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风险保险运行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谭松[1](2020)在《重庆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理赔中心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医疗纠纷愈演愈烈,医患冲突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秩序,还给医务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实践证明,医疗责任保险在分散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降低医疗纠纷处理成本和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重庆市在借鉴“宁波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实施医疗责任保险,为全市医疗纠纷的处理和医患关系的改善增加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本文以实证研究为视角,通过对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理赔中心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的医疗机构和患者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重庆市已有32个区县开展实施医疗责任保险,覆盖率达到84.21%,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全市医疗机构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自身存在不足、理赔服务中心法律地位不明确和患者存在误解等问题,建议要综合考虑保险参与主体各方利益,提出统一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政府加强协调和监管、完善保险产品设计、加强理赔中心建设和保险宣传推广等对策,为医疗责任保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重点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相关理论阐述、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国内外医疗责任保险实践情况进行介绍,阐述其成熟的做法以及局限性,借鉴成功的经验,为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提供参考。第三章通过调研和访谈,介绍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情况,包括发展历史、理赔服务中心运行概况、保险实施方案、保险实施流程与现状,了解目前的实施成效。第四章、第五章分析总结目前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保险公司、理赔中心、医疗机构和患者等多个参与主体分析查找原因,并从参保方式、保险产品设计、服务能力提升和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贾振兴[2](2020)在《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大量投入,医疗技术和诊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更新,但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也急速增加,而患者遭受的损失并未得到充分的救济,这种情形愈演愈烈,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世界各国在应对医疗事故导致的损害时捉襟见肘。为了缓解这一窘境,世界各国开始探索这一难题的解决之道,最终的有效解决思路是出台了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这一制度并不关心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而是直接将医疗损害的结果直接归结于医疗机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新西兰、比利时和瑞典。而笔者基于着重维护患者利益的考量,认为我国应当引入该制度。因为医疗行为处处存在着医疗风险,即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即便医生尽到了当前医疗卫生条件下可能的谨慎、注意义务,在很多情况下也很难阻止医疗损害的发生。即便医务人员存在主观过失,但是如果需要证明该过失的存在,需要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证明或者病例资料予以佐证。对于这两项重要的证明路径在实践适用中存在诸多的不便。在救济路径不畅的情况下,让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更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而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则正好是为了缓解患方的举证责任,保障患方的利益而设计的。笔者首先介绍了无过失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基于比较法经验的考察,发现想要贯彻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就需要雄厚的基金支持和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然后是分析我国现在各项制度和发展背景的状况是否适合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开展,笔者认为现存的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存在着责任的认定过分侧重“过错”,难以应对新兴医疗技术导致的损害责任和现存医疗制度对患者的保障不利等弊端。而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存在着侧重更加客观的“损失”、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侧重患者利益的维护等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我国现存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弊端。同时分析我国构建无过失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可行性,发现医疗行业的的主体性、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发展趋势均未我国引入无过失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创造了条件。最后就是在借鉴国外立法、司法经验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建议,即通过立法确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构建三种渠道的救济模式,即政府拨款的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基金,患者自己缴费的无过错医疗损害保险制度和通过社会捐助构建的社会救助基金。
