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山西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兴敏[1](2021)在《中国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法治乡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法治乡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乡村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涉农法律法规,乡村行政执法等问题已影响到了法治乡村的建设。因此,需要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研究法治乡村建设问题,从而从实践层面更好的推进法治乡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法治乡村的内涵、特点、目标、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本文的研究逻辑在于:引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中国法治乡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对有关法治乡村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并阐述了法治乡村建设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乡村、农民的主要论述进行梳理和阐释,阐述了中国法治乡村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法治乡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释。法治乡村是凸显法治特色的村域综合体、是乡村民主政治有序发展的阵地、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场域。法治乡村既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也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基础。法治乡村的特点在于:在乡村域内凸显法律的权威性、保障乡村各项事务发展有序性以及彰显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等等。第三部分对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进行阐释。法治乡村建设是一实践过程,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到2022年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乡村法治可信赖,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乡村基本建成。第四部分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果,揭示了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对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致因,提出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即健全涉农法律法规;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加强乡村法治人才培养,等等。
郑琪[2](2021)在《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并将其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法治素养是一项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也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国民境界的提升。公民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由此看出,公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情况,影响和制约了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公民法治素养,提高法律认知能力,树立法治观念,坚定法律信仰,积极参与法治实践,逐渐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公民法治素养的相关论述,提出公民法治素养的内涵要求,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三部分从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行为四个方面对新时代我国公民法治素养进行现实考察,分析我国公民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阐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通过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扩大公民法治参与、改善法制运行状况三种路径,达到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根本目的。
史蕾[3](2021)在《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党中央在“四五”普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987年开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加入了法治教育,2014年进一步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赋予法治教育全民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迄今,普法宣传教育已经进入“八五”规划开局之年,经过持续的法治教育,公民的法治观念显着增长。但是当前法治实践中依然存在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的现象,表明公民法治观念培育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老大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国家治理深刻变革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型。传统农业社会礼法合治,法治仅处于辅助地位,对法治文化建设较为轻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法治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很多公民依然存有人情大于法治的观念。转型期法治观念培育有必要结合历史渊源和现状发展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展开系统阐述:第一部分对法治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将法治观念进行概念厘定;并对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环境要素进行介绍,为后续论述框定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对法治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观念培育的阐述,阐明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对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总结其实践理路。传统社会是礼法合治的人治社会,法治在其中仅是补充和保障作用。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是正确的道路。第四部分对当前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现状以及法治观念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当前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症结,进而探讨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对转型期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进行总结。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法治观念培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法治观念认知、认同、践行法治的主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统筹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并予以制度保障,提高法治观念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王春业[4](2020)在《论新时代我国法律实施监督的新路径及其完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提出了新要求和多项重要举措,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法律实施监督的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法律实施及其监督遇到的问题包括:对执法司法的外界干预过多、检察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违法成本过小而存在着故意违法或恶意违法现象、普法的实效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在法律实施中的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必须加强对干预法律实施行为的监督,坚决排除各种非法干预,排除各种潜规则;进一步拓展公益诉讼范围,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凡是侵害公共利益且没有适格原告的违法行为,都应当纳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建立健全法律实施的惩罚制度,扩大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适用标准等,以加大违法成本,惩治故意违法、恶意违法现象;创新全民普法的体制机制,探讨完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问题,实现全民守法,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促进与监督机制,提高"关键少数"实施法律的水平和能力。