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技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会强,张楷,刘媛媛,魏星,郝煦,郑果[1](2019)在《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及界限》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60多年天然气开采历史表明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产水,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已开发的111个气田中,有水气田105个,占气田总数比例达94.6%,地层水对气藏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深化有水气藏水侵规律及水体活跃程度评价认识,对于提高有水气藏开发效益具重要意义。根据四川盆地有水气藏储量大小(可采储量超过10亿方)、整体连通性、生产规模(生产井不少于2口,生产时间大于10年以上)等情况分析,筛选出典型有水气藏52个,基于典型有水气藏地质特征、水侵规律及开采效果评价等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水气藏水体活跃程度评价指标及界限,所优选评价指标能够较好表征气藏产出气、水变化关系,即有量的变化也有速度的变化,实现了水体活跃程度快速和准确评价,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徐轩,万玉金,陈颖莉,胡勇,梅青燕,焦春艳[2](2019)在《裂缝性边水气藏水侵机理及治水对策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裂缝性边水气藏主要治水措施建立了物理模拟方法并开展实验,系统测试了气藏内部动态压降剖面,对比分析了不同水体、不同治水措施下气藏开采动态及储量动用规律。结果表明:①水体能量不同时,相同的控气排水措施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实际效果:30倍水体时,采收率可提高10.8%,而无限大水体时采收率反而降低15.6%。生产参数和动态压降剖面揭示无限大水体时,过分控制生产压差不仅难以减缓水侵,相反还会导致采速降低,延长水侵时间,加剧水侵对开发影响。②多井协同排水采气治水效果显着,裂缝性储层中的水会在自身弹性能和剩余气驱动下大量排出,大幅提升气相渗流能力,促使封闭气重新产出,采收率可再提高约10%~30%。水侵影响越严重的气藏,采取排水采气措施越早治水效果越好。③裂缝贯通水体和气井时,地层水主要沿裂缝向气井侵入,外围基质区含水饱和度增量低于5%,压降剖面显示基质区仍有大量封闭剩余气,这些未动用储量是后期开展排水采气等增产措施的重要物质基础。
张梦丽[3](2019)在《营城组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储量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现已开发的气藏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侵影响,并导致气藏采收率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计算出有水气藏地质储量值才能有利于气藏后期开发方案调整或重新部署。基于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调研,发现有水气藏地质储量计算的可靠性与其水侵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紧密相关,因此本文提出计算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地质储量的新方法,可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并高效开发有水气藏。本文主要针对几种常规有水气藏动态地质储量及水侵量计算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建立了基于连续测试地层压力资料,多种常规方法相互约束的目标函数,并利用新方法对营城组裂缝性有水气藏的多口产水气井进行单井地质储量及水侵量计算,与常规方法的结算结果对比分析,集成方法和图版组合法能够提高计算结果准确性。考虑到实际生产中,为了节约成本尽量减少产水气井关井次数,以至于不能获得单井的连续监测地层压力资料,因此又建立了基于少数地层压力资料下的产水气井修正二项式产能反算法来预测有水气藏地质储量及水侵量。主要将产水气井的气、水两相渗透率考虑到干气井二项式产能方程中,并利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平均含水饱和度最终确定二项式系数,并分别建立地层压力的目标函数和含水率的目标函数进行拟合,最终得到有水气藏单井动态储量以及产水量。将新方法应用到高含水的气井直接对日产水量动态资料进行拟合,在地层压力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较为准确的计算出单井的地质储量及水侵量。通过多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新方法相对常规方法更具有可靠性和现场适用性。因此,可以将新方法推广应用到裂缝性有水气藏以及其他类型水侵气藏。
