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ASTHMA WITH RED-HOT NEEDLE IN THE DOG DAYS(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子[1](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指出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薛春丽[2](2020)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以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评分、圣乔治SGRQ呼吸问卷评分为指标,评价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改善ACO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例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山东省省立医院南院)的ACO患者分为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和单纯中药口服组,每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ACO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SGRQ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用SPASS.2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总有效率86.67%,单纯中药口服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各症状积分在喘息乏力,咳痰症状方面改善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能降低圣乔治SGRQ总积分,与单纯中药口服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尤其在症状、影响方面疗效更优(P<0.01);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组治疗ACO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能改善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中药口服组。本课题治疗方案简便操作、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行。
田昕[3](2020)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进行安慰剂穴位对照点贴敷,试验组进行辨证取穴穴位贴敷,依据主证选取定喘、肺俞、膈俞作为主穴,依据辨证选取脾俞、丰隆作为配穴。两组于2017年、2018年三伏的第一天开始贴敷,每伏1次,一共6次,每次贴2-4小时。治疗结束后随访52周,期间共随访4次。以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ACT评分、肺功能(FEV1%、PEF、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作为观察指标,收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数据,并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111例患者,对照组55例,试验组56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控制水平分级基线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在改善中医证候上优于安慰剂穴位对照点贴敷,总有效率为9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应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在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上优于安慰剂穴位对照点贴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在提高ACT评分上优于安慰剂穴位对照点贴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辨证取穴穴位贴敷,在改善肺功能指标(FEV1%、PEF、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上优于安慰剂穴位对照点贴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取穴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中医证候、降低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哮喘控制情况、改善肺功能水平,证明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临床疗效明确。
孟硕[4](2020)在《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及中医综合疗法初探》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分析伏九天治疗成人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总结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病种、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优化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文献支持;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伏九天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文献研究以1999-2019年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为研究对象,计算机检索1999-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疾病名称、各疾病总有效率平均值、总有效率分布区间、临床应用方法、不同治疗方法总有效率平均值、治疗时间选择、不同治疗时间总有效率平均值。临床观察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88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4例。对照组:空白对照;试验组:应用穴位贴敷联合保金益肺膏口服与呼吸吐纳法。疗程:76天±4天。记录治疗前、随访1年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年患者肺功能、中医证候积分、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临床疗效。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1)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病名统计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次31,支气管哮喘频次28,过敏性鼻炎频次17,慢性支气管炎频次11,其他疾病频次共6。(2)总有效率分布区间统计结果:总有效率≥90%频次57;80%≤总有效率<90%频次30;其他区间频次共6。(3)各疾病总有效率平均值统计结果:全部呼吸系统疾病总有效率平均值9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有效率平均值90.60%;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平均值89.82%;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平均值88.70%;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平均值89.56%。