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杨茂义[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顺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因此,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确要求。而农村干部廉政教育更是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出发研究农村干部廉政教育问题,全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有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概述,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过程及其对农村干部的“新要求”,分析农村干部的范畴进而明确研究所涉及农村干部为“农村两委干部”,揭示廉政教育、农村干部廉政教育内涵并对廉政教育与廉政建设加以比较区分。第二部分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首先,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对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决策部署的信任与信心、对实现乡村振兴与人民幸福及民族复兴的坚定理想、对坚守干部底线和坚持廉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其次,是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主要包括党内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农村基层反腐倡廉的形势政策教育;最后,是要加强廉政价值观念教育,树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责任观与正确权力观。第三部分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应然要求。有助于强化农村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促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其次,是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能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运行环境、提升农村干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水平、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凝聚力。最后,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干部要求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培养尚德善治、懂农爱农、忠诚干净担当的农村干部队伍。第四部分进行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前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状况的调研,分别面向农村群众开展问卷调查,面向农村两委干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第一书记、选调村官、驻村干部等开展了访谈,并深入农村一线进行走访观察。以尽可能获得较为全面、客观的数据和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第五部分在调研分析基础上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首先,教育主体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队伍数量不足且教育方式单一、对农村干部廉政教育认识不到位等方面。其次,教育对象特殊性增大廉政教育难度。主要表现在农村干部流动性较大、学习能力不强、接受廉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再次,是缺乏对教育载体的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对活动载体的运用相对欠缺、对文化载体的运用相对忽视、对大众传播载体的利用率不高。最后,是教育环境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廉政教育的基础条件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农村落后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等方面。第六部分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具体对策。首先,切实加强教育主体队伍建设。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扩充教育队伍,改进和丰富教育方式,端正教育主体对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认知。其次,注意把握农村干部的特殊性。推动廉政教育与队伍综合建设共进,注重激发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积极性。再次,是加强对廉政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广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加强大众传播载体的建设与使用。最后,优化廉政教育环境。要加强基础条件与制度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引导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合理参与,营造良好的廉政教育环境。
朱婕[7](2020)在《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题。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口比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就必须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农民大众的行动指南。因此,对于“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课题的研究,顺应我国国情,符合时代需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对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究。在对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三者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用贴近生活的话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对本文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系统剖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等。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紧迫性。一方面,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农村的良性治理以及农民的全面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农民价值观正遭受着西方不良价值观、市场经济下的错误思潮、封建残余思想等的严重侵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文以山西省霍州市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出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理论认知存在偏差、实践与认知脱节、宣传教育工作薄弱、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不强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其原因,例如:受教育程度较低、理论与现实的间距性存在、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等。通过对霍州市农民的调查研究,由特殊到一般,从认知、认同、践行等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具体包括:推进农村教育工作,内化农民理论认知;坚持农民利益导向,深化农民情感认同;加大本土化宣传力度,强化农民价值认同;借力农村本土资源,增强农民践行自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坚定农民践行意志。
