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经院校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珊珊[1](2021)在《图书馆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财经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深层次学科情报信息服务能够为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评价、管理决策等提供有力支撑,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深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对国内财经院校图书馆开展的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法等方法,在全面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财经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所呈现的特点,重点从分析工具、依托数据库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分析了财经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情报服务的现状。调研发现,大部分财经高校图书馆正在积极开展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但整体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图书馆应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在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和宣传推广上加大投入,打造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品牌,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蔡璇[2](2021)在《新商科背景下黑龙江省财经院校产教融合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刘春芳[3](2021)在《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进入普及化阶段,但当前国内外主流在线学习平台数据显示,平台上的课程完成率不足10%,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受到国内外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探究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本文通过爬取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评论数据并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资源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当前主流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海量、来源广泛、碎片化的在线学习资源,大学生容易出现知识迷航。因此如何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成为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互联网+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本文探究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管理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关系模型。该模型以标签完整性、标签有效性、资源关联性三个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特征为自变量,以任务技术匹配为中介变量,以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先前知识和学习目的为任务技术匹配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的调节变量。通过向山东省三所省属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获取2588份有效问卷。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标签完整性、标签有效性、资源关联性三个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具有正向影响。(2)任务技术匹配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而标签完整性、标签有效性、资源关联性三个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特征通过任务技术匹配正向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3)性别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4)年级、学校类型、先前知识和学习目的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对新建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当前已经运行的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的组织提出了以下建议。针对即将建设的在线学习平台,本文提出:(1)建立完备的在线学习资源标签体系;(2)建立标准的在线学习资源目录;(3)建立多维度的在线学习资源关联规则;(4)针对不同类型的在线学习资源采取不同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5)针对不同领域的在线学习资源采取不同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6)针对不同学科的在线学习资源采取不同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7)针对不同用途的在线学习资源采取不同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针对已有在线学习平台,本文提出:(1)应加强对现有在线学习资源标签完整性与有效性的检查;(2)应加强现有在线学习资源之间的关联;(3)应实施差异化的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在上述建议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线学习资源标签完整性对策、在线学习资源标签有效性对策、在线学习资源关联性对策,期望对在线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以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唐婷[4](2021)在《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就业形态等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出必然要求,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其未来就业和能力发展乃至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调研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状况,为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教育和高职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数字素养以及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胜任特征模型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为依托,探索和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本文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界定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通用型技能与专用型技能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其高效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且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复杂的能力特质群。此外,为了确定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本研究还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数字素养参考框架,通过20名专家开展的问卷咨询,最终确定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6个一级构成要素和27个二级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之后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值,形成具有重要程度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本研究依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及其描述编制了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珠三角543名高职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高职学生学习年级的增加,其数字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发展数字素养需从大一新生开始;再次,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与其专业类别有关,财经商贸类和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高于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和医药卫生类的高职学生;最后,家庭常住地在地级市或省会/直辖市、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和父亲计算机能力较好的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其数字素养水平相对较高。综上,根据专家调查与问卷分析,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环境;第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第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第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陈倩[5](2021)在《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为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建议,为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本研究依照现有研究,结合财经商贸类专业和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提升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目的,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从概念界定出发,结合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特点,参考学者的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的方法,对LS中专财经商贸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与评价;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对现有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力求寻找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帮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用人单位更需要的职业人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第一,LS中专财经商贸专业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一般;第二,在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维度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基本课程满意度,其次是生涯发展能力,对工作胜任能力维度最不满意;第三,中职财经商贸专业可以在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学生满意度:(1)提升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建立健全课程体系。(4)开展对口实践培训。(5)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刘丽丽[6](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文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大局。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探究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OBE理论,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及目标遵从,确认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形成亦应遵循课程生成逻辑与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升学、就业、证书(证书制度)3重导向。据此,比较《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标准》要求,发现不同导向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差异,需要中职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增减。其次,调查了河北省Y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实状况,确认中职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诊改”认知仍不够全面,“诊改”实践能力依然不强,课程“诊改”适应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未达到“较好”的状态。做好专业课程“诊改”工作,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持续提升课程“诊改”能力水平。再次,立足调查结果,按照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借鉴域外经验,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3项原则,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具体包括课程“诊改”认知、“诊改”实践、“诊改”适应、“诊改”反馈、“诊改”发展能力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可用于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后,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存在的弱项,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实践功力、凝聚发展合力和寻求外部助力等5个方面,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建设和发展课程“诊改”能力实践参考,供同类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诊改”能力借鉴。
