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IT形势,盘点2001年

回顾IT形势,盘点2001年

一、IT风云再回首 盘点2001(论文文献综述)

徐仕霖[1](2021)在《审计风险传导路径及其控制研究 ——以雏鹰农牧为例》文中指出

何鸿婷[2](2021)在《“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一项历时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教育史乃至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恢复高考制度已经四十三年。本文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主流媒体“恢复高考”的记忆建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广州日报》三家报纸作为传统媒介记忆场的代表,以“主流媒体建构了什么样的记忆”、“建构的记忆有何变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迁”为主要思路,考察了我国主流媒体所建构的“恢复高考”媒介记忆的内容以及变迁过程,并探究“恢复高考”媒介记忆变迁的原因。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建构出的“恢复高考”媒介记忆的内容,基本上以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以时代变革为核心的宏观记忆。本研究将其归纳为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与时俱进的高考改革以及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二是以人物回忆与个人奋斗为核心的微观记忆。主要为回忆过往的苦难记忆、诉说激动难忘的记忆、感恩记忆以及对自己考生身份的认同。在四十三年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的变化,“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首先是从“主题式”框架到“片段式”框架的框架变迁。1991年之后,“片段式”框架的报道不断增多,“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更多的集中在个人层面的微观记忆,注重情感表达。报纸中“片段式”框架报道的增加,受到了仪式化庆典的推动以及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影响,使群众广泛参与到“恢复高考”的记忆建构中来,倾向于从个人经历和回忆的角度来建构“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其次是精英话语呈现“V”形变化的权力变迁。1992年之前,“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由精英主导;1992年开始,报纸大幅度扩版,副刊和专刊大量增加,因其生产机制与新闻版面存在较大差异,故精英话语权逐步下降,让渡于大众话语;2000年之后,互联网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民间记忆场出现,大众话语书写的平台增多,与传统媒介记忆场争夺舆论阵地。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主流媒体在“恢复高考”媒介记忆过程中扩大精英话语权。最后,是“恢复高考究竟能不能改变命运”的认知变迁。四十多年来,“高考改变命运”一直是主流媒体媒介记忆的主导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考制度不断变革,记忆更加丰富,人们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反思,并且指出现在的高考与“恢复高考”初期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考制度的变革推动媒介记忆的转型,主流媒体中出现了少量“高考不一定改变命运”的认知,成为“恢复高考”媒介记忆变化的风向标。

周瑾[3](2020)在《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及传播研究 ——以当代中国都市情感剧为例》文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目的是交流意义。从传播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传播是双方主体利用符号传达意义、交流,并由此建立符号探究社群的过程。换言之,符号是传播意义的必要条件,媒介则是承载符号的重要载体。人们的意义交流要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符号文本与媒介的双重作用。对符号意义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影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本文旨在以皮尔斯符号学作为研究方法,吸收和借鉴影视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具体的电视剧人物案例分析,在理论层面探讨电视符号传播的意义问题。本文突破了静止的结构主义二元论,转而以皮尔斯为代表的三元动态体系,将符号传播看作是动态、开放的符号化过程。在这个符号过程中,符号的意义由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三个构件组成。皮尔斯将符号学体系建构在现象学“三性原则”之上。将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学科,第一个学科是关注符号品质特征的“符号语法学”,第二个学科是关于再现体与对象之间经验研究的“批判逻辑学”,第三个学科是处理解释项与再现体之间抽象理解关系的“普遍修辞学”。此外,皮尔斯的传播符号学思想还包含三组三元关系:第一组是符号本身的三个构件,即再现体、对象与解释项;第二组是传播过程的三个部分,即发送者、符号与解释者;第三组是传播过程中由解释项组成的三元关系,即意图解释项、共同解释项与效力解释项。这三组三元关系在符号传播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发送者与解释者之间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而符号的三元关系决定了主体双方必然以“获得符号的解释项”为传播目的,最后传播行为的达成,必须依靠解释项之间的融合,以寻求“共同解释项”为最终标志。本文首先在两大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即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逻辑符号学,对比两者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分析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优势与研究影视剧的切入点。接着,本文以近十年的都市情感剧为研究对象,在皮尔斯符号学的指导下剖析人物形象符号的内涵。人物外在的空间符号,分为宏观层面的都市空间符号、中观的职场空间符号与微观的家庭空间符号。人物内在的身份符号,分为服饰符号、言语符号与自我符号的建构。另外,本文从当代都市情感剧中概括出两性人物形象的特征,辅以女性主义观点加以解析,旨在揭示电视剧文本符号的意义。最后,本文以“预调研”的形式,总结归纳出观众观看动机的多元性、符号解读的分歧与共识,证实了皮尔斯符号学作为影视剧研究方法论的可能性,即符号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而在于观众与电视制作者之间的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说,符号在被接受并得到解释时,被解释者以另一个符号代替。因此,符号意义的解释是动态衍义的过程,当下的解释只能暂时结束一个符号环节,而不能终结意义。都市情感剧的意义是通过人物形象符号进行传递的。符号蕴含了社会文化、人类共识、抽象思想等信息,电视剧以符号的形式表达思想与价值观,建构现实社会的文化语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然而,受众与电视剧是互动的关系,人们在解读符号的过程中生产新的符号,以便捷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媒介,发送并反馈新的符号信息,由此观众成为符号传播的发送者。观众的知识、兴趣与需求影响对符号的解读,转而又影响电视媒介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形式。因此传播主体间存在交互性,符号的意义正是双方互动协商的产物。本文将皮尔斯符号学相关理论引入电视传播符号的意义研究,希望能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解读影视符号文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蔡毅[4](2020)在《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试办国家预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即有编制财政收支计划的传统,上自周代“九式”、“九赋”,下至明清时期会计录,历经千余年发展演变,编制技术与造报程式均日趋完备,但终为帝王决策之据,未脱离传统“度支之学”的窠臼。而西方预算自诞生之日起,便走上了限制王权,力争“财为民用”的迥异道路,直至议会最终掌握预算监督权与议决权,国家财政收支完全纳入法制轨道。太平天国起义与洋务运动将传统财政推入了近代化轨道,且为日后试办预算奠定了一定基础。