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艳[1](2021)在《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参与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投入,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先前经验激活下有效形成知识联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发展质疑和实证、合作与沟通、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一直备受研究者们关注并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的“非常规”物理实验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情感培育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索基于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无疑具有研究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深度学习和“非常规”物理实验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创设物理学习情境促进知识联结、深度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了如何将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流程图,并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短期实践,利用调查问卷、成绩分析和教学案例分析等,探讨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该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结果。通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在物理课堂参与度、主动学习、知识联结、思维结构改变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在考察思维层次较低的知识测验中,实施该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在考察思维层次较高的知识测验中,实验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策略对浅层学习无明显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学生期末测试平均成绩的提高显示了该策略的运用与学生平均成绩之间的正相关。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具普偏性,仅在初二年级开展了教育研究;目前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方式尚未达成统一;自身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不足。
候林[2](2021)在《深度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开发中心为响应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于2017年底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的是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学习包括学习者在认知、人际、个人三个领域的关键能力,以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基础,解决问题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这与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高度一致。因此,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查找、梳理与深度学习有关的文献,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比各个阶段国内、外的专家对深度学习概念的界定,并论述建构主义,元认知等理论对深度学习的理论支持。第三部分,结合对深度学习三个领域和九个维度的划分,制定《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在实习学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第四部分,以深度学习路线模型为基础,设计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流程,并且结合具体物理教学案例对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进行说明。第五部分,选取“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为教学案例,实习学校的两个普通班级为实践对象,实验班级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流程和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班级进行不加任何干预的常规教学。采用SPSS24.0对两个班级进行前、后测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方面均优于对照班级的学生。第六部分,论述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流程及教学策略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的促进与影响,并且对其深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梳理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和实际指导意义,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一线教师了解深度学习理论以及将其应用于物理实验课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王云云[3](2021)在《基于物理实验的高中生质疑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强调生产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综合国力与生产力的提升依赖于科技创新,所以我国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课程标准中对于质疑创新的培养明确提出要求。为满足学生个人终生发展的要求,培养具备质疑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国教育行业应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质疑创新的能力。文中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该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关于质疑创新的研究十分有限,但有很多一线教师不约而同的认为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同时进行。同时鉴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独特地位,确定其研究目的:基于物理实验培养高中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并形成相关教学策略。然后对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阐述,并对研究的总体思路进行总结。其次通过研究确定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的概念,同时确定质疑创新能力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的关系,并寻找相应理论的支撑。随后根据前人的研究以及课程标准划分了质疑创新能力的表现框架,分别为直觉联想能力、迁移与质疑以及构建新方法。同时每一个维度下都含有两个指标与之对应,分别是远距离联想、估计判断、批判性思维、基于批判性思维思考、构建新方法以及应用新方法。并根据前人文献划分质疑创新能力的表现水平并设计问卷。再其次通过,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同时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研究》中对于质疑创新相关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划分,确定并划分出质疑创新能力的学科能力水平。通过对所在实习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质疑创新能力现状的了解。同时通过教师角度了解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一般教学方式和现状,进行佐证。得到该校学生的基于物理实验的质疑创新能力的现状。在得到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基于该校现状以及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同形式,分别对演示实验、课堂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设计型实验的方式,对该校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议。对于演示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联想能力,针对课堂实验与分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迁移与质疑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构建新方法的能力。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对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总结。
