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鳞柄白毒鹅膏菌中α-amanitin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范凤霞[1](2019)在《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我国因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案例频频发生,常年不减,导致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含鹅膏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属Amanita的种类所引起的。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除主要为鹅膏菌属外,环柄菇属Lepiota、盔孢伞属Galerina的部分种类也含有。近几年,误食环柄菇属中毒事件不断增加,国际上关于环柄菇属毒蘑菇的肽类毒素研究较少,而在国内关于环柄菇属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物种的资源调查和分类,对于环柄菇属蘑菇的环肽类毒素的研究从未报道过。近2年我们对环柄菇属蘑菇引起的3例急性肝损害性中毒病例进行了调查,证实其中2例是由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引起的,1例是由毒环柄菇L.venenata引起的。本文对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与毒环柄菇L.venenata的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环肽毒素的检测与鉴定2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和分子物种鉴定: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和毒环柄菇L.venenata宏观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肉褐鳞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颜色呈现灰褐色至深棕色,鳞片多聚集在菌盖中间凸起部位,菌柄顶端呈半浅棕色至粉红棕色,且光滑,菌柄下端具有鳞片,菌环易脱落。而毒环柄菇菌盖上的鳞片呈现褐色至棕褐色,鳞片较小,顶端细胞呈针披状至近椭圆形,菌柄下端带有棕色至红棕色的鳞片,有菌环残余。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要比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大,肉褐鳞环柄菇的担孢子形状呈椭圆形到卵圆形,略带杏仁状。毒环柄菇的担孢子呈椭圆形或圆柱形。2、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与毒环柄菇不在同一分支上,毒环柄菇是一个新种。3、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环肽类毒素检测: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两种环柄菇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三羟鹅膏毒肽(Amanin)、三羟鹅膏毒肽酰胺(Amaninamide),毒环柄菇中鉴定出了α-鹅膏毒肽、Amanin II和一个未知化合物,并未检测等到β-鹅膏毒肽。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均未检测出鬼笔毒肽和毒伞素。4、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两种主要鹅膏毒肽的定量分析:通过建立两种标样毒素(α-AMA、β-AMA)HPLC峰面积和进样量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根据样品中峰面积计算出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中的α-鹅膏毒肽(α-AMA)和β-鹅膏毒肽(β-AMA)的含量,结果表明肉褐鳞环柄菇中总毒素的含量在1.300-2.661 mg/g干重,其中α-AMA浓度为0.732-1.728 mg/g干重,β-AMA浓度为0.568-0.933mg/g干重。在毒环柄菇中只检测到α-AMA,且含量是1.969 mg/g干重。
唐珊珊[2](2016)在《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世界上90%的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是由剧毒鹅膏菌引起的。自2000年以来,在东亚新发现了至少10种以上的剧毒鹅膏菌新种,其中不少种类已经导致因误食而死亡的中毒事件,但对于这些种类所含有的鹅膏环肽毒素及其含量却还没有报道过。本文拟系统开展东亚的7种剧毒鹅膏菌和欧洲、北美洲的3种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以及基于环肽类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剧毒鹅膏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属于鹅膏菌属中檐托鹅膏组的所有剧毒鹅膏均含有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而属于鹅膏菌属中鳞鹅膏组的欧氏鹅膏不含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不同剧毒鹅膏菌中的环肽类毒素含量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总的毒素含量范围在3.27-14.19 mg g-1干重。分布于东亚的鹅膏菌其鹅膏毒肽的含量要比欧洲和北美洲的高。对于裂皮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中环肽类毒素的含量和分布,本文还是首次报道。从剧毒鹅膏菌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分布结果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绿盖鹅膏和鳞柄鹅膏中的鬼笔毒肽含量比鹅膏毒肽含量要高,相反,在所有东亚的鹅膏菌中,鬼笔毒肽的含量比鹅膏毒肽低。