(注:总有效率平均值=该疾病总有效率之和/该病种频次)(4)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统计: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频次33,单独应用穴位贴敷频次22,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频次11,其他治疗方法频次共17。(5)各治疗方法总有效率平均值统计结果:总有效率平均值最高的治疗方法为穴位贴敷联合肺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平均值97.09%。(6)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单项中医治疗措施统计结果:穴位贴敷频次88,中药口服频次20,针灸频次9,穴位注射频次5,其他中医治疗措施频次共5。(7)穴位贴敷联用的中医治疗措施频次统计结果: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口服频次19,穴位贴敷联合针灸频次6,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注射频次5,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措施频次共3。(8)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时间选择统计结果:伏九天当天频次33,伏九期内其他时间(如每3天一次、每7天一次等)频次32,伏九期内每10天一次频次15,合并伏九期外时间(于伏九天提前或错后治疗)频次13。(9)不同治疗时间总有效率平均值统计结果:合并伏九期外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平均值92%,伏九期内每10天一次治疗总有效率平均值90.39%,伏九天当天治疗总有效率平均值89.66%,伏九期内其他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平均值88.45%。(注:总有效率平均值=该时间段治疗的总有效率之和/该时间段治疗的频次)2.临床观察(1)急性发作次数:(1)组内比较:试验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急性发作次数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急性发作次数显着增加(P<0.05)。(2)组间比较:随访1年试验组急性发作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肺功能:(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较治疗前均无显着改善(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FVC、FEV1、FEV1%Pred无明显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1)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咳嗽、咯痰、喘息、乏力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咳嗽、咯痰、喘息、气短积分无显着变化(P>0.05),乏力积分显着增加(P<0.05),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喘息、气短、乏力积分显着增加(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咳嗽、咯痰、喘息、乏力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1)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显着变化(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总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5)CAT评分(1)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CAT评分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比CAT显着增加(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CAT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6)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文献研究(1)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所治疾病中以COPD应用最多,且疗效优于全部呼吸系统疾病的平均疗效,提示COPD为伏九天治疗呼系统疾病的优势病种。(2)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中穴位贴敷联合肺康复的疗效最佳。治疗方法可同时包含多种中医治疗措施,并且疗效确切,最常应用的中医治疗措施为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常与中药口服联合应用,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穴位贴敷。(3)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伏九天基础上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更好。2.临床观察(1)伏九天中医综合疗法能够减少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延缓患者肺功能进展、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CAT评分,提高生活质量。(2)伏九天中医综合疗法将穴位贴敷、膏方、呼吸吐纳法的优势相结合,具有操作简单、服药方便、依从性好等特点,并通过延长伏九天的治疗时间来巩固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雷惠婷[5](2019)在《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的引喘潜伏期,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特异性转录因子PI3K、RORγt、Foxp3 mRNA表达及脾组织Th17/Treg细胞百分比的影响,深入探讨该疗法治疗哮喘的机制,为临床应用艾炷灸防治哮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Y剂组、艾炷灸组,每组12只。(2)造模:模型组、LY剂组及艾炷灸组小鼠腹腔注射卵蛋白(OVA)+氢氧化铝混合液致敏,用1%OVA溶液雾化激发。正常组致敏及激发均以生理盐水代替。(3)干预:LY剂组予尾静脉注射LY294002,艾炷灸组予艾炷直接灸肺俞穴、中府穴,模型组只进行与艾炷灸组相同方式和相同时间的固定干预,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4)观察指标:记录引喘潜伏期,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技术测脾组织Th17/Treg细胞百分比,qRT-PCR检测肺组织PI3K及RORγt、Foxp3 mRNA表达。