滕立青[4](202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随之启动。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在微调目前课堂授课形式的基础上,面向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本文前三章为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了新版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解释及要求和小组合作模式的发展背景以及当前课改要求和发展需要,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对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模式的概念以及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的描述,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对小组合作形式和科学探究中五种能力培养的研究历程做了具体阐述。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有关科学探究方面的五个维度,分别是: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然后根据所要研究的维度,设计了五份高二上学期电学教案:测量导体电阻率、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导体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对教学实践所用的两份教案作了详细阐述。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对教学实践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后测试和问卷访谈以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利用问卷和测试题得到的信息均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做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善但不注重细节,操作能力强但仪器使用不熟练,能处理数据但方法单一,能得出实验结论但结论不完善,能进行交流和简单的反思但部分学生反思评价能力不足。详细分析第四章后,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培养学生五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细化策略,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设计的方案及时进行交流总结;通过提前讲解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小组成员相互指导实验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提前多方面训练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制定交流讨论规则,维持小组秩序,全员参与交流,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过程自觉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本文的最后总结了整个研究过程,点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表明了笔者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邓子为[5](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高一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研究表明,物理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程度、动机、兴趣等。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改稿)》为指导,应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领域,以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为载体,结合具体的物理教学情境,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学生物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通过查阅大量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与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相关文献,发现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物理学习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我效能感和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概述研究,结合科学探究四要素与理论与实验交替式教学设计理念,提出以物理探究性实验为载体,以提出问题、引起前概念认知冲突、作出猜想与假说、验证性实验、转化应用为主要环节的教学策略。根据相关研究理论,编制了《高一学生物理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教学策略实施前后进行检测;设计自我效能感的个案访谈问题,在教学实验前后分析教学策略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的物理自我学习效能感没有显着性差异(sig.>0.05),实验组自我效能感均值有所升高;(2)由一对一与学生访谈调查发现,教育实验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信心有明显提升;(3)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项目中,1、2、3、4、18题效能均值较实验前提升明显,属于科学探究维度,表明本研究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科学探究效能感较大的影响;13、15、20题效能均值实验前后相较于其他偏低,13、15题属于科学思维感,20题属于科学态度与责任感,表明学生在物理学习时侧重知识而不是方法,首选从知识点套用公式而不是先找到题目背后的本质问题并运用科学思维建立正确模型,对于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较浅。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物理学习效能感的提升利于其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物理效能感培养策略的提出对于物理教学和学生物理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思琪[6](2021)在《“云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在教学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使得同学们的科学探究本领具有大量的提升,当然这是要通过探究式试验来进行检验的。再有,新课标规范并重申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和时代发展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联,注重技术应用和社会进步。但由于此次的新冠疫情原因,导致物理在线教育中物理实验教学无法很好的进行,实验活动无法开展,而学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合理使用生活素材、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以及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些非常重要的理论当初背景来进行探讨,结合“云实验”的教学的特征,开发基于“云实验”的高中物理实验。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重庆市某高中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再进行物理测验学习近况实行分析,根据前面的相关结论来对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前测结果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后侧,验证所开发的基于“云实验”的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本论文还采用行动研究法,选取了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一节课进行案例设计研究,并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并且依照相关的问卷调查来对相关的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评价,验证了“云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还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教育统计法,经过运用理论根据来对实验进行探讨和解析,有以下相关的论断:1.所开发的“云实验”高中物理实验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有一定改善。2.实验后实验班的物理实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相比实验前有显着提升、实验后实验班的实验操作能力水平较对比班有显着提升,表明“云实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能积极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3.“云实验”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姚叶[7](2021)在《高中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我国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且具有时空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我国通过实现教育信息化,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在这一趋势下,线上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疫情期间经过实际验证发现,单纯的线上教学模式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来说,实践性更是线下教学方式不可被摒弃的重要特性,于是混合教学模式又再度回归教育热潮。该模式融合了线上及线下教学优势,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促进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那么当前模式的实验教学还存在着哪些不足,是否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何构建适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混合模式来改善实验教学?