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企业接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ISP——企业接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一、ISP——企业上网必经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朱相楠[1](2021)在《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理与仿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技术和IPv6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普及,使IP地址资源紧张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网络中业务类型和数据流量急剧上升。然而,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地扩张,网络结构也变得非常复杂,异常流量不断增多,这给网络监控带来了极大挑战。现有的网络监控技术存在着异常流量监测困难、网络数据包获取不完整等问题,远远无法达到细粒度网络监控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理和方法,用于监控网络的实时状态,当网络中存在异常流量信息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本文通过对现有网络流量监控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基于NetFlow网络流量监技术,提出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制和方法。现有的基于NetFlow网络流量监控技术无法获取到完整的数据包信息,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向交换机、路由器等转发设备部署协议,极大提高了运营商的投入成本。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网络流量监控系统,网络管理员通过查询某条具体路径,向可编程路由器布置镜像规则,来获取相应的流量信息,从而对任何流量进行细粒度的监控。网路操作员将高级监控查询和监控成本作为输入,监控系统将自行确定进行镜像的流量,并且快速确定镜像规则放置的位置,这些镜像规则在降低网络监控成本同时最大化覆盖网络监控的范围。2.本文以网络中具体IP出发点,在以花费最低监控成本和获取完整IP报文的目的下,设计关键点镜像算法和区域边界镜像算法。关键点采样算法获取的是连续的流量,即一条IP地址在网络中转发的完整路径;而边界镜像算法是要确定需要查询的流量的范围。同时,本文对关键点采样算法和区域边界镜像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相较于其它算法,本文提出的算法所需要的监控花费和增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3.本文实现了所提的网络流量监控系统,并展示了系统的扩展性。可以在秒级时间内计算出复杂网络的调度和查询大小,并且可以在当前路由器的限制范围内生成大量镜像规则。最后本文对算法进行了整体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测量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

韩骅[2](2019)在《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产业受此影响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企业在数据管理这一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企业在数据中心业务基础之上,实现了对数据的储备、管理和传输。同时,市场数据也表明数据中心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相关企业和运营商要以此为契机,牢牢把握住这一业务的高速发展期,带动企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对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增值性服务,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企业间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而互联网数据中心旨在通过为市场传输相关数据信息,帮助企业通过信息分析市场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对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专业化、标准化、高质量的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来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行业竞争能力。数据中心业务在以后的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收入,同时也可以为运营商开展数据管理夯实基础。运营商要在现已开展的业务基础之上,不断拓宽新业务,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本文分析了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和国内外的数据中心市场发展状况,探讨了 S公司在目前市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数据中心业务客户所涉及的相关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性分析。采取对客户发放问卷获取数据资料这种方式,找出了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基于客户导向理念,以STP、4C理论为依托,通过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相融合的方法,总结了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的竞争优势,确定了S公司数据中心的目标市场和定位,并提出了S公司具体的营销策略4C建议,积极开发和拓展增值服务,降低企业和用户成本、对用户提供购买便利性以及更充分的沟通服务,从而在数据中心市场竞争中扩大优势,提升市场份额。

于洪利[3](2019)在《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NBE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旗下从事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的专业化公司。作为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领导者,面对近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营压力持续加大以及安全稳定的新形势、新考验,在NBE公司发展方式由粗放化数量型向精益化质量型转型之际,亟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主动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确保公司安全、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分析了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NBE公司所处行业面临的产业政策、电价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市场和技术等外部共性风险,以及NBE公司当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以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不到位等内部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找到了目前ERM实施的“痛点”。其次,构建了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框架体系。在确定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基础上,通过系统地风险识别研究,编制了具有“223”管理特色的风险清单。并分别在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企业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五大类风险方面进行了风险评估研究,针对重大、较大和一般三大类10项风险探索建立NBE公司风险评估模型,绘制了风险图谱。最后,提出了 NBE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分别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驱动因素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维度的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本文系统研究发现NBE公司ERM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NBE公司的ERM实施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产权性质以及审计师质量是显着正相关关系;NBE公司的ERM实施与企业成长性和两职合一是显着负相关关系;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管理实施对企业价值有正向激励作用。