许晓红[3](2020)在《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状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自行编制的问卷了解南昌市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南昌地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问卷形成:(1)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关于新政的时效精评,经课题组讨论初步确定调查问卷的基本框架。(2)Delphi专家函询法:选择已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地区的长期从事护理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三级甲等医院护理部主任等作为本次问卷的咨询专家,共计17位。经过两轮函询,最终拟定《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调查问卷》2.问卷调查:三甲医院临床护士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南昌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3.统计方法:将收集的所有有效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用频率、组成比和比值法表示;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评价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本次课题研究首次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提出意见专家17位,第二轮专家函询回收率100%,提出修改意见的专家4位,占比25.00%,专家积极性系数较好。问卷熟悉程度系数(Cs)为0.847,判断系数(Ca)为0.765,权威系数(Cr)为0.806,全部条目的平均CVI值为0.943。(2)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现状本次课题调查对象共320名,平均年龄32.53±5.71岁,男性4人,女性316人。基础知识调查中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内容认知较为清楚者占比50%,服务方式占比64.69%,护士准入资质占比31.26%,试点城市运行现状占比41.88%,市场平台现状认知较清楚占比27.19%,风控及收费占比19.38%。(3)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整体意愿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整体参与意愿中60.94%的调查对象表示参与意愿较高(选项为“有,很强烈;有,还可以”);71.26%的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前景表示乐观(选项为“非常乐观;乐观”)。(4)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动机特征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额外创收”、“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和“能够发挥专科护理的作用”;护士不愿意参与的原因前三分别是“担忧护士人身安全问题”、“担忧上门服务产生医疗纠纷如何有效解决的问题”和“独自上门服务的能力问题”,人身安全问题与风险权责问题成为护士参与拒绝的主要因素。护士的学历、职称、月收入和子女简况对参与意愿有影响。结论:本课题自制问卷信度较好。“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的颁发和试点地区先行的方案有限的激发了护士的参与意愿,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优势较为认可,积极作用明显,前景发展较为乐观。除增加收入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能够发挥专科护理作用及实现护士价值等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护士亟需平台来展示自己,提高社会地位,提升自我实力。安全风险问题仍为影响参与意愿的主导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增加护士对运行方式及现状的了解,在切实保障护士及患者双方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医疗风险,减少纠纷,促进护理行业整体发展的同时满足患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使“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得到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今后的服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李宗明[4](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周小雨[5](2020)在《职工大额医疗保险的法律属性问题》文中提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我国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运行。二十多年来,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制度在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减轻职工高额医疗费用负担和缓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于其制度属性问题,国家层面一直没有一个明确并且统一的规定。本文对国家现有的城镇职工大额医保制度相关规范出发,结合各地对城镇职工大额医保的具体实施状况,分析职工大额医保应然的制度属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各地对于职工大额医保的规定,我国似乎倾向于将职工大额医疗保险纳入补充医疗保险范畴进行规制。然而,从各地对于职工大额医保的具体操作来看,其与一般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而与基本医疗保险在保障对象、保障范围、基金管理主体等要素上存在高度一致的情况。这种矛盾状态导致人们对职工大额医保的属性认识模糊,该制度在目标上应该具有何种定位,政府在制度运行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制度应该采取何种经办模式等问题都亟需解决。本文从职工大额医保建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功能与目标以及功能目标的实现路径出发,针对其制度属性在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之间摇摆不定的情况,从应然层面对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做出实质上的区分,为界定大额医保的属性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分析各地对职工大额医保制度的相关规定,从实然层面归纳出大额医保制度的功能目标是分担参保人的基本疾病风险、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结合我国目前对基本医疗需求界定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得出大额医保与基本医保最终目标一致。接下来,对我国职工大额医保现有的经办模式进行简要分类和剖析。重点针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职工大额医保的模式,具体分析商保公司和医保经办机构在大额医保中分别发挥的作用,发现商业保险公司在大额医保运行中并不具备保险人的功能和地位,该运行模式下职工大额医保与基本医保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区别。由于大额医保在制度功能与目标上与基本医保一致,具体操作也与基本医保无实质区别,得出职工大额医保制度具有基本医保属性的结论。在职工大额医保的基本医保属性得到明确后,政府在大额医保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以及大额医保经办模式应该如何选择等问题也有了明确的解决方向,至于职工大额医保应该如何回归基本医保范畴,本文认为最终的解决路径还是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对职工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逐渐纳入基本医保功能范围。
