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酸多西环素片体外溶出度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智[1](2019)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质量一致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评价进口仿制药、国产仿制药分别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原研药、进口仿制药和国产仿制药各自批间的一致性,以及评价5 mg规格掰开与整片、5 mg规格半片与2.5 mg规格整片的一致性。方法:在水、pH 1.2盐酸溶液、pH 4.0醋酸盐缓冲溶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溶液共四种不同溶出介质中,采用桨法(转速为75 r·min-1)和所建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固定相为C18,检测波长为225 nm),分别测定原研药、进口仿制药和国产仿制药的溶出度,采用相似因子(Similarity factor,f2)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1.所建HPLC法专属性良好,质量浓度在0.5-16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中间精密度RSD(n=9)小于2%,回收率为90-108%(n=3)。桨转速及溶出介质温度的微小变动均对该药的溶出行为无显着影响(P>0.05)。2.四种溶出介质中,进口仿制药与原研药A溶出曲线的f2均大于或等于50,国产仿制药A与原研药A溶出曲线的f2只有部分大于或等于50,国产仿制药C与原研药A溶出曲线的f2均小于50,国产仿制药B与原研药B溶出曲线的f2只有部分大于或等于50,国产仿制药D与原研药B溶出曲线的f2均小于50。3.四种溶出介质中,原研药A、B,进口仿制药和国产仿制药A、B、D各自三批间溶出曲线的f2均大于或等于50;国产仿制药C三批间溶出曲线的f2只有部分大于或等于50。4.四种溶出介质中,原研药A和进口仿制药各自掰开与整片溶出曲线的f2均大于或等于50,国产仿制药A、C各自掰开与整片溶出曲线的f2只有部分大于或等于50,Merck KgaA(原研药)5 mg规格半片和2.5 mg整片溶出曲线的f2只有部分大于或等于50,厂家1(国产仿制药)和厂家2(国产仿制药)各自5 mg规格半片和2.5 mg整片溶出曲线的f2均大于或等于50。结论:1.该所建HPLC法适用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溶出度的测定;溶出方法耐用。2.进口仿制药与原研药A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国产仿制药A、C与原研药A,国产仿制药B、D与原研药B的体外溶出行为均不一致。3.原研药A、B,进口仿制药和国产仿制药A、B、D各自三批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国产仿制药C三批体外溶出行为不一致。4.原研药A掰开与整片体外溶出行为一致,但其半片与同厂家2.5mg规格的整片不一致;进口仿制药掰开与整片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国产仿制药A、C各自掰开与整片体外溶出行为不一致,但其半片与同厂家2.5 mg规格的整片一致。
侯会霞[2](2019)在《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研制》文中提出本研究将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联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辅料的用量,筛选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配方。从配方的筛选和质量控制试验、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4个方面进行药效学研究,为兽医临床药物使用提供参考依据。1.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该制剂通过预试验筛选辅料,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确定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配方。在质量控制方面,考察该制剂的澄明度、pH、稳定性。试验结果得出最优配方为每100 mL的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中含有10 g盐酸多西环素、10 g磷酸替米考星、2 mL磷酸、6 g氯化镁、0.2 g硫代硫酸钠、5 mL吐温80。该制剂为浅棕色,澄明度好,无肉眼可见的不可溶物质。pH在4.04.3范围内,符合药典对于口服液制剂的要求;稳定性好可长期保存,但易受强光照和高温的影响,因此应避光常温保存。2.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建立含量分析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盐酸多西环素在503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磷酸替米考星在20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对其回收率、重复性、精密度进行检测,都符合药典规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信度高。3.体外抑菌试验以试管二倍稀释法和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IC、MBC、FIC。盐酸多西环素的MIC为432μg/m L,磷酸替米考星的MIC为416μg/mL,盐酸多西环素的MBC为864μg/mL,磷酸替米考星的MBC为832μg/mL,说明该制剂抑菌杀菌效果好。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制剂联合使用正向作用好,可增强抑菌杀菌效果。4.急性毒性试验简化寇氏法测得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对小鼠的LD50为1541.7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194.22269.5 mg/kg。根据经口WHO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判定,该药物是低毒性药物。5.总结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配伍制备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筛选最优配方并进行质量控制,最终得到澄清有粘度的浅棕色且稳定性好的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该制剂pH符合口服液的要求且稳定,但对强光照和高温敏感,因此应避光常温保存。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该制剂抑菌杀菌效果好,其LD50为1541.7 mg/kg,为低毒性药物,安全性高。
胡莲[3](2018)在《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CL)属于半合成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具有毒性小、抗菌活性佳等优点,临床上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支原体等的感染。盐酸多西环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体内停留时间越久越有利于发挥其抗菌效果。但盐酸多西环素在强碱环境和水溶液中不稳定,遇光、热容易发生水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这类现象降低了盐酸多西环素的使用效果,严重影响其临床使用。为了改善盐酸多西环素的物理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降低给药成本,以适应临床应用,本文研制了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出最优的微丸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制备了缓释效果佳、成型性好的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盐酸多西环素的含量,标砖曲线,根据方法学检测结果,该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可行,成本低,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精确度和精密度好等特点,适合用于盐酸多西环素的体外含量测定。2、以微丸的成型性和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得到的最优处方组成为:10%盐酸多西环素、60%MCC101、10%SA、1%HPMC和19%淀粉,最优制备工艺:挤出速度为45rpm/min,滚圆时间为5 min,滚圆转速为400 rpm/min。根据处方和工艺制备的三批微丸具有较好的重现性。3、通过体外释放研究比较了自制盐酸多西环素普通微丸和缓释微丸的缓释效果,结果显示普通微丸在5 min左右已释放完全,缓释微丸在1 h左右才达到完全释放,与普通微丸相比,缓释微丸具有缓释效果。4、根据释放研究结果,对不同的释药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方程模型且R2值为0.9897。