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NBE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为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企业全面风险风险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王春[4](2018)在《移动互联网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以党和政府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战略部署为依据,以促进版权保护的有效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为出发点和归宿。一是通过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事实;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找出前人的研究贡献,同时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二是通过案例分析法,搜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案例,进行类型化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真相、剖析问题成因,比较不同制度环境下案件处理的原则和立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本文的内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从移动互联网的历史发展和其特点出发,详细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版权资源状况和各个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展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复制技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客观影响,从而展开叙述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对版权产业现阶段的积极影响以及在版权保护上的困境。在前述基础上,具体分析国内外典型的新网络带来的版权保护案例,诸如IPTV技术的版权问题、手机搜索转码提供链接的问题并总结其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分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兴技术在适用合理使用制度以及“避风港”原则的问题。在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制度的种种技术困境后,反思这些利益失衡的现状,从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冲突以及权利人与网络服务商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来阐释现状。最后,基于技术中立和利益平衡的原则,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构建版权的利益平衡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完善立法,整合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二是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三是重构“避风港”原则性立法条款。

王斌[5](2015)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版权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要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互联网与版权产品数字化相结合对版权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因此,关于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比较法视角对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对策与建议。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共分5章,全文约13万余字。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和总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章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本章首先对避风港制度确立的前的相关国际性立法,以及由于立法缺失面临的司法困境进行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避风港制度中的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判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避风港归责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内在程序难以协调、权利规制程序缺失等问题。第二章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下间接侵权归责制度。面对P2P软件非中心化的状态,避风港制度对P2P网络侵犯版权的行为已无法适用,于是,版权人追究网络服务供应商间接侵权责任的诉讼迅速兴起。在一系列的判决中,从替代侵权责任到故意忽视责任,再到引诱侵权责任,美国法院适用的间接侵权归责原则一再更新。间接侵权责任的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盗版行为,适用间接侵权归责制度的过程中,直接侵权人责任忽略化、法律适用存在不确定性、相关各方对立严重等问题均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第三章主要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基础进行了分析,从法理基础与立法实践两个方面,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法律基础进行论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合同使用制度相关的司法热点判例进行了充分研究。在对法律基础以及司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揭示了基本原则获得普遍认可、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已日渐趋同等特性。第四章对逐级回应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一系列的诉讼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之后,版权人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保护其权益。在版权人的主导下,版权人与网络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对抗转向合作。逐级回应制度也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逐级回应制度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企业自治型,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两种类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逐级回应制度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逐级回应制度,比例原则的设定、网络服务商权力的限制、合理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应加以解决。第五章对我国的网络侵犯版权归责制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我国网络版权保护立法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阶段,从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阶段,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我国法院对网络版权侵权相关案件的审判实践,也从无法可依状态卞的法官造法的窘迫状况下开始不断变革。从严格适用避风港原则,逐步过渡到适用教唆侵权责任、合理注意责任、高度注意责任等归责模式。我国版权观念尚不普及、立法滞后于实际需要、新的利益平衡尚未形成等问题,对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构建仍然存在不利的影响,尚需我们进一步解决。通过对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制度构建过程的研究,本章最后就我国引入逐级回应制度提供了立法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在对上述各章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本部分对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得出归责制度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归责制度构建呈现出高度趋同性、归责制度由对抗转向合作成为趋势、归责制度构建以利益平衡为主轴的结论。同时,对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适用目的的差异与其差异化共存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为我国的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构建的总体原则提供了适度超前立法、平衡各方利益等建议。