杨龙[4](2019)在《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克拉2气藏地处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段,是目前国内勘探已知最大的陆相天然气气藏,属于异常高压底水气藏,存在欠压实特征。在衰竭式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逐渐下降,但上覆岩层压力却并未改变,作用在岩石颗粒上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加。这种效应有可能使岩石变形,导致岩石孔渗等物性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气藏水侵以及气藏开发。在常规衰竭水侵物理模拟实验中并未考虑应力敏感对气藏水侵和气藏开发的影响,对于异常高压气藏衰竭水侵机理认识不太准确。因此,开展“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能更准确认识考虑应力敏感情况下的气藏水侵机理以及影响气藏累计采出程度的因素,对气藏后续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将常规全直径衰竭水侵实验与模拟上覆岩层压力全直径衰竭水侵实验进行对比,结合应力敏感实验、考虑应力敏感数学模型以及水侵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克拉2低渗区气藏在考虑应力敏感情况时,不同速度和不同岩石构造对累计采出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克拉2岩心速度敏感性是随着衰竭速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同种岩心下,衰竭速度越快,见水时间越早,累计采出程度越低,且累计采出程度变化率先增加后减小。(2)裂缝岩心由于存在裂缝高渗带,底水流动速度远比孔隙岩心中流动快。同衰竭速度下,裂缝岩心的累计采出程度要更低,见水时间也更早;(3)随有效应力的增大会导致岩石骨架变形,从而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发生改变,减缓流体的流动速度,延长见水时间并提高气藏累计采出程度。克拉2气藏应力敏感性偏弱,渗透率损失幅度不到30%,对气藏开发影响不大。(4)推导了含应力敏感、气体非达西等因素的裂缝气藏见水时间公式。气体非达西效应与裂缝发育会增大气体流速,增快水体突破时间。应力敏感效应会减缓水体流速,延长底水突破时间。
徐轩,胡勇,梅青艳,陈颖丽,焦春艳[5](2018)在《裂缝水窜型气井水侵机理及优化治水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开发治水措施目前主要集中于现场实践和应用,尚无相关实验研究。首次建立了裂缝水窜型气井水侵及治水对策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采用多测压探头的长岩心夹持器开展不同水体条件下,裂缝水窜型气井采气实验,在气藏发生水侵后连续开展控气排水和排水采气等不同治水措施,分析措施效果,提出优化对策。建立的实验方法能够实时检测气藏动态压降剖面,直观反映气藏内部储量动用情况,丰富了气藏水侵及治水的物理模拟研究方法(1)。
魏星,胡南,曾敏,郝煦,庄小菊[6](2018)在《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排水技术历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化开采已经历了60多年的历史,自1975年开始,有水气藏始终占据同期动用气田总数的重要比重。在60多年的历史中,四川盆地的治水思路与治水措施在不断转变。从早期的治水探索到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治水研究,再到气藏整体治水,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气田整体治水技术。但是,由于气藏个性差异、气藏认识程度深浅不一等问题,一些气田的排水采气效果不尽人意。归纳起来,四川盆地有水气藏开发面临还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有水气藏开发经验认识重新梳理总结,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层原因分析与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四川盆地40余年持续开展气藏开发治水的技术历程进行了梳理,将技术历程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有水气藏开发经验认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整理了适合于四川盆地不同类型气藏的治水思路和治水措施,并对有水气藏开发面临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提出了经济评价应当贯穿有水气藏整个治水周期与致密砂岩有水气藏的排水工艺应当向低成本、复合式、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新思路,为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治水思路和下步发展思路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实现川渝气田高效、清洁、安全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王海燕[7](2017)在《徐深气田A区块火山岩气藏出水规律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气井出水会使气井产量下降,增加井筒管损,提高废弃压力,降低气藏采收率,增加开发成本。目前针对砂岩气藏出水规律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于火山岩气藏出水规律及开发对策的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火山岩气藏储层内部岩性岩相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裂缝发育等因素造成气井出水类型多样,出水治理难度大,因此开展火山岩气藏出水识别与出水类型划分、水体规模与水侵量计算方法、出水机理和出水规律分析、出水开发对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进行气井出水识别与出水类型划分,提出了采用水气比和水性分析相结合的气井出水识别方法,通过出水来源和水流通道对气井出水类型进行定性划分,通过日产水量、日水气比、累积产气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水气比结合定性划分结果实现出水类型的定量划分。进而采用容积法计算气藏边底水的总水体规模和有效水体规模,采用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通过状态方程法、水侵体积系数法、视地质储量法计算了气藏不同开采阶段的水侵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气井出水机理,指出了气井出水前后的不同渗流规律以及出水前后对应的临界含水饱和度。