2、剧毒鹅膏不同组织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本文分析了4种不同剧毒鹅膏(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和裂皮鹅膏)3个不同组织部位(菌盖、菌柄和菌托)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菌盖中总的毒素含量最高,菌柄次之,菌托最少。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各部位中的分布也不一样,菌盖中鹅膏毒肽的含量高于鬼笔毒肽,从菌盖到菌柄到菌托,鬼笔毒肽与鹅膏毒肽之比越来越高,尤其在菌托,鬼笔毒肽的含量要高于鹅膏毒肽。3、鹅膏环肽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该文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对剧毒鹅膏菌中19个主要色谱峰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法精确测定出其中11个峰的分子量和分子式,并鉴定出了8种已知鹅膏环肽毒素和3个可能为新毒素的未知成分。4、基于鹅膏环肽毒素的系统发育分析:本文首次通过UPGMA法构建了基于毒素成分的系统发育树,该结果支持鹅膏菌属分为2个单支,对应于含有毒素成分的檐托鹅膏组和不含毒素成分的鳞鹅膏组,在檐托鹅膏组中又可分为7个分支,这些结果与基于形态和DNA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具有高度相似性。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3](2014)在《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蕈与野生食用菌外观不易区分,误食毒蕈导致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已引起广泛关注。对毒蕈的种属、中毒情况、中毒类型及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进一步防治毒蕈中毒从而降低其危害提供参考与借鉴。
赵春艳,王婷婷,邰丽梅,侯波,冯云利,刘蓓[4](2014)在《鹅膏菌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鹅膏菌是一类真菌的总称,其含有的肽类毒素,常引起人和动物中毒与死亡。概述了鹅膏菌肽类毒素种类、毒素作用机理、毒性及中毒症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在新药物开发、生物防治及其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李鹏[5](2014)在《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剧毒鹅膏种类含有强毒性的鹅膏肽类毒素,是引起蘑菇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目前对于鹅膏毒素编码基因以及剧毒鹅膏毒素基因家族特征的研究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开发鹅膏毒素快速检测技术、救治中毒患者及研发新药意义重大。获取更多的鹅膏毒素基因信息,明确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在剧毒种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研究鹅膏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从克隆和分析东亚特有的剧毒鹅膏种类-致命鹅膏中主要毒素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α-amanitin这一最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致命鹅膏菌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中的表达规律、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的de novo转录组测序以及阐释6种常见剧毒鹅膏种类的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在致命鹅膏中克隆并分析了α-amanitin和phallacidin的编码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长度分别为356bp和321bp,并分别编码35和34个氨基酸的前体肽。通过与基因组中获得的DNA序列比较,这两个毒素基因的倒数第四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内分别插入了58bp和56bp的内含子区域。致命鹅膏和双孢鹅膏的毒素基因序列与前体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纹缘盔孢伞的序列除了毒素的核心序列同源性较高外,其上、下游序列则具有较大的差异。2、首次对60S、GAPDH、NADH、RPB2和β-actin这5个内参基因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以及不同部位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β-actin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生长部位中表达相对比较稳定,被选为本论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的最佳内参。使用qRT-PCR对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四个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发现:α-AMA在致命鹅膏菌的各个生长阶段和部位中均表达,但各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并不均衡;在四个生长时期中,α-AMA在延伸期初期的整个子实体内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了延伸期初期外,在其他三个生长时期中均是α-AMA在菌伞中具有最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α-AMA的表达水平是与致命鹅膏菌子实体的生长旺盛程度相关的,且在生长较为旺盛的阶段和部位中是不断积累的。