李爱凝[6](2014)在《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积极有效地推动着公民言论自由、知情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的实现,但同时网络言论匿名性、任意性、无序性的传播特点也为滥用言论自由提供适宜的温床,从而导致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私人利益的严重侵害。如何在保障公民充分享有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履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维护其它公民正当权益的义务,是信息时代国家治理网络言论自由问题的核心矛盾。本文首先介绍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背景,网络作为实现言论自由的崭新途径,既有着积极促进的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消极的负面效应,对此现象我们应当理性而辨证地判断分析。其次着重分析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现状,通过梳理现行有关法律与行政规章的具体规定,从作为规制主体的公民与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角度分别进行归纳和阐述: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定,主要表现在禁止性规定与法律责任两方面;而对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规定则体现为政府部门的直接监管与严格的责任规定;此外我国还采取行业组织自律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再者探究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所存在的问题:法律制定层面存在着立法层级较低,立法程序缺乏公众参与的问题;法律规范的内容,则过分强调政府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功能,既对网络服务商规定极其严格的过错责任原则,又过度忽视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尊重与保障;在具体实践里,甚至存在着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违法行为。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不成熟建议:首先要完善法律规制的立法程序,提升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层级,提高社会公众对立法过程的参与度;其次要完善具体的法律规制内容,部分违反宪法与上位法的行政规章应予以修改或废除,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应当规定清楚,建立和完善网络言论自由受损后的救济程序;此外还需政府部门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以及互联网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与网络用户的自我约束。

杜鸿国[7](2013)在《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作为一项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信息化是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一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如何制订合理的信息业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各国情况相同,台湾宽带电信业开始均由政府独占经营,继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实行了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改革之后,台湾的电信业也开始了自由化的历程,主要是逐步放松了市场准入,完善行业竞争的相关法规,在十多年的时间中,电信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宽带电信产业是国内经济大幅成长的动力之一。然而,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工O)之后,电信业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的纷争解决案例发生的趋势正逐年增加,事实证明,台湾原有的电信业行业规范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必须作出适应的调整,以期在WTO框架下促进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实现其对于台湾经济的支柱作用。正是籍于此,本文对于台湾加入WTO之后,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台湾宽带电信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一方面,WTO贸易协定中的专利制度使得台湾固有的竞争优势得到削弱,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使得电信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使得宽带电信产业遭受巨大的冲击,再有就是台湾原有的关于电信业的相关规定在WTO的框架下对于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实证检验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我们选取中华电信、远传电信和台湾大哥大三家电信公司为代表,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三家公司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2012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以技术效率的观点而言,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三家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总体效率值为95.1%,这表示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主要三家运营商经营绩效所能改善的空间大约有4.9%的改善空间,以达到平均总效率最大。由于此一改善空间相较于十年前的26%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成长的速率已有明显放缓的现象。就规模效率的面向观察台湾地区三家指标性运营商的整体投入资源经营造成约0.1%的无效率,这意味着台湾地区的电信市场已经发展到饱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就台湾宽带电信业的自由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台湾地区最明显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执照频谱化及执照频谱化以后所产生的频谱价值判断与可否自由交易等市场交易机制与电信三法技相关配讨法令如何修整等问题,这个问题与台湾电信产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是否与先进国家接轨有深远的影响。其次就是解决目前固网市场属于一家运营商垄断的现象(亦即最后一哩的解决机制),只有这一问题最终解决,才能实现电信业真正的自由化,促进行业竞争,提高效率。最后就是数字汇流的政策必须要尽速调整,以免摇摆不定造成投资决策者无所适从,成了台湾信市场与有线电视市场厘定阻碍,尤其是数位内容服务提供商一直被局限在有线电视产业为大宗。由于宽带电信产业特性具备自然独占性、垂直整合性、社会公共性等三大特性,此特性与有线电视产业的特性大同小异。因为台湾的数字汇流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得数字内容服务的规模与内容将会有巨幅的摆荡,同时为了提升电信事业的服务产值以符合全球电信事业发展趋势,因此在电信事业政策制定时不可忽视电信事业结构中三大特性的存在,据此必须探讨重要的传输网络—有线电视产业。如何将有线电视系统融入电信网络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传输网络则须有完整的考虑,换句话说,此一融和的趋势必须以使用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绝不可因运用不同的网络技术提供服务以至于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必须配合改变的现象发生,因此细究有线电视产电业传输网络后,发现有两项法规面议题必须要讨论,其一是平等接续的义务,其二是用户回路开放义务。而且如果在技术面上能将此二大网络系统整合则可以大幅的降低新进业者跨入门坎,换句话说,市场可以融入更多的服务提供商。另外一个面向则是在有线电视产业中的各项数位内容服务也等待着数字汇流法修整后可以在电信的传输网提供服务,对于服务使用者而言,所在意的是数字服务内容的质量与多样化,至于是运用电信传输网络或是有线电视系统的传输网络并不是重点。因此如能有效的将传输实体网路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有效降低进入台湾宽带电信产的门槛与解决经营者重复投资的困扰,将会大幅提升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产值。

