—陆丰、海丰)逐渐下降;二是沿海岸线,由粤东东部海岸到西部逐渐下降(男性:rs=0.938;女性:rs=0.931;整体人群:rs=0.955,P均<0.05)。在本研究构建的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以及因子对数回归模型中显示,均以猪氮负荷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最大,耕地污染因子(F1)次之,温度因子(F2)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均与环境污染有关,主要是耕地污染因子(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和耕地化肥量)和猪氮负荷指数。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保护因素主要是温度因子(地温、十厘米地温、平均气温)和植物性食物因子(蔬菜、水果)。BP神经网络模型(BPNN)对本研究的30个自变量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12个因素,根据正态化重要性显示排前六位的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猪氮负荷指数、年平均气温、耕地氮肥量、耕地农药量、耕地化肥量。可见环境污染因素(特别是氮污染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因素在肝癌可能影响因素中的重要性。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9.49%。结论在考虑众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后,一定环境条件下猪粪氮污染与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结果支持潮汕地区肝癌氮循环病因假说。
朱之恺[3](2021)在《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我国河南省林县队列数据,从危险因素暴露、血清分子标志物、口腔唾液菌群三个角度,探讨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的宏微观因素,为我国高发区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1984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招募了 29,553名40-69岁受试者,基线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家族史、体格检查、合并症、恒牙脱落及口腔黏膜白斑等信息,前瞻性随访,统计至2016年3月的食管鳞癌、胃贲门癌、胃非贲门癌及肝癌死亡情况。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Cox依时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HR及95%CI;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绘制某些危险因素和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上消化系统肿瘤生存情况。2.从林县队列的一般普通人群和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重增)人群中,选择随访至2006年5月的328名有充足血清体积的男性胃癌患者,按照开始服药时的年龄(±3年)、采血日期(±31天)和人群分组匹配对照,对照组为328名健康男性;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在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清性激素、SHBG浓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铁蛋白浓度,每批次中有3例盲法质量控制样本。排除了超过log10±4SD范围的异常值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来计算性激素、SHBG与胃癌发生关联的OR值和95%CI,对年龄、BMI、饮酒、吸烟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和排除重增人群的敏感性分析。3.另一个研究选择随访至2007年底有充足血清体积的226名肝癌患者和281名慢性肝病死亡患者,对照组分别为全部1,061名健康对照。将铁蛋白浓度除以四分位数间距的一半作为连续变量,按对照组中性别特异的铁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分为四分类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添加了血清铁蛋白与年龄、性别、饮酒、HBV+/HCV+和人群分组之间的交互作用项。敏感性分析中,排除结局发生在前5年随访期间的参与者。4.建立林县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连续三代至少两个及以上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或者是同一代一级亲属家系成员有两个食管鳞癌或胃贲门癌患者),收集家系内患者及一级亲属的唾液,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构建文库,上机测序。对有效数据进行OTUs聚类和物种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包括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组间群落结构差异分析、组间差异物种分析、关联分析和PICRUSt功能预测等。研究结果1.截止至2016年3月,食管鳞癌死亡2,603人,胃贲门癌死亡1,410人,胃非贲门癌死亡560人,肝癌死亡341人。总的来说,中老年、男性、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口腔黏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危险效应逐渐增强。具体来看,中老年、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吸烟、恒牙脱落、口腔黏膜白斑增加食管鳞癌死亡风险,教育程度、超重及肥胖、饮酒、新鲜水果摄入降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中老年人、上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恒牙脱落是胃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每周1次以上新鲜水果、每周1次以上红肉、每月蛋类摄入是胃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恒牙脱落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上是胃非贲门癌死亡的保护因素。中老年、男性、肿瘤家族史增加肝癌死亡风险。2.性激素浓度(雄烯二酮、睾酮、FTAT、雌二醇、雌酮和FE2AE2)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之间没有总体关联。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SHBG最高四分位数分组(Q4)与最低(Q1)相比,患胃癌的风险增加71%,且有统计学意义(OR=1.71,95%CI=1.08,2.71;P-trend=0.09),多因素模型中结果基本保持不变。在BMI的亚组分析中,胃癌风险与血清FTAT呈负相关(OR:Q4 vs.Q1=0.37,95%CI=0.19,0.72;P-interaction=0.01)和雌酮呈负相关(OR:Q4 vs.Q1=0.51,95%CI=0.27,0.97;P-interaction=0.22)。年龄、饮酒和吸烟分层分析结果没有观察到组间的显着差异。在基线调查后随访5年内,睾酮浓度与胃癌风险呈显着负相关(OR:Q4 vs.Q1=0.28,95%CI=0.09,0.87;P-interaction<0.01)。当我们将受试者限制在普通人群试验(n=594)时,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相似。3.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没有发现血清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之间的显着关联,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不改变这一不显着关联。血清铁蛋白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慢性肝病死亡以肝硬化死亡为主)。与最低四分位分组(Q1)的受试者相比,最高四分位分组(Q4)的受试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增加72%(OR=1.72,95%CI=1.12,2.64),存在统计学显着的单调趋势(P-trend<0.01)。在饮酒人群和HCV血清阳性人群中,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增加的相关性更明显。排除随访前5年死亡的慢性肝病病例时,结果保持稳定。4.河南省林县6个合格的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共有45例测序合格唾液样本,其中9例食管癌、7例胃癌、29例家系内健康对照。测序数据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样本完整性,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合理。总体病例组中拟杆菌门下的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相比于总对照组显着减少。食管癌高发家系中,食管癌患者的放线菌门的罗氏菌属、梭杆菌门的梭菌属和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胃贲门癌患者比健康对照变形菌门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厚壁菌门的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升高。研究结论1.依托于前瞻性队列进行的肿瘤健康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中老年、男性、家族史、口腔粘膜白斑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教育程度是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的保护因素,结果可信度高,上消化系统肿瘤的很多明确危险因素应在癌症防治实践中加以检验,为完善我国上消化系统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发现,低BMI男性的性激素与胃癌发病相关。