鹿永强[6](2019)在《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风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下,在医院管理活动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治疗结果与治疗预期目标的差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是一种转移医疗风险、缓解医患关系,应对医患纠纷、解决医务人员执业的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医方转移执业风险、应对医患纠纷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相融合,以医疗意外保险、医疗损害赔偿基金等为补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制度保障不完善、医疗机构参与不积极、政府管理意识薄弱、社会化分担风险的效果不突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立阶段的回顾及运行服务情况的研究分析,针对目前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发展现状中存在风险意识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保费设置不合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运用文献研究、相关者访谈等方法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借鉴国内外关于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良好经验和启示。为解决存在问题和完善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本文提出应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加强专业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独立综合办事机构,强化政府引导,扩大参与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某些与徐州市类似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贡献绵薄之力。论文共有2张图,3张表,共参考52篇国内外文献。
贺睿博[7](2019)在《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剖析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构建县域连续性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与实现模型,明确整合型支付的内涵与设计,探索整合型支付在连续性服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靶点、作用路径及作用方式,提出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为医保支付促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相关的文献,了解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关键变量与二者关联研究的热点,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行为相关理论内涵与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文献支撑。(2)现场干预与调查法。本研究基于在河南省信阳市两县所做的干预实验,现场干预已完成连续性临床路径制定与推行,以及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沟通工作,相关调查针对两县展开。(3)专家咨询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专家咨询完成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以及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12.0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以梳理连续性服务的实现路径与整合型支付的作用路径。(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医保住院数据库进行再入院数据筛选与倾向得分匹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以分析县乡之间住院服务的连续性;对医生与患者调查问卷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5)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使用系统动力学中因果循环图与动态反馈建模分析对整合型支付在实现连续性服务过程中作用环节与作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构建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结果】(1)识别出县域连续性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并进行分类,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卫生部门管理者(政策落实)、医保部门管理者(资金管理)、患者及家属(质量与费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管理者(效益与发展)、临床科室主任及医生(收入与风险),共9类,他们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连续性服务的实现。(2)服务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多数卫生院具备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但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通过连续性服务优化县域就诊结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入院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他们往往不考虑入院患者之前诊疗的情况,县乡之间的服务连续性较差。(3)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视角下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连续性服务19个关键要素。使用Nvivo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发现,社会层面的政策效应、价值导向、经济效应主要作用于组织层面的机构运行、机构管理,关系层面的机构内部关系、机构间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组织层面与关系层面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层面的连续性服务提供。理想情景与现实情境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社会层面医保经济效应缺失导致其他层面实现路径的堵塞。(4)整合型支付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整合型支付能够满足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同时提升县级医院经济效益,增加乡镇卫生院收益以及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以息县脑梗塞为例,整合型支付实施县级医院可获得181.34万元的“激励补偿”,较强能力卫生院增加339.54万业务收入,能力一般卫生院增加23.19万业务收入,患者自付费用减少174.91万元,人均降低737.39元)。(5)构建了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模型。整合型支付无法直接作用于连续性服务,而是通过对政策落实、机构效益、机构协作关系、领导对连续性服务支持与患者自付费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连续性服务实现,其中机构效益、领导支持、机构协作与患者依从性为最主要变量,而床位使用压力、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程度与患者依从性是影响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最直接的变量。【结论与建议】结论: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医保支付导向性作用缺失,使各层面的实现路径出现断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间服务连续性程度较低。整合型支付能够有效促进连续性服务的实现:在社会层面,发挥经济效应、政策效应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在组织层面,能够提高机构经济效益和领导对连续性服务的支持,从而降低床位使用压力以及提高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的程度,通过与个体层面的医生收入关联而影响其服务提供;关系层面,有助于打破县乡间利益壁垒,改善机构间协作关系,通过多次沟通与配合逐步建立信任;以及整合型支付有效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从而提高依从性。