甲午战争前后,西方近代预算学说随宪政思想传入中国,逐渐被官员士绅所熟知,并有若干省份先行试办。新政改革上谕后,清廷举办新政、清偿外债皆需巨款,财政捉襟见肘,于是有试行预算来解决财政困境的建议,统治者亦为之所动。在历经财政机构改革、财况调查统计、清理财政、货币金融改制等先期筹备工作后,清廷于1910年2月开启了首次试办预算历程,预算编定后交付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经议员集议通过后奏请摄政王批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例国家预算,即宣统三年预算案。清廷于第二年春季续办宣统四年预算,在章程与造报结果上均较上年有明显改进,编定后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未经议决而清王朝已迅速土崩瓦解,故两次试办仅有预算而无最终决算,但首开中国近代预算之功不容抹煞。通过新政时期的两次试办预算,各地收支造报渐趋明晰,财政金融体系渐趋完备,相关章程的制订与财税官员的历练培养,更为日后民国时期预算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相当的制度与人才基础。然而试办预算期间自始至终充斥着各方争斗,皇室内部因预算而“兄弟失和”;部院督抚就预算与度支部反复“讨价还价”,无视预算约束章程;言官报界与财政监理官互相龃龉,冲突不断。作为度支部与部院督抚利益角逐焦点的宣统三年预算案,在成立后亦屡被后者奏请修改。欧美日本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却在晚清的中国发生了变异。由此昭示国人外洋制度虽好,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实施环境与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空头文件,难收开源节流、调剂国用的功效。

王清华[5](2019)在《价值链视角下的产品成本管理探讨 ——以鞍钢股份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钢铁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钢铁产量在全球市场一直位居龙头地位,中国每年需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然而,其他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这样就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进而直接导致了钢铁企业成本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还存在钢铁产能过剩、出口存在壁垒、钢铁供过于求、产品缺少创新等诸多问题,行业内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恶化,产品同质化高,于是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成本上。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扭亏脱困并扩大利润空间,钢铁企业必须获得成本优势。一方面,企业可以将成本管理重心转移,变成全方位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钢铁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整改,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必须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吸取精华,于是产生了适合不同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成本管理范围,价值链管理从内部也延伸到了外部价值链管理。通过稳定的供应商系统、高效的生产流程和通畅的销售渠道,使价值链上每个活动都能发挥到最佳作用点,这样全方面的统筹管理产品的各项成本,就能显着提高生产效益,优化资产配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入手,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价值链和产品成本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选择了较为传统、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两种常用研究方法,即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价值链视角下产品成本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比如目标本理论、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等。第三部分对鞍钢股份进行了背景介绍,包括公司概况、价值链视角下产品成本管理的动因和基础工作。第四部分通过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案例,深入剖析了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在产品研发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四个环节的产品成本管理途径并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在产品研发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鞍钢股份确认目标成本,引入IPD研发模式和对产品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的具体实施措施,研究发现这些措施降低了研发过程中的设计成本、测试费用和相关隐性成本等。在产品采购阶段,主要从运输策略、供应商管理和适时制管理模式探讨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这些措施能够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质量成本和储存成本。在产品生产阶段,本文研究了鞍钢股份所采用的标准作业法、5s标准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分析表明,这些成本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管控直接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在产品销售阶段,本文探讨了“市场+媒体”广告策略、多层级物流网络和创新型“五化”售后模式创对销售成本的影响。上述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广告成本效益,还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综合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从产品成本水平、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在行业竞争力三方面评价了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取得的效果。第五部分通过对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的产品成本管理途径及其效果分析,总结了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的经验和应注意的事项。第六部分结合前文的案例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总结全文。最后,本文通过分析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的成本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及效果,得出了案例的基本结论和启示。确认产品目标成本、加强供应商管理、运用作业成本、优化营销体系是价值链视角下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经验。同时,还应将产品成本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个员工心中,要得到全体员工的准确理解并全面支持。除此,要想更加有效、科学地实施价值链产品成本管理,还应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以管理系统作为手段,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相关信息。最后,要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管理关系,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