SHBG浓度越高,男性胃非贲门癌发生风险越高。基线时高水平的血清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特别是在合并某些肝毒性因素(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饮酒)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该研究结果,并评价铁蛋白是否可以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可行分子标志物。3.高发家系的唾液菌群研究报告了家系内的差异菌群,类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食管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于对照组,罗氏菌属、梭菌属、莫雷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胃贲门癌高发家系中病例组相比对照组,伯克霍尔德菌属和消化球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升高,总病例组中普氏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少于总对照组。微生物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为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目前已有的研究较少,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及更加深入的相关机制研究。
吴燕梅[4](2021)在《肥胖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关联的遗传变异构建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以此作为工具变量,分析肥胖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的因果关联。方法:1、采用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募集新发肝癌病例,共纳入1285例;以及募集同时期同地区的医院和社区的1285例正常对照。2、选择GWAS报道且已在亚洲人群验证的8个BMI关联的遗传变异作为目标遗传变异(rs17782313、rs12597579、rs261967、rs10767664、rs9356744、rs10938397、rs1137101、rs7498665),应用Taq Man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3、按四分位数法将BMI分成4个等级,在病例对照中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BMI与肝癌发生风险的观察效应。4、使用BMI关联遗传变异对BMI的效应值和风险等位基因构建未加权GRS和加权GRS,按四分位数法将未加权GRS和加权GRS分成4个等级,在1285例健康对照中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估计GRS与BMI关联效应,通过计算F统计量来检验弱工具变量。5、在病例对照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GRS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效应。6、使用公式:ORIV=exp(Ln(ORGRS-肝癌)/βGRS-BMI),计算BMI对肝癌发生风险的期望效应。7、运用Z检验对BMI与肝癌发生风险的观察效应和期望效应进行孟德尔随机化检验。8、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遗传变异和遗传风险评分与混杂因素的多效性。结果:1、在多因素模型分析中,调整协变量后,结果表明肝癌发生风险随BMI等级升高而降低。其中,BMI为最高等级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较BMI最低等级者降低了68%(调整OR=0.32,95%CI=0.24-0.43)。2、GRS与BMI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未加权GRS每增加一分和一个等级,BMI分别增加0.04倍标准差和0.05倍标准差(标准差:1.68kg/m2),未加权GRS Q4等级使BMI增加0.21倍标准差;加权GRS每增加一分和一个等级,BMI分别增加0.23倍标准差和0.05倍标准差。未加权GRS和加权GRS的F统计量分别为12.43和11.65,未加权GRS和加权GRS的统计效能均为100%。3、GRS与肝癌发生风险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肿瘤家族史和BMI后,未加权GRS最高风险等级的肝癌发生风险增加了4%(调整OR=1.30,95%CI=1.04-1.63);而加权GRS最高风险等级的肝癌发生风险增加了26%(调整OR=1.26,95%CI=1.01-1.58);另外,加权GRS每增加一个等级,肝癌发病风险增加8%(调整OR=1.08,95%CI=1.00-1.16)。4、BMI最高等级对肝癌的期望效应值为1.45(调整OR=1.45,95%CI=1.06-4.91),高于观察效应值0.32(调整OR=0.32,95%CI=0.24-0.43),Z检验表明,期望效应值与观察效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多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各遗传变异与遗传风险评分均未与混杂因素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病例对照研究中所发现的肥胖与肝癌的关联性可能由于混杂偏倚和反向因果关联所导致,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与肝癌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联,肥胖能增加肝癌发病风险。本研究结果仍需大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
柴静[5](2019)在《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标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新农合报销系统数据及课题组所开展的社区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全面地评估安徽地区癌症的经济负担,为了解癌症经济负担、强化癌症防控认识以及优化癌症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是构建安徽地区多癌症以及常见六种癌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集中资源开展癌症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从而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方法新农合常见癌症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获取2013-2017年安徽省新农合报销系统内各地市的癌症患者的报销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调查对象为2016年以来确诊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年龄35岁及以上的生存或死亡癌症患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分别随机选择1个市,每个市1个县,每个县2个乡镇,每个乡镇4-5村/社区。采用结构化问卷入户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癌症患者确诊后的例均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按安徽省地理位置南、中、北选择9个市的19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3-4个乡镇/街道,每个街道/乡镇选择4-5村/社区,纳入所有2015年以来确诊的且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气管/支气管/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淋巴癌、肾脏及泌尿系统其他癌症(包括生存和死亡);对照居民为癌症病例所在社区的未确诊过任何一种癌症的居民,按照1:8纳入对照居民,配对标准为男女1:1(乳腺癌患者的对照除外),年龄与病例相差±5岁。本研究尝试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哈佛风险指数”和“年龄-因子加权指数”多种方法,并通过反复比选找出相对理想的多癌种及单癌种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研究:(1)安徽新农合报销人次从多到少依次是胃癌74381人次、肺癌64703人次、乳腺癌46434人次、结直肠癌44400人次、食管癌25982人次、肝癌9590人次。六种癌症男性的报销人次占比56.7%-79.1%,均大于女性,60-69岁组报销人次占比最多(乳腺癌为40-49岁)。(2)六种癌症的住院流向均以三级医院为主(49%-76%),二级医院次之(19-40%),不同地市间差异较大。(3)安徽农村地区每十万人口住院医疗总费用从高到底依次是胃癌、结直肠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肝癌。次均住院医疗费用最高的是食管癌23065元,其次是肝癌16872元,结直肠、胃癌和肺癌(12399元-12471元),最低是乳腺癌8060元。(4)除了肝癌外,2017年的次均住院天数均比2013年降低,2017年的六个癌种的次均住院天数为7.4-15.8天。(5)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均是药费占比最高(20.2%-29.9%),食管癌的材料费占比最高(21.9%)。相比2013年,2017年五种癌症的药费占比下降(乳腺癌除外),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的材料费均下降。(6)六种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为49.8%-57.0%。