廖怡[8](2020)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在多次会议及讲话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种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本身作为学界当前研究热点兼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内容框架为: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传统中国、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乡村社会治理上的不同表现,阐释了治理的相关概念、西方学术界讨论最多和最受认可的几种治理理论和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第二章介绍鹤峰县基本概况及其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在此基础上阐释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具体内涵,即党建统领、自治创新、法治保障、德治浸润,并以邬阳乡为典型案例作进一步分析研究。第三章总结该模式实践以来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效,并对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第四章基于全文总结该模式在党建、自治、法治、德治以及信息手段等方面的治理经验,并在宏观上对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提出对策建议,如巩固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地位、优化适合乡村实际的治理思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协商民主化机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长效结合的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乡村民生事业建设、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高晨[9](2020)在《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普法教育始于1985年,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旨在通过法治教育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为进入法治社会提供基础保障。普法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每个普法时期会有各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点、方式和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七个五年普法规划阶段,总结之前六次普法经验,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这一阶段的普法存在新的挑战和机遇,具体到山西省的普法省情,通过研究当前山西省“七五”普法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可以有效促使山西省在2020年底上交令人满意的普法答卷,对下一阶段普法任务的开展同样具有借鉴价值。本文运用社会实证分析研究的方法,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七五”普法实施效果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结合政府数据资料,找出当前山西省“七五”普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出提升普法实效的措施。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公民两大主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介绍了当前山西省普法队伍建设现状和政府普法的推进情况,同时对公民的普法认知、认可、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进而从中发现山西省当前普法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通过第一部分的实证分析得出的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过程中突显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普法工作开展不均衡、精细化程度不高、普法面窄、参与度低以及体制机制落实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资源投入不足、普法对象法治思维欠缺、评价体系落实不到位导致的。第三部分是针对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普法工作提出的对策。一是加强普法投入力度,缩短地区普法差异。二是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针对性。三是扩大普法普及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四是完善普法工作机制,落实普法责任制。
陈丽娟[10](2020)在《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有一方面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可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性。而要实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则必须从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环出发全方位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只有当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和完善时,其实施法律的功能、实现政府管理的职能、保障公民的权利的目标才能得以有效实现。当前我国行政执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行政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和冗杂,行政执法主体权限易交叉、重叠,公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等。而这些困境常会引发一系列的执法问题,这在基层地区的行政执法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湘西州由于行政执法涉及的相关要素还不够完善,使得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公共管理领域因缺少执法依据而无法有效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执法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导致执法水平不高且随意执法、人情执法,民众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一些违法违规事件屡禁不止等等。因此,开展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成为湘西州依法治州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课题,将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对行政执法进行了界定,包括概念、功能特征以及行政执法要素(即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环境),并论述了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其次通过实地走访湘西州部分行政执法机关、抽样调查州内行政诉讼案例并结合社会现象等分析指出当前湘西州行政执法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从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出发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执法依据本身及其设立机制的不足、执法机构职责权限的制约、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优化湘西州行政执法的建议,包括完善执法依据、健全执法主体、优化执法环境等,以期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能,更好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二、关于山西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山西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基本观点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治的主要阐释 |
2.列宁斯大林关于法治的基本观点 |
3.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的主要论述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的主要观点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的主要阐释 |
2.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的基本观点 |
3.中国共产党关于乡村的主要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的主要论述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的主要阐释 |
2.列宁斯大林关于农民的基本观点 |
3.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的主要论述 |
二、法治乡村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
(一)法治乡村基本内涵 |
1.凸显法治特色的村域综合体 |
2.乡村民主政治有序发展的阵地 |
3.法治中国的重要场域 |
(二)法治乡村的主要特点 |
1.乡村域内凸显法律的权威性 |
2.乡村各项事务发展的有序性 |
3.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