鞠忠美[6](2018)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并提出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研究,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的开展。论文在从理论基础、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阐释应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协同机制、环境协调机制、多路径协同机制和全方位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与阐发。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与价值意义。包括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文化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是理论基础。此外,协同论和文化生态学也提供了理论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新文化;二是转化发展为新文化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掌握,并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文化。基于这一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是一个包含有目标、条件、路径、原则、保障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实现机制是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是制约“双创”能否进行、能否顺利进行和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对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有成绩也有问题,其中机制因素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在文化主体、工作定位、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在文化主体方面主要是存在文化主体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工作定位方面主要是存在工作内容认识不足、工作目标不明确和工作性质定位不准的问题。工作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工作环境方面主要是仍存在着不利于文化创造与创新的环境因素。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机制方面来说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各环节、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组成成分之间的协同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文化主体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中的地位与责任虽各不相同,但应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党和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传统文化工作者是骨干,应发挥好中坚支撑作用;人民群众是主体,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要注重不同文化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形成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合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需协调文化系统内外环境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环境因素有文化系统外因素,也有文化系统内因素。从当前世界形势看,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有助于发挥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的作用,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继承与弘扬、转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系统内部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同化力以及文化系统内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也是总结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思考现实发展问题的结果。当然,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各环境要素中,内部因素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要通过内部因素发生作用,要正确处理内外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要注重采取措施构建有利的环境。不同形态和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双创”路径虽不同,但可相互配合。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双创”的路径会有所不同。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需要实现多路径的相互配合。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主体的分工协作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不同路径的相互配合提供了条件,要实现自在与自觉的结合,以发挥不同文化主体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中的作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不同路径之间目标与基础的相通性,也为不同路径的相互配合提供了条件,要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文化转化发展与文化主体活动的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需要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从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特点和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际来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想保障、法治保障、主体保障和体制保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发展有助于保障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正确方向和立场。文化主体正确传统文化观的确立、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对主体的要求。同时,还需坚持法治和全面改革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创造有利的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双创”是一项系统工作,包含有目标原则、路径方法、条件保障等一系列要素;涉及范围广泛,有文化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文化系统外部的因素。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就要注重实现不同环节、不同要素的相互配合。

孙磊[7](2018)在《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进出口贸易格局不断变化,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增长,新型的贸易业态不断涌现。在实现对外贸易“升级版”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对海关的期望和要求更高,而海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已显滞后。海关稽查全面承担后续监管职责,通过拓展海关监管时空,以空间换时间,实现海关监管的前推后移,达到“通得快,管得住”,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能有效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如今在海关面临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企业稽查作为海关的后续部门,对自身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拓展了监管范围,特别是在海关体制构建中,更能突显企业稽查的主体作用。多年来海关稽查部门从货物放行后验证企业进出口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职责定位出发,并着手从走私违法查处、税收保障以及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客观上来看,面对现实环境的迅猛发展,从内外形势上分析稽查业务的发展现状,明显可以看出,仍有诸多不足。本文立足于海关稽查的现状和深化海关改革的要求,重点对海关稽查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方法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本文在研究上采用了案例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引入风险导向理论着手,深入探究如何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海关稽查的实务中。本文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与流程对现行海关稽查程序进行改造,并结合具体案例实践改造后的海关稽查程序在对企业开展的实际稽查作业中的操作。实践证明,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丰富了稽查手段,也提高了稽查效率和质量,最主要的是在对各大中型企业进行稽查时,能够解决海关人力不足与传统统稽查程序随企业规模增加的人力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海关后续监管效能,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完成监管任务,最终达到严密监管、高效运作的目的。