2013-2017年次均医疗总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及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五个癌种(除乳腺癌)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92-1.49,次均个人自付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0.34-0.52。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研究:(1)共调查了癌症患者527例,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134例、胃癌125例、结直肠癌121例、食管癌55例、肝癌54例和乳腺38例。男性340例,占比64.5%,女性187例,占比35.5%,平均年龄为61.89±9.51岁;城市患者106例,农村患者421例,各占20.1%和79.9%。死亡组和未死亡组为107例和420例,分别占比20.3%和79.7%。(2)六种常见癌症的例均总费用分别是肝癌287114、食管癌222376元、结直肠癌206226元、胃癌165947元、肺癌143367元和乳腺癌106367元。例均总费用中直接医疗费用占比61.2%(各癌种53.1%-69.7%),间接经费占比为33.7%(各癌种27.3%-43.0%),直接非医疗费用,占比5.1%(各癌种3.0%-6.3%)。(3)癌症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构成中,以住院费用的比例最高,占比74.5%-92.9%,门诊费用占比2.5%-15.7%,自购药品费用占比0.2%-9.8%。(4)例均医保报销费用为18316元-139457元,占例均直接医疗费用的43.9%(各癌种25.7%-69.7%),占例均总费用的比例仅为27.0%(各癌种15.7%-48.6%)。次均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28.6%-49.6%(肝癌67.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8.0%-19.4%(结直肠癌61.3%)。(5)六种癌症男性与女性、死亡组与未死亡组的各项费用差异没有显着性,除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大于女性患者,肺癌未死亡组的间接费用大于死亡组。70岁及以上年龄组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结直肠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乳腺癌的最少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也发生在最高年龄组(60-69岁)。农村肺癌和胃癌患者的例均总费用、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农村结直肠患者的间接费用大于城市,城市和农村六种癌症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均没有显着性差异。(6)癌症患者的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分别是食管癌26192元、结直肠癌19124元、胃癌16089元、肺癌15224元、乳腺癌12193元、肝癌11639元,例均住院次数为4-6次,次均住院天数8.9-15.4天。(7)次均门诊医疗费用2206元-5475元,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7.9%-80.4%,门诊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75-843元,占比5.9%-13.2%,间接费用390元-1490元,占比6.4%-21.2%,次均门诊的报销费用占次均门诊总费用的6.4%-13.4%(结直肠癌43.3%)。(8)不同癌种患者的住院就诊比例和门诊就诊比例随就诊次数增加而依次减少,五种癌症患者(食管癌除外)从确诊后的第一次到到第三次住院的住院总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均是依次减少;门诊医疗费用并未随门诊次数依次增加而减少。以社区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1)研究共调查了23701人,其中2646名癌症患者,21055名无癌症病史的正常居民。按照单病种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肺癌490例、胃癌443例、结直肠癌406例、乳腺癌338例、食管癌317例和肝癌92例,占总癌种的78.8%。其它癌种为560例,包括宫颈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鼻咽癌、膀胱癌、胰腺癌、胆囊癌、肾脏等其它癌症。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58.30±10.78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7.71±10.46岁;病例组的男女分别占54.7%和45.3%,对照组的男女分别占42.4%和57.6%。病例组的城市和农村癌症患者分别占45.0%和55.0%,对照组的城市和农村患者分别为45.6%和54.4%。(2)最终构建的安徽地区常见六种癌症的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肺癌(AUC值为0.765,95%CI为0.742-0.787)、胃癌(AUC 0.800,95%CI=0.779-0.820)、结直肠癌(AUC 0.779,95%CI=0.757-0.802)、食管癌(AUC 0.873,95%CI=0.853-0.894)、肝癌(AUC 0.843,95%CI=0.801-0.885)、乳腺癌(AUC 0.816,95%CI=0.791-0.841),多癌症预测模型(AUC 0.772,95%CI=0.763-0.781)。(3)纳入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7个,包括:长期居住地、体质指数、患过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疟疾、有过体重明显变胖或变瘦的时候、食物反流或反酸、胃痛或胃部不适、长期咳嗽或咳痰、肺癌家族史、规律的体育锻炼、居住环境风险、有害物质接触史、生活事件影响程度、每月白酒量、吸烟量、饮食喜好、每天吃主粮量。(4)纳入胃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结直肠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4个,纳入食管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0项,纳入肝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4项,纳入乳腺癌预测模型的因素有15项。(5)年龄和性别做为单独权重指数纳入各个单癌症风险预测模型。纳入多癌症预测模型的因素包括:经年龄、性别调整后的各个单癌症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指数。结论安徽省六种常见癌症住院费用报销的覆盖面与水平、患者的疾病负担,以及住院服务的流向、过程及费用结构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六种常见癌症的新农合次均报销费用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较低,不同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差异,癌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负担仍然很重。尽管直接医疗费用是癌症经济负担的主要来源,但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已经接近直接医疗费用,医保报销对于降低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作用有限。本课题建立的单肿瘤及多肿瘤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均达到0.76以上,能为基层医生评估、发现肿瘤风险较高的居民并进而集中资源开展重点预防干预和癌症早诊早治提供适宜的关键技术,有助于降低癌症患病对患者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魏锣沛[6](2019)在《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消化系统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严重。既往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体重过轻可能增加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肥胖增加食管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发病风险。目前基于中国人群的前瞻性、大样本设计的队列研究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于基线身体测量指标过高,即全身性肥胖或腹型肥胖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联,较少关注身体测量指标过低及其变化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的关联。目的:本研究拟基于开滦队列132 153例研究对象,探讨各项身体测量指标基线水平和变化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1.基于开滦队列(2006-2015年)人群每两年一次的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收集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过程中的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等身体测量指标、流行病学信息及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发病结局资料。此外,采用被动随访补充收集随访过程中可能遗漏的消化系统肿瘤新发病例。2.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WC、HC、腰臀比(Waist-to-hipratio,WHR)、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ratio,WHtR)、体型指数(Abodyshapeindex,ABSI)等单项身体测量指标及指标联合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estrictive cubic spline,RCS)探讨各项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的非线性关联。