三、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 |
(一)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
1.涉农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
2.乡村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 |
3.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
4.乡村居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
(二)法治乡村基本建成 |
1.乡村法治可信赖 |
2.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
3.乡村社会开创新局面 |
4.乡村居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四、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致因分析 |
(一)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果 |
1.乡村法律制度机制逐步完善 |
2.法治乡村建设实践初见成效 |
3.乡村法治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二)法治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乡村法律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
2.乡村法治环境有待优化 |
3.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三)法治乡村建设中产生问题的致因 |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 |
2.乡村普法宣传工作薄弱 |
3.村民法律素养低下 |
4.乡村法治人才不充足 |
五、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 |
(一)坚持正确方向 |
1.坚持党的领导 |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3.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
(二)强化乡村的法治宣传和人才培养 |
1.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
2.加大乡村法治人才培养 |
(三)提高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
1.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
2.建立和完善乡村法律顾问制度 |
3.加快乡村数字法治建设 |
(四)完善法律及机制 |
1.健全涉农法律法规 |
2.规范乡村行政执法 |
3.强化乡村司法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问卷调查 |
致谢 |
(2)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
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1.1 毛泽东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1.2 邓小平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1.3 江泽民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1.4 胡锦涛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1.5 习近平关于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思想 |
2.2 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的内涵要求 |
2.2.1 具有法律知识 |
2.2.2 确立法治观念 |
2.2.3 形成法律信仰 |
2.2.4 自觉守法用法 |
2.3 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
2.3.2 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
2.3.3 有利于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
第3章 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
3.1 我国公民法治素养的现存问题分析 |
3.1.1 法律知识层面 |
3.1.2 法治观念层面 |
3.1.3 法律信仰层面 |
3.1.4 法律行为层面 |
3.2 我国公民法治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法治宣传教育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影响 |
3.2.2 公民参与法治实践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影响 |
3.2.3 法制运行状况对公民法治素养的影响 |
第4章 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 |
4.1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
4.1.1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内容规范化 |
4.1.2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方法多样化 |
4.1.3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队伍专业化 |
4.2 扩大公民法治参与 |
4.2.1 组织公民参与立法 |
4.2.2 组织公民参与执法 |
4.2.3 组织公民参与司法 |
4.3 改善法制运行状况 |
4.3.1 加强科学立法 |
4.3.2 加强严格执法 |
4.3.3 加强公正司法 |
4.3.4 加强法律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界说 |
一、法治观念的界定 |
(一)法治与法制之辨 |
(二)观念与意识之辨 |
(三)法治观念的概念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
(一)法治观念培育的主体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客体 |
(三)法治观念培育的环境 |
三、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层次 |
(一)知法:法治认知 |
(二)信法:法治认同 |
(三)行法:践行法治的行为习惯 |
第二章 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治观念培育的阐释 |
(一)马克思恩格斯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观念培育的智慧贡献 |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法治观念培育论述 |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渊源 |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观念培育的历史积淀 |
(一)礼法合治的重要特色 |
(二)法治思想教育资源丰富 |
二、中国近现代公民法治观念培育实践尝试 |
(一)移植西方法治观念培育方案失败及其教训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构建与培育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基础 |
一、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现状 |
(一)法治认知现状 |
(二)法治认同现状 |
(三)法治践行习惯现状 |
二、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现状 |
(一)法治观念培育现状 |
(二)法治观念培育成效与存在问题 |
三、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观念的影响分析 |
(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观念传入的影响分析 |
(三)当前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路径 |
一、明确法治观念培育价值旨归 |
(一)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
(二)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
二、把握法治观念培育主线 |
(一)深化法治认知 |
(二)激发法治认同 |
(三)养成法治践行习惯 |
三、完善法治观念培育方式 |
(一)构建终身学习培育模式 |
(二)拓展法治观念培育载体 |
(三)协同高效提升培育效能 |
(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沃土 |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
四、统筹多维培育体系 |
(一)创新学校法治教育 |
(二)注重家庭法治教育 |
(三)强化社会法治教育 |
五、落实法治观念培育保障体系 |
(一)明确政府推进保障 |
(二)加强培育队伍建设 |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及简评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相关概述 |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2.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干部的“新要求” |
(二)农村干部概述 |
1.农村干部范畴 |
2.论文涉及农村干部范畴限定 |
(三)廉政教育概述 |
1.廉政教育 |
2.农村干部廉政教育 |