笔者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视听教学理论等理论出发,通过调查了解部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及新课标对于实验部分的总体要求,总结现阶段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善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一种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同时了解实验学校学生使用手机及电脑的频率,对学习者一般特征、学习环境、技术支撑进行分析,遵循目的性原则、“双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各要素优化组合原则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线上资料库和虚拟实验库,构建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合理且具有参考价值的混合式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在经过实践后,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和一对一深入访谈,了解新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反思及展望。一方面希望能通过该模式加强高中学生的实验技能,做好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为大学物理实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希望该模式能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使教学更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徐婧雅[8](2020)在《天津市北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天津市北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通过归因分析,进而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体现物理学科新的教育理念,使物理学习兴趣量表更具有时代特点,本研究在系统学习和分析多年来胡象岭及其指导的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物理学习实际情况,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新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对胡象岭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即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用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修订后的量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兴趣水平量表、测谎量表和效度项目,包含“迁移应用”“学习投入”“拓展求知”“因果认识”“实验操作”“攻克疑难”等6个因子,共计30个项目。经过测量学分析,修订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内容效度也较为理想。本研究应用修订后的量表对天津市北辰区四所乡镇校部分八、九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调查进行补充。整体上看,该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乡镇校初中生在上述6个因子上的兴趣水平有一些差别,其中“实验操作”兴趣水平较高,而“迁移应用”“学习投入”等因子的兴趣水平均为中等偏上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投入”兴趣处于这6个因子的最低水平。以性别、年级和籍贯为例,研究了北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和籍贯对该地区乡镇校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影响不大。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归因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该地区乡镇初中校师生的访谈结果,提出了教学建议。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茵[10](2020)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为例》文中认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实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实践研究法,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旨在找到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希望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实验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在分析新课标对物理实验教学实施建议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选择电磁感应部分,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改进和补充,列举了三个实验教学的设计案例,并创新了演示实验。在某高中进行实施后,从教师反馈、课堂观察和学生成绩三方面定量分析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对于适当的教学内容,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教学形式简单,学生未发生深度参与 |
1.2.2 教学情境单一,学生处于无“惑”的被动学习状态 |
1.2.3 知识与生活偏离,缺少与学生原有经验联结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 |
1.3.2 有利于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1.3.3 有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联结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非常规”物理实验 |
2.2 深度学习 |
2.2.1 学术界对于深度学习的界定 |
2.2.2 深度学习能力表征 |
2.2.3 本研究对深度学习的界定 |
第3章 相关研究现状 |
3.1 “非常规”物理实验研究现状 |
3.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3.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4章 理论基础 |
4.1 建构主义理论 |
4.1.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4.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
4.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4.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4.2.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
4.3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4.4 “非常规”物理实验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
4.4.1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 |
4.4.2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育理论与深度学习理论都指向素质教育 |
第5章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案例 |
5.1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5.1.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1.2 深度学习阶段 |
5.1.3 评价反思阶段 |
5.2 基于策略的核心教学活动 |
5.2.1 《透镜》核心教学活动 |
5.2.2 《凸透镜成像规律》核心教学活动 |
5.3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
5.3.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3.2 深度学习阶段 |
5.3.3 评价反思阶段 |
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过程及结论 |
6.1 教育实验前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1.1 前测知识水平分析 |
6.1.2 前测考试成绩分析 |
6.1.3 前测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6.2 教育实验后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2.1 后测知识水平分析 |
6.2.2 后测考试成绩分析 |
6.2.3 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提高了物理课堂参与度 |
7.1.2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
7.1.3 促进了知识联结 |
7.1.4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
7.1.5 提高了学生成绩 |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学习知识水平前测试卷 |
附录2 NESS-China深度学习量表 |
附录3 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前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附录5 深度学习水平后测试卷 |
附录6 教育实验前后考试成绩 |
附录7 后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致谢 |