分析了气藏出水规律,包括气水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和工程因素对气井出水的影响规律、出水对气井产能和气藏采收率的影响规律。最后在分析、总结出水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针对不同出水类型以及未出水井的开发对策。通过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出水识别与出水类型划分方法、水体规模与水侵量计算方法、出水机理和出水规律分析方法是研究气藏(井)出水的有效方法。该成果直接应用于徐深气田开发动态分析、评价井设计、开发规划编制等项目和设计中,为徐深气田科学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对类似气田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李泽沛[8](2017)在《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产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常高压气藏中一般存在大尺度裂缝和高渗夹层,它们构成了边底水的快速流动通道,导致气井出现大量产水的现象。建立起能够准确反映裂缝水窜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储层与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总结归纳出气井产水特征,对这类气藏地层水的控制、开发方案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认识如下:(1)分析了异常高压气藏的裂缝分布特征,并总结了有水气藏的水侵模式以及产水规律影响因素;(2)针对目的层内存在大尺度断层、裂缝且分布不连续的特点,分析了双重介质、离散裂缝、局部加密、等效渗流特征四种大裂缝描述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均质储层模型和双重介质、局部加密、等效渗流特征数值模型,从描述裂缝水窜现象的准确性、计算成本等角度,优选出等效渗流特征方法作为大裂缝模拟方法,建立数值模拟模型以研究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的产水机理。(3)建立了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数值模拟单井模型,分析了水体大小、纵向大裂缝距原始气水界面的距离、纵向大裂缝距井水平距离、基质与裂缝渗透率比值和应力敏感等储层因素以及单井配产、射孔位置等生产因素对气井产水规律的影响。(4)根据克拉2气藏实际地质资料,建立了细化的能描述大裂缝与高渗条带的单井模型。通过生产测试数据的历史拟合,分析了气田纵向与横向上来水方向和水侵程度;模拟水侵形成水封气的过程,并在所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控水治水措施的实施效果与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王宇宁[9](2017)在《HD1-1气田LS组储层地质特征及损害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D1-1气田1996年投产,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9,330亿方;目前剩余储量可观;该气田主力储层LS组属于高温低压系统,整体非均质性强,已呈现规模小、物性差、泥质重、裂缝发育、储层薄、单层厚度小、连通性差等地质特点。历经20年开发,该气田出现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单井产量持续降低、产液量和水(液)气比总体上升、气井水淹等现状。论文主要针对前期现状,以HD1-1气田LS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储层的地质特征,结合低渗低效气井的静、动态资料,明确低渗低压储层在钻完井、生产过程中的损害类型和机理,进而提出调整钻完井高压差气层保护技术和措施建议,并为低效气井增产增效提供依据,对气田增储上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D1-1气田低渗低压储层在钻完井、生产过程中存在弱速敏,中偏强水敏,临界矿化度22800mg/L,中等偏强酸敏,结合已有气井作业史,储层在钻完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损害,所以考虑水敏损害因素,要求入井液必须进行具有防膨措施,减少储层损害。目的气层LS2段断层发育,加之该气田开采时间较长,地层压力衰竭严重,使得储层在钻完井过程中在较高的正压差条件下钻完井液侵入气层,造成水锁和固相堵塞损害。所以在后期开发井设计时,应在钻井液体系中加入专门的裂缝保护剂,保护气层中裂缝的渗流能力,达到提高气井单井产能,高效开发低渗低压储层的目的,对气田调整井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石婷[10](2016)在《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裂缝性底水气藏在我国分布广泛,如四川威远震旦系气藏、中坝须二气藏、大北2气藏等。这类气藏裂缝系统结构复杂,随着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下降,底水通过裂缝快速侵入气藏。这导致该类气藏渗流规律复杂,利用常规的气藏渗流理论将不能准确预测该类气藏的生产动态。开展“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对正确认识该类气藏水侵机理,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裂缝性底水气藏地质和水侵特征基础上,模拟实际气藏开采过程,开展了3种不同水体大小,2种不同衰竭速度的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实验。