李明丽[4](2017)在《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癌症报告2014》中,全面描述与分析了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8种癌症的总体情况和流行趋势,报告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2400万人;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种恶性肿瘤中,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1,3]。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并带动了全世界抗肿瘤药物市场的急速增长。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已上市的第一个口服氟代嘧啶氨基甲酸酯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转变成5-FU,抑制细胞分裂和干扰RNA和蛋白质合成,适用于紫杉醇和包括蒽环类抗生素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进一步治疗,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6]。卡培他滨最早在1998年由美国罗氏公司开发上市,商品名希罗达,经CFDA批准2000年10月进入中国上市销售,规格为0.5g.0.15g。其临床应用剂型为口服片剂,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液,具有高度选择性、细胞靶向性、生物利用度高、优异的抗癌广谱性、毒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口服方便且剂量调整灵活,顺应患者用药方式,从而推动了市场增长。2014年希罗达全球销售达100多亿美元,为“重磅炸弹”级药物产品。近几年,鉴于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状况,国家出台了很多行业政策,以鼓励已上市药物大品种的技术改造,尤其是对已经上市“重磅炸弹”药物的进行产业化研究;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技术和制备工艺,使国产化的产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从而替代进口,减轻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费用的负担,以“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为依托,本课题进行了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根据国家最新的药品技术及产品质量一致性评价要求,对产品杂质、体内外释放行为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提出“杂质谱分析”、“一致性评价”的概念,对于杂质含量在0.1%以上的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及毒性评价,因此杂质控制及产品质量一致性成为制约产品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为实现产业化,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原料:产品纯度,杂质谱分析,杂质控制;2.制剂:产品稳定性,体内外释放行为的一致性。在现有合成技术中,卡培他滨原料存在工业化生产规模较小,环境污染,成本高,纯度低,含有杂质数量较多的缺点(其中美国FDA标准是含有9个已知结构杂质和未知杂质,其杂质总含量为1.5%)。本品结构中酯键及糖部分不稳定,遇水或碱性中易分解,弱酸中较稳定,本品有糖基,含水量高时长期存放更易粘结成块,致产品的稳定性较差溶出度下降,长期保存时产品品质下降。卡培他滨制剂规格较大(0.5g),主成分在处方中占比高,且原料粘度大,制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降解,杂质增加,因此制剂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对物料、生产工艺、生产环境要求条件苛刻。为解决上述问题,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出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制剂产品,首先需要优化原料的合成工艺,制备高纯度的原料药;其次对制剂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生产出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通过体内外一致性质量评价,制剂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本课题采用QbD的理念与方法,确定了 30kg/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工业化生产工艺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生产出高纯度、高质量的卡培他滨原料药;确定了 10万片/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卡培他滨片的处方及工业化生产工艺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制备出了稳定性良好的卡培他滨片;首次建立了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的分析方法,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了卡培他滨片的质量稳定性、均一性、一致性;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使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在合成工艺及片剂的稳定性上均获得了重大突破。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目的:确定卡培他滨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卡培他滨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方法:在卡培他滨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研究开发过程中,应用QbD的思路来设计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首先界定目标产品的质量概况(QTPP),确定其关键质量属性(CQAs);对每一个单元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实验设计(DOE)方法对识别出的高风险变量进行研究,以确定关键物料属性(CM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综合考虑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的反应条件、环保情况、产品精制与纯化的可行性,并进行了 30kg/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以杂质含量(杂质含量达到国际标准)、成品收率(60-75%)、工艺路线适合于产业化生产为评价指标。结果:以5-脱氧-1,2,3-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和硅醚化的5-氟胞嘧啶为起始原料,经缩合、酯化、乙酰解三步反应制备卡培他滨,其中缩合反应中采用三甲基硅烷基三氟甲磺酸酯(TMSOTF)替代重金属试剂四氯化锡作为糖苷化反应的缩合剂,反应量为1:1.0~1.5,优选1:1.2;反应温度优选室温20~25℃,反应条件温和,TLC监测反应进行完全后(约反应15-16h),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淬灭反应,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以异丙醇对所得油状粗产品进行一次重结晶,即可得到白色中间体Ⅰ,HPLC检测纯度99%以上,收率83%~86%。