结果:(1)引喘潜伏期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Y剂组及艾炷灸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而LY剂组与艾炷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病理形态比较:正常组肺组织结构完整无破坏,无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模型组肺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支气管粘膜细胞纤毛倒伏、脱失,甚至部分细胞坏死、脱落,管腔可见大量渗出物,部分管腔狭窄、堵塞;肺泡内亦有充血、渗出,甚至产生实变现象;支气管及肺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Y剂组和艾炷灸组表现类似,肺部炎症较轻,支气管及肺泡结构基本正常,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渗出较少,炎性细胞浸润较少。(3)Th17/Treg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Th17/Treg比例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均表现出Th17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P<0.05),Th17/Treg比例下调(均P<0.01)的趋势。而LY剂组和艾炷灸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4)特异性转录因子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I3K及RORγt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01),Foxp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LY剂组和艾炷灸组PI3K及RORγt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01),Foxp3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艾炷灸组与LY剂组间比较,三个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可显着延长哮喘小鼠引喘潜伏期,减轻肺部炎症表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信号通路,影响特异性上游转录因子RORγt及Foxp3的表达,干预Th17和Treg细胞的分泌,从而纠正Th17/Treg失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气道炎症,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何秀梅[6](2019)在《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伏贴治疗前后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为研究三伏天灸对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2例健康中老年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三伏贴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三伏贴组(实验组)接受三伏天灸治疗,对照组接受空白药物贴敷治疗。每次贴敷2小时,每10天贴敷1次,共贴敷4次。分别于贴敷前、第2次贴敷后10天、第4次贴敷后10天,采集各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样品2 mL,并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样中各免疫细胞(T/B/NK/Th/CD8+T/γδT)及其各细胞亚型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分别对组治疗前、2次贴敷及4次贴敷采血时间点之间,以及各采血时间点两组之间各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伏贴组经过2次三伏天灸治疗后,外周血活化NK细胞数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次三伏天灸治疗后,外周血的活化NK细胞数显着增多(P=0.0005)。对照组的志愿者分别经过2次和4次空白药物贴敷治疗后,外周血的活化NK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志愿者在治疗前、治疗2次后10天的外周血活化NK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次后10天,三伏贴组外周血活化NK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志愿者其余观察指标,在组内各采血时间点前后比较及组间各采血点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表现在促进NK细胞的活化。三伏天灸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退化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季法会[7](2018)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前、后支气管哮喘患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作次数的改变、肺功能PEF(最大呼气峰值流速)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评价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方法拓展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10例患者,第一年患者均贴敷2号方,贴敷部位为对照点。第二年,采用中央随机的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贴敷1号方,贴敷部位分别为肺俞、心俞、膈俞,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第一年。观察贴敷前、后哮喘患者严重程度发作次数的改变、肺功能PEF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及总结。结果:1.第一年:贴敷后,患者轻度、中度发作次数随4次随访节点的变化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重度发作次数在第39周前呈上升状态,在第39周后呈下降趋势。2.第二年:贴敷后,观察组轻度、中度、重度发作次数在4次随访节点中所达到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第二年与第一年比较,两组患者轻度发作总次数、中度发作总次数均显着减少,其中观察组能更好地减少重度发作总次数,对照组则不明显,第二年观察组予对照组而言,能更好地减少患者轻度、中度、重度发作总次数。3.第一年与贴敷前比较,两组肺功能PEF有所改善;第二年与贴敷前比较,对照组肺功能PEF无改善,观察组有提高的趋势;第二年观察组予对照组而言,肺功能PEF有提高的趋势。4.第二年、第一年与贴敷前比较,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第二年观察组予对照组而言,能更好的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第二年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7.22%。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能够改善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提高肺功能PEF,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及治未病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杨晶晶[8](2018)在《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近38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临床选穴和用药规律,进而规范该疗法临床药物和穴位的选用。