建议:县域在开展整合型支付时,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保障供需双方利益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领导成本效益意识的提高,以及机构内部管理的相应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医疗与医保的良性循环。【创新与不足】创新:基于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多视角、多层面确定了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的关键要素,并梳理实现路径及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是服务整合与机构协作探索的延伸,也为县域开展连续性服务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兼顾多方利益的整合型支付概念与设计,明确了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及其之间相互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流图阐述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是医保支付理论研究的拓展,突出了医保对医疗服务系统建设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型支付的实施策略。不足:尽管研究阐述了整合型支付的作用机制,但由于整合型支付与连续性服务实践较少,难以对机制进行验证;虽然调查涵盖了多方的直接参与者,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研究基于在中部地区河南省两县开展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同样适合东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验证。
常刚[8](2019)在《手术意外保险在社会管理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责任保险在宁夏的实施推广,医疗纠纷调解时间大大缩短,调解成功率显着提高,在缓解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充分发挥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等商业保险作为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在医疗纠纷化解、医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江泰保险经纪宁夏分公司在全区推行医疗责任保险的同时,先后在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开展了手术意外保险。通过三年的工作实践,相关手术科室医疗纠纷的数量有了明显下降,医患矛盾的尖锐程度得到显着的缓解,取得一点成绩,得到了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充分肯定。
祖百法[9](2019)在《新疆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与意愿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护士多点执业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具有重大作用。本研究以新疆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群体的调查,了解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与意愿、影响因素与问题,并提出实施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的合理建议,为有效推行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护士多点执业问题有关的文件政策、理论研究、实践进展和现况调查等资料,了解国内外护士多点执业最新研究现状和动态。2.横断面调查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月-2018年6月对新疆303名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间多点执业认知与意愿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专科护士多点执业意愿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21.0进行问卷的验证性分析。结果:1.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得分为32.85±7.807分,处于中下等水平;意愿得分为81.28±12.549。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对多点执业认知较低,多点执业意愿强烈。2.年龄、最高学历、职称、聘用类型、是否开展相关护理因素为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学历、月收入、专科等级、班次的专科护士对多点执业的认知的影响因素。3.新疆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益处依次为:278名(91.75%)认为多点执业有助于发挥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特长,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人员的潜能、实现护士的自我价值;257名(84.81%)专科护士认为多点执业可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203名(67.00%)专科护士认为多点执业可以减少患者住院和非计划性再次入院;弊端依次为:185名(61.05%)专科护士认为多点执业会增加医患风险,影响护理质量;182名(60.07%)专科护士认为多点执业会影响本医院医疗秩序,增加管理难度;144名(47.52%)专科护士认为多点执业会使第一执业单位人才流失。4.科护士开展多点执业的动机及制约因素调查发现,专科护士开展多点执业的动机,50名(16.50%)专科护士选择了提升经济收入;128名(42.24%)选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76名(25.08%)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职称评审;49名(16.17%)选择了协助基层提升服务水平;在制约护士多点执业推进的因素中,249名(82.17%)专科护士选择相关法律不完善;214名(70.63%)专科护士选择了医疗风险不清晰、护士利益得不到保障;148名(48.84%)专科护士选择缺乏完善的职业信息系统;107名(35.31%)专科护士选择护理本职工作繁重;176名(58.09%)专科护士选择准入制度不明确;159名(52.48%)专科护士选择缺乏有效监督;94名(31.02%)专科护士选择所在医院的抵触行为。5.多点执业的前景预测结果显示,174名(57.43%)专科护士对护士多点执业的前景持非常乐观态度,46名(15.48%)专科护士持乐观的态度;72名(23.76%)专科护士对护士多点执业前景持不乐观态度;11名(3.63%)专科护士持非常不乐观态度。结论:1.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得分较低,多点执业意愿强烈2.年龄、最高学历、职称、聘用类型、是否开展相关护理因素为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意愿的影响因素3.在合理规范准入制度,法律保障的前提下,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既满足患者需求,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张杨[10](2019)在《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但“医闹”“暴力伤医”以及“医疗事故纠纷”等事件依旧层出不穷,如此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并损害了患者以及医疗机构的合法利益。医疗责任保险作为完善医患纠纷调节机制以及建设“平安医院”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纵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虽然属于首批试点之一,且颁布了各项条款条例,但是数年过去,其发展势微。