酯化反应中采用中间体Ⅰ与氯甲酸正戊酯发生N4位上的酯化反应,反应量1:1.4~1.8,优选1:1.4;采用无机碱K2C03代替有机碱吡啶作为缚酸剂,反应量为1:1.0~1.3,优选1:1.0;二甲氨基吡啶作为催化剂加速反应历程,优选反应量1:0.1~0.2;反应温度冰浴(0~5℃)下,TLC监测反应进行完全后(约反应45~60min),以0.1mol/L稀盐酸洗涤,以乙酸乙酯和正已烷的混合溶剂进行一次精制,即可得到白色中间体Ⅱ,HPLC检测纯度99%以上,收率85%~90%。乙酰解反应中,中间体Ⅱ在氢氧化钾/15β-羟基介芬胺(5:1)体系中脱乙酰基,反应量为1:2.0~2.5,优选1:2.0,反应温度为5~15℃,反应时间约45~60min,以二氯甲烷萃取,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洗涤,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卡培他滨,HPLC检测纯度为99.8%,收率为85%~90%。结论:确定卡培他滨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要求,以及起始原料和中间体杂质检测方法,可实现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建立卡培他滨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制备的卡培他滨纯度高达99.8%,总收率69.6%,杂质含量小,除USP39版中已知杂质A、B、C外均未检出其它杂质,其杂质含量远小于USP中本品质量标准中的杂质含量与数量(9个已知杂质)。2.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目的:确定卡培他滨片的处方组成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方法:应用QbD的思路来研发处方工艺,确保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根据原料在组方中含量较高、原料粘性大流动性不好,考虑到生产成本,采用传统湿法制粒工艺进行压片,根据原料的稳定性,容易发生水解降解反应,采用传统湿法制粒工艺,粘合剂采用50%的药用乙醇,控制片中的水分,从而控制降解杂质的产生,对工艺参数进行筛选,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保证释放行为均一性。对处方中原料的粒度、粘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的用量及种类进行筛选,采用质量评价指标颗粒流动性、休止角、崩解时限、可压性、含量均匀性、杂质、溶出行为与原研产品一致性等进行评价控制。制定商业化生产工艺(保证工艺受控)及生产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 10万片/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路线适合于产业化生产。结果:制剂选用50%的药用乙醇为粘合剂采用湿法制粒工艺,选用无水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作为主要稀释剂,利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处方,最后选定的处方大大降低了三个降解产物的量,更好地保证了药品的稳定性,体外溶出试验表明,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相似,f2达70%以上,为体内的生物等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配方如下:卡培他滨0.5g、乳糖54mg、微晶纤维素28mg、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20mg.2%羟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20ml、二氧化硅6mg、硬脂酸镁3mg、欧巴代包衣粉3%。结论:确定卡培他滨片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减少了降解杂质的产生;建立了中间体检测方法,实现了过程控制,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建立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要求;终产品杂质含量小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行为与参比制剂一致(f2因子>70),产品质量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要求。3.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研究目的:考察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情况,确定产品工艺的可行性,制定上市后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方法:根据现行的《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为性状、溶出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结果:在光照、高湿RH92.5%及高温60℃条件放置10天后,本品性状、溶出度、有关物质及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本品经加速试验6个月和长期试验18个月考察可知,与0月相比较,各项考察指标均未发生显着变化,各项指标均符合本品质量标准要求。结论:表明本品对光照、高湿RH92.5%及高温60℃相对稳定。说明本品在该包装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长期试验继续进行,以确定本品的最终有效期及贮藏条件。有效期暂定为24个月,贮存条件为密闭保存。4.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卡培他滨片(自制品)与卡培他滨片(Xeloda(?))(参比品)在比格犬体内药动学参数,计算卡培他滨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卡培他滨片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比格犬12只,分别给予自制品和参比品各1片(规格0.5g),给药后0~360min内静脉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卡培他滨浓度,房室模型计算其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用Wanger-Nelson法对卡培他滨片在犬体内外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自制品与参比品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06±0.52)和(1.08±0.54)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0.52)和(1.0±0.41) h,峰浓度(Cmax)分别为(4.01±0.11)和(3.89±0.09)μg·L-1,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04±1.36)和(9.12±1.26)μg·L-1·h,AUC0-∞ 分别为(9.89±1.35)和(9.96±2.01)μg·L-1·h。AUC0-6h 可信限在0.80~1.25等效范围内。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水中释放速率ft的关系式为:Y= 1.242X-39.27(r = 0. 966, p<0.01)。结论:HPLC法测定血中卡培他滨浓度,杂质无干扰,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在犬体内吸收度与参比品相当、生物等效;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可根据卡培他滨片体外溶出度结果来判断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规律,提示体外溶出度实验可以应用于卡培他滨片处方的筛选与优化。
姜爱侠[5](2016)在《光纤药物溶出仪药物实验的新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概述光纤药物溶出仪药物实验的新进展。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刊载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光纤药物溶出仪的结构、原理、特点、应用进行综述。结果光纤药物溶出仪不仅适用于片、胶囊、颗粒剂的药物实验,尤其对缓控释、肠溶和复方制剂的溶出度实验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使用光纤药物溶出仪进行药物实验值得推广。
