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宾松,张玲[1](2022)在《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湖北省要实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应重视打通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多式联运通道,构建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阐述湖北省铁水联运设施现状基础上,结合腹地产业发展需求与货源市场分布,对武汉港、黄石港、宜昌港、荆州港等港区形成的重点线路运营成本与时效进行分析,提出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总体思路和方案,以实现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枢纽作用,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及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陈亮东,邓迎[2](2022)在《广西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自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启动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区")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然而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未来西江集装箱码头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分析西江集装箱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现状1.西江黄金水道概况2014年7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区党委政府为加快落实国家战略出台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指出,
周晓娟,杨琳华[3](2021)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全面阐述江苏沿江港口的发展现状,总体形势向好,重点货种运输保持较快增长,重点港口企业运营逐渐转好,港口投资建设加快推进。在与我国其他区域港口、长三角地区港口及江苏沿海港口的发展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影响。从加强政府政策扶持,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加快港口建设等方面提出港口发展的应对策略,推动江苏沿江港口在全面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财林[4](2021)在《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发展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比近几年广西北部湾港口集装箱变化和发展情况,分析集装箱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北部湾港集装箱的发展机遇,为北部湾港成为西南地区集装箱重要集散地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枢纽港提供决策参考。
陈希,黄璨[5](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港加快实现五百万标箱目标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武汉港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当前武汉港集装箱运输面临的挑战,并从织密多样化国内外航线网、推动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等方面探索了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港五百万标箱目标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武汉港高质量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李福泉,熊剑,宁盛嵩[6](2021)在《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的重大工程。广西区位优势明显,在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作为衡量标准,系统性研究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成效及策略。研究结果表明,GDP增速、高速公路里程、铁路运营里程等因素是北部湾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相关数据预测,广西有望超额完成规划预定的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目标,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小燕[7](2020)在《长江干线铁路集疏运网络的系统分析与组织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多式联运发展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但从我国铁水联运的发展现状看,铁路在长江沿线的集疏运中占比仍然相对很低,与公路、水路、公水联运等方式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竞争优势,铁路与港口的接驳、港口间的运力协配不畅等问题大量存在;铁水联运的发展中仍普遍存在铁路、港口独立运营,交互信息匮乏,特需班列时限受拥堵,多主体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系统地分析我国多式联运中的固有问题,统筹分析长江沿线港口的货源货流特征、提出集疏运协同优化方案对铁水联运的绿色发展及高效衔接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依托铁科院长江经济带铁水联运课题,从如下方面对长江沿线的铁水联运运输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以长江经济带铁水联运的港口结构与集疏运组织为载体,在阐述铁水联运港口布局及车流、箱流、货源特征的基础上,以大宗干散货物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视角针对堆场装卸集装箱的集结时间与集装箱班列到达时间的最优节点,综合考虑车流的集中到达、列车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卸车时列车、翻车机与堆场三者间的关系,构建等待时间和装卸时间都最短的“列车-翻车机-堆场”优化模型。理论与实际结合,考虑每列车的翻卸时间与堆场状态,借助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仿真得到更优解以及最优的翻车调度计划。该模型缩短了不必要的等待、卸车时间,为货物吞吐量以及货物周转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某港口实例分析为例,通过Matlab给出点阵计算出最小成本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其次,从港口集疏运网络特征和组织形式为切入点,从运输组织协同、时间节点对接、信息平台搭建、固移设备匹配等方面提出沿线港口与港站的协同优化方法,从全局提升港口铁水联运集疏运的竞争优势。最后,充分发掘开行方案及货流的相互作用原理及港口作业流程的优化方案;基于反馈控制思想,制定基于便捷性和可达性的适应性指标,分别从全局、局部和特殊出发构建货运产品开行方案的调整方法,并绘制反馈调整流程图,对沿线既有的铁路货运产品进行了优化调整,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的总体布局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图23幅,表25个,参考文献63篇。
