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道加分题引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丽丽[1](2021)在《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文中提出中考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考试题也在不断的变化,试题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发展,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迁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卷,能够了解试题的变化规律、命题思路以及发展态势,进而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和教材,在以后的教学上能改进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并深层分析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初中地理中考试题并进行梳理。全文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特点及创新之处及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概况及对试题内容、结构、试题当中地理图表的呈现方式、归纳总结试题特点分析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得分率进行分析及学生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等内容。第四部分为基于试题分析对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策略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从各年考点分析来说考查内容的覆盖面不太全面,但都是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的考查形式相对较稳定,主要就是主观题和客观题。试题考查的内容深浅度搭配相对合理。2.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并逐年加大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3.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每年试卷的考查都离不开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类类型在试卷的考查中是稳中有变的。9套试卷中考查类型最多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思维,贯穿着试卷,其次是区域认知,而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也是较大,因此会发现呼伦贝尔市地理历年中考试题始终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呼应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陈捷[2](2021)在《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子结构与性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在如今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已经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使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作为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视角,基于该核心素养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分子结构与性质”展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是培育该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独特视角,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此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从宏微结合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念,同时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首先,本研究对大量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并借鉴已有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来设计研究环节。其次,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知识点及其蕴含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并根据素养分析结果制定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环节的素养目标。同时,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并设计成知识结构图,明确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除此之外,还结合核心素养提出了“梳理单元脉络,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价值,落实素养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宏微结合,突出化学思维方式”和“使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感性认知”五个教学策略,并依据教学策略和前测试题的答题情况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本研究呈现了“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案例,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教学实践。最后,分发并收集后测试题,利用SPSS26.0进行成绩统计与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生的素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因此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参考意义。
李雪[3](2021)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浅层学习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知识的深度学习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我国的深度学习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将理论融合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因而急需在课堂内融入深度学习来促进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犹如人类细胞维持着生命体一样的存在.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那么就仅仅只能掌握概念的符号形式,而无法精确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外延,同时国内外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也缺乏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支撑,因此实现高中生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目标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实现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H市某高中展开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数学概念学习存在理解单一、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同时对数学教师展开相关访谈,了解教师对于实现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第四部分,整合Jensen的深度学习路线和数学概念教学相关理论,建构出深度学习的流程;进一步结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套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6A”教学过程.第五部分,遵循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6A”过程,选取高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上的“弧度制”及“三角函数”两个概念为例设计教学.第六部分,目前概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想和意识与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不强.据此本文针对教学策略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该培养单元教学理念,构建单元网络;创新概念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设置实践操作环节,拉近师生距离;教会学生反思策略,培养学生思维;创设质疑批判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郭岩[4](2021)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研究 ——以2016年-2020年为例》文中提出“汉语桥”系列比赛,旨在以汉语为桥,促进世界交流与合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上汉语之桥,“汉语桥”系列比赛越来越完善。