王丽瑶,王永禄,李学明,徐璐,张夕瑶[6](2013)在《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与其在犬体内吸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8nm波长处检测并计算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10h的累积释放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beagle犬(n=6)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48h内的血药浓度,以Wagner-Nelson法计算其体内吸收分数fa,考察fa与体外溶出速率ft的相关性。结果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8h的累积释放度>90%;犬体内的fa值在6h达最高值;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释放速率ft的关系式为:fa=0.8586ft+23.712(r=0.975,P<0.01)。结论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外释放与在犬体内吸收的相关性良好。
张明玥[7](2012)在《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文中认为目的:结合国家评价性抽验任务选择了三类临床常用基本药物: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片、喹诺酮类抗菌药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及抗生素类药物头孢氨苄片为考察对象。原创药品作为临床用药的先导,但仿制药品仍是我国人们医疗卫生用药的主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制剂水平、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上都存在着差异。本试验采用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技术建立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及头孢氨苄片的药物溶出度方法,评价同一药品规格而不同生产厂家药物溶出度所反映的体外生物等效性。根据数据结果从体外溶出度客观评价临床常用药物制剂的质量及所表现的制剂工艺优劣。方法:用系列浓度溶液(以溶出百分率表示)20%,40%,60%,80%,100%,120%考察最佳光程。根据100%溶出率的吸光度和浓度及朗伯比尔定律计算,确定探头规格;建立临床常用药物在四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数据库;对比临床常用原研药与仿制药溶出度曲线并以f2因子法分析结果。结果:建立利巴韦林片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法,并与USP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都合格的样品溶出行为差异很大,用建立的方法对11批不同厂家利巴韦林片进行四种溶媒溶出行为测定,采用f2因子法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厂家利巴韦林片体外生物等效性,一致性不好,没有比较意义;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方法,对5批不同厂家的头孢氨苄片及9批不同厂家的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在四种溶媒中的溶出行为进行测定,溶出行为差异很大,不符合进行f2因子法比较的条件。结论:本试验采用光纤药物溶出仪,通过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技术建立了利巴韦林片、头孢氨苄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法,评价同一药品规格而不同生产厂家药物溶出度所反映的体外生物等效性,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制剂质量参差不齐,都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临床效果上与原研药却相差很远。根据数据结果从体外溶出度客观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片、头孢氨苄片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的质量及工艺优劣,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准确可靠的评价指标。
刘洋[8](2012)在《心血管药物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心脑血管药物使用的频率较高,原创药品作为临床用药的先导,但仿制药品仍是我国临床用药的主体,同一品种往往有多家企业生产。不同厂家在制剂水平和生产工艺上存在着差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药品质量、疗效和生物等效性成为药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药物溶出度是评价药物制剂工艺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取样分析分析正在逐步被过程分析方法取代。本试验采用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技术建立临床心血管常用药物不同剂型(速释、缓释、控释、肠溶制剂)的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评价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规格药品药物溶出度;探讨复方制剂溶出度过程分析的数学模型和个体化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案。根据数据结果从体外溶出度客观评价临床常用代表性药物制剂的质量。为临床常用药物的内在质量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准确可靠的评价方法,促进我国仿制药处方工艺研究,提升国药制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群众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方法:参照法定标准中的溶出度测定条件(溶媒、转速、测定法等),以光纤传感溶出过程分析仪为测定装置,根据药物的紫外光谱和规格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和探头,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双波长法、动态系数倍率法等消除辅料干扰,建立6种代表性药物的溶出度过程分析方法;采用f2因子法对符合条件的药品进行曲线的相似性比较;根据复方制剂各成分的吸收光谱,建立数学分离模型实现对活性成分的过程分析。结果:非洛地平缓释片试验中,依据部颁标准中采用转速为200r/min,除合肥立方生产的6粒药片7h没有达到释放度要求外,阿斯利康和山西康宝生产的6粒药片均符合该药释放度的要求。部颁标准与USP方法测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f2因子评价时除合肥立方的非洛地平缓释片外,其他两个厂家生产的制剂不符合进行f2因子比较的条件,计算f2因子无意义。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测定结果显示,三厂家的药片1h,4h均符合释放度规定,8h时均不符合规定;以山德士产品为参比制剂,阿斯利康与天津赫素与之比较的f2因子分别为44.93和79.41。三厂家生产的硝酸甘油片在本研究建立的FODT条件下,10min累积释放百分率均大于70%。两厂家厄贝沙坦片在盐酸及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FODT测定结果显示符合部颁标准,在水及pH4.5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很小,无法进行溶出度测定;在pH6.8的溶媒中,两厂的产品不符合进行f2因子比较的前提,进行f2因子计算无意义。FODT测定溶出度结果显示亚宝药业生产的吲达帕胺片在水,pH4.5溶媒中均符合药典溶出度规定,在pH6.8和pH1.2中不符合规定;山东方明与河南中杰的吲达帕胺片在pH6.8,水,pH1.2均符合药典溶出度规定,pH4.5不符合规定;三厂家生产的制剂均不符合f2因子比较要求的前提条件。分别采用数学分离模型和自身对照法建立大蒜辣素肠溶片释放度FODT测定方法,可对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大蒜辣素进行实时分析。结论:以光纤药物溶出仪建立了5个心血管类代表性制剂常见药物的过程分析方法,溶出曲线反应不同厂家生产的制剂均由较大差异,说明生产工艺有较大差异,5个代表性常用药物,没有一个完全符合国家颁布的《药品评价抽检质量分析指导原则》,药学不等效。