赵千羚[8](2012)在《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广告自互联网问世以来,其触角迅速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初,互联网只是作为国防、科学教育领域的信息交流工具而存在。到90年代初期万维网(World WideWeb)出现后,大量的信息以超文本(HTML)格式进行全球链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新型媒体。现在公众消费、商业、交流、娱乐等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进行,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之后的“第五媒体”。网络广告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给法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对网络广告领域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网络广告涉及反不正当竞争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和侵权问题等。本文通过对网络广告基本类型和网络广告特征的研究,尝试总结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不同之处,根据网络广告的特点和带来的法律难题,分析借鉴国外对于网络广告相关问题的规范和判例,对我国的网络广告的立法完善和监管完善提出建议。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网络广告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广告产生的法律问题,网络广告主体界限不清,虚假广告及不正当竞争,不当网络广告形式侵犯消费者权益问题以及监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第三部分对国外的网络广告的规范和判例进行介绍,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首先对我国目前网络广告的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我国网络广告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同时对监管制度、网络广告监测体系、网络广告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同时还离不开行业自律和国际合作,只有这几个方面同时努力才能有效促进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

宋强[9](2012)在《中国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治理和规范互联网内容的呼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不绝于耳。在我国,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崛起,越来越多的监管组织机构开始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也陆续颁布实施,但监管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感到非常满意,网络空间中依旧充斥着大量的低俗内容。互联网在中国的规模和影响力的迅猛发展,网民群体的年轻化特点,都向全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都显得格外突出。互联网低俗内容的监管研究并不新鲜,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进行研究,是因为当下互联网用户依旧经常被该类信息内容所影响,互联网低俗内容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从文献来看,研究多从社会学、法学、信息学、伦理学等某一视角切入,对其领域的“监管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优化,鲜有文献通盘考虑低俗内容监管存在的问题症结,而这往往是制约监管效果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从探讨当下我国低俗网站监管失效的症结入手,发现网络用户浏览低俗网站的风险成本过低和低俗网站发现概率过低是限制低俗网站监管效果的短板,进而提出低俗网站用户感知风险和访问行为两个科学问题。从感知风险和访问行为两个视角,本文深入研究“低俗网站及其用户”这一对象系统在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和状态,探讨反映对象系统特征的变量之问的关系及变量值的演变规律,并基于研究结论对低俗网站及用户的监管短板给出建议。从博弈论的维度,本文对低俗内容的来源——低俗网站以及低俗内容的去向——互联网用户,和以政府为主的监管方的相关行为进行探讨研究,在上述三者之间分别建立博弈模型,讨论低俗内容监管存在的短板,探寻我国低俗网站和用户监管失效的症结。本文将感知风险理论引入到低俗网站治理中来,梳理了国内网络用户在浏览低俗网站时的感知风险组成、强度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结构模型。基于专门小组的测量方式获取样本对包括低俗网站在内的各类网站的访问行为数据,本文探讨了“浏览低俗内容”这一特定任务环境下的消费者网站跳转行为,对网络用户对低俗网站的访问行为特征、低俗网站的访问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低俗网站的被访问特征构建了低俗网站判别模型。本文还对“低俗内容”查询行为所涉及的检索词进行探讨,分析了检索词的特征和规律,更加翔实的掌握低俗网站搜索引擎SEM推广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网络用户关于低俗网站的感知风险和访问行为规律给到了低俗内容监管的对策建议。

潘莹[10](2011)在《市场规制法视角下的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十世纪末期,互联网络的出现与应用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每一个角落之间的沟通和联络,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又一场深刻的革命。网络广告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迅速成为当今的主要广告形式之一,但网络广告出现很多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问题,再加上立法的不完善,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相关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方面的不足等原因,使得网络广告市场在自己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靠自发的调节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对网络广告进行了介绍比较、用法理和市场规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外国对网络广告规制的历史和现状,对如何对网络广告进行市场规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二、ISP——企业上网必经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P——企业上网必经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理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理论与方法
    2.1 网络流量监控体系
    2.2 基于路由器网络流量监控技术
        2.2.1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2.2.2 远程监控(RMON)