从多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影响因素较为多元,包括政府因素、保险公司因素、医疗机构因素以及患者因素,它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数据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发展模式、责任保险市场发展、保险市场各方主体等进行调查,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推行医疗责任保险过程中存在(1)政府层面不重视;(2)保险公司服务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人员不足、理赔中心无独立固定的办公场所;(3)医疗机构在风险防范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并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积极态度,更没有通过主动投保医疗责任保险来转移、化解医疗责任风险的欲望;(4)患者个体的差异等等诸多问题。因此,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数据分析法等手段对国内外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进行研究,从政府角度、保险公司角度、医疗机构角度以及患者角度分别提出了关于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的对策建议。在政府层面,建议制定专业小组,切实关注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同时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条例》,通过强制统保模式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分散,并提高其偿付能力;此外,还需设立专业的医患调解中心以及设立针对医疗事故的相关法规,并通过媒体来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概念。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为了更好的开展医疗责任保险业务,需要做到完善服务体系,对其服务进行升级、创新;同时还要不断改进营销模式并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条款,设计不同种类的医疗责任保险产品,以提高公立性医疗机构及其执业医务人员的投保积极性,还可以附加意外险以及建立医疗风险数据库等;医疗机构内部应采取相关手段对其执业医务人员进行相关风险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工作,通过改变传统惯性风险思维来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提倡患者购买医疗责任保险,患者、医疗机构共担风险才是最佳的保险模式。唯有自治区上下团结一心,才可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事业趋于良性发展。
二、医疗风险保险运行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风险保险运行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理赔中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5 相关理论阐释 |
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7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国内外医疗责任保险实践概述 |
1 国外实践 |
2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
3 国内实践 |
4 国内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三章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情况 |
1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历史 |
2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服务中心 |
3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方案 |
4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流程与现状 |
5 重庆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成效 |
第四章 重庆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
1 医疗机构投保积极性不高 |
2 保险公司承保兴趣不足 |
3 理赔中心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4 政府部门发挥作用较弱 |
5 患者存在不理解 |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
1 提高医疗机构参保率 |
2 提高保险公司积极性 |
3 加强理赔中心建设 |
4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 |
5 加强宣传,提高保险意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已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2)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提出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概述 |
一、无过错责任制度确立的背景 |
二、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的含义 |
三、无过错医疗损害产生的原因 |
四、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和无过错侵权责任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国外无过错医疗责任概况 |
一、美国 |
(一)发展背景 |
(二)主要内容 |
二、新西兰 |
(一)发展历程 |
(二)补偿内容 |
(三)补偿程序 |
三、比利时 |
(一)发展背景 |
(二)路径选择 |
(三)主要内容 |
四、瑞典 |
(一)发展背景 |
(二)构成要件 |
(三)损害类型 |
(四)理赔时间 |
(五)资金来源 |
五、国外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法律制度的保障 |
(二)为患者提供更加充分的救济 |
第三章 我国构建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我国构建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
(一)我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弊端 |
1.责任的认定过分侧重“过错” |
2.难以应对新兴医疗技术导致的损害责任 |
3.现有的医疗制度对患者的保障不利 |
(二)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本身的制度优势 |
1.责任的认定更加侧重“损失” |
2.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
3.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益 |
二、我国构建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可行性 |
(一)医疗行业满足该责任制度的主体性 |
(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趋势具备该制度建立的条件 |
(三)医疗损害的特殊性符合该制度引入的条件 |
第四章 构建我国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
一、通过立法确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制度 |
二、构建多元化救助患者的基金救济制度 |
(一)建立专门的无过错医疗损害政府救助基金 |
(二)建立无过错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
(三)构建无过错医疗损害社会救助基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状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互联网+” |
1.2.2 “互联网+护理服务” |
1.2.3 护士多点执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问卷的编制 |