3、首次通过Illumina HiSeq2000技术对生长旺盛期的致命鹅膏菌的子实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5,563,688个高质量的序列,每个序列平均长度为90bp,Q20和GC百分比分别为93.89%和51.58%。通过Trinity方法组装后产生了62,137个重叠群(contigs),平均长度为481bp,N50的长度是788bp。对重叠群进一步组装产生了39,661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是662bp,N50的长度是862bp。对其中的27,848个单基因簇进行了注释,共鉴定了27,826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有4,269个拥有全长cDNA序列且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的完整测序序列;对1,164个单基因簇进行了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总共发现了1,254个SSR,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序列频率最高,占总数的48.6%。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功能注释、蛋白序列相似性、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直系同源基因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COG)和基因本体分析(GeneOntology, GO)等注释。基于对转录组组装数据的搜索,总共发现了11个MSDIN家族成员的单基因簇,有4条序列分别可以编码α-amanitin、β-amanitin、phallacidin和amanexitide四种肽类毒素,另外7条序列为编码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并通过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对转录组中搜寻到毒素相关序列进行了验证。在致命鹅膏菌的不同个体的同种毒素基因间发现了基因多态性,属间物种的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序列的差异性位点显着多于属内的物种间的差异位点数。对部分前体肽序列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同种毒素基因的序列具有较好的聚类关系。4、从收集自亚洲和欧洲的6种剧毒鹅膏种类中总共获得了54条毒素基因序列,占目前数据库中已报道的MSDIN家族成员的70.1%。其中有20条序列是编码α-amanitin,5条序列编码β-amanitin,16条序列编码phallacidin,其他13条为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进一步证实了在不同的鹅膏种类中含有不同的MSDIN家族成员。对MSDIN家族成员的DNA序列进行了Bayesian分析的结果显示有13条未知功能的肽类序列与鬼笔毒肽类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有3条未知的序列与鹅膏毒肽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对α-AMA和PHA的大量毒素核心编码序列的比对分析后,发现在α-AMA和PHA的核心序列中分别有4个和3个简并性位点,且均出现在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上,每个位点有一定的密码子偏好性。PAML4.7a软件对α-AMA和PHA的毒素编码序列选择压力(dN/dS)的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经历了净化选择的过程。对α-AMA,PHA和ITS进行Bayesian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的毒素编码基因在属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6](2014)在《毒蕈鉴别及毒素检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各地每年经常发生人误食毒蕈中毒事件,危害严重,对可食蘑菇与毒蕈之间的区分识别是预防中毒的基本措施。对一些毒蕈的鉴别及各类毒蕈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慎重采食的建议,以此避免毒蕈中毒悲剧的发生。
胡劲松[7](2013)在《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毒蘑菇是我国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毒源之一,在引起死亡的蘑菇中毒事件中有90%与鹅膏菌种类有关。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是发现于我国广东的一种剧毒蘑菇,自2000年起已引起误食中毒死亡达20人。本文目的是比较系统地研究致命鹅膏的毒素含量与分布,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灵芝水提物对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氧化特征相关的保护机制,α-和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β-AMA)对人肝细胞系L02细胞生活力及其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了致命鹅膏不同组织部位[菌褶、菌肉、菌柄、菌环、菌托和孢子]的α-和β-AMA的含量。结果显示,α-和β-AMA在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中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菌褶和菌肉中的毒素含量最高总毒素含量分别为5446.2 ±163.9和4907.0 ±155.9μg·-1干组织,而菌托和孢子中的总毒素含量最低,分别为801.1 ± 10.5和392.2±12.3μg·g-1干组织,分别为菌褶中的约1/7和1/14。