张海浪[9](2011)在《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西环素(doxycycline)属半合成四环类抗生素,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倍~4倍,目前在本类抗生素中毒性最小。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广泛。在兽药应用方面,多西环素的药用剂型十分单一,兽医临床应用的主要有三种,即盐酸多西环素片、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和多西环素注射液,其他剂型应用报道较少。由于多西环素水溶液不稳定,胃肠道副作用大。可溶性粉和片剂剂型适口性差,动物的依从性不良,难以保障动物的有效治疗剂量和均衡的治疗。肠溶微丸(enteric-coated pellets)想对于传统固体剂型而言具有突出优点,且其制备材料、制药设备和制备方法及工艺均较成熟。为此,本论文研究了多西环素肠溶微丸(doxycycline enteric-coated pellets)的制备,并对该制剂与多效灵(doxyprex(?))在猪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光谱特征,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UV)快速考察多西环素肠溶微丸中药物释放度的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精密测定原料、制剂以及生物样品中多西环素含量的方法。经相关方法学确证其方法科学、结果可靠。采用UV法,建立双标准曲线,分别考察了制剂在在0.1mol·L-1盐酸(pH1)和pH6.8缓冲液(0.1mol·L-1盐酸溶液750ml中加入0.2 mol·L-1磷酸钠溶液250m1)两种溶媒中多西环素的释放度。结果显示:多西环素浓度C在1μg·ml-1~40μg·ml-1范围内时,在268nm处与吸收度A1的线性函数关系是:A1=0.0360C+0.0279 r=0.9998;在272nm处与吸收度A2的线性函数关系是:A2=0.0293C+0.0319 r=0.9997。制剂在酸性介质内2h药物的释放量平均为7.36%;在缓冲液介质中制剂15min药物平均释放量超过90%。结果表明,制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05版(附录XD)对肠溶制剂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配方和工艺设计既能满足肠溶制剂的要求,也能保障多西环素在小肠上段主动吸收的生理特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制剂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并初步制订制剂的含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试验参考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05版中关于多西环素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对原料、制剂含量进行检测。采用Dik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用氨试液调节pH值为8.0±0.2的0.05mol·L-1草酸铵溶液-二甲基甲酰胺-0.2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65:30:5)为流动相,建立的HPLC方法在280nm处分析测得本文研究用多西环素原料药的含量为97.32±0.75%,所制备的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制剂中多西环素的含量为标示含量的99.68±0.71%。试验结果显示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RSD<5%。采用Dik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磷酸调pH值至6.7的乙腈-甲醇-0.01mol·L-1草酸溶液(68:21:11)为流动相,建立的HPLC方法在350nm处检测猪血浆中药物含量,在此条件下,图谱峰形良好,无杂峰干扰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此色谱条件下,检测精密度良好,回收率良好。本文描述了以多功能挤出滚圆机器制备多西环素肠溶微丸。以淀粉糊精为稀释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为粘合剂制备微丸丸芯,在预试验考察的基础上以A稀释剂(糊精淀粉)、B粘合剂(HPMC水溶液)、C挤出速度、D滚圆速度、E滚转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24目~30目间颗粒收率、堆密度、圆整度、脆碎度为考察指标,设计了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对考察指标采用特征值法赋予不同权重,通过方根法计算得到的特征矢量W=(0.750,0.036,0.107,0.107),对应四个指标收率,再采用综合评分法得出“总分”指标。采用SPSS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A、D对总分的大小有显着影响(P<0.05),各因素对总分影响次序依次为A>D>C>E>B。因素B对脆碎度有显着影响(P<0.05)。最后筛选出微丸丸芯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7%糊精淀粉作稀释剂、3%HPMC水溶液作粘合剂、少量微粉硅胶作润滑剂、挤出速度为40 rpm,滚圆速度为850rpm,滚转时间为60秒。丸芯制备重现性试验显示优化方案下丸芯整体性质上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采用HPMCP 55s对丸芯包薄膜衣。通过对包衣工艺中各个因素的考察确定的包衣参数为:投料500g,6%HPMCP包衣液,转盘转速200rpm、鼓风量30 Hz、包衣温度40℃、喷雾压力20 kg·cm-2、供液速度9ml·min-1、增重20%,包衣完成后在40℃烘箱中干燥2小时。此条件下包衣微丸释放度合格,丸芯包衣重现性好。制得的微丸表面圆整光滑、颗粒均匀。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在常温、密封、避光的条件下可以有效贮存。有效期暂定两年。本文采用单剂量双交叉试验设计方案,对本研究制备的10%多西环素肠溶微丸和另一种进口10%多西环素预混剂多效灵(doxyprex(?))在6头断奶仔猪身上的生物等效性进行了研究。按多西环素10mg·kg-1体重单剂量混饲口服给药,于0h,5min、0.25h、0.5h、0.75h、1h、1.5h、2h、4h、6h、8h、12h、24h、48h、72h耳缘静脉每次采血1.5ml,分离血浆并采用HPLC法检测血浆中药物的含量。试验结果经DAS软件拟合分析,SPSS软件统计分析,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AUC0→=15.93±5.17μg·ml-1·h,AUC0→72=14.70±4.83μg·ml-1·h,Cmax=1.71±0.79μg·ml-1,Tmax=5±1.095h。参比制剂的AUC0→∞=15.59±5.47μg·ml-1·h,AUC0→72=14.79±5.38μg·ml-1·h, Cmax=1.82±0.51μg·ml-1,Tmax=4.33±1.366h。相对生物利用度F=107.08±47.40%。对参数Cmax、AUC0→72、AUC0→∞的对数作方差分析,再进行双单侧t检验,Tmax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72、AUC0→∞、Tmax之间差异不显着,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朱春燕[10](2011)在《三厂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测定方法;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体内外释放存在差异的不同厂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制剂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评价以体外释放试验作为口服制剂质量标准的可行性,以及体外溶出存在差异产品,以体外溶出试验代替体内吸收实验的可能性;评价体外释放试验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及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为其临床合理应用、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采用单剂量三周期三交叉实验设计。