3.选取研究对象首次和4年后体检数据,探讨BMI、WC、WHR、WHtR 4年内两时点变化模式及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关联。选取至少有3次体检数据的研究对象,采用成组轨迹模型依据BMI和WC变化对人群分组,探讨BMI和WC变化轨迹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结果:1.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计纳入132 153例研究对象,男性106 339人(80.47%),女性25 814人(19.53%)。队列人群共计随访1 049 376.48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8年。累计收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387例,包括食管癌143例,胃癌292例,结直肠癌469例,肝癌377例,胰腺癌106例。2.基线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关联如下:(1)BMI(P-non-linear:0.005)和 WC(P-non-linear:0.008)与人群整体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呈U型关联,未见HC、WHR、WHtR、ABSI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存在非线性关联。(2)BMI 过低(BMI<18.5kg/m2)增加 110%(95%CI:1.17-3.74)胃癌发病风险;WC过低(男性WC<82cm,女性WC<75cm)增加整体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HR=1.27,95%CI:1.06-1.52),尤其是肝癌(HR=1.42,95%CI:1.00-2.02)和胃癌(HR=1.49,95%CI:1.02-2.18);HC 过低(男性 HC<92.0cm,女性 HC<89.5cm)增加人群整体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HR=1.24,95%CI:1.03-1.48),尤其是肝癌(HR=1.47,95%CI:1.04-2.08);WHR过低(男性 WHR<0.86,女性 WHR<0.81)和 WHtR过低(WHtR<0.48)过低未见与消化道肿瘤发病存在关联;ABSI过低(男性ABSI<0.076,女性ABSI<0.074)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HR=0.71,95%CI:0.50-0.99)。(3)BMI 过高(BMI≥28.0kg/m2)增加 56%(95%CI:1.12-2.18)肝癌发病风险,但降低60%(95%CI:0.17-0.92)食管癌发病风险;WC过高(男性WC≥94cm,女性WC≥89cm)增加整体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HR=1.27,95%CI:1.07-1.50),尤其肝癌(HR=1.80,95%CI:1.30-2.51);HC 过高(男性 HC>103.0cm,女性 HC>89.5cm)可增加肝癌发病风险(HR=1.56,95%CI:1.12-2.19);WHR过高(男性WHR≥0.94,女性WHR≥0.91)整体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升高(HR=1.21,95%CI:1.02-1.43);WHtR过高(WHtR≥0.55)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升高(HR=1.39,95%CI:1.03-1.87);ABSI过高(男性ABSI≥0.085,女性ABSI≥0.083)人群食管癌发病风险升高(HR=1.90,95%CI:1.08-3.32)。(4)BMI 联合 WC 升高人群结直肠癌(HR=1.27,95%CI:1.00-1.61)和肝癌(HR=1.37,95%CI:1.05-1.78)发病风险升高,但食管癌发病风险降低(HR=0.57,95%CI:0.36-0.91)。BMI联合WHR升高的人群肝癌发病风险升高(HR=1.69,95%CI:1.04-2.76)。BMI联合WHtR升高的人群食管发病风险降低(HR=0.52,95%CI:0.32-0.84)。3.身体测量指标变化与消化系统肿瘤关联分析结果如下:BMI持续较高(BMI≥24.0 kg/m2)人群食管癌发病风险降低(HR=0.45,95%CI:0.23-0.87),WHR持续较高(男性WHR≥1.0,女性WHR≥0.85)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升高(HR=3.96,95%CI:1.11-14.18)。WC和WHtR升高5%人群,食管癌发病风险分别降低 69%(95%CI:0.14-0.71)和 63%(95%CI:0.16-0.86)。成组轨迹模型依据人群3次BMI和WC变化进行分组,结果显示BMI及WC变化轨迹未见与整体及各部位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有统计学关联。结论:身体测量指标较低人群整体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增加,尤其是胃癌和肝癌;身体测量指标过高增加人群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尤其是肝癌和结直肠癌,但可能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持续肥胖人群胃癌发病风险升高,但食管癌发病风险降低。未来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前瞻性人群研究累积证据,为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探索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高力群[7](2019)在《内蒙古肝癌疾病负担及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内蒙古肝癌死因数据及九家医院的临床患者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描述内蒙古肝癌的疾病负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肝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死因监测系统中收集的内蒙古2009-2015年肝癌死亡信息作为计算疾病负担的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内蒙古肝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去肝癌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等指标。利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计算时间变化趋势及年龄变化趋势。将九家医院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信息作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使用?(1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09-2015年内蒙古肝癌死亡人数为4899人,粗死亡率为18.00/10万,七年间肝癌死亡率无时间变化趋势(AAPC=-0.10%,P>0.05)。男性肝癌死亡率是女性的2.74倍(25.88/10万vs 9.44/10万)(?(17)=1020.177,P<0.05)。去肝癌期望寿命人均增加0.34岁。七年间内蒙古肝癌死亡导致的总PYLL为64781人年,男性PYLL为52700人年,占总PYLL的81.35%,AYLL为13.22年/人,AWPYLL为6.70年/人。7年间总的DALYs为12804.51人年,YLDs和YLLs分别占0.84%和99.16%。男性DALYs是女性的3.61倍。7年间肝癌DALYs率无时间变化趋势(AAPC=-0.65%,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总的DALYs率、男性的DALYs率和女性的DALYs率呈上升的趋势,总AAPC(7.20%);男性AAPC(7.00%);女性AAPC(7.20%),年龄趋势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DALYs率最高的年龄比女性早10岁。2009-2016年九家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共4410人,男性患者占全部患者的77.41%,男/女性别比为3.43。肝癌住院患者不同性别在职业构成上有差别(?(17)=88.286,P<0.05)。男性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35.79%)明显高于女性(4.92%)(?(17)=257.719,P<0.05)。男性有饮酒史的患者比例(28.10%)也高于女性(1.00%)(?(17)=231.477,P<0.05)。63.43%的患者都有肝炎史,其中最多的是乙肝(55.91%)。男性有乙肝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17)=60.962,P<0.05)。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70.59%),男性患者为肝细胞癌比例高于女性(?(17)=18.157,P<0.05)。结论:内蒙古肝癌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在我们的研究期间内无时间变化趋势,肝癌导致疾病负担较重,早死远大于伤残,男性肝癌疾病负担最重的年龄组较女性更年轻,且各个年龄组疾病负担均远远高于女性。肝癌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肝硬化,腹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原发灶位置主要在肝右叶,大多数都是肝细胞癌,临床分期中IV期的患者比例最高。男性和女性患者发病差异主要与肝炎史、吸烟、饮酒和职业因素有关。今后仍应加强肝癌的防治,对于不同性别人群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轻肝癌的疾病负担。