α-和β-AMA两种鹅膏毒素的相对含量在菌褶、菌盖、菌柄和菌环中比较接近,但在孢子中α-AMA含量只有β-AMA的一半。2、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致命鹅膏子实体(A:菌蕾,B:外菌幕破裂的菌蕾,C:菌盖刚从外菌幕中伸出,D:菌柄处于伸长期,E:菌盖展开但内菌幕完整,F:完全成熟的子实体,G:成熟衰老期)中α-和β-AM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致命鹅膏子实体发育各时期α-和β-AMA的含量有变化,特别在成熟衰老阶段。其中,A-D阶段子实体中的毒素含量相对稳定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在E时期毒素含量达最高值,为4204.0±137.3μg·g1干子实体。而进入到成熟期以后,毒素含量迅速下降,在F和G两个时期分别为1904.4±139.5和1152.8±48.8μg·g-1 干子实体。3、对采集于我国广东广州市区及周边共四个地点(广州市白云山公园南门附近、广州市白云山公园西门附近、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的致命鹅膏子实体的毒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采集于不同地点的致命鹅膏子实体中的毒素含量有明显差别,其中生长于华南植物园和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的致命蘑菇子实体毒素含量较高,分别为3550.6±88.6和3538.5±117.7μg·-1干子实体,而白云山公园两处地点生长的致命蘑菇子实体毒素含量较低,分别为2054.6±57.9 和2304.8±18.5μg·g-1 干子实体。4、比较研究了四种大孔吸附树脂(XAD4、XAD16、XAD7HP、XAD1180)对致命鹅膏中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性能。其中以XAD16的吸附能力最强,同时也有较强的解吸附能力,XAD7HP和XAD1180的吸附能力较低,解吸附能力最强,对毒素的富集能力较差。对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中主要毒素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速率的研究表明:四种树脂都是在开始的0.5小时的吸附速度最快,随后吸附速度下降。其中以XAD4对各组分吸附过程最长;而XAD1180对除α-AMA外的其它组分在0.5小时后就达到了相当高的相对水平,3小时后基本饱和。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的解吸附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XAD4和XAD16的解吸附速率较慢;而XAD7HP和XAD1180的解吸附速率较快。对吸附后的柱层析洗脱比较,XAD16对致命鹅膏中的个别毒素组分有一定的分离效果,且甲醇洗脱的分离效果好于乙醇,但其效果还达不到用于制备分离的要求。通过综合比较得出:四种大孔吸附树脂都不能实现对毒素组分的有效分离,但可用作毒素提取中的富集,XAD16最适用于致命鹅膏中毒素组分的吸附富集。5、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实验室规模分离纯化致命鹅膏中肽类毒素的技术,Sephadex LH20制备α-和β-AMA的得率分别为89.55%和94.07%。并以此技术分离到了五个高纯度毒素组分单体。经质谱、[1H]和[13C]核磁共振技术对这些毒素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α-AMA和β-AMA。另外三个根据分子量比对,初步推断为:脱氧二羟毒伞素(desoxoviroidin),竣基三羟鬼笔毒肽[phallisacin(PSC)]和竣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PCD)]。6.评价了灵芝水提物(GLE)对α-AMA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效果,并分析与自由基清除活性相关的肝损伤保护机制。小鼠用由Amαnitαexitiαlis制备的α-AMA染毒,注射α-AMA后用GLE给药,用水飞蓟宾(SIL)作参考比较GLE的护肝活性。α-AMA能引起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显着升高,显着降低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显着增加肝脏匀浆中MDA含量。与α-AMA对照组相比,用GLT和SIL治疗能显着降低血清中的ALT和AST水平,显着增加SOD和CAT活性,降低肝脏中MDA含量。肝脏切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生化指标的参数变化相一致。结果证实GLE对由α-AMA引起的肝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其保护机理之一与其抗氧化特征相关。7、研究了不同浓度α-和β-AMA对人肝细胞株L02的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都能抑制肝细胞生活力,并且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8、利用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和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分析了不同浓度α-和β-AMA以及不同时间处理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2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都能诱导L02细胞凋亡,并且存在浓度依赖效应。5μM以上浓度的α-AMA在共培养12小时后L02细胞中还出现明显的坏死,浓度越高,坏死现象越明显。10μM以上浓度的β-AMA在共培养12小时后L02细胞中也出现明显细胞坏死。发生凋亡的L02细胞的染色质性浓缩与边缘化,这种浓缩与边缘化不断加强,后出现核的碎裂与崩解。9.利用DNALadder凝胶电泳检测分析了 α-和β-AMA处理L02细胞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5μM以上浓度的α-和β-AMA处理24小时都能诱导LO2细胞DNA片段化。随两种鹅膏毒肽浓度的增大,所提取到的L02细胞中的完整DNA量减少,表明随鹅膏毒肽浓度的增大,引起了 L02细胞损伤的同时发生了 DNA降解。10.检测分析了鹅膏毒肽对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8,9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μM以上浓度的两种鹅膏毒肽都能引起这3种caspase酶活性显着升高,尤其是caspase3。这说明两种鹅膏毒肽都启动了 L02细胞依赖于caspase3的凋亡过程。