毛萍[8](2017)在《S电梯公司应付账款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企业高层对应收账款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应付账款的重视,很多员工一直简单的认为应付账款就是支付账单,应付账款部门的作用就只是记账。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根本就不注意应付账款的重要作用。任何公司如果不能发挥应付账款的管理监督职能,就会产生大量的重复支付和经济诈骗,导致成本飞涨、丧失折扣,同时腐败滋生等现象。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层管理者应对应付账款足够重视,才能减少企业成本费用中的“跑”“冒”“漏”,使应付账款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规范企业各部门操作流程,使企业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总体介绍,并阐述了应付款管理对整个企业成本控制及资金使用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之后对电梯行业背景以及S电梯公司营业及业绩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对S电梯公司目前所遇到的“小经济危机”以及应付账款业务流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文中最后对S电梯应付账款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即从应付账款的规模控制角度分析建议。从应付账款数额较大的两大领域材料款的支付和出口海运费的支付以及最终付款时现金折扣的享用决策进行研究。材料款的支付主要通过库存量的控制,供货质量的控制,老旧库存的控制及财务挂账付款的控制几点进行阐述;出口海运费的控制主要集中在采购招标环节,费用审批整理环节以及支付币种的选择方面;对于是否应采用现金折扣的策略,财务部应参与到供应商付款周期的制定。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情况阐述,既可以为S电梯应付账款相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应付账款流程的规范化、细节化,发挥应付账款财务人员的主动性去发现问题提供依据,并同时期望企业管理者能够提高对应付账款管理工作的重视。

张申[9](2016)在《论冷战后的中德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与德国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与联邦德国因为所属集团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两国关系带有明显的被动。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1972年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两国外交关系一经建立,相关交流活动就急速升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际大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和德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统一的直接结果是,德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变得日益强大起来,成为欧洲联盟中具有重大决定性和影响力的大国。两德合并后,新德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强国。随着各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联系日益密切。关于冷战后中德关系,学术界更多的注重德国对中国单方面的政策研究,本文从双方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摩擦。第一部分论述冷战后中德关系的背景及发展历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面对形势好转的国际环境,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国际化水平日趋深化。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德两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国际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务实的合作伙伴关系,参与重要的国际组织。德国继续推行多边主义外交,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利益,推动欧洲联合,在联合国中积极谋求大国地位。中德两国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步改善期、徘徊期与良性推动期。第二部分是着重论述冷战后中德关系发展成就。冷战后至今,中德双方政治互信增强,双边关系定位得到明显提升,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对话效果显着。中德双方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深刻认识到发展双边经贸的重要性。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双方在加强科技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合作等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随着中德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文化外交也得到了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增进两国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国交流与合作。双边文化教育合作增多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德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两国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中德之间虽然政治互信度提升,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对话效果显着。但是,在涉及人权、西藏和台湾问题时,依旧矛盾不断。德国国内“中国威胁论”更是盛行。其次,随着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经济摩擦和分歧也日益显现,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经济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与知识产权纠纷两个方面。最后,两德统一后德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国际话语权增多,日益成为欧洲强国。但是在一直在欧盟框架下开展外交,再加上与美国关系紧密,美国这个世界强国对德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干扰性,德国外交自主性还是相对较弱。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国际角色定位不同,两国经济利益之争以及欧盟与美国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制约。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促进中德关系发展的对策。首先,中德之间面对争执与分歧,应该秉承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态度,平等相待,增强战略互信。完善交流与磋商机制,加强政治合作,共同解决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话语权。