柏聪[8](2020)在《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装箱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节点,不仅是实现水路运输方式与陆路运输方式转换的关键所在,更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港口所辐射的腹地区域也越来广,与腹地经济互动也越发频繁,腹地区域内货运需求不断增长,港口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撑作用愈发显着。同时,国家明确提出交通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然而目前港口交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港口压力过大、集疏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着港口及腹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港口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形势与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区域经济与港口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只有合理高效的交通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质量才能达到港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对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论文首先从研究问题出发介绍了交通资源内涵和特性,探究了配置的内涵、标准、层次,对集装箱港口系统及运输资源构成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同时梳理并总结了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研究成果,为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通过探究运输结构概念、分类和优化层次等内容来引出论文主题—即从中观层次来优化集装箱港口集疏运结构配置,结合灰色马尔科夫预模型和二次指数平滑模型构建了基于IOWA算子组合预测模型完成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然后在对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配置目标和原则,以各集疏运方式集装箱运量为基础,选取运输综合效用最大和碳排放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并设计求解及检验方法来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以果园港为例,对论文所建港口资源配置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得出了果园港2025年交通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行,并依据优化结果提出了果园港未来发展的建议。
兰筱琳[9](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卢文昌[10](2020)在《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交通强国、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背景下,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排放少等众多优势的内河水运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集装箱是内河水运的主要运输货种之一,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多式联运也在不断发展中。近几年,交通部大力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江海直达、铁水联运等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长江中游航道的重要性,集装箱需求巨大,现有运输组织方式无法发挥其规模效应,因而就中游区域制定出科学合理、成本低廉的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展开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如下:首先,以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为基础,重点分析了航线、运输工具、运输组织条件和运输费用等,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集装箱运输需求预测思路和方法,基于四阶段法,分别从交通生成和交通分布两个环节预测出了2020-2030年长江中游集装箱运输OD需求量;再次,将交通分担和交通分配两个阶段融合,根据系统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以现有运输组织为基础设计2020-2030年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案,并分三个阶段构建规划模型,依次在运输路径优化阶段构建双目标规划模型,运输方式优化阶段构建0-1规划模型,运输工具优化阶段构建单目标规划模型;最后,通过分析比选不同优化算法,选取了自适应蚁群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设计了适合求解多阶段规划模型的优化算法,最终得出了2020-2030年长江中游区域各线路的最优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案。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套集运量预测、运输组织方案设计、优化模型构建、优化算法求解等为一体的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方法,丰富了本领域内的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可为未来十年内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船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此外,论文研究有利于支撑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网络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运输企业选定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方案。
二、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湖北省铁水联运既有重点线路分析 |
2.1 武汉港 |
2.2 黄石港 |
2.3 宜昌港 |
2.4 荆州港 |
3 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方案 |
3.1 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总体思路 |
3.2 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方案 |
3.2.1 武汉港 |
3.2.2 黄石港 |
3.2.3 宜昌港 |
3.2.4 荆州港 |
4 结束语 |
(2)广西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现状 |
1. 西江黄金水道概况 |
2. 西江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分布 |
3. 西江内河码头集装箱运营情况 |
二、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存在的问题 |
1. 中下游港口作业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作业量需求 |
2. 国家安全环保政策收紧对港口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 |
3. 上游港口集装箱业务开展难度较大 |
4. 港口建设资金需求大,利息负担重 |
三、对策建议 |
1. 增强融资能力,解决流动性问题 |
2. 降本增效,优化码头经营情况 |
3. 适当开展港口中转业务 |
4. 盘活后方土地资源,多方联动 |
5. 加强设备设施保障 |
6. 加强港口安全环保工作 |
7.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
8.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
(3)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现状分析 |
1.1 生产总体形势向好 |
(1)生产保持持续增长。 |
(2)内、外贸吞吐量均加速向好增长。 |
(3)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
1.2 重点货种运输保持较快增长 |
(1)煤炭及制品降幅逐月收窄。 |
(2)油气制品与金属矿石吞吐量稳步增长。 |
(3)钢铁吞吐量稳中有升。 |
1.3 重点港口企业运行逐渐转好 |
1.4 港航建设投资加快推进 |
2 江苏沿江港口生产的对比分析 |
2.1 全国港口对比分析 |
2.2 长三角港口对比分析 |