王玉玲[8](2011)在《吉林省和山东省鹅膏属的分类及肽类毒素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及鲁东大学菌物标本馆(HMLD)的共169份鹅膏菌标本的宏观形态及显微结构的观察,描述了吉林省及山东省分布的鹅膏菌27种和2变种,包括3个鹅膏属待定种。吉林省描述了19种(包括变种及待定种)是:毒蝇鹅膏A.muscaria、毒蝇鹅膏黄色变种A. muscaria var. formosa、亚球基鹅膏A.subglobosa、短棱鹅膏A.imazekii、长棱鹅膏A.longistriata、红黄鹅膏A.hemibapha、杏黄鹅膏A.crocea、灰鹅膏A.vaginata、东方褐盖鹅膏A.orientifulva、红褐鹅膏A. orsonii、赭盖鹅膏A.rubescens、黄柄鹅膏A. flavipes、黄盖鹅膏A.subjunquillea、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var.alba、鳞柄白毒鹅膏A.virosa、玫瑰红鹅膏A.pallidorosea、雀斑鳞鹅膏A.avellaneosquamosa、待定种2个。山东省16种:可食鹅膏A.esculenta、卵孢鹅膏A.ovalispora、假灰鹅膏A.pseudovaginata、杏黄鹅膏A.crocea、灰褶鹅膏A.griseofolia、灰鹅膏A.vaginata、红褐鹅膏A. orsonii、赭盖鹅膏A.rubescens、格纹鹅膏A.fritilaria、暗盖淡鳞鹅膏A.sepiacea、黄盖鹅膏A.subjunquillea、锥鳞白鹅膏A.virgineoides、日本鹅膏A.japonica、雀斑鳞鹅膏A. avellaneosquamosa和待定种2个。其中《中国真菌志.鹅膏科》中未描述的有玫瑰红鹅膏A.pallidorosea、赭盖鹅膏A.rubescens、鳞柄白毒鹅膏A.virosa、杏黄鹅膏A.crocea及3个待定种。采用基于LSU序列的贝叶斯分析法进行了本论文中形态学上存在疑惑的10份鹅膏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其结果基本上与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在GenBank中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形态学研究得出,山东省的待定种HMLD0565与吉林省的HMJAU20443、HMJAU20469、HMJAU20482是同一个种。A.sp.2是杏黄鹅膏A.crocea的一个近似种。标本鳞柄白毒鹅膏A.virosa及格纹鹅膏A.fritilaria与GenBank中已有的序列相似度达99%及以上。A.sp.1未能扩出DNA。采用HPLC法,对13种15个鹅膏材料进行了主要肽类毒素即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二羟鬼笔毒肽(PHD)的检测,并分别测定了剧毒鹅膏玫瑰红鹅膏完整子实体、菌盖、菌柄和菌托混合物中3种肽类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含α-AMA的鹅膏菌有暗盖淡鳞鹅膏A.sepiacea、玫瑰红鹅膏A.pallisorosea和A.sp.3;含β-AMA的鹅膏菌有格纹鹅膏A.fritilaria、暗盖淡鳞鹅膏A.sepiacea、攻瑰红鹅膏A.pallisorosea及A.sp.3;含PHD的鹅膏菌有灰褶鹅膏A.griseofolia、格纹鹅膏A.fritilaria、暗盖淡鳞鹅膏A.sepisacea、欧氏鹅膏A. oberwinklerana及玫瑰红鹅膏A.pallidorosea。从HPLC谱图分析,格纹鹅膏A.fritilaria (HMLD0332)和A.sp.3子实体中β-AMA含量较高,可考虑做制备的原料。测定玫瑰红鹅膏A.pallidorosea中α-AMA、β-AMA和PHD三种毒素的含量,三种毒素的含量分别为,子实体中30.3168mg/g、6.9932mg/g和9.9459mg/g;菌盖中44.9573mg/g、11.0798mg/g和11.3025mg/g;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α-AM A 11.6904mg/g和PHD 7.9775mg/g。可作为制备毒素的原料。还发现玫瑰红鹅膏不同部位的各毒素的含量有所差异,α-AMA在菌盖中的含量为菌柄和菌托混合物中含量的4.43倍,β-AMA则主要存在于菌盖部分,PHD在菌盖中的含量仍高于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的含量。
曹玫,颜亮,聂远洋,冯苏,张杰,侯若彤,孙群,杨志荣,赵建[9](2010)在《环肽a-amaniti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毒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毒蕈环肽a-amaniti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毒性作用。方法运用MTT法研究α-aman-itin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传代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增殖作用,再进行环肽α-amanitin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研究发现,α-amanitin的使用剂量与细胞存活率存在负相关。7.12×10-4mmol/L和7.12×10-10mmol/Lα-amanitin对SMMC-7721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1.25%和87.47%,作用效果分别与10 mmol/L和2.5 mmol/L环磷酰胺相似。SMMC-7721细胞存活率平方根的反正弦值与α-amanitin浓度的对数变换值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显着性相关,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三次曲线模型拟合最好,回归方程为Y=31.257 7-12.902X-1.5117X2-0.0616X3。对SMMC-7721细胞存活率平方根的反正弦值与α-amanitin作用时间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二者显着性相关,三次曲线模型拟合最好,对应回归方程为Y=89.668 5-8.616 6X+1.791X2-0.1271X3。结论环肽a-amaniti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体外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单位摩尔数的α-amanitin抑制作用远强于单位摩尔数的环磷酰胺。
