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双双[1](2021)在《不同发展阶段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张晶莹[2](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曹嘉琦,张文华,王宏里[3](2021)在《高中化学实习教师探究性教学水平个案分析——以“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师范院校培养职前教师探究性教学能力对于其职后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一位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应用探究性教学水平测评量表——EQUIP表对其实习"氧化还原"3节实录课例进行探究性教学水平评估,并辅以CCITIAS量表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探讨研究对象的探究性教学行为表现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对象具有一定探究意识,但是探究实践水平还在萌芽期;(2)当重复大学模拟课堂教学经验时,其探究水平表现较高,研究对象的探究理念转化为实际探究性教学的活动策略的能力较强;(3)如果对新授课缺乏经验,则教学行为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是与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互动;(4)研究对象对不熟悉的探究教学策略采取回避态度,基本采用传统授课模式。
孟书文[4](2021)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评价理念在课程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成为了新的课题。作为中学化学重难点的氧化还原反应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立足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内容,探索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对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突破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在综述有关“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质内涵建构了以教学目标为统领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型,以具体、可观察、可测评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评价活动、情境和问题、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课堂教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思路:(1)课前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的依据;(2)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和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途径;(3)课后检测理解水平——教学评一体化的效果反馈,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对象,进行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测查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型和教学思路是否具有可行性与成效性,得出了如下结论:(1)“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知识载体和学生学情等确定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评价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时反馈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教学调整,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质内涵,建构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型,并在模型中重点突出了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以具体、可观察、可测评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评价活动、情境和问题、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2)根据将评价内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宗旨设计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思路,将评价内容分为三部分:课前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的依据、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和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途径、课后检测理解水平——教学评一体化的效果反馈。通过与化学概念量表的融合将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3)从学生学习结果的反映来看,基于该课堂教学模型和课堂教学思路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减少相异构想的产生,对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将按照该课堂教学模型和课堂教学思路设计出的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提问、点评、追问、学生的互评和自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评价融为一体,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推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型和课堂教学思路能够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成效性。
马彩菲[5](2021)在《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文中指出化学核心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较多研究者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培养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课堂教学方面的,从学生角度入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以期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建议。该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搜集和分析了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了解学者们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向,为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思路。其次,编制了双向细目表,根据双向细目表初步编制了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经过资深专家和化学教师的审阅,对测查问卷进行了修改;然后选取山东省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15名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再次修改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再次,选取山东省某三所普通高中总计345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正式实测,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与试题的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编制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批阅工作。最后,将学生作答情况输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测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并探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研究显示:(1)编制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是一个良好的测查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工具。(2)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其化学核心素养维度内容中发展水平最低。研究的创新之处:(1)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编制化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查问卷,为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新工具。(2)研究提出的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水平低,为以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提供新依据。
王亚丽[6](2021)在《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欣[7](2021)在《“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研学后教”模式就是以诸多理论为依据,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辅导教学为形式的一种贯穿于课堂前、中、后的教学实践方法。“研学后教”贯穿于课堂前、中、后三个环节,不仅能满足化学新课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对“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打开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研学后教”模式的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对“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进行对比,提出“研学后教”模式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构建“研学后教”教学模型。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及“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两节内容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撰写课堂教学载体“研学案”,并在宁夏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选择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研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后通过试卷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为“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课前利用“研学案”预习,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课中利用“研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利用“研学案”复习,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且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研学后教”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关于高一化学教学的“研学后教”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杨雪萍[8](2021)在《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吴泽邦[9](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文中提出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同阶段所需要达到的学业水平应符合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学习进阶理论将学科知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划分为不同的进阶水平并逐级递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且具备可操作性,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得到连贯的发展。