张琼月[7](2021)在《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体育层面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任务。中国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20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依据,运用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体系系统结构模式,对中英美澳共20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2020年QS排名选取中英美澳样本院校,从宏观层面把握国外15所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我国5所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2019版及2020版),得出中外在学分设置、修业年限、学位授予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2)中英美澳各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都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英美澳目标设置更为具体;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共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和实践课程相对较小;我国高校较之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丰富,但不够细化;英美澳三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侧重于理论教学;我国较之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方式较灵活,注重形成性评价。(3)中英美澳四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遵循相应的目标导向(商学途径、公共管理途径和科学途径等)和学位类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商业学士和管理学学士等),这体现了各国课程设置向培养目标靠近以及注重社会需求。(4)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化。(5)对我国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以下建议: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丁园园[8](2021)在《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末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作为跨境教育衍生出来的新事物已经发展了30多年,国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发展空间。而广西地理位置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紧接着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与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签订等互惠政策的进行促使广西—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逐渐加速发展,而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因此在这种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现如今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发展了将近10年,初具规模,但是在这种发展速度下,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例如,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如何打破单一化办学模式等等,因此本文对于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与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先对广西本科层次的高校进行基本现状调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对G高校进行实践调查,进一步探究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梳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基本情况,第三章主要对广西高校进行现状分析,第四章总结广西高校目前在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剖析其原因,最后一章进行对策分析。笔者主要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对策分析。从政府层面,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办学结构;搭建运营高校联盟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从高校层面,需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构建教学评价系统与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评价;促进跨文化沟通,推进中外方深度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办学规模。从社会层面,要鼓励社会第三方监督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成本负担;建立区域性中外合作办学数据库网络平台。
化迎莹[9](2021)在《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经管学院,且该学院学生数量多,经济类文献资源的需求量也较大。基于此背景,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经济类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所综合性高校和两所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及LIBQUAL模型,分别对四所高校的经管学院师生及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及研究内容为两类高校的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经管学院师生对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的满意度情况,并分析了两类高校经管学院师生对文献的主体需求。通过对两类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发现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和财经类高校图书馆在经济类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同。因此,本文针对两种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策略。
郭超[10](2021)在《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都在积极运用移动平台以改善自身服务质量。图书馆服务为了响应这一需求,正在不断完善移动服务,在服务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发展与创新。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已开展多种类型的移动服务,但在具体实施中,移动服务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以河南省为例,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在用户权限,服务宣传力度,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描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目前具备的移动服务,以河南省54所二本院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两方面阐述了其移动服务现状,总结图书馆现有的移动信息服务中的缺陷,进一步明确用户的移动服务需求,以期提升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质量,改善图书馆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财经院校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经院校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财经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情报服务现状理论研究 |
3 财经高校图书馆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调研 |
3.1 调研设计 |
3.2 调研结果 |
3.2.1 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开展现状 |
3.2.2 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呈现的特点 |
3.3 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
4 财经高校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的建议 |
4.1 优化学科情报服务的人才储备和合作机制 |
4.2 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情报服务体系 |
4.3 丰富学科情报服务的内容,强化服务的针对性 |
4.4 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
5 小结 |
(3)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普及化 |
1.1.2 当前大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相关研究 |
2.1.1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相关理论 |
2.1.2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的概念 |
2.1.3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研究现状 |
2.2 任务技术匹配相关研究 |
2.2.1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 |
2.2.2 任务技术匹配的概念 |
2.2.3 任务技术匹配研究现状 |
2.3 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相关研究 |
2.3.1 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概念 |
2.3.2 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研究现状 |
2.4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关系模型构建 |
3.1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关系模型 |
3.2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技术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
3.2.1 标签完整性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
3.2.2 标签有效性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
3.2.3 资源关联性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
3.3 任务技术匹配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 |
3.4 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先前知识与学习目的的调节作用 |
3.4.1 性别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 |
3.4.2 年级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 |
3.4.3 学校类型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 |