卯晓岚[10](2006)在《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鳞柄白毒鹅膏菌中α-amanitin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鳞柄白毒鹅膏菌中α-amanitin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鹅膏毒肽的研究概况 |
1.1.1 鹅膏毒肽的化学结构及分布 |
1.1.2 鹅膏毒肽的检测及鉴定 |
1.2 环柄菇属的研究进展 |
1.2.1 环柄菇属的分类学研究 |
1.2.2 环柄菇属蘑菇的中毒情况及其鹅膏毒肽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两种环柄菇的形态学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3.两种环柄菇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DNA的提取 |
3.4.2 PCR扩增 |
3.4.3 基于ITS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5 结果与分析 |
3.6 讨论 |
4.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环柄菇中毒素种类的鉴定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仪器 |
4.4 试验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讨论 |
5.两种环柄菇中的肽类毒素的检测 |
5.1 实验材料 |
5.2 毒素标样 |
5.3 实验试剂 |
5.4 实验仪器 |
5.5 实验方法 |
5.5.1 两种环柄菇中肽类毒素的提取 |
5.5.2 标准样品回归方程式的建立 |
5.5.3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分析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标样的线性回归方程 |
5.6.2 α-amanitin、β-amanitin的含量计算 |
5.7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鹅膏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 |
1.2 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 |
1.2.1 化学显色法 |
1.2.2 生物化学法 |
1.2.3 物理检测法 |
1.2.4 色谱检测法 |
1.3 鹅膏肽类毒素在鹅膏菌中的含量和分布 |
1.4 鹅膏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毒素标样 |
2.1.3 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鹅膏菌环肽类毒素的提取 |
2.2.2 标准样品以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 |
2.2.4 系统发育聚类分析方法 |
2.2.5 质谱鉴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剧毒鹅膏菌中主要环肽类毒素的含量比较 |
3.1.1 10种鹅膏菌以及其不同采集地点的主要肽类毒素的比较 |
3.1.2 我国的四种剧毒鹅膏菌不同组织部位的毒素含量比较 |
3.2 剧毒鹅膏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 剧毒鹅膏菌中环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以及质谱鉴定 |
4 讨论 |
4.1 剧毒鹅膏菌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含量 |
4.2 鹅膏菌子实体及其不同组织部位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分布 |
4.3 剧毒鹅膏菌的环肽类毒素 |
4.4 基于环肽类毒素的系统发育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鹅膏菌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鹅膏肽类毒素种类 |
1.1 鹅膏毒肽 |
1.2 鬼笔毒肽 |
1.3 毒伞肽 |
2 鹅膏菌肽类毒素作用机理、毒性及中毒症状 |
2.1 鹅膏菌肽类毒素作用机理 |
2.2 鹅膏菌肽类毒性及中毒症状 |
3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应用前景 |
3.1 抗癌抑瘤等新药物开发 |
3.2 生物防治方面应用 |
3.3 在细胞及分子生物等领域应用 |
4 结语 |
(5)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毒蘑菇物种及其毒素多样性 |
1.1.1 毒蘑菇的物种多样性 |
1.1.2 毒蘑菇毒素多样性 |
1.2 鹅膏菌属分类及其毒素研究概况 |
1.2.1 鹅膏菌属资源多样性及分类概况 |
1.2.2 鹅膏环肽类毒素的种类多样性 |
1.2.3 鹅膏菌中环性毒肽的检测方法 |
1.2.4 鹅膏毒素中毒后的治疗 |
1.2.5 鹅膏环肽类毒素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 |
1.2.6 鹅膏毒素编码基因的研究 |
1.2.7 鹅膏菌毒素的核糖体生物合成 |
1.3 致命鹅膏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获得致命鹅膏主要毒素编码基因,为毒素的克隆表达奠定研究基础 |