根据裂缝性底水气藏的渗流特征,建立了考虑裂缝特征的双重介质简化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储层应力敏感性和底水入侵的三维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采用Matlab编制了相应的求解程序,分析了裂缝方位角和倾角、底水大小、储层应力敏感以及配产大小对裂缝性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总结出这些因素对开发影响的规律。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得出:底水水体越大,衰竭速度越快,见水时间越早,产气量越低,水气比升高越快,气藏采出程度越低;2.建立了考虑裂缝特征的双重介质简化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储层应力敏感性和底水入侵的裂缝性底水气藏三维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相应的求解程序,并与数模软件Eclipse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3.根据渗流数学模型及其解建立了水侵机理模型,模拟研究得出:(1)底水大小不超过一定程度时,水体越大采出程度越低;底水大小超过一定程度时,水体大小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2)当裂缝倾角(或方位角)小于20°时,裂缝倾角(或方位角)对采出程度和生产水气比的影响不大;当裂缝倾角大于20°时,裂缝倾角越大生产水气比上升越缓慢,采出程度越高;当裂缝方位角大于20°时,裂缝方位角越大生产水气比上升越缓慢,采出程度越低;(3)日产气量对气藏水侵规律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小于临界值日产气量越大底水越易侵入气藏,大于临界值日产气量对气藏水侵规律的影响较小;(4)裂缝与基质渗透率比值越大,见水时间越早,生产水气比上升越快,采出程度越低。(5)当储层应力敏感性较弱时,储层应力敏感性主要影响气藏采出程度;当储层应力敏感性较强时,应力敏感系数越大,采出程度越低,生产水气比上升越快。
二、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技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及界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藏开发概况 |
2 气藏产水特征及水侵规律分析 |
2.1 典型有水气藏筛选及分类 |
2.2 典型有水气藏水侵特征分析 |
2.3 典型有水气藏水侵活跃性分析 |
3 气藏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及界限 |
3.1 水体活跃程度评价指标分类 |
3.2 水体活跃程度多指标判别及敏感性分析 |
(1)Fisher判别分析方法 |
(2)Fisher判别模型及图版 |
(3)Fisher判别图版敏感性分析 |
3.3 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变化 |
(1)水气比上升速度 |
(2)可动水相对气藏容积比 |
(3)水侵常数 |
(4)水侵替换系数 |
3.5 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界限 |
4 结论 |
(2)裂缝性边水气藏水侵机理及治水对策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场主要治水对策及实例 |
1.1 控气排水实例——胡家坝气藏七里24井[18] |
1.2 排水采气实例——龙吊气藏池27井和池39井协同排水采气[19] |
2 气藏水侵与控气排水物理模拟 |
2.1 实验方法设计 |
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
2.3 不同水体及采气方式实验结果分析 |
2.3.1 有限水体气藏生产动态与储量动用机理 |
2.3.2 无限大水体气藏生产动态与储量动用机理 |
3 气藏排水采气物理模拟 |
3.1 实验方法设计 |
3.2 实验流程及步骤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气藏排水采气阶段生产动态 |
3.3.2 气藏排水采气阶段储量动用机理 |
4 现场治水实例 |
5 结论与建议 |
(3)营城组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侵量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有水气藏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营城组气藏地质特征 |
2.1 区域构造 |
2.2 岩石学特征 |
2.2.1 储集空间类型 |
2.2.2 储层裂缝类型 |
2.2.3 储层物性特征 |
2.2.4 储层非均质性 |
2.3 流体性质 |
2.4 温度压力系统 |
2.5 营城组气藏开发现状 |
2.5.1 气藏生产特征 |
2.5.2 出水动态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水气藏水侵量常规计算方法研究 |
3.1 差值法 |
3.2 图版法 |
3.2.1 水侵体积系数图版法 |
3.2.2 无因次视压力与采出程度理论图版 |
3.3 视地质储量法 |
3.4 非稳态视差法 |
3.5 常规方法适应性分析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动态地质储量计算 |
4.1 基于测试压力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储量计算的新方法 |
4.1.1 集成计算方法 |
4.1.2 图版组合计算方法 |
4.2 少量地层压力条件下的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动态储量 |
4.2.1 产水气井修正二项式产能方程 |
4.2.2 反算地层压力 |
4.3 集成法与图版组合法实例分析 |
4.3.1 集成方法实例 |
4.3.2 图版组合法实例 |
4.3.3 两种新方法适用分析 |
4.4 反算法实例分析 |