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主,辅以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时间设定为1979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计算机搜索单纯使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文献,人工筛选合格的临床文献,在文献中提取病名、药物组成、穴位处方等具体内容,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22.0和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对药物和穴位进行频数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临床选穴和用药的规律特点。结果:1.文献数量:检索筛选得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合格的文献767篇,其中防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相关文献分别为147篇、241篇、221篇、158篇。2.用药特色:(1)单味中药,使用前5位的药物为:白芥子、细辛、生姜、甘遂、延胡索。(2)166种中药中,五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和甘味药。(3)四气中,温性药比重占首位,其中温性药是寒性药的4倍以上。(4)中药归经中,首位是肺经,随后为脾经和肾经。(5)中药功效分类,解表药总频数使用始终占首位,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虚药。(6)关联规则中,细辛→白芥子药对的支持度居首位,置信度居首位的药对关联是白芥子→延胡索。(7)药物分层聚类中,形成4个聚类方,C1:白芥子—细辛;C2:延胡索—生姜—甘遂;C3:白芥子—细辛—生姜—延胡索—甘遂;C4:麻黄—麝香—杜仲—半夏—肉桂。3.选穴特色:(1)单穴,使用前6位的常用穴位为肺俞、肾俞、定喘、脾俞、大椎和膻中穴。(2)经络,77个穴位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频次居首位,任脉和督脉次之。(3)特定穴中背俞穴排在首位。(4)腧穴部位,频次使用排在首位的是背腰部的腧穴,其次为颈部和胸腹部的腧穴。(5)关联规则中,肾俞→肺俞的穴位组合支持度居首位,而3、4个穴位组合支持度居首位的关联条分别为:肾俞→定喘+肺俞,定喘→脾俞+肾俞+肺俞。(6)腧穴进行分层聚类分析,主要聚成5类,肺俞穴为第一类;定喘、脾俞、肾俞、大椎为第二类;膏肓、膻中为第三类;膏肓、天突、膻中、心俞、风门、脾俞、肾俞、大椎为第四类;神阙、命门、志室、中府、厥阴俞、丰隆、百劳、大杼、足三里归为第五类。结论: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1)常用药物为白芥子、细辛、生姜、甘遂和延胡索,其中白芥子和细辛为常用药对;药物以辛温药为主,且多归属肺经,并多用解表药;用药思路为“解表宣肺为主,痰瘀并治”。(2)常用穴位为肺俞、肾俞、定喘、脾俞、大椎和膻中穴,且肺俞穴为主穴;选穴以阳气充盛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和督脉穴为主,且以近部选穴为主;用穴思路为“治肺崇土重肾,肺脾肾三脏兼顾”。
闫兴柱[9](2018)在《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在前期动物实验已确定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最佳配比的基础上,确定应用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对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有显着地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促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即古方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在免疫稳态重建中有重要作用。拟从基因角度对白芥子散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免疫稳态重建机制、治疗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哮喘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靶向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撑。方法将雄性清洁SD大鼠90只,46周龄,体重(150±20)g,按均衡随机法(按体重分层)分为3组,分别为给药组、模型组A组和B组(各15只)、正常组,每组实验动物30只。第1天,给药组、模型组分别于用新鲜配制的OVA,100mg辅以氢氧化铝凝胶200mg及生理盐水1ml的混悬液在大鼠两腹股沟、后足跖,共4点做皮下注射,每点0.2ml,同时腹腔注射0.2ml,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第15天中处死模型组A组,正常组5只大鼠,收集并保存需检测部位的标本,以便于确认造模成功后动物的体内基因表达状态,模型组B组留用作为治疗对照。第1524天给药组开始进行天灸贴敷治疗,穴位贴敷前用8%硫化钠在穴位处脱毛,将药丸放在医用脱敏胶贴上,分别贴于大鼠肺俞(双)、定喘、膻中、膏肓(双)处,每天1次,每次贴敷24h,贴敷治疗后,将实验组致敏的大鼠置于密闭容器内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吸入2%OVA生理盐水悬液,每天30min,进行激发诱喘1次,连续10天。模型组B组予空白贴敷,处理方法同给药组。正常组自由进食常规饲料和水。第25天处死大鼠,采集肺组织标本。进行RNA的提取及鉴定、基因芯片的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Northern bLot、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基因敲除技术对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造模成功判定: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在行为学、病理学及基因学上有显着变化,造模成功。(2)送检9只大鼠的肺组织中提取的基因,将所得基因结果根据基因库等数据进行剔除,按照p<0.05,以基因表达倍数值的绝对值≥2.0为阈值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基因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均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正常组与模型组A组比较,正常组中下调的17个基因,上调的6个基因,模型组A组呈现相反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模型建立成功。正常组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相同,上调基因有4个,下调基因有2个,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明显高于模型组B组,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减少。模型组A组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比较,上调基因有两个,下调基因有6个,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明显高于模型组B组,模型组A组中上调的基因在模型组B组、给药组中下调,下调的基因不表达或者低表达,模型组B组、给药组出现了两个上调基因,其均有抗炎作用。模型组B组和给药组比较中,无表达下调基因,表达上调基因有8个。