韩亚男[8](2019)在《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癌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引起的复杂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本研究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2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对肝癌易感性的影响,从遗传学和环境层面寻找肝癌的易感因素、为分子标志物的确定、早期诊断和临床治愈提供重要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以三甲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乙肝感染患者和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ABI生物公司的SnapShot技术对hMSH3和hMSH2基因15个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Excel2007构建数据库;SPSS17.0和MDR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χ2检验分析单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叉生分析、logistic回归及多因子降维MDR法分析交互作用影响。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198例,在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2 hMSH3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等10个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H-W)遗传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hMSH3rs1428030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6.1%和45.5%、37.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 rs1805355位点GG、AG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为45.5%、37.9%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rs181747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8%、59.1%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0%、37.9%和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P<0.001);病例组hMSH2 rs2303428位点TT、CT和CC各基因型频率为33.3%、56.1%和10.6%,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5%、37.9%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P<0.001);3调整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和吸烟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MSH3rs1428030位点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0.39(95%CI:0.160.93)倍;hMSH3rs1805355位点携带AG和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BV-HCC的风险为GG基因型的2.84(95%CI:1.176.89)倍和4.17(95%CI:1.7010.21)倍;hMSH3rs181747位点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2.05(95%CI:1.173.61)倍;hMSH2 rs2303428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性模型和超显性模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4基因-基因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显示hMSH3rs1428030和rs1805355存在两因素基于相乘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5);多因子降维(MDR)法结果表明各位点间无基因-基因交互作用;5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叉生分析和相乘模型均表明,HBV感染时长与4个位点多态性之间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相乘模型也显示饮酒与hMSH2rs2303428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吸烟和hMSH3rs1805355、乙肝感染时长以及饮酒之间存在基于相乘模型的4阶交互作用;多因子降维MDR法显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 3因子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检验样本准确性为71.97%,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0.00%,可以认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在HBV-HCC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交互效应值为6.67(95%CI:1.6526.89)。结论1 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 rs2303428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易感性相关;2 hMSH3 rs1428030和rs1805355相乘模型交互作用与HBV-HCC易感性相关;3有HBV感染史、饮酒史、吸烟史和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hMSH2 rs2303428位点缺陷的个体,可以增加HBV-HCC的发病风险;4 meta分析表明,可以认为群体中hMSH2rs2303428位点CC和CT基因型为肿瘤的危险因素。图10幅;表24个;参116篇。
牛建军[9](2019)在《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厦门男性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研究慢性HBV感染相关的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lncRNA差异化表达状况,通过Meta分析评估lncRNA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方法]1.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64例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和相同数量的对照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各因素的OR值和95%CI,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探究影响厦门男性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的主要因素,并且采用HBsAg状态进行分层分析。2.运用微阵列芯片对10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差异化表达RNA检测和筛选,并对独立组织样本开展qRT-PCR验证。对荧光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两组之间的差异倍数,选取差异倍数绝对值大于2,两组间比较P<0.05,具有三个以上的生物学重复的RNA作为差异化表达RNA。运用聚类分析研究样本间的表达谱距离,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对差异化表达mRNA进行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3.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lncR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效能的研究进行文献检索,经过筛选和评估后提取数据,进行异质性评估、合并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评估和应用评估。[结果]1.多因素条件Logisitc回归结果显示HBsAg阳性、食用烟熏食品、吸烟与被动吸烟、饮酒、肝脏疾病史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而食用新鲜水果、饮茶则具有保护效应。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提示HBsAg阳性以及饮食习惯在厦门男性人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较大。2.通过统计学分析共发现1517个lncRNA和2826个mRN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差异。对差异化表达mRNA进行GO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均提示差异化表达mRNA与金属离子吸收、代谢、应答有密切关联。3.共纳入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后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86,阳性似然比为6.4,阴性似然比为0.16,诊断比值比为39.02,绘制SROC曲线的AUC值为0.93,线性回归检验未发现由明显的发表偏倚,结果提示lncR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结论]1.HBsAg阳性、吸烟及被动吸烟、食用烟熏食品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且随机森林显示HBsAg阳性和饮食习惯在发病中起主要效应。但调查数据显示HBsAg 阳性者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较高,应当给予干预,提倡定期体检。2.通过微阵列芯片发现差异化表达lncRNA经过独立样本验证和大规模人群研究后可作为诊断、预后的标志物,差异化表达mRNA富集于与金属离子代谢相关的通路上,提示重金属暴露在厦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有一定关联。3.Meta分析结果提示lncRNA在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效能较高,优于传统的血清标志物,但还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人群研究以确证。