(2)深度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
二、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元认知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四)认知灵活性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四)问卷发放 |
(五)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认知领域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二)人际领域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三)个人领域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果总结 |
(一)认知领域 |
(二)人际领域 |
(三)个人领域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流程及教学策略 |
一、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流程 |
二、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
(一)物理实验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二)获取与深度加工知识阶段 |
(三)评价反思阶段 |
第五章 深度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过程 |
四、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
(五)教学策略、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
(六)教学器材 |
(七)教学设计 |
(八)深度学习实验课堂评价 |
五、研究反思 |
(一)教学实践 |
(二)学习活动 |
(三)课堂效果 |
六、深度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结果分析 |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前测测试结果分析 |
(三)后测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物理实验的高中生质疑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质疑能力 |
2.1.2 创新能力 |
2.1.3 质疑创新能力 |
2.1.4 物理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发生认知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
2.2.4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物理实验的质疑创新能力的表现 |
3.1 基于物理实验的质疑创新能力的表现框架的选取 |
3.1.1 物理迁移创新能力表现框架 |
3.1.2 直觉联想能力 |
3.1.3 迁移与质疑能力 |
3.1.4 构建新模型能力 |
3.2 质疑创新能力水平等级的划分 |
第四章 高中生质疑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学生调查 |
4.1.1 量表的编制 |
4.1.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1.3 学生量表测量的结果 |
4.2 教师访谈调查 |
4.2.1 访谈调查的设计 |
4.2.2 访谈调查的题目 |
4.2.3 访谈调查的结果 |
第五章 基于物理实验的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发展缓慢原因 |
5.1 学生联想能力较弱,演示实验参与度低,限制估计判断能力发展 |
5.2 被动接受知识,不敢质疑,影响迁移与质疑能力发展 |
5.3 构建新方法能力发展缓慢,实践机会少,缺少测量质疑创新能力标准 |
第六章 基于物理实验的高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
6.1 加强演示实验的学生参与度促进联想能力的发展 |
6.2 增加随堂实验趣味性为迁移与质疑的形成奠定基础 |
6.3 注重分组实验,创建质疑环境,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
6.4 以教师引导探究性试验为基础培养质疑创新能力 |
6.5 开展设计型实验强化运用新方法能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水平量表 |
附录2 基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 |
二、小组合作学习 |
三、理论基础 |
第六节 总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
一、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二、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研究综述 |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综述 |
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研究综述 |
五、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教学对象 |
第二节 建立学习小组 |
第三节 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教学内容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设计维度分析 |
二、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第四章 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一、教学实践对象 |
二、教学实践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实践后测试 |
一、实践后测试题编制和编制调查对象 |
二、《测量导体电阻率》后测试结果分析 |
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后测试结果分析 |
四、实践后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
第四节 学生访谈分析 |
一、访谈内容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细化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
二、提前讲解实验仪器 |
三、多方面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
四、制定讨论秩序,通过评价培养自觉反思的习惯 |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 |
附录二: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
附录三: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
附录四: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学设计 |
附录五: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小组合作实验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七: 测量导体电阻率练习题 |
附录八: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题 |
附录九: 访谈提纲 |
附录十: 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 问卷统计 |
附录十二: 教学实践过程 |
致谢 |
(5)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高一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应用 |
1.1.2 物理新课程的要求 |
1.1.3 初、高中物理课程存在衔接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自我效能感 |
1.2.2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
1.2.3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综述 |
1.2.4 通过物理实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
1.2.5 已有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
2.1.2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
2.2 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
2.2.1 自我效能理论发展基础 |
2.2.2 自我效能形成因素 |
2.2.3 自我效能的功能 |
2.2.4 自我效能的三个特征维度 |
2.2.5 与元认知、归因、学习动机的关系 |
2.3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概述 |
2.3.1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
2.3.2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价值 |
2.3.3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 |
2.3.4 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四要素 |
2.4 以物理探究性实验提升自我效能的理论支撑 |
第3章 教学策略的提出 |
3.1 基于物理自我效能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
3.2 确立探究实验与理论交替式教学环节 |
3.3 案例设计及分析 |
3.3.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
3.3.2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
3.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
3.3.4 《牛顿第三定律》案例分析 |
第4章 实验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编制量表 |
4.2.2 访谈设计 |
4.3 研究过程 |
4.4 结果分析 |
4.4.1 量表前后测结果分析 |
4.4.2 实验前后访谈结果对比分析 |