        2.2.3 NetFlow
    2.3 基于非路由器的网络流量监控技术
        2.3.1 主动监控
        2.3.2 被动监控
        2.3.3 联合监控
        2.3.3.1 从网络边缘(WREN)监视
        2.3.3.2 自配置网络监视器(SCNM)
    2.4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理论和方法
        2.4.1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理论
        2.4.2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方法
        2.4.2.1 基于路由器镜像流量
        2.4.2.2 基于传输节点的最小监控成本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制及算法设计
    3.1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制
        3.1.1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架构
        3.1.2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流程
    3.2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算法设计
        3.2.1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关键点镜像(kpm)算法设计
        3.2.2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区域边界镜像算法设计
    3.3 监控仪测量调度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仿真
    4.1 实验环境部署
        4.1.1 Gurobi
        4.1.2 Mininet
        4.1.3 实验仿真网络拓扑
    4.2 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4.2.1 关键点镜像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4.2.2 区域边界镜像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4.3 监控仪整体性能仿真分析
        4.3.1 与其他网络监控仪性能对比分析
        4.3.2 面对不可控网络流量的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数据中心业务相关概念
        2.1.1 数据中心概念
        2.1.2 ISP概念
        2.1.3 云计算概念
    2.2 营销相关理论
        2.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2.2.2 STP理论
        2.2.3 4C策略
    2.3 国内外营销研究现状
        2.3.1 国外营销研究现状
        2.3.2 国内营销研究现状
第三章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1 S公司介绍和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经营情况
        3.1.1 S公司介绍
        3.1.2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介绍
        3.1.3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经营情况
    3.2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3 国内外数据中心业务发展状况
        3.3.1 国外数据中心业务发展状况
        3.3.2 国内数据中心业务发展状况
    3.4 主要竞争服务商分析
        3.4.1 IDC运营商类型
        3.4.2 基础运营商的竞争
        3.4.3 第三方服务商的竞争
        3.4.4 云服务商的竞争
    3.5 数据中心用户需求及行为调研分析
        3.5.1 市场调研的设计与目的
        3.5.2 数据中心用户需求及行为调研分析
    3.6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不足之处
        3.6.1 品牌影响力不足
        3.6.2 产品种类不够完善
        3.6.3 产品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3.6.4 用户获得便利性差
        3.6.5 服务沟通不到位
第四章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4.1 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STP策略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丰富产品类型满足消费者需求
        4.2.1 创新云平台升级满足客户需求
        4.2.2 合作安全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4.3 降低企业和客户成本
        4.3.1 空调新风系统节能改造降低企业成本
        4.3.2 应用微信公众号降低客户时间成本
    4.4 提升客户使用便利性策略
        4.4.1 完善销售体系提供便利
        4.4.2 多种业务办理方式提供客户服务便利性
        4.4.3 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提升客户服务便利性
        4.4.4 技术驱动客户售后使用便利性
    4.5 完善沟通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
        4.5.1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质量
        4.5.2 智能客服系统分析沟通反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全面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2.1 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风险的分类
    2.2 全面风险管理
        2.2.1 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2.2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
        2.2.3 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位
        2.2.4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NBE公司内外部风险分析和ERM现状
    3.1 NBE公司介绍
    3.2 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环境风险分析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2 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政策风险分析
        3.2.3 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市场风险分析
        3.2.4 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技术风险分析
    3.3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3.3.1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3.3.2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BE公司全面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4.1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确定
    4.2 NBE公司全面风险识别
        4.2.1 NBE公司外部风险识别
        4.2.2 NBE公司内部风险识别
    4.3 NBE公司全面风险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实证研究
    5.1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动因分析
        5.1.1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调查问卷设计
        5.1.2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调查统计
        5.1.3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5.2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5.3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5.3.1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解决方案