郝霞[10](2019)在《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癌症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多年研究表明,癌症多数是因多种环境致癌因素和个体遗传因素长时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吸烟暴露因素是多种癌症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MicroRNA为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异常表达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在癌症中,microRNA可作为促癌基因或癌症抑制因子发挥作用,参与细胞分化代谢、增殖等过程。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变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最常见的遗传变异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多数研究发现,microRN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影响其表达,从而改变肿瘤易感性。MicroRNA-146a位于人类5号染色体的LOC285628基因上,在20多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Rs2910164位于Pre-microRNA-146a茎环结构内该位点的SNP通过干扰microRNA-146a成熟体的表达,从而导致microRNA-146a表达失调,进而引起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通过探究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SNP与癌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来研究microRNA-146a在癌症中的作用,为未来我国进行癌症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发病风险与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SNP有关的癌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究在我国东北地区吸烟人群中,该位点的多态性对癌症发病风险的影响。1.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检索策略,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收录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合并效应统计量相对危险(Odds ratio,OR)值及其95%的置信区间来反映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SNP与癌症易感性之间的联系强度。通过对癌症类型、种族和对照组人群来源分层而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Egger’s回归检验和Begg’s漏斗图用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2.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Meta分析筛选出拟研究癌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获取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签定知情同意书。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和临床信息,同时采集静脉血,提取DNA,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各基因型与拟研究癌种发病风险间的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置信区间,来评价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的SNP与中国东北地区吸烟人群拟癌种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Meta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38项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共有34905人,其中病例14670例和对照20235例。MicroRNA-146a rs2910164 C/G位点的SNP可以分为五种比较方式,包括纯合子遗传模型(CC vs GG),杂合子遗传模型(CG vs GG),显性遗传模型(CC+CG vs GG),隐性遗传模型(CC vs CG+GG)和等位基因遗传模型(C vs G)。所有遗传模型中microRNA-146a rs2910164 SNP与纳入研究的癌症易感性不相关。但在亚组分析中,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SNP与肺癌、鼻咽癌的易感性有关,与肝细胞癌和胃癌无关。在种族和对照组来源的亚组分析中,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2.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筛选后确立研究癌种为肺癌,并获得的研究对象有710人,其中病例组348人,对照组362人。MicroRNA-146a rs2910164 C/G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中分布频率为:GG 19.54%,CG 51.44%,CC 29.02%。在对照组中基因型分布的频率为:GG 20.17%,CG 50.83%,CC 29.00%,且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符合HWE平衡(P=0.640)。该位点的SNP与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发病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但在亚组分析中,该位点的多态性与肺腺癌易感性相关(OR:1.69,95%CI:1.012.81,P=0.044),C等位基因可能为肺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Meta分析得出microRNA-146a rs2910164 C/G位点的SNP与肺癌和鼻咽癌的易感性有关。病例对照研究得出在吸烟暴露的高危人群中,该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肺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吸烟人群肺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我国居民吸烟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居民吸烟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的流行状况 |
2 吸烟与呼吸疾病 |
2.1 慢阻肺 |
2.2 支气管哮喘 |
2.3 小气道功能异常 |
2.4 呼吸系统感染 |
2.5 肺结核 |
2.6 静脉血栓栓塞症 |
2.7 尘肺 |
3 吸烟与恶性肿瘤 |
3.1 肺癌 |
3.2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
3.3 喉癌 |
3.4 膀胱癌 |
3.5 宫颈癌 |
3.6 胰腺癌 |
3.7 肝癌 |
3.8 食管癌 |
3.9 胃癌 |
3.1 0 鼻咽癌 |
4 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
4.1 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 |
4.2 冠心病 |
4.3 脑卒中 |
4.4 外周动脉疾病 |
4.5 高血压 |
5 吸烟与糖尿病 |
6 二手烟暴露对健康的危害要点 |
6.1 二手烟暴露与呼吸疾病 |
6.2 二手烟暴露与恶性肿瘤 |
6.3 二手烟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 |
6.4 二手烟暴露与糖尿病 |
7 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 |
8 结语 |
(2)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调查对象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方法 |
2.5 构建统计分析模型 |
2.6 分析软件 |
2.7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 |
3.2 潮汕各地区环境、经济等情况以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 |
3.3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和猪氮负荷指数的地理相关性 |
4.2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 |
4.3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 |
参考文献(综述)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四 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本论文标点符号撰写规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标 |