4.4.1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归一化处理 |
4.4.2 实例应用 |
4.4.3 生产水气比对反算法影响 |
4.4.4 适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营城组区块单井及整体气藏储量评价 |
5.1 单井储量评价 |
5.2 整体气藏储量评价 |
5.2.1 等效原理 |
5.2.2 整体气藏储量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气藏见水时间 |
1.2.2 气藏水侵 |
1.2.3 岩石应力敏感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全直径岩心衰竭水侵实验研究 |
2.1 超高压气藏岩心的研制 |
2.2 变围压全直径岩心衰竭水侵规律实验研究 |
2.2.1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条件、装置及流程 |
2.2.2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步骤 |
2.2.3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 |
2.2.4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3 模拟上覆岩层压力(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研究 |
2.3.1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步骤 |
2.3.2 实验难点及解决方法 |
2.3.3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 |
2.3.4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力敏感测试 |
3.1 应力敏感测试样品及测试条件 |
3.2 应力敏感测试流程与步骤 |
3.2.1 实验流程 |
3.2.2 实验步骤 |
3.3 应力敏感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1 测试数据处理 |
3.3.2 应力敏感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裂缝型底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 |
4.1 模型建立与推导 |
4.2 公式验证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侵数值模拟 |
5.1 网格模型 |
5.2 模型基本参数 |
5.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3.1 模拟结果 |
5.3.2 不同配产对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3.3 不同岩心构造对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裂缝水窜型气井水侵机理及优化治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裂缝水窜型气井主要治水措施 |
2 气藏水侵与控气排水实验 |
2.1 实验方法 |
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
2.3 不同采气方式实验结果分析 |
(1)有限水体气藏生产规律 |
(2)有限水体气藏储量动用规律 |
(3)无限大水体气藏生产规律 |
(4)无限大水体气藏储量动用规律 |
3 排水采气实验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流程及步骤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1)气藏排水采气生产规律 |
(2)气藏排水采气储量动用规律 |
4 裂缝水窜型气井优化治水措施及建议 |
5 结论 |
(6)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排水技术历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四川盆地有水气藏开发历程 |
2.1川南有水气区治水探索(1953年~1985年) |
2.2不同类型有水气藏治水研究及现场试验(1986年~1995年) |
2.3气藏整体治水(1996年至今) |
1、气藏整体治水方案的形成 |
2、中坝须二气藏整体治水研究 |
3有水气藏开发经验认识总结 |
3.1 地层水侵造成气藏采收率下降 |
3.2 水体能量有限,地层水可治,但必须充分考虑其经济性 |
3.3 初步形成不同类型气藏不同阶段的治水思路和治水措施 |
3.4 在有水气藏治水周期中应当强化经济效益预测与评价的地位 |
1、治水方案中应当有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预测对比 |
2、治水方案实施一定时间后,应该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
4已开发有水气藏开发面临挑战与发展趋势 |
4.1 主动治水技术思路需要进一步推广及完善 |
4.2 对致密砂岩有水气藏的排水工艺向低成本、复合式、智能化方向发展 |
4.3 水处理方面将形成气田水回注与外排并举的情况 |
4.4 超深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需要进一步攻关 |
5结论与建议 |
(7)徐深气田A区块火山岩气藏出水规律及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藏水体规模、水侵量计算技术现状 |
1.2.2 气井出水规律与出水机理研究现状 |
1.2.3 水驱气藏气井开发对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气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
2.1 气田概况 |
2.2 油田主要地质特点 |
2.2.1 构造特征 |
2.2.2 储层特征 |
2.2.3 气水界面分析 |
2.2.4 地质储量 |