3.4.4 先前知识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 |
3.4.5 学习目的对任务技术匹配与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调节作用 |
3.5 研究假设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
4.1.1 问卷设计思路 |
4.1.2 变量测量 |
4.2 问卷前测 |
4.2.1 前测样本特征 |
4.2.2 前测问卷信度分析 |
4.2.3 前测问卷效度分析 |
4.2.4 最终问卷形成 |
4.3 问卷数据收集 |
4.3.1 问卷发放 |
4.3.2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5.1.1 信度检验 |
5.1.2 效度检验 |
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2.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5.2.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
5.2.3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
5.2.4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 |
5.3 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先前知识与学习目的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1 性别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2 年级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3 学校类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4 先前知识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5 学习目的的调节作用分析 |
5.4 假设检验结果 |
5.5 实证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议与对策 |
6.1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的建议 |
6.2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的对策 |
6.2.1 在线学习资源标签完整性对策 |
6.2.2 在线学习资源标签有效性对策 |
6.2.3 在线学习资源关联性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A 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数字素养内涵研究 |
二、关于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关系研究 |
三、关于数字素养教育与实践研究 |
四、关于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界定 |
一、数字素养概念的梳理 |
二、数字素养与相关素养的本质差异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审视 |
一、技术哲学:“人-技”共生融合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二、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视角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三、人才培养观:面向就业与未来发展的高职学生数字素养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 |
一、胜任特征模型理论 |
二、复杂性理论 |
第三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和框架参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需求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参考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初步凝练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凝练原则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提取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专家验证 |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与分析 |
四、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与模型构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阐释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构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权重确定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确定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ANP建模过程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第二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一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二级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完善与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修订完善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优点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的实证应用 |
第一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质量检验 |
一、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特征分析 |
一、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整体特征 |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具体特征 |
第四节 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一、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二、不同专业类别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三、不同家庭背景高职学生数字素养水平差异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政府需创设人-技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 |
二、企业参与研制就业导向的数字人才培养方案 |
三、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创新发展数字素养教育 |
四、高职学生需增强自身数字竞争力与职业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2.中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
3.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1.国外研究动态 |
2.国内研究动态 |
3.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1.核心素养 |
2.职业核心素养 |
3.课程满意度 |
(二)基本理论 |
1.能力本位观 |
2.全面发展观 |
3.终身教育理论 |
三、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问卷研究设计 |
(一)问卷指标构建原则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调查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问卷发放与回收 |
四、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现状--以 LS 中专为例 |
(一)样本分析 |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
(三)基本情况分析 |
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2.整体满意度 |
3.基本课程满意度 |
4.职业角色能力满意度 |
5.工作胜任能力满意度 |
6.生涯发展能力满意度 |
(四)开放性课程建议分析 |
(五)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关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满意度不高 |
2.学校教育未体现出对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视 |
3.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
(六)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存在的原因分析 |
1.对职业核心素养缺乏认知 |
2.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
3.财经商贸专业的特殊性 |
4.学校课程未针对职业核心素养进行相应设置 |
五、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提升对策 |
(一)提升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识 |
(二)多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三)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
1.完善学生培养模式 |
2.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
(四)开展对口实践培训 |
1.增加实训课时 |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解决问题”课堂 |
3.推动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机会 |
(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6)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教学“诊改”研究 |
1.3.2 课程“诊改”研究 |
1.3.3 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
1.3.4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 |
1.5.1 中职学校 |
1.5.2 课程诊改 |
1.5.3 专业课程教师 |
1.5.4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 |
第二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2.1 内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 |
2.1.1 OBE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
2.1.2 OBE视域下的课程生成 |
2.1.3 OBE理论的“诊改”价值 |
2.2 外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导向 |
2.2.1 升学导向 |
2.2.2 就业导向 |
2.2.3 证书导向 |
2.3 差异:同门课程之间内容及标准比较 |
2.3.1 《基础会计》与《会计基础》比较 |
2.3.2 《会计基础》与《考试标准》比较 |
2.3.3 比较分析的结果与结论 |
2.4 目标: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向度 |
2.4.1 基于普通教育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
2.4.2 基于中职课程“诊改”要求的分析 |
2.4.3 基于中职教育三重目标要求的分析 |
第三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 案例学校及专业 |
3.1.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
3.1.2 会计电算化专业情况 |
3.1.3 课程“诊改”实践情况 |
3.2 调查过程及方法 |
3.2.1 调查过程 |
3.2.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访谈对象情况 |
3.3.2 访谈内容编码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与能力发展 |
4.1 课程诊改能力框架的设计 |
4.1.1 设计依据 |
4.1.2 设计原则 |
4.1.3 框架内容 |
4.2 课程诊改能力现状分析 |
4.2.1 诊改认知能力 |
4.2.2 诊改实践能力 |
4.2.3 诊改适应能力 |
4.2.4 诊改反馈能力 |
4.2.5 诊改发展能力 |
4.3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4.3.1 激发内生动力 |
4.3.2 增强发展活力 |
4.3.3 提升实践功力 |
4.3.4 凝聚发展合力 |
4.3.5 寻求外部助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5.1 主要结论 |
5.1.1 确定了中职学校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5.1.2 调查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 |
5.1.3 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框架 |
5.1.4 提出了中职教师发展课程“诊改”能力的行动建议 |
5.2 存在不足 |
5.3 研究前瞻 |
5.3.1 普及职业教育评价知识 |
5.3.2 创建职业教育改进学科 |
5.3.3 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初级)考试标准》 |
附件2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中职任课教师) |
附件3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校长、财经部主任、任课教师) |