2.1.1 初步拟定问卷条目池 |
2.1.2 Delphi专家函询法 |
2.1.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2.1.4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2.2 研究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3 资料收集 |
2.4 质量控制 |
2.4.1 设计阶段 |
2.4.2 实施阶段 |
2.4.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 |
第3章 结果 |
3.1 Delphi专家函询结果 |
3.1.1 专家一般情况 |
3.1.2 专家积极性系数 |
3.1.3 专家权威系数 |
3.2 第一轮专家函询条目结果 |
3.3 第二轮专家函询条目结果 |
3.4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3.4.1 问卷信度 |
3.4.2 问卷内容效度 |
3.5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的结果 |
3.5.1 护士一般情况 |
3.5.2 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情况 |
3.5.3 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调查问卷》编制分析 |
4.1.1 专家构成分析 |
4.1.2 项目可靠性分析 |
4.1.3 问卷条目的筛选与评价 |
4.2 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分析 |
4.2.1 “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有限地激发参与意愿 |
4.2.2 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内容了解程度不一 |
4.2.3 经济因素对参与动机影响仍然明显,非经济因素影响不断加强 |
4.2.4 风险防控与人身安全仍为关注主题 |
4.2.5 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5.2.1 创新性 |
5.2.2 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总体框架 |
三、重点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比较综合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四)博弈分析法 |
(五)调查访谈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
一、制度责任 |
二、法律责任 |
三、财政责任 |
四、监管责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5)职工大额医疗保险的法律属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职工大额医保属性的规定与问题 |
(一)相关规范将大额医保定位于补充医保 |
(二)大额医保与基本医保混同 |
1.保障对象与基本医保一致 |
2.待遇支付范围与基本医保高度重合 |
3.基金管理主体与基本医保相同 |
(三)大额医保属性不明的危害后果 |
1.大额医保目标定位不明 |
2.政府责任不清 |
3.医保经办模式不明 |
二、职工大额医保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属性的决定因素 |
(一)历史原因:职工基本医保保障水平低 |
1.个人账户划拨比例高 |
2.待遇支付范围窄 |
3.起付标准高而支付限额低 |
(二)大额医保属性的决定因素 |
1.功能定位:分担基本疾病风险 |
2.制度目标:“广覆盖、保基本”与“多样化、高水平” |
3.功能目标的实现:强制参保与自愿原则 |
三、职工大额医保的功能目标——保障基本医疗需求 |
(一)大额医保的功能在于分担基本疾病风险 |
1.疾病风险的可保性 |
2.大额医保支付范围对应的疾病风险 |
3.大额医保:分担基本疾病风险 |
(二)基本医疗需求的含义与界定标准 |
1.我国“基本医疗”指向“低水平医疗” |
2.“基本医疗”的界定标准 |
(三)大额医保与基本医保目标一致 |
四、职工大额医保的经办方式 |
(一)商业保险经办大额医保的相关规定 |
(二)商保公司不具保险人地位 |
1.商保公司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小 |
2.商保公司在大额医保中的风控能力弱 |
3.商保公司并非大额医保的实际保险人 |
(三)大额医保经办运行与基本医保并无实质区别 |
五、职工大额医保属性回归及制度之调整 |
(一)回归大额医保的基本医保属性 |
(二)大额医保中的政府责任 |
(三)大额医保经办模式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与难点 |
2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相关概念 |
2.2 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相关理论依据 |
3 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的现状 |
3.2 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3 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国内外典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内外典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运行的经验 |
4.2 典型案例对优化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启示 |
5 完善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
5.2 科学厘定参保费率,加强专业人员培养 |
5.3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整合提升现有资源 |
5.4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实施科学考评 |
5.5 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参与主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现场干预与调查 |
1.3.3 利益相关者分析 |
1.3.4 专家咨询 |
1.3.5 再入院数据筛选技术与倾向得分匹配 |
1.3.6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1.3.7 案例分析 |
1.3.8 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质性分析 |
1.3.9 ROCCIPI框架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相关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连续性服务 |
2.2.1 连续性服务内涵与发展 |
2.2.2 连续性服务关键变量 |
2.3 整合型支付 |
2.3.1 医保支付内涵与发展 |
2.3.2 医保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相关研究 |
2.3.3 整合型支付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县域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
3.1.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
3.2.1 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 |
3.2.2 服务接受方利益诉求 |
3.2.3 机构管理方利益诉求 |
3.2.4 服务提供方利益诉求 |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 |
3.4 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机制分析 |
4.1 县域连续性服务现状与实施 |
4.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4.1.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 |
4.1.3 县域住院服务连续性评价 |
4.1.4 连续性服务设计与实施 |
4.2 县域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其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响因素分析 |