健康志愿者12名,男性,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试验当日晨空腹一次口服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A)、上海华源安徽仁济制药有限公司(B)、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R)对乙酰氨基酚片1片(规格0.5g),于药前和药后0.25、0.5、0.75、1.0、1.5、2.0、2.5、3.0、4.0、7.0、10.0、15.0h取肘静脉血4mL,4000r/min离心l0min,取血浆于-20℃贮存,备测。清洗期为7天,7天、14天后各组交叉服药,进行第二、三周期试验。以咖啡因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经时血浓度,色谱柱为Diamonsil(钻石)C18(5μm,250×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17/83,V/V),用前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并经超声脱气;流速1.O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37nm;进样量10μL,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根据所测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时间数据,应用《DAS 2.0》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AUC0-t,AUCo0-∞),Cmax和Tmax,对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和(1-2α)置信区间分析,评价生物等效性。参照中国药典口服制剂体外溶出试验要求,进行三制剂体外溶出度试验,计算三制剂的体外溶出参数T50和Td,评价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0.02~2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6)。当信噪比≥2(S/N≥2)时,血浆最低定量限为0.02μg-mL-1,符合试验要求。低、中、高浓度(含对乙酰氨基酚0.05,1和20μg·mL-l)质控样本绝对回收率均满足试验要求。对乙酰氨基酚A、B、R片口服给药后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2.411±0.506)h、(2.849±0.554)h和(2.794±0.543)h,Tmax为(1.375±0.598)h、(0.979±1.003)h和(0.979±0.432)h;AUC0-15为(27.243±10.866)μg·mL-1,(27.643±8.008)μg-mL-1·h和(26.755±7.005)μg·mL-1·h;AUC0~∞为27.680±10.944)μg·ml-1·h, (28.363±8.156)μg·ml-1·h和(27.463±7.289)μ·mL-1·h。对乙酰氨基酚A、B、R片体外溶出参数T5o分别为35.221min、3.33Omin和2.530min,Td为46.828min,4.590 min和3.620min。结论:1.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A、B、R三制剂口服三交叉试验对乙酰氨基酚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和Cmax药物间及周期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个体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双单侧t检验结果符合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学要求,符合生物等效的假设, A、B、R三种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为生物等效制剂。2.A、B、R三种对乙酰氨基酚片体外溶出度与体内吸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不,Cmax,Tmax与T50,Td均有较好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以体外溶出速度预测体内吸收速度和程度。但三片剂体外溶出差异较大,B和R片剂在30min内基本溶出100%,而A片剂30min时仅溶出40%左右。体内吸收(h<Tmax表示)也存在差异,即A片剂Tmax为1.375±0.598h,B和R片剂Tmax分别为0.979±1.003h和0.979±0.432h。
二、盐酸多西环素片体外溶出度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多西环素片体外溶出度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质量一致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溶出及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2.1 试剂与材料 |
1.2.2 药品 |
2 方法条件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出条件 |
3 溶液的制备 |
3.1 溶出介质的制备 |
3.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4 HPLC方法学验证 |
4.1 专属性考察 |
4.2 线性关系考察 |
4.3 中间精密度考察 |
4.4 准确度考察 |
4.5 稳定性考察 |
5 溶出方法的转速及耐用性考察 |
5.1 桨转速的选择 |
5.2 桨转速耐用性考察 |
5.3 溶出温度耐用性考察 |
5.4 溶出介质脱气考察 |
5.5 滤膜过滤与离心沉淀的选择 |
6 讨论 |
6.1 流动相比例及水相pH的选择 |
6.2 溶出介质的选择 |
6.3 桨转速的选择 |
7 小结 |
第二章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 |
1 仪器与药品 |
1.1 仪器 |
1.2 药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出条件 |
2.2 供试液的制备 |
2.3 溶出曲线绘制 |
2.4 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批间一致性评价 |
1 仪器与药品 |
1.1 仪器 |
1.2 药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出条件 |
2.2 供试液的制备 |
2.3 溶出量测定 |
2.4 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掰开与整片一致性评价 |
1 仪器与药品 |
1.1 仪器 |
1.2 药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出条件 |
2.2 药品掰开与称量 |
2.3 供试液的制备 |
2.4 溶出量测定及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的研究进展 |
1.1 盐酸多西环素研究概况 |
1.1.1 理化性质 |
1.1.2 构效关系 |
1.1.3 抗菌活性 |
1.1.4 作用机理 |
1.1.5 药物动力学特征 |
1.1.6 耐药性 |
1.1.7 临床应用 |
1.1.8 不良反应 |
1.2 磷酸替米考星研究概况 |
1.2.1 理化性质 |
1.2.2 构效关系 |
1.2.3 抗菌活性 |
1.2.4 抗菌机理 |
1.2.5 药物动力学特征 |
1.2.6 耐药性 |
1.2.7 临床应用 |
1.2.8 不良反应 |
1.3 口服剂型研究进展 |
1.3.1 微囊及微球囊制剂 |
1.3.2 缓释制剂 |
1.3.3 泡腾制剂 |
1.3.4 包合制剂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研制与质量控制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配方的筛选及优化 |
2.3.2 制备工艺 |
2.3.3 质量控制 |
2.4 试验结果 |
2.4.1 配方的筛选结果 |
2.4.2 处方工艺结果 |
2.4.3 质量控制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3.3 HPLC色谱条件 |
3.4 试验方法 |
3.4.1 盐酸多西环素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4.2 磷酸替米考星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5 试验结果 |
3.5.1 盐酸多西环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3.5.2 磷酸替米考星的含量测定结果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4.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4.3 菌种 |
4.4 试验方法 |