2.3 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气井出水识别与出水类型划分 |
3.1 气井出水识别 |
3.1.1 理论计算凝析水气比 |
3.1.2 实验测定凝析水气比 |
3.1.3 生产统计凝析水气比 |
3.1.4 气井出水水性界限 |
3.2 气井出水类型划分 |
3.2.1 气井出水类型定性划分 |
3.2.2 气井出水类型定量划分 |
3.2.3 绘制出水拟合图版 |
3.3 小结 |
第四章 水体规模与水侵量计算 |
4.1 水体规模计算 |
4.2 地质建模 |
4.2.1 构造模型 |
4.2.2 属性模型 |
4.2.3 储量拟合及水体规模计算 |
4.3 有效水体规模计算 |
4.4 水侵量计算 |
4.4.1 火山岩气藏水侵识别 |
4.4.2 火山岩气藏水侵计算 |
4.4.3 火山岩气藏水驱强度计算 |
4.5 小结 |
第五章 火山岩气藏出水机理 |
5.1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5.2 出水前后侵入水分布规律 |
5.3 出水前后渗流规律 |
5.3.1 出水前渗流规律 |
5.3.2 出水后渗流规律 |
5.4 出水前后气水相对流动能力 |
5.5 小结 |
第六章 火山岩气藏出水开发对策 |
6.1 裂缝型水窜出水井开发对策 |
6.2 孔隙型水锥出水井开发对策 |
6.3 孔隙水出水井开发对策 |
6.4 未出水井开发对策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产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气藏产水的来源研究现状 |
1.2.2 关于边底水气藏的锥进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3 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4 裂缝性有水气藏气井产水特征 |
1.2.5 裂缝性有水气藏开发技术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裂缝性气藏水侵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
2.1 裂缝介质发育特点 |
2.2 具有裂缝特征的气藏水侵机理 |
2.3 具有大裂缝的气藏产水规律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尺度裂缝模拟方法选择及适应性分析 |
3.1 大裂缝模拟方法 |
3.1.1 双重介质描述方法 |
3.1.2 离散裂缝网络描述方法 |
3.1.3 局部网格加密法 |
3.1.4 等效渗流特征法 |
3.2 机理模型建立与选择 |
3.2.1 四种机理模型建立 |
3.2.2 大裂缝描述方法比选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层与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4.1 储层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4.1.1 水体大小 |
4.1.2 纵向大裂缝距原始气水界面的距离 |
4.1.3 纵向大裂缝到井水平距离 |
4.1.4 基质与裂缝渗透率比值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1.5 应力敏感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1.6 裂缝倾角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1.7 不同水侵模式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2 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分析 |
4.2.1 日产气量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2.2 射孔位置对产水规律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气田现场实例分析 |
5.1 地质特征 |
5.1.1 气田构造 |
5.1.2 气藏特征 |
5.1.3 裂缝发育特征 |
5.2 单井模型建立 |
5.3 KL203(纵窜横侵型) |
5.3.1 气井产水概况 |
5.3.2 历史拟合 |
5.3.3 目前地层水推进数值模拟及分析 |
5.3.4 防水治水措施 |
5.4 KL204(纵窜型) |
5.4.1 单井模型建立 |
5.4.2 目前地层水推进数值模拟及分析 |
5.4.3 防水治水措施 |
5.5 KL2-14(横侵型) |
5.5.1 气井产水概况 |
5.5.2 历史拟合及地层水推进分析 |
5.5.3 防水治水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HD1-1气田LS组储层地质特征及损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分类和地质特征 |
1.2.2 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损害机理预测和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HD1-1气田储层地质特征 |
2.1 HD1-1气田概况 |
2.2 构造与地层特征 |
2.3 沉积相特征 |
2.3.1 物源及古水流方向确定 |
2.3.2 岩心观察和微相识别 |
2.3.3 岩相与岩相组合特征 |
2.3.4 测井相标志 |
2.3.5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划分 |
2.3.6 沉积相平面展布和沉积相模式 |
2.4 储层岩性特征 |
2.5 储层物性特征 |
2.6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2.6.1 孔隙类型 |
2.6.2 孔隙结构特征 |
2.7 温压系统 |
2.8 储层潜在损害预测 |
第3章 钻完井过程中对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
3.1 钻完井液动态损害评价 |
3.1.1 钻完井液体系配方和性能评价 |
3.1.2 单一工作液对储层损害实验评价 |
3.2 钻井完井过程中对储层损害机理分析 |