1.4.2 使用 qRT-PCR 技术揭示α-AMA 在致命鹅膏菌中的表达规律 |
1.4.3 对致命鹅膏菌进行 de novo 转录组测序,首次揭示其转录组特征 |
1.4.4 探究毒素基因家族成员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真菌多样性的内涵 |
第二章 致命鹅膏菌α-AMA 和 PHA 的 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致命鹅膏材料收集和 RNA 提取 |
2.2.2 α-AMA 和 PHA 的 3′RACE 扩增 |
2.2.3 PCR 产物回收,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克隆及测序 |
2.2.4 5′RACE 反应 |
2.2.5 序列分析 |
2.3 结果 |
2.3.1 致命鹅膏中α-AMA 和 PHA 的 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
2.3.2 基因组 DNA 扩增 |
2.4 讨论 |
2.4.1 双孢鹅膏和致命鹅膏的主要毒素编码基因序列比较 |
2.4.2 鹅膏菌属中α-AMA 和 PHA 序列的保守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致命鹅膏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和部位中α-AMA 的表达差异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及仪器 |
3.2.3 内参基因的筛选 |
3.2.4 qRT-PCR 技术检测致命鹅膏中α-AMA 表达 |
3.3 结果 |
3.3.1 各内参引物的扩增检测 |
3.3.2 各内参引物及α-AMA 引物的扩增效率计算 |
3.3.3 内参引物在不同组织和生长时期的表达水平稳定性 |
3.3.4 β-actin 与α-AMA 引物的扩增效率的再次评估 |
3.3.5 致命鹅膏中α-AMA 在不同部位的 qRT-PCR 检测 |
3.3.6 致命鹅膏中α-AMA 在不同生长时期各部位的表达水平检测 |
3.4 讨论 |
3.4.1 RNA 的质量评定 |
3.4.2 内参引物的扩增能力、扩增效率和扩增稳定性评估 |
3.4.3 致命鹅膏中α-AMA 转录本的表达水平与生长旺盛程度的相关性 |
3.4.4 鹅膏肽类毒素在子实体的不同部位和生长阶段中的积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致命鹅膏菌子实体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样品准备和 RNA 提取 |
4.2.2 cDNA 文库的构建和 Illumina 测序 |
4.2.3 de novo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
4.2.4 cDNA 全长序列的预测 |
4.2.5 SSR 序列分析 |
4.2.6 在转录组数据中搜索鹅膏肽类毒素相关基因 |
4.2.7 编码主要毒素的基因家族序列的验证 |
4.2.8 前体蛋白序列的聚类分析 |
4.3 结果 |
4.3.1 致命鹅膏菌转录组数据的组装 |
4.3.2 功能注释 |
4.3.3 转录组中毒素和毒素相关肽类的编码基因分析 |
4.3.4 主要毒素编码基因的证实 |
4.3.5 鹅膏毒素基因中的多态性分析 |
4.3.6 SSR 分析 |
4.3.7 鹅膏肽类序列比较和聚类分析 |
4.4 讨论 |
4.4.1 致命鹅膏菌的转录组数据 |
4.4.2 编码毒素和毒素相关肽类的基因 |
4.4.3 鹅膏毒素和相关的肽类成分 |
4.4.4 POPB 在剧毒鹅膏种类中的高度保守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剧毒鹅膏种类中的毒素基因多样性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剧毒鹅膏标本的收集 |
5.2.2 DNA 提取,PCR 扩增和 ITS 区域的测序 |
5.2.3 鹅膏毒素基因家族成员的 PCR 扩增和克隆测序 |
5.2.4 α-AMA 和 PHA 的选择压力的检测和聚类分析 |
5.3 结果 |
5.3.1 毒素和毒素相关的肽类 |
5.3.2 成簇和聚类分析 |
5.4 讨论 |
5.4.1 剧毒鹅膏中 MSDIN 家族成员的多样性 |
5.4.2 基因变异性位点和密码子的偏好性 |
5.4.3 未知功能的肽类的预测 |
5.4.4 主要毒素序列的聚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毒蕈鉴别及毒素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毒蕈的鉴别 |
1. 1民间经验识别 |
1. 2真菌分类学鉴定 |
1. 3植物检验法、动物检验法 |
2毒蕈毒素检测 |
2. 1化学显色检测法 |
2. 2高效液相色谱法 |
3总结与展望 |
(7)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种类与化学结构 |
1.2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检测 |
1.3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1.4 含鹅膏毒素蘑菇引起的中毒与治疗 |
1.5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毒性与毒理 |
1.6 致命鹅膏菌(A.exitialis)研究现状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致命鹅膏菌中鹅膏毒肽的检测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鹅膏毒肽在致命鹅膏中各组织中的含量与分布 |
2.2.2 致命鹅膏中各发育阶段的鹅膏毒肽含量 |
2.2.3 采集于不同地点的致命鹅膏菌子实体的鹅膏毒肽含量 |
2.3 讨论 |
第3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中毒素组分的吸附性能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粗毒组分的静态吸附与解吸附能力 |
3.2.2 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粗毒组分的静态吸附速率 |
3.2.3 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致命鹅膏粗毒组分的静态解吸附速率 |