        5.3.2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信息解决方案
        5.3.3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解决方案
        5.3.4 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监督与报告解决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移动互联网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移动互联网概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含义
    2.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2.3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应用状况
    2.4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作品使用对版权制度的冲击
    3.1 手机WAP转码行为
        3.1.1 WAP转码技术简述
        3.1.2 手机转码技术的版权案例
        3.1.3 手机转码技术与版权问题
        3.1.4 转码技术与着作权免责事由
    3.2 流媒体的作品传播行为
        3.2.1 流媒体传播行为的概述
        3.2.2 流媒体服务版权案例—Aereo案
        3.2.3 Aereo案的版权问题
    3.3 “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
        3.3.1 “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简述
        3.3.2 “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的争议
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各方利益的平衡
    4.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各方利益的失衡
        4.1.1 版权人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失衡
        4.1.2 版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失衡
        4.1.3 版权人的维权困难
    4.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持版权利益平衡的对策
        4.2.1 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整合
        4.2.2 完善合理使用制度
        4.2.3 完善“避风港”原则的相关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和主要术语界定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确立背景
        一、确立前的相关国际性立法
        二、立法缺失导致的司法困局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中的主要规则
        一、避风港原则
        二、网络环境下的红旗原则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避风港归责制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内在冲突难以协调
        二、权利规制程序缺失
        三、无法应对技术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制度形成的背景
        一、P2P软件技术的变革
        二、间接侵权诉讼的兴起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侵权归责原则的演进
        一、Sony规则
        二、替代侵权归责
        三、故意忽视的归责
        四、引诱侵权归责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间接债权归责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债权人责任的忽略化
        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三、相关各方对立严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法律基础
        一、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法理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的立法实践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中的司法热点问题
        一、网页快照归责
        二、过滤数据库的归责
        三、公益使用归责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特性
        一、基本原则获得普遍认可
        二、检验标准趋同
        三、认定过于主观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的形成
        一、逐级回应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逐级回应制度的运作基本方式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制度的类型
        一、企业自治型
        二、政府主导型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逐级回应归责制度国际立法的挫败及多维思考
        一、逐级回应国际性立法的挫败
        二、逐级回应制度的优势
        三、逐级回应制度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确立
        一、立法空白期
        二、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初步形成
        三、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关于网络版权侵权归责的审判实践
        一、法官造法阶段
        二、归责原则多元化阶段
    第三节 我国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一、归责制度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
        二、立法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的发展特点
    二、网络版权侵权归责制度适用中呈现出的特点
    三、对我国归责制度构建的启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背景
    2.1 网络是实现言论自由的崭新途径
    2.2 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作用
        2.2.1 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2.2 有效促进公共领域的形成
        2.2.3 强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3 网络言论自由的消极作用
        2.3.1 极端民粹主义思想滋生
        2.3.2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
        2.3.3 网络低俗文化泛滥
3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现状
    3.1 我国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
        3.1.1 规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
        3.1.2 规范 ISP 的有关规定
    3.2 其他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配套措施
        3.2.1 行业组织自律
        3.2.2 技术手段控制
4 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的制定存在缺陷
        4.1.1 立法层级较低
        4.1.2 立法程序缺失
    4.2 法律的内容存在不足
        4.2.1 侧重监管
        4.2.2 网络服务商责任过重
        4.2.3 缺乏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尊重和保护
    4.3 政府对网络言论的隐形干预