而其中发展最久、比赛体系最为成熟的就是“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的试题编排、舞美设计和选手的汉语水平,都代表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最高水平。“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试题以汉语知识和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大赛委员会每年都会在官网发布参考题库,总决赛试题是参考题库的精华所在,既能够全面考查选手的汉语能力,又能在比赛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之美。本文以总决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总决赛试题的题型、内容、方式、测试目的和考查重点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发展方向,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同时也为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选手提供备赛建议。
王元迪[5](2021)在《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我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趋同性不断增强,原有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力和文化保护上,现在究竟还有多大程度的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无差异性?因此,研究不同民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水平的异同性既重要又迫切。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以少聚居、多混居的方式散布在云南各州市内,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云南省超过汉族人口数,各民族与汉族的趋同性在长期的生活中得以强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不仅可以验证趋同性,还能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学生认知水平的相关策略。为未来全国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支撑。本文结合高中数学学科教育,选取立体几何内容为载体,对K市、D州、W州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趋同性展开调查。首先,设计学生的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维度量表,结合民族教育现状编制立体几何认知水平测试卷,并参考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结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教育现状三个维度编制调查问卷。然后,通过SPSS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民族和学校之间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民族学生的教育现状,进而分析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调查结论分别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培养策略,并编写教学设计案例。研究得出结论:第一,学生的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差异主要分布在水平三,在性别方面不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在不同民族学生间呈趋同性,在县级民族中学W校与地州(市)级民族中学K校和D校间有显着性差异,同一学校各民族学生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所以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自于地域环境。第二,具体数据显示,仅有60%的学生达到水平三,不到20%的学生达到水平四,不到1%的学生达到水平五。第三,影响民族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具体化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感态度等。
李思涵[6](2021)在《基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汉语微课设计研究 ——以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发展线上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微课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迅速得到汉语教学界的积极关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制作微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在汉语微课的呈现设计上仍存在课件的多媒体信息呈现不合理、教师出镜设计不充分、缺少对外国人出镜场景的关注以及字幕呈现效果欠佳等问题。汉语微课设计有其独特之处,如何以汉语学习者为中心,制作出受外国学习者喜爱的汉语微课,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本文以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Principles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 Design),分析了61个获奖微课的多媒体信息呈现设计。基于微课分析结果与学生的评价反馈,为汉语微课信息呈现设计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线上教学能力。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重点是明确了目前对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的研究仍不够充分的现状;第一章主要依据十三项原则对获奖汉语微课设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获奖微课能符合大部分原则,仅对少数原则体现不佳,且获奖等级越高的作品符合原则的数量越多、程度也越高;第二章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对符合原则的汉语微课设计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喜爱的汉语微课设计与原则并不完全一致,要以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汉语微课设计;第三章根据前两章的分析与研究,总结汉语微课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最终发现:汉语微课在与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肖像原则、语音原则、冗余原则这几项原则相关的设计上易出问题。设计者应注重有效信息的呈现设计、重视教师形象的展示设计、加强对外国人出镜的关注以及优化字幕的编辑与设计。本文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创新地应用于汉语微课研究,对现有汉语微课的优点与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对汉语教学微课大赛的评审标准提出补充建议,提出了汉语微课课件与教师形象设计的准则。研究的不足之处是调查数量的限制与设计者意见的缺失而导致的部分反馈的信息仍不够全面。
王鹤娇[7](2021)在《“汉语桥”决赛试题研究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以第17、18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显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从2002年起,国家汉办开始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比赛不仅为世界各国学习中文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来展现其汉语能力,也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做出了有力的贡献。本文以第17、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试题为研究对象,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汉语桥”比赛决赛试题进行归类研究并分析选手答题情况,基于此找出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并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学习策略。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以及对第17、18届“汉语桥”比赛的概述。第二部分对第17、18届“汉语桥”决赛的试题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从汉语知识类、中国文化类、中国国情类这三个方面对试题进行归类和分析。