4.3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模型构建 |
4.3.1 关键要素确定 |
4.3.2 实现路径梳理 |
4.3.3 实现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整合型支付设计及作用机制分析 |
5.1 典型案例:河南省息县协作医疗 |
5.1.1 “一条路径走到底”的服务提供 |
5.1.2 “分段支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 |
5.1.3 经验总结与思考 |
5.2 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测算 |
5.2.1 整合型支付的设计 |
5.2.2 整合型支付的效果 |
5.3 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咨询结果 |
5.4 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分析 |
5.4.1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5.4.2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反馈基模生成 |
5.4.3 整合型支付作用路径梳理 |
5.4.4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以连续性服务为导向的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 |
6.1 县域内开展整合型支付ROCCIPI分析 |
6.2 社会层面——顺势而动,分阶段实施 |
6.3 组织层面——以功能定位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益 |
6.4 关系层面——破除县乡利益壁垒,建立协作机制 |
6.5 个体层面——兼顾医患双方利益,保障持续运行 |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与价值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调查工具 |
(9)新疆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与意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护士多点执业相关文献研究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工具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的不足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
2.1 医疗责任保险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责任风险概念 |
2.1.2 医疗责任保险概念 |
2.1.3 医疗责任保险的特征与作用 |
2.1.4 医疗责任保险的意义 |
2.2 中国医疗责任保险经营主体 |
2.3 中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
2.4 中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
2.5 中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 |
2.5.1 保险公司角度 |
2.5.2 政府角度 |
2.5.3 医疗机构角度 |
第三章 广西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分析 |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发展模式 |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责任保险发展概况 |
3.2.1 广西壮族自治区保险业整体概况 |
3.2.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责任保险发展概况 |
3.3 广西医疗责任保险各方主体 |
3.3.1 保险供给主体 |
3.3.2 保险需求主体 |
3.3.3 其他主体 |
3.4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不利于解决纠纷 |
3.4.2 缺乏第三方调解机构,医疗纠纷调解公正性不足 |
3.4.3 保险公司险种设计单一,承保条款不够完善 |
3.4.4 保险销售渠道不畅,服务主动性不强 |
3.4.5 部分城市投保率偏低,医疗机构投保积极性不高 |
3.5 广西医疗责任保险运行问题成因分析 |
3.5.1 政府层面 |
3.5.2 保险公司层面 |
3.5.3 医疗机构层面 |
3.6 广西推行医疗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
第四章 国外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经验借鉴 |
4.1 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 |
4.2 日本医疗责任保险发展 |
4.3 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 |
4.4 英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 |
4.5 国外医疗责任保险基本经验 |
4.5.1 施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启示 |
4.5.2 健全完善医师协会等第三方机构,高效解决医患纠纷 |
4.5.3 尽快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4.5.4 承保对象范围较大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广西医疗责任保险对策建议 |
5.1 政府角度 |
5.1.1 尽快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扶持医疗责任保险发展 |
5.1.2 完善法制,制定《广西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条例》 |
5.1.3 设立专业的医患调解中心,化解医患纠纷 |
5.1.4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医疗责任保险知识 |
5.2 保险公司角度 |
5.2.1 改进营销模式,完善服务体系 |
5.2.2 尽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条款,扩大保障范围 |
5.2.3 强化险种创新,实施差异化保险产品和费率 |
5.2.4 注重医学相关复合人才的培养 |
5.2.5 建立医疗风险数据库,合理厘定保险费率 |
5.3 医疗机构角度 |
5.4 患者角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医疗风险保险运行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理赔中心视角[D]. 谭松.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2]无过错医疗损害责任问题研究[D]. 贾振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南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状调查及分析[D]. 许晓红. 南昌大学, 2020(08)
- [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5]职工大额医疗保险的法律属性问题[D]. 周小雨. 武汉大学, 2020(04)
- [6]徐州市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鹿永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D]. 贺睿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手术意外保险在社会管理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A]. 常刚. 保险理论与实践——宁夏保险研究课题优秀成果汇编(2017-2018), 2019
- [9]新疆PICC、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多点执业认知与意愿的调查[D]. 祖百法.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张杨.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