2.3 江苏省港口对比分析 |
3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3.1 初期沿江港口发展严重受阻 |
3.2 国际“订单转移”促进港口需求增长 |
3.3 货源市场需进一步拓展 |
3.4 集装箱空箱短缺 |
3.5 港口企业经营利润先降后增 |
4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江苏沿江港口的发展对策 |
4.1 政府主导,加强政策扶持 |
(1)落实扶持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
(2)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
(3)搭建多方互助平台,重点领域给予减免或补贴。 |
4.2 协同联动,提高服务能力 |
(1)加强应急保障能力,提高港口运营抗风险能力。 |
(2)实施精准防控,优化港口检查程序与手段。 |
4.3 化“危”为“机”,加快港口建设 |
(1)加快港口自动化,打造智慧港口。 |
(2)推动智能航运发展,搭建信息共享系统。 |
5 结语 |
(4)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发展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西北部湾港口集装箱现状分析 |
1.1 背景情况 |
1.2 现状及分析 |
1.2.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1.2.2 集装箱航线情况分析 |
1.2.3 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分析 |
1.2.4 腹地及货源分析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基础建设方面 |
2.2 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薄弱 |
2.3 临港产业结构欠优 |
3 建议措施 |
3.1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3.2 加快培育集装箱航线 |
3.3 优化临港产业结构 |
4 结语 |
(5)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港加快实现五百万标箱目标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武汉港集装箱运输现状 |
1.1 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1.1.1 阳逻港区。 |
1.1.2 花山港区。 |
1.1.3 金口港区。 |
1.1.4 经开港区。 |
1.2 集装箱吞吐量现状 |
2 武汉港集装箱运输面临的挑战 |
2.1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 |
2.2 外贸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
2.3 周边省市港口集装箱业务竞争激烈 |
2.4 港区作业能力面临挑战 |
3 武汉港加快实现五百万标箱目标的路径探索 |
3.1 织密多样化国内外航线网,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窗口 |
3.1.1 积极推进江海联运,不断开拓江海直航新通道。 |
3.1.2 优化近洋直航航线,积极拓展国际物流新通道。 |
3.1.3 织密内河多样化运输网络,创新国内物流新通道。 |
3.2 推动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提升物流服务辐射能级 |
3.2.1 大力推进集装箱水铁联运,完善多式联运体系。 |
3.2.2 引导和培育市场,推进“散改集”转运模式。 |
3.3 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形成现代化港口集群 |
3.4 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6)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和建设意义 |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出背景 |
(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理论基础 |
1.“一带一路”倡议 |
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三)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意义 |
1.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全国的意义 |
2.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广西的意义 |
二、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机遇与问题 |
(一)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 |
(二)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机遇 |
1. 国家对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出重要部署 |
2.“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有利条件 |
3.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三)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政府和经济管理体制问题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2. 基础设施落后且建设存在较多制约因素 |
3. 经济发展方式距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
4. 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亟待优化 |
三、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目标影响量化分析 |
(一)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
(二)分析模型的选择 |
(三)模型参数的估计 |
(四)模型分析 |
(五)模型的应用 |
四、结论与建议 |
(7)长江干线铁路集疏运网络的系统分析与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水联运模式研究 |
1.2.2 港口集疏运国内外研究 |
1.2.3 通道协调性研究现状 |
1.2.4 集装箱及物流园区布局研究 |
1.2.5 国外多式联运发展启发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2 长江经济带的港口现状及运输概况 |
2.1 长江经济带区域特征 |
2.1.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2.1.2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 |
2.1.3 区域沿线产业布局 |
2.2 长江沿线港口布局 |
2.3 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概况 |
2.3.1 沿江铁路既有货运产品情况 |
2.3.2 沿线铁水联运市场的劣势分析 |
2.3.3 公路、水运对铁路的影响 |
2.3.4 铁水联运货运产品设计理念 |
2.4 本章小结 |
3 集疏运网络组织形式及港站协同优化 |
3.1 集疏运组织形式 |
3.1.1 一站直达班列 |
3.1.2 阶梯直达班列 |
3.1.3 成组列车 |
3.1.4 定线中转班列 |
3.2 集疏运网络组织特点 |
3.3 集装箱港口与铁路港站协同优化 |
3.3.1 运输组织协同 |
3.3.2 时间节点对接 |
3.3.3 信息平台搭建 |
3.3.4 固移设备匹配 |
3.4 本章小结 |
4 港口与港站间装卸作业流程优化研究 |
4.1 沿江铁路货流货源市场分析 |
4.1.1 沿线铁路集疏运车流特征分析 |
4.1.2 沿线货源特征分析 |
4.1.3 货源吸引区域 |
4.2 大宗货物港口装卸作业流程优化 |
4.2.1 集装箱作业流程 |
4.2.2 港口装卸作业流程 |
4.2.3 港站配套作业过程 |
4.2.4 基于FCFS翻卸时间最短的堆场优化模型 |
4.3 港口实例分析 |
4.4 方法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既有沿江铁路货运产品优化调整策略 |
5.1 既有铁路货运产品优化调整基础 |
5.1.1 既有产品调整原因 |
5.1.2 既有产品反馈调整原理 |
5.1.3 既有产品调整策略 |
5.2 班列开行方案和货流相互作用机理 |
5.2.1 班列开行方案对货流的吸引作用 |
5.2.2 货流对班列开行方案的导向作用 |
5.3 既有沿江货运产品优化调整方案设计 |
5.3.1 适应性检测原理 |
5.3.2 适应性检测步骤 |