        4.3.1 “跨省追捕”的行为
        4.3.2 “因言获罪”的现象
        4.3.3 “有偿删帖”的手段
5 进一步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5.1 完善法律规制的立法程序
        5.1.1 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提高立法层级
        5.1.2 坚持民主立法,提高公众参与度
    5.2 完善法律规制的具体内容
        5.2.1 依循网络媒体特性,加强言论自由保护
        5.2.2 适当减轻网络服务商责任
        5.2.3 建立完善的言论自由救济程序
        5.2.4 结合具体国情,保障网络言论自由
    5.3 规范政府行为,杜绝隐形干预手段
        5.3.1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5.3.2 健全政府与公民的交流机制
        5.3.3 创造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
    5.4 加强行业建设与自律管理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服务贸易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2.1.1 理论分析
        2.1.2 实证分析
        2.1.3 总结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2.2.1 国外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2.2.2 国内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2.2.3 总结
第三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发展与自由化历程
    第一节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之基本特征
        3.1.1 自然独占性
        3.1.2 垂直整合性
        3.1.3 公共性
    第二节 台湾电信自由化历程
        3.2.1 电信管制发展历程
        3.2.2 宽带电信产业开放历程
第四章 台湾宽带电信业自由化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DEA分析
    第一节 研究架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2.1 资料包络分析法发展历史与基本概念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投入项与产出项资料
        4.3.2 技术效率分析
        4.3.3 规模效率分析
        4.3.4 改善分析
第五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之策略
    第一节 电信汇流服务发展
        5.1.1 数位宽带汇流趋势的意义
        5.1.2 数字宽带汇流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普及服务议题
        5.2.1 传输型态与内容管制的不同
        5.2.2 规范目的的不同
    第三节 数字内容之规范与标准
        5.3.1 数位汇流的定义
        5.3.2 台湾现行管制架构
    第四节 关键设施(用户回路)的开放与阻碍竞争
        5.4.1 用户回路租用于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5.4.2 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5.4.3 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有无主动开放接续之诱因
        5.4.4 竞争法之搭售行为
        5.4.5 普及服务反竞争效果之避免
        5.4.6 次级市场的法律争议解释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电信政策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链接
    第二节 电信政策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链接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6.3.1 尽速修改与GATS不符之规范
        6.3.2 积极参与新回合贸易谈判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网络广告的基本理论
    1.1 广告与网络广告概念
        1.1.1 广告的概念
        1.1.2 网络广告的概念
    1.2 网络广告的特点
        1.2.1 传播方式
        1.2.2 运行手段
        1.2.3 接收方式
        1.2.4 运营成本
    1.3 网络广告的类型
        1.3.1 网页广告
        1.3.2 独立网站
        1.3.3 邮件广告
        1.3.4 其他广告
2 网络广告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分析
    2.1 网络广告主体界限不清
    2.2 虚假网络广告及不正当竞争问题
        2.2.1 虚假网络广告
        2.2.2 不正当竞争问题
    2.3 不当网络广告形式侵犯消费者权益
        2.3.1 电子邮件中的垃圾广告
        2.3.2 强迫性广告
        2.3.3 利用用户信息投放广告
        2.3.4 隐性广告问题
    2.4 网络广告监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2.4.1 网络广告性质界定
        2.4.2 网络广告内容审查问题
        2.4.3 网络广告的管辖权问题
3 对国外及其他地区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的分析
    3.1 网络广告主体资格界定问题
        3.1.1 美国
        3.1.2 德国
    3.2 未经请求的电子邮件广告
        3.2.1 美国
        3.2.2 欧盟
        3.2.3 台湾地区
    3.3 网络虚假广告
    3.4 网络广告引发的隐私权问题
        3.4.1 美国
        3.4.2 欧盟
    3.5 网络广告管辖权问题
        3.5.1 欧盟
        3.5.2 美国
        3.5.3 法国
        3.5.4 德国
4 对我国网络广告法律完善的建议
    4.1 我国关于网络广告的立法现状分析
        4.1.1 缺乏对网络广告的界定
        4.1.2 关于网络广告中隐性广告的查处缺乏依据
        4.1.3 没有明确规定对网络广告的审查责任
        4.1.4 虚假、违法网络广告的法律责任依据不明确
        4.1.5 缺乏有关网络广告经营资质的确定依据
        4.1.6 反垃圾邮件依据
    4.2 补充我国网络广告立法和完善网络广告管理的建议
        4.2.1 解决广告主体定位问题
        4.2.2 完善广告的定义及对网络广告分类
        4.2.3 完善网络广告法律责任制度
    4.3 网络监管制度的完善
        4.3.1 明确网络广告经营主体资格的取得条件
        4.3.2 加强对网络广告内容的行政审查
    4.4 建立完善的网络广告监测体系
        4.4.1 网络广告监测的必要性
        4.4.2 网络广告监测的可行性
    4.5 网络广告的行业自律
        4.5.1 广告行业自律规则的意义
        4.5.2 我国广告行业自律性规则
        4.5.3 广告行业自律组织如何适应网络环境
    4.6 国内监管和国外合作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对研究对象的说明
        1.2.1 低俗内容的界定
        1.2.2 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的对象
    1.3 低俗内容监管研究状况
        1.3.1 低俗内容监管概述
        1.3.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1.4 面临的问题与研究定位
        1.4.1 网站博弈与研究定位
        1.4.2 用户博弈与研究定位
    1.5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6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结构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感知风险研究
        2.1.1 基本概念
        2.1.2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2.1.3 感知风险的构面研究
        2.1.4 感知风险的测量研究
        2.1.5 感知风险的应用范畴
        2.1.6 研究不足分析
    2.2 网络用户行为研究
        2.2.1 网络用户行为概述
        2.2.2 网络用户行为数据的来源