第三部分是从试题内容出发,分析选手在各类试题中的答题情况,并对比赛过程中选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针对前面几章的研究成果,提出对“汉语桥”试题命题工作、对对外汉语教学和对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建议,并基于“汉语桥”比赛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第五部分为结语,是对全文研究的一个具体性的总结,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高婧雯[8](2021)在《泰国甲米府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情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汉语逐渐成为外国人学习的热门语言之一。泰国作为我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派遣汉语教师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汉语教学体系较为完整,贯穿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各个阶段。近年来泰国的汉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泰国汉语教学研究而言,幼儿(这里指学龄前儿童)的汉语教学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调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笔者所在的泰南地区甲米府桑通学校幼儿园的汉语教学为例,以3-7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主题为中心、以词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观念,并展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幼儿汉语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法、翻译法和全身反应法;分析了桑通学校幼儿汉语的考试情况及试卷构成;并结合实例讨论了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课堂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赴泰的幼儿汉语教师志愿者提出了比较中肯的建议。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泰国甲米府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的全貌,希望可以为以后去泰国赴任的幼儿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为国际幼儿汉语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程莎[9](2021)在《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文中认为自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概念以来,“慕课”的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各种“慕课”平台也是层出不穷。“慕课”作为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产物,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和包容性吸引了众多用户。而随着汉语走出国门,汉语热不断升温,如何将对外汉语教学与“慕课”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基于“慕课”平台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值得积极探索的问题。依托国内外线上教育的热潮,本文第一章对“慕课”的研究现状做出详细综述,并考察“慕课”教育以及中国“慕课”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出导向法作为新兴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第二章选取时量补语为教学内容,以edX《中级汉语语法》、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当代中文(第二册)》以及中国大学MOOC《汉语精读》三门“慕课”中关于时量补语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学流程、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进行横向对比,总结归纳三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参考价值;同时本章对三个“慕课”平台的功能界面和板块设计进行了对比,结合时量补语线上教学的需求,最终选择了edX平台来组织教学设计。最后,第三章基于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以评为学”的教学假设,以实现“学用一体”和“文化交流”为出发点,结合“慕课”教学的优劣势,基于edX平台的特色板块对时量补语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步骤、练习资料等进行详细设计,提出切实可推广的“慕课”教学设计和模式。
阿雪莲[10](2021)在《乌鲁木齐市初中数学教师关于“三角形”教学知识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两道加分题引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道加分题引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教学测量与评价理论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命题概况 |
1.命题指导思想 |
2.考试命题依据 |
3.考试命题原则 |
4.考试命题要求及内容 |
(二)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
1.试题内容分析 |
2.试题结构分析 |
3.试题呈现方式分析 |
4.试题特点 |
二、呼伦贝尔市中考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得分率进行分析 |
(二)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初中课堂教学策略 |
(一)夯实地理基础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
(二)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
(三)引入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四、本文结论和展望 |
(一)本文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一)教育文件类 |
(二)专着类 |
(三)期刊类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附录1 对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案例 |
(二)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单 |
致谢 |
(2)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子结构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综述 |
1.国外 |
2.国内 |
3.述评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 |
四、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教学设计 |
(一)知识点素养分析 |
(二)教学策略 |
(三)教学设计案例 |
1.案例一:共价键 |
2.案例二:分子间作用力 |
五、实证研究 |
(一)实验对象 |
(二)测量试题的编制 |
1.试题的信度与效度 |
2.试题设计意图 |
(三)实验结果 |
1.前、后测成绩对比 |
2.学生答题情况对比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3)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教师数学概念深度教学的访谈记录整理及分析 |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
4.1 深度学习路线 |
4.2 实现深度学习路线的模型建构 |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
第五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
5.1 “弧度制”概念教学设计 |
5.2 “三角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促进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建议 |
6.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中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现况调查 |
附录 Ⅱ 访谈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研究 ——以2016年-2020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针对整套试题的研究 |
1.2.2 针对比赛试题中某一类别试题的研究 |
1.2.3 从汉语国际教育角度对试题进行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形式研究 |
2.1 总决赛试题题型统计 |
2.2 总决赛试题出题形式 |
2.2.1 图片形式 |
2.2.2 音频形式 |
2.2.3 视频形式 |
2.2.4 现场表演形式 |
2.2.5 朗读文字形式 |
第3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内容研究 |
3.1 中文知识类试题 |
3.1.1 语音 |
3.1.2 词汇 |