5.3.3 调整响应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交通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 |
2.1.1 交通资源的内涵 |
2.1.2 交通资源的特征 |
2.1.3 交通资源配置的内涵 |
2.1.4 交通资源配置的标准 |
2.1.5 交通资源配置的层次 |
2.2 集装箱港口概述 |
2.2.1 装箱港口的出现与发展 |
2.2.2 集装箱港口的分类 |
2.2.3 集装箱港口系统 |
2.2.4 集装箱港口系统运输资源界定 |
2.2.5 集装箱港口系统运输资源构成 |
2.3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口集疏运结构特性分析及需求预测 |
3.1 港口集疏运结构概述 |
3.1.1 运输结构概念及分类 |
3.1.2 运输结构优化层次 |
3.1.3 港口集疏运结构的表达式 |
3.1.4 港口集疏运方式特性分析 |
3.2 港口集装箱吞吐需求分析 |
3.2.1 集装箱集疏运需求预测思路 |
3.2.2 港口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3.3.1 吞吐量预测方法概述 |
3.3.2 基于IOWA算子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组合预测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 |
4.1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外部影响因素 |
4.1.2 内部影响因素 |
4.2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原则 |
4.2.1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的目标 |
4.2.2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的原则 |
4.3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目标函数 |
4.3.1 能耗计算方法构建 |
4.3.2 碳排放模型构建 |
4.4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综合效用目标函数 |
4.4.1 集疏运方式效用 |
4.4.2 集疏运方式效用指标选取及标准化 |
4.4.3 效用指数的确定 |
4.4.4 港口集疏运综合效用模型 |
4.5 模型约束条件 |
4.6 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优化模型构建 |
4.7 模型求解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论证 |
5.1 果园港及其腹地发展现状 |
5.1.1 重庆港发展概况 |
5.1.2 果园港发展概况 |
5.1.3 果园港腹地范围 |
5.1.4 果园港腹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5.2 果园港集装箱吞吐量及集疏运量预测 |
5.2.1 果园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5.2.2 果园港集装箱集疏运运量预测 |
5.3 果园港交通资源配置研究 |
5.3.1 模型参数确定 |
5.3.2 果园港交通资源配置求解 |
5.3.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 建议与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范围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
五、中巴经济走廊 |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
一、筛选依据 |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
二、评价方法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
第一节 评价方法 |
一、变异系数法 |
二、归一法 |
三、GML指数模型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环境保障 |
四、服务保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一、传统安全风险 |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
一、投融资机制 |
二、安全保障机制 |
三、法律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运输需求预测相关研究 |
1.2.2 运输组织相关研究 |
1.2.3 运输组织优化相关研究 |
1.3 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2.1 水路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2.1.1 运输组织条件 |
2.1.2 运输航线及运输费用 |
2.1.3 运输船型 |
2.1.4 运输组织方式 |
2.2 铁路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2.2.1 运输组织条件 |
2.2.2 运输列车及运输费用 |
2.2.3 运输组织方式 |
2.3 公路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
2.3.1 运输组织条件 |
2.3.2 运输汽车及运输费用 |
2.3.3 运输组织方式 |
2.4 集装箱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OD需求预测 |
3.1 预测方法与思路 |
3.2 社会经济趋势分析 |
3.2.1 经济和产业发展分析 |
3.2.2 贸易往来分析 |
3.2.3 社会经济预测 |
3.3 四阶段模型 |
3.3.1 基年OD表生成 |
3.3.2 交通生成模型 |
3.3.3 交通分布模型 |
3.3.4 预测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模型构建 |
4.1 优化思路和原则 |
4.2 运输组织方案设计 |
4.2.1 运输路径设计 |
4.2.2 运输方式选择 |
4.2.3 运输工具选择 |
4.2.4 运输组织方案 |
4.3 运输组织优化模型构建 |
4.3.1 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
4.3.2 运输方式优化模型 |
4.3.3 运输工具优化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模型求解及评价 |
5.1 优化算法选择 |
5.1.1 算法简介 |
5.1.2 算法比选 |
5.2 优化算法设计 |
5.2.1 算法总体思路 |
5.2.2 算法设计流程 |
5.2.3 关键参数说明 |
5.3 优化结果分析及评价 |
5.3.1 优化结果分析 |
5.3.2 优化方案评价 |
5.4 对策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A 运输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 B 目标函数代码 |
附录 C 优化算法代码 |
四、长江港口集装箱运输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铁水联运发展重点线路探析[J]. 宾松,张玲. 铁道货运, 2022(01)
- [2]广西西江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营现状、问题及对策[J]. 陈亮东,邓迎. 交通企业管理, 2022(01)
- [3]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江苏沿江港口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周晓娟,杨琳华. 中国商论, 2021(24)
- [4]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发展分析研究[J]. 马财林. 西部交通科技, 2021(12)
- [5]新发展格局下武汉港加快实现五百万标箱目标的路径探索[J]. 陈希,黄璨. 物流技术, 2021(10)
- [6]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策略研究[J]. 李福泉,熊剑,宁盛嵩. 开发性金融研究, 2021(05)
- [7]长江干线铁路集疏运网络的系统分析与组织优化[D]. 李小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集装箱港口交通资源配置方法[D]. 柏聪.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长江中游区域集装箱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 卢文昌.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