致谢 |
(7)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 |
1.2.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1.2.3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
2.1.2 对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
2.1.3 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
2.1.4 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
2.2.2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代表性高校样本选取 |
3.1 研究总体与研究样本 |
3.2 样本选取依据 |
3.2.1 2020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分类 |
3.2.2 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与权重分析 |
3.2.3 2020 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概况 |
3.2.4 中英美澳体育学科排名中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分析 |
3.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3.3.1 英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2 美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3 澳大利亚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4 中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
4.1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比较分析 |
4.2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
4.3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比较分析 |
4.4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比较分析 |
4.5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比较分析 |
4.6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与其课程体系的关系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成因分析 |
5.1 教育理念的差异 |
5.2 教育体制的差异 |
5.3 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6.1 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
6.2 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
6.3 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目标的匹配度 |
6.4 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 |
6.5 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英美澳样本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官网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
一、概念 |
二、类型 |
三、模式 |
四、原则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高校成本分担理论 |
第二章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 |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阶段 |
一、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萌芽期(20 世纪初—1949) |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停滞期(1950—1977)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兴起发展期(1978—至今) |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基本情况 |
第三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一、广西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
二、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广西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动因 |
一、外部动因 |
二、高校动因 |
三、消费者动因 |
第三节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
一、办学规模 |
二、办学结构 |
三、办学模式 |
四、办学资源 |
第四节 广西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现状-基于学生就读体验调查 |
一、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
二、G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现状调查 |
第四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现存问题 |
一、办学规模中的问题 |
二、办学结构中的问题 |
三、办学模式中的问题 |
四、办学资源中的问题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经济水平不高,影响办学规模与结构 |
二、中外教育理念相悖,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
三、跨文化障碍,影响教学质量 |
四、政府管理程序繁琐,影响政策落实到位 |
五、高校宣传方式单一,影响社会关注 |
六、中外方交流不频繁,影响国际化水平 |
第五章 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广西区教育国际化理念,增强国际化意识 |
二、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 |
三、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四、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办学结构 |
五、搭建运营高校联盟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服务机制 |
六、坚持广西的办学特色,坚持主权意识 |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方式 |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构建教学评价系统与平台 |
三、促进跨文化沟通,推进中外方深度交流 |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办学规模 |
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全英文学习能力 |
第三节 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鼓励社会第三方监督办学 |
二、鼓励社会力量承担高校成本负担 |
三、建立区域性中外合作办学数据库网络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G 高校学生就读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 B G 高校学生就读体验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利用的含义 |
二、利用效能的含义 |
三、信息资源的定义 |
四、经济类资源的范围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满意度的标准 |
二、利用效能与满意度的关系 |
三、经济类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界定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研究方法 |
第一节 LIBQUAL+模型 |
一、LIBQUAL+模型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
二、LIBQUAL+模型基础架构介绍 |
三、LIBQUAL+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
第二节 基于LIBQUAL+模型的高校图书馆及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一、评价指标及筛选方法 |
二、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及利用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一、综合性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二、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现状调查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定性分析 |
一、设计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四、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
五、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
六、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服务质量与利用效能对应关系 |
第三节 高校经管学院师生的主体需求分析 |
一、综合性高校经管学院师生主体需求分析 |
二、财经类高校经管学院师生主体需求分析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第一节 综合性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一、经济类资源方面 |
二、图书馆员队伍方面 |
三、图书馆环境方面 |
四、服务效果方面 |
第二节 财经类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解决办法 |
一、经济类资源方面 |
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 |
三、经济类资源的宣传推广方面 |
四、图书馆员方面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高校图书馆经济类资源利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对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经济类资源满意度调查 |
(10)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移动服务相关概念及二本院校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图书馆移动服务相关概念 |
一、移动图书馆 |
二、图书馆移动服务 |
第二节 二本院校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整体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方式调查与分析 |
一、短信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二、社交媒体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三、官网设置移动服务方式链接的调查分析 |
四、移动APP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第三节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调查与分析 |
一、借阅查询服务 |
二、咨询服务 |
三、资源导航服务 |
四、学科服务 |
五、延伸服务 |
六、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 |
第四章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用户权限开放不到位 |
二、宣传力度不足 |
三、服务内容单一 |
四、服务即时互动性不强 |
第二节 解决对策 |
一、改善用户访问机制 |
二、加强宣传力度 |
三、提升服务个性化水平 |
四、优化服务互动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财经院校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深层次学科情报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财经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分析[J]. 赵珊珊. 图书馆研究, 2021(06)
- [2]新商科背景下黑龙江省财经院校产教融合对策研究[D]. 蔡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刘春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唐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财经商贸专业课程满意度评价研究[D]. 陈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D]. 刘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7]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张琼月.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广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园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类资源利用效能的策略研究[D]. 化迎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D]. 郭超. 黑龙江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