4.4.1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4.4.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4.4.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4.4.4 联合药敏试验 |
4.5 试验结果 |
4.5.1 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的MIC和 MBC结果 |
4.5.2 盐酸多西环素和磷酸替米考星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五章 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
5.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 药品与试剂 |
5.3 试验动物 |
5.4 试验方法 |
5.4.1 急性毒性试验 |
5.5 试验结果 |
5.5.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5.5.2 临床变化及剖检特征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1 盐酸多西环素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理化性质 |
1.3 作用机理及抗菌活性 |
1.4 耐药性 |
1.5 临床应用 |
1.6 不良反应 |
1.7 盐酸多西环素制剂的研究 |
2 缓释微丸的研究进展 |
2.1 微丸的概述 |
2.2 缓释微丸的制备及方法 |
3 选题背景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3.1 选题背景 |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盐酸多西环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盐酸多西环素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精密度测定 |
2.4 回收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盐酸多西环素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精密度测定结果 |
3.4 回收率测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优化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制备 |
2.2 处方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
2.2.1 骨架材料的筛选 |
2.2.2 填充剂的筛选 |
2.2.3 黏合剂用量的筛选 |
2.3 制备工艺优化 |
2.3.1 挤出转速筛选 |
2.3.2 滚圆时间筛选 |
2.3.3 滚圆速度筛选 |
2.3.4 烘干温度筛选 |
2.4 正交试验设计 |
2.5 体外释放度研究 |
2.6 最优处方验证试验 |
2.7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体外释放模型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处方单因素考察 |
3.1.1 骨架材料的筛选结果 |
3.1.2 填充剂的筛选结果 |
3.1.3 黏合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
3.2 制备工艺优化 |
3.2.1 挤出转速筛选结果 |
3.2.2 滚圆时间筛选结果 |
3.2.3 滚圆速度筛选结果 |
3.2.4 烘干温度筛选结果 |
3.3 正交试验结果 |
3.4 优化处方及工艺重现性试验结果 |
3.5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最优处方及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
3.6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模型研究 |
4 讨论 |
结论与创新 |
1.结论 |
2.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氟尿嘧啶类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
1.1 第一代氟尿嘧啶药物----5-氟尿嘧啶(5-FU) |
1.2 第二代氟尿嘧啶药物----替加氟(FT-207) |
1.3 第三代氟尿嘧啶药物----卡莫氟(HCFU) |
1.4 新一代具有靶向性的氟尿嘧啶衍生物----卡培他滨 |
2. 卡培他滨生产工艺研究概况 |
3. 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研究概况 |
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 |
第一节 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合成路线的选择 |
2. 工艺研究 |
3. 结论 |
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
1. 工艺流程图 |
2. 生产工艺 |
3. 关键步骤控制 |
4. 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
5. 主要起始物料质量控制 |
6. 工艺验证和评价 |
7. 结论 |
第三节 产业化GMP车间设计 |
1. 车间总体布局 |
2. 工艺设计与车间布局 |
3. 工艺设备 |
4. 结论 |
第四节 卡培他滨的质量控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 |
第一节 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物料与设备 |
2. 处方研究 |
3. 工艺优化 |
4. 结论 |
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
1. 批处方 |
2. 工艺流程图 |
3. 生产工艺 |
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
5. 关键物料的控制 |
6. 工艺验证和评价 |
7. 结论 |
第三节 产业化车间设计 |
1. 厂房布局 |
2. 工艺设计与车间布局 |
3. 工艺设备 |
4. 结论 |
第四节 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1. 体内释放研究 |
2. 体外释放研究 |
3. 体内外释放相关性研究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课题的主要结论 |
2. 课题的创新点 |
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获得的奖励目录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光纤药物溶出仪药物实验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纤药物溶出仪的原理 |
二、光纤药物溶出仪的特点 |
三、光纤药物溶出仪的应用 |
四、展望 |
(6)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测定 |
2.1.1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的制备 |
2.1.2 体外释放度测定 |
2.2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2.2.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2.2.4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 |
2.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6 精密度实验 |
2.2.7 回收率实验 |
2.2.8 最低检测浓度考察 |
2.3 盐酸多西环素动物体内药动学研究 |
2.4 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考察 |
3 讨论 |
(7)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利巴韦林片光纤药物溶出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
1.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
1.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1.2.4 精密度试验 |
1.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1.2.6 溶出度试验方法 |
1.2.7 光纤药物溶出度测定仪30min时溶出度与液相测定结果比较 |
1.2.8 相似因子法评价利巴韦林片体外溶出度 |
1.2.9 不同规格利巴韦林片的测定 |
1.3 讨论 |
2. 头孢氨苄片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