        2.2.3 网络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方法
        2.2.4 研究不足分析
    2.3 网络用户搜索日志研究
        2.3.1 搜索查询日志研究状况
        2.3.2 搜索查询日志数据来源
        2.3.3 搜索日志基本分析方法
        2.3.4 研究不足分析
第三章 低俗网站用户感知风险研究
    3.1 研究总体设计
    3.2 风险维度假设
    3.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调查
        3.3.3 统计分析工具
    3.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5 用户属性与访问关联分析
        3.5.1 访问地点的关联分析
        3.5.2 婚姻状况的关联分析
        3.5.3 教育程度的关联分析
        3.5.4 年龄状况的关联分析
        3.5.5 职业状况的关联分析
    3.6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6.1 问卷信度检验
        3.6.2 问卷效度分析
    3.7 探索性因子分析
    3.8 感知风险强度均值分析
    3.9 感知风险与访问行为的结构分析
        3.9.1 结构模型概述
        3.9.2 模型拟合度分析
        3.9.3 路径分析
    3.10 感知风险强度与其访问行为影响度的二维分析
    3.11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低俗网站用户访问行为研究
    4.1 研究总体设计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4.2.1 研究变量的定义
        4.2.2 研究数据的收集
        4.2.3 统计分析的工具
    4.3 用户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用户性别结构分析
        4.3.2 用户年龄结构分析
        4.3.3 用户性别及年龄结构交叉分析
        4.3.4 用户学历结构分析
        4.3.5 用户地域结构法分析
        4.3.6 用户职业结构分析
    4.4 低俗网站访问行为分析
        4.4.1 访问行为指标时间分布序列特征
        4.4.2 访问行为指标用户累积分布特征
        4.4.3 访问行为指标网站累积分布特征
    4.5 低俗网站访问路径分析
        4.5.1 访问路径分析
        4.5.2 访问路径类型分析
        4.5.3 访问路径与网站影响力关系分析
        4.5.4 访问路径与用户沉迷度关系分析
    4.6 低俗网站搜索引擎查询词分析
        4.6.1 研究方案与思路
        4.6.2 查询语言分析
        4.6.3 查询词数量分析
        4.6.4 查询长度分析
        4.6.5 高频查询词分析
    4.7 低俗网站访问特征判别模型研究
        4.7.1 判别分析的原理
        4.7.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7.3 构建判别分析模型
        4.7.4 模型判别能力校验
    4.8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网络低俗内容监管对策分析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网络低俗内容监管对策
    5.3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一 感知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用户行为数据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市场规制法视角下的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广告概述
    第一节 网络广告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广告的概念
        二﹑网络广告的特点
    第二节 网络广告的发展历史
        一、网络广告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网络广告发展的萧条阶段
        三、网络广告的复兴和理性发展阶段
    第三节 网络广告的类型
        一﹑在别人的网页上发布广告
        二﹑建立企业或个人自己的网站
        三﹑基于e-mail 或论坛等发布的广告
    第四节 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一、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的优势
        二、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的劣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市场规制的含义及对网络广告进行规制的价值
    第一节 市场规制的含义及性质
        一、市场规制的含义
        二、市场规制的属性
    第二节 对网络广告进行规制的价值
        一、规制网络广告:实现秩序价值
        二、规制网络广告:实现正义价值
        三、规制网络广告:实现利益平衡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及其制度考察
    第一节 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一﹑违法广告
        二﹑虚假广告
        三﹑网络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
        四﹑网络广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现行立法以及在调整网络广告方面的不足
        一﹑现行调整网络广告的立法
        二、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规制网络广告的立法概况
    第一节 美国网络广告的规制
    第二节 欧盟及其他国家网络广告的规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的完善
    第一节 外国网络广告规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管理机关明确具体
        二、行业自律规范有效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利
    第二节 我国网络广告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网络广告主体的完善
        二、网络广告监管方式的完善
        三、网络广告责任和救济途径的完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ISP——企业上网必经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轻量级细粒度网络流量监控机理与仿真实现[D]. 朱相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S公司数据中心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韩骅.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3]NBE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 于洪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移动互联网版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D]. 王春.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2)
  • [5]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归责制度研究[D]. 王斌. 武汉大学, 2015(07)
  • [6]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研究[D]. 李爱凝. 重庆大学, 2014(02)
  • [7]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杜鸿国. 南开大学, 2013(07)
  • [8]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D]. 赵千羚. 北方工业大学, 2012(11)
  • [9]中国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研究[D]. 宋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10]市场规制法视角下的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D]. 潘莹. 黑龙江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ISP——企业接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