“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的概念抽象、规律繁琐,很多学生对其理解浅显,达不到课程要求。将学习进阶理论应用到中学化学课堂中,期待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纸笔测验法、个案追踪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对相关内容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基于学习进阶的核心概念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二、提取“氧化还原反应”主题的核心概念,对其建构学习进阶框架。三、对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进阶相关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四、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检测和访谈,完成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学习进阶实证研究。五、收集并处理前后测、追踪测试、访谈的数据和记录,得出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将学习进阶理论应用到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在对帮助学生学习核心概念内容,提升中下游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育研究,改善枯燥的概念教学现状,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本研究也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角度总结了学习进阶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供了相关对策。通过对本研究进行反思,笔者提出了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针对将学习进阶理论应用到中学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进行了展望。
刘鹏[10](2021)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核心素养的实施,要依托具体的学科来进行。因此,将化学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选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进行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对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作了阐释。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的阐释。主要对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等概念进行分析与界定。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确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发展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案例的开发。通过文献调研,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构建,从而制定教学设计依据与教学设计方案。依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第四部分为结果分析,为了检验结果是否有效,本研究基于对学生测验成绩、教师访谈以及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从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为研究不足、研究建议与未来展望。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化学成绩进步明显。第二,基于真实的化学情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提高。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该注重真实化学情境的引入,加强实验教学,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落实于课堂。
二、浅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化学实习教师探究性教学水平个案分析——以“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 职前教师 |
1.2 探究性教学 |
2 探究教学课堂测评工具选择和优化 |
3 研究方法及对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4 课堂观察数据收集及分析 |
4.1 探究性教学水平数据收集及处理 |
4.1.1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定性分析 |
4.1.2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定性分析 |
4.1.3 “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定性分析 |
4.2 综合整体定量分析 |
4.2.1 定量分析数据收集及处理 |
4.2.2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较分析 |
4.2.3 教师语言行为比较分析 |
4.2.4 教师提问与学生应答的比较分析 |
4.2.5 定量分析小结 |
(1)讲授法为主。 |
(2)提问法为辅。 |
(3)连续课程不同课型之间教学方式有一定差距。 |
4.3 非语言行为分析 |
4.3.1 面部语言 |
4.3.2 肢体语言 |
4.3.3 课堂巡视 |
5 结论 |
(4)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核心概念 |
1.2 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 |
2 文献综述 |
2.1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研究 |
2.2 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 |
2.3 教学中融入评价的实践研究 |
3 研究目的、任务与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任务 |
3.3 研究方法 |
4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型建构 |
4.1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型 |
4.2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思路 |
5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5.1 制定教学目标 |
5.1.1 课程标准分析 |
5.1.2 教材内容分析 |
5.1.3 学生学情诊断及分析 |
5.1.4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 |
5.2 课堂活动与发展性评价设计 |
5.2.1 情境的创设 |
5.2.2 问题的设计 |
5.2.3 活动的组织 |
5.2.4 发展性评价的嵌入 |
5.3 课后反馈提升 |
5.4 教学过程设计的整体思路——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 |
5.4.1 课堂教学结构 |
5.4.2 具体教学片段 |
6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施过程 |
6.1 教学对象 |
6.2 教学干预 |
6.3 测试卷的编制 |
6.4 测试过程 |
6.5 教学效果 |
6.5.1 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概念理解的影响 |
6.5.2 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相异构想的影响 |
6.5.3 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附录2 氧化还原反应期中测试题目 |
附录3 学生访谈实录 |
致谢 |
(5)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
2.1.1 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2 化学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
2.2 素养取向的教学评价 |
2.2.1 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评价 |
2.2.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
2.3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 |
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3.2.2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 |
4 理论基础 |
4.1 化学核心素养 |
4.2 PISA测评理论框架 |
5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1 研究流程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3.1 研究框架思路 |
5.3.2 研究目录纲要 |
5.3.3 研究方法 |
5.4 研究工具 |
5.4.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5.4.2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的制定 |
5.4.3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5.4.4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5.4.5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难度 |
5.4.6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区分度 |
5.5 研究实施 |
5.6 资料分析与处理 |
6 结果与讨论 |
6.1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基本情况 |
6.2 同一等级水平化学核心素养维度的差异 |
6.2.1 水平2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6.2.2 水平3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8 研究反思 |
8.1 研究局限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
1.1.3 基于“研学后教”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调查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研学后教”模式的提出 |
2.2 “研学后教”模式的概念界定 |
2.3 “研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1 合作学习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关于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1.5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3.1.6 调查结果分析 |