3.1.3 语法 |
3.1.4 汉字 |
3.2 中华文化常识类试题 |
3.2.1 文学 |
3.2.2 艺术 |
3.2.3 科学技术 |
3.2.4 中外交流地理成就 |
3.2.5 民俗 |
3.3 中国国情类试题 |
3.4 中国文学艺术类试题 |
3.5 中国科技、教育与职业发展类试题 |
3.6 演讲类试题 |
第4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特点 |
4.1 形式多样 |
4.1.1 演出形式 |
4.1.2 出题形式 |
4.2 题目严谨 |
4.2.1 形式服务于内容 |
4.2.2 知识点全面 |
4.2.3 难易结合 |
4.3 与时俱进 |
第5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启示 |
5.1 对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 |
5.1.1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
5.1.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
5.1.3 注重文化教学 |
5.1.4 加强国情教学 |
5.2 给参赛选手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 |
1.1.2 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 |
1.1.3 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5.1 范希尔理论的涵义 |
1.5.2 范希尔思维水平的发展特征 |
1.6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途径 |
2.2 趋同性的相关研究 |
2.3 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4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
2.5 几何认知水平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测试卷的编制 |
3.1.1 测试卷的维度设计 |
3.1.2 测试卷的题目设计 |
3.1.3 测试卷的预测 |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1 调查问卷的维度 |
3.2.2 调查问卷的目标设计 |
3.2.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 数据的获取与收集 |
3.3.1 调查学校的选取 |
3.3.2 测试(问)卷的发放 |
3.3.3 测试(问)卷的回收 |
第4章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现状分析 |
4.1 测试结果整理与初步分析 |
4.1.1 整体测试结果分析 |
4.1.2 学生认知水平初步分析 |
4.2 测试结果的趋同性分析 |
4.2.1 性别的趋同性 |
4.2.2 民族的趋同性 |
4.2.3 学校的趋同性 |
4.3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3.1 与家庭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与教师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与学生自身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发展影响归因分析 |
5.1 民族学生家庭教育因素的归因分析 |
5.1.1 家庭背景 |
5.1.2 家庭文化资本 |
5.1.3 家庭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
5.2 不同地域学校教育的对比分析 |
5.2.1 教师教学 |
5.2.2 学校区域特征 |
5.2.3 学校资源配置 |
5.3 不同民族学生自身的对比分析 |
5.3.1 数学学习情感 |
5.3.2 数学学习态度 |
5.4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
5.4.1 以学生为中介家庭教育影响机制 |
5.4.2 以学生为中介的学校教育影响机制 |
5.4.3 影响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 |
第6章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培养策略与教学案例 |
6.1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培养策略 |
6.1.1 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策略 |
6.1.2 民族学校的学校教育策略 |
6.1.3 民族学校的学生学习策略 |
6.2 范希尔理论指导下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设计案例 |
6.2.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
6.2.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民族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测试卷 |
附录B 民族学校学生教育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汉语微课设计研究 ——以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基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汉语微课内部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情况概述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类型划分 |
二、研究工具 |
(一)分析编码表一 |
(二)分析编码表二 |
三、研究步骤 |
(一)第一轮编码分析 |
(二)第二轮编码分析 |
(三)第三轮数据分析 |
(四)第四轮个案分析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第一轮数据分析 |
(一)总体得分分布分析 |
(二)各项原则的体现比例 |
二、第二轮数据分析 |
三、第三轮数据分析 |
(一)从获奖等级的角度 |
(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 |
(三)基于微课大赛评审标准的分析 |
四、个案分析 |
(一)教学内容与对象 |
(二)基于十三项原则的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汉语微课外部评价 |
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一)问卷试测 |
(二)问卷质量评估 |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统计与分析 |
(一)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分析结果讨论 |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过程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出镜的需求 |
(二)字幕呈现的种类 |
(三)外国人的出镜率及发音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课件的多媒体信息呈现不合理 |
(一)图片与文字呈现不同步 |
(二)无关冗余信息呈现过多 |
二、部分教师出镜设计不充分 |
(一)对教师呈现设计不合理 |
(二)出镜教师录制准备不足 |
三、缺少对外国人出镜场景的关注 |
(一)洋腔洋调影响听者理解 |
(二)出镜时机设计不合时宜 |
四、字幕呈现效果欠佳 |
(一)字幕后期制作粗糙 |
(二)字幕语种配置不当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一、注重有效信息的呈现设计 |
(一)合理配置图文信息 |
(二)删减无关冗余信息 |
二、重视教师形象的展示设计 |
(一)规划好出镜方案 |
(二)提升镜头表现力 |
三、加强对外国人出镜的关注 |
(一)提前训练汉语发音 |
(二)精心设计出镜场景 |
四、优化字幕的编辑与设计 |
(一)有效添加字幕 |
(二)嵌入多语种字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评审标准 |
附录二 |
2-1 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调查问卷(中文版) |
2-2 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调查问卷(英文版) |
2-3 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调查问卷(俄文版) |
2-4 汉语微课多媒体信息设计调查问卷(韩文版) |
附录三 被调查者国籍情况一览表 |
附录四 |
4-1 教师呈现设计访谈记录表 |
4-2 字幕呈现设计访谈记录表 |
4-3 语音呈现设计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7)“汉语桥”决赛试题研究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以第17、18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针对比赛试题和选手表现的研究 |
1.2.2 针对文化方面的研究 |
1.2.3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启示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语料来源 |
1.4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概述 |
1.4.1 往届“汉语桥”比赛简介 |
1.4.2 第17、18 届“汉语桥”比赛赛制与环节概况 |
第二章 第十七、十八届“汉语桥”比赛决赛试题内容研究 |
2.1 汉语知识类试题研究 |
2.1.1 语音类 |
2.1.2 词汇类 |
2.1.3 语法类 |
2.1.4 汉字类 |
2.2 中国文化类试题研究 |
2.2.1 文化类试题归类 |
2.2.2 文化类试题特点 |
2.3 中国国情类试题研究 |
2.3.1 国情类试题归类 |