结果提示模型组B组自身免疫恢复,给药组用药后免疫恢复,且治疗效果优于模型组B组,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3)将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通过热图可以发现,正常大鼠的基因表达中通过不同基因的上调和下调或者不表达来维持免疫稳态,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基因也出现了上调与下调来应对哮喘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现与哮喘有关的上调基因有18个,下调基因有7个。通过各个基因作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已经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也与基因的功能相一致。结论1.差异表达基因与哮喘发生机制的关系:与EOS有关,参与气道炎症形成、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过程的基因有:EOS趋化性细胞因子CCR3、Ccl11、Ccl2、Ccl22;有抗炎作用的基因:ADM、Pla2g4c、Fcgr3a、Nr1d1、Acox1;参与气道炎症的基因有:C3、SelP、Sele、Serpina3n、CX3CR1;参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基因有:MMP-9、TLR1;抗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基因有:Timp1;与哮喘密切相关,但是尚不清楚发生机制的基因有:prim1、Serpinb10、FMO3、Scd1、per3、DBP、ANKRD1、CD177、DES。2.正常组和模型组A组比较,基因上下调明显,基因与哮喘形成的三种机制均有关系,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模型组A组分别和模型组B组、给药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相同,给药组基因上下调倍数高于模型组B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表达基因全部是上调,无下调基因,说明天灸药物白芥子散治疗哮喘大鼠后,较之模型组A组、B组哮喘情况有所好转,较之正常组仍有哮喘炎症的存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正常情况下,免疫稳态维持大鼠生命的基本状态,哮喘大鼠伴随着免疫稳态的打破,与哮喘相关的基因也发生变化,在热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基因上下调变化,原本应该上调的基因,转变为下调,原本下调的基因转变为上调,原本不表达或者低表达的基因开始表达,将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发现与哮喘有关的上调基因有18个,下调基因有7个,通过各个基因作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已经发表的一些相关文献报道一致,也与基因的功能相一致,在基因上,哮喘大鼠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其中部分基因或者基因多态性在在哮喘中明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治疗哮喘的免疫稳态的重建过程提供一个方向。
闫冰[10](2018)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古今文献中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疾病的临床应用处方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以现代临床文献数据为选穴用药规律的主要依据,古代临床文献数据为选穴用药规律的辅助支撑,以临床试验疗效验证其所得规律有效性为重要手段,全面系统地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及用药经验,挖掘其选穴和用药的核心规律,以为临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和用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对古今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用药处方和选穴处方分别进行收集并严格筛选,以人工检索和电子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分析用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所属性味、药物的归经、用药的类型等方面的规律特点,分析选穴处方中腧穴的使用频次、腧穴的所在部位、腧穴的所属经脉、腧穴的特定穴类型等方面的规律特点,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分析药物处方中药物之间和穴位处方中穴位之间的配伍关联规则及处方规律。本研究课题整体分为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两部分,研究以“用药选穴规律分析-制定优选方案-临床试验观察验证-得出结论”为研究主路线,总结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和用药规律,并基于以上规律拟定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选处方,通过围绕其得出的优选处方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观察,观察其处方的有效性,以初步验证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用药规律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本研究显示,共检索出相关现代文献4013篇,排除不符合文献3910篇,通过GRADE系统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终确定103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纳入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进行信息数据提取,最终共提取穴位贴敷临床用药处方113个,涉及中药95味;选穴处方129个,涉及腧穴33个。其中药物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药物居多;药物使用类型分析结果: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为主;药物性味分析结果: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以辛、苦居多;药物归经分析结果: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居多;药物配伍关联分析:以“芥子、细辛”、“芥子、甘遂”、“细辛、甘遂”等为最常见;药物处方复杂网络分析:以“延胡索、芥子、甘遂与细辛”,“延胡索、细辛、甘遂与芥子”,“甘遂与芥子、细辛”等最多。腧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肺俞、定喘、肾俞等穴居多;腧穴特定穴类型分析结果:以背俞穴、八会穴等类型特定穴为主;腧穴所属部位分析结果:以腰背部和头项部居多;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结果: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等居多;腧穴配伍关联分析:以“肺俞、定喘”、“肺俞、肾俞”、“肺俞、膏肓”、“肺俞,膈俞”等为最常见;腧穴处方复杂网络分析:以“大杼与肺俞”,“丰隆与肺俞”,“颈百劳与肺俞”,“丰隆与肺俞”等最常见。2.在选穴用药规律基础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试验观察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有效病例数30例,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1)。哮喘患者的治疗前后日间症状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3<0.01)。哮喘患者的治疗前后夜间症状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夜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外周血中EOS计数结果:治疗后夜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结论: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主要是肺俞、定喘、肾俞;用药主要是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2、经临床试验验证,在选穴用药规律基础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