3.2.1 固相侵入损害分析 |
3.2.2 敏感性损害分析 |
3.2.3 流体配伍性评价 |
3.2.4 应力敏感性损害分析 |
第4章 气层水侵对气藏开发影响分析 |
4.1 气层水侵类型 |
4.2 水侵微观机理分析 |
4.2.1 绕流形成封闭气 |
4.2.2 卡断形成封闭气 |
4.2.3 水锁形成封闭气 |
4.3 水侵对气藏开发的影响分析 |
4.3.1 气藏水侵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水侵对低效井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缝性气藏水侵机理研究现状 |
1.2.2 裂缝性气藏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
1.2.3 裂缝性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裂缝性底水气藏地质和水侵特征 |
2.1 裂缝性气藏的地质特征 |
2.1.1 孔隙结构特征 |
2.1.2 非均质性 |
2.1.3 裂缝特征 |
2.2 裂缝性底水气藏的水侵特征 |
2.2.1 宏观水侵特征 |
2.2.2 微观水侵特征 |
2.2.3 裂缝渗流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裂缝性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实验 |
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3.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3.3 实验条件 |
3.4 实验步骤 |
3.5 测试后处理 |
3.6 实验数据处理 |
3.7 实验结果 |
3.7.1 5倍水体底水水侵模拟实验 |
3.7.2 10倍水体底水水侵模拟实验 |
3.7.3 20倍水体底水水侵模拟实验 |
3.7.4 1MPa/h衰竭速度底水水侵模拟实验 |
3.7.5 2MPa/h衰竭速度底水水侵模拟实验 |
3.8.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3.8.1 不同水体大小对底水水侵影响测试结果 |
3.8.2 不同衰竭速度对底水水侵影响测试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裂缝性底水气藏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4.1 考虑裂缝特征的双重介质简化几何模型 |
4.2 模型假设条件 |
4.3 裂缝性底水气藏的数学模型 |
4.3.1 基质与裂缝的窜流方程 |
4.3.2 基质系统的运动方程 |
4.3.3 裂缝系统运动方程 |
4.3.4 考虑水侵的质量守恒方程 |
4.3.5 直角坐标系中的流动方程 |
4.3.6 水侵量的计算 |
4.4 数学模型的定解条件 |
4.4.1 初始条件 |
4.4.2 边界条件 |
4.5 模型的求解 |
4.5.1 压力方程的推导 |
4.5.2 隐式求解压力 |
4.5.3 饱和度的求解 |
4.5.4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
4.6 井模型的处理 |
4.6.1 定井底流压生产 |
4.6.2 定产量生产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裂缝性底水气藏数值模拟研究 |
5.1 程序设计流程 |
5.2 模拟模型 |
5.3 模型基本数据 |
5.4 模型可靠性检验 |
5.4.1 模型零流量验证 |
5.4.2 模型可靠性验证 |
5.5 水体大小对裂缝性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6 裂缝特征对裂缝性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6.1 裂缝倾角对开发的影响 |
5.6.2 裂缝方位角对开发的影响 |
5.7 裂缝与基质渗透率比值对裂缝性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8 配产大小对水侵规律的影响 |
5.9 应力敏感对裂缝性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裂缝性有水气藏开采技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水体活跃程度关键评价指标及界限[A]. 王会强,张楷,刘媛媛,魏星,郝煦,郑果. 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2气藏开发), 2019
- [2]裂缝性边水气藏水侵机理及治水对策实验[J]. 徐轩,万玉金,陈颖莉,胡勇,梅青燕,焦春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10)
- [3]营城组有水气藏水侵量及储量计算方法研究[D]. 张梦丽.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D]. 杨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裂缝水窜型气井水侵机理及优化治水实验研究[A]. 徐轩,胡勇,梅青艳,陈颖丽,焦春艳. 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2气藏开发), 2018
- [6]四川盆地有水气藏排水技术历程与发展研究[A]. 魏星,胡南,曾敏,郝煦,庄小菊. 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2气藏开发), 2018
- [7]徐深气田A区块火山岩气藏出水规律及开发对策研究[D]. 王海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产水规律研究[D]. 李泽沛.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9]HD1-1气田LS组储层地质特征及损害机理研究[D]. 王宇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D]. 石婷.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