2.3.2 国情类试题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十七、十八届“汉语桥”比赛决赛选手答题情况分析 |
3.1 汉语知识类答题情况分析 |
3.1.1 语音部分 |
3.1.2 词汇部分 |
3.1.3 语法部分 |
3.1.4 汉字部分 |
3.2 中国文化类答题情况分析 |
3.3 中国国情类答题情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4.1 对试题命题工作的启示 |
4.1.1 试题的均衡性与难易度 |
4.1.2 试题的趣味性 |
4.2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4.2.1 对语音教学的启示 |
4.2.2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
4.2.3 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
4.2.4 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
4.2.5 对文化教学的启示 |
4.3 对汉语学习者的启示 |
4.3.1 加强听说读写的练习 |
4.3.2 关注中国国情与文化 |
4.4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17 届“汉语桥”决赛试题 |
附录B 第18 届“汉语桥”决赛试题 |
致谢 |
(8)泰国甲米府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不同地区幼儿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二)泰国幼儿汉语教学内容研究 |
(三)泰国幼儿汉语考试研究 |
(四)泰国幼儿汉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 |
(五)幼儿教学的课堂管理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访谈法 |
(三)调查分析法 |
第一章 桑通学校概况及汉语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桑通学校概况 |
第二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现状 |
一、汉语教学环境 |
二、汉语教学师资配备 |
三、汉语教学安排 |
四、汉语教学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师、学生及教材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关于汉语教师的调查分析 |
一、汉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汉语教师的日常生活 |
第二节 关于学生的调查分析 |
一、学生的数量 |
二、生源及学习动机 |
三、学生家长的情况 |
第三节 关于教材的调查分析 |
一、桑通学校幼儿部没有汉语教材的原因 |
二、有关泰国幼儿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
三、对桑通学校选择幼儿汉语教材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内容 |
第一节 以“主题”定汉语教学内容 |
第二节 选择主题词的原则 |
一、主题词的数量随年级递增 |
二、主题词要有针对性 |
三、主题词要有交际性 |
四、主题之间要有联系性 |
第三节 主题词汇教学案例 |
一、“动物”主题词汇教学 |
二、句型“我喜欢+主题词”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及案例 |
第一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方法 |
一、游戏法 |
二、翻译法 |
三、全身反应法 |
第二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方法案例 |
一、游戏法案例 |
二、翻译法案例 |
三、全身反应法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考试情况 |
第一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考试的整体情况 |
一、考试目的 |
二、考试时间安排与方式 |
三、考试内容 |
第二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考试评分标准及样卷分析 |
一、幼儿汉语考试评分标准 |
二、考试样卷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课堂管理 |
第一节 幼儿汉语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
一、幼儿汉语课堂管理的优势 |
二、幼儿汉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桑通学校幼儿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及方法 |
一、幼儿课堂管理案例 |
二、幼儿各年级汉语课堂管理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赴泰幼儿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建议 |
第一节 沟通方面的建议 |
一、师师沟通方面 |
二、师生沟通方面 |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建议 |
一、教学内容方面 |
二、教学方法方面 |
三、汉语考试方面 |
四、课堂管理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泰国幼儿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9)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产出导向法的产生 |
1.2.2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 |
1.3 研究综述 |
1.3.1 汉语时量补语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慕课”及微课的发展与研究 |
1.3.3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慕课”平台时量补语课程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2.1 课程介绍 |
2.1.1 “edX”《中级汉语语法》 |
2.1.2 “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当代中文(第二册)》 |
2.1.3 “中国大学MOOC”《汉语精读》 |
2.2 各“慕课”平台功能对比 |
2.2.1 “edX”平台 |
2.2.2 “中国大学MOOC”平台 |
2.2.3 “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 |
2.2.4 各平台设计对比 |
2.3 教学设计对比 |
2.3.1 导入设计 |
2.3.2 展示讲解 |
2.3.3 操练巩固 |
2.3.4 总结回顾 |
2.3.5 考核评估 |
2.3.6 学习资源 |
2.4 分析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 |
3.1 在线教学设计理念 |
3.2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 |
3.2.1 教学内容编排 |
3.2.1.1 句式结构 |
3.2.1.2 教学顺序 |
3.2.2 教学视频设计 |
3.2.2.1 第一节课前练习 |
3.2.2.2 第二节“我锻炼了一个多小时” |
3.2.2.3 第三节“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 |
3.2.2.4 第四节“我煮面煮了半个多小时” |
3.2.2.5 第五节总结回顾 |
3.2.3 学习资源设计 |
3.2.3.1 第一节课前练习 |
3.2.3.2 第二节“我锻炼了一个多小时” |
3.2.3.3 第三节“我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 |
3.2.3.4 第四节“我煮面煮了半个多小时” |
3.2.3.5 第五节总结回顾 |
3.2.4 讨论区的设计 |
3.2.5 学习效果评价 |
3.2.5.1 评价对象 |
3.2.5.2 评价方式 |
3.2.5.3 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教案 |
附录2 时量补语在线教学练习设计 |
四、两道加分题引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D]. 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分子结构与性质”为例[D]. 陈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 李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试题研究 ——以2016年-2020年为例[D]. 郭岩. 安阳师范学院, 2021(02)
- [5]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D]. 王元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的汉语微课设计研究 ——以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D]. 李思涵.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汉语桥”决赛试题研究及其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以第17、18届为例[D]. 王鹤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泰国甲米府桑通学校幼儿汉语教学情况研究[D]. 高婧雯.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基于edX平台的时量补语在线教学设计[D]. 程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10]乌鲁木齐市初中数学教师关于“三角形”教学知识调查研究[D]. 阿雪莲. 新疆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