二、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ASTHMA WITH RED-HOT NEEDLE IN THE DOG DAY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ASTHMA WITH RED-HOT NEEDLE IN THE DOG DAYS(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
1.4 小结 |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2.3 小结 |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
3.5 小结 |
4 评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检索词 |
1.2 检索数据库 |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3.3 证据质量评价 |
3.4 相关问题思考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3 数据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3.4 SGRQ问卷评分表分析 |
讨论 |
1.中医学对哮喘、慢阻肺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ACO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现代医学对哮喘-慢阻肺重叠(ACO)的认识 |
2.1 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提出背景 |
2.2 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3.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及机制探讨 |
3.1 肺主皮毛,激发卫气 |
3.2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
4.取穴分析 |
4.1 取穴依据 |
4.2 选穴意义 |
5.贴敷药物分析 |
6.中药组方分析 |
7.结果分析 |
7.1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
7.2 圣乔治SGRQ呼吸问卷表结果分析 |
7.3 安全性评价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英文缩略词 |
附表二:随机数表法 |
附表三: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
附表四:圣·乔治医院呼吸问题调查问卷表(SGRQ) |
附表五: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技术路线 |
致谢 |
论文发表 |
(3)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及中医综合疗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第二部分 伏九天中医综合疗法治疗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及附件 |
综述 COPD 稳定期(肺脾气虚证)应用伏九穴位贴敷疗法浅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研究 |
1.1 研究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动物分组 |
1.1.3 哮喘动物模型的复制 |
1.1.4 干预方法 |
1.1.5 标本采集 |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2.1 小鼠一般状况的观察 |
1.2.2 小鼠引喘潜伏期的观察与测定 |
1.2.3 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1.2.4 小鼠脾组织Th17、Treg细胞检测 |
1.2.5 小鼠肺组织PI3K、RORγt、Foxp3 mRNA检测 |
1.3 统计方法 |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4.1 各组小鼠一般状况比较 |
1.4.2 各组小鼠引喘潜伏期比较 |
1.4.3 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比较 |
1.4.4 各组小鼠脾组织Th17、Treg水平及Th17/Treg比较 |
1.4.5 各组小鼠肺组织PI3K、RORγt、Foxp3 mRNA比较 |
2 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1.1 哮喘的流行病学 |
2.1.2 哮喘的西医病因病机 |
2.1.3 哮喘的西医治疗 |
2.2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2.2.1 哮喘的源流 |
2.2.2 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3 哮喘的中医治疗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艾炷灸疗法分析 |
3.2 “俞募配穴”疗法分析 |
3.2.1 “俞募配穴”的理论及现代研究 |
3.2.2 “俞募配穴”防治哮喘的研究 |
3.3 选穴分析 |
3.3.1 肺俞穴 |
3.3.2 中府穴 |
3.3.3 肺俞与中府的配伍 |
3.4 阳性对照药分析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哮喘小鼠模型分析 |
3.5.2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症状及引喘潜伏期影响的评价 |
3.5.3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 |
3.5.4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逆转Th17/Treg平衡失调的作用评价 |
3.5.5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PI3K、RORγt及 Foxp3 mRNA表达影响的评价 |
3.6 肺“俞募配穴”艾炷灸的临床意义 |
3.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免疫衰老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
1.1.1 人口老龄化与免疫衰老 |
1.1.2 中医治未病思想 |
1.2 中西医对免疫的认识与理解 |
1.2.1 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中的免疫系统 |
1.2.2 阴阳平衡与免疫稳态 |
1.2.3 正气学说与免疫防御 |
1.3 三伏天灸与免疫概述 |
1.3.1 三伏天灸疗法的理论渊源 |
1.3.2 三伏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3 三伏天灸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1.3.4 现代医学对三伏天灸的认识 |