其次,重视经贸关系发展,巩固两国关系。双方在经贸合作领域有着较大的共同利益,在未来的双边经贸关系中,应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两国经济合作潜力,提升合作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加强在可持续经济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中德合作共赢关系。最后,扩大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尊重文化差异性,求得双方协同统一,推动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国媒体对话,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强两国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两国文化领域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陈伟[10](2015)在《《新民晚报》上海申花足球报道研究 ——以2004-2013赛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新民晚报》是中国第一家派出记者前往奥运会举办地(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采访的地方媒体,《新民晚报》在同类媒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阶段,《新民晚报》一直以上海申花在中超(甲A)的表现为报道重点。从2004年开始,《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开始分为足球新闻、综合体育新闻和国际体育新闻等三个板块。一扫过去所有门类都杂糅在同一个版的乱序编排,变得清晰、整洁,更加赏心悦目。而关于上海申花足球报道,《新民晚报》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在中超初期至少派出2位记者随队,一位摄影记者,一位采访记者,每场比赛赛后都会有专门的版块进行评论。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正是中超开始的第一年。音乐和足球被称为是世界通用的两种语言,足球在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取代的。在我国,足球比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94年建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以来,足球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关心、观看足球比赛的人数日益增加,这一切不但促进了国内足球运动的普及化,而且使足球运动在我国各行业的涉及面、影响力逐渐增加。随着足球联赛的不断发展,足球运动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而国内各类体育报纸以及晚报都把足球报道作为体育新闻的重要支撑。作为一支在中国足坛享有盛誉的足球俱乐部,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申花的战绩广受关注。在中超元年,申花每一次出征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新民晚报》无论在赛前还是赛后都会竭尽全力让球迷了解申花征战比赛的台前幕后,一场比赛结束后,《新民晚报》会用一个版面来报道。对申花热火朝天的报道直到2013赛季申花战绩实在不尽如人意才冷淡下来,由于战绩不理想,主力球员纷纷离开,申花受到了《新民晚报》的冷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申花足球(2004年-2013年)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新民晚报》报道上海申花足球的概括、阶段、内容、风格、版面、主题、特征等方面来对《新民晚报》从2004到2013这10年所作的报道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在对上海申花足球报道中,《新民晚报》在版面布局、题材特征、报道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与特征,同时更在于探讨新媒体时代《新民晚报》体育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二、IT风云再回首 盘点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风云再回首 盘点2001(论文提纲范文)

(2)“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一项历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媒介记忆的基础: 集体记忆
        二、从集体记忆到媒介记忆
        三、媒介记忆的个案研究
        四、关于“恢复高考”媒介记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样本
第二章 “恢复高考”媒介记忆的内容
    第一节 宏观记忆: 恢复高考与时代变革
        一、恢复高考: 意义重大
        二、高考改革: 与时俱进
        三、改革开放: 休戚相关
    第二节 微观记忆: 人物回忆与个人奋斗
        一、回忆往昔: 克服苦难
        二、诉说高考: 激动难忘
        三、回首往事: 感慨感恩
        四、身份认同: 自豪骄傲
第三章 框架变迁:“主题式”框架到“片段式”框架
    第一节 “主题式”框架到“片段式”框架
        一、“主题式”框架与“片段式”框架
        二、从“主题式”框架到“片段式”框架
        三、“片段式”框架与图片使用
    第二节 变迁原因
        一、仪式化庆典中的群众参与
        二、媒介环境与新闻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权力变迁: 精英记忆的“V”型变化
    第一节 媒介记忆来源的“V”形变化
        一、精英记忆与大众记忆
        二、精英话语先降后升的“V”形变化
    第二节 变迁原因
        一、精英记忆的下降与报纸扩版(1992-2000)
        二、精英话语的回升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阵地的争夺(2000-2020)
第五章 认知变迁: 事实冲击之下的媒介记忆
    第一节 恢复高考究竟能不能改变命运?
        一、媒介记忆的价值判断: 恢复高考改变命运
        二、事实的冲突: 高考制度不断变革
        三、记忆与现实的切割: 恢复高考与当下高考制度是不同的
        四、断裂与延续之间: 恢复高考改变命运的话语动摇了吗?
    第二节 变迁原因: 高考制度变革联动记忆变革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及传播研究 ——以当代中国都市情感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皮尔斯符号学在传播学中的发展态势
        1.1.2 当代中国都市情感剧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价值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都市情感剧中人物形象的传播研究现状
        1.2.2 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
        1.2.3 女性主义观点下的都市情感剧人物形象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作为研究方法的皮尔斯符号学
    2.1 皮尔斯符号学与索绪尔符号学的比较
        2.1.1 两种理论的相同之处
        2.1.2 学科归属和研究对象的区别
        2.1.3 对符号概念及其结构的不同阐述
    2.2 皮尔斯符号学的传播研究优势
        2.2.1 符号传播主体之间的交互性
        2.2.2 皮尔斯符号学抽象概念的跨学科性
        2.2.3 当代都市情感剧中人物形象符号意义的动态性
第3章 当代都市情感剧中人物形象的符号解读
    3.1 人物形象的空间符号建构
        3.1.1 都市空间符号
        3.1.2 职业空间符号
        3.1.3 家庭空间符号
    3.2 人物形象的身份符号建构
        3.2.1 着装符号
        3.2.2 言语符号
        3.2.3 自我符号
    3.3 当代都市情感剧中女性形象的符号类型
        3.3.1 都市情感剧中大龄未婚的女性
        3.3.2 消失的母亲
        3.3.3 家庭与事业夹缝中的女强人
    3.4 当代都市情感剧中男性形象的符号类型
        3.4.1 都市情感剧中柔情似水的男性
        3.4.2 示弱的父亲
        3.4.3 拯救者形象的“伯乐”
第4章 受众对当代都市情感剧的能动性解读
    4.1 观众的多样性观看动机
        4.1.1 娱乐消遣
        4.1.2 现实主义
        4.1.3 理想主义
        4.1.4 忠于演员
        4.1.5 批判性的回应
    4.2 观众的符号解读分歧
        4.2.1 剧情的叙事关注点
        4.2.2 角色的性格特征评价