3.廉政教育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主要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1.对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决策部署的信任与信心 |
2.对实现乡村振兴、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理想 |
3.对坚守干部底线、坚持廉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
(二)遵纪守法教育 |
1.党内党章、党规、党纪教育 |
2.反腐倡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
3.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形势政策教育 |
(三)廉政价值观念教育 |
1.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责任观教育 |
2.正确的权力观教育 |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应然要求 |
1.有助于强化农村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领导 |
2.有助于促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 |
(二)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能的重要环节 |
1.有助于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运行环境 |
2.有助于提升农村干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水平 |
3.有助于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凝聚力 |
(三)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干部要求的重要条件 |
1.有助于培养尚德善治的农村干部队伍 |
2.有助于培养懂农爱农的农村干部队伍 |
3.有助于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农村干部队伍 |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现状调研 |
(一)问卷调查 |
1.问卷设计 |
2.样本选取 |
3.问卷填写与回收 |
4.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二)访谈与实地观察 |
1.访谈提纲的设计 |
2.访谈过程与信息处理 |
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
(一)教育主体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
1.教育主体队伍数量不足且教育方式单一 |
2.教育主体对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
(二)教育对象特殊性增大廉政教育难度 |
1.农村干部流动性较大、学习能力不强 |
2.农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积极性不高 |
(三)缺乏对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 |
1.对活动载体的运用相对欠缺 |
2.对文化载体的运用相对忽视 |
3.对大众传播载体的利用率不高 |
(四)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
1.基础条件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2.农村落后消极因素的影响 |
3.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 |
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的对策 |
(一)切实加强教育主体队伍建设 |
1.扩充教育队伍、改进教育方式 |
2.引导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农村干部廉政教育 |
(二)充分把握农村干部队伍特殊性 |
1.推动廉政教育与队伍综合提升共同推进 |
2.着力激发农村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积极性 |
(三)注重对廉政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 |
1.广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活动 |
2.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 |
3.切实加强大众传播载体的建设与使用 |
(四)优化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环境 |
1.加强基础条件与制度体系建设 |
2.加强乡村治理、构建乡风文明 |
3.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与合理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实践情况 |
致谢 |
(7)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创新与不足之处 |
4.1 创新之处 |
4.2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概述 |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 |
1.1.1 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
1.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1.2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
1.2.1 马克思唯物史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
1.2.2 传统文化知行论提供了宝贵经验 |
1.2.3 习近平相关论述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第二章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1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
2.1.1 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内在要求 |
2.1.2 实现农村良性治理的得力抓手 |
2.1.3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
2.2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
2.2.1 全球化下西方不良价值观在农民思想中渗透 |
2.2.2 市场经济背景下错误思潮在农民生活中蔓延 |
2.2.3 部分封建文化思想在农民心中尚有残余 |
第三章 霍州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分析 |
3.1 霍州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明显成效 |
3.1.1 民主参与意愿日益提升 |
3.1.2 学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 |
3.1.3 思想道德修养逐步提高 |
3.2 霍州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1 农民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存在偏差 |
3.2.2 部分农民的实践与认知间存在严重脱节 |
3.2.3 村组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薄弱 |
3.2.4 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不强 |
3.3 霍州市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3.1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
3.3.2 理论与现实存在间距 |
3.3.3 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 |
3.3.4 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 |
第四章 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
4.1 推进农村教育工作,内化农民理论认知 |
4.1.1 巩固基础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
4.1.2 重视成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2 坚持农民利益导向,深化农民情感认同 |
4.2.1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
4.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农村发展 |
4.2.3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 |
4.3 加大本土化宣传力度,强化农民价值认同 |
4.3.1 转换话语体系,突出内容的生动性 |
4.3.2 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
4.3.3 优化宣传队伍,提升宣传的实效性 |
4.4 借力农村本土资源,增强农民践行自觉 |
4.4.1 传承创新家规家训,培育优秀家风 |
4.4.2 整合创新村规民约,创建文明乡风 |
4.4.3 弘扬创新民俗文化,重塑淳朴民风 |
4.5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坚定农民践行意志 |
4.5.1 加强作风建设,培养优秀党员干部 |
4.5.2 组织评选表彰,寻访先进草根模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 |