1. 总目标 |
2. 分目标 |
研究思路总图 |
第一部分 林县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暴露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2.2 现场调查问卷 |
2.3 队列随访与研究终点确定 |
2.4 变量定义 |
2.5 伦理声明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信息 |
3.2 随访终点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情况 |
3.3 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
3.4 基线年龄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
3.5 坚果摄入与上消化系统肿瘤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与趋势图 |
3.6 BMI与食管鳞癌死亡风险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
3.7 上消化系统肿瘤30年随访生存曲线 |
4. 讨论 |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小结与建议 |
第二部分 林县某些血清分子与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死亡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1. 研究基础 |
2. 研究背景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3.2 随访和病理诊断 |
3.3 病例及对照的选择 |
3.4 实验室检测 |
3.5 协变量及测量 |
3.6 伦理声明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的基线信息 |
4.2 对照组中各性激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之间的相关关系 |
4.3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
4.4 性激素水平与男性胃癌发病风险的亚组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
4.5 铁蛋白与肝癌发生、慢性肝病死亡风险研究的基线信息 |
4.6 铁蛋白与肝癌发病风险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
4.7 铁蛋白与慢性肝病死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亚组、敏感性分析 |
5. 讨论 |
5.1 性激素与男性胃癌研究 |
5.2 铁蛋白与肝癌、慢性肝病研究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家系内唾液菌群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唾液采集方法 |
2.3 测序部分方法 |
2.4 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5 伦理声明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样品完整性评价 |
3.3 OTU分析及丰度分析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Beta多样性分析 |
3.6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3.7 关联分析 |
3.8 PICRUSt功能预测 |
4. 讨论 |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与食管癌死亡风险:12个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 中国林县营养干预试验初次筛检问询表和体检结果 |
附表二 疾病旧编码(56种)与ICD-10编码对照表 |
基金资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简历 |
致谢 |
(4)肥胖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2 身高、体重测量 |
2.2.3 血样收集 |
2.3 遗传变异的选择 |
2.4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4.1 实验试剂、实验设备及耗材 |
2.4.2 HBV抗原与抗体检测 |
2.4.3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实验 |
2.4.4 基因型检测实验 |
2.5 质量控制 |
2.5.1 资料收集过程的质量控制 |
2.5.2 身高、体重测量的质量控制 |
2.5.3 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2.6.1 研究对象的特征分析 |
2.6.2 传统观察法中BMI与肝癌风险的关联分析 |
2.6.3 工具变量构建 |
2.6.4 肥胖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特征 |
3.2 BMI与肝癌发生风险关联分析 |
3.3 工具变量构建 |
3.3.1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和连锁不平衡检验 |
3.3.2 BMI关联遗传变异与BMI的关联分析 |
3.3.3 BMI关联遗传变异的效应值和风险等位基因 |
3.3.4 遗传风险评分与BMI的关联分析 |
3.3.5 弱工具变量检验和效能检验 |
3.4 肥胖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
3.4.1 遗传风险评分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关联分析 |
3.4.2 孟德尔随机化检验 |
3.4.3 工具变量多效性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与消化道肿瘤关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癌症的流行形势及危害 |
1.1.2 癌症的经济负担研究 |
1.1.3 癌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新农合常见肿瘤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2 胃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3 结直肠癌住院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4 食管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5 肝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6 乳腺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社区为基础的常见癌症患者经济负担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2 胃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3 肠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4 食管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5 肝癌患者全病程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2.6 乳腺癌患者确诊后医疗服务利用及经济负担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常见肿瘤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1 理论指导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人权保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2 胃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3 结直肠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4 食管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5 肝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6 乳腺癌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7 多癌症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研究创新性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1 |
附件2 调查问卷2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消化系统肿瘤疾病负担 |
1.2 常用身体测量指标 |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资料收集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检查 |
2.3 队列随访与结局资料的确定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2.5.1 身体测量指标的分类依据 |
2.5.2 随访时间计算 |
2.5.3 发病率计算 |
2.5.4 流行病学特征分布描述和差异性检验 |
2.5.5 相对危险度估计 |
2.5.6 敏感性分析 |
2.5.7 统计工具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信息 |