3.2.4 四种大孔吸附树脂所吸附毒素组分的柱层析洗脱 |
3.3 讨论 |
第4章 致命鹅膏菌中主要毒素组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4.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致命鹅膏毒素组分的分离与纯化 |
4.2.2 致命鹅膏中的毒素组分的鉴定 |
4.3 讨论 |
第5章 灵芝水提物对α-AM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 |
5.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α-AMA对小鼠的半致死剂量(LD_50) |
5.2.2 α-AMA对小鼠生化指标活性的时间-剂量效应 |
5.2.3 GLE对α-AMA伤害小鼠的生化指标影响的剂量效应 |
5.2.4 GLE和SIL对α-AMA伤害小鼠的生化指标影响 |
5.2.5 组织病理学观察 |
5.3 讨论 |
第6章 鹅膏毒肽对人肝细胞株LO2的毒性 |
6.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6.2 实验结果 |
6.2.1 不同浓度α-和β-AMA对LO2细胞生活力的影响 |
6.2.2 α-和β-AMA诱导LO2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荧光染色观察 |
6.2.3 α-和β-AMA诱导LO2细胞凋亡的DNA Ladder检测 |
6.2.4 α-和β-AMA对LO2细胞中caspase酶活性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7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吉林省和山东省鹅膏属的分类及肽类毒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鹅膏属分类学研究进展 |
1.2 鹅膏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1.3 鹅膏毒素的研究概述 |
1.3.1 鹅膏毒素的提取,检测分离 |
1.3.2 鹅膏毒素的毒理及应用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鹅膏属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本采集 |
2.2.2 显微观察 |
2.3 鹅膏属形态分类学研究 |
2.3.1 鹅膏属Amanita Pers.的形态特征 |
2.3.2 鹅膏属分亚属、分组检索表 |
2.3.3 鹅膏组sect.Amanita分种检索表 |
2.3.4 橙盖鹅膏组sect.Caesareae分种检索表 |
2.3.5 鞘托鹅膏组sect.Vaginatae分种检索表 |
2.3.6 碎托鹅膏组sect.Validae分种检索表 |
2.3.7 檐托鹅膏组sect.Phalloideae分种检索表 |
2.3.8 鳞鹅膏组sect.Lepidella分种检索表 |
2.3.9 暗褶鹅膏组sect.Amidella |
第三章 分子系统学研究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DNA的提取 |
3.2.2 基因组DNA的检测 |
3.2.3 PCR扩增 |
3.2.4 DNA序列分析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3.1 NCBI中序列比对结果 |
3.3.2 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鹅膏属真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及含量测定 |
4.1 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4.2 实验方法 |
4.2.1 鹅膏菌粗毒液的制备 |
4.2.2 鹅膏菌肽类毒素的HPLC检测及含量测定 |
4.3 实验结果 |
4.3.1 标准品α-AMA,β-AMA,PHD的HPLC谱图 |
4.3.2 几种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 |
4.3.3 玫瑰红鹅膏主要肽类毒素的含量测定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鳞柄白毒鹅膏菌中α-amanitin的分离与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柄菇属蘑菇中肽类毒素的检测与鉴定[D]. 范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剧毒鹅膏环肽毒素的组成、分布及其系统发育意义[D]. 唐珊珊.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3]毒蕈中毒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 中国食用菌, 2014(05)
- [4]鹅膏菌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J]. 赵春艳,王婷婷,邰丽梅,侯波,冯云利,刘蓓. 中国食用菌, 2014(04)
- [5]致命鹅膏主要毒素基因克隆及毒素基因家族多样性研究[D]. 李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毒蕈鉴别及毒素检测研究进展[J]. 张黎光,李峻志,祁鹏,李安利,戴璐,吴小杰. 中国食用菌, 2014(02)
- [7]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 胡劲松.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3)
- [8]吉林省和山东省鹅膏属的分类及肽类毒素的检测[D]. 王玉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1)
- [9]环肽a-amaniti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毒性作用研究[J]. 曹玫,颜亮,聂远洋,冯苏,张杰,侯若彤,孙群,杨志荣,赵建.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3)
- [10]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J]. 卯晓岚. 菌物学报, 2006(03)