4.4.3 调查初步结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的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物理自我学习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B 《自由落体》教学案例 |
附录C 高中物理学业效能感量表 |
附录D 高一物理学业效能感测量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云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3 情境学习理论 |
2.4 探究式学习理论 |
2.5 有关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概念 |
2.6 “云实验”教学的特征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云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案 |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3.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5 调查统计与现状数据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云实验”的高中物理实验开发 |
4.1 “云实验”物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
4.2 课内“云实验”开发 |
4.3 课外“云实验”开发 |
4.4 课外“云实验”的作用与意义 |
第五章 “云实验”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
5.1 “云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5.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5.3 “云实验”教学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访问提纲(教师) |
(7)高中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 认知灵活性理论 |
1.4.3 视听教学理论 |
1.4.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部分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2.1 新课标对高中物理实验的要求 |
2.2 高中物理实验内容及特征分析 |
2.3 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2.3.1 问卷调查说明 |
2.3.2 学生问卷调查 |
2.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章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界定及其技术支撑 |
3.1 混合教学模式的含义 |
3.2 混合教学模式的特征 |
3.3 混合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 |
第4章 超星学习通平台支持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1.1 目的性原则 |
4.1.2 双主性原则 |
4.1.3 适度性原则 |
4.1.4 各要素优化组合原则 |
4.2 前期分析 |
4.2.1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
4.2.2 学习内容分析 |
4.2.3 学习环境分析 |
4.3 高中物理实验混合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4.3.1 教学思路设计 |
4.3.2 分组实验案例设计 |
4.3.3 课题研究案例设计 |
第5章 超星学习通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调查 |
5.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5.2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普通高中物理实验汇总 |
附录二 高中物理实验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8)天津市北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乡镇地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 |
1.2 北辰区乡镇初中校教学现状 |
1.3 北辰区乡镇初中校物理学习现状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国内外研究综述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5.理论依据 |
6.物理学习兴趣定义及表现 |
6.1 学习兴趣的定义及表现 |
6.2 物理学习兴趣的定义及表现 |
7.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及分析 |
7.1 问卷修订及访谈提纲制定 |
7.2 调查过程 |
7.3 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 |
7.4 针对调查及访谈结果提出建议 |
8.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内容及特色 |
(五)研究的方法 |
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的内涵 |
1.物理实验 |
2.物理实验教学 |
3.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
4.新课标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
5.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
(二)支架式教学 |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支架式教学理论 |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研究 |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
2.发展性和差异性原则 |
3.探究性和启发性原则 |
4.时代性和生活化原则 |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 |
1.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程序 |
2.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 |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案例设计 |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案例设计准备 |
1.实验课程的选择 |
2.巧妙设计实验记录单 |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案例设计 |
1.实验案例——“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
2.实验案例——“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
3.实验案例——“探究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影响因素” |
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小范围实践 |
1.研究对象 |
2.教师反馈 |
3.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
4.学生成绩分析 |
(二)较大范围实践 |
1.研究对象 |
2.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
3.学生成绩分析 |
4.实践研究的分析结果 |
五、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效引导 |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明确教师定位 |
2.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二)立足教材,创新实验 |
1.创新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
2.深度挖掘教材,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实验 |
(三)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
1.巧用实验记录单,精心设置学生分组实验 |
2.合理分配小组组员,释放学生潜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影响普通物理实验学习迁移的因素及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 王艳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深度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候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物理实验的高中生质疑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 王云云.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滕立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高一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D]. 邓子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云实验”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高思琪. 延边大学, 2021(02)
- [7]高中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D]. 姚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8]天津市北辰区乡镇校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D]. 徐婧雅.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电磁感应部分为例[D]. 王茵.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