2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中止研究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干预方法 |
2.2.3 免疫学检测材料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2.2.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情况分析 |
2.3.2 两组志愿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统计 |
3 讨论 |
3.1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外周血 NK 细胞的调节作用 |
3.2 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其他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 接触性皮炎对实验结果测定准确性的影响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观察 |
一、病例选择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及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贴敷药物 |
(二) 贴敷方法 |
(三)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
(四)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一)第一年患者各严重程度发作次数变化关系 |
(二)第二年患者各严重程度发作次数变化关系 |
(三)哮喘患者各严重程度发作总次数比较 |
(四)肺功能PEF比较 |
(五)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六)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处理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认识 |
(一)相关历史沿革 |
(二)病因病机 |
(三)中医治疗 |
二、西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认识 |
(一)发病机制 |
(二)诊断方法 |
(三)西医治疗 |
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相关分析 |
(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特点 |
(二)方药及穴位分析 |
四、结果探讨 |
(一)结果分析 |
(二)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来源 |
1.1.2 检索策略 |
1.2 文献录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1 录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标准化处理 |
1.3.1 疾病名称的统一 |
1.3.2 药物名称的统一 |
1.3.3 穴位名称的统一 |
1.4 数据库的建立和文献数据录入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慢性肺系疾病用药情况 |
2.1.1 常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 |
2.1.2 药物五味频率统计 |
2.1.3 药物四气频率统计 |
2.1.4 药物归经频率统计 |
2.1.5 药物功效频数统计 |
2.1.6 赋形剂频数频率统计 |
2.1.7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
2.1.8 药物分层聚类统计 |
2.2 慢性肺系疾病用穴情况 |
2.2.1 常用穴位频数频率统计 |
2.2.2 常用经络频数统计 |
2.2.3 腧穴关联规则统计 |
2.2.4 腧穴分层聚类统计 |
3.分析与讨论 |
3.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源流 |
3.2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 |
3.3 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用药情况 |
3.3.1 组方常用药物分析 |
3.3.2 药物五味分析 |
3.3.3 药物四气分析 |
3.3.4 药物归经分析 |
3.3.5 药物功效分析 |
3.3.6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3.7 药物分层聚类分析 |
3.4 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情况 |
3.4.1 常用单穴分析 |
3.4.2 穴位所属经络分析 |
3.4.3 穴位特定穴和腧穴部位分析 |
3.4.4 腧穴关联和分层聚类分析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哮喘的基本认识 |
2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 |
3 穴位贴敷治疗治疗哮喘的现代临床应用 |
4 小结 |
第一部分 选穴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排与剔除标准 |
4 试验方法 |
5 试验结果 |
6 试验结论 |
讨论 |
1 用药规律探析 |
2 选穴规律探析 |
3 组方依据 |
4 不足之处和前景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ASTHMA WITH RED-HOT NEEDLE IN THE DOG DAYS(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对哮喘-慢阻肺重叠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薛春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辨证取穴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D]. 田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伏九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及中医综合疗法初探[D]. 孟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肺“俞募配穴”艾炷灸对哮喘小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雷惠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三伏天灸对健康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研究[D]. 何秀梅. 暨南大学, 2019(02)
- [7]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季法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慢性肺系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选穴和用药规律研究[D]. 杨晶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全基因表达谱揭示天灸药物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D]. 闫兴柱.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D]. 闫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中医论文; 穴位论文; 哮喘的症状论文; 贴敷疗法论文; 哮喘最佳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