        4.2.3 单个事件的不同解读
        4.2.4 观众与电视文本的距离关系
        4.2.5 对叙事的错误理解或回忆
    4.3 观众的符号解读共识
        4.3.1 具体与抽象
        4.3.2 整体与部分
        4.3.3 矛盾与和谐
第5章 当代都市情感剧的传播效果及改进建议
    5.1 当代都市情感剧的传播效果
        5.1.1 虚拟娱乐的效果
        5.1.2 现实教育的效果
        5.1.3 批判协商的发展效果
    5.2 当代都市情感剧发展的改进建议
        5.2.1 剧情更符合逻辑
        5.2.2 角色更多元立体
        5.2.3 服化道更真实细腻
        5.2.4 制作人当好“把关者”角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A
        A.1 访谈提纲
        A.2 受访者基本情况
        A.3 部分访谈记录

(4)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试办国家预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财政通史类研究
        1.2.2 清末新政时期财政改革整体研究
        1.2.3 清末新政时期国家预算专题研究
    1.3 相关界定
        1.3.1 概念界定
        1.3.2 时间界定
第二章 新政时期试办国家预算的背景
    2.1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预算”
        2.1.1 唐代早期及之前的“国家预算”
        2.1.2 中晚唐至清代的“会计录”
        2.1.3 “量入为出”财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2 财政近代化的开端
        2.2.1 近代性质财政款目的出现
        2.2.2 财政收支结构的逐步近代化
        2.2.3 近代地方财政的发轫
    2.3 西方近代预算的传入与早期实践
        2.3.1 西方近代预算的产生与发展
        2.3.2 近代预算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3.3 近代预算在各省的早期尝试
    2.4 试办预算的紧迫性
        2.4.1 庚子国难后集权与筹款之需
        2.4.2 宪政筹备清单中的赶办要项
    2.5 小结
第三章 新政时期试办预算前相关筹备工作
    3.1 财政管理机构改革
        3.1.1 中央财政管理机构改革
        3.1.2 地方财政管理机构改革
    3.2 调查统计各省财政状况
        3.2.1 宪政编查馆主导下的财政调查统计
        3.2.2 奏定调查财政条款后的进展
    3.3 财政领域的清理整顿
        3.3.1 奏颁清理财政章程
        3.3.2 普设专局与派驻财政监理官
        3.3.3 财政清理的艰难推进
    3.4 货币金融领域改革
        3.4.1 改革前币制之混乱
        3.4.2 币制金融改革措施
    3.5 小结
第四章 宣统三年、四年试办国家预算
    4.1 宣统三年预算案始末
        4.1.1 奏颁预算相关章程
        4.1.2 造报与议决预算
    4.2 宣统四年预算的编制与上报
        4.2.1 相关预算章程的编订
        4.2.2 预算造报情形
    4.3 宣统三年、四年预算比较
        4.3.1 预算章程的改进
        4.3.2 预算总表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执行机构态度与各利益主体间矛盾斗争
    5.1 主要执行机构态度
        5.1.1 部院态度—以陆军部为例
        5.1.2 各省督抚的应对之策
    5.2 各利益主体间矛盾斗争之一斑
        5.2.1 朝中亲贵间的博弈
        5.2.2 财政监理官与言官等的矛盾
    5.3 小结
第六章 新政时期试办预算的成效、局限及启示
    6.1 试办预算的主要成效
        6.1.1 财政经济方面成果
        6.1.2 法律章程方面成果
    6.2 试办预算的局限与启示
        6.2.1 试办预算的局限性
        6.2.2 试办预算的启示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价值链视角下的产品成本管理探讨 ——以鞍钢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
        1.2.2 关于产品成本管理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价值链视角下的产品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价值链
        2.1.2 产品成本管理
    2.2 价值链视角下的产品成本管理内容
        2.2.1 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管理
        2.2.2 产品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
        2.2.3 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
        2.2.4 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
    2.3 理论基础
        2.3.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2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2.3.3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3 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的背景介绍
    3.1 鞍钢股份概况
        3.1.1 鞍钢股份简介
        3.1.2 钢铁行业概况
        3.1.3 鞍钢股份的成本管理组织结构
        3.1.4 鞍钢股份产品成本构成
    3.2 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的动因
        3.2.1 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3.2.2 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和核算手段
        3.2.3 整合各环节资源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3.3 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3.1 建立成本会计机构
        3.3.2 设置详细的成本科目
        3.3.3 制定成本管理制度
4 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的产品成本管理途径及其效果
    4.1 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管理
        4.1.1 采用市场导向的目标成本法确定产品设计成本
        4.1.2 实行IPD产品研发管理模式以缩减测试费用
        4.1.3 利用价值工程分析产品性能来降低沉没成本
    4.2 产品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
        4.2.1 采用“散改集”绿色运输策略来管控运输成本
        4.2.2 运用多指标考评规范供应商行为以控制质量成本
        4.2.3 实行JIT适时制库存管理模式以降低储存成本
    4.3 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
        4.3.1 采用标准成本管理以缩减直接材料成本
        4.3.2 实行5s标准作业精细化管理以控制人工成本
        4.3.3 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来降低制造费用
    4.4 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
        4.4.1 结合“市场+媒体”广告策略以提高广告成本效益
        4.4.2 依托电商平台采用多层级物流网络来控制物流成本
        4.4.3 采用“五化”售后服务模式以缩减客户服务成本
    4.5 价值链视角下鞍钢股份产品成本管理取得的效果
        4.5.1 产品成本水平的变化情况
        4.5.2 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
        4.5.3 企业在行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5 案例的基本结论及启示
    5.1 案例研究的基本结论
        5.1.1 确立目标成本是产品研发阶段成本管理的前提
        5.1.2 强化供应商管理是产品采购阶段成本管理的关键
        5.1.3 运用作业成本法是产品生产阶段成本管理的重点
        5.1.4 优化营销体系是产品销售阶段成本管理的途径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5.2.1 公司员工准确理解并全面支持