4.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4.3 基线单项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1 BMI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2 腰围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3 臀围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4 腰臀比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5 腰围身高比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3.6 体型指数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4 基线身体测量指标组合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4.1 BMI联合腰围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4.2 BMI联合腰臀比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4.3 BMI联合腰围身高比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5 身体测量指标变化模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5.1 BMI变化模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5.2 腰围变化模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5.3 腰臀比变化模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5.4 腰围身高比变化模式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6 身体测量指标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6.1 BMI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6.2 腰围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6.3 腰臀比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6.4 腰围身高比变化程度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7 随访期间身体测量指标异常频次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7.1 BMI升高频次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 |
4.7.2 腰围升高频次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 |
4.8 随访期间身体测量指标变化轨迹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 |
4.8.1 BMI变化轨迹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 |
4.8.2 腰围变化轨迹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的关联 |
4.9 敏感性分析 |
4.10 研究结果小结 |
5 讨论 |
5.1 身体测量指标与食管癌 |
5.2 身体测量指标与胃癌 |
5.3 身体测量指标与结直肠癌 |
5.4 身体测量指标与肝癌 |
5.5 身体测量指标与胰腺癌 |
5.6 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的生物学机制 |
5.7 本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内蒙古肝癌疾病负担及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实验方法 |
1.1.4 质量控制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基线特征 |
1.2.2 单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
1.2.3 多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
1.2.4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
1.2.5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
1.3 讨论 |
1.3.1 基线资料与HBV-HCC |
1.3.2 SNP与 HBV-HCC |
1.3.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
1.3.4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hMSH2rs2303428 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文献质量评价 |
2.1.4 数据提取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
2.2.3 meta分析结果 |
2.2.4 发表偏倚的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综述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3.1 MMR基因与肿瘤的发病机制 |
3.1.1 MM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
3.1.2 MMR基因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
3.1.3 MMR对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频率的影响 |
3.1.4 MMR蛋白功能缺陷 |
3.1.5 其他机制 |
3.2 MMR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关系 |
3.2.1 hMSH2 与肝癌的关系 |
3.2.2 hMSH3 与肝癌的关系 |
3.2.3 其他MMR基因与肝癌的关系 |
3.3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研究趋势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件A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集 |
(9)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厦门市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男性原发性肝癌组织的差异化表达lncRNA筛选和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LncRN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种癌症易感性之间的关联: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点 |
3.2 microRNA-146a rs291016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癌症易感性的关系 |
3.3 敏感性分析 |
3.4 发表偏倚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主要实验试剂 |
2.4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2.5 全血DNA提取及测定 |
2.6 SNP基因分型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microRNA-146ars2910164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 分层分析 |
3.3.1 microRNA-146ars2910164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各年龄层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2 microRNA-146ars2910164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各病理类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
3.3.3 microRNA-146ars2910164基因型分布频率与东北地区吸烟人群肺癌各临床分期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146ars291016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种癌症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我国居民吸烟与肝癌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 王辰,肖丹,池慧. 中国循环杂志, 2021(10)
- [2]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孙铭繁. 汕头大学, 2021(02)
- [3]林县上消化系统肿瘤危险因素、血清分子标志物及唾液菌群的研究[D]. 朱之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肥胖与肝癌发生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吴燕梅.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5]安徽省常见肿瘤疾病负担与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研究[D]. 柴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魏锣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内蒙古肝癌疾病负担及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D]. 高力群.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D]. 韩亚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9]环境因素、长链非编码RNA与男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D]. 牛建军. 厦门大学, 2019(08)
- [10]microRNA-146a rs291016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D]. 郝霞.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