3.2 关于教师对“研学后教”模式看法的访谈记录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记录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总结 |
第四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中的教学模型构建 |
4.1 “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
4.2 “研学后教”模式与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的比较 |
4.3 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
4.3.1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难点 |
4.3.2 创设学习情景,引出学习内容 |
4.3.3 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探究表格 |
4.3.4 引导小结与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点 |
4.3.5 趣味自评与互评,增强学习积极性 |
4.4 教学设计原则 |
4.4.1 探究性原则 |
4.4.2 实用性原则 |
4.4.3 层次性原则 |
4.4.4 主体性原则 |
4.4.5 科学性原则 |
4.4.6 趣味性原则 |
4.5 教学模型的构建 |
4.5.1 课前-单枪匹马我最行 |
4.5.2 课中-团结奋战我最强 |
4.5.3 课后-横扫千军我最牛 |
第五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对象的确定 |
5.2 合作小组的分配 |
5.3 教学案例的选择 |
5.4 “研学案”的撰写 |
5.5 教学实施 |
5.5.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
5.5.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设计 |
5.6 评价方式的确立 |
5.6.1 自我评价 |
5.6.2 小组互评 |
5.6.3 教师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
6.1 “研学案”综合评价 |
6.1.1 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
6.1.2 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
6.1.3 教师综合评价 |
6.2 学生学习成绩纸质化测试 |
6.2.1 测试目的 |
6.2.2 测试对象 |
6.2.3 试卷发放、回收情况 |
6.2.4 测试结果分析 |
6.3 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
6.3.1 调查目的 |
6.3.2 调查对象 |
6.3.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6.3.4 调查结果分析 |
6.4 实践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中化学课标的修订 |
1.1.2 我国化学教学现状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概念 |
2.1.2 学习进阶 |
2.2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的不足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发展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SOLO分类理论 |
3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的提取和学习进阶框架的建构 |
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内容分析 |
3.1.1 课程标准分析 |
3.1.2 教材内容分析 |
3.1.3 高考试题分析 |
3.2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的提取 |
3.2.1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梳理 |
3.2.2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关系图 |
3.2.3 中学化学教师对核心概念的选择 |
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进阶建构 |
3.3.1 进阶维度的确定 |
3.3.2 进阶起点和终点的确定 |
3.3.3 成就水平的划分 |
4 学习进阶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实施的准备 |
4.1 实验方案 |
4.2 学习进阶的应用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4.2.2 调查设计 |
4.2.3 调查实施 |
4.2.4 调查结果分析 |
4.2.5 调查结论 |
4.3 测评工具的开发 |
4.3.1 前测试题的设计 |
4.3.2 后测试题的设计 |
4.3.3 追踪训练题目的设计 |
4.3.4 学生访谈提纲的设计 |
4.4 实验前测 |
4.4.1 前测成绩结果 |
4.4.2 追踪对象的选择 |
4.4.3 访谈对象的选择 |
4.4.4 前测成绩分析 |
5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实施 |
5.1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
5.2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案例 |
5.2.1 案例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
5.2.2 案例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定性规律” |
5.2.3 案例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定量计算” |
6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效果分析 |
6.1 后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
6.1.1 后测成绩整体分析 |
6.1.2 各核心概念的不同水平后测成绩分析 |
6.2 实验追踪记录及分析 |
6.2.1 实验追踪记录 |
6.2.2 实验追踪结果分析 |
6.3 访谈记录及分析 |
6.3.1 访谈记录 |
6.3.2 访谈结果分析 |
6.4 实验结论 |
6.4.1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
6.4.2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影响 |
6.4.3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
6.5 学习进阶理论应用于核心概念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6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核心概念教学应用对策 |
7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习进阶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前测试题 |
附录4 后测试题 |
附录5 追踪检测试题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的发展 |
1.1.2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
1.1.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化学核心素养 |
2.1.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2.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认知发展理论 |
3.2.1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 |
3.2.2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
3.2.3 发现学习法 |
第四章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
4.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的提出 |
4.1.1 实施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 |
4.1.2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
4.1.3 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 |
4.1.4 实施分课型培养模式 |
4.2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教学模式的构建 |
4.2.1 设计依据 |
4.2.2 教学、评价目标的制定 |
4.2.3 教学过程的设计 |
4.2.4 学习评价的设计 |
4.3 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型 |
第五章 教学案例的设计开发 |
5.1 《离子反应》教学案例设计 |
5.1.1 教学内容分析 |
5.1.2 学情分析 |
5.1.3 教学目标、评价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5.1.4 教学过程设计 |
5.1.5 教学反思 |
5.2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设计 |
5.2.1 教学内容分析 |
5.2.2 学情分析 |
5.2.3 教学目标、评价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5.2.4 教学过程设计 |
5.2.5 教学反思 |
第六章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教学案例实施结果分析 |
6.1 教学案例的实施 |
6.1.1 教学实践 |
6.1.2 教学实践后的测试题编制 |
6.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6.2.1 测试结果的分析 |
6.2.2 听课教师的访谈分析 |
6.2.3 实验班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6.3 教学实践总结 |
第七章 研究结果及建议 |
7.1 研究结果 |
7.2 不足与建议 |
7.2.1 研究不足 |
7.2.2 建议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学实施效果检测题 |
附录2 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成绩对比表 |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针对实验班) |
致谢 |
四、浅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发展阶段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D]. 何双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晶莹. 鲁东大学, 2021
- [3]高中化学实习教师探究性教学水平个案分析——以“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教学为例[J]. 曹嘉琦,张文华,王宏里.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12)
- [4]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D]. 孟书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D]. 马彩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王亚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1
- [7]“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李欣. 宁夏大学, 2021
- [8]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杨雪萍. 宁夏大学, 2021
- [9]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中学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D]. 吴泽邦.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10]“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刘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