        5.2.2 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5.2.3 做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学界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的重要概念
        (一) 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内涵
        (三)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的内涵
        (四)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实现机制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二) 理论资源:协同论与文化生态学
    三、实现机制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中的价值意义
        (一) “双创”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二) 制约“双创”能否进行、能否顺利和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 “双创”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其机制原因
    一、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 文化主体参与程度参差不齐
        (二) 工作定位清晰度不够
        (三) 工作过程存在同质化现象
        (四) 工作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工作突出问题的机制原因
        (一) 各环节间不协调
        (二) 各要素间不相称
        (三) 各要素内协同程度不够
第三章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主体协同机制
    一、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各主体的地位
        (一) 党和国家的主导地位
        (二) 传统文化工作者的骨干地位
        (三) 人民群众的基础地位
    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主体责任
        (一) 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 传统文化工作者的中坚推动
        (三) 人民群众的基础支撑
    三、三位一体的主体协同机制
        (一) 主体协同机制构建的依据
        (二) 文化主体相互配合与协同一致
第四章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环境调节机制
    一、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环境要素
        (一) “双创”系统外部环境要素
        (二) “双创”系统内部环境要素
        (三) 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现实环境
        (一) 国际环境因素
        (二) 国内环境因素
    三、建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有利环境
        (一) 各环境要素的合力
        (二) 各环境因素的整合
        (三) 环境构建举措
第五章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多路径协同机制
    一、不同形态传统文化的“双创”路径
        (一) 保护、研究与开发:物态文化的“双创”
        (二) 抛弃、借鉴与扬弃:制度文化的“双创”
        (三) “旧瓶新酒”与“新瓶旧酒”:行为文化的“双创”
        (四) 拓展、借用与发展:心态文化的“双创”
    二、不同层面传统文化的“双创”路径
        (一) 选择、借鉴与建构:国家层面传统文化的“双创”
        (二) 认可、调整与践行: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双创”
        (三) 重拾、重构与推导:家庭层面传统文化的“双创”
    三、点面结合形成多路径相互配合
        (一) 自在与自觉的结合
        (二) 传承与发展的结合
        (三) 文化转化发展与文化主体活动的结合
第六章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全方位保障机制
    一、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思想保障机制
        (一) 思想建设的意义
        (二) 社会思想的内容
        (三) 社会思想的培养
    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法治保障机制
        (一) 法治建设的意义
        (二) 法治保障的原则
        (三) 法治建设的举措
    三、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人才保障机制
        (一) 主体素养价值
        (二) 主体素养诉求
        (三) 主体素养内容
        (四) 主体素养培养
    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体制保障机制
        (一) 全面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二) 体制建设原则
        (三) 体制建设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海关稽查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风险导向审计
        2.1.2 海关稽查
        2.1.3 审计和海关稽查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论
        2.2.2 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海关稽查中应用的相关理论
第3章 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应用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对策
    3.1 在海关稽查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必要性
        3.1.1 海关稽查深化改革的必然需求
        3.1.2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能够控制稽查风险
        3.1.3 监管理念创新的有效手段
    3.2 风险导向审计在当前海关稽查中应用存在的难点
        3.2.1 过于碎片化的海关数据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所需信息量
        3.2.2 稽查人员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3.2.3 企业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导致无法准确评估风险
    3.3 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应用的解决对策
        3.3.1 打造覆盖完善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3.3.2 打造专业化的后续监管队伍
        3.3.3 突出稽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3.3.4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稽查方法
第4章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海关稽查实例应用—江苏CX公司
    4.1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海关稽查程序设计
        4.1.1 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流程
        4.1.2 现行我国海关的海关稽查程序
        4.1.3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海关稽查流程
    4.2 基于风险导向理念对江苏CX公司开展稽查实践
        4.2.1 被稽壹人基本情况
        4.2.2 对该公司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4.2.3 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4.2.4 制定下一步稽查方案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4.2.5 根据稽查实施情况进行稽查审核、稽查处置、档案立卷等流程