2.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4 精密度试验 |
2.2.5 加标回收率试验 |
2.2.6 溶出度试验方法 |
2.2.7 统计分析 |
2.3 讨论 |
3. 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溶出介质的制备 |
3.2.2 检测波长及光程的选择 |
3.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2.4 精密度试验 |
3.2.5 溶出度试验方法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心血管药物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非洛地平缓释片释放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释放度评价 |
2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释放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释放度评价 |
3 硝酸甘油片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
4 厄贝沙坦片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
5 吲哒帕胺片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不同厂家溶出度评价 |
6 大蒜辣素肠溶片释放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多西环素常见剂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微丸成型技术及肠溶包衣技术概况 |
2.1 微丸概况 |
2.2 制备微丸的辅料 |
2.3 微丸的制备设备及方法 |
2.4 微丸的释药机理 |
2.5 包衣技术 |
3 常用多西环素制剂、含药血浆分析方法概况 |
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多西环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 线性关系试验 |
2.3 稳定性试验 |
2.4 回收率试验 |
2.5 释放度测定 |
2.6 讨论 |
3 原料及制剂含量检测HPLC法的建立 |
3.1 色谱条件 |
3.2 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3.3 多西环素溶液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 制剂含量测定及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试验 |
3.5 讨论 |
4 血浆样药物含量检测HPLC法的建立 |
4.1 色谱条件 |
4.2 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 |
4.3 定量限与检测限 |
4.4 血浆样标准曲线的绘制 |
4.5 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试验 |
4.6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处方和工艺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 |
2.1 包衣微丸的制备方法 |
2.2 微丸丸芯的成形机理 |
2.3 丸芯的评价指标 |
2.4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3 预试验部分 |
3.1 稀释剂的选择 |
3.2 粘合剂的选择 |
3.3 含药量的选择 |
3.4 制备工艺水平的考察 |
4 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制备 |
4.1 丸芯处方及制备工艺正交试验过程 |
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优化方案下丸芯的重现性试验 |
4.4 多西环素微丸丸芯的包衣工艺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2 制剂影响因素试验 |
2.1 测定方法与内容 |
2.2 高温试验 |
2.3 高湿试验 |
2.4 强光照射试验 |
3 加速试验 |
4 长期试验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生物等效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药品及试剂 |
1.2 试验动物 |
1.3 仪器 |
2 血浆中样品的HPLC测定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 |
2.3 动物试验方案 |
2.4 方法学确证 |
3 试验结果 |
4 数据分析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三厂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厂家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1.2 受试者选择 |
1.3 分组给药及血样采集 |
1.3.1 分组 |
1.3.2 服药 |
1.3.3 采血 |
1.3.4 清洗期 |
1.4 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测定 |
1.4.1 色谱条件 |
1.4.2 血样处理 |
1.4.3 样本测定 |
1.5 方法学考察 |
1.5.1 方法专属性 |
1.5.2 标准曲线制备 |
1.5.3 提取回收率 |
1.6 数据处理 |
1.6.1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
1.6.2 生物等效性评价 |
2 结果 |
2.1 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时间数据 |
2.2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
2.3 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时间曲线 |
2.4 生物等效性评价 |
3 结论 |
第二部分 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1. 试验设计 |
2 试验溶出度数据及参数 |
3 体内外相关性比较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盐酸多西环素片体外溶出度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质量一致性评价[D]. 陈永智.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2]复方盐酸多西环素口服液的研制[D]. 侯会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3]盐酸多西环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模型研究[D]. 胡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D]. 李明丽. 山东大学, 2017(12)
- [5]光纤药物溶出仪药物实验的新进展[J]. 姜爱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03)
- [6]盐酸多西环素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 王丽瑶,王永禄,李学明,徐璐,张夕瑶.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10)
- [7]药物溶出度过程分析评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盐酸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氨苄片[D]. 张明玥.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8]心血管药物溶出度光纤传感过程分析方法的建立[D]. 刘洋.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9]多西环素肠溶微丸的研制[D]. 张海浪. 西南大学, 2011(08)
- [10]三厂家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制剂生物等效性与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 朱春燕.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盐酸多西环素论文; 卡培他滨论文;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