一、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 |
二、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治理 |
第二节 治理相关概念及治理理论 |
一、社会治理和中国乡村社会治理 |
二、西方治理理论 |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鹤峰县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
第一节 鹤峰县基本概况及十八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 |
一、鹤峰县基本概况 |
二、十八大以来鹤峰县乡村社会治理的探索过程 |
第二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 |
一、党建统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
二、自治创新,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
三、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
四、德治浸润,凝聚乡村社会合力 |
第三节 鹤峰县邬阳乡典型案例 |
一、邬阳乡概况 |
二、邬阳乡社会治理建设 |
第三章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成效及问题思考 |
第一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成效 |
一、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
二、党建基础更加坚实 |
三、社会活力逐渐激发 |
四、治理过程日益规范 |
五、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
第二节 鹤峰县“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问题 |
一、自治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二、法治人才支撑尚显不足 |
三、德治运行效用还需强化 |
第四章 “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经验及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一统三治”治理模式的经验 |
一、坚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坚持社会治理群众主体 |
三、贯穿社会治理法治原则 |
四、创新社会治理道德载体 |
五、创新社会治理信息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一、巩固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地位 |
二、优化适合乡村实际的治理思路 |
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
四、完善乡村治理协商民主化机制 |
五、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长效结合的保障机制 |
六、持续推进乡村民生事业建设 |
七、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9)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调研背景、目的、意义 |
(二)调研内容、对象 |
(三)调研方法、数据资料来源 |
(四)“七五”普法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
一、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效果现状分析 |
(一)山西省普法工作现状分析 |
1.普法队伍建设现状 |
2.山西省普法推进成效情况分析 |
(二)山西省公民接受普法现状 |
1.公民对普法认知情况分析 |
2.公民对普法认可情况分析 |
3.公民对普法知识的运用情况分析 |
(三)山西省“七五”普法评价结果 |
二、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
1.普法工作开展不均衡 |
2、普法工作精细化程度不高 |
3.普法面窄、参与度低 |
4.普法各项机制落实不到位 |
(二)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普法资源投入不足 |
2.普法对象法治思维欠缺 |
3.普法效果评价体系落实不到位 |
三、提高普法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 |
(一)加强普法投入力度,缩小普法地区差异 |
(二)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针对性 |
(三)扩大普法普及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普法 |
(四)完善普法工作机制,落实普法责任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行政执法概述 |
第一节 行政执法界定 |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
二、行政执法要素 |
三、行政执法的特征和功能 |
第二节 湘西州行政执法要素 |
一、执法依据 |
二、执法主体 |
三、执法环境 |
第二章 湘西州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执法冲突难以避免 |
一、行政处罚难以实施 |
二、行业监管难以落实 |
第二节 执法质量有待提高 |
一、存在未依法执法的现象 |
二、正确适用法律法规能力不强 |
三、行政处罚未适用比例原则 |
第三节 执法为民意识不强 |
一、“以罚代管”现象明显 |
二、“随意处罚”较为普遍 |
第四节 执法压力长期存在 |
一、多行业领域顽瘴固疾难以消除 |
二、存在私罚等违法现象 |
三、暴力抗法事件还偶有发生 |
第三章 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的成因 |
第一节 执法依据本身及其设立机制的不足 |
一、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及其质量有待加强 |
二、立法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
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还不够完善 |
第二节 执法主体中机构及人员的短板 |
一、执法机构自身职责权限的制约 |
二、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
三、执法人员编制与执法工作需求的不匹配 |
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缓慢 |
第三节 执法环境中守法意识与舆论的影响 |
一、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
二、舆论偏见影响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 |
三、不对称的舆论对话格局加大执法矛盾 |
第四章 优化湘西州行政执法的建议 |
第一节 执法依据优化建议 |
一、加快地方立法进程 |
二、完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 |
三、推进法律规范“立改废” |
四、推动立法评估和监督工作 |
五、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 |
第二节 执法主体优化建议 |
一、加快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
二、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
三、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
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
五、完善执法人员安全保障 |
六、严格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 |
第三节 执法环境优化建议 |
一、加强群众普法宣传 |
二、构建良好的行政执法舆论对话格局 |
三、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的实效性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山西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高兴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郑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转型期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史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4]论新时代我国法律实施监督的新路径及其完善[J]. 王春业.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0(04)
- [5]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廉政教育研究[D]. 杨茂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当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以山西省霍州市为例[D]. 朱婕. 山西大学, 2020(01)
- [8]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一统三治”模式研究 ——鹤峰县的实践探索[D]. 廖怡. 三峡大学, 2020(06)
- [9]山西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D]. 高晨. 山西大学, 2020(10)
- [10]湘西州行政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丽娟. 吉首大学, 2020(03)
标签:法律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