    4.3 实践案例的启示
        4.3.1 有效缓解对大型企业开展稽查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
        4.3.2 引入审计工作底稿提升海关稽查作业过程的规范性
        4.3.3 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自律经营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S电梯公司应付账款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应付账款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应付账款国外研究现状
        1.2.2 应付账款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应付账款成因与控制及防范风险的理论分析
    2.1 应付账款形成的原因
    2.2 关于应付账款分析的财务指标
    2.3 应付账款控制点
    2.4 应付账款管理不善带来的潜在风险
    2.5 应付账款管理过程中预防风险的具体的应对措施
3 S电梯公司应付账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电梯公司介绍
    3.2 S电梯公司营业情况
    3.3 S公司应付账款情况
    3.4 S公司目前付款流程
    3.5 S公司应付账款存在的问题分析
4 降低S电梯公司应付账款策略
    4.1 原材料应付账款控制策略研究
        4.1.1 采购定价与订单审批控制
        4.1.2 采购数量价格控制
        4.1.3 采购质量控制
        4.1.4 老旧库存控制
        4.1.5 防止重复记账控制
        4.1.6 付款环节的控制
    4.2 S电梯公司生产性采购-海运费付款流程策略研究
        4.2.1 汇率变动风险控制
        4.2.2 海运费招标过程中预防职务舞弊控制
        4.2.3 出口项目中额外费用的控制
    4.3 S电梯公司现金折扣策略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冷战后的中德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研究内容
        2.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冷战后中德关系的发展进程
    (一)中德关系发展的背景
        1.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
        3.中国实行和平外交
        4.德国推行多边主义外交
    (二)中德关系的发展历程
        1.两国关系初步改善期(1990年—1998年)
        2.两国关系徘徊期(1999年—2005年)
        3.两国关系良性推进期(2006年至今)
二、中德关系发展的成就
    (一)政治关系密切
        1.高层互访频繁
        2.政治对话效果显着
    (二)经济深度合作
        1.经济技术合作加强
        2.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三)文化外交加强
        1.文化艺术交流广泛
        2.教育合作项目增多
三、中德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德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德政治矛盾仍然存在
        2.中德经济存在“小摩擦”
        3.中德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二)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
        1.双方国际角色定位不同
        2.两国经济利益存在竞争
        3.欧盟和美国对两国关系的制约
四、促进中德关系发展的对策
    (一)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增强政治互信
        1.完善交流与磋商机制,加强政治合作
        2.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重视经贸关系发展,巩固两国关系
        1.拓展合作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2.提升合作水平,推动经济互补共赢
        3.加强在可持续经济领域的合作
    (三)扩大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1.尊重两国文化差异,求得双方协同统一
        2.推动两国媒体对话,促进双方相互了解
        3.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民晚报》上海申花足球报道研究 ——以2004-2013赛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晚报体育报道特点
        2.1.1 创办体育特刊
        2.1.2 报道别出心裁
        2.1.3 竞争环境激烈
        2.1.4 报道方式单一
    2.2《新民晚报》的研究
        2.2.1《新民晚报》办报特色研究
        2.2.2《新民晚报》报道内容研究
    2.3《新民晚报》体育报道的研究
        2.3.1《新民晚报》体育报道特色研究
        2.3.2《新民晚报》体育报道方式研究
    2.4 体育与媒体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个案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新民晚报》报道上海申花足球(2004—2013年)分析
        4.1.1 报道数量分析
        4.1.2 报道内容分析
        4.1.3 报道主体分析
        4.1.4 报道体裁分析
        4.1.5 报道形式分析
        4.1.6 报道立场分析
        4.1.7 报道来源分析
        4.1.8 报道风格分析
        4.1.9 报道人物分析
    4.2《新民晚报》报道上海申花足球的特点
        4.2.1 坚持报道优势
        4.2.2 地方特色明显,识别性强
        4.2.3 报道具有娱乐化倾向
        4.2.4 报道态度忽冷忽热
    4.3《新民晚报》报道申花足球的经验启示
        4.3.1 丰富体育报道经验
        4.3.2 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足球运动
        4.3.3 扩大受众范围
        4.3.4 培养了一支体育记者队伍
    4.4《新民晚报》上海申花足球报道存在的问题
        4.4.1 题材和体裁模式墨守成规
        4.4.2 缺乏受众互动
        4.4.3 面对新媒体急需利器
        4.4.4 报道缺乏深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报道主题人性化
        5.1.2 报道具有贴近性
        5.1.3 《新民晚报》持续关注上海申花足球
    5.2 建议
        5.2.1 坚持晚报传统特色
        5.2.2 深化深度报道
        5.2.3 加强与读者互动
        5.2.4 报道体裁多样化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四、IT风云再回首 盘点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审计风险传导路径及其控制研究 ——以雏鹰农牧为例[D]. 徐仕霖.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恢复高考”的媒介记忆:一项历时性研究[D]. 何鸿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及传播研究 ——以当代中国都市情感剧为例[D]. 周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试办国家预算研究[D]. 蔡毅. 河北大学, 2020(08)
  • [5]价值链视角下的产品成本管理探讨 ——以鞍钢股份为例[D]. 王清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 鞠忠美. 山东大学, 2018(02)
  • [7]风险导向审计在海关稽查中的应用研究[D]. 孙磊.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8]S电梯公司应付账款控制策略研究[D]. 毛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9]论冷战后的中德关系[D]. 张申.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新民晚报》上海申花足球报道研究 ——以2004-2013赛季为例[D]. 陈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3)

标签:;  ;  ;  ;  ;  

回顾IT形势,盘点2001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